『壹』 什麼是城鄉建設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的思想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產生了。我國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在80年代末期,由於歷史上形成城鄉之間的隔離發展,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出現,城鄉一體化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研究,但由於城鄉一體化涉及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文化生活、空間景觀等多方面,人們對城鄉一體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社會學和人類學界從城鄉關系的角度出發,認為城鄉一體化是指相對發達的城市和相對落後的村莊,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壘,逐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促使後產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合理分布,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逐步縮小直於消滅城鄉之間的基本差別,從而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經濟學界則從經濟發展規律和生產力合力布局角度出發,認為城鄉一體化是現代經濟中農業和經濟聯系日益增強的客觀要求,是指統一布局城城鄉經濟,加強城鄉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協作,使城鄉生產力優化分工,合理布局、協調發展,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有的學者僅討論城鄉工業的協調發展,可稱為「城鄉工業的一體化」。規劃學者是從空間的角度對城鄉結合部做出統一安全,即對具休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城鄉物質和精神要素進行統一安排。生態、環境學者是從生態是從生態環境的角度,認為城鄉一體化是對城鄉生態環境的有機結合。保證自然生態過程暢通有序,促進城鄉健康、協調發展。我們認為,城鄉一體化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是隨著生產力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變的過程,是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城鄉一體化就是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今信息、政策措施、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地、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和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貳』 為什麼說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
第一,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也是文化建設中的突出問題,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與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區占國土面積的大部分,農民人口占國民人口的大多數。沒有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就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只有農村文化建設搞上去,農民文化權益得到保障,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才有堅實的基礎。提高文化建設科學化水平,更好堅持統籌兼顧,就必須切實貫徹中央關於統籌城鄉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改變城鄉文化資源配置不平衡現象,改變文化領域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文化差別,推動城鄉文化協調發展。
第二,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現在,我國人民的生活已從溫飽進入小康,城鄉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過去忙於傳統耕種生產的農民逐漸有了更多閑暇時間,文化需求更加突出、更加強烈。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得到較大改善、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但總體上農民文化需求還難以得到有效滿足,農民基本文化權益還沒有得到切實保障。主要問題是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文化活動相對貧乏。推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把美好的精神食糧提供給億萬農民,讓廣大農民群眾既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緊迫任務。
第三,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挖掘農村特色文化資源、實現城鄉之間優勢互補的客觀需要。廣大農村傳承了各族人民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創造的多姿多彩、充滿鄉土氣息的民族民間文化,保存了我們民族獨特的文化資源,有的民族民間文化就「活」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城市的文化基礎雄厚,文化設施先進,文化現代氣息濃厚。把城市與農村作為有機整體統籌兼顧,在促進城市文化發展的同時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步伐,將城市文化資源逐步引向農村,將農村文化的民族民間特色注入城市,可以實現城市和農村的雙贏。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步伐。要積極推進文化資源向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傾斜,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制,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要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
『叄』 如何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產業格局
城鄉發展一體化,首先要推進產業布局一體化,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提升農業對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支撐能力,促進城鄉各個產業互動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
改革開放後我國確立了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農業基本經營體制,農業生產成就舉世矚目。進入新世紀,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連續出台,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十連增」,農民收入增長實現了「十連快」。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隨著農業不斷發展,農村人多地少矛盾加劇,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凸顯。特別是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不高,一家一戶經營難以採用先進科學技術、難以吸納現代生產要素,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和種地農民收入。因此,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勢在必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同時強調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實現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充分激發農業生產潛能,並對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
在農村土地經營管理上,要求堅持土地產權集體所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要求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並保持長久不變,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要求堅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有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允許農民以承包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強調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化,鼓勵承包土地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這些決策,明確了土地產權、承包權和使用權分離的界限,澄清了人們對土地權益的模糊認識,有利於克服土地產權虛化的弊端,有利於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的權利,有利於提高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效益。
在農業經營方式上,一是鼓勵發展合作經濟,扶持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這就為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政策環境。農民合作社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可以抓住機遇、培育經營活力、增強發展能力、壯大經濟實力。二是鼓勵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這表明支持工商資本進入現代農業,但同時要求工商資本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創建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大力培育農產品(000061,股吧)品牌,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努力提高現代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標准化、集約化經營水平。
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利益格局
城鄉發展一體化,核心是城鄉主體權利,構建全體居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體制機制,形成造福百姓、富裕農民的利益格局。重點是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來源,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局面。
改革開放後,隨著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推行、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跨地區跨行業的轉移就業,城鄉二元體制逐步被打破。新世紀以來,取消農業稅、實行農業補貼政策、推進新農村建設,使工農城鄉逐步走向協調發展。
但是,由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民進城就業空間狹窄,收入難以穩定;農業生產資源束縛趨緊,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頻發,增收難度加大;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增長緩慢,財產性收入增長乏力,一直是農民增收的薄弱環節。總體上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近年來高於城市居民,但從絕對數看,農村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目前,部分進城農民的身份尚未得到確認,不能充分享受城市的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務。
如何讓廣大農民分享現代化發展成果?十八屆三中全會不僅強調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改革農業補貼制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讓農民增加種地收入,而且強調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性權利,明確提出「兩個保障」:一是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要求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繼承的權利,分享集體資源和經營性資產的收益。二是保障農民宅基地用益物權。要求通過試點,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和轉讓。同時,明確提出允許進城農民自願有償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還提出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產產權、林權、股權等各種產權公開、公正流轉交易,促進農業農村資源資本化,讓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這些規定不僅從體制機制上提出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途徑,而且從工作部署上提出了有操作性的具體措施,拓寬了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有助於農民和城市居民一樣共享發展成果。
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
城鄉發展一體化,重點是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在二元體制下,城市發展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十六大以來,隨著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不斷加強,全民義務教育制度基本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制度全覆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但由於歷史欠賬較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滯後,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農村發展資源短缺、動力不足。這已成為制約城鄉統籌發展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建立健全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的體制機制,引導更多的現代生產要素流向農村,促進公共資源配置向農村傾斜,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方面要求維護農民生產要素權利,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另一方面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允許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農村興辦各類事業。
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要加快建立土地、資金和人才資源城鄉平等交換機制和補償機制。在土地方面,切實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進一步改革征地制度,調整土地出讓收益分配關系,提高對農民的征地補償標准和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比重,保護農民土地權益。在資金方面,既要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性金融投入力度,又要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創新金融產品,同時要引導企業和社會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在勞動力流動方面,要加快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推進城鄉勞動力同工同酬同保障,逐步實現同城同待遇。此外,要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制,推動城市優質資源向農村延伸,構建統籌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體系。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健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框架,逐步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標准和保障水平,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建設和管理體系
城鄉發展一體化,關鍵是城鄉建設和管理一體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3%,但城鎮化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城鎮化發展中存在一些誤區和隱患。如有的地方土地城市化快於人口城市化;有的地方不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搞城市化「大躍進」;有的地方農民「被城市化」,沒有真正享受城市居民的權利。我們既要看到城鎮化的巨大潛力和美好前景,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正視和化解「城市病」,又要從國情出發,看到我國農村大量人口要進城,但不可能都進城,更不可能都進大城市,必須在城鎮化過程中同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創新,要求建立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債等多種方式拓展城市建設融資渠道,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並要求完善設市標准,嚴格審批程序,對具備行政區劃調整條件的縣可有序改市,對吸納人口多、經濟實力強的鎮,可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這個重大決策提出了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新思路,也提出了城鎮管理體制改革的新路徑,打破了制約城鎮化建設的投資瓶頸,破解了城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難題。
全會還決定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要求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同時要求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把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放心保)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這個重要決策提出了戶籍制度改革和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具體路徑,破解了農民進城遇到的兩個最大難題,既提出了很高的改革目標,也體現出改革思路的科學性、可行性。
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城鄉一體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偉大壯舉,也是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有助於我們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
『肆』 從科學發展觀談談城鄉差距及城市建設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我國現階段城鄉差距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我黨實事求是工作方法的客觀要求,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之義。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首先地方政府要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投資環境,努力發展教育,培養地方人才,促進城鄉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是縮小城鄉差距和進行城市建設的基礎。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要協調城鄉經濟發展,協調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根據地方的實際需要決定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加大財政對農村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時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鄉村,縮小城鄉差距。
『伍』 怎樣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內必須容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這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提出的一個重大思路。加強農業基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首先,要完善「三農」工作機制。要調整充實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充分發揮好綜合協調職能,抓好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全局性綜合性工作。要加快建立任務落實的監測體系和評價體系,把「三農」工作任務落實情況作為考核黨政領導和部門工作政績的重要內容,納入年度重點目標考核,切實加強督促檢查;加強農業基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還必須繼續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各級各部門要全面清理針對農村的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積極探索創新工作方式和舉措,為群眾和基層提供方便、快捷、優質服務。各級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好這些政策措施,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支持,促進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讓農民了解、掌握自身的合法權益,維護好自身的應得利益。
『陸』 如何解決中國發展中的城鄉差距
縮小中國城鄉差距的對策:
(一)首先要改革中國現行的城鄉制度
1.改革城鄉戶籍制度。過去的戶籍制度,將農民緊緊地束縛在土地,無法使其得到自由的流動。因此,必須對城鄉戶籍制度作出徹底改革,才能適應以後經濟社會的發展。
2.政府要改變以往向城市過度傾斜的政策。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堅持城市支持農村,為農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更多的政策、資金支持。
3.鼓勵農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經濟發展策略,當地政府減少不必要的干預,給農村留有充足的發展空間。
(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高農業附加值,積極發展鄉鎮企業
1.改善農村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農業附加值,發展節水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旅遊農業,改變原來粗放型的農業增長方式。
2.積極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使農民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三)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應適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國家不僅要增加用於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也要將農村生活基礎設施的建設逐步納入公共財政領域,增加農村道路、農村教育投入。
(四)進一步做好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工作
1. 規范農村就業中介組織。建立和健全覆蓋面廣的勞務輸出網路,幫助農民有序流動。
2. 加強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素質,不但可以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而且可以提高其就業層次和收入水平。
3. 加強對農民工權益的保護,維護農民工的正當利益。
(五)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
1. 繼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改革,堅持推行「兩免一補」,減輕農民負擔。對農村校舍進行修繕,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2. 進一步對農民進行科普教育,提高農民素質。使農民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以便在生產中得到更好的應用。,服務於生產。
(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1.繼續推行減免農業稅的政策,並且給予相應的補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
2. 完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及養老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解除後顧之憂。
當前,我國只有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完善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使農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實現!
『柒』 為什麼要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第一,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也是文化建設中的突出問題,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與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區占國土面積的大部分,農民人口占國民人口的大多數。沒有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就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只有農村文化建設搞上去,農民文化權益得到保障,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才有堅實的基礎。提高文化建設科學化水平,更好堅持統籌兼顧,就必須切實貫徹中央關於統籌城鄉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改變城鄉文化資源配置不平衡現象,改變文化領域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文化差別,推動城鄉文化協調發展。
第二,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現在,我國人民的生活已從溫飽進入小康,城鄉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過去忙於傳統耕種生產的農民逐漸有了更多閑暇時間,文化需求更加突出、更加強烈。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得到較大改善、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但總體上農民文化需求還難以得到有效滿足,農民基本文化權益還沒有得到切實保障。主要問題是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文化活動相對貧乏。推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把美好的精神食糧提供給億萬農民,讓廣大農民群眾既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緊迫任務。
第三,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是挖掘農村特色文化資源、實現城鄉之間優勢互補的客觀需要。廣大農村傳承了各族人民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創造的多姿多彩、充滿鄉土氣息的民族民間文化,保存了我們民族獨特的文化資源,有的民族民間文化就「活」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城市的文化基礎雄厚,文化設施先進,文化現代氣息濃厚。把城市與農村作為有機整體統籌兼顧,在促進城市文化發展的同時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步伐,將城市文化資源逐步引向農村,將農村文化的民族民間特色注入城市,可以實現城市和農村的雙贏。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快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步伐。要積極推進文化資源向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傾斜,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制,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要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保證一定數量的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
『捌』 城鄉區域建設發展特徵是
(1)讀圖可知,圖中城市面積增大.但是城市數量減少.
(2)讀圖可知內,城市之間通過交容通運輸線路進行聯系.
(3)本題考查城鎮發展方向,需要結合交通線的發展,城市發展.
(4)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城市用地緊張、交通擁擠、住房問題等.
故答案為:(1)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城鎮數量減少
(2)交通運輸
(3)AC
(4)耕地減少、用地緊張
『玖』 中國城鄉發展目標是什麼
城鄉協調發展。
城鄉系統的子系統本身就是復雜系統。以城市系統為例,城市規模、城市體系和城市結構都具有分形特徵,這表明城市系統具有空間復雜性質。
以城鄉系統之間的交通網路、信息網路等為依託形成的城鄉之間的信息流、人流、物流,將城市和鄉村緊密的連接起來,由此而形成的城鄉系統空間結構,市,縣,鄉鎮,村的城鄉等級結構,反映了城鄉復雜系統的高度結構化的特點。
(9)建設發展城鄉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同時也要看到,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根本消除。
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重塑新型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可以說,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不僅要避免走城市興、鄉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條城市和農村攜手並進、互利共贏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