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城鄉居民收入差的原因

城鄉居民收入差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1-02-10 00:55:32

① 產生城鄉差距的原因有哪些

城鄉差距產生的最大原因是經濟體制問題,根據巴菲特定律(二八定內律),百分之二十的容人掌握著百分之八十的財富,所以他們組建了城鎮,而剩下的人因為手中的經濟基礎,物料條件薄弱,只能形成『村落』聚集。
而貧富差距的消除雖然是全世界一直在討論的熱門話題,而且多地正要也為此付諸行動,但是不幸的是,貧富差距沒有被拉進,反而越來越大。
鄉村的經濟也在進步,也有可能變成城市,而到那個時候,原來的城市已經成為了超級城市,還是會有『城鄉差距』,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令人悲觀的是,城鄉差距的客觀存在,卻讓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不僅增加了城市的治安負擔,也讓農村很多地方的農事形成了癱瘓的情形。
在認清城鄉差距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時刻對此保持清醒,無論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都是適應當今市場經濟體制的模式,要盡量實現自己的價值!

② 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地區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速度的差異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擴大的現象,最突出地表現在不同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從全國來說,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擴大。在一個省內不同地區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顯擴大的趨勢。

造成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速度。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本質上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採取了市場取向的改革思路。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東部沿海地區或中西部地區,都出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例如1991年至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率,廣東省高達21%,貴州省為14%,與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比較,貴州14%的年增長率也是相當高的,但是與廣東等沿海地區相比,差距迅速拉大。這樣就得出一個判斷,中國地區差異的擴大,是在各地區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發生的,是前進中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是前進過程中的問題而掉以輕心。中央多年來已採取了有力措施,推動了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在於二元經濟結構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二個表現,就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三大差別之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老問題。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沒有隨著經濟發展有所縮小,反而有所擴大,則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實際上是二元經濟結構的反映。農民從事的產業是傳統農業,傳統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劉易斯認為只能「維持生計」。農民收入低是傳統農業的產物。城鎮居民從事的產業,劉易斯稱之為「現代產業」,就是現代製造業、信息業和服務業。現代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職工能夠得到較高的工資收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經濟結構的產物。正確的政策思路有兩條:一是把傳統產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從而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將傳統產業中大量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的現代產業中去,從而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現在的問題是,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的速度不理想,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中央已經發現了這些問題,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已經對從根本上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貧富差距的成因符合庫茲涅茨的倒U型假設

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三個表現是,在城鎮居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農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這是最為人們關注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先富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擴大原因有多種,第一,佔有資產等要素多少不同,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資產等要素帶來的非勞動收入可能還會有所增加,這就使可以取得非勞動收入的群體與貧困群體收入差距出現繼續擴大的趨勢。第二,人力資本投資多少不同。人力資本投資的差別表現為工資收入的差別是世界各國普遍出現的一個經濟社會現象。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發育,人力資本投資差距造成的收入差別越來越明顯。這種差別表現在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工資收入多少。第三,體制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目前的就業體制、社保體制等不盡合理,有可能造成某些群體的收入高一些,某些群體的收入低一些。

由此得出結論,收入差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市場取向的改革思路。這符合庫茲涅茨的倒U型假設,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會迅速擴大,爾後暫時穩定,在增長的後期逐漸縮小。目前中國可能正處於收入差距擴大的階段。

③ 造成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針對收入差距的過分擴大,黨中央多次強調提出應更加重視社會公平。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注重社會公平,特別要關注就業機會和分配過程的公平」。現在強調注重和關注社會公平特別是分配公平,顯然與此前所主張的「兼顧公平」即把分配公平放在一個次要地位是不同的。有人提出「更加註重公平與強調效率優先並沒有本質上的沖突」,我認為,這種提法是不準確的。如果在分配關繫上繼續講效率優先,那還是主張兼顧公平,這與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和分配公平是存在「沖突」的。如果講:生產重視效率或效率優先,分配注重公平,那是可以的和正確的。但本來講的是分配關系中的效率和公平問題,這里強調效率優先,就是一種錯位。
公平與效率問題,是國內外學者所關注和長期討論的一個問題。什麼是公平,什麼是效率,由於理解的不同,對二者關系的把握與闡述也就互有差異。而且,講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應分清是從什麼角度、什麼領域講的。如果從生產和工作領域來講,強調效率,講效率優先,是不容置疑的。從微觀層面說,應重視勞動效率、管理效率、生產效率、資源利用效率、企業整體效率。任何工作崗位都應重視提高工作效率。特別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生產力還相對落後,與發達國家相比,生產效率差距很大。因此,在我國發展生產力是根本任務的當前,重視和強調效率是天經地義的。從宏觀層面講,要強調資源配置效率。我國由傳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由傳統指令性計劃配置資源轉向由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實踐證明,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比起由指令性計劃配置資源來,效率會更高一些。但不能迷信市場萬能,那種完全自發的、不受約束的市場,會導致經濟的周期性震盪,造成資源浪費。需要將政府調節和市場調節統一起來。由看得見的手引導看不見的手,才能發揮和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
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存在效率問題。有些方面的效率高低與公平並無關系。從近年來討論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的角度看,這里的效率是指經濟效率,是從社會經濟關系考察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經濟效率的高低會表現為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率的高低。但其內涵又不完全相同。經濟效益側重於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低投入、高產出就是高效益,可以不涉及速度。發展生產應以經濟效益為中心,而不應片面追求高速度。要改變高速度、低效益的發展路徑。勞動生產率側重於勞動耗費和產量的關系,同量勞動生產的產量越多,表明勞動生產率越高。而經濟效率,既包含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的內涵,也與速度和質量相關。提高經濟效率,要求降低耗費、提高質量、增加數量、加快速度。
然而,當我們從收入分配的角度來考察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時,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就應強調和重視社會公平和分配公平。社會主義最大的社會公平,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從長遠發展趨勢來看,提高生產效率,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的這種公平。但講分配關系中的效率是指什麼?一般來講,分配自身不存在效率高低問題。人們常講的是分配公平不公平,合理不合理,並不講分配效率是高還是低。從分配角度考察的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不是指分配公平與分配效率的關系,而是指分配公平與不公平會影響到勞動效率、生產效率的高低。分配中既不存在分配自身的效率優先於分配公平的問題,也不存在勞動效率優先於分配公平問題。恰恰相反,分配公平合理有利於促進勞動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分配不公,會挫傷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於效率的提高。而且,在分配關繫上講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實際就是上輕公平,把公平放在一個次要的地位。這樣,所謂效率優先也會落空。
有人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提法,概括起來其理由主要是三條:一是認為強調效率優先就是強調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就要強調效率;二是認為只有重視效率優先,把蛋糕作大,才能解決分配不公平問題;三是認為強調分配公平而不強調效率,是要退回到平均主義的分配體制中去。這三條理由都難以成立。

④ 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因素有哪些

首先介紹一個概念「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由義大利經濟學家於1922年提出。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佔有了;而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只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系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目前,國際上用來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標很多。基尼系數由於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採用。按照國際慣例,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間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間表示「相對平均」,在0.3~0.4之間為「比較合理」,同時,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認為0.4~0.6為「差距偏大」,0.6以上為「高度不平均」。一、對我國當前收入分配狀況的總體評價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總體上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分配製度堅持市場取向,不同收入群體的分布基本反映出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調節的作用;計劃經濟高度集中統一的分配體制被打破,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業和新興產業傾斜,腦力勞動者、技術密集領域的勞動者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分配有力地支持了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利因素1、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從農村居民來看,農民人均純收入1997年超過2000元,2002年達到2476元,平均每年實際增長3.8%。從城鎮居民來看,城鎮居民收入加速增長,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8.6%。2、從總體上講,平均主義分配逐步在打破,「腦體倒掛」正在走向「腦體正掛」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平均分配逐步被打破,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正在合理拉開,分配開始向科學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向新興產業傾斜。傳統的體力勞動、資本含量少、勞動密集、競爭充分的行業的收入在相對降低,科技含量高的行業、新興行業的職工工資水平在顯著增長。腦力勞動者、技術密集型領域的勞動者、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者的收入正在迅速提高。3、居民家庭財產性收入增長迅速當前,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財產性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6.42%,比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全部年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16.23%高10.19個百分點,說明資本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力度加大。4、國有單位職工的收入增長勢頭較強「八五」和「九五」時期,我國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其他單位的工資基本上都呈現正比例線性增長勢頭。其中,國有單位的工資增長最快,平均工資增長了2.74倍,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有單位的工資增長最快。另外從工資的絕對增長水平上看,其他單位工資水平一直最高,國有單位次之,城鎮集體單位最低。5、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與宏觀經濟發展保持了協調一致現階段,我國城鎮居民人均第二、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職工平均貨幣工資三項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6.25%、16.23%、16.33%。這說明,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速度是同步的,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促進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必須看到,在收入正常增長的背後,也存在著一些不容輕視的問題:1、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斷擴大,貧富分化加劇主要表現為:一是以基尼系數反映的居民收入總體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承受線1991年為0.282,1998年為0.456,1999年為0.457,2000年為0.458,10年上升1.62倍。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1990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1:2.2,1995年為1:2.71,2000年為1:2.79,2001年擴大到1:2.9。三是地區間差距擴大2000年,東部地區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與最低的省差距超過3倍。四是行業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80年代中期,行業間收入差距開始顯現,到90年代中期最高行業人均收入與最低行業之比為2.23:1,2000年又上升到2.63:1。五是不同經濟性質的單位職工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國有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與集體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相比,1985年的平均工資差距為1.25:1,2001年擴大到1.63:1,其他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與集體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相比,1985年的差距為1.49:1,2001年發展到1.77:1。六是城鎮內部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的擴大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近兩年,高收入戶的收入增長大大超過了低收入戶的收入增長,2002年1季度的統計表明,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占總收入的46.2%,20%的低收入者的收入占總收入的6%,高低收入差距為7.66倍。2、財產的集中度越來越強,居民家庭財產的差別越來越大最新的調查統計顯示,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財產總額佔全部居民財產的1.4%,另外80%的家庭佔有財產總額的53.6%。與此同時,城市居民金融資產出現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趨勢,戶均金融資產最多的20%家庭擁有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總值的比例目前約為66.4%,在最低的20%的家庭中,戶均擁有的金融資產只有居民金融資產總額的1.3%。當前我國城市居民家庭財產的基尼系數為0.51,遠遠高於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0.32。3、體制內的「平均主義分配」和體制外的「收入差距過大」兩種極端現象同時並存「平均主義」並沒有徹底根除,主要表現在工資收入(不包括工資外收入)分配上,多數國有企業以及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內部工資收入分配差距偏校與此同時,在工資外收入分配方面存在著「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現象。工資外收入、壟斷性收入和非法非正常收入是引起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主要根源。4、收入分配不規范一是工資支付不規范,全國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職工工資現象;二是工資提取不規范,實行工效掛鉤企業的計劃外、基數外提取工資現象較普遍;三是部分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超過工資總額的4%的標准進入,變相提高收入;四是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職務消費」隨意性太強,缺乏合理有度的約束。5、整體收入結構仍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一是工資收入結構不合理,制度內工資低,制度外勞動報酬高,項目繁多,未納入工資內;二是按多種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與中央關於「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要求尚有差距。我國城鎮居民按多種要素分配的格局還遠遠沒有真正調整到位,其它要素參與分配還需要進一步增加比重。二、調節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狀況的財稅政策財政政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調節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工具之一。由於個人收入分配活動與財政收支有著特定聯系,財政政策可以說是政府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從我國轉軌期經濟運行和制度安排特點以及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三個角度看,運用財稅手段調節個人收入分配本質上是要妥善處理好三大矛盾:第一,經濟增長與增長福利分配之間的矛盾改革之後的中國在2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過程中,GDP規模快速膨脹,但增長福利分配呈現出逐步拉大趨勢,一部分人的生活質量相對來講反而下降,低收入群體規模有所擴大。很顯然,現在有必要利用財稅手段調節好經濟增長的分配基矗這種調節的難點在於把握好公平個人收入分配的力度不能大幅度約束效率的遞增。第二,合理解決培育中等收入階層與擴大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支付規模的矛盾中等收入階層人數增加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收入分配格局的規律性傾向,對消費進步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而擴大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支付規模也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但從理論角度看,這兩者之間存在有一定的相互約束性,其表現是擴大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支付的規模勢必要影響中等收入階層的狀況,從而制約中等收入階層的擴張。第三,妥善處理創造就業機會與轉移支付資金之間的矛盾財稅政策調節個人收入分配有兩個切入點:一是創造就業機會,使中低收入者得到掙取收入的機會;二是在個人之間進行收入的轉移支付。從理論上講,這兩者有一定的矛盾,突出的表現是財政資源利用上的此消彼長。很顯然,確定合理的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財稅政策就是要在創造就業和轉移支付之間選擇一個適當的配比。綜上所述,可確立以下一些個人可支配貨幣收入財稅調節政策:第一,在各級財政之間合理劃分收入分配調節事權收入分配調節涉及各級財政,因而首先要合理劃分事權。由於我國是區域經濟極度不平衡的國家,收入分配調節事權不可能相對集中,確定全國范圍內相對統一的調節標准也就不是一個務實的選擇。為此,收入分配調節的基本事權應按居民屬地來劃分。但考慮到各級財政收入汲取能力的體制性和資源性差異,可把收入分配調節財力支持劃入轉移支付體系。進一步說,上級財政可從專項轉移支付角度向下級財政撥付資金彌補下級財政的收入分配調節財力不足。從我國現實情況看,為了實現收入分配調節的針對性,中央財政對向省級財政轉移扶貧資金時可指定地區和類別。省級財政則可向符合條件的下級財政確定收入調節補助。這種補助額的確定應以各地收入、物價和人口狀況為依據,而不必尋求補助標準的統一性。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監測體系建立居民收入監測體系時一方面可利用納稅信息,另一方面則可利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相關信息。如社會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統籌賬戶金額等。通過這些信息推算出收入的絕對額。同時,還應利用價格指數、工資指數、實物耗費指數等來監測居民收入的相對變動狀態。建立相對科學、全面的居民收入監測體系的重要作用在於我們准確劃定調節對象提供基礎資料。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調節資金支出方式目前我國調節收入分配的財政性資金的支出以現金補助為主,這種模式在現實情況中暴露出了一些明顯的問題。突出的表現是資金使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充分實現預期目的。比如低收入階層部分領取補助金者把錢用在非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費上。為此,我國各級財政可建立對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消費的定向補助制度。如憑發票或收據報銷定額義務教育學雜費、水電費、醫葯費、食品支出等。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放寬補助范圍。定額標准確定權可由市級財政掌握,省級財政可酌情予以調控。第四,調整相關稅制改革個人所得稅稅制,在適度提高起征點的同時,減少級次、擴大級距並降低稅率,特別是3000元?5000元這一區間內的收入應採取低稅率政策,因為這一收入區間是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界限,稅率過高會抑制中國的消費擴張,反過來削弱經濟增長。在房產稅方面,可考慮在把房產分類的基礎上,把中高檔私人住房納入征稅范圍,稅率從低、征管從嚴。當然,這要以進一步規范房產交易、清除不合理收費為基礎。第五,在中央和省兩級財政中設立低收入群體子女高等教育補助金對低收入群體子女來講,接受高等教育是能否實現收入階層轉換的基本條件。為此,中央和省兩級財政以及有條件的市級財政可在教育經費中核定一部分低收入群體子女高等教育補助金。這筆資金可通過教育部門根據一定的原則無償補助給符合特定條件的已考入大學的低收入群體子女。中央財政的這筆專項資金可向西部地區傾斜,經濟發達的省份可把此類資金地向省內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傾斜。原因:(1)以為勞動者的個人稟賦和家庭負擔不同,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必然產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2)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多種分配方式,擁有不同生產要素的不同社會成員也必然會產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價值規律和競爭的作用下優勝劣汰,使具有不同競爭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現差距(4)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腦力勞動、體力勞動之間。以及不同經濟領域和部門之間客觀上存在差別,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⑤ 中國城鄉差別產生的原因

1、從事的產業不同

我國農村人民主要從事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而城市居民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也就是工業和服務業。農業勞動力大,利潤率普遍較低,而工業和服務業報酬多。

2、勞動力分布

因為城市裡賺錢更容易,很多農村的勞動力前往城市打工賺錢甚至落戶。建設主要靠勞動力,農村缺乏青壯年的勞動力。

3、中國體制

城鄉二元體制也是關鍵因素之一。城鄉二元體制也就是城市主要搞生產,而農村主要務農,這就造就了收入的差異。

4、政府的政策導向

政府的政策導向偏向城市,很多福利難以流入農村,比如教育資源,醫療資源,道路建設等等。這導致農村人才缺失,加劇了城鄉的差異。

(5)城鄉居民收入差的原因擴展閱讀:

城鄉差距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對農村功能定位的計劃經濟思想。計劃思想在三農問題上的體現,是將生產結構與區域聯系在一起。

城市的定位是發展工商業,而農村只能發展農業。比如,有觀點認為,農村不是搞建設的地方,農村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提供農產品,二是提供生態環境產品,這才叫農村。

也就是,在國家的意識形態中,農村的功能就是生產糧食,保證「萬一」打仗時可能出現的「糧食安全」問題。

在有序的安排下,農村和農民是為整個國家機器服務的一個部件。讓農村依賴農業,農業不賺錢,農村這個部件就會一直貧窮。

⑥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原因應分析哪些方面

這個問題我不知道回答多少次了。

都是政治作業書上的那個題吧,我上次也做了。不過好像你問題的和我的有點差距,應該也沒多大問題,你參考下答案,再結合自己的話答就行了。

⑦ 我國城鄉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原因有哪些

地區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速度的差異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擴大的現象,最突出地表現在不同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從全國來說,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擴大。在一個省內不同地區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顯擴大的趨勢。
造成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速度。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本質上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採取了市場取向的改革思路。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東部沿海地區或中西部地區,都出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例如1991年至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率,廣東省高達21%,貴州省為14%,與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比較,貴州14%的年增長率也是相當高的,但是與廣東等沿海地區相比,差距迅速拉大。這樣就得出一個判斷,中國地區差異的擴大,是在各地區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發生的,是前進中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是前進過程中的問題而掉以輕心。中央多年來已採取了有力措施,推動了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在於二元經濟結構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二個表現,就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三大差別之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老問題。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沒有隨著經濟發展有所縮小,反而有所擴大,則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實際上是二元經濟結構的反映。農民從事的產業是傳統農業,傳統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劉易斯認為只能「維持生計」。農民收入低是傳統農業的產物。城鎮居民從事的產業,劉易斯稱之為「現代產業」,就是現代製造業、信息業和服務業。現代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職工能夠得到較高的工資收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經濟結構的產物。正確的政策思路有兩條:一是把傳統產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從而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將傳統產業中大量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的現代產業中去,從而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現在的問題是,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的速度不理想,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中央已經發現了這些問題,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已經對從根本上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貧富差距的成因符合庫茲涅茨的倒U型假設
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三個表現是,在城鎮居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農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這是最為人們關注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先富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擴大原因有多種,第一,佔有資產等要素多少不同,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資產等要素帶來的非勞動收入可能還會有所增加,這就使可以取得非勞動收入的群體與貧困群體收入差距出現繼續擴大的趨勢。第二,人力資本投資多少不同。人力資本投資的差別表現為工資收入的差別是世界各國普遍出現的一個經濟社會現象。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發育,人力資本投資差距造成的收入差別越來越明顯。這種差別表現在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工資收入多少。第三,體制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目前的就業體制、社保體制等不盡合理,有可能造成某些群體的收入高一些,某些群體的收入低一些。
由此得出結論,收入差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市場取向的改革思路。這符合庫茲涅茨的倒U型假設,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會迅速擴大,爾後暫時穩定,在增長的後期逐漸縮小。目前中國可能正處於收入差距擴大的階段。

閱讀全文

與城鄉居民收入差的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