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統籌城鄉發展的五大措施是哪五大
這是原文,希望能給樓主一個滿意的答復,回答能被採納
據新華社電「三農」版問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全面權建設小康社會,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和難點。農業部部長杜青林近日指出,五大措施統籌城鄉發展。
記者近日從「統籌城鄉發展」理論研討會上獲悉,今年起,農業部和財政部等六部委共同啟動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今年培訓轉移250萬人,中央財政對參加培訓的農民人均補助100元。
杜青林指出,通過五大措施來統籌城鄉發展。他認為,更新觀念,牢固樹立用城鄉統籌的思路指導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思想,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前提;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增加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著力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進程,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持久動力;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努力建設長效機制,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保障。
『貳』 如何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對我國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背景
世界上許多國家在工業化有了一定發展基礎之後都採取了工業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戰略。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跨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因此,我國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性舉措的實施是當其時。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面臨的嶄新課題,是時代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在農村,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二、統籌城發展的基本途徑
1、體制和制度創新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根本途徑;
2、城鎮化健康發展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途徑;
3、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有效載體;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集中要求和具體實踐。
三、統籌城發展的理念模式
1、加強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形成城鄉公共服務統一標准、流動可用新局面
農村社會與城市社會文明的差異是城鄉差別的顯著特點之一,也是城市偏向的二元發展模式的直接後果。統籌城鄉發展必須統籌城鄉社會發展,加快促進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按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統籌發展城鄉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充分發揮城市的先發優勢,推動城市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向農村延伸,著力形成社會事業城鄉協調發展、社會保障城鄉全面覆蓋的新格局;
2、要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鄉村重建的道路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發達國家完全依賴政府強大財政供給或者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轉移的路子,同時也應盡量避免部分拉美國家城市貧困和農村衰敗同時並存的局面。中國各地區城市化水平和經濟差異較大,村鎮建設將會出現多種模型。應該因地制宜,分區進行將是中國村鎮建設的一個基本特點;
3、村鎮建設的主體和關鍵還是農民本身
轉變農民觀念,促進農民就業,改善農民福利,使得農民與城鎮居民真正對等,能適應集中生產生活才是村鎮建設可以持續發展的途徑。實施鄉村教育計劃,提高農民素質是中國徹底解決農村問題的核心與基本走向;
4、完善經營渠道,拓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渠道
城鎮建設必須走市場化道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通過政府的政策鼓勵和資金引導,調動社會各方面投資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化的示範鎮投融資體制。在政府預算中,要安排一定的財政資金,用於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叄』 怎樣統籌城鄉發展
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統籌城鄉經專濟社屬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這是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提出的一個重大思路。加強農業基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首先,要完善「三農」工作機制。要調整充實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充分發揮好綜合協調職能,抓好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全局性綜合性工作。要加快建立任務落實的監測體系和評價體系,把「三農」工作任務落實情況作為考核黨政領導和部門工作政績的重要內容,納入年度重點目標考核,切實加強督促檢查;加強農業基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還必須繼續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各級各部門要全面清理針對農村的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積極探索創新工作方式和舉措,為群眾和基層提供方便、快捷、優質服務。各級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好這些政策措施,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支持,促進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讓農民了解、掌握自身的合法權益,維護好自身的應得利益。
『肆』 簡述如何統籌城鄉的發展
現階段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這是現階段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所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統籌城鄉發展,客觀上要求城鄉居民具有平等的社會權利,並在城鄉之間採取統一的經濟社會政策,包括勞動力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可以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建國初期,為使農村支持城市和工業發展,採取了城鄉二元分治的政策。改革開放後,雖然農村勞動力可以進城打工,但仍難以改變農民的身份,難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種福利待遇。在原來城鄉行政主導的二元結構還遠沒有打破之前,城鄉居民又必須面對同一個大市場,在不同的起跑線上進行競爭和安排各自的生活,即形成新的市場主導的二元結構。這兩種二元結構的疊加進一步加劇了城鄉差距和城鄉割裂,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也阻礙了城市人才到農村創業。因此,「十一五」時期,既需要盡快地打破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賦予農民同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確保城鄉居民競爭中的起點公平,還需要根據市場主導下二元結構的基本特徵,加強再分配力度,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為統籌城鄉發展提供製度保障。全面取消農業稅後,以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為重點的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相當迫切。在改革新階段,農村綜合改革的實質在於調整農村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某些環節和方面,逐步消除影響城鄉互通的政策障礙,逐步建立精幹高效的農村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以及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為統籌城鄉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未來幾年,農村綜合改革應當從農村最突出的矛盾出發,主要解決農民土地使用權的制度保障、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制和改善鄉村公共治理。以此為起點,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經濟社會制度安排。 三、要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後,適度加快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必要的。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大背景下,應當看到,農村基本公共產品直接關繫到農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關繫到農村社會的長治久安。因此,「十一五」時期要在為農村提供基礎設施的同時,把財政支農的重點放在為農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上。今後,要做到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國家基本建設資金增量主要用於農村;政府徵用土地出讓收益主要用於農村。這樣可以有效緩解不斷擴大的城鄉差距,並由此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協調發展的新途徑。 四、應當努力在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體制上有所突破。從現實來看,城鄉公共服務的嚴重失衡、農村公共服務制度的嚴重缺失,已成為阻礙城鄉統籌發展的突出問題,並成為城鄉分治的焦點所在。農民工的身份歧視以及戶籍制度改革難以突破等,加劇了城鄉二元制度的格局,並由此引發和激化了許多新的社會矛盾。作為城鄉二元制度的一個直接後果,農民工沒有被納入城市政府公共服務的范圍牞他們在社會保障、勞動就業、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被城市漠視。「十一五」期間,應當努力在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方面實現突破:首先,建立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體制。我國已經計劃從2006年至2010年,逐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的保障范圍。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探索一個長效機制,從制度上根本解決農村的義務教育問題,包括農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義務教育問題。還需要在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力量上逐步統一城鄉標准。其次,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我國絕大多數的省份都於2003年開始建立新型合作醫療的試點。「十一五」時期,應當繼續推廣好的經驗並使其制度化。最重要的是建立可持續的籌資機制,將各級政府的補助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在若干年內將中央和地方所有財政新增加的衛生投入全部用於農村。建立農民連續「參合」的獎勵機制,調動農民「參合」的積極性。再次,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估計,如果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國用財政支出的0.12%就可以全面解決近3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對五保戶、殘疾人員、需要搬遷的移民、患有長期慢性疾病等缺乏正常勞動能力或基本生活條件的人口,繼續沿用原來的開發性扶貧方式,不僅成本高,而且也很難根本解決問題。「十一五」時期,我國應盡快建立覆蓋全國的農村低保管理和執行制度。可由民政系統專項負責,以縣級政府管理為主,對低保所需資金實行專項轉移支付,以保證資金來源的穩定性。中央財政可按統一標准向各地支付發放低保資金,而各地可以根據當地生活水準調整本地農村低保標准。最後,探索建立符合農村特點的養老保障制度。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10%;全國70%以上的老齡人口分布在農村,農村老齡化問題尤為突出。「十一五」時期,可以按照「低水平、廣覆蓋、適度保障」探索現階段的農民社會化養老保險制度。
『伍』 什麼是統籌城鄉發展
第一、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把我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一個獨立、強盛的工業國,黨和國家採取了「工業優先、城市偏向」的發展方針。國家依靠行政力量汲取農業剩餘投入到工業和城市中去。盡管農民、農業和農村為國家的工業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由於城鄉分割,城鄉差距越來越大,2004 年城鄉發展居民收入補貼等因素,加上農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用於再生產等因素,實際城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影響社會穩定。因此,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城鄉社會和諧發展。
第二、 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
業快速發展、農村經濟持續繁榮、農民生活不斷改善。但是,由於國家用於「三農」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村水、電、路、通訊、教育、醫療、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遠遠落後於城市水平。同時,由於受城鄉二元體制制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困難,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後。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必須重點解決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因此。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把城市和農村存在的問題及其相互因果關系綜合起來統籌解決,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使城市和農村相互促進、工業和農業協調發展。
第三、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的宏偉目標,農村小康是關鍵。目前,農村還有將近一億的貧困、半貧困人口,還有一大批基本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其溫飽的標准還很低,一些地方還存在返貧的危險.農村人多地少,農業結構調整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農民的農業收入增加緩慢。就業形勢嚴峻,農民外出打工阻礙因素增多,這些都影響著農民收入的增長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決「三農」問題,要按照「兩個趨向」的要求,把推進工業化與解決「三農」問題緊密結合,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把推進城鎮化與解決「三農」問題緊密結合,使更多的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中去,從事非農產業,形成一個城鄉統籌的格局。
為此,要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城鄉統一社會保障體系、城鄉統一義務教育體系,逐步推進稅收城鄉一體化。改革城鄉分割、區域封閉的二元戶籍就業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必須實行按居住地登記的新型戶籍制度。積極構建城鄉整合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加快土地徵用制度改革,提高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加快土地徵用制度改革,切實維護農民利益。建立新型行政管理制度,適應城鄉一體化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