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東省的新規劃是不是把泰安市規劃到濟南市了啊
泰安市沒有被規劃到濟南市
原因:根據《泰安市城市總體規劃(版2011-2020年)(2017年修訂)權》
泰安市行政區范圍,包括泰山區、岱嶽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和東平縣,市域面積7762平方公里。
Ⅱ 2018各大城市建成區面積排名是怎樣的
建成面積排行是復:北京3310平方公里,制上海2805平方公里,廣州2403平方公里,天津2042平方公里,東莞1991平方公里,重慶1547平方公里,深圳1395平方公里,成都1297平方公里,武漢1173,西安1157,蘇州1087。
武漢、西安、蘇州三座城市建成面積相差不大。而這三個城市跟其他熱點二線城市建成面積也相差不遠。北上廣深一線城市跟所謂新一線城市相差巨大。一線城市除了深圳,基本都是2400+平方公里的存在,深圳建成面積不大,但單位面積產出驚人,而且除了帝都北京之外都有海港加持。而除了直轄市及東莞的二線城市建成面積都小於1300平方公里,基本一半都不到。
Ⅲ 濟南一座三甲醫院規劃建新院區,分幾期建設,用地面積多大呢
濟南,山東省的省會城市,別名泉城,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尤以趵突泉最為出名,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是我國優秀的旅遊城市,旅遊業發展越來越好,經濟實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被評為「世界二線城市」。 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積極建設,濟南一直在積極建設當中,各項設施在不斷完善當中。
濟南市中心醫院東院區的建設將進一步提升濟南市的醫療水平,優化醫療資源,完善醫療設施,為人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一定程度上緩解看病難的情況,同時帶動周圍產業圈的發展,所以大家對於濟南市中心醫院東院區的建設,有什麼看法,歡迎劉留言評論。
Ⅳ 現階段全省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流轉指導價是每畝多少元
估計30萬元/畝
Ⅳ 濟南市人民政府第238 號文件
濟南市土地徵收管理辦法(濟南市政府令第238號)
《濟南市土地徵收管理辦法》已經2010年7月15日市政府第54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市長張建國
二O一O年七月二十八日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土地徵收管理,規范土地徵收行為,維護集體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和《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土地徵收,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和實施規劃的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和批准許可權,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征為國家所有,並依法、合理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補償、安置的行為。
第三條本市歷下區、市中區、槐蔭區、天橋區、歷城區、長清區行政區域內(含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土地徵收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市人民政府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統籌安排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徵收工作。
第五條土地徵收工作在市政府領導下,由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市征地辦公室具體負責。
各區人民政府負責做好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組織、協調工作。
市發展改革、城鄉建設、規劃、環保、財政、物價、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農業、民政、公安、住房保障管理、林業、水利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土地徵收的相關工作。
第六條對提前完成土地徵收補償安置任務、搬遷並交付被徵收土地的,由市人民政府予以獎勵。
第二章土地徵收程序
第七條擬徵收土地時,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擬徵收土地的依據、位置、范圍、用途、補償依據等徵收事宜書面告知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並通知有關部門自告知之日起停止辦理擬徵收土地范圍內戶口的遷入、分戶、房屋交易、房屋抵押、房屋的新建及翻(擴)建、核發營業執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等有關手續。
第八條書面告知後,市征地辦公室應當會同被徵收土地的區人民政府,組織轄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擬徵收的土地及地上附著物進行調查登記,並與相關產權人共同確認調查結果。
土地徵收補償安置應當按照確認結果執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確認補償:(一)不具有土地(房屋)權屬證書或批准手續的建(構)築物;(二)自土地徵收告知之日起,搶栽的樹木、搶種的農作物和搶建的建(構)築物。
第九條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據土地徵收補償安置標准和調查確認結果,擬定土地徵收補償安置方案,並書面告知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第十條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土地徵收補償安置方案有異議並要求聽證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組織聽證;沒有異議的,由市征地辦公室、市(區)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支付部門(單位)與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土地徵收補償安置協議。土地徵收補償安置協議的內容包括被徵收土地的位置、數量、地類、補償標准、安置方式、費用撥付的時間和方式、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交付土地的時間和方式、協議生效的時間等。
第十一條土地徵收補償安置協議簽訂後,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擬定土地徵收方案,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條土地徵收方案批准後,由市人民政府在被徵收土地所在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予以公告,內容包括批准土地徵收的機關、批准文號、批准時間、批准用途、被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位置、地類、面積、土地徵收補償安置標准和安置途徑等。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經批準的土地徵收補償安置方案進行公告並組織實施。
第十三條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公告的土地徵收補償安置標准有異議的,應當自公告之日起10日內向所在地的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出。
確需對土地徵收補償安置方案進行修改的,由市征地辦公室和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出修改意見,經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條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土地徵收補償安置方案確定的土地徵收補償標准有爭議的,應當先向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協調;協調不成的,向批准徵收土地的人民政府申請裁決。
第十五條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應當自土地徵收補償安置方案最終批准之日起90日內,向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足額支付。
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的管理和使用。
第十六條土地徵收方案經依法批准且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足額補償到位後,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在土地徵收補償安置協議規定的期限內清理地上建築物和其他附著物並移交土地。
第十七條因土地徵收需要搬遷農民住房、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公共設施或公益事業用房、鄉鎮村企業用房和其他非居住用房的,被搬遷人應當持《集體土地使用證》或《房屋所有權證》到所在區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登記,申請補償安置。
第十八條土地徵收方案經依法批准且落實土地徵收補償安置方案後,由原登記機關將被搬遷人的《集體土地使用證》和《房屋所有權證》依法予以變更登記或注銷。
第三章土地徵收補償安置
第十九條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按照《山東省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標准》執行。
第二十條土地徵收被安置人員為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含大中專院校學生、現役士兵、勞教服刑人員)。
具體需要安置的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土地數量除以土地徵收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均佔有的土地數量計算。
第二十一條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應當主要用於被征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安置和社會保障,其餘的部分用於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興辦公益事業或進行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
社會保障所需資金中由被征地農民個人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的部分,應當從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中列支,專款專用。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均土地不足0.5畝,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不能滿足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每畝地可以另行安排不超過5人所需的社會保障費用。
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保障,按照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辦法執行。
第二十二條被徵收土地上有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應當支付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補償標准按照省有關部門批準的補償標准執行。
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產權人所有;青苗補償費歸土地承包人所有。
第二十三條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土地徵收年度計劃和土地徵收補償安置標准,測算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待土地徵收方案批准後由市財政部門保障足額支付。
第二十四條因土地徵收需要搬遷農民住房的,應當保障其居住條件。
第二十五條在中心城區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徵收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需要搬遷農民住房的,以房屋安置為主,標准為每人40平方米(建築面積,下同)。原住房面積不足每人40平方米的,按照每人40平方米安置。原住房面積超出每人40平方米的,超出部分按照省有關部門批準的補償標准補償;安置房超出每人40平方米的部分和地下室,由被安置人按照房屋建設成本價購買。
第二十六條被征地農民房屋安置後,村莊外緣閉合圈內的全部土地由市人民政府依法徵收,其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轉為政府對被搬遷人的房屋安置費用。村莊外緣閉合圈的界定以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准。
第二十七條在中心城區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因土地徵收需要搬遷農民住房,已房屋安置的,不再安排宅基地。
第二十八條在中心城區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外因土地徵收需要搬遷農民住房的,其搬遷的住房按照省有關部門批準的補償標准以貨幣方式補償。補償後由區人民政府按照規定的標准為被搬遷人重新安排宅基地,並依法辦理土地使用手續。
第二十九條因土地徵收需要搬遷農民住房的,其搬家費、過渡安置費按照省有關部門批準的補償標准執行。
第三十條因土地徵收需要搬遷鄉鎮(街道辦事處)村公共設施或公益事業用房、鄉鎮村企業用房及其他非居住用房的,按照省有關部門批準的補償標准予以補償。
房屋及附屬設施的搬遷費,按照該建(構)築物補償費總額的15-20%予以補償。
第四章監督管理
第三十一條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分配方案,應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及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由全體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後實施,並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向區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將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的收支情況納入村務公開的內容,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公布。
第三十二條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不得挪作他用。
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的使用進行監督和指導。
市、區財政、審計等部門應當對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配和使用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的情況進行監督。
市、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的使用進行調控和管理。
第三十三條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未足額撥付到位的,市國土資源、城鄉建設等行政主管部門,不得辦理用地、建設手續。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國土資源部門工作人員和其他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在土地徵收過程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五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土地徵收補償安置過程中弄虛作假,冒領、截留、侵佔、挪用土地徵收補償安置費用的,由國土資源、農業、財政、審計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責令其改正、退還;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六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集體土地使用權人在規定時間內不交出土地的,由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交出土地。逾期不交的,由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七條阻撓和破壞土地徵收工作,妨礙土地徵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八條鄉鎮公共設施、公益事業、民營企業使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其補償安置的程序和標准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十九條辦理土地徵用手續,其補償安置的程序和標准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四十條國家、省批準的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征地補償安置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一條各縣(市)可以參照本辦法制定土地徵收管理辦法。
第四十二條本辦法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2003年4月28日濟南市人民政府發布的《濟南市統一徵用土地暫行辦法》同時廢止。
Ⅵ 山東省的新規劃是不是把泰安市規劃到濟南市了
泰安市沒有被規劃到濟南市
原因:根據《泰安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2017年修訂)》
泰安市行政內區范圍,容包括泰山區、岱嶽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和東平縣,市域面積7762平方公里。
Ⅶ 山東半島城市群土地資源概況與水土資源配置
1.山東半島城市群土地資源概況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東部膠東地區為丘陵,南部魯中南山地為中低山丘陵,西部、北部為平原。在東部丘陵之間有山丘間平原盆地,高程在50~200m,山間傾斜平原,以昌邑—壽光—恆台一帶為代表。黃河沖積平原及沖積海積平原為主要土地資源,在利津以下為現代黃河三角洲平原。由於黃河河道的變遷,黃河三角洲平原有較大的變遷范圍。因此,目前三角洲上的河網及早期三角洲的河網,構成復雜的水、土資源。
山東半島城市群,主要處於膠東丘陵(魯東丘陵)、魯中南山地及魯北黃河三角洲及黃淮海的沖積平原。半島城市群地區國土面積64956km2,佔山東省總面積的42.3%;其中平原盆地面積36319km2,占本區面積的55.9%,丘陵和山地面積28637km2,佔44.1%。
據國土資源部門資料,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的土地面積有373.9×104km2,約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7%。據2004年統計,半島城市群地區農用地為538.5×104km2,建設用地為111.9×104km2,未利用土地為87×104km2,分別佔半島群地區土地資源的73.0%、15.2%和11.8%,並分別佔全省的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的46.4%、47%和50%。
這些數據表明,半島城市群地區土地資源已大部分開發用於農業生產,未利用的87×104km2土地,佔全省未利用土地的一半,主要是荒草地、鹽鹼地、泥澤地、河地、裸土地、裸岩石礫地等。半島城市群地區未利用土地見表18。
表18 山東省半島群地區8個城市未利用土地 單位:104×km2
2.水土資源配置情況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土地面積只有373.9×104km2,人均國土面積0.18km2,(2.05畝/人),若只算農用地538.9×104km2,其中耕地面積2.97.3×104km2,則人均耕地只有0.075km2(1.13畝),比全省1.23畝/人的數值還小。
山東半島人均耕地與西北乾旱地區相比是不少的,從人均水資源量上來看,也屬於缺水地區(表19)。
表19 山東半島地區和西北地區人均水-土資源對照
從這些對比數值來看,新疆、青海地域大,人口少,因而人均水資源量多,但大面積的沙漠以及乾旱地帶生態需水量大,人均水資源量多並不足以表明水資源的豐富情況。就水、土資源匹配而言,山東半島地區,人均水資源和耕地資源匹配情況比寧夏要好,與陝西相比差不多。
3.水、土資源配置的潛力分析
黃河三角洲,土地、水資源相對比半島其他地區豐富,整個黃河三角洲在黃河演變過程中也是不斷地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使三角洲土地資源和地表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
3000年來,黃河不斷改道的范圍很寬,北到海河,南達淮河,在中下游地帶構成黃淮海平原。自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602年)至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黃河北流入渤海,這是有史以來黃河演化的第一時期。宋建炎二年(1128年)至清咸豐四年(公元1855年),為黃河演化的第二時期,黃河南流入黃海。1855年6月在蘭考縣銅瓦廂決口改造,奪大清河河道,使黃河重新入渤海。自1949年以來,由於注重對黃河水災的防治,在黃河兩岸加固堤壩建設,結果導致大量泥沙在中下游沉積,使黃河中下遊河道成為懸河,雖然沒有決口改道,但懸河仍構成水患威脅。黃河尾閭自1855年以後,決口50多次,大的改道11次,自1934年以來,形成以漁窪為頂點的現代三角洲。黃河近代和現代三角洲變化如圖15所示(安永會等,2005)。
圖15 近代和現代黃河三角洲葉瓣(據安永會等,2005)
根據一些粗略計算,如果合理調蓄地下水資源,膠東低山丘陵、魯中南山前沖洪積平原及黃泛平原地下水系統開采潛力資源共有約14×108m3/a。當然,這個數量水資源也不是很多(表20)。
表20 山東半島不同地區地下水資源潛力分析 單位:108m3/a
4.用水量結構的調節與土地的合理開發
在山東半島地區,河流面積為12.7×104km2,湖泊面積很小,可忽略不計,葦地佔53.3×104km2,灘塗有17.8×104km2。其中,如何利用葦地和灘塗,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山東半島農業用地結構見表21。耕地面積297.3×104km2,相當於4459.5萬畝,農田灌溉用水57.2×108m3/a,平均每畝農田用水量為129.63m3/a,這個灌溉用水量不是很多,因而在農業節水方面可節約水資源的數量不是太多。只是在發展旱季農作物面積方面可以作些調整。根據山東半島現有規定的用水量,應當還是具有節水潛力的(表22)。
表21 山東半島城市群農用地構成概況 單位:104km2
表2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農業用水分析(m3/畝)
按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計算,現山東半島灌溉需水量為75.37×108m3/a(保證率50%時)或76.6×108m3(保證率75%時),從這個定額數量看,山東半島農田所需水量還是有節水的可能性。四川省岩溶地區2000年灌溉水量為470m3/畝,擬2030年減少為400m3/畝;貴州岩溶地區水田需水量為350~380m3/畝。山東地區雨量少,相應水田灌溉水量可相應減少。
Ⅷ 山東的自然資源
山東土地利用類型按一級分類共有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城鄉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8大類,其特點是墾殖率高,後備資源少。因受生物、氣候、地域等因素影響,山東省土壤呈多樣化,共有15個土類、36個亞類、85個土屬、257個土種,適宜於農田和園地的土壤主要有潮土、棕壤、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粗骨土6個土類的15個亞類,其中尤以潮土、棕壤和褐土的面積較大 ,分別佔耕地的48%、24%和19%。
山東省土地總面積1571.26萬公頃,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3%, 居全國第19位。 其中,農用地1156.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3.61%;建設用地251.1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5.98%;未利用地163.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41%。在農用地中,耕地751.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 47.8%;園地100.7萬公頃,佔6.40%;林地135.7萬公頃,佔8.6%;牧草地3.4萬公頃,佔0.2%;其他農用地165.3萬公頃, 占總面積的10.5%。 在建設用地中, 居民點和工礦用地209.3萬公頃,佔13.3%;交通運輸用地16.3萬公頃,佔1.0%;水利設施用地25.5萬公頃,佔1.6%。山東省人均耕地0.08公頃(1.20畝)。 截至2010年底,山東省已發現礦產150種(貝殼砂、球石、彩石不在全國統計范圍內),查明資源儲量的有81種,其中石油、天然氣、煤炭、地熱等能源礦產7種; 金、鐵、銅、鋁、鋅等金屬礦產25種;石墨、石膏、滑石、金剛石、藍寶石等非金屬礦產46種; 地下水、礦泉水等水氣礦產3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2560處(不含供伴生礦產地數)。
山東查明的礦產資源儲量較豐富,資源儲量在全國佔有重要的地位。 列全國前5位的有44種,列全國前10位的69種,以非金屬礦產居多。國民經濟賴以發展的15種支柱性礦產山東均有查明資源儲量,其中石油、鐵、鋁、金、鉀鹽、鹽礦、石灰岩等礦產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據2010年底全國保有資源總量統計,山東列全國第1位的礦產資源有金、鉿、自然硫、石膏等11種;列全國第2位的有菱鎂礦、金剛石等10種;列第3位的有石油、鈷、鋯等10種;列第4位的有耐火粘土、滑石、明礬石等5種;列第5位的有油頁岩、鐵礦等8種;列第6位的有重晶石、鉀鹽等6種;列第7位的有鋁土礦、紅柱石等8種;列第8位的有鹽礦、長石等5種;列第9位的有方解石、石棉等5種;列第10位的有煤1種。 山東生物資源種類多、數量大。境內有各種植物3100餘種,其中野生經濟植物645種。 樹木600多種,分屬74種209屬,以北溫帶針、闊葉樹種為主。各種果樹90種,分屬16科34屬,山東因此被稱為「北方落葉果樹的王國」。中葯材800多種, 其中植物類700多種。
山東是全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重點產區,素有糧棉油之庫, 水果水產之鄉之稱。小麥、玉米、地瓜、大豆、穀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煙、麻類產量都很大,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陸棲野生脊椎動物500種,其中,獸類73種,鳥類406種(含亞種),爬行類28種,兩棲類10種。陸棲無脊椎動物特別是昆蟲,種類繁多,居全國同類物種之首。在山東境內的動物中,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1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16種。
Ⅸ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政策效應
隨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實踐的不斷深入,從國家到地方,從國土部門到各級政府,從管理人員到廣大群眾,無不對此項新政策的認識更加深化。其多重效應主要體現在:
第一,增減掛鉤是推進城鄉統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機制。
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向農村地區增加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城鎮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為我們找到了一條很好的途徑,它蘊含著重大的戰略理念。實踐證明,實施增減掛鉤,與土地整治、農業產業化發展相結合,有助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同時,實施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整理節約的土地,依據級差地租原理調劑使用,按照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的要求,將獲得的土地級差收益,用於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等建設,既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當地農民生活水平,又改變了農村落後面貌,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山東、天津、寧夏、四川、江蘇等試點縣區將增減掛鉤與新村建設、農村危房改造相結合,整合各類涉農資金,有效解決了農村飲水、通信服務、清潔能源、衛生改廁、環境保護等難題。
第二,增減掛鉤是促進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的重要途徑。
我國耕地保護的基本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政府主導實施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重在以建設促保護,實現耕地數量增加、質量提高;二是建設項目佔用耕地需要履行「占補平衡」義務,立足於耕地本身不能少。筆者認為,「增減掛鉤」是「占補平衡」思路的合理延伸,是將建設用地整理增加的耕地面積等量核定為建設佔用耕地指標,最終實現項目區內耕地面積有增加、質量不降低。江蘇結合增減掛鉤,開展「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總建設規模達83萬畝,實施完成後可新增耕地12萬畝。江西、四川、湖北將增減掛鉤作為推進「造地增糧富民工程」、「金土地工程」、「高產農田示範工程」等的重要內容,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積。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可以表現為少用地,也可以是同樣的土地承載了更多的人口、經濟實體以及更多的建築。「增減掛鉤」的節地效果是雙重的,通過城鄉用地布局的調整,原有的粗放利用被消滅,新的土地以更集約的方式加以利用。據調研統計,實施增減掛鉤平均可節約用地50%左右。
第三,增減掛鉤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空間布局的重要舉措。
在我國的土地政策體系中,土地開發整理的主要功能是解決土地利用形態破碎和零亂問題、增加耕地面積,主要方式是對零散地塊實行歸並、對廢棄地塊實行復墾;耕地佔補平衡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耕地面積,主要方式是要求各地通過農村土地整治、開發未利用土地等途徑,補充相同面積和質量的耕地;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政策的主要功能是盤活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主要方式是通過統一有形的土地市場、公開規范地轉讓土地使用權。但這三項政策均無法根本解決農村房屋和村莊建設用地「散、亂、空」問題,更解決不了城鄉建設用地布局調整優化問題。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農村建設用地在規劃的引導下,有計劃地拆建,促進土地在空間上的調整和互換,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耕地細碎分耕、集體建設用地粗放浪費等問題。
第四,增減掛鉤是深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助推器。
「增減掛鉤」涉及土地確權、建設用地布局調整、農民土地權益維護等問題,各地增減掛鉤試點實踐中,圍繞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規范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構建耕地保護經濟補償機制、建設城鄉統一土地市場、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機制等,進行了積極探索。如成都市將實施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整理「節約的建設用地指標掛鉤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的區域使用,為合法取得集體建設用地」,規定「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初次流轉收益大部分歸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縣鄉政府可按一定比例,從流轉收益中提取為城鄉統籌配套建設的資金,用於農業農村發展」。
由於城市缺地,農村缺錢,各地對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熱情很高,正如其他新生事物一樣,增減掛鉤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有的地方在國土資源部批准試點之外擅自開展「掛鉤」,擴大了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現行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管理,影響了宏觀調控效果。二是在批準的增減掛鉤試點范圍內,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土地級差收益,違反規定跨縣域調劑使用周轉指標,將節余的指標集中用於中心城市,不利於城鄉統籌發展。三是有的地方村鎮建設規劃滯後,鄉土地規劃修編尚未完成,造成項目區設置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未能充分銜接,增減掛鉤與農業發展、村鎮建設等統籌不夠,降低了增減掛鉤的綜合效益。
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是部分地區對增減掛鉤政策相關規定認識有偏差、做法不規范、管理上存在缺陷。為切實發揮增減掛鉤政策的綜合作用,要在「兩統一、兩堅持、兩完善、兩探索」的基礎上總結經驗,規范推進。 「兩探索」,一是探索形成保障農民權益的制度體系。試點開展初期,國家對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涉及的權屬調整、補償安置、收益返還等,沒有統一規定,各地自行其是。農民權益的保障、土地財產權利的保護停留在尊重農民意願,取決於地方政府管理水平。下一階段,需要著力於完善制度和建立機制,研究制定土地權屬管理、收益返還使用等具體辦法,探索引入市場評估體系,完善價格形成機制。二是探索完善農村土地整治制度環境。增減掛鉤在很多地方已逐步與土地流轉、土地整治緊密結合,成為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項綜合性改革。亟需探索整合增減掛鉤、土地整治、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三種形式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政策和措施,充分發揮項目整合、資金融合、掛鉤調節的整裝優勢,促進土地資源、資產、資本「三位一體」管理,提高政策的綜合效益。
Ⅹ 山東農村居民的人口的分布
第一節 人口分布概況
一、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徵
據1982年7月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總人口為103189萬人(包括台灣省1827萬人、金門馬祖島5.8萬人、香港、澳門地區同胞538萬人)。這就是說在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6.4%的國土上,分布著佔世界20.6%的人口,我國的人口問題為世界所矚目。
我國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4.4人(1987年),但實際在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上人口密度有很大差異。人口數量的地區分布是國家人口特徵的基本方面,研究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和各區域人口分布狀況、揭示人口分布的規律性,對於制訂區域人口政策、進行國土開發與環境治理,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以及社會、歷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與制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使我國各地的人口分布差異顯著。概括我國人口分布的規律性,具有以下幾點突出特徵。
1、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人口逐漸稀少。我國人口的分布極不均衡,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在東南部地區,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如果自黑龍江省邊境的黑河市至雲南省邊境的瑞麗縣城劃一條直線,此線以東的面積約佔全國的43%,人口卻為全國的94.3%,而該線西部面積約佔全國的57%,人口只有全國的5.7%(表4-1)。
形成這個特點的原因是:東南部地區和沿海地帶地形以平原(包括我國三大平原)和丘陵為主、除局部較高的山峰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內,平原一般小於200米,地勢低平,土地豐腴。瀕臨太平洋、有綿延18000公里的海岸線,受海洋影響較深,季風氣候顯著,氣候溫和,降水豐沛。這些優越的條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人口聚集。自公元4世紀東晉以來,除原有的中原地區外,我國東南地區也逐步得到開發,人口增長較快。特別是近代,由於帝國主義勢力的侵入,隨著殖民經濟和生產力布局的畸形發展,造成東南部一些地區人口的高度密集。在新中國建立後,為了使我國人口分布和生產力布局趨向合理,為了促進全國和內地經濟的發展,加強國防,支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國家通過調整內地和沿海區域的投資比例,組織由沿海向內地的人口遷移,制定不同地區相適合的人口政策等措施,沿海和內地及邊遠地區人口分布的極不平衡狀況在逐步變化。
2、平原地區人口稠密,隨地勢增高人口漸少。我國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極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現出平原區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圍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隨地勢增高存在人口遞減的規律。若對照一幅地形圖來閱讀《中國人口分布圖》和《中國人口密度圖》的話,會十分清晰而鮮明地看到圖上展示的這一特點。
從全國范圍看,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個階梯。位於我國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山脈並列,冰峰疊起,具有「世界屋脊」之稱。在青藏高原的北面和東面,巨大的山脈與浩翰的高原、盆地相間分布,構成了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較大的高原有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盆地有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和四川盆地。自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至雲貴高原東緣一線以東的地區是第三級階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海拔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下。我國人口分布隨地勢升高而減少也具有由東向西遞減的趨勢。
然而,我國地形的種類多樣,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各類地形交錯分布,十分復雜,致使我國各區域人口分布在上述宏觀特徵和規律的基礎上,存在著明顯的局部差異。我國位於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區合計佔領土總面積的22%,卻集中了全國近4/5的人口,平原和丘陵是我國人口的主要分布區(表4-2)。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分布在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區,這同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趨勢是一致的。但是在1000米—2000米高程帶人口所佔的比重則偏高,這主要因為位於這一高程帶的黃土高原的塬和墚、峁之間的川地、雲貴高原上的諸多大小盆地(壩子)和內蒙古高原的河套平原與銀川平原等,是農業發達區域,人口較稠密。而500—1000米高程帶的人口又顯然偏低了一些,原因在於它有大約1/3的面積分布在我國西部地區,如新疆和內蒙古的乾旱半荒漠與荒漠地帶,為人口極度稀疏或無人區。2000米以上主要是高原和高山地帶,我國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這個高程帶。如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經過了長期生活和勞動,適應了高原和山地的環境,成為世界馳名的高原民族。目前,西藏最高的居民點達到了海拔4880米的高度,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這個高程帶的人口密度更小。
地形和海拔高度之所以對人口分布產生顯著影響,是因為海拔增高氣溫和氣壓也隨之降低,它直接制約著人的生理機能和生命活動。隨高度增加而產生的寒冷、大風、熱量少、生長期短、以及平地少、坡地多、土層瘠薄、交通不便等,不僅使農業生產深受影響,對其它經濟活動也不利。因此,山地和高原的人口都不如平原地區稠密,而海拔高度和地形起伏愈大,坡度愈陡,這種不利因素也愈顯著。
3、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鄉村。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我國的工業生產水平不高,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鎮人口比重小,農業在全國人民的經濟活動中仍然占據優勢,這是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特徵,也是目前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這種情況對我國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居住在農村的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77.9%,人口總數為80386萬人,其中96%的人口從事農業。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鄉村聚落(或稱自然村)約有450多萬個,平均每個聚落有180人,按我國的國土面積計算,平均每2.13平方公里上有一個鄉村,平均間隔0.68公里。但實際上我國各地農村聚落的大小及疏密,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是很大的,其分布的規律是同自然地理條件,生產結構與方式、歷史傳統等因素相關的。在我國北方平原地區,如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上,農村聚落規模大,有許多千人以上的大村,如:河北省的容城縣平均每個村落人口達1200多人,大約每百平方公里有30-80個村落,而在南方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區,村落小,平均人口規模多在120—200人左右,村落數量多、密度大,每百平方公里有100個村落以上,如太湖流域達400-700個,江蘇省武進縣達470個,上海嘉定縣則多達700個以上。在低山與丘陵地區,農村聚落的規模普遍較附近平原區域小,如川東與川中低山丘陵、江南丘陵、浙閩丘陵等地,大量聚落僅為20戶以下的小村。村落分散乃是由於農用地狹小與零散所致。在我國西部廣大乾旱區域,農村聚落不僅規模較小,密度也稀,大面積牧業區內多為只是幾戶人家的聚落。只是在河西走廊、新疆綠洲等灌溉農業區及拉薩河谷,出現有數十戶以至上百戶規模的村落。
總之,在我國東部地區地勢低平,經濟發達,農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區廣布山地、少田缺水,農村人口稀疏。但鄉村人口呈面狀散布則是全國普遍的共同特點。
二、人口密集區
我國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衡,還具有局部差異極為懸殊的特點。有些地區人口高度密集,也有大面積區域人口卻極度稀少。從全國范圍來看,最引人注目的人口稠密區有:
1、長江下游和杭州灣沿岸
包括江西省安慶市以下的沿江平原、巢湖平原、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和杭州灣兩岸。區內人口約7000多萬,總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城市集結成群,擁有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20個城市和85個縣。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778人,是我國人口高密度的地區。區內沿滬寧、滬杭、杭甬鐵路和長江口兩岸人口最為集中。這一肥美平原具有發展生產的良好條件,開發歷史悠久,目前工農業生產很發達,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黃淮海平原和山東半島
包括黃河、淮河、海河下游平原及山東半島,區內散布著北京、天津、石家莊、濟南、鄭州等40多個城市及380個縣,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2.5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00人。區內人口密集,尤其河北省沿京山、京廣鐵路線兩側;豫東沿洛陽—鄭州—許昌—周口等市一線;魯西黃河和大運河沿岸及山東半島沿海人口最為集中。這里氣候溫和,地勢低緩,開發歷史悠久,素稱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歷史上較長時期是我國經濟與文化薈萃之地。
3、四川盆地
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38人,包括成都,重慶、宜濱、瀘州等11個城市和95個縣。區內成都平原等地,自然條件優越農業開發歷史悠久,並有馳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發揮的效益,很早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平原和重慶周圍的人口更為集中。四川盆地氣侯溫暖濕潤,2000多年來一直是我國農業發達的地區之一。
4、長江中游平原
包括河南省南陽盆地、湖北省江漢平原、湖南省洞庭湖平原和湘江兩岸、江西省鄱陽湖平原,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33人。區內擁有武漢、長沙、株洲、南昌等20個城市和120個縣。本區是我國歷史悠久的農業區之一,建國後工業又取得了很大發展,成為我國新型的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
此外,還有一些規模略小的人口密集區,如東南沿海地帶的珠江、韓江三角洲和福建中部、浙江中部、台灣西部等沿海平原,這一帶座落著廣州、佛山、深圳、江門、珠海、香港、澳門、福州、廈門、汕頭、溫州、台北、高雄等眾多大中城市。其次,渭河—汾河中下游地區,還有遼寧省中南部等地區,人口密度也很大。
三、無居民和極少居民地區
目前,我國還有大約佔全國面積19.32%的185.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由於自然條件太差尚難以改造和利用,不適合人類居住生活,成為沒有人口定居的區域。我國大面積無人區主要位於西半部,包括羌塘高原、塔里木盆地中部、阿拉善高原。
1、羌塘高原
青藏北部的藏北高原又稱羌塘高原,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冰峰疊起,雪山連綿,氣候極其干寒,曾有「干寒核心」和「死亡之地」之稱。年平均氣溫-8℃以下,最冷月平均氣溫低於-12℃,最熱月為12℃,年降水量低於150mm,日平均氣溫≥5℃的生長期不超過2個月。平均每60平方公里有1個定居人口,可以說,這里基本上是一個無人居住地區。
2、塔里木盆地中部
位於青藏高原以北,新疆南部。由帕米爾高原、昆侖山和天山山脈所圍成的巨大盆地中間,分布著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同庫姆塔格沙漠,嘎順戈壁沙漠連在一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乾燥的地區,沙漠中心年降水不足15mm,乾燥度達80,①氣溫平均日較差常為20℃左右。有史以來,除了近百年來中外探險家、考察隊曾涉足外,這塊大沙漠一直是沓無人跡的世界。
3、內蒙古西部荒漠和戈壁
東起烏鞘嶺—賀蘭山、西至疏勒河,在東西綿延1000餘公里的長城以北,約29萬平方公里廣闊的區域,是流沙和戈壁的世界。年降水量在50——200mm之間,氣候乾旱,風沙肆虐,植被稀疏,有史以來,幾乎從無人定居。
四、人口密度的差異及分區
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時期在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是說明區域人口數量的重要指標,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數來表示。它只是一個平均數,一般而言,統計單元愈小和單元內的自然與經濟狀況差異愈小,它反映的數量指標就越接近實際狀況。考察人口密度,應不僅從總土地面積和人口數之比來分析,還應該注意到「人口經濟密度」狀況,如耕地面積與人口、資源蘊藏量與人口、產量(或產值)與人口、國民收入與人口等等。從實際意義上說,人口經濟密度大小更能反映一個地區的人口分布的合理程度,以及人口和資源條件及經濟發展的聯系和制約關系。因為,人口分布及其變化任何時候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經濟背景和具體環境條件,因此,為了主動地在經濟發展和人口發展之間建立更加協調更加合理的關系,就需要研究和評價各地區的人口密度特徵,以為上述關系的建立提供一個全面的科學依據。
1、省區人口密度的差異
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市除上海、天津和北京三個直轄市外,就是江蘇省,山東省和河南省,以上三市與三省均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和以平原為主的地區。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區是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這些省區分布在我國西部自然條件較差的邊遠地區。東部邊疆黑龍江和雲南兩省人口密度低於全國平均值。各省區之間人口密度的差異非常之大。如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市,平均為2044人/平方公里,和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區平均1.57人/平方公里,相差達1302倍,若除去三個直轄市,以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蘇、山東和河南三省平均密度為494.3人/平方公里,與人口密度最低的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平均密度為5.4人/平方公里比較相差為91.5倍。進一步以縣為單元看我國局部地區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廣東省澄海縣,每平方公里1752人,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區日土縣、每平方公里只0.066人,相差達26553倍。據統計,平均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1000人的有17個縣,其中廣東省4個,上海市4個,浙江省3個,福建和台灣各2個,四川和江蘇省各1個。這17個縣面積合計為12643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0.13%,卻分布著1445萬人口,佔全國1.44%。另一方面,我國又有34個縣,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公里1人,其中西藏16個縣、青海8個縣、新疆5個縣、內蒙古3個縣、甘肅省2個縣。面積達19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20.4%,人口則不到59萬,僅為全國總人數的0.058%,人口平均密度同密度最高的前17個縣相差有3000多倍。
2、省區人均經濟指標與人口密度
(1)人均耕地的省區差異與人口密度。耕地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物質資料,也是構成區域工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人均耕地的數量影響著整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耕地總面積約為15億畝,占國土面積的10.4%,按全國人口平均計算,人均耕地約1.36畝,這項數值,各省區的差異很大。人均耕地最少的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個直轄市,還有浙江,福建、湖南和貴州等四省,平均每人不到1畝。人均耕地最多的省區是黑龍江省、新疆和寧夏,這三個省區人均耕地都超過了3畝。各省區人均耕地數量多少,顯然受人口密度及耕地數量的綜合制約。如表4-3所示,人口密度大而耕地數量少的省區人均耕地少,人口密度小而耕地數量多的省區人均耕地多。
從表中可見人均耕地少於全國平均數的省區,其人口密度則大於全國平均的人口密度,而人均耕地多於全國平均數的,其人口密度小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還可從省區耕地佔全國耕地之比重與省區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相比較,一般而言,人均耕地少的省區,其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大於其耕地佔全國耕地比重的數字,而人均耕地多的省區,其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則小於其耕地佔全國耕地的比重。另一方面,從絕對數量看,我國各省區人均耕地數量普遍很低,這就是我國人口總數以及人口密度大,而耕地總面積及耕地佔國土面積比重小所致。
(2)人均糧食的省區差異與人口密度。按與人口普查同步的1982年農業生產統計資料,1982年是個豐收年,這一年全國人平均糧食達到685斤。從各省、區具體情況看,人均糧食達800斤以上的有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和吉林等5省。人均糧食最少的除三個直轄市外,為貴州、西藏和甘肅等省區,人均不到500斤。各省、區之間存在的這種差異與其人口密度、自然條件、生產水平以及各地農業生產的部門結構和在全國勞動地域分工中承擔的任務等因素有直接關系。人均糧食多的省、區,一類是自然條件優越,生產水平高的,如江蘇、浙江、湖南和湖北,這些省雖然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的甚至人均不足1畝地,但生產水平和有利的自然條件起了重要作用;另一類是生產水平和自然條件較好,人口稀少(或較少),人均耕地多,如黑龍江,吉林。而貴州、西藏、青海和甘肅等省區,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但自然條件差,生產水平低,成為全國范圍人均糧食少的省區。
一個地區能提供給居民的食品數量,是制約該地區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的基本物質前提。從我國實際情況看,各地人均糧食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各個地區農業生產水平的影響,只有隨著生產水平的發展,使土地的生產潛力不斷發掘和提高,才會逐步改善我國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狀況。
(3)人均工農業產值的省區差異與人口密度。我國各省區人均農業產值是以純農業人口平均計算的,各省區之間差異較大,但普遍偏低,反映我國目前農業生產率水平不高的現狀。人均農業產值最高的省區有上海、黑龍江、江蘇和吉林都超過400元/人,貴州、甘肅兩省最低不足200元/人。從人均工農業產值來看,以上海、天津和北京三個直轄市最高,其它省區依次為遼寧、江蘇和黑龍江,這三個省人均超過1000元。人均工農業產值最低的是貴州,還有雲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高低之間相差16倍。造成明顯差異的主要因素在於各省區間城鎮工業發展水平及城鄉人口比重的不同。如:除三個直轄市外,遼寧省和黑龍江省城鎮人口比重達到35%,工業產值佔比重亦較大。江蘇省雖然城鎮人口不突出,但中小城市和鄉鎮企業發達,不僅數量多,勞動生產率也高,使得江蘇省工農業產值在全國首屈一指,達到736億元。貴州、雲南和廣西三省區工業發展水平低,城鎮人口比重小,這是三省區人均工農業產值低的主要原因。
以上闡述了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人口密度特徵。實際上很多省區內各縣的差異也很大(表4-4)。一般面積愈大、情況和條件愈復雜的省、區,差異愈明顯。
(4)人口密度分區。按照人口密度大小與人均耕地、人均糧食和人均工農業產值的多少,將我國大陸29個省區分為6個類型。①高人口密度區a.耕地少高產出類型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遼寧、吉林、山東、廣東、湖北、湖南。b.耕地少低產出類型有:安徽、河南、江西、貴州、廣西、福建、四川。c.耕地多較高產出類型有:山西、河北、陝西。②低人口密度區:a.耕地多高產出類型有:黑龍江。從目前狀況和發展潛力上看,內蒙古和新疆也屬於此類型。b.耕地多低產出類型有:寧夏、青海、甘肅、西藏。c.耕地少低產出類型有:雲南。
無論是高人口密度還是低人口密度區,完成由低產出型向高產出型的轉化,都要從控制人口和發展生產兩個方面入手。在高人口密度區一方面要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另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堅決制止以任何理由亂佔耕地。發展生產,加快城鎮化進程,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低人口密度區也要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自由增長,但鼓勵人材流入,加速人口的機械增長。努力實現城鎮化,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這樣,才能加快向適度人口方向邁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