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象州縣城鄉建設

象州縣城鄉建設

發布時間:2021-02-12 17:53:05

1. 象州新13號公路新聞

站在柳武高速公路盤龍(柳江)特大橋橋頭,只見巨大的橋墩從河床上拔地而起,一輛輛運料車在路上歡快地奔跑,一台台機械在工地上發出的轟鳴聲回盪山間……這就是象州縣內開工建設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柳武高速象州段施工的場景。
柳武高速是廣西「四縱六橫三支線」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三江至北海公路的主要構成部分。全線採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准建設,路基寬28米,主線設計時速120公里/小時。建成後象州至柳州路程大大縮短,將對象州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對象州工業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自柳武高速象州段開工建設以來,象州全縣上下和施工單位一起,全力以赴加快施工進度,為實現象州「高速夢」努力奮斗。
征地拆遷強基礎
做好征地拆遷工作是建設高速公路的基礎。為了推進征地拆遷工作,象州縣委書記龍秀、縣長陳代軍多次到現場協調相關工作,縣四家班子一名領導全程負責,縣「三高一鐵辦」密切聯系柳武高速公路指揮部,想方設法滿足現場施工需求和工作目標,協調解決施工過程中出現的阻工現象和各種糾紛。
柳武高速公路通過象州縣境主線18.855公里,石龍、象州連接線27.841公里,計劃徵用土地3988畝。截至2013年12月底,全縣已簽訂42份征地協議,協議征地3985畝,完成計劃任務的99.92%。
在拆遷方面,象州全縣主線、連接線拆遷戶共有60戶(其中人居住宅類32戶),需拆遷面積達9252平方米。截至2013年12月底,已完成房屋拆遷7394.35平方米,完成任務的79.92%,已撥付房屋拆遷補償費608.88萬元。涉及拆遷的村民中,部分回建住房一層樓房已經封頂。另外,該縣還完成遷墳795座,完成任務的100%。
強化管理抓進度
象州二橋是柳武高速八大控制性工程之一,全橋長190米,採用連接鋼構結構。施工單位中國鐵路上海六局柳州至武宣公路工程第六分部黨委書記高劍峰介紹,為了加快施工進度,他們採取人員、機械、管理力量流水布置的方式,每個橋墩都安排10-15名工人,模板單獨配套,爭取在合同工期2014年12月前完成工。
各標段開工後,柳武高速公路指揮部加強督促各項目部科學編制施工計劃,合理安排工期,細化施工任務,將任務下達到具體的作業班組,做到日保旬,旬保月,狠抓工作落實。施工過程中,切實加大資金、設備、勞力等資源的投入,充分挖掘潛力,拓展施工作業面,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抓緊施工。監理部門結合階段性工作目標對施工企業上報的計劃進行認真審查,並根據審定的計劃做好監理人員安排,做到對重點部位、關鍵工序、隱蔽工程全過程監測,確保工程質量。
截至2013年12月底,柳武高速象州段2013年完成投資47089萬元;象州柳江特大橋(象州二橋)已完成水中四個橋墩的樁基礎和四個承台的建設,在建的11、12、13號橋墩已完成大部分工程量;盤龍柳江特大橋已經完成橋墩的樁基礎建設,現在正在進行承台的施工。盤龍大橋、象州二橋的承台均露出水面,初具一定的建設規模,為下一步施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齊心協力促建設
柳武高速象州段開建後,給沿線的馬坪鄉、石龍鎮、象州鎮一些村屯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許多不便,特別是土地被徵用、房屋被拆遷、居家周圍直接受施工影響的群眾,更是遇到不少困難和麻煩。對此,象州縣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廣泛進行宣傳發動,深入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關心、支持高速公路建設的良好氛圍。而廣大群眾則識大體、顧大局,把支持高速公路建設作為分內之事,主動配合搞好征遷工作。
同時,象州縣還組織調處辦、法院、林業部門工作人員組成工作組,走村進戶,登門走訪,對症下葯,實事求是地幫助群眾解決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力求把工作做深做細。針對征地中遇難的山林糾紛,該縣加大調處力度,全縣200多畝有爭議的土地基本得到妥善處理,有力地促進了工程建設。
望採納。。。。

2. 對於象州縣脫離柳州歸來賓管轄,你的感覺是

沒什麼歸哪裡不是問題,關鍵是看有什麼樣的改變。

3. 象州縣的社會事業

民國時期,象縣科技人員甚少,民國38年(1949年),只有農業、醫療技術人員12人。解放後,隨著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技術推廣機構和科研機構相繼建立,科技隊伍不斷擴大。50年代,縣區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60年代,建立良種繁殖場;70年代,建立農業機械研究所、林業科學研究所;80年代,各鄉鎮先後成立科普協會和水稻、柑桔、甘蔗、養豬、養雞、養羊、蔬菜等農民專業研究會,廣泛進行科技示範、宣傳和推廣工作。
1973~1981年,設農科網,縣有科委、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農科所、畜牧獸醫站、林科所、農機研究所,公社有農業技術推廣站、畜牧獸醫站、農機站,大隊配置農科員,生產隊有農科組。通過4級農科網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工作。1976年生產隊農科組員達6942人,共種植高產田、試驗田、種子田2.6萬畝。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科網改變為由縣、鄉鎮科技單位、科協、專業學會、文化宣傳單位、群團組織和農民技術員、鄉鎮科普協會會員等共同配合,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工作。1984年以後,各鄉鎮農村先後建立水稻、甘蔗、養豬、養雞、養羊、蔬菜等農民專業研究會。1990年全縣有45個專業技術研究會,會員642人。1989年,每個村公所配備1名農科員,每個村民委設1名科技助理,形成縣、鄉鎮、行政村、村民委新的4級農科網路。 1990年,全縣有自然科學技術人員952人,其中,獲得中級以上職稱205人。1983~1990年,共有6項科技研究成果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28個項目獲地區科技進步獎。2012年,投入7200多萬元,實施23個科技創新項目。 唐代,象州創辦州學。清代,創辦書院、義學。清末,新學開始出現,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書院為兩等小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州內有小學堂7所,宣統二年於州城創辦女子初級小學1所。鄉村仍為舊學私塾。民國15年,推行分區設學辦法,各鄉村相繼創辦小學,創辦象縣初級中學,此後至38年,初級小學校略有增加,但在校學生減少。
解放後,教育事業得以復甦和發展。1950~1956年,學校教育健康發展。1954年,中、小學教師772人,比解放前夕增加51%;1956年底,中、小學生在校人數分別比解放前夕增加3.4倍和1.4倍。1957年,學校開展反右派斗爭,教師的積極性受到打擊,教育事業遭受損失。1958年,「大躍進」忽視客觀條件和基礎知識教學,教育質量有所下降。1962~1963年,動員超齡學生回鄉參加生產,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1964年,貫徹公辦、民辦並舉,開辦一批民辦小學和耕讀小學,在校學生人數比上年增加1.3萬人。1966年下半年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教育事業遭受全面浩劫。1977年,恢復升學考試制度。1978年後,知識分子政策逐步落實,教師的積極性得到發揮。1980年後,重新調整中小學布局,壓縮高中,撤銷小學附設初中班。1983年,利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援助的12萬美元,設置遠距離電化教學設備,1100多名小學教師參加學習;多渠道集資辦學,改善辦學條件,1981~1990年,國家投資1081萬元,群眾集資823.8萬元,新建房屋22.88萬平方米,維修學校危房10.88萬平方米。
2011年,象州教育事業穩定發展。全縣各類學校數保持穩定,在校生數、入學率和升學率穩步上升。全縣每萬人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數達201人,比上年增加33人。全年搶修中小學危房共投入經費1451萬元,新建校舍18131平方米。全縣普通高考本科上線775人,比上年增加105人,增長15.7%;普通高考本科上線率45.8%。年末全縣共有普通中學15所,專任教師986人,在校學生17215人;職業中學1所,專任教師45人,在校學生2417人;小學107所,專任教師1425人,在校學生21370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40人;全縣各類幼兒園102所,在園幼兒905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到2012年,小學入學率從2002年的99.84%提升到100%,小學輟學率從0.13%降低到0;初中階段入學率由2002年的98.57%提高到101.73%,初中輟學率從2.53%降低到1.38%。「兩基」工作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自治區和國家評驗標准,並於2012年9月被評為全國「兩基」先進地區。 2012年「兩基」工作再獲全國先進;高考本科上線1058人,本科上線率突破60%;完成68名特崗教師的招聘錄用工作。 象州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州郡,在立縣二千餘年的漫長年代,遺留下不少珍貴的文化遺產。新石器時代(距今約8000~10000年前)壯族的先民便在縣境生息、繁衍,南沙灣貝丘遺址,娘娘貝丘遺址文化層的大量螺殼、蚌殼、動物骨骼及打制石器、夾砂陶片。漢代,受中原文化影響,縣內文化也相應發展,大量保存完好的漢代墓葬及出土隨葬文物,亦為縣之一大文化特色。宋代,方誌事業頗為興盛,先後編纂《象州舊經》《象州圖經》《象郡志》《象州志》《象台志》等多部地方誌,是象州編修方誌最多的朝代。明清期間,涌現了以鄭獻甫為代表的一批文化名人,尤以鄭氏著作宏富,享有「江南才子」和「兩粵宗師」之美譽。民國時期,縣城先後建立經營圖書銷售的書店,圖書館、圖書發行、閱覽工作開始發展;電影放映開始出現;眾多的業余文藝表演團隊相繼建立,桂戲、彩調在城鄉廣為流傳。
象州是壯族聚居的地區,師公戲、朝陽舞、山歌、壯歡異常流行,逢年過節或勞動之餘,群眾均以自發的形式自娛自樂。解放後,象州縣文化事業日益發展。50年代,縣設置文化館、電影放映隊、廣播站、新華書店等文化機構、設施;60年代創建專業文藝團體,眾多業余文藝團體和農村俱樂部相繼興起;「文革」期間,受「四人幫」「左」的影響,農村及廠、礦、場紛紛建立「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大演「樣板戲」,組建以寫反映階級斗爭為主題的文藝創作組,文化一度出現畸形繁榮;70年代後期,特別是粉碎「四人幫」後,文藝創作空前繁榮;80年代縣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演出98場;業余文藝團隊98個,演出389場;文化館、站12個,圖書閱覽室25個,影劇場院13個。專業、業余文藝創作員115人,農村廣播網覆蓋全。
2011年,象州全縣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縣級圖書館1個;縣級文化館1個;縣級文物管理所1所;鄉鎮文化站11個。興建的廖冰兄藝術展館順利推進。全年完成4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整理工作。全縣體育基礎設施和群眾運動場所不斷增加,全縣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受益人口增加至25萬人以上。
2012年投入800多萬元,完成縣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及綜合體育館的改建及裝修;投入2100多萬元,完成全縣112個村級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投入700多萬元實施「兩創」的基礎設施建設。年內農民利用「三求」平台演出2000多場次,舉行球賽2500多場次。圓滿承辦廣西首屆全民健身運動會來賓市(象州)賽區象棋、羽毛球比賽;成功舉辦30多場次全縣性文體比賽。文藝作品《奇才》獲得2012「山陽杯」全國幽默故事創作大賽入圍獎,《最低工資要給夠》獲第五屆「梅隴杯」全國社區法律知識故事徵文大賽優秀獎。引資1.8億元打造獨具象州文化特色的「龍之源」文化城、白石文化旅遊新村、廖冰兄藝術展廳建設,啟動小谷故居修繕;象州壯歡、師公舞、紅谷糟、甘王祭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清宣統元年(1909年),州城始設濟生善堂,配醫生1名。民國29年(1940年),象縣始有公辦醫療機構,36年,全縣平均每萬人有醫技人員0.55人,病床0.97張。由於缺醫少葯,縣內城鄉疾病叢生,霍亂、鼠疫、天花等傳染病不時流行。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州境發生3次瘟疫大流行。民國29~34年的6年間縣境出現3次斑疹、傷寒、鼠疫、天花、霍亂流行。33年天花流行,中平、下西等鄉200多人被奪去生命。34年霍亂流行,寺村、義和、人和3鄉約500人喪命。
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發展衛生醫療事業。50年代初,縣、區均設立衛生院、所,1954年起,先後在小鄉建立衛生室、醫療站,全縣城鄉廣泛開展愛國衛生和防病治病活動。1990年,全縣有公辦衛生醫療機構17個,醫技人員389人,病床252張,平均每萬人有醫技人員11.8人,病床7.7張。醫技人員和病床數分別比解放前增加42倍和20倍。另有121個村衛生所,鄉村醫生371人。城鄉衛生醫療條件得到改善,世代流行的天花病,60年代已經消滅;分布全縣7個鄉鎮的絲蟲病和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瘧疾病,經多年防治,80年代已經基本消滅;1986~1990年,全縣均無小兒麻痹、百日咳等免疫性疾病病例出現。但農村醫療設施和醫技人員仍較缺乏。
2011年,象州衛生保健事業繼續加強。全縣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醫療設備和技術條件有較大改善和提高。年末全縣衛生機構232個(包括國有醫院、衛生院、婦保院、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皮防站、農村衛生室、個體診所等各類機構)。全縣共有醫院、衛生院床位388張,衛生技術人員513人。全縣全部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際參加農村合作醫療達27.4萬人,參合率為87.3%,受益率達42.4%。2012年全縣村衛生室全部納入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艾滋病新發感染數同比下降25.5%,免費實施婚前健康檢查項目。

4. 廣西來賓象州征地補償標准

請參照廣西自治區的省級征地補償標准。

5. 廣西來賓市共有多少個鄉鎮

截至2018年9月1日,來賓市是2002年12月28日撤銷原柳州地區後設立的地級市,轄四縣一市一區,即興賓區、忻城縣、象州縣、武宣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和合山市,設43個鎮、23個鄉、4個街道辦,716個行政村,90個居委。

其中:

興賓區轄14個鎮、6個鄉、4個街道辦,設234個行政村、55個居委;

忻城縣轄6個鎮、6個鄉,設123個行政村、7個居委;

象州縣轄8個鎮、3個鄉,設111個行政村、11個居委;

武宣縣轄9個鎮、1個鄉,設142個行政村、6個居委;

金秀瑤族自治縣轄3個鎮、7個鄉,設77個行政村、4個居委;

合山市轄3個鎮,設29個行政村、7個居委。

來賓市的行政區劃圖如下:

(5)象州縣城鄉建設擴展閱讀

來賓市位於廣西中部,故有「桂中」之稱,居東經108°24′-110°28′,北緯23°16′-24°29′,總面積13411平方公里,處桂中低山丘陵區,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佔38.4%,丘陵佔26.2%,平原佔22.5%,台地佔8.8%,其餘為水域等。

來賓市是桂北與桂南、桂西與桂東的連接部和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距柳州60公里、南寧156公里、桂林市220公里;桂海、梧平、柳武、梧柳等高速公路過境,湘桂鐵路、高鐵穿城而過。珠江水系重要支系紅水河、柳江、黔江在此交匯,500-1000噸船舶常年可直通粵港澳,內河通航里程341公里,港口年吞吐能力567萬噸。

6. 廣西有幾個地級市

廣西有14個地襲級市分別是:

  1. 南寧市

  2. 柳州市

  3. 桂林市

  4. 梧州市

  5. 北海市

  6. 防城港市

  7. 欽州市

  8. 貴港市

  9. 玉林市

  10. 百色市

  11. 賀州市

  12. 河池市

  13. 來賓市

  14. 崇左市

(6)象州縣城鄉建設擴展閱讀

截至2016年,廣西轄縣級行政區111個(包括40個市轄區、8個縣級市、52個縣、12個自治縣),鄉級行政區1247個(包括120個街道、722個鎮、346個鄉、59個民族鄉)。自治區政府駐地南寧市民生路2號。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位於東經104°28′~112°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中部。東連廣東省,南臨北部灣並與海南省隔海相望,西與雲南省毗鄰,東北接湖南省,西北靠貴州省,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行政區域土地面積23.76萬平方千米,管轄北部灣海域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

廣西地處中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面。西北高、東南低,呈西北向東南傾斜狀。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7. 請教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象州縣的歷史沿革

象州縣地處廣西中部,轄7鎮4鄉,總面積1898.47平方公里,聚居著壯、漢、瑤、苗等12個民族,人口.8萬,其中70%為壯族,29.8%為漢族,其餘為其它少數民族,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縣。 象州縣建置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桂林縣,三國吳鳳凰三年(公元247年)置武安縣,為當時之桂林郡治,隋朝置象州,民國改象縣,建置歷史長達2100餘年。象州還是江南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兩粵宗師鄭獻甫的家鄉。 近年來,象州縣深入實踐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圍繞「富民興縣」的奮斗目標,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加快發展,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16億元,同比增長11%;財政總收入1.186億元,同比增長6.37%;農民人均純收入1695元,同比增長13.8%,人均增收207元,實現了「十五」計劃開門紅。今年上半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完成5.77億元,同比增長12.48%;財政總收入5624萬元,同比增長30%;農民人均純收入1266元,同比增長31.74%。近年來,該縣先後被授予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兩基」教育工作先進縣、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先進縣,自治區發展鄉鎮企業先進縣、自治區「雙文明」建設工作先進縣、自治區「雙擁」模範縣、自治區計劃生育「三為主」先進縣、自治區人口與計生工作達標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象州人民熱情好客,象州縣委、縣政府為發展象州、振興象州制定了——系列優惠政策,熱忱歡迎國內外朋友前來象州旅遊、觀光、投資、開發。象州縣委、縣政府將以優良的環境、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幫助投資者獲取理想的回報。 -------------------------------------------------------------------------------- 行政區劃 代碼:451322 象州縣轄7個鎮、4個鄉:象州鎮、石龍鎮、運江鎮、寺村鎮、中平鎮、羅秀鎮、大樂鎮、馬坪鄉、妙皇鄉、百丈鄉、水晶鄉。 -------------------------------------------------------------------------------- 歷史沿革 ?年,象州縣轄4個鎮、7個鄉:象州鎮、運江鎮、寺村鎮、石龍鎮、水晶鄉、羅秀鄉、大樂鄉、中平鄉、百丈鄉、妙皇鄉、馬坪鄉。 2000年,象州縣轄7個鎮、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9354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象州鎮 42731 石龍鎮 21381 運江鎮 31435 寺村鎮 41702 中平鎮 27189 羅秀鎮 25109 大樂鎮 23165 馬坪鄉 27251 妙皇鄉 20318 百丈鄉 15146 水晶鄉 18121 2003年象州縣行政區劃一覽(7個鎮、4個鄉):(根據當年廣西代碼整理) 100 象州鎮 轄:城東、城西、城南、城北4個社區;培森、龍富、龍門、雞沙、沙蘭、王鐸、沐恩、石里、古才9個村委會。 101 石龍鎮 轄:石龍社區;花山、中塘、迷賴、馬列、大蒙、大塘、青凌7個村委會。 102 運江鎮 轄:運江社區;芽村、水寨、那敖、保應、三里、上坪、古坪、友慶、銅盆、京嶺、山坳、岩村、大曼、都連、新運、石鼓、思勞17個村委會。 103 寺村鎮 轄:寺村社區;齊心、寺村、王院、中團、岩口、士籠、崇山、林塘、白崖、譚村、上山、橫橋、花池、秀和、大井15個村委會。 104 中平鎮 轄:中平社區;梧桐、良山、謝官、大架、落沙、多福、古磨、架村8個村委會。 105 羅秀鎮 轄:羅秀社區;禮教、敖村、軍田、永利、潘村、土辦、六峨、鳳陽、麥棉9個村委會。 106 大樂鎮 轄:大樂社區;龍屯、新杯、那拉、侶塘、同庚、丁貢、嶺南、六回、那芙、雙告10個村委會。 200 馬坪鄉 轄:古路、東岸、馬坪、龍岩、回龍、其塘、龍興、新慶、古德、豐收、大佃11個村委會。 201 妙皇鄉 轄:大梭、盤古、龍頭、新造、路村、寮村、妙皇、山定、花侯、塘頭、橋頭、思高12個村委會。 202 百丈鄉 轄:民進、那沙、百丈、敖抱、練石、新寨、大滿7個村委會。 203 水晶鄉 轄:水晶、新村、迷塘、竹山、龍團、馬旦、雷安、甫上8個村委會。 -------------------------------------------------------------------------------- 地方特色 象州「嬋宮」牌桑蠶絲被 保健作用 1、含有天然可熔性蛋白,極易被人體皮膚吸收,營養效果極佳,絲 被具有高效護胃功能。天然絲素、絲膠含有10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 2、含有天然調濕因子,可使皮膚保持最佳水份,防止皮膚乾燥瘙癢, 保持皮膚細嫩。蠶絲、蠶蛹可用於製作高級化妝品及營養倦健品。 3、具有多種葯用、保健價值 象州縣「神州緣」牌紅米粉 象州縣「神州緣」牌紅米粉,由象州縣寺村鎮恆昌米廠出品。這種紅米粉選用廣西大瑤山腳下生產的天然大米,即象州檳榔紅3號米為原料,加上雷山泉水,經現代工藝精製而成,富含維生素E、黃酮素、亞麻酸、胡蘿卜素等營養物質。適合缺Fe性貧血者長期食用,效果顯著。 象州縣韋老壯牌山野百合粉 「山高不過聖唐山,好吃不過百合粉」象州山野百合粉歷史悠久,乃象州著名的土特產,縣志記載:象州百合粉早在民國時期就遠銷粵、港、澳及東南亞,馳名中外。本品用種植4年以上的多種野生型百合,顏色分紅、黃、白為原料精製而成,潔白晶瑩,顆粒細小,煮後糊狀透明、清見碗底、氣味純正,具食用、葯用雙重功效。《本草綱目》已對百合的療效有詳細註解。本廠向社會承諾,在生產過程中全部運用物理過程,絕不使用任何添加劑、防腐劑,保持了百合的原汁原味,對體內過熱者,特別是吸煙、飲酒者甚佳,同時也是歷代醫家推崇的排毒出熱最佳食品。更是出外送禮、接待貴賓、看望老人、病人的首選佳品。 -------------------------------------------------------------------------------- 地域風景 象州溫泉 舊稱濮泉,位於縣城東郊 7公里處,象州溫泉水屬高熱礦泉水,泉水流量每小時達 235噸,水溫在 73℃至 77℃之間,最高水溫達85℃。其流量之大,水溫之高,水質之好均為中南之最,堪稱「中南第一溫泉」。泉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無污染。並含有2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根據溫泉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象州溫泉現已 建設成為一個聚旅遊休閑、度假、療養、保健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象州溫泉景區內現有溫泉賓館、溫泉大酒店、源頭賓館和多家度假山莊 ,建有露天溫泉浴池三個,室內溫泉浴池一個,室內浴療室二百多間,賓館客房五百多間。象州溫泉是廣西著名的旅遊風景區。 景區位於象州縣城約4公里的沙蘭村青山嶺上, 佔地面積約五十多畝,以神奇迷離而聞名遠近。 古海底迷宮由千百塊高3至5米、重達數噸的岩石構成,石壁呈魚鱗狀,石塊與石塊的間隙形成縱橫交錯、曲折迂迴的數十條天然巷道,巷道寬處可容二人並肩而行,狹窄處僅納一人側身、甚至彎腰曲膝而過。石巷道的四通八達、奇曲彎轉形如八卦陣,人入巷內,東西難辨,南北不分,若無向導或路標,極易迷失方向。迷宮中叢生灌木、野藤在空中穿梭交織,使巷內濃蔭遮日,其間的藤繞樹、樹倚岩、岩連藤,構成一幅幅妙趣橫生的景緻。最奇特的是整個迷宮頗似一個歐洲城堡,因被濃密的灌林、野藤覆蓋,迷宮極為隱蔽。抗日戰爭時期,古海底迷宮曾是當地百姓的躲避日寇的一個掩體。 古海底迷宮的四周是桃、李、梨、柿、竹等構成的果樹林,每逢桃花盛開與果實成熟的季節,人們三五成群或是在果樹下避暑納涼、野炊燒烤,或是在在天然石桌石凳上休閑娛樂,或是在選景照相,或是在吊床里悠閑自得地搖晃,別有一番情趣。 據傳,洪荒時代,有一塊巨石從天而隕,摔到地面上,經過風吹雨打,慢慢裂開,就形成今天這一自然景觀。有關專家卻認為:古海底迷宮中的岩石約於3.5——4億年前的泥盆紀時代,由海底地殼變化和海水長期侵蝕而形成,屬岩容侵蝕構造地貌。海洋生物古化石在迷宮景區內隨處可見,垂手可取。

8. 象州核電站的發展項目

2009年11月6日下午抄,來賓市政府襲與中國華電集團廣西分公司在南寧舉行電源項目建設戰略合作協議簽字儀式,涉及3個項目,其中一個項目是在象州縣建設6台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總投資約720億元人民幣。
這3個項目內容是:華電來賓核電項目、煤炭物流基地項目、生物質和太陽能發電項目。其中核電項目初步規劃在象州縣建設6台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並預留有擴建場地依次規劃分期建設,總投資約720億元人民幣。其中一期為2台100萬千瓦核電機組,投資約240億元人民幣。在項目進度方面,華電來賓核電項目爭取2010年前,完成選址報告和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爭取「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煤炭物流基地、生物質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項目,爭取2010年前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2013-2015年建設投產。來賓市政府將為華電廣西分公司在來賓市區域內建設上述3 個項目創造有利條件,在項目前期協調、核准等方面給予支持,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9. 廣西來賓象州縣房改部門在哪裡

在縣住戶與城鄉建局裡(就是建房局大廈內)

10. 象州縣的經濟概況

2012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3.85億元,增長13%;財政收入.42億元,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0.2億元,增長34.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2065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6734元,增長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7億元,增長16%;完成工業總產值100.17億元,增長14.6%。
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82.57億元,增長3.1%,增速在全市各縣(市、區)排名第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8420元)在全市排名第一;財政收入5.88億元,增長8.5%,增速排在全市第一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27億元,增長26.7%,增速排在全市第二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3億元,增長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61元,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7541元,增長12%;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0.1億元,增長15.7%;貸款余額36.1億元,增長29.4%,增速排在全市第一位。完成工業總產值84.62億元,工業增加值31.17億元。
2014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1.3億元,增長11.1%;工業總產值98.4億元,增長16.3%;工業增加值35.7億元,增長16.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4.6億元,增長19.5%;財政收入6.02億元,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5億元,增長1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21元,增長7.7%;農民人均純收入8197元,增長8.7%。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8.9億元,增長14.7%;貸款余額36.1億元,增長16.5%。 縣境地處亞熱帶,有發展工業的資源優勢和地理位置優勢,農副土特產品如甘蔗、烤煙、水果及建材和金屬礦產銅、鎢、錳等資源豐富,可為工業生產提供較充足的生產原料;縣境地域與南寧毗鄰,縣城距離南寧市區僅37公里。公路交通比較發達,工業生產所需原料和工業產品易於集散,為工業生產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全縣僅有一些手工業作坊,主要是煙絲加工、土法製糖、鐵木農具製造、釀酒、紡織、縫紉等。金、鎢、銅等礦產初步開采。1949年全縣手工業總產值折新版人民幣計僅76萬元(總產值按1957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1951年,工業總產值123萬元,比1949年增61.84%。1952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2家,產值160萬元,比1951年增30.1%;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值17萬元,佔全部工業總產值10.6%。1957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9家,工業產值430萬元,為1949年的5.7倍。1953—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21.8%。1958年工業「大躍進」,一度興辦了眾多工廠,由於違背經濟客觀規律,盲目「躍進」,產值下降,當年工業總產值360萬元,僅是1957年的83.7%;其中重工業產值148萬元,比1957年增3.8倍,而輕工業產值212萬元,僅為1957年的53.1%。1961年,貫徹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後,工業產值下降,全縣工業總產值764萬元。1964年,國民經濟逐漸恢復,工業相應得到恢復和發展,年產值回升到461萬元。1965—1966年,工業基本建設投資351萬元,1969—1971年,工業基本建設投資940萬元,平均每年313.3萬元。1971年,工業企業發展到72家,工業產值2742萬元(總產值按197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為1963年的6.5倍。70年代中後期,又先後興辦機製糖廠、澱粉廠、磚瓦廠等企業,全縣工業產值持續增長。1972—1975年,投資總額902萬元,平均每年225.5萬元。1975年工業總產值達5616萬元,為1971年的204.8%。1976—1978年,投資總額987萬元,平均每年329萬元。1979年全縣鄉以上辦的企業達130家,工業總產值8217萬元,為1975年的146.3%、1971年的299.7%。
1979年和1980年,先後撤並了粘土礦、煤礦、冶煉廠、農葯廠等生產經營效益差的企業。1981年起,開始在工業企業中推行各種不同形式的經濟責任制。1982年,全年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1984年,在工業企業中逐步推行廠長負責制,擴大企業自主權。1985年,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1542家,其中全民工業企業58家,集體工業企業61家,其它工業企業1423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4896萬元(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比1981年增51.6%。縣屬工業完成總產值5231萬元,佔35.1%。1986年以來,不斷鞏固和發展各項改革成果。1987年,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推進工業科技進步。1986—1990年,工業企業更新改造投資額10042萬元,平均每年2008萬元,工業生產獲得新的發展。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2067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63家,集體所有制企業60家,初步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建材、化工、礦產為輔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地方工業體系,煙、糖、水果罐頭、澱粉、水泥等工業生產發展成為主要產業。是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3845萬元,產值指數為1950年的24927.9%。縣屬工業完成9967萬元,占鄉辦以上工業總產值30.3%。其中鄉辦以上輕工企業82家,產值29508萬元,佔89.8%;重工企業44家,完成產值3359萬元,佔10.2%。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鋼材286噸,錳礦10172噸,銅精礦2090噸,發電量2294萬千瓦時,水泥60589噸,碳酸氫銨4979噸,機制磚6398萬塊,農用掛車2172架,布438萬米,機製糖59743噸,卷煙20.05萬大箱,罐頭食品9665噸,味精220噸,澱粉19631噸,大米加工12130噸,酒精2600噸,機制紙2249噸,栲膠2544噸,松香970噸,混合飲料6838噸,茶葉379噸。
實施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投資12億元的「兩橫兩縱」道路等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投入2000萬元完善園區內水、電、綠化、亮化等配套設施。園區建設投入創象州歷年之最。成功引進超億元項目7個,其中超10億元項目3個,總投資達41億元。開展工業園區征地拆遷大會戰,儲備項目用地8000多畝,取得用地指標3000多畝,為象州歷年之最。園區經濟快速發展,完成產值50.7億元。201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成功突破百億元大關,實現里程碑突破。 縣境農業自然條件優越,早在宋代,象州盛產稻米聞名。自宋至清,曾多次從象州調出稻穀供給鄰近州縣及廣東。民國時期,象縣稻、米運銷大湟江口、梧州等地。但由於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農業生產發展緩慢,民國中期以後,農業生產連年倒退。民國22年(1933年)象縣水稻總產量已達4513.8萬公斤,此後10多年均低於這個產量,民國35年水稻總產量僅2721.8萬公斤,只達民國22年產量的60.3%。
解放後,經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1956年,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實行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1957年與1950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長38.84%,年均遞增4.8%;糧食總產量增長32.19%,年均遞增4.1%。1958年搞「大躍進」,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1962年,農業總產值只達1957年的87.3%,年均遞減2.7%。在「大躍進」期間,興建了豐收水庫、長村水庫、羅秀河引水工程等39處中小型水利工程,設計灌溉面積12.24萬畝,為農業的發展打下基礎。1963年開始的三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農業生產很快回升。1965年,農業總產值比1962年增長49.71%,年均遞增14.4%。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和「學大寨」等「左」傾錯誤的影響,致使經濟作物生產發展緩慢,農業內部結構不合理。但在此期間,繼續興修水利,建成石龍電灌、馬坪電灌等工程,使附近地區的旱片得到水利灌溉;大面積推廣良種、增施化肥,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1976年農業總產值比1965年增長53.7%,年均遞增4%。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79~1990年,縣財政對農業投資共2192.58萬元,比1966~1977年增加2倍。這些措施的實施,使農業得以穩定和較全面地發展。1990年,農業產值比1978年(不含桐木)增長70.43%;經濟作物的產值在種植業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17.9%上升至31.9%;農產品商品率由1985年的27%提高到52%。象州素有「桂中糧倉」之稱,盛產稻米,是廣西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每年向國家交售大批稻穀。1983年全縣糧食總產19013萬公斤,人均559.7公斤;調出貿易糧3090.5萬公斤,人均91公斤。經調整種植結構,水稻種植面積有所減少,1990年糧食總產仍達17751.9萬公斤,人均539.8公斤;調出貿易糧2287.5萬公斤,人均69.8公斤。1953~1990年,年均調出貿易糧1367.2萬公斤。
2012年全縣甘蔗總產超170萬噸,新增種植面積8.4萬畝,實現農民人均種蔗收入2600元,同比增收550元。糧食總產18.4萬噸,實現糧食生產「九連增」;年產鮮繭65萬擔,實現農民人均養蠶收入3100元。完成綠化造林4.48萬畝,年產木材35萬立方米。19個土地整治項目主體基本完成,共平整土地2.49萬畝,修建田間道路579公里,硬化村屯道路162公里,修建水利渠道762公里,整治村莊45個。投入1.4億元,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0座;治理中小河流2處;修復水毀水利工程3處;新增防滲渠道310公里。發放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補助、農機具購置補貼等6500多萬元,人均享受農機購置補貼金額全市排名第一。農機化水平達52.7%;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7家,石貴水果生態專業合作社入選國家示範社名錄。象州華金養殖場被評為國家級畜禽標准化示範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41億元,增長9.9%。 明清時期,縣內「民醇、事簡、俗阜、物廉」,「男惟力本,女知紡織,秀民游於庠序,百姓不事商賈」。民國年間,公路交通逐步發展,與縣外交往比較方便。民國22年(1933)年,全縣私人商鋪74家。至臨解放有100餘家,主要販運晾煙及販銷棉布等日用品。農村圩場貿易主要是糧食、牲畜產品等。
解放初期,國營商業、供銷社、私營商業同時發展。1952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76萬元。1953年12月實行糧食統購統銷,糧油由國家經營。經過對資本主義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糧食、食用油及鋼材、水泥等物資由國家計劃供應,其他工業品經營以國營商業及供銷合作社為主體,公私合營及集體合作商業同時經營。1960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842萬元;次年1301萬元。1965年,全縣商業零售門市部、攤點370個,從業1113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816萬元。1970年3360萬元;1975年5710萬元,比1970年增長69.9%。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國營商業、供銷社、集體及個體商業逐年發展,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大幅度增長。1980年,全縣商業,飲食、服務行業的門市、攤點647家,從業3584人。其中有證個體282家287人。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466萬元。以後,國營、供銷社、合作店組,特別是有證個體商業網點增多,1990年全縣網點11863個,從業17928人。其中有證個體11390人,從業15438人。是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28115萬元,突破歷史最高水平,比「文化大革命」動亂的1966—1970年的總和還多14032萬元,增長49.9%;比1980年增長2.77倍。
2012年總投資7700多萬元的古象長灘54棟獨立式度假酒店正式對外營業;投資3億元的絲博創意園前期工作啟動;啟動投資3億元的九龍湖旅遊風景區征地工作。完成《運江古鎮旅遊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評審工作。成功舉辦象州溫泉旅遊文化節。象州涼泉、石貴生態村分別評為自治區、來賓市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年共接待遊客11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8億元,增長60.6%。

閱讀全文

與象州縣城鄉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