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潼關在哪兒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B. 潼關縣民生大橋建設在什麼地方
民生大橋、中心糧庫建設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這兩個項目將進一步完善該縣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推動該縣城鎮化建設進程;
C. 本公司由於業務需要須提交赤峰市人民檢察院出具的工程建設領域無行賄行為證明,想了解一下辦理的手續。
公司介紹信、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復印件加蓋公章,到檢察院反貪局的預防科去查詢,免費辦理,大約10分鍾能辦好。
D. 進攻關中必須要先克潼關,為何不能從其他地方走呢
潼關治兵家必爭之地,而且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易守難攻是天然的護城屏障。因此想要揮師入關必須要攻破潼關才行。
古代渡河的工具不夠先進和便捷
潼關的重要性是難以估量的,在無數的古代戰爭中潼關發揮著它獨特的作用和魅力。要知道只有攻克了潼關才相當於打開了中原的大門。
E. 潼關屬那省
潼關屬陝西省渭南市。
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東端,居秦、晉、豫三省交界處。東接河南省靈寶市,西連本省華陰市,南依秦嶺與本省洛南縣為鄰,北瀕黃河、渭河同本省大荔縣及山西省芮城縣隔水相望。
界於東經東經110°09』30」——110°25』32」北緯34°23』30」——34°39』00」之間南北長28.4公里,東西寬約24.6公里,總面積526平方公里。潼關縣是陝西的東大門,是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戰略意義。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便捷。居西安、太原、洛陽三大城市經濟輻射圈的中心。程式控制電話城鄉均已開通。移動通訊與世界聯網。
礦產資源豐富,開發潛力遠大。境內金、銀、鉛、鐵、銅、花崗岩、大理石、石墨、石英石等礦產十分豐富,有中央和地方所建金礦20餘個,黃金采選、生產、加工已具有規模,年產黃金近20萬兩,是全國第三產金大縣。
潼關屬暖溫帶大陸性雨熱同季的季風型乾旱氣候。南北差異大,光能資源較充足,熱量和降水量偏少,時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年平均風速3.2米/秒。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潼關已成為西部開發的橋頭堡,陝西省的東大門。
隨著黨的十六大精神的深入貫徹和省委、省政府「一線兩帶」發展戰略的實施,潼關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一縣兩區」的新構想,確定了新的發展思路:南部山區抓黃金礦藏的深部勘探和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保龍頭,爭取全國金城。
中部抓生態環境建設營造綠色文明和畜牧養殖業發展,保民富,擴大林牧業規模;北部抓人文歷史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深度開發,促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F. 潼關縣的經濟
潼關縣工業生產歷史較久。北宋崇寧三年(1104)前即有黃金采煉,遺址尚存。明、清代,以就地取材的手工業生產有銀爐、錫器、銅器、衡器、馬掌、鐵匠爐、醬菜、編簍、竹器、磚瓦窯、車軸鋪、木匠鋪、燒坊(造酒)、油坊、糖坊、粉坊、豆腐坊、染坊、皮坊、水磨坊、磨坊、蒸籠製造、刻字等行業。民國二十年(1931)隴海鐵路通車後,手工業增加有爐院(鑄造)、油漆鋪、印染、印刷、縫紉、鐵皮加工、鍾表和自行車修理等累計30多個行業,239戶573人。
十七年(1928),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將山東德州兵工廠遷至潼關,後由楊虎城第十七路軍接管,二十三年(1934)遷至華陰。二十四年(1935)程祝三(安徽人)等投資1萬元,在縣城西關開設潼關棉花機器打包廠,每年代客軋花1萬包左右,運往津、滬各地。二十七年(1938),因受日本侵略軍炮火威脅,遷往外地。自此潼關人民顛沛流離,市面蕭條,手工業行業也日漸衰退,有的遷往外地,有的停產,散居農村開業的五六十戶,不到百人。抗日戰爭勝利後,三十六年(1947),耿建中、徐海萍(河北省人)等,募集股金5000餘元,在象山腳下租用民房開設鑫華火柴廠,半機械生產,日生產火柴30餘箱,行銷鄰縣。後因國民黨駐軍搶用木材構築工事,迫使火柴廠關閉。到1949年,潼關縣僅有手工業146戶211人,工業總產值154.4萬多元。
建國後,縣政府積極領導發展工業生產,到1952年,手工業發展到27個行業,422戶598人。私營惠豐永、同豐、福昌鐵工廠,相繼開業。全部工業總產值200.20萬多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8.9%。1956年對私營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原組建的生產合作社、組,升、並、轉為工廠生產,由國家投資建成縣屬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為245.7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32.73%,較1952年增長22.7%。1965年後,因「文革」動亂,工業生產發展緩慢,到1976年,全部工業總產值為820.33萬元,其中:縣屬全民所有制工業總產值540.96萬元,66.佔74%;集體所有制工業總產值279.37萬元,佔33.26%(縣屬121.15萬元;城鎮街道120.19萬元;社辦工業38.03萬元)。1978年工業企業發展到67個,總產值1516.60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在「開放、搞活」方針指導下,工業生產進入持續穩步發展的新階段。到1989年,形成冶金、機械、建材、化工、食品、紡織、縫紉、印刷、造紙、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金屬製品工業體系。潼關縣共有99家工業企業。其中:中央企業2家,縣屬企業13家,集體所有制縣屬企業19家,城鎮街道企業8家,鄉鎮企業57家。年末職工總人數6245人,占潼關縣總人口的5.1%。全部工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為10102.92萬元(包括村及村以下),占工農業總產值74.6%。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62萬元。
2012年潼關縣工業實現增加值17.042億元,比2011年增長21%。其中轄區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47.81億元,實現增加值16.3億元,分別較2011年增長21.4%、22.0%。工業主要產品產量:黃金14.395噸(460640兩)比2011年增長27.1%。其中:成品金9.431噸(301792兩)比2011年增長7.91%。含量金4.964噸(158848兩)比2011年增長91.7%。 明初,大量移民定居後,農業生產始有發展。《潼關縣志·田賦》記述:四方移民遷徙而來者,「每夫授田百畝,令其開荒種地納糧.…」。「關地磽薄,遙遠不堪」,生產水平低下。永樂二十二年(1424),守軍受諭解除戎裝,各務農業。到民國初,共屯田33.2萬余畝。其中:除坐落於靈寶、臨潼、華州、渭南、大荔、朝邑、郃陽、澄城縣諸屯耕地外,潼關縣實有耕地13.45萬畝。種植小麥、谷類、豆類,間有種植蔬菜,「白菜較他邑為佳」,棉花種植甚少。民「不善商賈,地產又無他奇,谷貴則無食,谷賤則農病,此潼關所謂瘠土之民也」。在封建土地所有制條件下,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生產力受到束縛,糧食畝產一直徘徊在40公斤左右。直到民國三十六年(1947),潼關縣有耕地18.9萬多畝,每人平均3.8畝,而占人口4.56%的地主、富農每人平均10.8畝,多至14畝,全年糧食畝產42.6公斤。
建國後,經過土改,農民分得土地後,組織互助合作、農業社,實行集體生產,按照社會主義分配原則,貫徹男女同工同酬,多勞多得,解放生產力。同時國家扶持農民興修水利,建設基本農田,推行耕作、運輸、加工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抗禦自然災害能力。指導農民實行科學種田,改革耕作制度,施用化學肥料,推廣良種,開展植物保護,發展畜牧業,以農養牧,以牧促農,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
1958年始,由於思想上操之過急,推行農業生產「大躍進」,組織「人民公社」,出現浮誇風和調用勞力、物資不計酬的「共產風」,阻礙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59—1961年,農業生產遭受幾個百日大旱,糧食畝產六七十公斤,每人每月平均口糧不足10公斤,群眾生活困難。縣政府組織群眾生產自救,互借互濟,國家調撥供應等,農民得以安全渡過荒年。1962年,貫徹中共中央關於《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後,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在「左」的思想指導下,1966年開始為期10年的「文革」,又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1979年開始,經過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在糾正極左路線造成的失誤的同時,改革農業經濟體制,全面推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以糧食生產為主,積極發展多種經營。農業富餘勞力投入工、商、運輸、建築、服務業等行業,疏理流通渠道,發展商品生產。農民在國家計劃指導下,完成合同規定的任務後,多產多留,多餘部分上市交易,活躍城鄉經濟,農民得到實惠,生產積極性得到發揮。到1988年,糧食產量穩步增長。10年間,糧食播種面積20萬畝左右,總產量2000萬公斤以上的3年,3000萬公斤以上構4年,4000萬公斤以上的3年,1987、1988年連續兩年在4000萬公斤以上,最高的1987年,播種面積23萬多畝,總產量4152萬多公斤,畝產180多公斤。糧食畝產長期徘徊在七八十公斤的局面開始得到改變,基本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1989年,播種23.20萬畝,在秋季嚴重乾旱的情況下,總產獲4122.60萬公斤。
2012年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代字營現代農業園區列入省級示範園區,神泉現代農業園區列入市級示範園區,安樂生態農業園區發展勢頭良好。特色養殖初具規模,潼關縣土雞存欄11萬只,縣上拿出60萬元對18個規模養殖場及合作社進行了獎補。代字營生態修復示範工程全部完工。生態綠化成績突出,僅秋冬季就完成投資5300萬元,實施人工造林3.2萬畝,栽植各類苗木280萬株。完成了東馬等5座水庫的除險加固,解決了1.2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
全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26.18萬畝,較2011年下降2%,糧食總產量46482噸,增長7.83%。其中,夏糧面積11.13萬畝,下降1.43%,產量27165噸,增長9.59%;秋糧面積8.8萬畝,增長0.44%,產量19317噸,增長5.45%。
潼關縣蔬菜面積15562畝,產量31085噸,產量較2011年增長93.24%;設施蔬菜面積2449畝,占蔬菜總面積的16%。水果面積13575畝,產量11914噸,產量較2011年增長0.34%。
2012年內大牲畜出欄1240頭,較2011年增長32.9%。豬、羊、家禽出欄分別達到80865頭、4214隻、11萬只,同比分別增長17.64%、6.39%、15.06%。年末大牲畜存欄3664頭,較2011年下降7.96%,豬、羊、家禽存欄依次為71728頭、6200隻、13.82萬只,分別增長6.76%、8.79%、15.55%。肉、蛋6130噸、578噸,分別增長17.55%、5.28%。水產品產量380噸,增長2.7%。全年農業機械總動力93346千瓦,增長16.18%,其中柴油發動機動力76849千瓦,增長18.82%,汽油發動機動力1319千瓦,增長292.56%,電動機動力15178千瓦。
2012年潼關縣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3.2萬畝,林木育苗2830畝,栽植各類苗木280萬株,道路綠化222公里,綠化文化廣場21個,全年爭取中省林業重點工程項目3個。林木綠化率達到60%,森林覆蓋率達到45.6%,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的成績。完成水利建設投資5581萬元,其中安全飲水工程完成投資681萬元,新打機井2眼,新建水塔4座,蓄水池12座,鋪設管網70.97千米,解決了12014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水土流失治理完成投資269.7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27km2。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項目投資365萬元,新打機井2眼,改造提高5眼,新修改造農田2100畝、新增恢復灌溉面積840畝,完成灌溉農田15萬畝次。
G. 潼關縣十三五規劃建設
新年快樂
H. 查看陝西省潼關縣財政局局長是誰
潼關縣財稅黨委書記、財政局局長周建華 喜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I. 誰了解潼關
我就是潼關人,自小潼關長大 網路就比較詳細
潼關歷史
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雲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
潼關在東漢以前還沒設關城,到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才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谷關。據《通□ 》載:"自澠池西入關有兩路,南路由回阪,自漢以前皆由之。曹公惡路險,更開北路為大路。」建安時改山路於河濱。當路設關,始有潼關。
潼關以水得名。《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浪洶洶,故取潼關關名,又稱沖關。這里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踞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勢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漢潼關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移關城於南北連城間的坑獸檻谷,即禁溝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遷隋潼關城於黃、渭河南岸。宋熙寧元年十年(公元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陳洎擴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戶劉通築城,明洪武九年,指揮金事馬 增修城牌「依山勢而曲折」築城牆,後稱明城。清朝增修擴建,北臨黃河,南跨鳳凰、麒麟二山,東斷東西大路臨黃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斷東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門開六處,每處各有兩洞,中有瓮城相連。東門稱金陡,先名「迎恩」,後改「平藩兩陝」;西稱「懷遠」,後改「控制三秦」。南門有兩個,東邊的稱作上南門,先名「凌雲」,後改「麟游」,再改「覽山」;西邊的稱下南門,先名「迎薰」,後改「鳳□」。北門也有兩個,靠西邊的是大北門,先稱「吸洪」,後改「霸英」。南北水關門有兩個,南邊北門築閘樓七間,里設天橋;北邊門築閘九間。六大城門,除南門無樓外,東西城各有兩個。潼水穿城而過,經潼津橋注入黃河。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馮玉祥修築潼河大橋。城內建有金陵寺、鍾樓、望河樓、呂祖廟、閱書樓、象山祖師廟及牌坊、樓閣多不勝舉,古稱「金碧輝煌,映映川原。」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隔河炮擊,飛機轟炸。國民黨軍隊借修築工事之機,拆毀大量建築物,西城門樓和箭樓被焚。
解放後,黨和政府又撥出專款,對縣城部分建築物又進行了修復。不過,五十年代末,中央決定修建三門峽水庫,潼關城建築物拆除。
[編輯本段]潼關地理
潼關縣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東端,居秦、晉、豫三省交界處。東接河南省靈寶市,西連本省華陰市,南依秦嶺與本省洛南縣為鄰,北瀕黃河、渭河同本省大荔縣及山西省芮城縣隔水想望。界於東經東經110°09』30」——110°25』32」北緯34°23』30」——34°39』00」之間南北長28.4公里,東西寬約24.6公里,總面積526平方公里。潼關縣是陝西的東大門,是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戰略意義。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便捷。居西安、太原、洛陽三大城市經濟輻射圈的中心。隴海、同蒲鐵路交匯於城西,310國道、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風陵渡黃河公路大橋、黃河鐵路大橋使黃河天塹變通途。程式控制電話城鄉均已開通。移動通訊與世界聯網。
礦產資源豐富,開發潛力遠大。境內金、銀、鉛、鐵、銅、花崗岩、大理石、石墨、石英石等礦產十分豐富,有中央和地方所建金礦20餘個,黃金采選、生產、加工已具有規模,年產黃金近20萬兩,是全國第三產金大縣。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潼關已成為西部開發的橋頭堡,陝西省的東大門。隨著黨的十六大精神的深入貫徹和省委、省政府「一線兩帶」發展戰略的實施,潼關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一縣兩區」的新構想,確定了新的發展思路:南部山區抓黃金礦藏的深部勘探和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保龍頭,爭取全國金城;中部抓生態環境建設營造綠色文明和畜牧養殖業發展,保民富,擴大林牧業規模;北部抓人文歷史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深度開發,促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編輯本段]潼關氣候
潼關屬暖溫帶大陸性雨熱同季的季風型乾旱氣候。南北差異大,光能資源較充足,熱量和降水量偏少,時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年平均風速3.2米/秒。
[編輯本段]潼關景觀
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馬趵泉、佛頭崖、鐵溝筐泉及黃河鐵路大橋、港口高揚程抽水站、禁溝鐵橋、太峪水庫等
登上潼關,不禁令人憑吊這座古戰場。公元211年,曹操與馬超激戰潼關,曹操以沙築牆用水澆灌,一夜冰凍成壘,馬超兵敗西逃。公元756年,唐將哥舒翰統兵20萬鎮守潼關,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被反軍安祿山打敗。安祿山占據潼關西進,唐玄宗倉皇西逃。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由洛陽進發潼關,唐將田令孜率兵10萬鎮守潼關,未料起義軍由禁溝潛入,奪取潼關,直搗長安。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關,從而安定陝甘。解放戰爭時期,陳庚、謝富治兵團在潼關一帶打敗國民黨軍,開辟了豫、陝、鄂根據地。迄今,潼關許多村莊以「軍」、「營」為名。
[編輯本段]潼關八景
潼關八景,是潼關地區能夠欣賞的八處勝景。八景是雄關虎踞、禁溝龍湫、秦嶺雲屏、中條雪案、風陵曉渡、黃河春張、譙樓晚照、道觀神鍾。茲分別介紹於下:
雄關虎踞
雄關,是指潼關故城東門的關樓。踞是蹲或坐的意思。虎踞,是指東門外麒麟山角形似一隻猛虎蹲在關口。東門城樓北臨黃河,面依麒麟山角,東有遠望溝天塹,是從東面進關的唯一大門,峻險異常,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進關時,沿著東門外陡坡道拾給而上,舉目仰望關樓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隻眈眈雄視的猛虎,守衛著陝西的東大門,它以威嚴雄險著稱。
清。
淡文遠勝贊《雄關虎踞》詩:
秦山洪水一關橫,
雄視中天障帝京。
但得一夫當關隘,
丸泥莫漫覷嚴城。
注釋:
(一)一二兩句是說,秦嶺和黃河之間橫踞著一個潼關,它虎視中原保護長安。 中天指中原。帝京指長安。
(二)三、四兩句是說,只要派一員將守住東門,關隘指東門,什麼丸泥「東封函谷」,只不過是狂妄者的讕言。這里指東漢王元曾誇口用少數兵力即可東封函谷關,譏笑了他對潼關的輕慢態度。
禁溝龍湫
龍湫(qiu秋),上有懸瀑,下有深潭叫做「龍湫」。禁溝龍湫景緻在禁溝口石門關北面禁溝水與潼河相匯處。北距潼關故城約2公里。
禁溝既長且深,下有流水,水源出自秦嶺蒿岔峪,匯合沿途泉水流至溝口石門關。溝床突變,湍流直下,飛沫四濺,好似白練高掛。溝水下落與潼河相溶,匯為深潭。碧波盪漾,魚躍興波,綠樹成蔭,花香鳥語,頗有江南水鄉風韻。
明。
林雲翰詠《禁溝龍湫》詩雲:
禁溝山下有靈源,
一脈淵深透海門。
龍仰鏡天噓霧氣,
魚穿石甃動苔痕。
四時霖雨資農望,
千里風雲斡化雲。
乘興登臨懷勝跡,
載將春酒醉芳尊。
注釋:
(一)一、二句是說,禁溝口有瀑布深潭,一直通到海門。形容潭深水碧看不見 底。靈源,在這里喻指龍湫水景。古雲「水不在深,有龍遇靈」。
(二)三、四句是說,神龍仰望天空吐著霧氣。魚兒穿梭,觸動苔蘚。噓,吐氣。甃(zhou 宙),潭邊的石壁。
(三)五、六句是說,一年四季霖雨滿足了農人的願望,千里風雲調和著大自然的變化。斡,調知。化雲,即雲化,指大自然的變化。
(四)七、八句是說,乘著興致來此飽覽勝景,帶著春酒在芳草地上喝醉。尊,同樽,酒器。
秦嶺雲屏
屏,屏風。秦嶺雲屏,把秦嶺雲霧繚繞的自然的風光比作潼關的屏風。
潼關南面的秦嶺峰巒起伏,蒼翠清新,令人賞心悅目。每當雨雪前後,景象更為佳妙,峰巒中游雲片片,若飄若定,似嵌似浮,來之突然,去之無蹤。一會兒若龍騰躍,一會兒若馬賓士。有時如絲如縷,有時鋪天蓋地,或如高山戴帽,或如素帶纏腰,或如綿團亂絲。千姿百態,變化無窮。迨旭日初露,錦幛乍開,五光十色,山為畫,畫為山,畫山融為一體。《秦蜀驛程記》的作者曾欣喜地寫道:「河南(黃河以南,指潼關一帶)連山,綿綿不絕。……時見白雲逢逢,自半山出,惝恍無定姿,心目為之清曠。」
現在,每當秦嶺雲屏出現的時候,人們仍可盡情欣賞這一勝景,分享自然美的樂趣。
清。
淡文遠寫《秦嶺雲屏》的詩雲:
屏峙青山翠色新,
晴嵐一帶橫斜曛。
尋幽遠出潼川上,
幾處煙村鎖白雲。
注釋:
(一)一、二句是說,彩雲象屏內一樣直豎著,秦嶺更加蒼翠清新,天氣放 晴,雲氣如帶,橫抹著夕陽的彩霞。嵐(lan 欄),山裡的霧氣。曛,日落時 餘光。
(二)三、四句是說,尋求美景,不辭遠路奔波,來到潼洛川上,但見村落煙霧飄渺,處在白雲之中。潼川,潼洛川,是潼河流經的川道。
中條雪案
中條指中條山,在今山西省。其西面端與潼關隔黃河相望,明代時為蒲州所轄。中條雪案,指中條山清幽的雪景。 在時代,潼關正是軍事重鎮,設防範圍北跨黃河,在蒲州境內築守御城,設千總,管轄蒲州一些關津渡口。潼關故城處 正是欣賞中條雪案的最好 位置。
大雪紛飛,蒼翠的中條山換上了銀裝素裳。站在潼關城頭北眺,但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滿目皚皚,「大河上千,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銀為樹,玉作峰 ,粉塑欄桿,素裹山川。倘好雪後新晴,則銀光四射,瓊瑤失色,雲游霧盪,觀者恍惚置身於仙境之中。
凡是冬季到潼關來的遊客,在大雪天和雪後放晴之日,都能欣賞到中條雪案的美景。
清
淡文遠《中條雪案》詩雲:
迢遙北望俯群山,
滿眼平鋪霜雪環。
疑是蓬萊山上石,
移來一片拱岩關。
注釋:
(一)一、二句是說,站立潼關城頭向北瞭望中條山,到處都被冰雪覆蓋。迢遙,遙遠。
(二)三、四句比喻:是誰把蓬萊仙島上的瓊瑤白玉般來了呢?蓬萊,相傳神仙居住的仙山。岩關,指潼關。
風陵曉渡
風陵,神話傳說中女媧氏之墓。位於潼關故城東門外黃河岸河灘。風陵處的渡口叫「風陵渡」。
潼關城地處黃、渭二河交匯處,早在春秋時期,就是交通樞紐,水路要沖。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風陵流就有「官船十一隻,水夫八十四人」(《續潼關縣志》)。還有私人和上下游經常過往客商船隻。
每日拂曉,沉睡的黃河剛剛蘇醒,岸上樹影依稀可辨時,南來北往的客商就熙熙囔囔地朝風陵渡集結了。推車的,騎馬的,趕牲口的,荷擔的,負囊的……接踵而來。有的趕路,有的候渡,有有則已經坐在船頭泛舟中流。遙望黃河上下,煙霧茫茫,桅燈閃爍。船隻南北橫馳,彩帆東西爭揚,側耳傾聽,嘩嘩 的水聲,吱吱的櫓聲,高亢的號子聲,顧客的呼喊聲,鳥聲,鍾聲,……匯成一片,古渡兩岸回盪著優美的清晨爭渡的交響曲。
清
淡文遠詠《風陵曉曉》詩:
洪波一片接天時,
幾葉扁舟渡曉晴。
秦晉漫雲南北限,
此陵自古達潼城。
注釋:
(一)一、二句是說,黃河的巨浪,閃浮著黎明的曙光,幾只小船在晴天的拂曉時競渡。
(二)三、四句是說,秦晉兩地雖被黃河橫隔便從古到今內陵渡口卻暢通潼關,連接秦晉(是春秋時兩個國名),當時以黃河為界,後來成為陝西(秦)山西(晉)的簡稱。
黃河春漲
萬物復甦,春暖花開,黃河上游的萬山叢中,積雪消融,封冰解凍,黃河流量劇增。站在潼關城頭北眺 東望,只風銀光四閃的冰凌伴隨著河水,洶涌而下,水於一色,眼前一葉葉冰船傲居浪頭,忽高忽低,時隱時顯,有的排著長隊,中流爭渡;有的單槍匹馬,岸邊徘徊。風聲、水聲、隆隆的冰塊相撞聲,威武雄壯,激盪情懷。
明
林雲翰《黃河春漲》詩雲:
冰泮黃河柳作煙,
忽看新漲浩無邊。
飛濤洶涌警千里,
卷浪彌漫沸百川。
兩岸曉迷紅杏雨,
一篙春棹白鷗天。
臨流會憶登仙事,
好借星槎擬泛騫。
注釋:
(一)一、二句是說,黃河冰解,兩岸綠柳如煙,忽然看見河水猛漲浩渺無邊。泮(pan 判),冰塊分解。
(二)三、四句是說,洪流奔騰,一瀉千里,巨浪澎湃,百川匯流。
(三)五、六句是說,佇立岸邊醉迷著杏花時節的清晨春雨,揮篙驅舟游盪在白鷗群中。棹(zhao趙),劃船用的一種工具。
(四)七、八句是說,撐船在黃河中隨波逐流,遐想著登仙之事,最好還是憑依著小船去效法張騫尋找黃河的源頭。槎(cha茶),筏子。騫,張騫,西漢人。《荊楚歲時記》說張騫乘坐筏子尋找黃河源頭,結果泛流到了天河,見到了織女和牛郎。
譙樓晚照
譙樓,古代建築在城門上的樓,樓上駐兵,用以暸望,報警報時。譙樓晚照,指日落時候潼關譙樓(指西城門樓)的景緻。
夕陽西下,晚霞似火,高大巍峨的譙樓----西城門樓披上錦鄉,置身於彩雲之中。雕柱斗角,飛檐鉤心,光輝四射,譙樓暗亮分明,邊沿折光,五顏十色。欄桿空處,紅霞道道如束。譙樓四周「歸鴻默默爭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樓上遊客,指點山川,似在畫中賞景。
清
潘耀祖《譙樓晚照》詩雲:
畫樓突兀映麒麟,
斗角鉤心滿眼春。
待得夕陽橫雁背,
鼓聲初動少行人。
注釋:
(一)一、二句是說,譙樓高聳同麒麟山交輝映,飛檐雕柱錯綜精密,光彩四放,滿眼爭春。突兀(wu 悟),含有高聳特出和突然兩種意思。麒麟,山名,在潼關故城內。斗角鉤心,同鉤心斗角,形容樓台建築的結構錯綜精密。
(二)三、四句是說,等到夕陽橫照雁背之時,譙樓上響起戍鼓聲,街上的行人漸漸少了。
道觀神鍾
道觀指道教的廟宇。道觀神鍾,因道觀里的異於一般的「神鍾」而馳名。
相傳在明萬曆年間(公元1590年左右)洪水泛濫,黃河洶涌澎湃,流有雌雄二 鍾,摩盪有聲,雌鍾(鐵鍾)止於潼關,「出,扣拓陰晴」。而雄鍾(銅鍾)則流於陝州。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這口奇異的雌鍾,被懸掛在麒麟山頂的鍾亭上。鍾亭周圍綠樹參天,白雲繚繞,晨昏扣之,鍾聲抑揚頓挫。「宮商遞變,律呂相生,聲揚遠聞」,清脆悅耳,山川生色。
清
潘耀祖《道觀神鍾》詩雲:
大河水泛出鯨魚,
仙院移來崗上居。
撞破塵緣聲幾點,
寒山遺響震穹廬。
注釋:
(一)一、二句是說,浩盪的黃河沖來了巨大的神鍾,道家把它移到山上的廟院。鯨魚,比喻神鍾。
(二)三、四句是說,幾點鍾聲劃破了紅塵俗緣,山顛餘音回盪在萬仞高空。塵緣,出家人指塵世事務的煩擾。穹廬,指天空。寒山,指唐高僧寒山拾得二僧人曾住於寒山寺(在姑蘇城外)。唐詩人張繼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之名句。
潼關交通
隴海、同蒲鐵路交匯於城西,310國道、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風陵渡黃河公路大橋、黃河鐵路大橋使黃河天塹變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