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鄉統籌

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鄉統籌

發布時間:2021-02-13 23:28:56

1. 通過哪些方式可以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明建設、社會建設相提並論,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十七屆五中全會上,國家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水平」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獨立成章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得以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大力推進?筆者從親身基層環保工作中作過初步調研,總結如下,僅供參考,望能給社會同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什麼是生態文明
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生態文明」。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並不是指自然生態的「文明」狀態,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生態是各種力量相互制約的結果,也是各種力量協調共生的結果;也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還包括人與人的關系。綜合專家的看法,我們可以對生態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態文明首先應該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二、為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弄清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常話道:「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如果認識不到位,就不能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自覺投身於生態文明建設中。筆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工業文明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工業文明也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煩惱,甚至是巨大的災難。例如:震驚全世界的「六大污染」( 義大利塞維索化學污染事故、美國三里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氣爆炸事件、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故、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德國萊茵河污染事故)、「八大公害」(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愛知縣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和「十大事件」( 北美死湖事件、卡迪茲號油輪事件、墨西哥灣井噴事件、庫巴唐「死亡谷」事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印度博帕爾公害事件、切爾諾貝利核漏事件、萊茵河污染事件、雅典「緊急狀態事件」、海灣戰爭油污染事件)。據有關數據顯示,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灣戰爭期間,先後泄入海灣的石油達150萬噸。1991年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空襲後,科威特油田到處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臘油田被炸,濃煙蔽日,原油順海岸流入波斯灣。隨後,伊拉克佔領的科威特米納艾哈麥迪開閘放油入海。科威特南部的輸油管也到處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長16公里,寬3公里的油帶,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擴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燒,黑煙遮沒陽光,伊朗南部降了「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擴散到長90公里、16公里的范圍,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兩國架設浮攔,保護海水淡化廠水源。這次海灣戰爭釀成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時間內就使數萬只海鳥喪命,並毀滅了波斯灣一帶大部分海洋生物。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所在建築物爆炸後,在大地震中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發生 「泄漏事故」,導致22人遭核輻射,21萬人緊急疏散,經濟損失非常慘重。
這些公害和污染事故,都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污染,導致許許多多正常人及動物非正常死亡,殘廢,或患病,給人類和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後果,人類對資源的利用已經大大超過地球的承載能力。人類從這些事件引起高度重視,並進行自我反思,於是生態文明觀念應運而生。隨著人類生存危機越來越嚴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雖然堪稱地大物博、資源富饒的國家,然而中國又是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哪種資源,人均擁有量在全世界都是很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環境保護工作在逐步加強。同時,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但是,由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出現,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不足,逐漸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如果中國不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到突出的位置,不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不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生產生活環境會越來越惡化,這不僅將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而且關繫到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因此,「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七大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兩個字的改動,寓意深遠,意義重大,針對性和指導性更強,有著深刻內涵。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不同要素投入和技術組合獲得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強調的主要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而經濟發展方式除了涵蓋前者的含義外,還對經濟發展的理念、戰略和途徑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的不僅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還包括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二)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徵的社會。它不僅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具體說來,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三)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此必須轉變關於發展的傳統觀念,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四)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努力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必須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更加科學利用自然為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堅決禁止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摒棄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做法。把祖國建設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美好家園,既是億萬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2. 生態文明建設與資源環境管理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生態文明時代,標志著我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也表明了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一、生態文明時代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歷史必然

文明是人類這一智能生物主體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對象,在不斷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過程中發展和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不僅代表人類社會進步和開化的狀態,也代表著人類從認識自然、依從自然的蒙昧狀態發展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自主創造狀念,進而進步到尊重自然、人和自然平等相處共同發展的過程。

表1 人類文明發展的階段和環境影響

(來源:斯塔夫里阿諾斯,1988。麥迪森,2003。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等,2007)

人類文明的進程是以生產力發展為推動力,通過階梯式發展,迄今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時期。三次文明進程速度越來越快,持續時間間隔越來越短,文明成果積累迅速。同時,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程度越來越深。對資源環境的過度開發利用,打破了可再生資源固有的更新周期和自然物質生產的自我修復能力,使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以及化石能源等日漸枯竭。而龐大的生產以及人口帶來的廢棄物質排放也遠超出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約束和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態功能退化。

圖1 環境污染與人均GDP的庫茲涅茨曲線(來源:網路)

工業文明造成的資源環境問題,具有全球化特徵。盡管不同地域文明程度不同,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化的趨勢出現,人類文明開始逐漸融合、趨同,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徵決定了生態環境問題的全球性,使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共同面臨著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共同面臨著生態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因而共同存在發展生態文明的訴求。以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標志,人類文明開始從工業文明邁向生態文明。

二、生態文明時代的哲學意義

馬克思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在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不同的哲學表達。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是主客二分的思維框架,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去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被兩極化。在原始文明時期,人類崇拜自然,拜物神教。而在工業文明時期,人被作為價值核心「自由」存在,而自然處於從屬地位而失去「自然性」。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觀和與之適應的發展實踐,已經造成資源危機、生態環境危機,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人類生存的危機。

生態文明時代需要從哲學的視角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做出哲學的表述。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人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自然是孕育人類的空間基礎與物質能量基礎,是人類永遠的家園。人類不過是處在食物鏈末端的一個普通生物群體,只是人類具有智能這一特徵,使其具備了締造文明的能力。在這個家園中的萬物與人是平等的關系,不是功利的和主與奴的關系,自然家園毀滅,人類文明焉附?20世紀80年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地學哲學是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平等、共生、共同發展,改變以人類自我為中心的思維與行為方式,把自然視作與人類平等的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而不僅僅是勞動對象,不只從中索取,更要保護,並能促進自然的發展。這不僅僅是認識上的進步,更意味著行為方式的全面改變。

生態文明是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平等、共同、持續發展為宗旨的文明發展方式,文明形態不僅表現在人類社會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現在自然資源環境存在與發展狀態上。以科學技術為手段,在以自然資源環境為對象創造和享受社會財富的同時,促進自然資源環境的循環、更新、穩定、持續發展,形成共生,包容、協調、統一的人地關系。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生態哲學是生態文明時代新形態的哲學。生態哲學是以自然生態系統存在問題為基礎的世界觀,以資源環境價值為核心的價值觀,以人與自然平等共生的倫理觀和受生態引導約束的可持續的發展觀。生態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是發展的哲學。在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不可能退回到人與自然原始統一的古文明中去,不是古代社會那種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始統一。實踐與人類與生俱來,沒有實踐,人類是不能存在的,也更不會發展的。人類不能用停滯的辦法保護生態環境,人類已經具備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創造文明的能力,在維護自然生態系統更新與發展中,實現人地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哲學把這種「實踐論關系」放到「存在論關系」之下,把自然生態系統發展的動態的平衡作為評價實踐與理論的最高准則。這既是對立統一原則,也是階梯式發展、螺旋式上升規律。

圖2 天人地統一的中國古典哲學理念(來源:網路)

三、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

1.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理論創新

生態文明時代需解決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就是自然資源與環境的價值問題。資源環境一體密不可分,資源賦存於環境之中,環境即是空間資源。

一般意義上的價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即使用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勞動,是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交換產品的社會聯系的反映,是為了解決商品交換標准而提出的概念和界定的計量工具。勞動價值論以生產商品的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格,效用價值論以補償消耗等量資源的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格。無論勞動價值論抑或效用價值論,都是以人類社會活動為出發點,以人類的主觀視角來探討和判斷人類生產活動的對象或產物有沒有價值、價值的大小,而對資源環境的價值也出於資源環境是否參與到人類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是否經過人類勞動,是否對人類有用來判斷。

現代社會發展對傳統理論提出兩個挑戰,其一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勞動和勞動創造價值的范疇及其作用問題的質疑;其二是對於有些自然物質以及環境,因為沒有參與社會勞動,沒有在商品交換中體現出實體性,導致部分價值的缺失,造成的惡果是對資源環境的無節制使用卻沒有相應補償,導致資源環境的惡化與破壞。

理論的缺陷和實踐的需求急需資源環境價值理論創新。勞動價值論以勞動決定價值立論,效用價值論以物質滿足人類需求的程度決定價值立論。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應建立在人地和諧、「天人合一」的基礎上,以資源環境對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的使用價值為尺度,尋求保障發展、保護生態平衡的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的。

圖3 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來源:網路)

自然生態系統的各種物質、能量及其所處環境,有些需要通過人類勞動,有些根本不需要經過人類勞動,都能夠被人類利用,只要能夠被人類利用,就具有使用價值。資源環境不僅對於人類具有使用價值,同時對於自然生態系統也具有使用價值,這是創新資源環境價值理論的根基和出發點。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不再僅僅體現為人類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計量工具,還體現為人類健康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保證,以及維持自然生態系統自身平衡與發展的功能。按其保障發展與保護生態的功效不同,資源環境價值可以區分為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

2.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

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是生態系統的維生價值。生態是自然生態系統存在的形式和運動的狀態。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主體,依靠自身的組織機制,通過空氣,水、陽光、土壤、生物等生態要素的運動,完成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過程,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發展。這一過程無需人類勞動的參與,依靠自然本身的機制實現,創造價值的「勞動者」是自然生態系統本身。資源環境對於自然系統來說沒有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力價值,但卻有著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和發展的生態價值。

生態價值的實現是保證人類擁有充足的資源、良好的環境的前提條件,為人類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與生存需要的維生價值。

資源環境作為生產力要素進入社會生產所發揮的作用稱為生產力價值。生產力是在人類利用資源環境的社會生產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當資源環境進入社會生態系統,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素(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經社會物質生產過程的加工,最終形成人類社會文明的物質財富基礎,其效用或價值體現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資源基礎與環境基礎,稱之為生產力價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程度,促進了生產力價值的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實現的過程正是文明進步的過程。

3.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對立統一

資源環境具有相對於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和相對於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價值。生產力價值附於生態價值存在。二者統一於資源環境本身,互為矛盾,不可兼得,形成了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

在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人地觀必然產生不同的資源環境價值觀,文明發展對資源環境的訴求不同,導致資源環境價值的實現不同。文明早期,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有限,自然為中心的人地觀使人們對自然充滿敬畏,以被動依賴為主,生產力水平最為低下,只能靠石器、動物角骨、樹枝等簡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質為生活資料,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微弱,資源環境以實現生態價值為主。農業文明時期,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也不斷加深,慢慢出現了人定勝天的思想,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人類開始從被動依賴到主動開發利用資源環境,社會物質生產表現為利用蓄力、水力發展農業、畜牧業,人類中心主義思想逐漸形成。在這個階段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此消彼長,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出現一定程度的生態環境問題。以蒸汽機、電動機、微電子技術為標志的三次技術革命,把人類帶入工業文明時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時間內,社會物質財富訊速積累,人口迅速膨脹,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使得人類對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現,而伴隨出現的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森林銳減、大氣污染、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的資源環境問題,生態價值嚴重損毀。

資源環境的雙重價值在文明發展過程中互為消長。人類中心的人地觀導致了資源環境價值實現的逆轉,生產力價值逐漸擴大,而生態價值日漸被侵蝕和忽略。生產力的進步實現了資源環境生產價值最大化,帶來人類文明的進步,卻使得生態價值大大降低。這是自然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根源所在。要形成協調可持續的人地關系、發展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需要合理處置生態價值與生產價值的矛盾關系。人類要在生態價值實現的過程中生存,若生態受到破壞,生存質量無從談起;人類更要在生產力價值實現過程中尋求發展,發展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只有生態價值與生產價值實現平衡,才能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四、生態文明建設與資源環境管理

1.生態文明建設面對的問題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對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講,是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願景的問題。

(1)發展方式戰略轉變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連續32年保持GDP平均年增9.9%,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三十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二、三百年走過的路。但這種高速發展付出了昂貴的資源環境代價。盡管我們採取了很多的措施,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取得一定成效,但這不能抵消粗放、快速經濟增長帶來的不良影響,仍然無法有效地避免許多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長期以來,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是轉型工業化道路只是停留在戰略理念和規劃層面上,停留在文字上和口頭上,過度追求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不能正確處理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仍然在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發展道路,是資源和環境長期處於高強度的經濟增長壓力之下。追求短期超速增長,忽略經濟增長的環境效應和社會效應,帶來沉重的、難以承載的資源環境代價。

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制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適度控制(指導性的)增長指標,確定改善經濟結構提高經濟質量生態環境保護的剛性指標。在制定經濟發展目標任務同時,同樣對社會發展也確定剛性指標,真正做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五位一體全面發展。

(2)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在經濟快速發展同時,沒有處理好市場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公共管理問題,沒有理順經濟體制和環境保護公共體制關系,就是說長期沒有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公共服務遠沒有到位。以GDP增長為核心的行政管理、幹部管理和以增值稅為核心的財稅體制促使各級地方政府追求增投資、上項目,追求以投資和各種能源、資源投入拉動地方產值和稅收的快速增長,忽視了各種公共事業的發展。

市場經濟具有經濟活動自主性、經營環境競爭性和經營目的趨利性等特點,一方面可以發揮市場主體積極性和能動性,另一方面市場主體出於盈利的內在動機往往做出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如污染環境、偷稅漏稅等。要抑制市場主體的消極作用,還要靠行政權力,靠政策法規。目前很多產業結構失調,資源環境問題突出,是「先增長後環保」的執政思路和環境保護公共管理職能缺失造成的。

環境的公共性和外部性特徵決定了單純市場本身不能保護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需要必要的行政干預。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要做好公共管理,做好服務。

(3)依法依規保護資源環境和強化經濟政策調控問題。當前中央和許多地方在許多方面仍然沒有有效實現「法制」,「人治」仍然非常盛行。一方面「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嚴」問題仍然嚴重;另一方面,沒有健全完善通過法律法規監督市場健康發展的運行機制,包括環境規劃,法規、標准、信息公開,公眾參與等制度和辦法。

經濟調節政策不完備是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30多年來,主要運用了命令-控制型的環境管理措施,起到重要作用,也存在許多缺陷,如懲罰性手段多,激勵性手段少;行政管理性手段多,經濟激勵性手段少;執行法規代價高,違法違規成本低。經濟手段在降低環境保護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政府補貼和擴大財政收入等方面具有行政手段無法取代的顯著優點,環境保護要擴大應用經濟手段,要明確環境資源產權,建立法定的環境保護稅體系,建立污染物總體控制及排污交易制度,在資源定價政策中,完善有關環境成本內部化定價機制,通過試點,將有關環境保護的信貸、證券、保險等上升為法律規范、全面推行。

2.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管理

生態文明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重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1)資源環境管理要服從於、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工作關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戰略性、全局性問題。資源環境工作要以實現保障和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要服務於以人為本,統籌兼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服務於建設資源節約性、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和效益相統一,經濟、人口與資源相協調,使人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格局中,資源環境管理工作的目標定位,通過科學配置資源環境,實現保護生態與保障發展的協調平衡,以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

(2)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的平衡。要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要解決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環境的矛盾,通過生產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來實現。

要保障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先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但同時也不能因保護而制約發展。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是一對矛盾,矛盾的解決要通過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來實現。

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是有限的,其循環更新也是有其自身規律和在一定前提條件下完成的,因此其能維持發展的總量也是有限度的,發展的速度必須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更新周期吻合。不合理的規模與速度,必然出現生態環境問題,必然反饋到對經濟社會問題的連鎖反應。

工業文明時代,對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已經實現了最大化,相應是生態價值大大受損。生態文明時代,生產力價值實現以不破壞自然生產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即不破壞生態價值為底線。要在兩種價值實現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價值平衡點」,確定合理的生產力發展速度、生態保護的約束強度,達到兩種價值實現最優化。只有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處在一個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確保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保持和促進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

圖5 人類活動和生態系統的耦合關系

(來源:中國生態現代化的戰略思考,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2007)

(3)做好資源環境價值平衡的基礎工作。資源環境工作要實現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目標,首先要進行資源環境調查,做好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為調節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奠定科學基礎。

自然資源環境是人類社會的承載體,以人為本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是資源環境所要承載的對象。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確保生態可恢復與可持續,並滿足人類需求的前提下,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數量與質量,能夠承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能力。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是採用科學的方法,對資源環境各種要素及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確定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閾值,用以指導確定承載對象活動的范圍、強度、規模等,通過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排放總量的控制,實現資源環境合理開發利用。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中,一方面考量資源環境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另一方面考量社會需求的總量,同時考慮經濟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文化背景、政策制度及管理體制和法制等因素對人類社會對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方式、規模和速度等的影響,最終確定承載力大小。資源環境承載力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引導和約束雙重作用。

資源環境承載力大小實際上界定了生產力價值開發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態價值實現的最低下限值,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大小調控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和速度,調節資源環境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的平衡。

(4)發揮國土規劃調控功能,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以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調節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平衡,要通過國土規劃來實現。國土規劃是最高層次的空間發展規劃,主要是通過資源、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配置,調整空間結構,協調不同空間單元的發展,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規劃對於保證在保護資源環境的前提下進行國土開發和在開發利用國土資源的過程中保護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建立科學開發秩序和宏觀調控機制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公共管理工具。

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編制國土規劃可以有效調控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強度和速度,科學統籌資源環境開發利用格局,科學設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合理確定一個地區產業空間布局、產業類型與規模,確保生態系統自我更新與恢復周期,避免過度開發,從而實現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平衡,確保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

(5)改革資源環境產權制度,完善經濟調節政策,健全利益分配機制。改革資源環境產權制度,形成資源環境有償使用和代際補償制度,建立反映市場關系、資源環境稀缺程度的資源環境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完善符合中國國情並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資源環境稅費制度及相關政策。改革完善有關資源環境配置相關利益分配政策,協調中央、地方社會公眾和企業的利益關系。

當前要解決的突出問題,在礦產資源配置方面,協調、處理好礦產資源國家所有與中央、地方財政分灶吃飯這樣一對矛盾。界定礦產資源集中統—管理與分類分級管理的事權,明確中央、地方、企業和當地民眾在資源保護與開發中的責權利。在土地資源配置方面,解決土地產權虛置問題,建立城鄉土地統一市場,嚴格區分公益性的用地徵收和經營性的用地征購,解決土地收益在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合理分配。

(6)推進科技創新,提高資源環境利用率。停靠科技進步改善生態環境,改變自然舊有的平衡,建立一種螺旋式發展的自然的動態平衡,形成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依據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有限度地開發利用資源和環境,建立開發與補償雙向機制,形成科學的、合理的良性資源開發方式是建立平等、共生、和諧發展的人地關系的重要途徑。依靠科技進步,節約集約利用資源。通過制定推進科技創新的新政策,加大激勵與約束機制,改進社會物質生產過程,推進清潔生產,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產業,鼓勵支持節能、減排、降耗項目,發展循環經濟。通過政策鼓勵和技術創新,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開發新材料、新能源,發現新用途。同時倡導「低碳」生活方式。科技進步與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提高資源環境利用率,同時相對提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原載《地學哲學通訊》2013年4期)

3. 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就是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綠色發展是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兩者關系的本質要求,是正確經濟政策和正確環境政策相協調、相融合、相促進的集中體現。綠色發展正在成為全球環境與經濟領域的重要趨勢和潮流。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現實,客觀上決定我們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必須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實現綠色轉型。
生態文明建設貴在實踐、重在行動。當前,要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充分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建立健全政府負責、部門協作、企業自覺、群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工作機制,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各級政府要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環境,以建設「兩型」社會為重點,制定政策措施、研究宏觀戰略、出台法規規章、編制發展規劃等,充分運用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推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要通過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政策的調整,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環保部門要繼續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綠色發展。要深化污染減排,強化減排目標責任制,把結構減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氣污染。要優化經濟發展,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布局,以環境改善倒逼發展方式轉變,以生態建設再造環境優勢,有力地推進綠色發展。要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快形成有利於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注重培育和發展環保產業。推動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各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責、密切配合,確保人員到位、精力到位、工作到位,真正抓出成效。
各類企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僅要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而且要積極履行企業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自覺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推動清潔生產,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技術支撐體系,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廣大公眾應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在享受環境權益的同時,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要充分認識並維護自己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對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進行社會監督,檢舉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順利開展,積極推行綠色消費。
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水流、綠茵茵的大地,在如此優美的生態環境中,人們踐行著低碳環保的工作和生活,能夠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這是多少人內心憧憬的和諧社會的一幕,也是可以共享的綠色未來。
積力之舉無不勝,眾智之為無不成。只要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我國生態環境全面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景就一定會實現。

4. 如何處理好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當前乃至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任務。如何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鎮化全過程之中,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內涵
城鎮化是指伴隨工業化的進程,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數量增加和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擴散的歷史過程。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理念,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來反映人類文明的程度,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主張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因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可以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在價值理念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就是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要按照客觀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在自然承載力范圍內推進城鎮化。此外,還要努力構建城鎮的生態文化,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態意識,倡導社會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的牢固樹立。
在社會實踐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到合理、有效。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形成人類社會可持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要求城鎮化從一個區域整體的角度考慮人與自然的平衡,強調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功能協調互補,注重地區各自的主體功能發揮。使得大中小城市、城鎮之間以及城鎮內部既有交換的外循環,也有交換的內循環,甚至還有微循環。
在時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城鎮化也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因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不能只看當前,要看得更加長遠。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認識和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而且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出現的矛盾也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多樣,這就更加需要用發展的歷史觀來認識生態文明指導下的城鎮化規律和內涵。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形成生態保護意識。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和傳統。古人雖然對自然的認識處於蒙昧的狀態,但是懂得尊重自然規律。隨著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深入以及對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強,生態意識卻越來越淡薄了。因此,重新建立正確、科學的生態意識是保證生態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重要前提。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規劃空間格局。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要求根據土地空間的自然屬性和自身特點,規劃土地空間格局,做到合理開發和有序開發。規劃空間格局重點是優化土地空間結構和提高土地空間的利用效率,從佔用土地的外延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土地空間結構為主,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逐步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城市居住空間、公共設施空間、保持農業生產空間。需要從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來系統規劃,空間格局既要從國家的全局著眼,又要從地方的優勢和劣勢著眼,避免空間格局凌亂無序。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城鎮化過程既表現為人口的聚集,又表現為產業的聚集。產業的聚集為人口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得進入城鎮的人口可以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同時,大量人口向城鎮集中,又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既關繫到產業本身能否持續發展,又關繫到城鎮的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的動力。要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通過新型工業化促進城鎮化良性發展。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探索生態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鎮化,城鎮是為人的聚集和發展提供場所,因此城鎮化需要圍繞著人的全面發展來推進。不僅要給城鎮居民提供必要的物質產品,還要提供良好的生態產品。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水、電、路、氣、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要逐步完善,公共服務能力要不斷得到增強,生態環境要持續得到改善,城鎮運行效率要進一步提高。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的城鎮化就是要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培育生態文化。生態文明理念需要通過生態文化這個載體在人類社會中傳承,城鎮化過程是培育生態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城鎮化過程中,要引導人們科學認識生態的價值,實現思維方式的生態轉型。在生產領域,要倡導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在消費領域,要樹立健康的消費理念,養成與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承受能力和個人收入水平相適應的合理消費行為。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保障措施
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需要相應的機制來提供保障,使城鎮化過程向著健康城鎮化、生態城鎮化、可持續城鎮化方向發展。為此,要建立和完善制度體系,形成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長效機制。
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為指導,制定科學、系統的城鎮規劃體系。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的發展存在於特定的土地空間。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因此,要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戰略的要求,從全局出發,注重地區之間的差異性,著力發揮地區的優勢,科學地制定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規劃,形成生態良好、功能定位準確、產業布局合理、區位優勢凸顯的城鎮化格局。
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契機,促進城鎮生產方式轉型。發達國家城鎮化的實踐表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都要落實到發展方式的轉變上來。我國城鎮化進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這些經驗值得借鑒。因此,推進城鎮化建設,首先要注重發展方式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要集約使用各種資源,對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礦產資源要制定合理的開發強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注重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形成適應市場需求、合理利用資源、可持續的產業結構體系。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要求,積極培育城鎮生態文化。要加強對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通過各種宣傳手段使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首先,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舉辦一些生態文明相關的會議,組織一些喜聞樂見的活動。其次,要完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載體建設,為生態文化的傳播提供渠道和途徑。最後,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向公眾和社會提供生態文化創意產品與服務,最終形成可永續傳承的生態文化。
以生態補償機制為手段,促進區域城鎮協調發展。各地區資源環境稟賦不同,承載的生態功能不同,各區域實現城鎮化的途徑也會存在差異。對於優先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應發揮其經濟基礎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等優勢,實現人口聚集和經濟聚集的主體功能。對於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應發揮其土地生產力較高、生態涵養較好的優勢。要建立以生態補償機制為主、均衡性轉移支付和地區間橫向援助機制為輔的經濟手段,實現不同區域的經濟互補和環境互補,推動不同區域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以財政金融手段為引導,提高城鎮化發展效率。財政政策要著眼於支持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潛力,利用財政政策杠桿來有效引導城際間產業分工與協調。要利用合理的金融手段拓寬城鎮化過程中的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多元化的資金來源。發揮地方金融機構的作用,大力發展適合城鎮化建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以科學的考評機制為載體,形成城鎮化的綠色導向。要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科學的考評激勵機制。要強化領導幹部的生態文明意識,根據主體功能定位確定不同的考核目標,加大生態文明相關指標在城鎮化考評中的權重。通過科學有效的考評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走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

5. 過哪些方式可以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支撐。我們要深刻認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始終堅持和全面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下大氣力抓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近年來,我國在堅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既講求經濟效益,也重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堅持統籌規劃,加大投入,標本兼治,突出重點,有步驟地進行環境治理和建設;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環境保護和治理,推進資源開發與節約,依法嚴格保護環境與生態;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實行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從體制和機制上促進可持續發展。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一些地區出現水、大氣、土壤等污染較重,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下降,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等現象。因此,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體制機制、產業結構和技術體系。

6.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鄉村

星期六,我正無聊時,看見爸爸接到一個電話。爸爸打完電話,神秘地對我說:「兒子,想不想出去玩呀?」「當然想了!爸爸,我們去哪兒玩呢?」我興奮地大叫到。爸爸笑了一下,說:「暫時保密。」小氣鬼,爸爸你認為我笨嗎?到哪裡我不會看嗎?我在心裡暗暗想。不一會兒,爸爸的好朋友熊伯伯開車來接我們了,於是我們出發了。
汽車在高速路上飛奔著,不一會兒就來到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北碚的美麗鄉村嘉年華。啊,原來是這里呀,我早就想到這里來了,嗯不錯,太好了。
進入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帶有濃濃鄉土味的農舍。它們就像一個個草篷,站立在道路兩旁歡迎我們。掛在農舍邊上的紅燈籠正向我們招手,紅艷艷的辣椒也對我們點頭,圓溜溜的大蒜對我們微笑……它們像頑皮的小孩,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來。
走過農舍,我們來到了湖邊。美麗湖水上世界裡有一座水上浮橋,它宛如一條長龍,棲息在水面上。那一隻只快樂的小鳥,時而在水面飛翔,時而在橋上休息:飛翔時,如快樂的天使展翅高飛;休息時,如疲倦的孩子靜靜地睡覺。水面上矗立著一個個龐大的水車,好似巨大的風車在轉動。
出了嘉年華園區,我們又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鄉村葡萄園。哇,這里的葡萄真多呀!紫的像紫水晶,綠的像綠寶石,光滑圓潤。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光澤,彷彿要流出汁來。我心喜若狂,可以大飽口福了。沖啊,我摘起一顆綠葡萄就往嘴裡送,天哪,太好吃了!酸酸甜甜的,我的心都醉了。爸爸遞給我一把剪刀:「兒子,快動手呀。」我左手輕輕托著葡萄串,右手拿著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葡萄串從枝條上剪下來。它們一個個晶瑩透徹,像可愛的小精靈,靜靜地躺在竹筐里,彷彿在說:「快來吃我們吧!」那我就不客氣了,我大口地吃著,汁水不停地流下來。只可惜,天氣太熱了,我不能呆在園里了,我要回到小屋去。在小屋裡,我慢慢品嘗著我的勞動果實,這真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愉快而又難忘的鄉村之行就快要結束了,我還沉浸在鄉村美景中。我不禁為大自然的美麗而贊嘆,也為這創造美景的人充滿感激之情。我愛鄉村,我愛大自然,我更愛勞動創造美的家鄉人。

7.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搶占輿論制高點,掌握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話語權,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破解我國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里的消極現象等難題有決定意義.只有以生態文明超越傳統工業文明,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綜合治理,方能化逆為順、舉一反三、突破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按照生態文明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有效降低能耗,推進經濟集約化、生態化、知識化,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必將促進全民族生態道德文化素質的提高.近些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態意識、環保觀念日益增強,參與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但是,生態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於廣大群眾心中.相當多的人生態道德文化水平低下,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有些公務人員的生態道德、環境意識差得驚人.生態道德文化缺失還表現在消費領域追求奢華、過度消費、甚至揮霍浪費等方面.事實說明,在廣大群眾尤其是在公職人員中間,強化生態道德文化教育,「補生態道德文化課」,亟為迫切、重要.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其他目標任務同步.然而,同物質文明相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明顯滯後,亟須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則,勢必會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後腿.
最後,我國是具有悠久生態道德文化與倫理傳統的國家,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而樸素的生態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華民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境界.「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法律的約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而通過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生態道德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會生態道德文化水準的最佳途徑和方式.

8. 哪些方式可以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財富說是一種年代最早、歷史最長,持有人數最多的經濟學對象理論。^A古希臘羅馬學者的經濟思想.到新古典經濟學以前的多數經濟學家都有這種對象理論。
古希臘羅馬的思想家色諾芬的著作『經濟論),通篇都是研究家庭財富及其增長問胚。重商主義者對研究財富的熱情,超過了他們的先輩。他們以財富為中心研究了財富的形式(金銀)、產生(流通領域)和增長途徑(開採金銀和對外貿易)等問題。
古典經濟學家們的研究對象也多為財富說。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在著作中,把如何增加國家稅收,如何增加國家財富作為研究對象,在他的(賦稅論)中提出了「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的著名論斷。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是研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以及財富增長之道的。大衛-李嘉圖遵循斯密的財富對象理論,但特別重視財富的分配問題,他把財富的分配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也指出,政治經擠學是「闡明財富怎樣生產、分配與消費」的科學。
據此,他把政治經濟學分成生產、分配和消費三大部分加以論述,創立了三分法。詹姆士·穆勒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綱要)中,繼承和發揮了薩伊的三分法,提出了四分法對象論,即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歸結為研究財富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一般原理。

9. 如何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人類社會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從人與自然關系看,原始文明是人類完全被動接受自然的階段,歷時百萬年,對自然沒有傷害;農業文明是人類開始對自然進行探索、初步開發的階段,歷時幾千年,對自然造成了一些傷害,但由於傷害程度小,多數情況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復;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階段,歷時幾百年,對自然帶來傷害、損害、破壞,許多方面已經難以修復.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跡,積累了巨大物質財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人類社會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從人與自然關系看,原始文明是人類完全被動接受自然的階段,歷時百萬年,對自然沒有傷害;農業文明是人類開始對自然進行探索、初步開發的階段,歷時幾千年,對自然造成了一些傷害,但由於傷害程度小,多數情況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復;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階段,歷時幾百年,對自然帶來傷害、損害、破壞,許多方面已經難以修復.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跡,積累了巨大物質財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這些,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准則.1962年美國學者出版《寂靜的春天》,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布《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今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我們憧憬的未來》.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對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
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我們黨一貫倡導和追求的理念一脈相承的,是對我們黨關於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新概括、再升華.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就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九五」計劃決定實施可持續戰略,「十五」計劃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的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及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十一五」規劃首次將能源消耗強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作為約束性指標,提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等.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盡管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一是資源約束趨緊,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億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二是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一些重點流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氣增多,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三是生態系統退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37%、沙化土地面積佔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積擴大,生態系統破壞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發.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加之我國發展很快,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被壓縮到幾十年集中顯現.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很普遍.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閱讀全文

與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鄉統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