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密概況
哈 密 概 況
-------------------------------------------------------------------
地理位置
哈密位於橫貫亞洲中部的天山山脈東端,並被天山分割為南北兩處,山南是哈密綠洲,山北為巴里坤草原和伊吾河谷,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國山東省的面積。哈密是多民族地區,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等28個民族,總人數45萬人。
哈密地理位置重要。遠在兩千年前,這里就是漢代張騫第一次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的要塞,素有「西域咽喉,東西孔道」之稱。今日它仍是祖國內地西進新疆的第一大站,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東大門」。橫貫甘肅、新疆兩省區的蘭新鐵路和312國道,都從哈密綠洲穿過,通過這條鐵路和公路幹道,將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昌吉、石河子、奎屯連成一線,形成東疆、北疆經濟開發帶,哈密的北部同蒙古國接壤,通過陸地口岸,開辟了哈密對外開放的新途徑。
哈密物產資源豐富,是一塊待開發的寶地,除馳名中外的哈密瓜和巴里坤馬之外,還有儲量豐厚的各種礦產。現已探明的礦藏有76種。
哈密也是風光秀麗,名勝眾多的地方。橫亘於哈密大地上的天山山脈,雪峰綿綿,林海蒼蒼,天山極東部分在哈密境內的陡然消失,又鬼斧神工似地造就出許多奇特地貌景觀。巴里坤湖、白石頭、口門子、鳴沙山、石城子、八大石、廟爾溝、西黑溝等,都是別具一格的旅遊景點。
氣候
哈密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天山山脈自東向西400公里橫亘其中,形成山南山北氣候迥然不同的兩大自然環境區:天山南部的哈密盆地乾燥少雨,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是哈密瓜的故鄉和哈密瓜、哈密大棗的主要產地,年平均氣溫9.8攝氏度,年均降水量33.8毫米,年均蒸發量3300毫米,年均日照3358小時,無霜期182天,北部的巴里坤草原和伊吾河谷,夏季涼爽,冬季寒冷,年均氣溫1-3攝氏度,降水89-203毫米,無霜期僅104天,是哈密地區的畜牧業基地。
人口
全地區總人口52萬人,有28個民族成份。其中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少數民族16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32%;城市人口佔二分之一,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佔比例達22‰。
水資源
哈密水資源主要以天山冰川和地下水為主,有大小冰川226條,冰川總面積180.9平方公里,儲量67.5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16.97億立方米,總用水量10.56億立方米,佔62.23%。其中地表水8.77億立方米,用水量5.047億立方米,佔地表水總量的57.55%;地下水8.2億立方米,用水量5.57億立方米,佔地下水總量的67.93%。現有農業耕地面積110萬畝,草場6000多萬畝。
礦產
哈密礦產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大多位於鐵路、公路沿線,開發條件便利。目前已探明各類礦種76種。其中煤、石油、天然氣、鐵、銅、鎳、黃金、鹽、石材、芒硝、黃腐酸等是優勢資源。哈密煤炭遠景預測儲量5708億噸,佔全疆煤炭遠景調查儲量18182億噸的31.4%。大南湖、沙爾湖煤田為特大型煤田。沙爾湖煤田遠景調查儲量為224.5億噸,大南湖煤田遠景調查儲量為230億噸。三道嶺礦區詳查儲量15億噸,並建有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礦,年產煤炭330萬噸。黃腐質酸儲量3.7億噸,居世界第一。鐵礦儲量4億噸,佔全疆己探明儲量的42%,雅滿蘇鐵礦是新疆主要鋼鐵原料基地;銅鎳儲量146萬噸(金屬噸),僅次於鎳都金川。東天山有色金屬開發帶已被列入西部大開發十大重點開發帶,其中土屋-延東銅礦已被國土資源部認定為儲量在千萬噸級以上的大型銅礦;芒硝儲量1.56億噸;石材資源豐富,藍色花崗岩-天山藍、星星藍等珍貴石材為國內唯一產地。哈密油氣資源豐富,前景可觀。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其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0%。已形成以化工、電力、冶金、煤炭、建材、輕紡、制葯、食品加工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具備了良好的工業發展基礎。
交通
哈密交通便利,通訊發達,以312國道為主幹線的公路四通八達,聯接亞歐的第二大陸橋、蘭新鐵路橫穿哈密,亞歐通訊光纜橫穿全區,形成了國內國際快捷方便的交通通訊網路。哈密歷史悠久,人文、自然景觀星羅棋布,聞名遐爾。早在漢唐時哈密就是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北道、新北道分叉的咽喉要地,有過"職貢不絕,商旅相繼"的興盛時期,為溝通中西經濟和文化交流做出過巨大貢獻。唐玄奘法師西去印度取經,出陽關後遇到的八百里流沙河,就是指的這塊神奇的地方。
哈密地區概述
行政區劃
哈密地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東端,地跨天山南北。東部、東南部與甘肅省酒泉地區肅北縣、安西縣、敦煌市為鄰;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西部、西南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縣、吐魯番地區鄯善縣毗鄰;北部、東北部與蒙古國接壤,有長達586.663千米的國界線。
地區最北在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三塘湖鄉的大哈甫提克山,約北緯45度5分33秒;最南為哈密市南湖鄉的白龍山附近,約北緯40度52分47秒;最東在星星峽東北約東經96度23分處;最西在七角井以西約東經91度6分33秒處。南北相距最長有440千米,東西相距最長約404千米。全地區總面積約15.3萬平方千米,佔新疆總面積的9%,為新疆第三大地州。這個面積比山西、山東、遼寧、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海南、寧夏、台灣等10個省、區的面積都大。
哈密地區下轄一市兩縣,即:哈密市、伊吾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轄區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13師、烏魯木齊鐵路局哈密分局、吐哈石油勘探指揮部、哈密煤業集團、新疆鋼鐵集團雅滿蘇礦、新疆第6地質大隊、704地質大隊及伊吾軍馬場等20多個中央、自治區駐哈單位。
哈密市位於哈密地區南部,北接天山與伊吾縣、巴里坤縣為鄰,總面積84977平方千米,佔全疆總面積的5.2%,其中市區面積約23平方千米。伊吾縣地處地區境內天山北坡東端,南以天山為界與哈密市相鄰,西與巴里坤縣接壤,總面積19735平方千米。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位處地區境內天山北坡西端、天山和阿爾泰山余脈之間,南隔天山與哈密市為鄰,東界伊吾縣,總面積38445平方千米,佔全疆總面積的2.2%。
區劃沿革
哈密,古稱昆莫,漢稱伊吾或伊吾盧,唐稱伊州,元稱哈密力,明以後稱哈密。
哈密地處西域與中原的交通要沖。2000多年前就是漢朝與匈奴激烈爭奪以制西域的戰略要地。哈密成為通往西域的主要孔道,被視為「西域襟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它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使哈密在歷史上代不絕書。
從三道嶺,七角井發現大量的磨製石器可證明,距今7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哈密人的祖先已在這里繁衍生息了。從公元前20世紀開始,先後有多種民族在這塊綠洲上生活過。哈密綠洲的開發和社會進步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
哈密地區三縣市地名沿革表
兩漢時期(公元前206—220年)
西漢時哈密稱伊吾盧,西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府,伊吾盧和蒲類國歸西域都護府管轄。東漢開始哈密稱伊吾。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在伊吾設置宜禾都尉,131年順帝又設伊吾司馬,駐伊吾主持軍事和屯墾,兩漢經營西域期間,著名人物班超可圈可點。班超父子建功西域,首先從哈密開始,班超次子班勇繼承父業,經營西域,再建功業,也與哈密關系密切。東漢順帝永平十五年(72年),漢王朝派大將軍竇固為奉車都尉,耿忠為騎都尉,耿秉為附馬都尉率大軍出屯涼州(今甘肅武威)。次年分兵四路北征匈奴。這時的班超還只是竇固軍中的一個領兵司馬,(漢制:大將軍轄軍5部,各部置司馬一人),在這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中,班超奉命率所部人馬,單獨進軍哈密。班超以他機智勇敢的精神和出眾的組織才能,贏得將士們的信賴。部隊以極神速的動作,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越過千里戈壁,率先收復哈密綠洲,然後翻越天山達坂,在今巴里坤湖畔與匈奴人展開激戰,取得全勝。漢王朝考慮到哈密地方是通往西域的戰略要地,決定派兵常駐哈密,屯墾戍邊,並派「宜禾都尉」統領。這是哈密哈密歷史上最早的軍屯,也是漢王朝在哈密設官之始。
班勇是班超的次子,生於西域,長於西域,素有大志,決心要效法父親,立功邊陲。延光二年(123年),班勇被任命為西域長史,率甲卒500出屯柳中(今鄯善魯克沁)。兩年後,班勇徵集敦煌、張掖、酒泉諸郡兵6000人,聯合車師前部人馬,大破車師後部,捕獲匈奴使者和後部王軍部,押至伊吾屯城處死。以後,班勇又與龜茲國合兵趕走匈奴蠡王。永建元年(126)年,領導西域各國軍民大破北匈奴呼衍王,進一步鞏固了漢王朝在西域的統治。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
一、哈密建置
從東漢末年至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的369年中,中國經歷了三國、兩晉和南北朝各個時期。在這數百年中,朝代更迭頻繁,武裝割據盛行,但對西域的管轄還是延續不斷、一脈相承的。
三國、魏晉時代,魏在哈密仍置宜禾都尉,東晉咸和二年(327),位於河西的前涼國張駿功取伊吾後,把伊吾劃屬敦煌郡治理,伊吾建置相當於縣。張駿委派參軍索孚為伊吾都尉被視為設置郡縣之始。
南北朝時,西涼殘部唐契、唐和兄弟二人和外甥李寶率余部,歷盡艱辛從武威(涼州)逃來伊吾依附於柔然,有眾2000餘家。柔然命唐契為伊吾王。
二、伊吾王唐契
東晉末年,天下大亂、軍閥割據,相互攻殺,搶佔地盤,擄搶人口。中國歷史上出現大動盪、大混亂、大分裂局面。
東晉安帝隆安四年(400),河西漢族人李皓起兵參加反抗氐族人呂光建立的後涼統治,然後擁兵占據敦煌,自稱涼王,史稱西涼。
李氏小王朝建立20年後,中原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此時,在河西姑臧(今甘肅武威)又出現了一個匈奴後裔建立的北涼政權。北涼派兵攻佔了敦煌,李皓的孫子李寶和他的兩個舅舅唐契、唐和及其他王室貴族統統成了北涼政權的俘虜。一年後唐契、唐和設法攜外甥李寶逃出牢獄,歷盡了千辛萬苦逃到伊吾。這時的伊吾屬柔然汗國的統治范圍,收容有大批從河西一帶逃難而來的漢族人。史載有2000餘家。柔然貴族為了有效地統治這些新依附的漢族臣民,便委派唐契為伊吾王。唐契被封王以後,便和他的弟弟、外甥一起,進一步招集流亡人口,發展生產,訓練民兵,以圖有朝一日再殺回敦煌,恢復舊業,經過20年的勵精圖治,伊吾綠洲已是阡陌縱橫,沃野千頃,人民富裕,生活安定。
這時,由鮮卑人拓跋圭建立的北魏政權日漸強大,黃河上下割據自立的大小王朝相繼被攻滅,其勢力已達河西,並向西域逼進。北魏始光二年(425),原西涼公李皓之妻尹太後自酒泉逃到伊吾,祖孫得以團聚。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當北魏軍隊消滅了北涼政權以後,李寶與舅舅商議,決定擺脫柔然控制依附北魏。李寶按既定之策率2000人先期返回敦煌,受到當地官員歡迎,經奏請皇帝批准,任命李寶為敦煌太守。
唐契等背柔然降北魏的事為柔然貴族察覺,柔然統治者命唐契等率眾遷居高昌(今吐魯番)。另派柔然人高羔子據伊吾。
唐契等在北魏政權支持下率部抵達高昌後,和柔然人進行殊死戰斗,唐契戰死。唐和收撫余眾和侄兒唐玄達(唐契之子)一起繼續和柔然人斗爭,在西域轉戰20年,屢建奇功,成為北魏政權經營西域的先鋒。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唐和偕侄兒唐玄達一起回到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受到皇帝的褒獎,官至濟州刺史。死後追授征西將軍、太常卿、酒泉王。唐玄達封晉昌公,官至華州刺史。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北魏敦煌鎮將尉眷率兵曾一度功占伊吾。隨著北魏勢力的進一步擴大,柔然汗國的瓦解,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柔然伊吾城主高羔子降附,北魏置伊吾郡。這是哈密最早的行政建置。
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
一、隋唐經營伊吾
隋初,文帝派元暉出伊吾,聯絡西突厥達頭可汗。以後達頭可汗的使者和達頭可汗本人都先後經伊吾到隋朝覲,受到文帝的特殊禮遇。
隋大業四年(608年),煬帝派裴炬和將軍薛世雄率軍屯駐伊吾。隋軍在伊吾城東另建一座新城,號新伊吾(地當今日之哈密回城)。裴炬對西域各國使者說,天子因為西域偏遠,交通不便,所以在伊吾另築新城,便利行旅。隋軍留下銀青光祿大夫王威率兵1000,常駐伊吾,保護行旅及絲路之暢通。大業六年(610年),設立伊吾郡,並在伊吾城之東北設立柔遠鎮(地當今日之沁城)。
大業五年(609年),煬帝巡幸河西,先派裴炬到敦煌一帶招撫西域各國。裴炬派使者說明伊吾吐屯設(「吐屯」突厥語,官名。「設」領兵的武職)、高昌王麴伯雅等27國首領和使者,到張掖覲見煬帝。諸國首領及使者表示恭順,煬帝看了自然喜不自勝,西域臣屬者30餘國。
隋末,伊吾屬西突厥。
在隋末農民起義的基礎上,李淵於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貞觀四年(630年),伊吾城主以7城降附,太宗以其地置西伊州。兩年後去西字稱伊州。轄伊吾(今哈密)、柔遠(今沁城)、納職(今四堡)三縣。柔遠縣是因為隋朝曾在那裡設有柔遠鎮而得名。納職縣是由於鄯善胡人在此築城,城名納職,因以為縣。始設州時有1332戶、6778人。百多年後的天寶年間(742—755年),伊州人戶已有較大增長:戶2467,人10157,有佛教寺院2處、道教觀4處、烽火台7處,軍事哨所3處。
就在西域各國先後表示臣屬的時候,高昌王麴文泰受西突厥可汗挾制,與唐為敵。切斷西域與內地交通,「杜遠方之職貢,阻重驛之往來」太宗召文泰入朝,文泰又託疾不至。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派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姜行本、薛萬鈞等為副總管,討伐高昌。唐軍行至磧口,麴文泰聞訊驚懼而死,其子智盛繼位。行軍副總管姜行本率眾先出伊州,在今哈密口門子一帶伐木製作各種攻城器械。姜行本曾為將作大匠,監修過「九成」、「洛陽」二宮,以智巧和能幹著稱。軍中又有山東大批能工巧匠服役,專司營造攻城器械。陰歷五六月的口門子、松樹塘一帶,正是冰融雪化、綠草如茵的季節,六月二十五日紀功碑就矗立於天山之巔了。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法師不顧朝廷禁令,一人獨行去天竺取經。他從安西出發,在沙漠中跋涉了5天,才找到野馬泉,又經過2天2夜的奔波終於來到伊吾,佛寺中的漢族和尚聽說法師到來,連鞋都顧不上穿,就赤腳出迎。見面後相抱痛哭,訴說著對家鄉及親人們的思念。玄奘在伊吾休息了10餘日後繼續西行。
貞觀十六年(642年),西突厥咄陸可汗源兵襲伊州,安西都護郭孝恪率輕騎2000擊敗入侵者。
景龍四年(710年),設伊吾軍,駐地在伊州西北之甘露川(今巴里坤大河)。伊吾軍轄兵3000,配馬1030匹。伊州刺史兼任伊吾軍使。伊吾軍戰時執戈征戰,平時屯田種地。
開元二年(714年),東突厥發兵侵伊州,伊州刺史郭知運率軍迎擊,敵軍敗退。
唐天寶元年(742年),伊州改稱伊吾郡、屬隴右道轄治。天寶三年(744),東部回鶻崛起,蒲類為其領土。乾元元年(758)伊吾郡又改稱伊州。廣德二年(764)後,伊吾被吐蕃人佔領,一直沿繼了90年左右。
唐經營伊吾時,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的伊州,文化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以伊州命名的《伊州曲》也在這時傳入長安。開元二十四年(736),蓋嘉運任北庭經略節度使時,將《伊州曲》進獻玄宗李隆基。經「梨園」藝人加工的《伊州曲》先盛行於宮廷,後又在長安的歌舞伎館、茶樓酒肆中廣為流傳。
二、袁光庭以身殉伊吾
唐朝天寶年間,國家太平日久,玄宗李隆基以為天下從此就可以太平無事了,漸漸地沉緬於酒色淫樂、歡歌笑舞之中。太平中孕育著禍患,一場風暴終於來臨了,長達7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把一個好端端的國家弄得四零五散、分崩離析,幾乎造成亡國悲劇。
在「安史之亂」中,吐蕃貴族趁火打劫。他們先以協助唐朝叛為名,攻佔今甘肅、青海等大片土地,繼而揮師西進,覬覦西域廣大地區。西北各地到處燃燒著戰爭烈火。伊州成了吐蕃貴族西進的重要障礙。吐蕃人為了掃除障礙,派重失包圍伊州城。這時在任的伊州刺使名叫袁光庭,他面對強敵審時度勢,深知伊州孤懸沙磧,無援可求,只有依靠守城官失和城內民眾的力量與敵周旋。至於這樣下去究竟能支持多久以及後果如何,他都置之度外了。在他和守城將士及民眾的拚死抵抗下,打退了敵人無數次進攻,取得保衛占的初步勝利,伊州城仍安然無恙地屹立於天山腳下。
於是敵人改變戰法,圍而不功,讓城內軍民坐以待斃。
他依靠城內有限的物資儲備和軍民們誓死抗擊頑敵的精神,竟意外地和強敵相持了數年之久。這期間,敵人反復使用軍事進攻和誘降的辦法,許以高官厚祿,許以軍民不死等。但進攻和誘降都沒有動搖袁光庭及城內軍民誓死報國,與城共存亡的決心。
伊州城失守的最後時刻到了,被飢餓、疾病和疲勞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將士們,仍然奮力揮刀殺敵,以一當十,但還是一個一個地英勇不屈地倒下了。袁光庭在最後時刻不得不殺死自己的妻子、兒女,以免被俘受辱,然後從容地走向烈火之中,以身殉城。建中元年(780年),唐朝追封以身殉城的伊州刺史袁光庭為兵部尚書。
五代、宋、元時期(公元907—1368年)
五代時期,伊州守將為漢人陳氏。他和西州回鵑和沙州歸義軍節度使都保持著相當密切而友好的關系。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太祖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勛出使高昌,聯絡西域各國。途經伊州,州將為漢人陳氏,他接待了王延德一行。
北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伊州、蒲類歸屬西遼。
13世紀初,蒙古人崛起於漠北。宋嘉定二年(1206年),孛兒只鐵木真(成吉思汗)為蒙古大汗。3年以後西州回鶻「亦都護」巴而術阿而忒的斤臣屬蒙古。此時他們不再稱回鶻而改稱畏兀兒了。高昌亦都護歸附蒙古後,第一批征服對象就是「罕勉力、鎖檀、回回等國」。罕勉力即哈密力。由此可知這時哈密並不是從屬於高昌畏兀兒,只是在蒙古人和高昌畏兀兒的聯合武裝進攻以後才依附於蒙古人的。哈密歸附蒙古後,也沒有並入高昌成為高昌畏兀兒的一部分,而是和高昌並存的一個地方政權。
南宋淳祜十一年(1251),蒙憲宗在西州回鶻建別失八里行省州改稱哈密力。
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滅南宋,建都大都(今北京),任命察合台曾孫阿只吉鎮守別失八里,兼轄天山南路畏吾兒哈喇火者(即高昌)及哈密力等處屯戍軍事。
至元十八年(***1年),設甘肅行省,哈密隸甘肅行省管轄。次年,哈密城主的斤迭林曾捐資幫助當地屯墾。至元二十四年(***7年),增派漢軍及新附軍500人來哈密力屯田。
延佐六年(1319年),皇帝敕命哈密力人和畏吾兒人(即高昌人)自相訟,可以由自己的頭目處理,如果和其他百姓爭論,則由自已的頭目和地方官吏共同審訊。元末,察合台後裔兀納失里據哈密,為威武王。元覆亡後,兀納失里割據自立,稱哈密國。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於金陵(今南京),元亡,元朝覆亡前2年占據新疆全境的察合台汗國也分崩離析;新疆各地形成了各自割據,不相統屬的地方王國。暫守哈密的威武王兀納失里亦自立為哈密國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兀納失里病逝,其弟安克帖木兒繼位。
永樂二年(1404年),詔封安克帖木兒為忠順王。兩年後設哈密衛,設指揮、千戶、百戶等官。畏兀兒馬哈麻火者任指揮。又派漢族人周安為忠順王長史、劉行善為紀善,共同輔政。
明成化三年(1467年),由於哈密忠順王王位久虛,各族頭目再次極力推薦,明廷方才提升把塔木兒(畏兀兒人)為右都督,代行國王事,5年後,把塔木兒卒,其子罕慎請嗣父職,朝議只准嗣都督位,但不準主國事。哈密仍無王統攝,政令無所出。
明成化八年(1472年),吐魯番阿力汗率兵攻人哈密城,俘虜王母,搶去金印,委其妹夫牙蘭占據哈密。哈密都督罕慎被迫率余眾逃至甘肅苦峪(今安西縣東南、玉門之西),並築城以居,開渠引水,屯墾種地,作長期打算。
哈密都督罕慎在苦峪經過10年生聚,實力大增。乘阿力汗新死、阿黑麻繼位立足未穩,聯合赤金、罕東二衛,擁兵萬人,於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軍哈密。牙蘭不敵敗逃,罕慎順利收復八城。罕慎因功進封左都督,賞白金百兩及其他物件,特旨褒獎。弘治元年(1488年)明孝宗即位,晉封罕慎為忠順王。可是,罕慎封王卻為吐魯番阿黑麻所不容,就在當年十一月,他率兵至哈密,威脅利誘,最後殺死了忠順王罕慎,仍令牙蘭據守。
為了打擊阿黑麻的囂張氣焰,明廷採取薄其賞賜、或拘留使臣、卻其貢物、敕責令悔罪等措施。3年後,阿黑麻才不得不將哈密8城、忠順王金印及500多被虜居民送還。明廷派安定王族人陝巴(系忠順王脫脫重孫)繼忠順王。弘治六年(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佔哈密,掠去陝巴。
當阿黑麻和明朝反復爭奪哈密的時候,其兄馬黑木在中亞的地盤卻被南下的烏茲別克人奪去,阿黑麻令其長子滿速兒為代理執政,自己率部援助其兄去了。以後阿黑麻病死於阿克蘇,滿速兒當政後,無情鎮壓反對他的幾個弟弟,並繼續東侵哈密。
弘治十八年(1505年)冬,陝巴卒。其子拜牙即自稱「速檀」(即蘇丹),改信伊斯蘭教,仍襲忠順王。拜牙即愚昧昏庸而又淫暴,經常擔心部屬害他。吐魯番滿速兒汗又不斷派人向其游說,威脅利誘他背叛明朝。明正德八年(1513年),拜牙即終於置哈密於不顧,棄城叛入吐魯番。滿速兒派火者他吉丁據哈密。
明正德十年(1515年),都御使彭澤籌措緞、絹、布匹等物,遣馬驥等往哈密,向滿速兒索要拜牙即王印。他吉丁歸還哈密王印,而拜牙即卻匿居阿克蘇,拒不返回。此後,吐魯番常以哈密為跳板,屢侵河西諸縣,大肆搶掠,嘉峪關外人民深受其害。滿速兒一面侵擾河西,一面派使通貢;明廷一面抵禦入侵,一面責其歸還忠順王。然入侵不斷,貢使不絕,忠順王不還,哈密在這種復雜的環境中愈加動盪。
此後,明朝國勢日弱,又因哈密得而復失事追究大臣責任,屢興大獄,許多大臣牽涉其內,捕殺甚多。最後只好以罷兵息民、專圖自治為口實置哈密於不顧不了。
哈密地方王國從1380年受封,至1514年被吐魯番汗並占,經11世,凡135年。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滿速兒死。長子沙速嗣「速檀」,居吐魯番;其弟馬黑麻亦稱「速檀」居哈密。明隆慶四年(1570年),馬黑麻返吐魯番嗣兄職。
此後,吐魯番汗亦勢衰力竭,它的領地逐步為察合台後王所建立的喀什噶爾汗(後首府遷至葉爾羌,史稱葉爾羌汗國)所佔有,哈密亦隨之成為該汗的東部領土。
此時葉爾羌汗國在哈密的代理人是葉爾羌汗國國王的四弟,名叫巴拜汗。
清朝時期(1644—1911年)
一、清代哈密建置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廷派員到哈密按蒙古王公例編制旗隊,劃為蒙古鑲紅回旗,委任官佐。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哈密回城,號鎮遠城。雍正五年(1727年)修哈密漢城(今老城)。雍正七年(1729年)至九年(1731年),修巴爾庫爾漢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修巴爾庫爾滿城,號會寧城。同治八年(1869年),修哈密新城。
清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移安西州同知駐巴爾庫爾,自此該地始有行政機關。安西同知隸屬甘肅布政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哈密廳,設理事通判,管理回王轄屬以外民事,亦隸屬甘肅。次年,在哈密設辦事大臣,巴爾庫爾設領隊大臣。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設鎮西府,又設巴爾庫爾道
2. 新疆哈密市伊吾縣淖毛湖鎮勞動保障檢察部門投訴電話是多少
可以抄114查詢一下,也可以找當地人社部門,勞動監察大隊是人社部門下屬科室,找到當地人社局,就可以找到勞動監察大隊了,投訴拖欠工資先找好相關證據,比如在公司上班的證明,以及公司拖欠的欠條,以及工友的證明,帶上身份證,到勞動監察大隊填寫投訴書,他們會給你處理的
3. 新疆哈密廣匯
待遇可以去網路貼吧(廣匯新能源)里去問。
新疆廣匯公司在哈密地專區伊吾縣淖毛湖鎮投資建屬設120萬噸甲醇/80萬噸二甲醚清潔能源項目,該項目規劃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2010年投產後年產甲醇120萬噸/二甲醚85萬噸、LNG5億方
4. 新疆哈密伊吾縣有建行嗎在什麼位置
建議你可以下一個建行的手機銀行,在搜索欄位輸入「網點查詢」,之後APP會根據你的定位在地圖上顯示你周邊的建行網點信息,營業時間及取號排隊情況。
5. 哈密市伊吾縣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為什麼停工呢
他們是一位新公益性崗,各崗位人員為什麼停工的話,那麼輕易身份場一般來說,需不需要暫時時停工?
6. 哈密的地理位置
哈密地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東端,地跨天山南北。東部、東南部與甘肅專省酒泉地區肅屬北縣、安西縣、敦煌市為鄰;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西部、西南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縣、吐魯番地區鄯善縣毗鄰;北部、東北部與蒙古國接壤,有長達586.663千米的國界線。
地區最北在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三塘湖鄉的大哈甫提克山,約北緯45度5分33秒;最南為哈密市南湖鄉的白龍山附近,約北緯40度52分47秒;最東在星星峽東北約東經96度23分處;最西在七角井以西約東經91度6分33秒處。南北相距最長有440千米,東西相距最長約404千米。全地區總面積約15.3萬平方千米,佔新疆總面積的9%,為新疆第三大地州。這個面積比遼寧、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海南、寧夏、台灣等8個省、區的面積都大。
行政區域
哈密地區下轄一市兩縣,即:哈密市、伊吾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轄區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13師、烏魯木齊鐵路局哈密分局、吐哈石油勘探指揮部、哈密煤業集團、新疆鋼鐵集團雅滿蘇礦、新疆第6地質大隊、704地質大隊及伊吾軍馬場等20多個中央、自治區駐哈單位。
7. 哈密市住建局韓國斌行政級別
鄉科級單位,正科級別,現在叫哈密市伊州區住建局,撤地建市後,原有哈密市編制體系劃轉伊州區,原有哈密地區劃轉哈密市。撤地建市需要時間的,原有名稱會因地制宜,樓上不要不懂瞎說。
8. 在新疆哈密伊吾縣有點胸悶是高原反應嗎
在新疆哈密伊吾縣有點胸悶,並不是高原反應,那裡的海拔並不高啊,可能是有別的原因去檢查一下吧。
9. 怎樣坐車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伊吾縣
從哈密客運站,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哈密市建國北路,哈密市愛家超市旁,票價35元
10. 哈密地區有哪些縣市
1、伊吾縣
隸屬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部,天山東段北麓,位於東經°35′~96°23′,北緯42°54′~44°29′之間。「伊吾」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地名,伊吾縣人民政府於1951年9月1日正式成立。
2、伊州區
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的下轄區,位於新疆東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東部與甘肅省酒泉市相鄰,西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壘縣和吐魯番地區的鄯善縣毗鄰,南部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縣接壤,北接天山與伊吾縣、巴里坤縣為鄰,東北部與蒙古國有46公里邊界。
3、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下轄自治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成立於1954年9月30日,地處新疆東北部,東鄰伊吾縣,南接伊州區,西毗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北與蒙古國接壤,是全國三個哈薩克自治縣之一。
(10)哈密伊吾縣建設局網站擴展閱讀
哈密地區的相關明細
哈密地區下轄伊吾縣、伊州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這三個縣市,共計10個鎮、27個鄉(含3個民族鄉)。其中的具體情況如下: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東端,地跨天山南北,最東在星星峽東北東經96°23′00″處,最西在七角井以西東經91°06′33″處,最南為哈密市嘎順戈壁的白龍山附近北緯40°52′47″,最北在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的大哈甫提克山北緯45°05′33″。
南北距離約440公里,東西相距約404公里。東部、東南部與甘肅省酒泉市為鄰;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西南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魯番市毗鄰;北部、東北部與蒙古國接壤,有長達586.663公里的國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