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試描述中國城鄉消費環境的差異,並分析由此產生的對消費需求有哪些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採取「以農補工、以鄉保城」的發展模式,為我國奠定工業基礎的同時,也嚴重限制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進而削弱了農村居民的消費基礎。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是,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幅減小。最終消費率從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2年的36.8%,消費率的持續下降使我國經濟增長更加依賴投資和出口。在當前國際經濟整體不景氣和國內通貨膨脹高居不下的背景下,這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同時,城鄉消費的斷層給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縮小貧富差距帶來很大挑戰。1998年,我國政府首次提出「擴大內需」的發展戰略,但近十多年來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更傾向於增加政府投資,刺激消費需求政策的低效促使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如何構建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而在影響國內居民消費需求的因素中,更多的學者意識到,只有縮小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才能快速提升國內居民的消費需求,完成消費結構的升級,最終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國內對城鄉消費差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鄉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差異原因和對策建議四個方面。臧旭恆(1994)在構建分期的、分城鄉的中國消費函數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對中國城鄉居民的消費行為進行實證研究後發現,城鎮居民消費比較敏感,受國家宏觀政策影響很大,而農村居民消費則體現為短視、單調和預算約束大等特徵;楊小凱(1994)的研究表明,城鄉消費差距根源於城市和農村產業的勞動分工不同,而這種勞動分工的差別則受制於不同的交易效率;嚴先傅(2003)的研究發現,城市居民消費具有持幣購買、觀望消費和隨用隨買等理性消費行為特徵,而農村居民消費則具有明顯的後顧意識和求同的從眾行為以及盲目的攀比心理等,他提出應細分不同消費群體,分層次引導居民消費的政策建議;高覺民(2005)將城鄉居民消費的二元結構歸因於傳統宗法體系對農民消費觀念的惰性形成和中國「以農補工、以鄉保城」的制度化模式,因此必須構建包括協調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分配製度、財政體制及政府運行體制在內的一組「制度安排」;趙志堅、胡小娟(2007)主要關注城鄉消費結構差異這一研究領域,他們從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關注農民工群體消費這三個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綜上所述,當前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研究具有極大的趨同性,即數據來源趨同、解釋因素趨同、分析方式趨同、策略建議趨同。如消費數據來源比較單一,主要來源於統計年鑒數據;從農民收入的變動分析農民消費行為的變化是大部分文獻的研究範式;對於城鄉消費差異的原因很多歸結為收入因素,而對政府的政策因素、城鄉人口的歷史變遷以及農民工消費群體的快速擴大研究甚少。鑒於以上研究不足,本文在對城鄉消費差異存在的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試圖從政府的政策引導、城鄉人口規模的歷史變遷、政府消費對居民消費的擠出效應和農民工消費等視角探索城鄉消費差距擴大的原因,並提出對策建議。
2. 影響城鄉居民消費差異的主要因素或指標是什麼
經濟收入、收入預期、消費習慣
3. 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1、國內生產總值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
國內生產總值(GDP)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總量,人均GDP通常用以評價一國的富裕程度,通常我們把國內生產總值作為經濟發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標。而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又與居民消費水平有很大聯系。
2、居民儲蓄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居民的消費和儲蓄互相影響,儲蓄增加,現實的消費就會減少,儲蓄減少,現實的消費就會增加。
3、通貨膨脹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物價大幅度上漲,直接影響到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另外,通貨膨脹對居民的消費預期也產生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持續上漲,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居民的消費慾望。
4、社會保障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
社會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地區)社會成員享受社會保障的高低程度,其主要衡量指標是社會保障總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3)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的影響因素擴展閱讀
反映居民消費水平的主要指標有:
1、平均實物消費量指標
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費品的消費量、平均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人均居住面積、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電量等;
2、現代化生活設施的普及程度指標
平均每百戶主要家用電器擁有量、電話普及率等;
3、反映消費水平的消費結構指標
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務支出比例、不同質量消費品的消費比例等。
消費計算
根據計算居民消費的不同價格,可以計算出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居民消費水平和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居民消費水平,後者便於觀察居民實際消費水平的增長變化。
為了觀察居民消費的實物構成,還可以進一步計算各種消費品的平均消費的數量和金額,以反映居民在取得基本生存資料的基礎上逐步向需要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的方向發展的趨勢。
居民消費水平,是按國內生產總值口徑,即包括勞務消費在內的總消費進行計算的。計算公式為:居民消費水平(元/人)= 報告期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居民消費總額 / 報告期年平均人口。
居民虛擬消費類型:
居民消費除了包括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之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如虛擬性消費)得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居民虛擬消費包括以下類型:
單位以實物報酬或實物轉移等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商品和服務;
住戶自己生產並由自己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其中,服務僅指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
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務;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服務。
4. 影響消費的因素有哪些
(1)生產決定消費,影響消費的根本因素是國家經濟發展水平。
(2)影響消費回的主要因答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價水平。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
①人們當前可支配收入影響人們的消費水平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須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費水平不僅取決於當前的收入,而且受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
③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聯系。物價的變動會影響人們的購買能力。
(3)商品的性能、質量、外觀、包裝、廣告等也能成為影響消費的因素。
(4)人們的消費行為還受到消費心理的影響。
(4)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的影響因素擴展閱讀
消費類型:
一是計劃型,按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和夫妻生活目標制定計劃,消費時大致按計劃進行,非常理智,很少出現盲目和突擊性消費。
二是隨意型,這種類型的人完全按個人喜好和臨時興趣進行消費,較少考慮整體消費效益,所謂錢多多花,錢少少花是這部分人的突出特點,較易出現盲目和浪費性消費。
三是節儉型,消費時精打細算,能省即省,並且善於利用再生性消費。這一類型的消費方式能夠使家庭逐漸殷實,然而過於節儉的意識有時可能因過量購買便宜貨而造成積壓性消費。
5. 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因素有哪些(用高一政治只是回答)
1、收入來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在自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們當前和預期的可支配的收入與消費水平成正比;人們的收入差距與社會的總體消費水平成反比。
2、物價變動會影響人們的消費能力,與居民消費水平成反比。
3、生產決定消費,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消費的根本因素。只有生產發展,人們的收入才能增加,社會消費品才能日益增多,更好的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
6. 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行為制約因素的比較有哪些方面
我國目前居民消費狀況
20世紀年代初期,我國民眾消費重點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90年代,食品、衣著消費支出比重下降,家用設備支出比重增加;到新的世紀,像洗衣機、電冰箱這樣的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也已大大下降.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我國城鎮居民消費狀況如何?其結構變動有何特點?搞清這些問題,對宏觀經濟決策、企業生產經營決策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利用近幾年統計資料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
消費結構是指某項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其中恩格爾系數是一個國際通用的極為重要的指標,即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准劃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貧困,在50%-59%為溫飽,在40%-49%為小康,在30%-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根據以上標准,我國城鎮居民生活的恩格爾系數是在1995年末期下降到50%以下的,1999年繼續下降到41.9%,2000年下降到40%,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食品支出2014元,在支出比1993年增長1.90倍的同時,恩格爾系數從1993年的50.13%降到了37.9%。盡管恩格爾系數持續平穩下降,但跟西方富裕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美國八十年代的恩格爾系數平均為16.45%,日本九十年代平均為24.12%。
根據近幾年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數量特點,可以把居民消費結構分成三個階段:1993年和1994年分為第一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大於0.5; 1995年至1999年為第二階段,這階段恩格爾系數呈明顯下降趨勢,介於0.4-0.5之間;2000年和2001年為第三階段,這一階段恩格爾系數低於0.4。這三階段各有特點區分明顯,充分地表明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
食品消費質量提高,衣著消費支出比重下降
食品消費水平由過去簡單的吃飽吃好,轉變為品種更加豐富,營養更加全面。一方面由於食品供應的日益充足,2001年我國水果產量6658萬噸,是1993年的2.211倍;油料產量2864.8萬噸,是1993年的1.588倍。另一方面由於在外飲食的增加,糧食消費比重減小,購買量大幅度下降。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糧食79.7公斤,比1989年下降40.5%;人均購買食用油8.5公斤,比1989年增長37.5%;購買牛羊肉、家禽、蛋類、鮮奶、干鮮瓜果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在外飲食達到人均314.2元,比1989年增長4.7倍。
衣著是兩項基本生存資料之一, 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衣著支出534元,比1993年增長1.775倍,它的消費比重2001年為10.05%,由1993年的14.24%下降了4.19個百分點;衣著消費向時裝化、名牌化、個性化發展的傾向更加明顯,成衣化傾向成為主流。
從衣著和食品消費比重的下降可以看出城鎮居民滿足基本生活的支出並沒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這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滿足吃、穿為主的生存型消費需求階段已經結束,逐步向以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的階段過渡。
用品消費增長減緩,主要耐用消費品趨於飽和
2001年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電冰箱和洗衣機數量分別是81.9和92.2,比1993年增長1.44倍和1.07倍;擁有彩色電視機121台,比1993年增長1.52倍。上述數字表明主要耐用消費品逐步飽和,城鎮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費特別是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增長勢頭逐年減緩,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390元,比2000年下降3.9%,表明用品消費已經不再是人們消費的重點。
但我們還應注意到在傳統電器降溫的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一些新興的家用耐用品正在取代傳統電器的位置成為現階段的「消費」熱點。如:電腦、空調等。行動電話每百戶擁有量從1997年1.7部到2001年每百戶擁有34部增長20倍,增長幅度最大;在短短的五年間家用電腦的擁有量從97年的2.6台到2001年的13.3台增長5.12倍,2001年空調擁有量為35.8,比93年增加15.36倍。這充分證明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轉變,新的世紀像洗衣機電冰箱這樣的傳統家用設備支出比重步入衣著消費的後塵,正在逐步下降。
交通通訊支出持續增長,支出比重變化最大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電子通訊、家用汽車價格的下調,行動電話及家用汽車已成為我國近幾年形成的新消費熱點之一。從趨勢上看,這方面的消費需求將會持續旺盛。
調查顯示,2001我國城鎮居民交通通訊消費的比重為8.61%,比1993年上升了4.79個百分點;其中,2001年城鎮居民交通消費的比重為3.31%,比1993年上升了0.82個百分點;通訊消費的比重為5.30%,比1993年上升了4.0個百分點。
住房消費比重上升較快
居住方面的消費比重大幅上升,這是與我國住房及配套的工資制度改革緊密相關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體系的逐步健全,住房的商品化、貨幣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人們用於改善居住環境方面的支出也呈較大幅度的增長。所有這些,都將導致住房消費比重上升。
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司在全國57個城市對2.28萬名城鎮居民進行了買房意向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房改政策對住房需求的拉動效應已經基本釋放,城鎮居民中有74%的人擁有了自己的住房。51%的人是為了擴大居住面積和改善居住條件,這說明城鎮居民對住房的需求已開始從「有房住」向「住好房」方向轉變。
醫療及娛樂教育文化消費比重上升趨勢明顯
醫療制度的改革也導致人們用於醫療的支出增加,絕對支出額和支出比重都有上升趨勢。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醫療支出343.3元,比1993年增加6.03倍;娛樂文教也是近幾年來增長較大的一項。2001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娛樂文教支出為690元,1993年僅為194.01元,從1993-2001年,其所佔比重從9.19%增至13.00%,絕對支出增加3倍多,教育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還反映了整個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投入的增加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反映出人們收入的增加。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居民消費增長點在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以及娛樂教育方面。而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消費結構已經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資本投資的教育、文化、衛生、保健的新消費結構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費結構由於受到消費觀念、國家政策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制約,還沒有完全形成,就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改革現行消費體制。我國消費體制改革滯後,制約了消費結構的轉變,割裂了巨大的市場消費需求潛力與現有供給能力之間的聯系。在城鎮住、行的消費方面,福利型、供給型和集團型的消費方式至今仍未徹底打破,用於住、行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仍未完全納入個人商品消費領域,使這兩個方面的消費需求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從而圍繞住、行的相關產業不能得到充分發展。
2.推行鼓勵消費的政策。加快費改稅步伐,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體制,千方百計降低住房、汽車等高價值商品的價格。徹底整頓土地轉讓價格和拆遷補償費,清理各種攤派和收費,規范住房成本構成,切實降低房價。放開住房二級市場。取消對汽車的各種不合理收費,積極推進燃油稅改革進程。放開轎車價格,鼓勵企業競爭。
3.擴大就業渠道。制定再就業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積極促進其再就業,增加他們的家庭收入。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消費信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的標志和條件,也是提升居民消費結構的重要前提。
http://www.bjstats.gov.cn/zwxx/wzxw/zzwz/200308080006.htm
進入21世紀,我國的居民消費傾向較20世紀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未來居民消費將如何,本文作簡要分析。
一 消費模型建立及發展變化軌跡的探討
1.國民生產總值的預期。要預測未來居民消費,必須先預測未來國內生產總值。在全球經濟動盪、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處於關鍵時刻的大環境下,要預測國民生產總值是一項很難的工作。權威人士經過對樣本的觀察發現,在正常情況下,中國國民收入呈近似指數增長。施發啟預測中國GDP的增長率在1998~2010年分別為8.20%、7.71%、8.71%、10.79%、10.16%、8.33%、8.56%、8.55%、7.87%、7.71%、7.30%、7.36%、7.85%(施發啟,1996)。Lawrence. J. Lan也曾預測「1993年中國實際GDP增長將保持強勁勢頭,接近13%, 但其很快就會平緩下降,保持近似於8%的增長速度」(Lawrence.J.Lan,1994)。 再結合中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目標導向,「到下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及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現狀,確定理想預測方案:2001~2005年為8%左右,2006~2010年為7%左右,2010~2030年為6.55%左右,2031~2050年為6%左右。根據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基數,可預測表1。
表1 未來中國內生產總值的預測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134076 188049 662618 2125105
2.消費額的預測。由於影響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因素較多,包括人均收入及構成人口數量、增長速度、技術水平、消費心理、消費習慣、消費政策等。但基本因素還是人均收入水平,因此,可選用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模型作為消費結構預測模型,其模型為:
C=α+β·NI+γ·C-1+μ模型中C表示當期消費額,NI表示當期國民收入,C-1表示前期消費額,β表示短期邊際消費傾向,μ表示隨機誤差,α為一常數。根據1979~2000年時序資料參數及用Durbin-Waston檢驗,(D.W=21.1733)得出預測模型為:
C=148.3407+0.4083NI+0.4156C-1+μ
預測結果見表2
表2 未來中國總消費額的預測
年分 2002 2005 2010 2030 2050
最終消費額(億元) 63178 78611 105663 356131 1090243
由於消費額由居民消費額和社會消費額構成,居民消費又可分為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兩種消費。出於一種願望——城市化目標導向,認為城鄉差別將會縮小,以下選定未來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額的預測方案為:2001~2005年為215%、65%,2006~2010年為212%、70%,2011~2030年為205%、75%,2031~2050年為200%、80%,預測結果見表3。
表3 未來政府消費額和城鎮、農村居民消費額預測
年份 2005 2010 2030 2050
政府消費額(億元) 13189 16525 49368 143057
居民消費額(億元) 65422 89138 306763 947186
人口預測(億) 13.4188 13.9394 15.6227 15.8873
居民人均消費額(元) 4875 6395 19636 59619
城鎮居民人均消費額(元) 10481 13557 40254 119238
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額(元) 3169 4477 14727 47695
從發展趨勢來看,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變化絕大多數符合生活消費的一般規律,整體消費結構朝著優化方向發展,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消費將出現許多消費熱點。
二 居民消費熱點展望
由於消費品和勞務豐富多彩,購買力流向相對分散,居民消費更趨於理智,消費熱點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排浪式的增長,在時間上可能出現漸進的特點。商品品種的相對分散,城鄉、地區之間消費熱點交錯出現,不會高度集中,其消費熱點主要表現為:
1.住房消費及圍繞住房消費的室內裝飾。住房不僅是基本的生存資料,而且是重要的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國家制定的住房商品化的政策,勢必導致住房消費的穩健增長,而且隨著居民生活水平預期的提高,他們會更加講究居室環境優美、舒適及情調。居民住房消費熱的結果是帶動一個較長的產業鏈,使民用建築業成為一大支柱產業,並帶動諸如建材、冶金、機械、化工、林業、室內裝飾業及家用電器業的發展,同時也擴大了就業。
2.旅遊消費。旅遊消費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活動,將隨著國家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發展成為人們消費生活的一個亮點,未來學家約翰·托夫勒指出:人類社會的第三次浪潮是服務業的革命,第四次浪潮是信息革命,第五次浪潮是娛樂業和旅遊業的發展。據旅遊專家研究發現,當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國民收入達到400美元時, 就會萌發國內旅遊慾望;人均年收入達到800美元時,出國旅遊將提到日程上來, 依上面分析,未來中國居民的收入遠要超過此數。近年來我國旅遊業的長足發展是極好的佐證,旅遊業創匯收入從1996年的幾億美元增至現在的幾百億美元。旅遊消費的興起吸收了大量勞動力,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增加了收入,地區經濟文化得到了協調發展。
3.信息消費。未來社會是信息社會,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家用電腦及寬頻網將逐步得到普及。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具有很高的關聯度和附加值,能帶動機械、電器、新型材料等十幾個產業。我國「九五」時期對電子信息產品的需求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隨著人口消費基數的增大,必將對消費、生活產生更大的變革。
4.文化教育消費。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智力已成為決定性因素,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廣大居民對文化教育重要性認識的提高,文化教育的福利性逐步減少,市場化、貨幣化比重逐步提高,文化教育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不斷提高,文化教育消費成為熱點勢為必然。
5.交通工具消費。未來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城市空間擴大,客觀上要求居民擁有自己的交通工具。現在,許多國家已把汽車工業作為支柱產業,我國的汽車也必將成為居民的消費熱點。但自行車消費和摩托車消費也將長期存在。
6.農村居民消費熱點展望。目前雖然我國農村還沒有出現明顯的消費熱點,但家用電器等耐用品的普及將成為可能,其原因一是我國農村居民的耐用消費品人均擁有量起點較低,市場容量大;二是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將有較大提高;三是農村居民消費環境將不斷得到改善。
三 居民消費市場條件利弊因素分析
1.居民消費市場特點
(1)一國多市。北京人首選巧克力是英國的德芙, 廣州人則青睞從歐洲大陸進口的Ferrero Rocher。這種喜好上的差異不僅是價格和品味的差異,更是兩地的文化差異。此外,由於我國居民購買力相差較大,在各地推介的產品種類、營銷策略等也因地而異,所以出現一國多市實屬正常。
(2)超市旺過網際網路。盡管中國目前有1000萬網際網路用戶, 但對人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的居民來說,計算機相對價格過高,上網費還太費,大多數家庭不能把它列為經常開支項目,因此,一段時間內,我國網上購物還難以大規模開展,傳統的超市還有著大的發展前景。
(3)個性消費時代到來。個性消費是人們要求自己所使用的產品能夠打上自己的烙印,讓產品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志趣和心情,或者雖不能自主設計產品,但至少產品的某一部分可以自由地設計和變化。其所以出現個性消費,一是由於人們的消費檔次大大提高,賦予產品以「文化色彩」或「情感色彩」,能體現主人獨特的修養情操;二是由於買方市場出現,產品供大於求,消費者可以在眾多產品中挑來揀去;三是人們回歸天性,「自己的」意味著自豪、品味、自主,這是人之天性,它體現在消費上,就是「個性消費」。
(4)消費者素質有待提高。消費者的素質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知假買假,知差買差;二是購買知識缺乏,成本意識淡薄;三是有法不依或不懂法;四是銀行儲蓄情潔濃厚,這些問題的存在較大地影響我國市場發育的程序和市場化進程。
2.目前我國消費市場運行的有利條件
(1)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現狀。一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增長指標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居民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而且消費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第一是居民消費地位的變化。在客觀上已經從經濟末梢變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和結構調整的先導。第二是消費模式變化。已從實物化、福利性、靜態式、聽命於政府化安排,轉變為商品化、動態化、市場化、自主化、取決於貨幣化收入的新模式。第三是城鄉消費結構變化。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食物消費明顯改善,食物以外的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高、選擇性增強、結構多樣化。物質消費之外的文化教育消費占據了第二位。第四是城鄉消費習慣、消費方式、消費觀念的變化,開始從自我積累型轉變為量力而行的適度消費和信貸消費。二是買方市場格局呈常態之勢。在微觀上,意味著消費品的製造商和銷售商進入了長期的微利時期,經濟增長不可能再指望消費膨脹來拉動,促進消費也將不在是權宜之計。三是動態化的高中低三大收入——消費群體日益明顯,形成了消費層次多樣化中的三大軸心。社會差距在進一步擴大。
(2)我國消費市場運行的有利條件。近幾年,在擴大內需, 促進經濟增長的指導原則下,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拉動消費,刺激消費的政策,在一定時期內,必將發揮其積極作用。
一是銀行信貸業務健康有序發展。擴大消費信貸的規模和品種,促進和規范了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第八次下調了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改變儲蓄——消費比例,徵收利息稅,刺激儲蓄資金向消費品市場分流,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增加了我國居民的消費信心。通過延長貸款期限,降低貸款利率,加大了對個人購房的支持。
二是調整居民收入政策。從1999年7月1日起,國家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鎮居民保障,這三條社會保障制度線水平提高了30%,同時還實施了對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大幅度提高工資及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待遇的政策,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人數超過1億人以上。這一措施對於提高居民即期收入,改善居民的收入預期,促進經濟的增長起到積極作用。
三是發行國債有利於居民消費增長。國家增加對固定資產的投資措施使大量新增投資資金進入經濟運行,對活躍經濟、帶動消費增長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是房改政策出台。隨著住房制度的改革,各主要大城市住房二級市場的開放,減免個人住房交易中的有關稅費,使居民個人購買住房的比例上升。並改善家居環境、家庭裝飾的願望十分強烈,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五是假日經濟的推動。國家實行「五一」、「十一」放長假的政策,產生了收入增加的直接效應,使旅遊、交通、商業及相關經營部門收入實現大幅度增長。企業效益改善,職工收入增加,其間接效應是旅遊、交通、商業等經營部門因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費支出。
六是物價下降幅度減緩,部分省、市出現正增長。國家取消了通貨膨脹時期出台的抑制消費的政策,這樣消除了居民持幣待購的心理,促進消費市場活躍。
此外,高校的擴大招生,也將增加我國居民的教育支出。
3.消費市場運行的不利因素
(1)目前我國的消費率明顯偏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平均消費率水平為78~79%。在所統計的36個國家中,只有8個國家的消費率水平低於70%。20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的最終消費率一直在60%左右被動,與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究其原因主要與居民預期心理不佳,消費品生產和消費的階段性、經濟發展速度下滑、居民收入增長的幅度不大有關。
(2)加入WTO對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品市場存在影響,具體表現在:一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消費品和服務源源不斷湧入我國,促使消費總量的增長,加速國內消費品高價格體系的解體。二是加劇國內消費品市場在品種、質量、價格、信譽等方面的競爭。三是由於中國東、中、西部地區存在消費品市場明顯的收入——消費差距,入世會加劇消費品由外部——東部——中部——西部依次傳遞的「擠壓效應」,進一步改變國內原有消費品的流向和地域分布,並有可能加劇省區之間的貿易摩擦。四是消費安全受到新的挑戰。五是加入世貿組織使一部分消費者產生降價預期心理,因而作出推遲消費的決策,這對於汽車等商品市場銷售影響較大。
(3)我國展開的事業單位改革和地方政府的機構改革, 涉及更大范圍的下崗分流問題,事業單位、地方政府機關下崗分流人員和原有的失業、新增勞動力的待業大軍,使就業壓力加大。導致他們對未來收入預期的下降,對即期消費更加謹慎;另一方面大規模人員的失業,其收入相應減少,最終抑制消費的增長。
(4)農民的收入增幅不大。2001 年較前幾年是農民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增幅也只有4%。國家進行了糧食、棉花收購體制上的改革、糧食、棉花價格全面放開,導致農民收入下降。據有關部門測算,僅糧、棉價格下降一項因素,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減少80%左右,全國農民總收入減少近700億元。在農產品價格走低, 總量過剩的情況下如何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5)收入差距拉大。東部西部之間,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之間,壟斷行業與競爭行業之間,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從業人員之間的收入水平存在的差距明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對消費的需求影響主要表現為:一是居民整體消費傾向下降,一方面低收入階層有消費願望而無購買能力,另一方面高收入階層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後,消費傾向出現遞減趨勢;二是新的消費熱點難以形成。由於收入差距拉大,各收入階層的消費重點不一,因而對新的消費熱點拉力不集中,對培育新的消費熱點與以前相比難度加大,從而抑制消費需求的迅速擴張。
四 增進城鄉居民消費的基本思路
1.培育國內消費需求,調整產業結構。未來國內消費的增長關鍵是調整產業結構,注重效率,使社會有限的資金傾斜投向對經濟增長最有效的產業和產品上。當前農產品和農村工作的一項任務是從調整優化結構,增加農業投入,擴大以工代賑,促進農產品流通等方面採取綜合措施,開辟農村居民增收的新途徑和新領域,確保農村居民增收。
2.完善社保制度,強化消費信心。從即期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用途不外乎包括投資和消費,而投資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消費。在傳統的福利體制被打破,新的社會保障制度還有待完善的情況下,社會保障制度大大限制了邊際消費傾向的提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慶方說,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一種「低工資、高福利」的分配製度,社會福利由政府統籌統包,使居民在工資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能夠感受到社會福利方面收入帶來的安全感,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反而較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對舊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較大幅度改革,對居民的消費心理形成了極大的沖擊。要改變這種局面應盡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使居民從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中找回消費信心。
3.開拓消費市場,正確引導購買力的流向。消費領域過狹,消費市場過於狹窄,或者購買力流向過於分散都難以形成消費熱點。因此對可能形成熱點產品的消費市場,要增加產品供應,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供給質量,深入掌握消費者需要的變化和購買力的流向,採取有效手段進行引導。同時企業必須面向市場,發展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以適應市場消費需求的變化。
4.優化供給結構,解決需求斷層。由於我國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存在著明顯差異。有消費慾望的低收入階層無力購買生存必需的消費品,而生活需求已基本滿足的高收入階層又無這種消費慾望,只對高檔消費品有需求,「需求斷層」由此而產生。因此,改善整體消費傾向,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制定消費政策很有必要。目前,高收入群體恩格爾系數已降至15%以下,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對這一消費群體來說,他們更注重商品的精品化、個性化。中等收入群體恩格爾系數在35%左右,正處於從小康向富裕型、從講求消費數量向講求消費質量階段轉變,其消費結構開始加快變動、轉型、升級。就目前的消費品供給而言存在著結構性矛盾,因此,必須化解其供需矛盾,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低收入群體恩格爾系數在50%左右,其邊際消費傾向雖然最強,但收入增長緩慢,消費更講究實惠、實用,改善其消費狀況,增加即期收入是關鍵。
5.增加投資與出口。2001年世界經濟環境趨勢好, 據統計, 全球GDP由去年的3%提高到3.5%,世界貿易增長由近兩年的4%上升到6%至7%。近幾年,我國沿海居民受出口拉動的影響, 其收入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從而帶動沿海消費品市場轉旺。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內外資金投向西部地區,西部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果說沿海是出口拉動消費,西部則是投資拉動消費。
6.加速推進流通創新。「入世」過渡期把消費品市場培育和流通創新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重點,大力改善消費品流通環境,建立現代化消費品暢銷體系,積極推動消費品領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特許經營、代理制等現代交易方式和組織形式的快速發展,迅速提高中國消費品批發業,零售業的現代化水平。在國民經濟運行和滿足消費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商業企業肩負的經濟循環、資源配置、信息導向、風險承擔和迎合消費者五大功能,以資本為紐帶加快發展。「三跨」式的批發商、零售商集團,即跨所有制,跨地區、跨部門的大型、特大型商業集團,按照「強強聯合」的思路,做大、做實、做強。以便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同時利於同國內外消費者、生產者建立更加廣泛的服務貿易關系。
綜合各方面的分析,未來我國居民消費將保持持續平穩增長的態勢,只要政府調整好產業政策、消費政策,克服不良因素對消費市場的影響,確實增加人民收入,那麼,我國居民的消費熱點和預期是可能實現的。
7. 居民消費支出影響因素有哪些
影響消費者行抄為的三個主要因素:一是心理因素,除了由需要引起動機這一最重要因素外,還有知覺、學習和態度三個因素,知覺是指消費者感官直接接觸刺激物所獲得的直觀的、形象化的反映,屬於感性認識。任何消費者購買商品,都要根據自己的感官感覺到的印象,來決定是否購買,所以對樓盤的包裝、宣傳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是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商品的實踐中,逐步獲得和積累經驗,並根據經驗調整購買行為的過程,房屋作為一種耐用且兼有投資的特殊商品雖不等同於一般商品,但開發商開發創意、布局以及房屋質量的好壞,都是購買者學習的對象,消費者評價的優、劣對開發商的形象和信譽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所以開發商應樹立品牌觀念,注重房屋質量,讓消費者產生有利於己的態度。二是經濟因素,概括地說,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主要是經濟因素和商品價格、消費者收入、商品效用、房屋的價格等。三是社會文化因素,每個消費者都是社會的一員,他的行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受到社會階層、文化和亞文化、相關群體、家庭等社會因素的影響。
8. 影響居民消費的因素有哪些
1.下崗失業壓力增大,影響居民的收入預期與消費信心
2.居民未來支出內預期上升,影響了容居民即期消費的增長
3.商品供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4.股市的持續下跌不利於消費的增長
5.企業經濟效益明顯下降,職工收入增長乏力,不利於消費的增長
6.物價總水平持續在低水平運行,通貨緊縮的壓力較大,不利於消費的增長
7.我國現階段沒有形成大的消費熱點,難以帶動消費的快速增長
8.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導致農村居民消費增長乏力
9.社會收入差距擴大,收入增長的邊際消費傾向下降
10.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保障功能低下,影響居民的消費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