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歷史的小論文200---300字
出類拔萃的科舉制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利於選拔人才,那種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原則,達到了「學而優則仕」的境界,有利於中國古代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也備受西方人推崇對歐洲文官制度的確立產生積極影響。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中國只有通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出任官職『中國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科舉制產生於隋朝,唐朝時得到發展,宋代得以完善。科舉制的推行,打擊了腐朽的士族的勢力,符合庶族地主經濟發展的趨勢,適應了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也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穩定、政治清明廉潔。同時,也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唐朝學制完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也推動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領先於世界。科舉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高度繁盛發達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航路開辟以後,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潛心研究中國的典章制度,不斷向歐洲傳遞東方的信息。16世紀中期來華傳教士克魯茲在他的游記中把中國科舉制介紹到歐洲。歐洲人了解到中國科舉制度以後,都異口同聲的稱贊。16世紀的門多薩認為,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一個,他把原因歸於中國競爭性的科舉制度,說中國通過競爭開放一切官職,從而利用了所有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牛津大學教授紐曼說:中國行政制度是迄今為止存在於東方的無與倫比的優秀制度。他們認為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國首先師承中國,在1791年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在1800年。1833年,英國確認了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但直到1847年,英國某一駐外機構為聘任辦事員,才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的考試。1855年,英國成立第一個文官委員會、主持普通文職人員競爭性考試。1855年,英國頒布法令,使文官的競爭性考試正常化,英國文官考試制度最終確立。英國文官考試面向公眾,定期舉行,強調入選者必須備有良好的品行和確定試用期,與中國科舉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網路全書》對英國文官制與中國科舉制的淵源關系也有公允的結論:「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出現在中國,它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並對已經進入仕途的官員進行定期考核。」英國文官制吸收中國科舉制的精華,又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
可見,中國科舉制對中國乃至於世界都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的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啊!
⑵ 求關於城鄉建設的一篇論文要求3000字以上
城鄉建設管理的主要職能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城鄉建設管理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擬定市政、公用事業、園林綠化和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城建監察工作。
(二)負責城市道路、橋涵、排水、照明、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的維護管理;研究擬定市政基礎設施養護管理辦法,並監督實施;負責城市排澇工作。
(三)對全市公用事業實行行業管理,負責全市城市供水、燃氣能力、污水處理的經營資質審查;實施行業技術指標、產品標准,參與價格的制定並監督執行;監管企業安全生產和服務質量;實施對國有企業財產的監管工作。
(四)負責全市城市綠化管理工作;研究擬定城市綠化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
(五)負責市容和環境衛生的管理工作,擬定城市市容市貌和環境衛生管理辦法,並組織監督檢查。
(六)負責全市戶外廣告設置和監督管理;擬定戶外廣告設置的規劃、計劃,並組織實施。
(七)負責全市經營性停車設施的行業管理;組織擬定有關停車設施建設和經營管理政策。
(八)負責編制市政、公用事業、園林綠化和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等方面的維護及專項費用的年度計劃,對其實施監督;管理本系統收費工作。(九)指導縣區城鄉建設管理工作及承辦市市容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工作。
(十)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工作。
要提升就要從以上幾方面入手,拿出具體措施,這樣就可以了。
⑶ 幫我寫一篇有關家鄉建設的小論文
城市濱水開放空間景觀的建設與保護(論文)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福州為了改善城市園林綠化面貌和城市自然生態環境,最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在城市的濱水區域,建成大量的公共綠地。這些綠地來看各有特色,服務對象不同,已形成的濱水開放空間景觀,也不盡相同。回顧這些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的現狀,頗有收益。
(1)為住宅小區居民服務的濱水供給綠地,往往緊。鄰城市住宅新村,綠地寬度小。如白馬河公園濱水綠地,寬度一般只有幾十米、二十幾米,最多也只有30~40m,沿著河岸建設,地勢平坦。建成的濱水開放空間景觀,以植物造景為主,輔以一些景觀小品,景觀特色多小巧玲瓏;再如1990年建成的福州白馬河公園,面積5.82h㎡,緊鄰黎明新村、上海新村;1991年建成的福州晉安河公園,面積15.51h㎡,緊鄰洋下新村、浦下新村、王莊新村。這些新村與濱河公園,只隔著寬七八米馬路,使用起來非常便捷,其服務對象是新村居民。這類綠地面積83.7h㎡,約占濱水公共綠地的24.5%。
(2)城市濱河道路綠地,一般都跟隨城市道路而延伸,綠地寬窄不一,或寬不足10m,或寬40~50mk,濱水綠地環境多是城市河邊荒地、雜居地。經改建的濱水開放空間景觀,也都是以植物造景為主,且都注意使用景觀小品。例如1988年建成的福州倉前公園,面積1.5h㎡;1996~1997年建成江濱大道的公共綠地,沿路長26km,寬度8~15~20m不等,面積近28h㎡,作為街頭開放性道路公共綠地,空間景觀以植物造景為主。這類綠地面積60.3h㎡,約占濱水公共綠地的17.7%。
(3)濱水區域大面積拆遷危舊房,建成公園綠地。近年福州城市經濟實力增強,對沿江幾萬平方米的違章搭蓋及破舊危房進行拆遷。新建成的濱水區域,如閩江公園,北岸線長5.5km,河岸綠地寬100~200m,面積47.5h㎡;南岸線長7km,河岸綠地寬150m左右,面積達6.5萬㎡,使福州濱水城市空間景觀得道改造提高,美化了城市景觀形象。
(4)利用濱水灘塗自然綠地,建成可供休閑娛樂的城市公共綠地。這類綠地的沿岸植物生長茁壯,綠化景觀良好,並能較好地保護自然生態景觀原貌。例如,現在正在建設的福州金山公園,位於福州金山新區南部,三環路一期東側,東鄰城市舊防洪堤――建新南堤,西界規劃道路。公園建設基地,自然景觀資源條件優越,大樹成蔭,物種豐富。還有很多體現福州榕城地方特色的古榕樹,白鷺紛飛。河灣水面寬闊穩定,寬達100~200m,公園景觀具有濃郁的村野濕地自然生態風貌。
(5)把濱水的采礦跡地建成濱水觀光風景游覽區。這類公共綠地沿江河兩岸透迤而下,原地貌荒涼破敗,經整治後,迅速改變了濱水區域開放空間景觀,成為優美的旅遊觀光風景名勝地。如長樂市沿閩江口金剛褪附近3km的江岸,原是採掘花崗岩石材的壇口跡地,開采了幾十年,岩壁陡峭,植被殘缺,土壤流失,自然生態被破壞。經過長樂市近兩年的整改,利用了濱水的人文景觀與自然地理資源,使濱水的人文景觀與自然地理資源,使濱水采礦壇口跡地得到再生利用,建成為優美的旅遊觀光風景名勝地。
(6)利用原有濕地地貌建成濕地保護區。例如,在閩江口,還未被人為嚴重破壞的自然濕地,就有鰻魚洲濕地、道慶洲濕地,還有在福州金山新區堤外建成的濕地公園,它們都是利用灘塗沙地植被與水濱等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形成保護自然生態景觀板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廊道。
以上6種市域濱水區域,有效地提高了濱水綠地生態空間景觀水平,改善了群眾居住、休閑、娛樂、健身等環境。
2.濱水綠地設計創意理念及形成空間景觀效果
2.1 創建優美的濱水人居環境景觀
處在城市居民新村附近的內河濱水開放空間,規劃設計考慮為新村居民服務。這類濱水綠地的服務半徑在500m之內,要求創建優美的濱水人居環境景觀,提出「以人為本」的設計創意理念,並通過各種設計措施來達到目的。
在濱水公共綠地空間中,設計按照人體行為工程學原理,安排多種健身設施與器具,創造舒適休閑建身空間環境。游步道寬1.2~1.5m,以便兩個人相向步行,能寬松地通過在林蔭下漫步。路面鋪裝應平坦,盡量在臨水面安排鋪裝廣場,設置較舒適的坐椅,讓人近水觀賞,游賞水景。
2.2 追求園林植物群體美景觀,發揮大自然生態群落效應
園林植物群體美,是現代風景園林美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是通過相近植物與同種植物按園林藝術美的韻律節奏與比例協調關系的組合布局,表現植物群體規模,以體現景觀的氣勢雄偉,並且表現組合植物景觀美。園林植物按生態規律布局,最大限度發揮植物自然生態群落效應,改善生態環境;並為城市輸送大量氧氣,成為「城市綠肺」,最大限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如晉安河公園、光明港公園的綠化。現著重論述晉安公園植物群體景觀。晉安河公園位於晉安河兩岸,開辟出寬20~30m的帶狀濱水開放公共綠地,長約7km。公園岸邊有豐富的觀賞立面,林冠線起伏變化,色彩與季相變化豐富,最主要的是晉安河公園追求壯觀的園林植物群落,體現群體美的景觀特色,從南到北,有葵林景區,南洋杉景區(愛鄉園),椰林春月景區。
葵林景區位於晉安河公園王莊新村河岸段,沿河長200多m的濱水綠地。疏密相間,自然群植高3~8m的大蒲葵林。設計布局三五成叢,數叢成群,株間距4~8m,並安排3塊200~300㎡的林間疏林草坪。葵林邊緣及河岸邊還配置有成叢的美麗針葵、七姐妹、南迎春、扶桑、九里香球等灌木花卉,為葵林景區增添了色彩變化,豐富了層次與季相的變化。昂揚挺立的蒲葵林,令人產生奮發向上的情懷,其蔥綠茂密的蒲葵林純林之景觀,充滿了濃郁的亞熱帶南國風光。
愛鄉園景區位於福馬路北晉安河東岸200多m的河岸綠地。自然群植有92株高幾十米的南洋杉林,主要樹種是塔形南洋杉、肯氏南洋杉和畢氏南洋杉,形成開放式濱水公共綠地空間景觀。岸邊及綠地邊緣植有馬櫻丹、南迎春、榕樹球、扶桑及紅花羊蹄甲等植物,形成南洋杉林。柔和的水平線與南洋杉的雄偉垂直線形成鮮明對比,在水中呈現出優美的垂直倒影。
椰林春月景區,在晉安河橋北、晉安河西岸近長1km的河岸開放式綠地。設計種植棕櫚科混交林,植有蒲葵、華盛頓蒲葵、美麗針葵可、假檳榔、皇後葵、叢生魚尾葵、長穗魚尾葵、大王椰子、散尾葵、棕竹等棕櫚科植物30多種,還有黃金葉、小蠟球、紅刺林投、象腿絲蘭、南迎春等植物。大量的喬灌地被草坪植物組合,形成自然群落,成為城市生態廊道,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另外,具有濱水帶狀綠地群體美的植物景觀,還有光明港的蒲葵混交林、羊蹄甲混交林帶。
2.3 充分利用歷史人文景觀資源,展現濱水開放空間景觀特色
結合地形改造,發掘利用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歷史人文景觀。這一設計理念,是福州濱水開放綠地空間又一景觀特色。
例如,長樂閩江出海口,歷史上曾是明朝鄭和7下西洋船隊候風與補給駐泊地。長樂市為了開發建設閩江出海口風景旅遊觀光帶,建成長3km的濱水開放公共綠地空間。為了紀念鄭和7下西洋的偉大航海壯舉600周年,把其中一段以前曾是閩江船運碼頭濱水的長800m的綠地景區,開辟為「鄭和廣場」,面積近4.5h㎡。充分利用鄭和船隊7下西洋,以長樂為出發駐泊地的歷史,建成祭海誓師台、三寶亭、瞭望台、鄭和兵營、親水船平台、鄭和史跡紀念館以及鄭和雕像,配置各種樹木、花卉、草坪。對過去的採石壇口、砂石地,覆土0.50~1.00m,並清理岩壁,種植各種榕樹、芒果、棕櫚科喬木,以及垂直攀援植物和時令花卉,形成優美的濱水公共綠地。開放之後,遊人絡繹不絕。
再如,兩年前建成的閩江北園閩風園,面積5.81h㎡。在防洪堤外側,利用當地原有造船廠遺址,突出展現福州2000多年的古城歷史文化與船政文化景觀。精美的「閩都春秋」巨型浮雕,向人們述說福州的許多壯闊偉業,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長廊,並成為中外遊人的必到之處。
2.4 根據親水性的設計理念,創造各種親水景觀
親水是人類的特性;水是園林的靈魂。因此,充分展現人和水的景觀關系,是濱水開放空間的又一設計理念。
江濱公園閩水園,面積1.5h㎡。以閩江文化為主線,用抽象的藝術表現技法,表達「閩水長閩江清」的設計理念,體現人與水之間共生互利的情感關系。「閩水謠」「浮雕」,敘述了閩江兩岸風土人情和閩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水文化景觀。「閩水魂」雕塑,體現閩都兒女激流勇進的奮斗精神,升華人與水相依共存的造園思想。臨水是形成濱江水公園空間最大的特點,要把壯闊的閩江風光組織到公園臨江風景的觀賞透視中。為了最大限度地讓遊人觀賞透視中。為了最大限度的讓遊人觀賞閩江風光,並滿足群眾晨練及傍晚的休閑活動,江濱各個公園景區都安排大面積的臨水鋪裝廣場。
如台江江濱公園規劃了近8000㎡的鋪裝廣場;在倉前公園也辟有3700㎡的鋪裝廣場;在繽紛園、閩水園、閩風園等景區,都把廣場延伸到水邊,做各種標高的平台,讓遊人能與水親密接觸,滿足人們對親水性的要求。而在金沙園、西河園,則把踏步平台改為一望無垠的沙灘,讓遊人能在3萬多㎡的沙灘,盡情嬉戲,在金沙碧水之間,沐浴陽光,享受大自然賜予的閑適放飛心情。
而在福州長樂鄭和廣場,由於閩江出海口風浪較大,在其臨水船形平台,加欄桿、坐凳,讓人感受鄭和船隊萬船竟發的壯觀氣勢,也是一種絕妙的親水性做法。
2.5 利用自然地理生態資源建造濱水旅遊觀賞景觀
在濱水開放空間中,有的地段對自然地理生態資源是可資利用、充分發掘,為風景旅遊光事業服務。例如在長樂閩江出海口的金剛腿景區。金剛腿原是半山上的巨岩,延伸到閩江水岸邊,形成大條岩,形如天生的金剛大腿。腿彎之下空懸,如一座拱橋,腳如穿靴,腳尖翹起,自古以來就被俗稱為「金剛腿」。腿上方,半山岩壁,有中國海軍宿將薩鎮冰題的「金剛濯足」4字石刻。在日本《福州考》一書中,把金剛腿稱為仙人腳。金剛腿和閩江口五虎礁、南北龜、皇帝井等,並稱為「閩江口七景」。據歷年水文測定,金剛腿靴底標高4.83m,腿踝標高8.42m。而60年以來,福州馬尾平均水位標高僅2.76m,最高水位僅6.48m。歷來無論閩江大水,還是海潮大潮,都不會淹過金剛腿的腿踝。所以俗語有「大水淹不到金剛腿」。建成的金剛腿公園,專門在濱水岸邊勒石,記述金剛腿採石壇口開拓為公園的事跡簡介,以及金剛腿的歷史、自然地貌傳說。
在金剛腿景區,還有一個自然地貌景觀,即金剛腿剛好處於閩江入海口談水和海水的分界線上。故腿股內外,水有鹹淡之分。閩江上游的漂木和浮物,由於海潮頂托作用,也都在金剛腿附近水面打轉。2002年,金剛腿公園特在此闢建海水、淡水分界碑,以此體現金剛腿自然地理景觀。
上述的濱水自然地貌景觀,都是自然歷史遺留和演替形成的,經過人為加工整理、再生利用,形成著名自然地貌景觀。還有一類濱水自然地貌景觀,是大自然賦予的,要加以保護,才能永續利用——即濱水自然濕地景觀。
目前,福州市區域閩江濱水自然濕地,有多類近城濱水區域已進行開發保護。如金山濕地公園只是在清理原有自然地貌的基礎上,種植各種喬灌木,利於自然濕地的保護。
還有一類是面積較大的濕地,自然原生地貌離城稍遠,人為擾動較少。此類濕地要依法嚴加保護,嚴禁開發利用。如道慶洲自然濕地景觀,嚴禁開發利用。如道慶洲自然濕地景觀、鰻魚洲自然濕地景觀等,只有嚴加保護,才能成為永久的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斑塊。這類濕地一經開發,則將對城市的生態環境產生重大的破壞作用。
道慶洲濕地面積約2.3k㎡,距離市區不足10km,是最靠近福州城區的大型濕地,位於閩江、五龍江、白龍江3條江匯合處。漲潮時幾乎看不見,退潮時才能見道洲地。
目前,道慶洲濕地自然條件好,各類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種子植物85種。附近水域有魚類39種,各種浮游生物多達110種。在寬闊的潮間帶灘塗,還有豐富的魚蝦,特別是甲殼類和雙殼貝類等,這些都是鳥類的主要食物。由於條件適宜,在不同季節還吸引了白鷺、蒼鷺為主的30多種水禽群體,到那裡棲息、覓食和繁衍,曾一度成為當地獨特的生態景觀。
道慶洲濕地景觀的再生利用、保護,目前已引起有關的再生利用、保護,目前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民間資金及組織,參與了濕地的自然生態環境。
2.6 根據規劃設計理念建設充滿寓意的濱水造型景觀
一般園林設計者,通過各種設計思維活動創立理念,運用各種園林植物、園林景觀小品和構築物,及各種規劃構圖等,建成隱含各種意念的造型景觀,即意象景觀。「九洲方圓」是為紀念第三十一回旅日福建同鄉訪華懇親團在榕舉行,而規劃設計的。位於晉安河公園中段愛鄉園內,南有南洋杉草坪,北有櫻花園,主景點是20m x 20m方圓疊加的花壇平台。底層方形平台上的花壇,種有梅花、櫻花、臘梅各9株,以及反映榕城鄉土特色的榕樹球、茉莉花;上層圓形平台中心,是高6.3m的「環球同涼熱」不銹鋼雕塑,雕塑基座呈九角形,磨光花崗岩貼面,圓形平台地面劃分9個弧形地塊,按圖案鋪及火燒板與磨光花崗岩板。精雕細琢9個梅花浮雕圖案,象徵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上下兩層平台踏步9級,「九洲方圓」,寓意中日兩國人民傳統以友誼如日中天,如梅花一樣高潔,如櫻花一樣燦爛好。
閩江公園的望龍園景區大門口,是望龍造型是全園標志性景觀,是根據福州唐末閩王王延鈞在江濱鉤白龍,飛舞上天的歷史傳說設計的。巨龍昂首遠望、騰飛起舞。
能容納2500人的露天演歌台,為繽紛園景區的主景物,圍繞演歌台,為繽紛園景區的主景物,圍繞演歌台有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水景,還有螺旋式、錯落式的看台和5組帆形鋼架造型,宛如江中乘風破浪的白帆,蔚為壯觀。
在長樂閩江口風景旅遊觀光區,有一個「吉祥公園」景區。根據吉祥長樂的主題,按照中國傳統吉祥寓意,進行石刻浮雕組景,其主題是「萬象更新」雕塑。在榕樹、竹林叢中,小路蜿蜒向前,設立組雕巨石景觀序列;一帆豐順、四海昇平、八卦太極、萬象更新等,表達了和平幸福、吉祥安康的美好意願。
當然,福州市域還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有的住宅新村緊挨內河邊,綠化帶很少;有的大江邊的灘塗沙洲濕地,正逐步被改造成生活居住地。因此,開發與保護濱水區域的矛盾還很嚴重。濱水區域開放空間的保護與再生利用,還是一項艱巨的歷史課題,有待我們去研究。
⑷ 關於城鄉建設與發展的論文
參考資料: http://www.maomaoxue.com
⑸ 寫一篇關於家鄉歷史古跡的歷史小論文 題目自選 要求:字數1500以上,文字流暢,有史有論,有獨特的
你一中的
⑹ 誰有中國近代城建史的論文,謝謝拉~~~~
沒有找到文章 看看這個行不行~~~~~
2004年城市規劃研究生入學市政考題最後一道,規劃分析(20分),測試考生對基礎設施合理布局的了解。[attachmentid=134]
設計評析:某地級市位於我國西南部,是其南面省會城市的工業與旅遊服務基地,城市結構為組團式,規劃人口為55萬人,城市周邊群山起伏,東南有一個生態旅遊風景區,如圖所示。
1、試指出該城市市政設施布局中的幾個問題,簡述其原因,並提出解決辦法(文字敘述即可)。
(1)220千伏變電站位於城市中心,其出線需要留出較寬的高壓走廊,一方面對城市用地布局產生影響,同時嚴重影響城市景觀環境。應該根據負荷及電網布局遷到外圍合適位置。
(2)污水處理廠-2位於上游。
(2)水廠-2位於下游。
(3)污水泵站-1不需要設置,因為兩片區之間高差達80米,可以使用重力流,將污水排放至污水處理廠-1。但為緩沖污水排放過程中因落差造成的沖擊,可分級設施消能井、池。
(4)110千伏變電站位於城市的上風向,且靠近電視台,妨礙電視台收發訊息。
(5)燃氣儲配站位於城市上風向,且靠近中心城區,應該設於城市下風向或側風向上,並且應該在城區外圍選址。
(6)垃圾處理場位於地下水的上游,為避免污染,應該調整位置,避開地下水區域。
(7)熱電廠-1位於城市上風向。
2、從市政設施布局與環保的角度分析,工業區1(簡稱M-1)與工業區2(簡稱M-2)在工業門類選擇上應該有什麼不同要求。
(1)M-1與中心城區之間有山地阻隔,工業門類上可選擇允許有適量的大氣污染,但由於所處地勢最高,不宜發展大量耗水型工業。
(2)M-2與污水處理廠-1相近,可以發展耗水型工業,但由於地處中心城區上方向,不宜發展大氣污染型工業。
3、防洪標准為100-200年一遇。
註:彩色字體部分為參考答案。
⑺ 誰能幫我找篇<關於長沙歷史的小論文>自己寫的也可以
長沙是湖南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信息中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對外開放的旅遊城市。轄芙蓉、天心、嶽麓、開福、雨花五區,長沙、望城、寧鄉三縣和瀏陽市,全市土地總面積1.18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55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58平方公里;總人口595.5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89萬人。長沙,山青水秀、氣候宜人,有風景獨秀「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嶽麓山,有水洲相擁「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湘江;長沙,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有在海內外享有盛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馬王堆漢墓、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及三國東吳簡牘;「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長沙更涌現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城鄉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不斷改善。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28.2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2.00億元,財政總收入102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3元,人均GDP達1656美元。
長沙工業發展迅速。目前長沙已擁有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並正在規劃建設國家級嶽麓山大學城,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煙草食品、新材料、生物醫葯等支柱產業,涌現了一批名牌產品。白沙系列卷煙單品牌銷售量以及計算機終端、直燃式中央空調銷售量均居全國同行業第一位;混凝土泵占國內市場銷售量的60%,連續化帶狀泡沫鎳生產能力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白沙、夢潔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湘綉、銅官陶瓷、瀏陽花炮、菊花石雕等工藝產品久負盛名,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長沙農業特色鮮明。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商品豬生產基地,水產品、蔬菜、水果、花木、煙草、香蓮、茶葉、食用菌等農副產品品種豐富。
長沙商業繁榮興旺。自古以來商賈雲集,交易興旺,清末即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一批現代化商品設施相繼建成,全市集散物商品量、交易額、商業活動的輻射面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重要地位。餐飲、文化、旅遊、房地產等服務產業獨具特色。銀行、保險、證券、外匯交易日趨活躍,與國際金融接軌步伐明顯加快。
長沙教育科技發達。現有普通高等院校30所,在校學生20多萬人,科研開發機構102所,各類科技人員25萬多人,特別是在系統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方面擁有一批高尖人才,專利申請量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雜交水稻、銀河巨型計算機、試管嬰兒、遺傳工程、磁懸浮列車等技術均達國際領先水平。
長沙交通通訊便利。已基本形成了水陸空現代化交通體系,長沙黃花機場是國際空港,已開通35條航線,可直飛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曼谷等特大城市和地區。以長沙為中心的全省高速公路網已經形成,107、319、京珠高速等公路均匯於市區,長沙已列為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長沙又是全國鐵路交通樞紐,京廣復線貫穿南北,湘黔、浙贛、石長線連接東西;長沙港口主樞紐霞凝港區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具備千噸級生產能力。長沙綜合通訊能力居全國第3位,可與全國各地和世界180多個國家及地區進行通訊聯系。
長沙發展環境報告(2004年3月11日)
在經濟和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於良好環境要素的今天,環境已成為當前城市發展的競爭力和戰略取向。為幫助國內外投資商、觀光者、海內外關注長沙發展環境的人士和廣大市民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長沙,了解長沙,長沙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在收集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對長沙市的各項環境條件進行了詳細分析、歸納和總結。特發布此報告,供大家參考。
作為全國省會城市中惟一的生態建設示範試點市,近年來,長沙在城市綠化方面下了大功夫,城市綠地率和綠化率不斷上升,創造了良好的人居環境。圖為清雅宜人的芙蓉綠化廣場。
長沙,中國中部地區一個充滿活力的省會城市,一個作為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核心城市,一個具有深厚湖湘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有著優良的發展環境。
長沙轄芙蓉、天心、嶽麓、開福、雨花五區和長沙縣、望城縣、瀏陽市、寧鄉縣,總人口613萬,總面積11819平方千米。其中市區常住人口199萬人,市區面積556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86平方千米。
近年來,長沙市以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蘊、與時俱進的開放理念、戰略性區位優勢、日臻完善的城市功能、發達的產業經濟、強勁的市場需求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在我國經濟、社會、文化舞台上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引起了海內外公眾的廣泛關注。進入新世紀以來,長沙人民致力於建設「繁榮、開放、文明、秀美」的新長沙,努力營造良好寬松的內外發展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全面發展和進步。
一千字,的確難
⑻ 關於小城鎮建設論文
生態城鎮是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一類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互惠共生,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建設生態型小城鎮必須牢牢把握四大生態環保體系:一是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它主要涉及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三大產業。發展生態工業,要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工藝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有條件的地方可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生態農業,要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為主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服務業,必須辦好生態旅遊、綠色飯店和各種綠色服務業。 二是城鎮基礎設施體系。重點包括水系統、能源系統、交通系統和建築系統。 水系統。要積極治理和預防水、旱災害,變對抗性為適應性,建鎮建房不能隨便把一些濕地、河塘溝渠、窪地填起來搞開發,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溝蓋起來,在上面搞建設,水雖可通,但暗溝的防洪生態功能遠不如明渠;要保護好飲用水源,讓群眾喝上干凈的水,盡量減少使用地下水,防止地表下沉;要增強節水意識,發展節水農業、節水工業、節水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要樹立「親水」意識,建好城鎮水網,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觀和濱水環境,既能為居民娛樂活動提供適宜的場所,周邊地價也可隨之提升。 能源系統。能源是生產生活正常運行的動力和重要基礎。要大力開展節能降耗工作,推廣再生能源,推廣使用沼氣、太陽能;在山區要大力發展小水電;在有地熱的地方,要發展地能熱;在沿海區域,要發展潮汐能;在有風力能源的地方,要發展風能。 交通系統。交通是小城鎮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要根據小城鎮遠期發展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科學合理設計城鎮道路的布局網路,保證交通的安全、暢通、舒適、節能、無污染、節約用地;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態大道,並做到「六好」,即路修好、樹栽好、房蓋好、田種好、清潔生產抓好、安全文明衛生搞好。 建築系統。要積極使用環保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妥善處理好建築垃圾;要有鮮明個性和地域特色,並與周邊自然環境相互協調;要充分考慮與水系統、能源系統、交通系統相適應,做到整體性、協調性、適應性。 三是生態環保體系。小城鎮的綠化不能光種草,要做到喬灌草花科學搭配,針闊葉樹種混交;要講求樹種結構選擇的生態性、適應性、經濟性、需求性、觀賞性,形成一個多品種、多層次、相互和諧穩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鎮外圍還可建設成片森林或森林帶,發揮森林調節氣候、清潔空氣、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等多項生態功能。 建設生態型小城鎮,還應實施雨污分流,在不可能都建污水處理廠的情況下,要在「小微」環境上作文章。由於沼氣池厭氧發酵處理污水的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大力推廣。經沼氣池厭氧發酵處理後的污水,可達二類水質,完全可以作為中水回用。要將小城鎮生活垃圾管理體制置於整個社會、經濟、環境大系統中,通過對垃圾產生源到最終處置各環節的全過程集成管理,逐步實現生活垃圾處理對環境無害、對資源回饋、對經濟不增加過度負擔。 小城鎮建設選址要充分考慮自然災害因素對城鎮建設的影響,避免因選址不當,屢受自然災害困擾。如避免在地質災害頻繁的地方建設城鎮;在水庫下游建設城鎮要做好防洪措施;不要佔用河床、河道等。 四是社會事業體系。小城鎮建設要統籌規劃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尤其要抓好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注重經濟與社會、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和人及自然的協調發展,注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⑼ 關於「城市規劃建設與發展」這個論文題目怎麼寫
試論城市規劃要點
引言城市規劃的定義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戰略、建設城市的綱領、管理城市的依據。如何打造一個城市的風貌、建設一個和諧、生動、合理的空間體系,是現在規劃建設中十分熱門的話題。城市規劃必須注重個性特徵,城市個性是一個城市的特色,是獨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識的城市越來越多,城市的個性特色已湮沒在程式化的鋼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個性化成為現代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突出特點。打好「文化牌」,彰顯文化特徵是十分重要的課題。美國城市建築學家劉易斯·芒福德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無論是歷史文化名城羅馬、威尼斯,還是現代國際大都市巴黎、紐約、芝加哥,座座堪稱文化藝術宮殿、建築博物館,處處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進這些城市,就彷彿走進了他們的歷史。因此,在城市規劃中必須處理好建設與繼承的關系,在發展中傳承歷史文化。否則,城市一旦失去歷史陳跡,猶如人失去鮮明的個性,得到的利益是暫時的,而遺憾卻是永遠的。
由於城市所處的空間地理位置、地形條件、氣象條件和自然環境的不同,構成了不同的城市環境空間形態,提供了每個城市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環境空間特性。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充分認識該城市的山、水、林和風景名勝等自然景觀要素,發掘、保護、利用、開發、改造自然環境空間特色,在共性中找出個性,圍繞個性建設特色城市。與此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的和諧與持續發展的戰略。
1.規劃與人文精神
城市規劃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國際現代建築會議第四次會議發表的《雅典憲章》中提出的,裡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區原則影響了現代城市規劃將近半個世紀。這種功能主義的原則,一方面向古典建築學派提出挑戰,使城市規劃、建築開始從古典的放射、圓形廣場一類形式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功能主義又使城市規劃、建築逐漸陷入機械主義,它刻板地分區肢解了城市的有機結構,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多方面聯系,破壞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結果是使城市形態單調、布局混亂、建築雷同。尤其是功利主義的影響,城市空間因最大限度的商業性開發,破壞了城市生態環境,污水、廢氣、雜訊、交通事故等給城市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因此城市在拋棄了人文精神的同時,便從「文明中最偉大的創造」變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壞」,也給人類帶來了生存危機。
20世紀60年代,重新關注城市的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和人們的生活,城市規劃中的人文理念開始復甦。與此同時,國際規劃、建築界人士開展了「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研究,並指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城市人民」。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將得到完全意義上的復興與再生,人文因素將是21世紀城市文明的靈魂。
人文因素在中國的造城運動中是歷史悠久的。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國城市運動中的代表作之一,彰顯出皇權的氣勢和霸氣。現代的城市建設也需要這種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在繼承與發揚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為城市打造一種文化的底蘊。
1.1建築是人文精神的表現
1990年6月2日,國際建築師協會第十七次大會發表了《蒙特利爾宣言》。其開頭一行是:「建築是人文的表現,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形象。」世界建築史表明,人類的建築活動不僅是一項物質生產活動,而且還是人類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數是由於建築藝術的魅力營造出來的。建築是時代的象徵。希臘雅典衛城建於公元前5世紀,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護神雅典娜帕提農神廟。衛城建築群是雅典這個黃金般的古典時期的紀念碑,是雅典全面繁榮昌盛的見證。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建築主要是國家性的大型建築,有些是專為榮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權。這個時期建造的盧浮宮東立面、旺道姆廣場、凡爾賽宮及園林,都體現了路易十四「偉大的時代」的「偉大的風格」。建築語言常常是民族的語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中國銀行香港大樓,他以「中文的構思、英文的設計」,使這幢大樓滲透著深刻的人文含義:塔身,象徵著雨後春筍;風格,體現了出於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樓的外表面,展示出寶石圖案。有學者說,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築語言場教養、熏陶和塑造出來的。維也納的建築群及人文環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樂大師;德國的一批具有藝術特色建築群和濃郁人文精神的城市,產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學家、科學家、音樂家。城市的建築具有強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個性和人文魅力建築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廣大居民,提升這座城市的文明素質,使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發展的推動力。
⑽ 關於改革歷史小論文,急需,跪求啊。。
、、、、對中國古代變法與改革對中國古代變法與改革對中國古代變法與改革對中國古代變法與改革的認識的認識的認識的認識 1、改革的原因: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無論是古代的四大改革,近代的變法革新,還是當代的改革開放,其根源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這說明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 2、改革目的: 改革目的在於富國強兵、發展勢力、挽救危機、鞏固統治、適應形勢等; 3、中國古代王朝所進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質的不同可分為如下類型類型類型類型: (1)奴隸社會內部富國強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進舊社會形態向新社會形態轉化的封建化改革(如商鞅變法)。 (3)封建社會內部調整統治政策的變法(如王安石變法)。 (4)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孝文帝改革等)。
改革的實質: 改革主要是對國家管理制度(廣義的制度應包括政策、法令等在內,它們應屬於上層建築范疇)的革故鼎新。從根本上說,當政治、經濟制度不能保證國家實施有效管理、從而違背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時候,改革這種制度,也就是對上層建築中某些老化、腐朽的環節進行必要的調整、更新和改造,並相應對生產關系中的某些環節作局部性的調整、更新和改造就成為必然的趨勢。因而改革實際上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矛盾運動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實踐活動。也正是由於改革的這種必然的、客觀的趨勢,使得它往往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顯示出其巨大威力
對改革阻力的認識: 改革是一項開拓性的事業,必然會碰到各種阻力並需要進行艱苦的探索,往往道路艱難,險象環生。因而改革不僅需要堅定的信念,而且需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回的勇氣。歷史上的每次改革幾乎無一不觸犯部分貴族或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因而總要受到他們的竭力反對、攻擊甚至誹謗。商鞅變法遭到落後貴族的反對,孝文帝改革遭到鮮卑貴族的反對,王安石變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楊炎的兩稅法,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改革都因遭到大地主的反對而最終失敗。這些表明,在改革中,改革者尤其是最高當政者只有矢志不渝,堅定不移,才能保證改革的進行並最終取得成功。同時,當政者對改革派的支持也是保證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齊桓公之於管仲、秦孝公之於商鞅、漢武帝之於桑弘羊等等,都是由最高當政者給改革派以堅定有力支持而使改革取得成功的。這些歷史經驗,是值得今天的最高當政者深以為鑒的
、改革的積極意義: 中國古代的改革早在奴隸制時代和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時期,就顯示出其對國家宏觀管理、振興經濟,增強國力的巨大作用。至於封建時代的改革,無論它發生在王朝的什麼時期(前期、中期、後期),都是對當代或前任弊政進行改革並有所創新的產物。封建社會的階段性繁榮與改革有關,一些王朝的中興也與改革有關,如西漢時期的「昭宣中興」(通過對武帝有關制度的改革)、中唐社會經濟的恢復(通過劉宴改革)、北宋中期的經濟回升(王安石變法)等。至於王朝後期所出現的有作為的改革,也有北魏孝文帝改革、五代後周世宗改革、明朝張居正改革等數例。這些改革由於使經濟由衰敗轉為繁榮,因此其改革的積極意義也充分顯示出來。
認識: 從古至今的社會變革,都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的,這說明社會的變革和發展不是個別人物決定的,社會的變革和發展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我們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唯心主義。 革除社會弊政是促進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革弊標新要有遠見卓識,要堅決徹底。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中還要注要用人。 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順應人民願望的進步改革,推動著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反之,則阻礙歷史前進,加劇社會矛盾。 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此改革是會有阻力的,甚至充滿了尖銳激烈的斗爭。 無論是古代的改革還是近代的變法革新,成功的則國運強盛,社會進步;失敗的則國運衰落,社會危機,這說明只有自覺調整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中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也啟示我們,我們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上層建築與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一方面基本上是適應的,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而不能否定社會主義;另一方面又存在不適應的部分和環節,突出表現在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上,因此我們必須進行改革。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