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崇明島城鄉規劃

崇明島城鄉規劃

發布時間:2021-02-16 08:13:41

㈠ 崇明的生產總值、人均GDP、社零總額、城市經濟排位是多少

崇明島位於長江入海口,是中國東部黃金海岸
和長江黃金水道交匯處,具有外通太平洋,內聯長
江流域和全國各地的重要功能,是中國第三大島,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嶼之一。它東至佘山,
南與江蘇常熟、太倉和上海市寶山區、浦東新區相
鄰;北與江蘇的海門、啟東隔江相望;東瀕浩瀚東
海;西接萬里長江,岸線總長209公里。它猶如一條
春蠶,東西長79公里,南北寬13至18公里,總面積
1160平方公里。崇明縣轄25個鄉鎮,島上地勢平坦,
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屬亞熱帶型氣候。

崇明島歷史悠久,自唐朝有崇明。崇明島最早
露出水面是在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時稱
東沙和西沙。公元696年,有六姓漁民先後登沙,作
了最早的開發工作。到五代初,朝庭在西沙設立「崇明鎮」,從此便有了「崇明」這個名稱,以後無數沙洲時東時西,忽南忽北地漲坍變化,至明末清初始連成一個大島,並逐步穩定下來。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崇明正式建州。經過時代的變遷,崇明島日漲夜露,土地資源日益廣闊。1988年,全島有吳淞基面標高零米以上的灘地近50萬畝,主要分布在奚東沙、團結沙、東旺沙、黃瓜沙等地,灘塗上盛產石璜、螠蟶、蟛蜞、蘆葦、絲草、蘆竹。東部灘地是丹頂鶴、天鵝等珍稀候鳥的棲息地。1981年中日兩國協定保護的227種鳥類中,崇明就有132種 。

崇明島交通便捷。島上現有7個客運港口,開辟13條車、客運航線,每天有80多個航班往返於崇明與上海、江蘇之間。全島公路總長541公里。最近,由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崇明縣支行提供金融監督及全方位服務的軍民兩用機場已竣工在即。建設北支的崇海大橋和崇明到上海的越江通道工程已著手規劃。

崇明島能源充足,通訊便捷,並擁有自己的獨立電網。全縣總裝機容量為18萬千瓦。目前,正著手裝機容量25萬千瓦的崇明第二電廠一期工程和與華東電網22萬伏的聯網工程建設。島上通訊設備先進,電話已全面實現交換程式控制化和傳輸數字化,並開通了無線尋呼和行動電話。通訊信息化已進入實質性起步階段。

崇明縣境內服務機構及服務設施完備。縣內有中國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等近10個金融機構。還有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外運、倉儲、海關、商檢等一系列外商投資服務機構。學校、醫院、賓館、文化、體育、娛樂、商業等設施一應俱全。

1997年,崇明縣國內生產總值43.4億元,人均創國內生產總值6745元,工農業總產值73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7.1億元。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綠色食品園區正加快建設。全縣建成3個市級噸糧田基地和6個市級「三高」糧田示範基地;6個市級蔬菜基地面積已達到813公頃。特種水產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一部分產加銷一體的龍頭企業得到培育和發展。工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食品飲料、日用金屬製品、修造船、電工器材、汽車、摩托車配件等主導行業加快壯大。崇明工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開放型經濟迅速得到發展。

崇明島水潔風清,到處都有未經人工斧鑿的天然風光。早在明清兩代,島上就有「金鏊鏡影」、「古貝連雲」、「玉宇機聲」等瀛州八景。如今,崇明島風光更加旖旎。綠樹成蔭的200多公里環島大堤,猶如一條綠色巨龍,盤伏在長江口上。清晨,登上大堤東端,欣賞東海日出,不減泰岱奇觀;傍晚,立於大堤西側,飽覽長河落日,耳聽歸舟晚唱,令人心曠神怡。島上有眾多的歷史名勝和人文景觀。有面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園;千姿百態的城橋鎮澹園;還有金鏊山、壽安寺、孔廟、唐一岑墓、明潭、鄭成功血戰清兵的古戰場等遺址;有面積達5400多畝的華東地區最大的人造森林--東平林場。近幾年,由於加強了各旅遊景點的建設,海內外觀光旅遊者源源不斷。最近,崇明縣政府就進一步開辟島上的旅遊資源,提出了今後五年旅遊業開發的總規劃。它包括加快建成和完善中部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度假區;中南部文化旅遊區;西部綠華水上游樂度假區;東部東瀛洲大樂園旅遊區,並逐步建設成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閑旅遊勝地,最終建成我國乃至東南亞南地區屈指可數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崇明島是上海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最大且投資成本最低的地區,作為上海市經濟發展戰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紀初崇明將拉開大開發、大開放的帷幕。規劃到2020年,崇明將建成全國開放度最高的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國際國內物流集散區、綠色食品開發園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國際金融貿易區。即時,崇明島將成為遠東最繁華的島嶼。

㈡ 上海崇明島新城建設為什麼擱置

崇明新城

崇明新城是上海大都市北翼的中等規劃新城,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11個新城之一,將作為崇明未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崇明大開發戰略依託,建成以田園水城為鮮明特色的現代化海島花園城市。

城市總體布局:以建設田園水城的目標為指引,綜合考慮現狀城市布局、自然環境特徵等因素,規劃形成「一核、兩軸、三區、環狀放射」的總體布局結構。

「一核」——新城核心區,沿老滧港及中央群湖的濱水地帶布局行政辦公、商務金融、會展服務、商業中心、休閑娛樂、文藝科技等都市中心功能,構成高能量、高品位的城市中心區,是集中體現新城活力的場所。

「兩軸」——南北向的中央景觀水軸:由老滧港及其串聯的中央群湖構成,南北向貫穿城市核心區,是整個城市布局中最重要的景觀軸線,也是集中體現新城田園水城魅力的場所。東西向的城市交通主軸:由東西向北門路--崇明大道構成,將城市的三個片區聯系起來,構成了城市交通拓展的主軸,並向東向西分別延伸聯系新城外圍的工業園區和城鎮。

「三區」——以老城區為主體的新城西區、城市中心所在的新城中區和遠景發展的新城東區,三區以縱貫新城中區的中央景觀水軸為軸心,以兩條楔型綠地為分割,呈扇形對稱並置,並通過城市交通主軸緊密聯系。

「環狀放射」——根據現狀道路格局和河流走向的特徵,規劃採用路、河、綠並行的布局方式,構成以環狀放射為形態特色的開放空間系統。以環狀放射的開放空間系統作為城市空間骨架,形成崇明新城開敞、均衡的生態型花園城市空間格局。

㈢ 上海簡介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申。四、五世紀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唐朝置華亭縣。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浙吳越文化與西方傳入的工業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1843年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並迅速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

上海市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轄16個市轄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東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上海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13]。上海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均居全國第二。2017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642家,位列福布斯2017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一位。

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設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市與安徽、江蘇、浙江共同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3)崇明島城鄉規劃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地形地貌

上海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點是位於金山區杭州灣的大金山島,海拔為103.70米[30]。

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巔」。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烏龜山)、佘山島、小洋山島等岩島。

在上海北面的長江入海處,有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島嶼。崇明島為中國第三大島,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長興島面積88.54平方公里,橫沙島面積55.74平方公里。

氣候環境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13年,全市平均氣溫17.6℃,日照1885.9小時,降水量1173.4毫米。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㈣ 崇明島最終一定會與長江的北岸相連嗎

目前看來是的。
崇明島是長江三角洲中的一個河口沖積島嶼,中國第版三大島嶼,面積1200.68平方公里,目前權仍以每年5平方公裡面積在增大,且增大的面積集中於島的東、北兩個方向。
崇明島的形成與長江江口的演變相聯在一起。崇明島最初只是唐朝初年出現於長江入海口的兩個由於河水中泥沙沉降形成的沙洲,且多次改變位置。到宋朝時,崇明島的位置才大致固定下來,並形成穩定的島嶼。現在的崇明島的大致形狀是在明朝形成的,直到現在,崇明島仍在不斷「長大」,東西兩端每年還在以143米速度延長。
由於長江口有著向東南伸展,且口門沙島有不斷北靠的趨勢,因此,從前的崇明島與我們看見的位置和形狀相差甚遠。現狀為崇明島東、北方灘地仍在繼續淤漲,其中東灘每年以100餘米的速度向東海推進。預計在50年後和北邊陸地接壤。

㈤ 目前上海崇明島有開始開發了么進度如何。

目前正在開放中,已經進展的很快,風景也蠻不錯的給你推薦幾個:崇明景點 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 東平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我國第三大島崇明島,總面積為5400畝,是目前華東地區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上海著名旅遊勝地,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東灘候鳥保護區 東灘候鳥保護區位於崇明島東部,南起團結沙水閘,北至北八效港,西以1968年建成的圍堤為界,東到吳淞高程零米線外側3000米,是長江口野生動物資源基地,總面積326.2平方公里。 2005年8月9日,崇明東灘鳥類生活區域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西沙濕地公園 </B>崇明西沙濕地總面積為4500畝,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現象和成片灘塗林地的自然濕地。濕地管理方為了讓遊客更接近大自然,已經在濕地里建起一條2公里長的木棧橋,遊客們可通過棧橋徜徉於蘆葦和叢林之中。 徐根寶足球基地 </B>足球明星的搖籃走向世界的希望,徐根寶足球基地位於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南首,由著名國家級足球教練徐根寶發起組建,總佔地面積70餘畝。 崇明前衛村農家樂 前衛生態村位於崇明島中北部,於1969年從一片灘塗中圍墾而成,總面積3671畝,人口753人,目前已形成集農、工、副、商、游全面發展的生態村,投資規模達1.2億元。 沿江觀光大堤 </B>崇明南門港江堤上綠樹成蔭,可觀賞南岸遠景和長江漲潮退潮,風景獨特、秀麗。利用這一地理優勢,藉助沿江水利防汛工程,崇明縣於2000年建設完成了沿江觀光大堤工程。 南門廣場 南門廣場位於亞通公司南門港碼頭區域內,佔地5.5萬平方米,綠地面積3萬余平方米。廣場內建有兩座小亭和彩燈噴泉,彩石小路曲徑通幽,點綴於綠坪之間的樹木錯落有致、別有情趣。 南門瀛洲公園 瀛洲公園建於1983年,1984年定名瀛洲公園,由周谷城題寫園名。公園南瀕長江,北與瀛洲廣場與學宮(孔廟)、博物館隔路相望,是目前崇明唯一一座綜合性公園。 唐一岑墓 </B>唐一岑,廣西臨桂縣人。明嘉清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以舉人薦任崇明縣令,忠愛為政。時值縣治新遷,土城剛築就遭倭寇犯境,唐率軍民奮起抵抗,擊退來敵。 少兒活動基地 上海市少兒東平森林活動營地位於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內,是一個由市教委、市婦聯、崇明縣教育局等單位共同籌建的上海市第三校外教育營地。 崇明明珠湖 明珠湖地處崇明島西部綠華鎮境內,是目前島上最大的天然內陸湖,也是崇明縣計劃開發的西部水上游樂度假區和西部生態農業觀光旅遊區的主要區域。 崇明博物館 </B>崇明博物館是崇明島內一處重要的人文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場所,位於城橋鎮鰲山路696號崇明學宮內,佔地面積1.55公頃。 澹園 澹園是崇明唯一仿古園林佳景,有寶島明珠微型公園之稱。園外封閉圍牆,飛檐群瓦,朱汀金猷銅環。東西兩側的豐樂樓,重檐八角,一派古風。 金鰲山公園 公園內有金鰲山,是崇明的名勝。宋代趙彥衛在《東巡記》中有「海上本有金鰲山和柵浦相對,山上有祥符塔院」的描述。金鰲山山體由人工壘土而成,築於宋代。為當時的航海標志,此山山體早已坍沒。 壽安寺 壽安寺始建於宋朝淳祐二年,即公元1252年,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是崇明島歷史最悠久、歷經朝代最多的古剎。壽安寺最初由僧人模和儔建造,名為"富安寺"。元朝延祐五年,朝廷賜寺額"永福壽安寺"。 廣福寺 </B>廣福寺建於清咸豐年間,前身為"武聖殿",原址汲浜鎮北。1921年,了道大師駐錫於此,更為現名,專宏凈土。1946年,廣福寺南遷中興鎮,其弟子葉承大師,繼承住持,教宗天台,行歸凈土。 寒山寺 崇明寒山寺與蘇州寒山寺除了在寺名和供奉上相同外,相傳它們的鍾聲有"瀛洲東門寒山寺,夜半鍾聲迎客船"和"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爭相媲美的詩句。 瀛東村漁家樂 瀛東村位於崇明島東端,由灘塗圍墾而成。是崇明島上第一個看到日出的村莊。全村52戶居民住在規劃齊整的農民別墅里,特有的魚塘碧波與綠樹鮮花相映成輝。"朝上海堤觀日出,夕下蘆盪捉螃蜞"的情趣,令都市遊客流連忘返。

㈥ (22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上海市海洋功能區劃》規劃至2020年上海建設用圍海規模控制在2300公頃以


(1)流水沉積作用。(2分)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或出口創匯農業、乳畜業)。(4分)(例舉一種即得4分。若說出鮮花、乳牛、蔬菜等農產品,給2分)
(2)贊成。(2分)近岸水域較淺,工程量相對較小;填海造陸可緩解上海用地緊張狀況;上海市經濟實力雄厚,科技水平高等。(答對1點得3分,對兩點得6分)
(反對。(2分)填海造陸會導致近海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漁業資源銳減;加劇近岸水域環境污染;改變原始岸灘地貌,加劇海洋災害破壞程度。)(答對1點得3分,對兩點得6分)
(3)位於長江口沿岸,地理位置優越;國家政策支持;以上海市為依託,經濟和科技水平高;海陸交通便利;對放開放程度高等。(答對1點得2分,對4點得8分)

㈦ 上海自由貿易區在上海市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 上海大都市區空間范疇界定
此次上海大都市區空間范圍的界定,採用「定量測度為主,定性校核為輔」的方法。
在定量分析方面,採用「時空距離法」分析空間上與上海緊密聯系的地域范圍(此次研究以區縣級單位為基本的空間單元);採用「總部-分支」法(利用長三角企業大數據平台,分析總部在上海,分支機構在外圍的企業聯系)分析經濟上緊密聯繫上海的地域范圍。
在定性校核方面,從五個視角運用五種方法,對上述定量測度得到的范圍進行校核,從而確定上海大都市區最終范圍。利用人口統計數據變化,分析和上海人口流動上緊密聯系的范圍;利用歷史研究,分析和上海歷史文化上緊密聯系的范圍;加之分析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協調的因素、已有的上海都市圈研究成果以及國際大都市圈研究范圍的比較。
最終確定上海大都市區的空間范圍是「1+6」范圍,即「以上海為中心約120公里范圍內,北到南通市轄區,西至「江陰-宜興」,南抵「慈溪-寧波」,囊括舟山群島的范圍」。該范圍總面積達2.986萬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達5380萬,GDP達5.2萬億元,人均GDP 達9.66萬元。
二、 上海大都市區發展現狀與趨勢認知
在界定上海大都市區范圍的基礎上,分析該區域發展現狀與趨勢認知。
第一,從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來看,上海大都市區呈現層級化和板塊化的特徵,而破解層級與板塊結構特徵的網路化趨勢已經顯現。上海市區(含浦東新區、閔行區)以及蘇州市轄區屬於第一層級,蘇州市周邊的區縣、市轄區屬於第二層級,而上海郊區縣、南通以及嘉興的區縣屬於第三以及第四層級。同時,都市區范圍內功能網路化的趨勢已經顯現,且不同價值區段的產業外溢有著不同的空間分布規律:如與距離要求關聯度強的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型製造業多為沿滬布局,與距離因素關聯度較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則出現較遠距離的布局,且多是依託交通便捷、人力資源豐富的滬寧廊道布局;以物流、商務、研發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一般性服務業,更多分散到臨滬的綜合城市甚至更遠距離。
第二,從空間發展現狀與趨勢來看,應關注空間布局優化與節點功能培育,識別不同廊道空間發展特徵與問題,識別高價值保護地區。從上海大都市區目前正在形成四大廊道而言,滬寧廊道建設用地呈現連綿發展態勢,且已服務型功能為主,其近滬地區發展迅速,注重與上海在體制、機制、發展政策等各方面的接軌;滬杭廊道建設用地仍然呈現分散發展態勢,以製造業功能為主,其近滬地區發展較慢;北沿江廊道尚未完全發育,是未來的潛力廊道;南沿江-濱海廊道的重型工業呈現連綿發展態勢。從上海大都市區需要關注的高價值保護地區而言,一是關注太湖東南的自然水鄉地區,它是世界級的文化保護區、也是國家級的綠心地區;二是關注崇明島附近的生態江口,它是國家級綠心地區,也是近海島嶼群的保護地區;三是關註上海南部的活力海灣,它是全球城市的濱海休閑地區,需要進行部分工業功能的置換,打造成為活力海灣的地區。
第三,從生態現狀與發展趨勢來看,上海大都市區生態危機不斷加劇。首先,上海大都市區近岸海域水質很差,如上海近岸海域重度污染,劣四類海水比例為49.5%;淡水環境污染也比較嚴重,澱山湖、太湖的污染程度位列國家控制重點湖泊(水庫)的第2、第6位;主要河道沿岸地區工業密布,水體質量嚴重惡化,水質環境以五類和劣五類為主。其次,上海大都市區的灰霾污染是全國最為嚴重地區,長三角地區其污染范圍廣,25個地級城市平均不達標天數為35.8%;酸雨污染也較為嚴重,全國酸雨污染主要集中在長江沿線及中下游以南地區。再次,上海大都市區生態系統不夠穩定,亟需構建區域協調下的生態空間,如上海市自然保護區數量全國最少,上海僅有4個,北京則多達20個。因此,上海大都市區迫切需要建立區域協調框架下的生態保護空間,需要通過區域協調,建立國家級綠心、區域級綠心、城市級綠心三級生態空間體系;需要通過區域協調,明確區域水源的保護范圍。
第四,從文化現狀與趨勢來看,上海大都市區江南水鄉文化薈萃,太湖-吳淞江古村鎮群具有世界級文化意義,亟需構建區域協調框架下的文化保護空間。上海大都市區目前主要形成了太湖-吳淞江南古村鎮群、長江口-杭州灣近海島嶼群等兩大文化集群。太湖-吳淞江古村鎮群具有世界級文化意義,在上海周邊九個城市范圍內,50%的歷史文化資源集中在太湖-吳淞江區域。但是,該區域面臨著較大的保護壓力,尤其其自然村正處於快速消亡與不斷撤並之中,亟需構建區域協調框架下的文化保護空間。初步考慮文化保護區的范圍包括蘇州市轄區、吳江區、崑山南部、青浦西部、松江西部、嘉善北部、嘉興市轄區北部等地區。
三、 基於兩大網路的國外案例研究
基於對大都市區空間范疇的界定以及都市區發展現狀的分析、發展趨勢的判斷,研究認為應當從功能網路、生態網路兩個方面去構建上海大都市區的空間結構,提出上海大都市區的發展策略。
從功能網路而言,基於全球大都市區金融網路、文化網路、高端製造網路、輕工製造網路、重工製造網路、貿易網路、物流網路等功能網路的研究,可以發現:0-5KM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集聚區(中央活動區),15-30KM是邊緣城市的重要功能節點地區,30-60KM是新興功能培育區域地區,60-120KM是綜合性城市培育區域,海灣(海港)/空港等特殊地區承載了重工製造業、化工、分研發中心和服務中心、臨空經濟區等特殊功能。
從生態網路而言,關注生態增長邊界劃定及政策保障機制的制定。生態邊界的劃定能夠在城市用地擴張的同時為綠色開敞空間留下餘地,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斯德哥爾摩在20世紀30年代確定了指狀放射的城市空間發展模式,以公共交通系統引導城市發展,有效避免了城市的無序蔓延。倫敦綠環得以實施,控制了城市的蔓延式增長,主要得益於系列性的政策保障措施,如1938年制定的「綠帶法」;1947年制定的《城市及田園計劃法》;1995年的《規劃政策指引》;1998年的《政府城鄉規劃白皮書》等。
四、 上海大都市區的發展目標
目標一: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全球城市區域。上海大都市區作為城市群經濟發展的核心,應積極培育上海建設世界城市,增強自主創新和集聚高端產業要素,打造在亞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金融服務體系、國際商務服務體系、國際物流網路體系;推進人口、產業向外圍地區和潛力地區集聚,推進園區共建合作和產業價值鏈的跨區域分工,發揮核心城市的擴散效應,共同構築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主體。
目標二:構建多中心協作的網路城市區域。「1966」的城鄉規劃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對快速的城市郊區化和郊區城市化過程起到了引導作用,但也存在著缺乏區域整體概念、過分強調空間等級結構等問題。城鎮體系的等級結構一定需要改變,以網路化的空間格局成為未來地域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而網路化的資源配置優勢不僅僅在上海市域,在上海大都市區的近郊和邊緣地區也同樣適用,其構成的各個城市網路化功能分工與交通聯系初具雛形。
目標三:營造可持續發展的彈性城市區域。各大城市的遠景發展都提出營造可持續發展的彈性發展要求。上海作為世界城市,其空間發展理念逐漸轉向高端集聚、綠色、生態、可持續等方向,應明晰城市空間拓展的底線,增強空間形態、結構與功能的耦合。
五、 上海大都市區空間結構規劃
提出構建上海都市圈開放式的格局、網路化的聯系以及全域化的布局。
從網路化的聯系而言,應依靠不同類型的網路功能節點及其之間的聯系關系形成網路化格局。應以上海市為核心,在中心城外圍形成功能節點、外圍新城以及一些以地級市和加大的縣市區形成的職能分工節點。在功能聯系方面,打造幾條重要聯系走廊,如沿海沿灣、滬寧、滬杭以及通蘇嘉為核心的功能聯系,上海——太倉——常熟的聯系關系,沿長江的產業聯系等。以沿海沿灣、滬寧、滬杭以及通蘇嘉為核心的功能聯系網路,在網路格局上的發展路徑上可以注重發展以市場為導向
從開放式的格局而言,提出上海大都市區面向區域(國際)的兩區兩帶空間布局。一是國際功能區,主要是全球城市的中心地區,是就業和居住相對密集的地區。未來上海的中央活動區不僅是全球金融中心和跨國總部的聚集地,更是專業服務和創意產業的中心,也是上海作為全球城市形象的縮影和旅遊的天堂。二是創新功能區,主要是上海周邊30—60公里范圍內,包括嘉昆太地區、青浦——澱山湖地區以及松江——奉賢地區等幾個集聚的組團地區。三是臨滬(綜合城市)發展帶,距離上海中心城60—120公里是未來綜合性城市培育的區域。這些地區應當獨立發展,形成以先進產業功能為主導的綜合性地區;應優化行政管理體系,加強地方自主權,形成並完善應對市場需求的城市運作與土地管理機制。四是沿江—沿海(貿易與產業)發展帶,包含崇明島——東灘——長興、浦東機場——外高橋——川沙——臨港、臨港——大小洋山港——舟山、乍浦——平湖——海鹽——金山等地區。
第三,從全域化的布局而言,不僅僅關注功能集聚的節點,還要注重生態承載的空間以及文化底蘊存在的空間。其一,應構建生態空間格局,打造「一湖雙鏈六楔」的生態空間結構。一湖指的是環太湖生態文化集聚區;雙鏈分為長江口、環灣生態的水鏈,以及上海中心城60公里左右圍繞上海的生態基底的綠鏈。六楔指的是六條沿網路間隙,與中心城外環銜接的綠楔。其二,構建文化空間格局,注重「一島一湖一灣」的地區。一島指的是「長江口——崇明島」地區;一湖指的是「太湖——吳淞江」江南文化集聚區;一灣指的是「杭州灣及舟山的濱海文化灣」。
六、 上海大都市區協調與管治機制
全球城市大都市區的協調與管治機制在方式上可劃分為三種類型:成立更高層級的管治機構進行管治;由民間專業團體進行管治和由商業團體進行管治。考慮到上海大都市區的實際情況,本專題認為由民間專業團體與商業團體來對上海大都市區進行協調與管治比較適宜。例如,可成立區域規劃委員會,通過專業評審與審批來對上海大都市區的發展進行協調與管治。
大都市區協調與管治的內容,根據重要性和協調的難以程度,又可以劃分為「硬協調」內容和「軟協調」內容。「硬協調」包括生態環境的優化、文化展示區的建立、交通體系的銜接、基礎設施的銜接等內容。「軟協調」是指對於空間發展、功能布局、就業分布和居住分布等內容的協調。

研究單位: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文中內容僅代表該機構觀點)

一、 上海2040:宏觀趨勢與挑戰
1.1宏觀趨勢與戰略議題
宏觀趨勢:國家競爭力與上海全球城市戰略;新一輪技術創新周期與後工業化轉型;資源約束、環境問題與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與城市社會轉型。
戰略議題:經濟高效:更富效率和競爭力的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環境友好:高密度和資源緊約束條件下集約化、生態化發展;社會公平:應對人口增長、老齡化、社會治理模式轉型的挑戰;形態宜居:空間特色,宜居環境、生態保護、鄉村發展 ;體制創新:市場化轉軌和政府職能的轉變。
1.2面對的挑戰與發展範式轉型
空間管理模式轉變:特大城市向特大都市地區的轉變;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巨型化、高密度的空間形態與結構控制;城市治理模式轉型:適應市場化轉軌過程中城市治理模式的創新;引領城市戰略升級:更富競爭力的經濟結構、更加集約的空間結構和更加宜居的城市環境。
適應新常態:結構性調整替代擴張型增長模式。即基於長遠目標導向的結構優化和基於現實矛盾出發的城市更新。需要建立起戰略目標、空間邏輯與行動路徑空間戰略研製的框架
二、 全球城市的上海路徑
從規模意義而言,上海無疑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網路中的重要「節點」。按照GaWC測度的上海「世界城市」等級位序,上海已經從2000年的第4檔(Alpha-)、全球第30位,迅速提升至2012年的第2檔(Alpha+)、全球第6位。但從結構競爭力而言,上海與世界城市存在差距。
上海未來的全球城市定位和路徑需要基於特定的時空背景來認識。上海作為長三角區域的核心城市,發揮著向外連接全球網路和向內輻射區域腹地的「兩個扇面」作用。

圖:上海全球城市的「兩個扇面「格局示意
認識上海全球城市定位的三個視角:經濟大國的全球競爭戰略(雙向);國家工業化背景下後工業社會轉型 ;新一輪全球化趨勢與技術創新周期。
強化全球城市的和核心功能與支撐功能
核心功能:跨國公司全球或區域總部 ;金融中心;發達的生產性服務業;科技創新、文化創意;支撐功能:國際性旅遊與會展目的地 ;高質量人居環境:精英人才匯聚地;信息、通訊和交通樞紐。
突出雙輪驅動:鏈接和輻射。鏈接:國家門戶和更高能級的全球城市;輻射:全球城市的區域化戰略,全面增強區域輻射和帶動能力。置於國家區域化和長三角戰略之中,將是上海新一輪空間戰略的重要支點。
城市創新與動力機制轉型:從規模競爭力走向結構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其關鍵不僅在於經濟資本控制力,更在於人力資本競爭力和環境資本支撐力。
上海全球城市建設面臨的三大挑戰: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全球競爭力;支撐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源和城市創新文化;資源短缺、粗放利用與高密度人居環境的挑戰。
人力資本將是上海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而以人力資本需求為核心的空間生產將是上海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取向。
三、 目標與願景
3.1 城市願景
上海2040:邁向世界級城市——更具全球競爭力、人文特質和可持續發展的上海
三大維度的能力建設:經濟維度,更具資源配置能力和輻射能力的全球城市;人文維度,更具文化特質、魅力、親和力的人文城市;環境維度:更具可持續發展能力、高密度的生態城市。
3.2 規模鎖定:空間規模與人口規模的關系
國家城鎮化背景和上海人口增長壓力。上海的人口增長需要放在國家城鎮化背景中來看,將面臨人口增長的長期壓力。
資源緊約束背景下人口規模的彈性控制與人口結構的優化。剛性人口規模控制存在風險,也不應簡單設置人地對應的關系,在鎖定用地規模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人口規模的彈性(3000-3500萬人),關注人口結構和人口分布關系對未來的長期影響。
關注市場環境下人口規模調控與人口結構優化的措施和手段。
3.3 目標願景與空間體系重構
四個任務:圍繞全球城市定位的功能與空間布局調整;重組與大都市地區空間形態相適應的結構體系 ;以人為本,重塑城市形象和建成環境的價值取向 ;體現底線思維、集約化與生態化發展的緊湊城市。
空間邏輯:「3+3」的空間分析框架
3個功能維度的優化,即全球城市、人文城市、生態城市。以功能布局調整引領城市空間體系的優化
3個空間層次的調整:宏觀層面,大都市地區空間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中觀層面,大都市地區的空間結構組織模式——集約、生態、緊湊發展的結構模式;微觀層面:土地使用控制與建成環境質量。
四、 區域化戰略:上海與長三角的關系
上海與長三角關系的分析框架:從「域」、「群」、「圈」三個空間層次界定區域需求,在上海大都市地「區」層面落實任務。
4.1「域」:長江三角洲區域(3省1市)
長江三角洲區域(3省1市)是上海最直接的經濟腹地,基本為1日通勤圈覆蓋范圍。體現長江三角洲區域、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上海都市區梯度發展關系,加強中心城市聯系,沿江、沿海港口、機場的協作,集疏運系統,產業轉移和支撐,整體的沿江沿海開發戰略。上海在這一層面強化價值區段、門戶地位、扇面作用。
4.2「群」: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16市)
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地區是上海的緊密協作區域,基本為2小時通勤圈覆蓋范圍,將體現巨型城市區域的實質與作用,發揮對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支撐作用。其地位體現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單元和引擎、先進製造業帶和創新基地、國家城鎮化重要承載區。
構建以鐵路交通為主導,多種交通方式綜合支撐的交通廊道。建設跨區域城際及高速鐵路通道。客貨方式的分流,構築以上海港為樞紐,沿海、沿江、沿灣的集疏運系統。
形成六條發展側重點不同的廊道:滬寧廊道:人流、商務、物流;沿江廊道:物流、人流;沿海廊道:物流、人流;滬杭廊道:人流、商務、物流;滬湖廊道:遊憩、人流、物流;沿灣廊道:物流、人流。
強化這一層面上海的全球城市區域戰略,關注廊道的鏈接、功能鏈接、樞紐地區鏈接,並在都市區內打造若干對接區域發展節點。

㈧ 崇明是什麼樣的地方

位於上海市.

崇明縣目前由崇明、長興、橫沙等三島組成,三島陸域總面積1411平方公里。
其中崇明島位於西太平洋沿岸中國海岸線的中點地區,地處中國最大河流長江入海口,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也是中國僅次於台灣島、海南島的第三大島嶼,有「長江門戶、東海瀛洲」之稱。全島三面環江,一面臨海,西接滾滾長江,東瀕浩瀚東海,南與浦東新區、寶山區及江蘇省太倉市隔水相望,北與江蘇省海門市、啟東市一衣帶水。全島面積1267平方公里,東西長80公里,南北寬13至18公里。島上地勢平坦,無山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東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標高(以吳淞標高0米為參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間。島嶼地理位置在東經121°09′30〃至121°54′00〃,北緯31°27′00〃至31°51′15〃,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5.2℃,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島上水土潔凈,空氣清新,生態環境優良,居民平均壽命76.7歲。

長興島位於吳淞口外長江南水道,東鄰橫沙島,北伴崇明島。島呈帶狀,東西長26.8公里,南北寬2 ~ 4公里。面積88平方公里,其中灘塗面積8.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26.2平方公里(不包括前衛農場)。南沿有深水岸線近20公里,一般水深-12米至-16米,最深處-22米,可停靠30萬噸級輪船。

橫沙島是長江入海口最東端的一個島嶼,三面臨江,一面臨海。背靠長興,北與崇明島遙相呼應,南與浦東隔江相望。島呈海螺形,南北長 12公里左右,東西寬8公里左右。平均海拔2.8米。總面積56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積26.8平方公里。目前尚有灘塗資源0米以上20萬畝、-5米以上67萬畝。周邊岸線30餘公里,其中南端約有2公里深水岸線,水深-12米左右。

建制沿革

崇明島成陸已有1300多年歷史。公元618年(唐朝武德元年),長江口外海面上東沙西沙兩島開始出露。以後許多沙洲時東時西、忽南忽北漲坍變化,至明末清初,始連成一個崇明大島。公元696年(唐朝萬歲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島上居住。公元705年(唐朝神龍元年),在西沙設鎮,取名為崇明(「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崇明」意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寬闊的明凈平地)。公元1222年(南宋嘉定十五年)設天賜鹽場,隸通州。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升為崇明州,隸揚州路。公元1396年(明朝洪武二年)由州為縣,先隸揚州路,後隸蘇州府,兼隸太倉州。民國時期,先後隸屬江蘇南通、松江。解放後,隸屬江蘇南通專區。1958年12月1日起改隸上海市,目前是上海十九個區縣中唯一的縣。

長興島成陸於咸豐年間,橫沙島自1886年圍墾、遷居至今已有120年左右歷史。自2005年5月18日起,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批准,原屬上海市寶山區的長興、橫沙兩個鄉行政區劃,成建制劃入崇明縣。

歷史現狀

崇明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明代抗倭斗爭中,崇明「沙兵」以英勇著稱。1921年秋,崇明西沙農民暴動,毛澤東在當時的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上著文介紹這一壯舉。1926年9月,中共江浙省委特派員陸鐵強、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國較早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長期革命斗爭歲月中,許多崇明兒女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崇明縣目前轄有13個鎮和3個鄉。縣政府所在地城橋鎮是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三島合並後,人口總量增加,但自然增長率仍呈負增長。2005年底全縣戶籍人口為70.1萬人,比上年增加6.9萬人,外來流動人口8.3萬人,人口出生率5.9‰,死亡率 8.8‰,自然增長率-2.9‰。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蒙古族、回族、滿族、壯族、白族、彝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前景目標

規劃確立的總體目標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圍繞建設現代化生態島區的總目標,大力實施科教興縣主戰略,加快三島聯動發展,努力使崇明三島成為適應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長遠需要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最佳區域之一。

崇明三島前景目標定位: 崇明是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堅持三島功能、產業、人口、基礎設施聯動,分別建設綜合生態島、海洋裝備島、生態休閑島,依託科技創新,推行循環經濟,發展生態產業,努力把崇明建成環境和諧優美、資源集約利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島區。

崇明三島功能定位主要體現以下六個方面:森林花園島、生態人居島、休閑度假島、綠色食品島、海洋裝備島、科技研創島。

經濟發展

經濟總量
2005年,全縣經濟保持持續穩步增長。全年完成增加值95.7億元,比上年增長12.2%,連續三年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6.1億元,比上年增長1.9%,佔全縣增加值的比重為16.8%,比上年下降2.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3.9億元,比上年增長17.0%,佔全縣增加值的比重為45.9%,比上年增加2.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7%,佔全縣增加值的比為37.3%,與上年相比持平。

今年以來中央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稅收來源穩步增加,財政收入得到保證。全年完成財政收入26.4億元,比上年增長31.1%。其中:縣級財政收入18.2億元,比上年增長53.2%。新城開發形態建設進展順利,基礎設施投資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7億元,比上年增長35.1%。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1.4億元,比上年增長75.6%;更新改造投資1.9億元,比上年增長9.3%;房地產投資7.8億元,比上年增長9.8%;農村集體投資6.6億元,比上年增長27.2%。

農業
2005年,全縣圍繞生態島建設的目標,以科技興農為主戰略,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農業,進一步推進農業主導產品的標准化、產業化,不斷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農業的經濟效益。種植的「寒優湘晴」、「嘉花一號」及「金豐」等為主的優質水稻品種種植面積佔全縣水稻總面積的95%。林業生產有新發展,全縣新增生態林2400公頃,新增經濟林84公頃。畜牧業方面認真抓好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實現群防群控,積極推進特色養殖業,豬禽蛋等主要農副產品上市量比上年有一定增長。漁業生產進一步調優水產養殖品種,積極發展特色養殖業。

200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完成43.8億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種植業21.7億元,增長6.4%;林業0.9億元,下降11.2%;牧業5.5億元,增長1.1%;漁業14.8億元,下降1.6%;農業服務業0.9億元,下降12.1%。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為50678公頃,糧食總產量達303031噸。

工業
工業企業克服交通不便、原材料能源緊張等不利影響,行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重點產品、優勢行業在全縣工業中所佔的份額增加,工業生產產銷銜接良好,生產總量達歷史最高水平。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5.7 %。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14.9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繼續提高。2005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30.6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全年完成利潤總額5.4億元,比上年增長4.4%。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優勢明顯,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98.9億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84.7%。重點行業增長幅度明顯,醫葯、海洋設備製造業的產值增幅均超過50 %。「一業特強」產業有新增長,日用不銹鋼和商業設備製造業全年完成產值12.1億元,比上年增長1.7%。

建築業
建築業保持較快的發展。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83.1億元,比上年增長32.9%;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3.3億元,比上年增長20.2%。列入縣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的房屋施工面積為77.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8.6%;竣工面積42.6萬平方米,比上年減少4.3%。

金融業
金融市場體系逐步完善,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銀行存貸總額繼續增加。2005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21億元,比年初增加34.5億元;貸款余額122億元,比年初增加2.1億元,其中住房貸款35.7億元,比年初減少1.5億元。

內外貿易
商業網點布局力度加大,市場銷售規模擴大。2005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額5.8億元,增長11.4 %;穿的商品零售額2.4億元,增長9.8%;用的商品零售額9.0億元,增長10.6%;燒的商品零售額0.7億元,增長11.6%;集市貿易成交額2.2億元,比上年增長10.6%。

外貿企業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大力培育新增長點,出口能力明顯增強。2005年完成外貿出口撥交額25.7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工業品出口撥交額25.4億元,增長21.4%;農副產品出口撥交額0.3億元,下降11.4 %。

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措施有力,成效顯著,兩大園區形態開發進入實質性階段。2005年全縣引進各類企業1514戶,比上年減少108戶;注冊資金總額41.3億元,累計完成稅金19億元,比上年增長43.9%。其中崇明工業園區和富盛開發區共引進注冊企業473家,注冊資金12.7億元,完成稅金9.1億元;各鄉鎮經濟小區引進企業1041家,注冊資金28.6億元,完成稅金9.9億元。

2005年,新批准三資企業24家,比上年減少23家;項目總投資6992萬美元,合同外資2741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60.3%和155.9%。

郵電通訊及交通運輸業
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城鄉信息化服務程度明顯提高。2005年全縣郵電業務收入2.3億元。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25.3萬門。年末擁有電話用戶22.7萬戶,比上年凈增2萬戶。每百戶住宅電話擁有量達87部。郵政業務平穩發展, 2005年進出函件670萬件,進出特快專遞10.8萬件,發行各類報刊雜志1444萬份。

信息化建設的推進與應用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按照「務實、為民、高效」的工作要求,及時完成信息公開的各項任務,組織實施了崇明政府網站第二次改版工作,各委辦局積極推行使用正版軟體工作,利用現有網路資源,促進縣級網上行政審批工作,使政府門戶網站和公務網功能得到提升。全年共採集社會保障卡信息7801人次,發放社會保障卡7246張。

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客運能力逐步提高。2005年總投資3100萬元,建造了3艘高速輪和1艘車渡輪,新增客位830個,新增車位28個,滬崇之間的車客來往更加快速、便捷。年內新開通了長興和橫沙兩條水上航線,使水運航線增至18條。全年水運旅客1142萬人次;渡運車輛124萬輛次。2005年年末,共有公交線路30條,線路長度910.7公里,全年運送旅客2199萬人次。

旅遊業
按照崇明生態島的功能定位,積極開發新的旅遊景點,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遊。2005年新建了崇明西沙濕地生態修復實驗基地和世界河口沙洲展示館,新辟了明珠湖等旅遊景點。利用節慶活動的契機,打造崇明旅遊品牌,成功舉辦了「環島駕車游」、「森林嘉年華」、「明珠湖杯垂釣賽」、「前衛金秋生態文化節」、「漁家歡樂節」、「農家樂風采攝影展」等主題活動,吸引島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2005年接待遊客7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6%;完成營業收入1.9億元,比上年增長27.3%。

㈨ 江蘇海門海永鄉是否有望劃分為上海市

海門市海永鄉地處上海崇明島,從地理角度看及方便管轄考慮,應該劃入上海,江蘇方面是否願意不得而知了。

與崇明島城鄉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
© Arrange www.hpcxjsj.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