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未發布《城鄉建設統計公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建部)你想怎麼滴有貓膩
可能是沒有具體統計數字或者沒有統計吧,如果你需要的話可以申請公開啊,看會得到什麼樣的回復
❷ 202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路線出爐
12月21日,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會議主要從全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方案,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大力發展租賃住房,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加大城市治理力度,推進韌性城市建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加快發展「中國建造」,推動建築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改革創新,加強法規標准體系建設;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打造高素質幹部隊伍等8個方面,布置了2021年的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
其中,此次會議中,城市更新行動被放在首位以及調控工作安排未提及「三穩」等諸多要點值得關注。
「促內需」政策放在首位
在今年的住建工作會議上,被放在首位的工作是「全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工作內容。
城市更新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此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在「十四五」規劃《建議》的解讀文章中也提到,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是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路徑,「謀劃推進一系列城市建設領域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有利於充分釋放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發展新動能,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
雖然2020年房地產投資依舊保持著較高位的增長,但主要是土地購置費拉動,在真正拉動內需的建安投資上,則表現疲軟。同時,一些先行指標也顯示,明年的房地產投資存在下滑可能。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11月商品房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2.0%,但遲遲未能轉正。土地購置面積上,前11月則同比下降5.2%,降幅持續擴大。
全國房地產商會聯盟主席顧雲昌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方面,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住建工作會議的相關布置也是遵循中央會議精神。另一方面,2017年以來,房地產銷售面積連續四年維持每年17億平米左右的高位,增量龐大。從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來講,未來很難繼續維持這樣的高速發展,因此,將發展的矛頭轉向存量,也成為了必然的選擇。而將過去單純聚焦於住房問題的棚改、老舊小區改造上升到系統關注整個城市運營發展效率的城市更新活動,也是將促內需從關注住房,上升到更多、更大的角度。
長效機制逐步落地
本次住建工作會議上,「促內需」的城市更新行動被列為首要工作,2018、2019連續兩年成為住建工作會議「頭條」的調控政策則退居次席。
住建工作會議提出,要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方案,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全面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強化城市主體責任,完善政策協同、調控聯動、監測預警、輿情引導、市場監管等機制,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
多位受訪人士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政策協同、調控聯動、監測預警、輿情引導、市場監管等機制」,是結合了市場化和行政化調控,結合了事前、事後調控的長效化的調控機制的組成部分。
對此,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表示,2020年即便疫情對經濟發展造成影響,房地產調控未見放鬆,反而局部市場的升溫引發下半年「一城一策」的密集出台,據統計,有超過20城出台限購、限貸及限售等政策作出調整。
不過,多位受訪人士都強調,「長效機制」的逐步落地並不意味著短期調控會立刻退出,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顧雲昌則指出,不管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房地產部分提到的「因地制宜、多策並舉」,還是此次住建工作會議提及的「強化城市主體責任」,都是由地方政府主導的短期調控,並且短時間內很難退出。
另外,此次住建會議在這段表述中,引人注意的是,此前多次被重點強調的「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要求,並沒有在工作安排中被提及。
對此,許小樂認為,「三穩」,實際上已經是長效機制建立所必需的常態化目標,在今年房地產市場總體平穩的背景下,不再需要過度強調。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沒有提及「三穩」,有利於地方政府採取更多樣化的政策組合。
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似的是,此次住建工作會議再度強調了整頓租賃市場秩序,「規范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加快培育專業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建立健全住房租賃管理服務平台。整頓租賃市場秩序,規范市場行為。」
這顯然與2020年多個長租公寓爆雷有關,多位分析人士均認為,租賃市場的政策調整將會在2021年成為重點。
顧雲昌則認為,與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建設相適應的,租賃政策的調整,也分為政府主導的政策性租賃住房的政策調整,和租賃市場政策調整。其中,針對公租房等政策性租賃住房,需要解決的是「精準」問題,政策界限、目標人群和投入產出要劃清楚;而租賃市場,要解決的則是「規范」問題。
其中,針對頻頻「爆雷」的租賃市場,許小樂指出,租賃的問題主要在三方面,一是需求端租客權利得不到保障;二是大城市租賃房源供給不足;三是租賃市場發展不規范。所以,「十四五」期間應當出台一系列政策,突破這三個大的問題。比如,租賃立法,落實租客的基本權利,包括不能隨意漲租金、不能隨意趕租客,租客能夠公平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從供給端,專門劃撥出租賃土地供應計劃,降低土地成本,提升租金回報率。為鼓勵房企開發持有運營租賃住房,會在融資、稅收等方面給予企業政策支持,住房資產證券化加速推出。
❸ 建國60周年我國城鄉建設新風貌
你當網路知道是慈善機構?
❹ 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陷入哪些誤區
當前我國城鎮化方面的幾個誤區
一、認識上的誤區
1、目前,在我國很多地方,簡單地在經濟發展、房地產開發、城鎮化之間畫等號,認為搞房地產開發就是城鎮化,城鎮化就是搞房地產開發,城鎮化了經濟就發展了。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導致了我國目前經濟的發展以及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過多地依賴房地產和固定資產的投資。
2、認為房地產業是支柱產業,過多地投入並扶植。使過多的資金集中到房地產業,進而導致其他產業失血,造成經濟結構的更加失衡。實際上,房地產業不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因而最多隻能是某一個階段的臨時性的支柱產業。
3、很多人認為,我國的城鎮化率將會像歐美發達國家那樣達到70%,甚至更高。並以此為噱頭,大肆忽悠資金進入房地產業。實際上,我國的現代化過程發生在信息化時代,而不像歐美國家那樣,它們的現代化主要是在機械化時代或電氣化時代完成的。在信息化時代進行現代化所需的勞動力,要比機械化或電氣化時代所需的勞動力要少得多。同時,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基數巨大,真是有上十億人口聚集在城市中,我們的交通運輸怎麼解決?有那麼多就業崗位嗎?
二、建設上的誤區
1、三十年來的城市建設,基本上都是低品質的同質化建設,導致城市的產業結構基本一致、人文氣息基本一致、建築風格基本一致。實際上,不同城市應該有自己的定位和特點,並據此規劃自己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路線。
2、過多地重視城市建設,而不注重農村建設,導致城鄉差異越來越大,使大量稍有經濟實力的人口都匯聚到城市,導致農村更加赤貧。實際上,社會的發展主要就是要改善全社會民眾的生活質素,使大家都有良好的衣食住行條件。眾所周知,農村的生態條件、空氣條件等比城市好得多,完全可以通過改善農村的交通、教育與醫療等硬體設施,來縮小城鄉差距,緩解城市擴張已面臨的諸多問題,實現城鄉的一體化發展,使人口的分布更加均勻合理。
3、一味求大求全、比高比闊。很多地方看到人家有什麼就建什麼,完全不顧自己城市的實際情況。弄得每一個城市都在建機場、建會展中心、建大學城、建城市中心廣場、建大型購物中心等。好多設施建好之後,利用率極低,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沉澱與浪費。更有甚者是比高比闊,你有200米高的建築物,我就要建210米高的建築物;你有五星級的酒店,我也要有,而且要比你的家數多,反正一定要把你比下去。其實,低層建築和多層建築的居住和使用性能比高層建築要友好得多,人作為一種高級一點的動物,接近大地、回歸自然是任何一個人的本性。因此,從使用方面來說,高層建築是建築產品中的真正垃圾。同時,高層建築建設成本、維護成本和拆除成本比一般建築物要高很多,只有在用地極為緊張的超級大都市的中心地帶才不得已而為之。可悲的是,我國相當一部分城市竟然將這種無論從使用和成本上來講都是垃圾的東西作為相互攀比的標的物。君不見,很多縣城甚至小鎮都在進行高樓比賽?中國人啦,什麼時候攀比心不再作怪了,我們的民族就真正成熟了。
4、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45.68%,大量城鎮人口失業。也就是說,目前的城鎮化程度已足以滿足我國的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同時,我國城鎮人均住宅面積已接近30平方米,和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均居住面積基本接近。因此,就整個國家來說,住宅作為人們生活的場所已經足夠了,供需已經達到一種平衡與飽和,只要合理調節住房的分配、充分利用已有的建築物就行了,完全沒有必要在房地產開發方面再投巨資、攤大餅,進而導致大量的社會財富的固化、沉澱和浪費。
❺ 我國正處於城鎮化發展加速期,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至少還將持續多少年
我國正處於城鎮化發展加速期,如果人口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至少還將持續20年,這將為工業化和服務業發展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不管從供給規模還是從供給質量看,9億勞動力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所在。我國的勞動力規模比絕大部分國家的總人口還多。
(5)我國的城鄉建設持續幾年擴展閱讀:
我國勞動力優勢將由規模優勢逐步轉向以勞動生產率水平決定的勞動力競爭優勢。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勞動力成本,不僅由勞動力供給規模決定,也取決於勞動生產率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鏈發展與勞動分工相互促進,勞動生產率水平與生產效率不斷提升,使得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製造產業鏈,成為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豐富且低成本的勞動力資源優勢,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起飛與高速增長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亞洲「增長奇跡」的事例表明,以大量使用廉價、低技能勞動力為基礎的相對優勢對一國經濟增長的促進是短暫的。
更強勁與更可持續的增長源泉來自現代技術、人力資源開發和更高附加值的生產,即生產率水平的持續提升。因此,不斷促進我國勞動生產率水平提高,是應對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
❻ 如何看待我國連續幾年的GDP增長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正運行在7%~7.5%的增長區間,這種增長盡管遠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長降低一個台階,但也正在經歷一個「提質增效,擠出水分」的新階段。
高增長之後需要「換擋」
最新公布的中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同比增長7.3%,增幅創下22個季度以來的新低,固定資產投資受房地產投資大幅下滑拖累繼續放緩,發電量也出現內年首次同比下跌,但這些數據的下滑並不代表中國經濟「衰退」,「硬著陸」,甚至是「崩潰」。
的確,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下滑18個季度,為改革開放以來時間最長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圍看,高增長之後的「增速換擋」是一種必然趨勢。根據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統計,二戰後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只有不到10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小國,而其餘經濟體在經歷過20年的發展後均開始減速,並且有些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幅減速。世界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走過的道路也都說明,一國經濟在經歷一段高速增長之後,需要有一個調整期。增長速度會回落一些,但這種回落不是直線式的,而是波動式的。
過去中國增長模式的鮮明特點是「高速增長」和「結構失衡」,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於「高投資」和「強出口」。從動力轉換的角度看,舊增長動力的退出是波動性的,新增長動力的發力也不是平穩的,因此,未來三五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會出現波動,這並不奇怪。在這種新常態之下,中國一方面需要接受經濟數據的波動,一方面需要盡快完成結構的優化升級。那種經濟下行壓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燙平」周期的論點和做法是一種短視,對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並無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視角看待中國經濟增速變化
世界需要以新的視角和思維來看待中國經濟增速的變化,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大發展目標: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二是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形成內生性增長機制。2013年我國人均GDP達到6700多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說中高收入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的戰略性任務就是防止經濟發展中出現增長動力「真空」、收入差距擴大、產業升級困難、技術創新緩慢、社會矛盾激化等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現象。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於如何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替代動力,而不是短期依賴於政策刺激。
事實上,增長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為什麼不為?中國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這意味著必須刺破過去GDP導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擠出經濟增長的水分。中國寧可發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賴過去的外延式增長。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去杠桿」,「擠水分」的過程從未停止過。
首先是擠投資水分。去產能的過程中,新政府通過收縮非標融資、信貸窗口指導等方式斷了產能過剩領域的水源,實際上相當於擠出投資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資源更多的投向有利於轉型升級和服務民生的領域。其次是擠消費水分。2013年以來,反腐浪潮大大壓制了政府消費和奢侈品消費。再有就是擠出口水分。從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號文開始,主管當局嚴打隱藏在經常賬戶下的套利資本流入,虛假貿易的水分被大幅擠出,中國經濟增長也回歸理性和常態。
1、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看,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永遠保持高速增長。現階段,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傳統競爭優勢削弱;越來越多的產業達到或接近世界技術前沿,後發追趕空間縮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造成資源、環境、生態約束日趨增強。與十年前相比,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的數量明顯不同,實現難度加大。我國經濟增速下降在所難免,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2、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經濟發展存在諸多有利條件。譬如,經濟體制改革將釋放新的增長動力與活力,城鎮化潛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費升級方興未艾,競爭優勢並未根本動搖,全球化孕育新機遇等。去年以來,面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我國政府保持了足夠的定力,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把工作重點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化解各種矛盾和問題上,這也必將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3、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是就業狀況。隨著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單位GDP增長的就業拉動能力明顯擴大。2008年以前,GDP增長一個百分點,拉動就業增加不足100萬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萬人。因此,在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就業基本穩定。
4、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由於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我國經濟增量佔全球的份額保持基本穩定,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2010年以來,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保持在20%左右,也就是全球五分之一左右的經濟增長來自於中國,對促進世界經濟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
❼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哪一年成立的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國辦發[2008]74號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已經國務院批准,現予印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二○○八年七月十日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
根據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國發[2008]11號),設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以下可以省略了~~~~
❽ 我國城鎮化率有多少
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正在加速,且不光注重量的擴大,更注重質的提升。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末,我國城市數量已達到657個。其中,直轄市4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278個,縣級市360個。與此同時,我國市轄區戶籍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已經到了147個,城鎮常住人口比重達到了57.35%。
城鎮化作為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發展動能所在。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就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在2014年3月發布實施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得到扎實有序推進。
同時,東部地區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中部地區的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地區的成渝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東北地區的哈長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等都保持較快發展,對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今年9月15日,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部分省區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座談會。會議指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在城鎮化格局中具有「綱舉目張」的獨特作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負責人在7月介紹情況時說,2016年,我國城市群主體形態建設呈現新亮點。印發實施了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哈長、中原和北部灣6個城市群規劃。在編制城市群規劃的同時,今年還將推進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
城市群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空間布局體現,其發展程度決定了一個區域參與全國甚至全球競爭的能力。而鐵路建設尤其是高鐵建設正是城市群加快形成和發展的框架基礎。
❾ 1990年到2010年我國城鎮建設面積面積多少萬平方擴大到多少平方公里
小題1:D 小題2:C
❿ 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哪些成果,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產城互動、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以及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其核心在於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有效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同時在新城鎮化過程中面臨著諸如投資主體單一、融資渠道狹窄、農村金融發展滯後等問題。以遼寧省盤錦市為例,通過對該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特點、融資需求等情況的調研,深人分析資源轉型城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有針對性對策建議。
城鎮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盤錦市先後承載東北振興、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遼寧沿海經濟帶、石油能源四個國家戰略和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驗區一個省級戰略。尤其自2009年被正式確立為遼寧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相繼出台多項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措施和指導辦法,並在全面借鑒國內外城鎮化先進經驗的同時,充分結合自身地域小、人口少和城鎮化水平高的地域特色,逐漸確立了「城鄉聯動、全域推進」的就地城鎮化發展模式,堅持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有序推進「五點」城市帶、重點鎮和特色新村建設,逐步構建「城區-縣城-重點鎮-新農村」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全面提升。截止2013年末,全市城鎮建成區面積達125.63平方公里,城鎮總人口100.2萬,城鎮化率為69.85%,高於2009年5.85個百分點.
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投資主體單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目前,財政投資在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中所佔份額仍然較大。但是財政資金畢竟有限,並且隨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財政收入增速已經出現了大幅回落。從盤錦情況看,全市財政收入增速呈下滑趨勢。2013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1%,比前幾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與之相對應的是,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6%,持續高位運行。2013年,全市施工項目總數高達150餘個,總投資近千億元,其中融資需求佔比將近一半。隨著向海發展、全面轉型戰略的進一步推進,預計未來幾年全市施工項目數將出現新的增長,由此會帶來巨大的資金缺口。在這種情況下,僅靠財政資金投入難以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
融資渠道狹窄,多元化融資需求難滿足。雖然政府每年安排統籌城鄉發展專項資金,並對縣城建設給予資金扶持和稅費減免,但是城鎮化多元化融資需求依然較大。
一是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產業集聚發展產生的大型項目資金需求和日常性資金需求;
二是城鎮化基礎設施,如水、電、路、網及能源應用改造等資金需求;
三是醫療、衛生、教育及農轉非人群創業、再就業等公共服務領域資金需求;
四是推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的資金需求;
五是建設特色鄉鎮等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資金需求。
而從目前盤錦市融資渠道來看,能夠滿足城鎮化的融資渠道相對較少,主要包括一般性財政支出、銀行信貸和利用外資等,而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直接融資依然不足。另外,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民創業、住房、規模化多種經營等資金需求也將迅速增加,需要金融機構在營業網點、支付手段、投資理財等多方面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過於狹窄,使得新型城鎮化多樣性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融資環境亟需改善。由於農業發展的天然弱質性,金融機構對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金融供給積極性普遍不高,致使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嚴重不足。
一是農村金融服務能力不足。鄉鎮以下地區較多儲蓄類網點尚未升級為綜合類網點,如盤錦市鄉鎮地區金融網點中50%僅能辦理儲蓄業務,而綜合類鄉鎮金融網點跨行支付系統接入率不高,對公結算還僅依託傳統支票、匯兌結算方式,清算渠道狹窄、資金流轉慢和業務單一等弊病致使很多坐落鄉鎮的大中型企業紛紛舍近求遠到縣城開立賬戶,辦理結算。
二是農村支付服務項目較少。農業銀行(601288,股吧)和儲蓄銀行雖然在助農取款服務推廣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但受制於轉賬電話取款限額低,繳費業務功能未開通,以及郵儲銀行推廣進度緩慢而局限了助農服務的深入拓展。
三是農村支付供給需求不對等。受農村地區經濟落後和生活差異化影響,農村支付供給使用率不高,支付工具總體使用驅動力小,制約了農村地區銀行卡廣泛推廣應用。
資金管理不夠規范,融資效果有待提高。城鎮化建設普遍周期較長,政府下撥財政資金時,由於資金流通環節較多,且管理不夠規范,使得城鎮化建設資金到位不及時,資金使用效果不高。另外,城鎮化建設資金多來源於銀行貸款,資金使用成本較高,且政府融資償還大部分來源於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財政補貼,其他營利渠道較少。而土地抵押存在變現能力和流動性不強、土地流轉和價格受國家宏觀政策影響大等問題,隨著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未來走勢的不確定性加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持續下降。高額的利息支出換來的資金只能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當下需求,卻給政府部門帶來了巨大的財政還款壓力,融資效果有待提高。
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完善資金投入機制,豐富城鎮化投資主體。
一是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社會投資主體廣泛參與城鎮化建設發展,建立城鎮化專項基金,對由社會資本牽頭的一些基礎設施投資和公益性支出給予鼓勵、獎勵和補償。
二是強化財政金融協調配合機制。對於城鎮化基礎設施項目,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改變財政投入管理部門眾多,資金安排分散,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現狀,能夠更好的促進城鎮化基礎設施整體功能的發揮。
三是探索市場化融資方式。實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融資方式多元化、規范化與市場化運作,發揮各類投資者和經營者建設小城鎮的積極性。同時在堅持項目資本金制度的前提下,鼓勵金融機構進行固定資產貸款、項目貸款和地方政府貼息貸款。
創新融資模式,提升資金供給能力。
一是探索多種物權擔保形式的產權抵押貸款。積極推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推廣應收賬款、倉單、漁權等多種權利質押方式,有效擴大抵押擔保范圍,解決農民融資難題。
二是組織大型項目銀團貸款。允許多家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組成的銀行集團採用同一貸款協議,按商定的期限和條件向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公益性項目的投資人提供融資,開展代理和批發性融資服務。
三是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民專業組織、新興行業的中小企業開展直接融資。鼓勵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用於地方政府負責的城鎮化項目建設,彌補地方財力不足。
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改善金融服務環境。
一是構建多層次金融組織體系。各金融機構應改善小城鎮的金融資源配置,增加小城鎮機構網點、人員配置和基礎設施。並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和經營發展戰略明確市場定位,減少同質無序競爭,開展差異化、特色化服務。
二是創新金融產品以滿足城鎮化建設個性化的金融需求。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小城鎮服務行業的貸款產品,加大對小城鎮服務行業的金融支持。探索創新經營收益權質押、綠色信貸等模式,提升城鎮文化設施、醫療條件以及社區養老標准化建設水平,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三是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應根據城區擴建及人口增加情況,不斷加大支付渠道建設,增加城鎮ATM機、銀行卡受理設備數量,積極推廣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支付創新能力。
規范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一是建立資金專項管理制度。城鎮化建設關系城市經濟發展大局,關系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的進步。應建立城鎮化資金專項管理制度,做到專項資金專人管理,專項資金專門用途,杜絕資金違規濫用和到位延遲的情況發生。
二是建立資金使用監督機制。建立城鎮化專項資金監管組織,對於資金的發放、管理和使用提供必要的監督,避免資金挪作他用和不必要的流失。
三是制定資金使用情況定期通報規程。政府相關部門要對資金使用情況、資金主要用途進行定期通報,讓群眾掌握資金去向,有效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有利於城鎮化資金使用的群眾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