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中國城鄉化建設好不好

中國城鄉化建設好不好

發布時間:2021-02-17 10:28:33

① 城市化對中國發展的利與弊

首先,我們要肯定城市化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經階段,城市化也是一國經濟文明程度的體現,我國正處在快速城市化 的這么一個階段,中國的城市化和西方的城市化進程一樣,也是伴隨著好與不好進行的。具體來說:
好:1、城市化代表著民主管理、科學管理的程度提高,無論是企業還是社會。
2、城市化建設可以為國家創造無數的就業崗城市位,吸引著廣大的農村的勞動力,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
3、城市化到一定程度後,有可能真正實現資源共享、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改善民生。
4、城市化是整個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發展趨勢,中國城市化也是緊跟時代步伐。
總之,城市化對我國國內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不好:
1、城市化的建設是以壓縮廣大農村土地和自然綠地為代價,這直接導致我國的自然生態村的減少和自然資源的大規模消耗,對國家長期發展不利。
2、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如果沒有正確處理好與老百姓的利益關系,就很容易產生矛盾沖突,全國各地的「拆遷」引發的農民自焚或武力抗拒拆遷等問題,關繫到執政黨的民心得失,不利於國家的和諧穩定發展。
3、城市化的建設和城市的繁榮,吸引著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同時造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春運」時期,交通擁擠甚至癱瘓的局面。
4、城市化,人口的高度集中,對衣食住行等資源的需求量極大,也就是對土地和農產品的需求量極大,而城市化的擴建去侵佔農村土地,而對農產品的需求則無限擴大,在農村勞動生產率沒有提高的前提下,農村土地減少,很難滿足城市的需求,這種矛盾會制約城市的發展。

② 城鎮化建設的好處

●可將更多建設資金投到農村
●能夠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
●拉動農村內需轉變增長模式
●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良性循環
●可以有效縮小地區城鄉差別
發展小城鎮,是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我國的國情和資源條件難以支撐集中發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客觀上,農民進城也存在習俗、就業、購房、生活費用等諸多約束,採用農民熟悉和能夠承受的小城鎮生活方式,則是一個現實選擇。
當前,積極推進農村城鎮化,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城鎮化,是在特定的時期一個正確的選擇。一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要保持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去年通過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我國經濟取得了GDP增長8.7%的水平,其中房地產的快速增長,拉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但也導致房地產泡沫的急劇形成,投機炒房的現象較為盛行。如果以此不發展房地產,經濟發展沒有新亮點,我國經濟將如何保持穩定增長,是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
筆者認為,推進城鎮化建設將是一個一石多鳥的選擇。一、為大中城市的房地產投資降溫,把資金吸引到農村小城鎮,既能推進小城鎮的建設,又能利用城鎮建設繼續發揮房地產在拉動GDP增長中的作用,發揮房地產業與眾多的產業相關聯的特點,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還可以解決大城市房地產泡沫問題;二、,能夠推進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村的公共產品供給。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遷移到小城鎮,使得過去以「過密化」為特徵的人多地少矛盾有所緩解,使得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能夠實現;三、拉動農村的內需是未來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關鍵。由於我國農民收入增長較城市緩慢,加上農村醫療、養老、教育相關保障長期缺失,使得農村市場的消費沒有撬動起來。事實上,農民對於現代生活方式是嚮往和樂於接受的,家電下鄉等受到農民的積極響應就是很好的說明。農民在家用電器、交通工具、住房、教育、醫療、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消費,很大程度上依賴城鎮提供的消費環境和消費條件,沒有城鎮作為載體,農民就是有消費能力也無法消費。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還能孵化出更多的消費量。城鎮化必然帶動基礎、旅遊設施、公共服務業建設,帶動城鎮工業、建築材料、交通運輸、商業餐飲、文化消費等;四、農村城鎮化能減少農業水土資源流失、草原過度放牧等問題,實現人口、資源和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五、在中西部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發展農村經濟,可以有效縮小地區差別、城鄉差別,特別是西部地區大多是少數民族地區,有利於增進民族團結。
我國東部地區已經顯現出城鄉一體化的特徵。在我國中西部,城鄉差別較大,東部那種廣泛存在的產業集群、由村變鎮、城鄉和鎮村界限模糊的情況,在中西部則不存在。西部地廣人稀,民眾的創業水平較低,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不發達,有些地區生態環境惡劣,有些地區交通條件很差,發展小城鎮則應該以縣城為重點,使之成為一頭連接大城市、一頭輻射鄉村的中介城鎮。東部地區依靠經濟發展自然形成城鎮,而西部地區必須依靠政府的推動和外來資金的投入。前者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後者則是依靠外來的推動。但是,由於農村城鎮化,必然帶來對土地的佔用和環境的污染,所以必須堅持不均衡的發展方式,也不能急於求成,拔苗助長,而應該在戰略上積極主動,做好規劃,在具體執行中,也考慮實際情況,積極發展農村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農村產業非農化等基礎工作,使得城鎮化能有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支撐。
對於中西部而言,應該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工業和服務業。國家也應該有意識地將一些資源大項目放在西部,圍繞大項目的供應鏈,帶動西部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於西部發展工業和農業產業化要給予政策優惠,加大對中西部的轉移支付,加大西部公共設施建設,商業銀行積極提供資金支持,逐步實現東中西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公共設施均等化的目標。

③ 中國城市化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

城市化帶來了市場經濟的空前繁榮,讓大家的收入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並且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而且城市化可以節約更多的資源,讓物資運轉變得更加快捷,同時也產生了相關的服務行業,對整個社會的進步都是有好處的。

④ 城鄉一體化對我們是好是壞

態,但就城鄉差異而言,還遠遠不惟如此。文化和心理的差異,具有更加深層的、根深蒂固的淵源。要消除以至彌合這種差距,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研究:一是城市如何以更多的空間和寬容的心態接納農民;二是農民如何以自身的能力、素質、文化和心理適應城市;三是政府如何為這種城鄉之間的融合提供製度保障和服務安排。

關鍵詞:農村與城市 村民與市民 文化與心理 認同與差異

農民問題何以成為重中之重,掛在了總書記和總理的心頭,擺到了黨和國家最高層決策層的案頭,排上了中央「紅頭文件」的最前頭,刻在了包括九億農民在內的全社會的眉頭。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也是各顯其能,但就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而言,其基本的路徑就是「農轉非」。不過「農轉非」的途徑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吃商品糧,而是給已經在城市的1.2億農民工以市民待遇,給現在農村仍需要轉移的1.2-1.5億富餘勞動力和每年新增的1200萬勞動力以及以後新增需要

作者簡介:楊以謙(1957-),男,安徽碭山人,淮北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研究方向:政治文化、三農問題。

轉移的農民以平等的就業權。這就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研究:

一是城市如何以更多的空間和寬容的心態接納農民;二是農民如何以自身的能力、素質、文化和心理適應城市;三是政府如何為這種城鄉之間的融合提供製度保障和服務安排。



由於中國「三農」問題的歷史性、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要真正使農業興起來,農村強起來,農民富起來,遠非一個文件、一次會議、一項政策所能企及。縮小三大差別,一直是我們走向共同富裕

的價值取向,但我們對差別的認識往往更多地局限於物質形態。隨著對三農問題制度層面認識的深入,政治和權力的差別更加凸顯,給農民以國民待遇的呼聲日漸其高,各種政策措施也接踵出台。但就城鄉差異而言,還遠遠不惟如此。文化和心理的差異,具有更加深層的、根深蒂固的淵源。

1、 觀念差異

農民代表居住生活在特定地理環境中的人群。這一人群常常與居住在城鎮或都市的人群形成一種對照,即「鄉下人」和「城裡人」。居住在鄉野之中,聚村而居,成群而落,靠近田野、草原和大自然。因其出生地的原始基因,不論到哪裡,他們「鄉下人」的 地理身份與天生「城裡人」的地理身份的差異,便決定了城鄉之間的觀念差異,以及社會對這種身份的認知差別。由此,大凡落後、保守、歧視的觀念似乎都源於農民,也適合農民;而大凡進步、創新、高尚的精神似乎是城裡人的專利。「小農意識」、「小農觀念」以及「小農行為」等等概念,既是用來代表農民的觀念及行為,同時又是人們用來貶低他人的一種價值判斷。領導幹部不勝任工作稱之有農民意識,工廠廠長把廠子搞虧了、破產了稱之有農民意識,體育比賽比輸了稱教練有農民意識,作家寫不出好作品稱之為有農民意識,科研人員不出成果稱之為有農民意識,導演把作品弄砸了稱之為有農民意識,演員演不好自己的角色稱之有農民意識,連某些腐敗分子走到腐敗這一步,也稱自己有嚴重的農民意識,但有深厚農民意識的地地道道的農民,有成為腐敗分子的嗎,簡直是無恥之極。夠啦。其實帶有農民二字的貶義詞不止一個,比如農民心態、農民思想、農民觀念、農民作風、農民思維、農民形象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城裡人腦海里便形成這樣一種定勢思維,即認為農民總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安於現狀,害怕冒險;思想固執、狹隘,而缺乏開拓進取精神,甚至把「中國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這一關乎國家發展和治理的根本性的問題 ,也歧視性地理解和歸結為「農民的問題」或「農民出了問題」,似乎中國所有的問題都出在農民身上或都根源於農民。因而,農民問題解決了或農民不再出問題了中國便安然無恙。

2、主流意識形態差異

由於農民進入大中城市會面臨很高的壁壘,比如定居成本,就業機會、生活保障、子女就學等等。因而規模小一些的中小城鎮成為農民進城的較理想的選擇。事實上,農民進城的願望是很強烈的,想致富的農民甚至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直接建起了供自己進入的城鎮,來表達他們渴望進城的願望。它代表了一種原生意義上的農民樸素求富心理。即要通過城市化來改變自己的現狀,來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實現人生的價值。

觀念的差異反映在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上,便形成了對農民的歧視。由此造成了在制定和執行政策法律上,對農民群體利益的忽視以及對農民採取的不公開、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認識與對待。有些腐敗分子假星星懺悔,要求從輕發落,說給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我可以回家種地;那農民要是犯了錯,怎麼發落,不論從輕還是叢重,還能到城裡當官嗎?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對農民的歧視常常表現為整個社會或居於強勢地位的社會集團對農民群體的種種限制上,這些限制日益制度化、經常化,事實上已經構成了中國社會的最大不公。

3、文化與科技差異

物質層面上的差異還有個比較,有關資料統計,城鄉收入比已經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6:1拉大到現在的3.2:1,而隱性收入則是6:1。文化和技術上的差異更是不可比擬。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科技和文化藝術等領域發展緩慢。文盲和半文盲佔全國總人口比重大,科教文衛人員比重小。據有關統計,農村各類科教文衛人員只佔農村總人口的2.5%。就說衛生一項,可以說差異大的驚人,占人口70%的農民醫療衛生消費只佔到總消費的6%。

由於文化技術水平低,大多數農民工目前在城市裡乾的都是城裡人不願乾的活兒,收入也十分微薄。那麼,農民為什麼不去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呢?難啊!一是沒文化技術;二是沒錢培訓學技術;三是即便大學畢業了也沒門路找個體面的工作。在我國的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佔9.1%。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興起,缺乏轉崗就業技能的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大。 生存難保,談何文化技術,更談不上精神享受。

4、心理差異

就心理觀念而言,農民作為一個群體,有於其自身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在社會中的特定地位,自然會形成他們自己對待世界、社會和人生的基本態度和觀念。在這個意義上,農民文化、農民意識確實存在。但是,如果把農民的思想觀念和農民文化放到線性文化進化論的某個時點之上,認為農民的意識、觀念總是保守的、傳統的或落後的(孟德拉斯語),那麼,這種認識多少帶有偏見和絕對化的局限。馬加爵案,媒體評論多歸於因教育、歸因於學校和社會心理救治系統不健全,這些其實都還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在於橫在「城裡人」與「鄉下人」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於是,這種心理不平衡很容易轉變為惹事作惡的誘因。相當多的城市社會治安案件往往由此引發。

調查發現農民工是一個面臨強烈心理矛盾與心理沖突的群體,有些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穩定的制約因素,應引起關注。比如,自卑心理和孤獨情緒,由此造成農民工在就業、生活、醫療、教育等許多方面與城裡人隔著一條人為的卻又是難以逾越的鴻溝;被剝奪心理和不滿情緒,城市職工與農民工相比在各種福利上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壓抑心理和怨恨情緒,與生活上的貧困相比,農民工更難以忍受的是不被城市接受,不能與城裡人正常交往與合作,不能像城裡人一樣感受到平等與尊嚴。



正視差異、縮小差別、消除隔閡、彌合縫隙是政府、城市、農民共同的責任和義務

1、政府應該干什麼

制度與政策 對農民的限制、歧視,以及損害農民合法權益的現象普遍存在,制度上的缺憾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比如相關的法律法規及配套措施不完善、不健全,有規定而濫施處罰,以及缺少真正能夠為農民服務、保障農民權益的機構、機制等。但是,只要觀念與感情真正轉變過來了,辦事情、想問題才會處處為農民著想,替農民打算,才會想方設法破除一切障礙,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使進城務工的農民在子女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方面與城市人享受同等待遇;只要觀念與感情真正轉變過來了,有關司法與執法部門才能不折不扣地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規定,切實維護農民工應當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並加大對侵犯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單位和人員的查處力度。

措施與途徑 進城農民除了原來的基礎,一般是沒經過多少培訓和教育的。為此政府對進城農民扶持的首要任務就是對農民進行基本的城市適應性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訓。如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制觀念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現代公民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提高他們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發言能力、對話能力、組織能力和依法維權能力。對農民教育的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把農民工當成真正的城裡人看待,歸根到底,這些培訓也是為了幫助農民工成為真正的城裡人。這些培訓不僅包括對進城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同時要有政治、法律、政策、道德、權力、義務等人文方面的教育,使農民有意識地融入先進的社會發展系統,成為有現代意識的社會人。

引導與教育 農民工在非農產業和城鎮實現就業或創業的過程,也是他們融入一個新環境、開始一種新生活的過程。其間很可能產生一些有形或無形的矛盾沖突,甚至發生傳統和現代兩種生活方式或文化形態的碰撞,這在農民工進入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對農民工進行城市生活常識和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普及,引導他們自覺培養起對城市文明的認同感和對城市生活的責任感,應該是農民工培訓的更高層次的核心內容。

我們常說,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似乎把農民教育好了,中國的一切問題都不在嚴重。然而,現實的問題是,我們對農民訓導了多少年,嚴重的問題依然嚴重。是農民不可教化嗎?非矣。嚴重的問題是我們對農民既不尊重,也不理解。因而,也就談不上教育和解放,更說不上引導農民在人類解放的道路上獲得自我解放。問題是我們對農民究竟認識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親近了多少,教育了多少、教育了什麼、怎麼教育。對待農民,了解不等於理解,接觸不等於親近,看重不等於尊重,教訓不等於教育。

2、城市如何接納

尊重與理解 尊重農民首先要尊重農民的人格地位,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把農民當人看,決不能再把農民當作二等公民。按傳統的理解,農民是自給自足的小生產者,而現代化的涵義是以高科技為特徵的社會化大生產,如果以此為界定,農民與現代化格格不入。而要使農民走向現代化,既不是一味地阻止農民進城或人為地排擠、苛刻農民進城,也決不是讓農民都遷到城裡去。而是要通過農村環境的改變,農業手段的改善,農民素質的提高,實現新的解放。真正讓農民走向現代化,必須使農民自我覺醒,走進知識,親愛文明。這一解放的目標和標志就是:職業非農化、居住城鎮化、人口知識化、農業現代化。

善待與寬容 農民為城市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村人建設了城市,城市人不僅破壞了自身的壞竟,還污染了農村。城市人自己對農村人的創造成果也是刮目相看,但對創造這些成果的農村人卻另眼相待。假如我們再進一步換個位置想一想,我們自己是一個進城務工的農民,在為城市的繁榮付出艱巨的勞動與辛勤的汗水後,還處處受到歧視,處處受到刁難,工資被剋扣拖欠,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我們感情上能不能接受、心理上能不能承受、言語中有沒有怨氣。人的行為是受人的觀念與感情支配的,將心比心,我們才會更加體貼農民工,與農民工心心相通。如果我們把觀念與感情轉變以下,來個換位思考,又當如何。

把觀念與感情轉變過來,就應當設身處地替農民工想一想。他們大多來自貧困落後的鄉村,由於生活所迫,他們不得不拋家別子,背井離鄉,懷著希望與戒懼的心理來到陌生的城市打工謀生。他們在城市裡鋪路架橋、建房蓋樓、清掃垃圾、端盤洗碗、小區保安,大多從事那些城裡人不願乾的臟活累活苦活。在為城市建設與城市人生活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把觀念與感情轉變過來,更深層次問題是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加速推進城市化建設的必然結果。不能認為農民的天職就是耕田種地,農民到城市來務工就業就是侵佔了城市人的地盤,就是爭奪城市人的飯碗。要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就必須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而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就必然要把農村大批的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來。 接納與扶持 農民進城的條件,不僅取決於農民自身的願望,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城市接納農民門檻的高低。這樣城市要創造有利於農民進城的條件,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扶持農民盡快適應城市。幫助農民實現歷史性的大轉變。按照社會的發展規律,傳統的小農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逐漸轉化為城市工人、城市居民,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的人,也變成現代化的勞動者,傳統的農民被歷史巨浪所淘汰。我國農民正在進入這種歷史性的轉變,這要經歷很長的過程。他們所走的途徑是:在黨和國家的領導幫助下,在改革開放中,發展鄉鎮企業(絕大部分是非農產業),使農村工業化,很多勞動力變成鄉鎮企業的勞動者;建設小城鎮,使鄉村城鎮化,村民變成城鎮居民,也有一部分進入大中城市,成為其中的勞動者或居民;從事農業的人,將隨著農業現代化成為現代勞動者。當然,農民進城不能僅靠城市門欄的降低,同時,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知識經濟的到來,城市也不能一味遷就於農民的低素質。農民自身必須在提高素質上下功夫。

融合與共榮 縮小城鄉差別決不是把城裡人趕到鄉下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也不是一味地讓農民都進城,搶城裡人的地盤。而是使包括農民在內的現代社會人共同融入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的現代化過程。融入的政治前提是把農民作為革命的主力軍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工農聯盟是農民與城市利益共同體的基礎,我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整個社會的安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社會的全面小康;沒有農民的富裕,就沒有國家的富強。

農民要融入城市現代化的進程,還需要提高自身素質,以城市主人翁責任感維護城市。一是遵守城市的規則。城市中存在的很多規則都不同於農村,比如衛生和環保意識,進城農民要想在城市中生存下去,得到城市居民的認可,就必須首先改變原有的舊習慣,遵守城市中已經存在的各種規則。二是保護城市的公共產品。在農村環境中生長的農民往往對於自己的私人產品有很強的保護意識,而缺乏對公共產品的保護。公共產品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進城農民提高保護公共產品的意識十分重要。三是改變原有的生活文明准則。進城農民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必須改變「田園化」的農村生活文明准則,去適應城市「商品化」的生活方式。四是要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和素質。進城農民僅僅在生活上適應城市的規則還是不夠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很強的謀生手段,才可以和城市居民進行競爭,最終占據到城市中的比較正規的崗位。否則自身的地位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3、農民怎樣自立

自思自醒 農民的自立首先取決於農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能否實現由自在到自為的飛躍。回首中國農民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創舉,農民在自身全面解放的道路上已經並正在實現著新的跨越,重新審視新時期的新農民,應給中國農民一個新理念:當代中國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拓荒者;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的開拓者;農村城鎮化的創造者;民主政治的直接實踐者;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農民有了這樣的自我覺醒,農民不但要走向富裕,更要走向文明,走向人的全面發展和解放。實際上,農村中比較富裕的家庭,無論是有人做公事的,還是從事非農產業的,以及培養出大中專學生的,一個共同或者相似的特點是:都把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走向文明與開化。相對於其他農民,這些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或者都有一技之長,頭腦比較靈活,眼界比較開闊,觀念比較新穎,有著強烈的發展願望。在貧窮和富裕的鮮明對比中,農民深深地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文化書寫歷史;自思才能自醒,自為才能自主。

自主自願 農民缺少的不完全是進行創新的動力和能力,而是缺少必要的權利和自由。就農民的創造力而言,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所做的貢獻和作用是不可磨滅的。沒有任何一個農民不想走向富裕,不想走向文明。問題是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要建立在農民自覺的基礎上。實際上農民「要求發展的意識」在轉型期間體現的是相當清晰的。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是農民的富裕和發展,是農民自己不想富裕、不想發展嗎,決不是;是農民自己不會富裕、不會發展嗎,不全是。那麼,農民怎麼就富不起來,發展不上去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民之外的各類人員,農業之外的各行各業,村幹部之上的各位領導,發誓不讓農民富,發恨阻止農民富,發瘋干擾農民富。農民最不能接受的是那些不懂裝懂的瞎指揮者,最厭惡的是那些裝出一副很內行的面孔,對農民指手畫腳的老爺式公僕。既然我們要關心農民,那麼就必須注意到農民自我發展的這種意識,要從「我是農民」的角度來說,「我關心我的發展,我要發展,我應該得到發展」是合乎理性的和正當的權利要求。而不要對農民的發展要求一味涉障,剝奪他們的發展權。

自立自強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要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全靠農民自己。與城裡人的自傲心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民不論在城裡還是在鄉下,都有一種農民身份的自卑感。這也強化了農民的城鄉分類意識和城鄉差異觀念。隨著觀念、心理、制度、政策、環境、文化、技術差異的縮短或彌合。城市與鄉村的共榮與融合,農民自己也應該逐步擺脫以至消除自身的自卑感,而應樹立「我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城裡人」的觀念。不僅意識到,我為我是來自農村人而自豪。我為我能從農村來到城市並紮根城市,要比生在城市,但卻艱難地生存在城市更驕傲。 農民要真正自立於城市,自主於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必須屏棄鄉下人自卑感,樹立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感和自豪感,自立自強,自我解放,自我發展。當今,年輕的一代農民是不甘於一輩子呆在農村的,總要出來闖盪,由此他們的視野得以開闊,提高自身素質,謀求自身發展成為其自覺的要求。而要到城裡發展,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憑空想像。 這就要有一定的實力和能力,至少是要有通過學習和培養能夠具備的潛力。這些能力包括:資本積累能力,知識獲取能力,政治資源獲取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等。有了這些能力,加之政府的合理化制度安排,城市提供的廣闊平台,農民的解放和發展才能融入人類解放和發展的大道。

村民與市民的文化與心理差異不因農民工的進城甚或進城農民工拿到了城裡的戶口就自然而然地抹平。也不因「農民工是中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把農民裝扮成市民而使農民的地位有根本性的改變。農民進城的初衷是為了生存,至少是為了改變生存條件,農民改善生存狀態的路徑也不惟進城一條路。但要生存得好一些,除了消除制度性障礙,就農民自身而言,最迫切的就是要提高自身素質。當然,已經進城的農民,就其基本素質而言,要比不願或無力進城的農民,無論文化技術素質或心理適應性都更強一些。而要能夠繼續在城裡混下去,進而混出個市民樣來,僅靠原來的那點本事就遠遠不夠了。這樣,不論在城裡,還是在農村,要從根本上改變自身生存狀態,政府的制度安排,城市的政策與心態調整,農民的文化技術素質提高和心理素質的適應也成為當務之急了。

⑤ 你們感覺得到中國城鎮化建設的可怕性嘛

城鎮化自古以來都是由經濟發展自然推動的,城鎮化率越高,就必須有高度發達回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答作支撐,同時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目前的新型城鎮化並非是單純城市化,趕農民上樓,而是在我國經濟面臨轉型,社會面臨變革,國際經濟越來越復雜的大背景下推出的,新型城鎮化主要是通過改革逐步消除城鄉二元體制,從而達到城鄉一體化,人口自由流動,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土地改革,使農業效率提高,同時拉動鄉鎮工業經濟,促進農業增收,達到拉動內需的目的!中國的國情使我們不得不走由頂層設計到市場發展的路子,但部分地方政府誤解和離不開土地財政的模式,強拆強搬,導致城鎮化走上大躍進的造城之路,而社會配套和工業建設都無法與農民進城同步,就會造成大規模的空城,貧民窟出現,從而產生社會性的問題!

⑥ 城鎮化建設有什麼利弊

城鎮化建設積極影響:

(1)城鎮化促進了工業化,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業生產的效率,提升了工業化程度。工業化的發展和機械化節省了大量勞動力,部分農民將土地流轉出去,脫離了農村,為農民安心在城市、城鎮工作提供了保障,農民的生活更加豐富。

(2)城鎮化為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民致富奠定了基礎。城鎮化的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民數量,使剩餘農業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積大幅提高,為農業生產集約化發展提供了可能。

(3)城鎮化為工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優化了農村的產業結構。城鎮化為工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大量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城鎮人口後,轉化人口的就業能夠為輕重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

(4)城鎮化提高了農村對外開放程度,有利於縮小城鄉差別。城市化、城鎮化為農民與時俱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台,農民在進入城市、城鎮後,日益脫離農業生產,大部分進入二、三產業,成為產業工人。

城鎮化發展消極影響:

(1)農村人口向城市、城鎮流動,導致農村低素質勞動力比例增大。

由於我國城市化、城鎮化水平發展的巨大不平衡,導致在一些先進的城鎮化地區大量優質的農村勞動力資源湧入城鎮,使目前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優質勞動力大幅度減少,部分地方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價格猛漲。

農忙時甚至急需的部分農業勞動作業有時還得不到及時有效地開展,貽誤了農時,使農業經濟效益嚴重受損。素質低下的勞動者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雖然耗時長,效率卻很低,影響了農時,導致農業生產效率日益下降。

(2)城鎮化發展使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普及和應用受到影響。城市化、城鎮化的過程是大量優質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城鎮轉移的過程,導致在農村留守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

他們中多數對新的科技知識知之甚少,加上年齡老化,家務負擔繁重,使許多新的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推廣、普及和應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3)城鎮化增加了農村閑置住房,導致談城鎮化發展對農村的沖擊影響及解決措施付躍超資源浪費。大量人口由農村向城市、城鎮轉移,使農村閑置的住房日益增多。農村住房的價值最近幾年不斷下跌,在城市化、城鎮化的趨勢下,農民離開農村到城裡工作,家中的已有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4)城鎮化使棄耕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村留守老人缺乏關懷。大量農村勞動力日漸湧入城市、城鎮,導致目前農村優質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

留守農村者老弱病殘居多,這些弱勢群體對很多傳統農業的農活都難以操作,引起大片良田、耕地無人耕種,天長日久便成為荒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糧食的安全,也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6)中國城鄉化建設好不好擴展閱讀

政府全面主導城鎮化模式的五個弊端

首先是缺乏科學性。政府體系是一個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且政府與企業或非政府組織的關系又有較強的支配關系,這就導致以政府主導的城鎮化發展蛻變成為誰官職高誰有話語權。許多地方的城市規劃因此嚴重違反科學規律,帶來了重大損失。

其次是造城運動,盲目擴張。政府一家為大,主導城鎮化發展,為了自身政績需要、面子形象需要,攤大餅、搞擴張。突出反映這種粗放式、外延式城鎮化增長道路,就是城市建設用地增長過快。

據遙感影像對比分析,僅2006~2009年,全國84個重點城市主城區建設用地規模就從1 .7萬平方公里擴大到1 .9萬平方公里。在全國652個城市中,市區面積增加1倍以上的城市有147個。

第三是不計成本,粗放發展。國際上,土地城鎮化一般是人口城鎮化的1.2倍,我國2000~2010年達到1.8倍。這表明,相比較一定數量人口城鎮化,土地利用十分粗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復雜,其中主要原因是政府並不是一個經濟組織,在用行政力量推動城鎮化發展時,可以少計、不計城鎮化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

第四是低價征地,與民爭利。由於土地收益分配以地方為主,且地方政府對土地收益有較大的支配自主權,這就導致地方政府具有強烈的動機低價從農民手中征地,然後高價出讓。

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土地收入1.0375萬億元,拆遷、補助費用為3778億元;2009年全國土地收入為1 .42萬億元,拆遷、補助費用為5180億元。也就是說,政府花1塊錢,可以獲得3塊錢。

第五是資源過度集中,中小城市增長乏力等。人口已經達到中等城市的規模,但得不到相應的政策支持。在土地指標利用方面,低等級城鎮獲取土地指標非常困難。2000-2010年,中國城級以上城市市轄區的建成區面積增長了95.8%,而同期中國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面積僅增長了50.9%。

⑦ 中國城鎮化建設是怎麼回事

就目前形勢來看我國處於發展階段在資金方面存在短缺是一個事實當務之急只有加快農村回城鎮化進程的建設...我國答農村城鎮化的必要性自1998年中國政府關於解決我國「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決策和在國家「十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提出推進城鎮化的戰略和對我國幾十年不變的城市發展方針作了一定調整後人們普遍認識到推進和加速城鎮化使農村富餘勞動力和過量的農業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今年的「兩會」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要統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同時新近的統計局數據顯示2.5億進城務工的農民工1.9萬個小城鎮46%的城市化水平。

⑧ 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前景怎麼樣

10月21日,中小城市綠皮書在北京發布。根據最新中小城市劃分標准,全國共有中小城市2816個,經濟總量佔全國84%以上。然而,這批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區域的城鎮化率僅僅為35%。
《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城鎮化水平在2011年邁過50%的大關達到51%,去年達到53%。中小城市的城鎮化水平遠低於全國發展水平。那麼,我國城鎮化率的提升空間有多大?
從國際經驗來看,一般工業化率達到30%時城鎮化率可以達到60%;工業化率再上升10個百分點,城鎮化率可以達到75%以上。目前,我國工業化率已接近40%但城鎮化率卻僅僅在53%左右。相近的工業化水平,城鎮化率卻滯後20個百分點以上。未來必然迎來一個加速發展時期。
我國城鎮人口從1978年的1.7億人新增到今天的6.9億人,增加了5億人,增速迅猛。前瞻保守估計2030年前我國城鎮化率以年均1個百分點的速度推進,預計2020年、2030年城鎮化率將分別達到60%、70%上下。據聯合國預測,2030年中國總人口約為15億人。這樣,2020年、2030年的城鎮人口將分別為9億以及10.5億,較現在分別增加2.1億以及3.6億。
城鎮人口從2012年的7.1億增加到2030年的10.5億,意味著城鎮人口年均2.2%的增長率,這個速度與1995-2011年間實現的4.3%的速度相比,將近低2個百分點,2030年前不到3%的城鎮人口增速完全可以實現。
從這個角度看,我國城鎮化水平空間較大。顯然,整體城鎮化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佔了大規模比例的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加總經濟體量佔了整個國民經濟的80%以上,這部分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重視再重視。大規模的人口轉型也將依賴於這2816個中小城市發展。在公共資源分配、體制制度改革方面要努力突破障礙瓶頸的桎梏。只有解決好了中小城市的城鎮化率我國整體城鎮化水平的提升才能得到合理的提升。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望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中國城鄉化建設好不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