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計算居民人均年收入
農村居民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有何區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以前的人均生活費收入有何區別?
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家庭在支付個人所得稅之後,所餘下的全部實際現金收入(不包括借貸收入)。
(以前的)生活費收入:指調查戶實際現金收入中能用於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不包括借貸收入)
計算公式為:
可支配收入=實際收入-家庭副業生產支出-記帳補貼-個人所得稅
生活費收入=實際收入-家庭副業生產支出-記帳補貼-贍養支出-贈送支出-親友搭夥費
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生活費收入)即用家庭可支配收入(或生活費收入)除以家庭人口。
目前,國家統計局規定的農民純收入指標,是指農村居民家庭全年總收入中,扣除從事生產和非生產經營費用支出、繳納稅款和上交承包集體任務金額以後剩餘的,可直接用於進行生產性、非生產性建設投資、生活消費和積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它是反映農民家庭實際收入水平的綜合性的主要指標。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包括從事生產和非生產性的經營收入、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帶回和國家財政救濟、各種補貼等非經營性收入;既包括貨幣收入,又包括自產自用的實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銀行、信用社和向親友借入等屬於借貸性的收入。
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被調查的城鎮居民家庭在支付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及其他經常性轉移支出後所餘下的實際收入。
農民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區別在於:
從指標的含義上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鎮居民的實際收入中能用於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它是用以衡量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標。而農民純收入,則是指農民的總收入扣除相應的各項費用性支出後,歸農民所有的收入。這個指標是用來觀察農民實際收入水平和農民擴大再生產及改善生活的能力。
Ⅱ 如何計算城鄉收入差距
城鄉收入差距的直接表現是貧富差距在拉大,地區之間的城鄉收入差距也存在顯著差異。
對策:
第一,完善政策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近年來,國家針對「三農」問題持續出台幾個「中央一號文件」,給予了農業發展的重大政策支持。雖然在相關政策的指引下農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為了保證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扶持,如財政支持、土地政策支持、金融支持、稅收優惠,特別是在土地政策方面,要完善當前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土地流轉,保持中國8億畝的土地紅線,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
第二,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第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即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又拉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擴大轉移支付,強化稅收調節,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第四,改革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推動勞動就業創新
城鄉二元體制戶籍制度使城鄉之間形成了一條不可逾越而且差距很大的壁壘,而這個屏障不僅阻礙了技術、資金、在城市和農村地區之間的流動,更嚴重的阻礙了城市和農村勞動力的流動,也使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不能正常進行,所以就使城鄉之間不能同步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所以只有徹底改變目前的二元戶籍制度,使勞動力逐漸轉移,才能促進勞動就業和創新。
這才是解決城鄉收入差距的關鍵所在改革戶籍制度並不是對現行的戶籍制度全盤否定,現行戶籍制度也有它存在的合理之處,也有它的好處,所以說改革要做到「取其精華,剔其糟粕」,把現行戶籍制度中合理的部分,堅定的肯定並貫徹落實下去,而現行戶籍制度那些不合理的地方要堅決地剔除。而現行戶籍制度對社會管理仍然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為國民經濟規劃與勞動力配置提供很重要的數據,也通過戶口登記確定了公民民事權利與行為能力,維護社會治安,促進社的穩定。現行戶籍制度存在不合理,急需改革的地方在於隨著戶籍制度而誕生的就業權、受教育權、遷徙、社會保障、醫療服務和其他福利措施。所以說只有正確對待戶籍制度,才能使對它的改革順利進行下去。
戶籍制度的改革,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所以,要在戶籍改革的時機,清楚所有阻礙到勞動力自由流動的歧視性政策法規,制定城鄉同意的就業資格准入制度,建立與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讓農民有機會參與到城鎮崗位的競爭之中。然後,就要規范企業的行為,落實《勞動法》及其他法規的相關規定,保證農民的合法權利,杜絕「同工不同酬」現象發生,這樣才能推動勞動力就業創新。
第五,重視農村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素質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發展農村教育能夠提高農村居民素質,促進社會公平,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然而,目前中國的農村教育落後,勞動生產率低,教育水平低,使農民素質不高,收入不高。為了提高農村居民的整體素質,提高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我們必須優先和農村教育的發展。
首先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與支持,完善農村教育經費保障體制。要發展農村教育,首先就得繼續貫徹和落實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制度,落實最基礎的教育,使農村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其次要大力加強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大力推廣農業技術,培養有文化、有技術的農民,這樣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最後要加大農村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農村教師的數量與質量、促進和推動農村教育的全面發展。
第六,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社會保障制度能夠有效的穩定社會促進和諧,隨著我國現階段經濟體制的完善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能夠有效的縮小城鄉差距、穩定社會、促進和諧、實現小康。但在這一階段,由於社會保障體系長期困於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很多地方還存在偏差,導致社會保障水平低下,社會發展滯後,同時也存在管理的不和諧現象。農村居民享受到的社會保障與城市居民相差甚遠,據調查全國有70%的農村居民享受不到10%的社會保障。因此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最低生活
Ⅲ 要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翻番目標,應完成哪些收入分配支付的改革
關於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干意見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要求,深入推進「十二五」規劃實施,完善收入分配結構和制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現提出以下意見:一、充分認識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艱巨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逐步推進,破除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基礎上,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不斷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基本確立,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框架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居民人均實際收入平均每十年翻一番,家庭財產穩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踐證明,我國收入分配製度是與基本國情、發展階段總體相適應的。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充分發揮再分配調節功能,加大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徹底取消農業稅,大幅增加涉農補貼,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深入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大力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和扶貧標准大幅提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持續提高,近年來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態勢開始顯現,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取得新的進展。同時,也要看到收入分配領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規范,隱性收入、非法收入問題比較突出,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宏觀收入分配格局有待優化。這些問題的產生,既與我國基本國情、發展階段密切相關,具有一定的客觀必然性和階段性特徵,也與收入分配及相關領域的體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實等直接相關。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切實解決一些領域分配不公問題,防止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的根本舉措;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處理好勞動與資本、城市與農村、政府與市場等重大關系,推動相關領域改革向縱深發展,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使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和制度基礎,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區域之間發展條件差異大,城鄉二元結構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還在深入發展。要充分認識到,當前收入分配領域出現的問題是發展中的矛盾、前進中的問題,必須通過促進發展、深化改革來逐步加以解決。解決這些問題,也是城鄉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斷改善過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時也應該看到,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是一項十分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克難攻堅、有序推進。二、准確把握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1.總體要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基本國情,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發展中調整收入分配結構,著力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體制環境,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堅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並重,繼續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為重點,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2.主要目標。——城鄉居民收入實現倍增。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實際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爭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長更快一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縮小。城鄉、區域和居民之間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扶貧對象大幅減少,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橄欖型」分配結構逐步形成。——收入分配秩序明顯改善。合法收入得到有力保護,過高收入得到合理調節,隱性收入得到有效規范,非法收入予以堅決取締。——收入分配格局趨於合理。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社會保障和就業等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明顯提升。三、繼續完善初次分配機制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擴大就業創業規模,創造平等就業環境,提升勞動者獲取收入能力,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深化工資制度改革,完善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決定和增長機制。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生產要素價格的機制。3.促進就業機會公平。大力支持服務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小型微型企業和創新型科技企業發展,創造就業崗位。完善稅費減免和公益性崗位、崗位培訓、社會保險、技能鑒定補貼等政策,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完善和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等鼓勵自主創業政策。借鑒推廣公務員招考的法,完善和落實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在國有企業全面推行分級分類的公開招聘制度,切實做到信息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4.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足額提取並合理使用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保障職工帶薪最短培訓時間。新增財政教育投入向職業教育傾斜,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建立健全向農民工免費提供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制度。完善社會化職業技能培訓、考核、鑒定、認證體系,規范職業技能鑒定收費標准。提高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5.促進中低收入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建立反映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及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根據經濟發展、物價變動等因素,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准,到2015年絕大多數地區最低工資標准達到當地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40%以上。研究發布部分行業最低工資標准。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積極穩妥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和行業性、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到2015年,集體合同簽訂率達到80%,逐步解決一些行業企業職工工資過低的問題。落實新修訂的勞動合同法,研究出台勞務派遣規定等配套規章,嚴格規范勞務派遣用工行為,依法保障被派遣勞動者的同工同酬權利。6.加強國有企業高管薪酬管理。對部分過高收入行業的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嚴格實行企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雙重調控政策,逐步縮小行業工資收入差距。建立與企業領導人分類管理相適應、選任方式相匹配的企業高管人員差異化薪酬分配製度,綜合考慮當期業績和持續發展,建立健全根據經營管理績效、風險和責任確定薪酬的制度,對行政任命的國有企業高管人員薪酬水平實行限高,推廣薪酬延期支付和追索扣回制度。縮小國有企業內部分配差距,高管人員薪酬增幅應低於企業職工平均工資增幅。對非國有金融企業和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通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增強董事會、薪酬委員會和股東大會在抑制畸高薪酬方面的作用。7.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建立公務員和企業相當人員工資水平調查比較制度,完善科學合理的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適當提高基層公務員工資水平;調整優化工資結構,降低津貼補貼所佔比例,提高基本工資佔比;提高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准,抓緊研究地區附加津貼實施方案。結合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建立健全符合事業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工資分配製度。8.健全技術要素參與分配機制。建立健全以實際貢獻為評價標準的科技創新人才薪酬制度,鼓勵企事業單位對緊缺急需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實行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有利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分配政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入股、崗位分紅權激勵等多種分配法,保障技術成果在分配中的應得份額。完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貼制度。允許和鼓勵品牌、創意等參與收入分配。9.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落實上市公司分紅制度,強化監管措施,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適度擴大存貸款利率浮動范圍,保護存款人權益。嚴格規范銀行收費行為。豐富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等基金產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拓寬居民租金、股息、紅利等增收渠道。10.建立健全國有資本收益分享機制。全面建立覆蓋全部國有企業、分級管理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國有資本收益,擴大國有資本收益上交范圍。適當提高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上交比例,「十二五」期間在現有比例上再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用於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11.完善公共資源佔用及其收益分配機制。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完善公開公平公正的國有土地、海域、森林、礦產、水等公共資源出讓機制,加強對自然壟斷行業的監管,防止通過不正當手段無償或低價佔有和使用公共資源。建立健全公共資源出讓收益全民共享機制,出讓收益主要用於公共服務支出。四、加快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健全公共財政體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稅收調節力度,改革個人所得稅,完善財產稅,推進結構性減稅,減輕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業稅費負擔,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不斷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實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制度。12.集中財力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對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扶貧開發等方面的支出,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財力支持。嚴格控制行政事業單位機構編制,「十二五」期間中央和地方機構編制總量只減不增,減少領導職數,降低行政成本。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嚴格控制「三公」經費預算,全面公開「三公」經費使用情況。「十二五」時期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13.加大促進教育公平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全面落實九年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嚴格規范教育收費行為。進一步完善普通高中、普通本科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資助政策,逐步提高補助標准。為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提供補助。切實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和參加當地中考、高考問題。14.加強個人所得稅調節。加快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完善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的徵收、管理和處罰措施,將各項收入全部納入徵收范圍,建立健全個人收入雙向申報制度和全國統一的納稅人識別號制度,依法做到應收盡收。取消對外籍個人從外商投資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所得免徵個人所得稅等稅收優惠。15.改革完善房地產稅等。完善房產保有、交易等環節稅收制度,逐步擴大個人住房房產稅改革試點范圍,細化住房交易差別化稅收政策,加強存量房交易稅收征管。擴大資源稅徵收范圍,提高資源稅稅負水平。合理調整部分消費稅的稅目和稅率,將部分高檔娛樂消費和高檔奢侈消費品納入徵收范圍。研究在適當時期開征遺產稅問題。16.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落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十二五」期末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分類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推進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高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率。健全城鎮居民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養老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發揮商業保險補充性作用。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17.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和待遇水平,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推進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門診統籌。「十二五」期末基本醫療保險政策范圍內醫保基金支付水平達到75%以上,明顯縮小與實際住院費用報銷支付比例的差距。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全面實現統籌區域和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逐步增加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18.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滿足困難家庭基本需求。「十二五」期末全國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按質量標准完成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1000萬戶以上,實現全國游牧民定居目標。19.加強對困難群體救助和幫扶。健全城鄉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保障標准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准。建立健全經濟困難的高齡、獨居、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完善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進孤兒集中供養,建立其他困境兒童生活救助制度。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20.大力發展社會慈善事業。積極培育慈善組織,簡化公益慈善組織的審批程序,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個人和社會組織舉醫院、學校、養老服務等公益事業。落實並完善慈善捐贈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公益性捐贈支出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允許結轉以後年度扣除。加強慈善組織監督管理。五、建立健全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長效機制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平等交換和自由流動,促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1.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穩步提高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完善大宗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養新型經營主體,支持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對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投入,促進產銷對接和農超對接,使農民合理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培育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鄉村旅遊,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收益。22.健全農業補貼制度。建立健全農業補貼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糧食直補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規模,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新增農業補貼向糧農和種糧大戶傾斜。完善林業、牧業和漁業扶持政策。逐步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范圍,適當提高保費補貼比例,進一步細化和穩步擴大農村金融獎補政策。23.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確保農民分享流轉收益。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征地制度,依法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24.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大幅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新增部分主要用於支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加大以工代賑力度,努力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十二五」時期,對240萬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實施異地扶貧搬遷;按照人均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扶貧標准,到2015年扶貧對象減少8000萬人左右。25.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制定公開透明的各類城市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把有穩定勞動關系、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並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重點推進解決舉家遷徙及新生代農民工落戶問題。實施全國統一的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六、推動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大力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制度建設,健全法律法規,加強執法監管,加大反腐力度,加強信息公開,實行社會監督,加強基礎工作,提升技術保障,保護合法收入,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26.加快收入分配相關領域立法。研究出台社會救助、慈善事業、扶貧開發、企業工資支付保障、集體協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財政轉移支付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規,及時修訂完善土地管理、礦產資源管理、稅收征管、房產稅等方面法律法規。建立健全財產登記制度,完善財產法律保護制度,保障公民合法財產權益。27.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健全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將拖欠工資問題突出的領域和容易發生拖欠的行業納入重點監控范圍,完善與企業信用等級掛鉤的差別化工資保證金繳納法。落實清償欠薪的工程總承包企業負責制、行政司法聯動打擊惡意欠薪制度、保障工資支付屬地政府負責制度。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28.清理規范工資外收入。嚴格規范黨政機關各種津貼補貼和獎金發放行為,抓緊出台規范改革性補貼的實施意見。加強事業單位創收管理,規范科研課題和研發項目經費管理使用,嚴格公務招待費審批和核算等制度規定。嚴格控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高管人員職務消費,規范車輛配備和使用、業務招待、考察培訓等職務消費項目和標准,職務消費接受職工民主監督,相關賬目要公開透明。29.加強領導幹部收入管理。全面落實《關於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嚴格執行各級領導幹部如實報告收入、房產、投資、配偶子女從業等情況的規定,對隱報瞞報、弄虛作假等行為,通過抽查、核查,及時糾正,嚴肅處理。繼續規范領導幹部離職、辭職或退(離)休後的個人從業行為,嚴格按照有關程序、條件和要求兼職任職審批事項。30.嚴格規范非稅收入。按照正稅清費的原則,繼續推進費改稅,進一步清理整頓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堅決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費和基金項目,收費項目適當降低收費標准。建立健全政府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31.打擊和取締非法收入。圍繞國企改制、土地出讓、礦產開發、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強化監督管理,堵住獲取非法收入的漏洞。嚴厲打擊走私販私、偷稅逃稅、內幕交易、操縱股市、制假售假、騙貸騙匯等經濟犯罪活動。嚴厲查處權錢交易、行賄受賄行為。深入治理商業賄賂。加強反洗錢工作和資本外逃監控。32.健全現代支付和收入監測體系。大力推進薪酬支付工資化、貨幣化、電子化,加快現代支付結算體系建設,落實金融賬戶實名制,推廣持卡消費,規范現金管理。完善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發票管理和財務報銷制度,全面推行公務卡支付結算制度。整合公安、民政、社保、住房、銀行、稅務、工商等相關部門信息資源,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收入信息監測系統,完善個人所得稅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城鄉住戶收支調查一體化制度。七、加強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組織領導33.統一認識,加強領導。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認識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重大意義,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把落實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作為重要任務,納入日常考核。各有關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加強工作指導,強化監督檢查,認真總結經驗,及時解決改革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34.突出重點,強化實施。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要與國有企業、行政體制、財稅金融體制等相關重點領域改革有機結合、協同推進。各有關部門要圍繞重點任務,明確工作責任,抓緊研究出台配套方案和實施細則,及時跟蹤評估政策實施效果。各地區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措施,確保改革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鼓勵部分地區、部分領域先行先試,積極探索。35.深入宣傳,注重引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全社會從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正確認識當前存在的收入分配問題,深入宣傳堅持科學發展是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根本途徑,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切實做好各項改革政策的解讀工作,加深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艱巨性、復雜性的認識,引導社會預期,回應群眾關切,凝聚各方共識,形成改革合力,為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Ⅳ 居民收入差異很大,居民收入水平用哪個指標表示比較合適
收益大是很正常的現象,各方面的差異都是有一個說明因為坑都是根據個人的一個能力。
Ⅳ 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快新農村建設,是我市踐行科學發展見的重要舉措.讀我市「十五」期間城鄉居民收入
(1)讀表可得: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變化的相同是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都有較大增長;
不同點是農民人均收入遠低於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幅也明顯低於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城鄉差距進一步加大;
(2)為加快我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促進農民增收其,措施有: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走科技興農之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增加外出務工收入;搞活農產品流通,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等.
故答案為:
(1)相同點: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都有較大增長;
農民人均收入遠低於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幅也明顯低於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城鄉差距進一步加大;
(2)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走科技興農之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增加外出務工收入;搞活農產品流通,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等.
Ⅵ 在居民生活、消費收支調查中如何才能讓大家都說實話
首先必須是匿名,其次可以有點利益調動,比如說抽獎。還有就是問題要簡約別太羅嗦,
Ⅶ 湖南常德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城鄉居民家庭收支狀況調查與研究
常德市地處湖南北部,素有湘西門戶之稱。她依山傍水,東據西洞庭湖,西倚湘西山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發生的變化,令世人矚目。利用此次寒假回家的機會,我通過走訪調查及查閱有關資料,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鄉的飛速發展。鱗次櫛比的摩天高樓、流光溢彩的商業步行街、快速便捷的立體交通運輸網路、寬闊整潔的農村水泥公路、鳥語花香的鄉里人家…,都令我深深的震撼。繁榮、富強、和諧、奮進. 「要想富,先修路」 ,一條條通向農家小院的水泥路正在腳下延伸。它不單單是一條條通村公路,更是修的密切黨群關系的連心路、加快小康步伐的致富路、縮小城鄉差距的高速路。據2007年10月《常德日報》的報導,常德市農村公路建設已超額完成省「8件實事」和市「10件實事」既定年度目標。「8件實事」主要目標為:建設通鄉公路70公里,建設通暢工程1550公里。「10件實事」主要目標為:建設通鄉公路80公里,建設通暢工程1420公里。便利的交通,為發展建設新農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幢幢洋房小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出,像士兵一樣整齊地排列在筆直平坦的水泥路兩邊,接受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取得的可喜的成果的檢驗。2009年春節下鄉走親訪友時,映入我眼簾的是一片片黃澄澄的油菜地和一條條縱橫交錯的水泥路,記憶中的泥濘石子路已一去不復返,而這油畫似的美景正預示著農村一片欣欣向榮的前景。德行天下;這是一片美麗的熱土,因「沅水 —我的家鄉常德市變化 秉承著「德行天下、和諧奮進」 的常德精神,突出精神文明建設主題,常德努力創新文化載體、積極提升城市品位。始建於1992年的常德詩牆這個以城區防洪牆為依託的文化載體,仍在不斷建設和完善之中。詩牆主體竣工後,每年前來參觀的遊客逾100萬人次。常德市委、市政府以詩牆為平台,從2003年開始連續舉辦3屆中國詩人節,每屆參與吟詩、寫詩、誦詩活動的知名詩人和本地詩歌愛好者達50餘萬人。走進詩牆公園,我不由感嘆常德人的文化創造力。詩牆全長5公里,選刻當代著名書畫大家作品1500多幅,以世界最長的詩書畫刻藝術牆而被譽為「詩國長城」 。常德市還以遍布街頭的廣場為依託,廣泛開展廣場文化活動。武陵歡歌、激情廣場、濱湖之夜、芷蘭雅韻等廣場群眾文化活動,每天吸引5萬多市民群眾。 德行天下;這是一片美麗的熱土,因「沅水 三十年風雨同舟,三十年滄桑巨變。改革開放使常德市經濟蓬勃發展,使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常德人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Ⅷ 關於城鄉一體化的調查報告 1000字
關於嘉興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考察報告
2009年10月19日——10月27日,我校曾文鴻副校長帶領第二期中青班全體學員赴浙江嘉興市委黨校異地學習考察,我隨同參與了這次學習考察活動,並對嘉興市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情況進行了調研和考察。現形成考察報告如下:
一、嘉興市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做法
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杭州、嘉興、義烏、溫州、台州等地建立三大省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明確要求嘉興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為建成帶動作用強、統籌水平高、體制機制活的統籌城鄉發展先行區,嘉興市出台了《嘉興市打造城鄉一體化先行地行動綱領》(嘉委[2008]1號)等一系列文件,並以「兩分兩換」為核心、以「全民社保」為支撐,大力推進「一步到位」式的城鄉一體化。
(一)「兩分兩換」推動城鄉一體化跨越式前進。
1、嘉興市的基本情況
嘉興位於長三角杭嘉湖平原中心地帶,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區域發展比較均衡,下轄的縣(市、區)經濟實力均位於全國百強縣第20~35位。2007年,該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8∶1,收入差低於浙江省的2.4∶1和全國的3.2∶1。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土地緊缺等要素制約日益顯現。嘉興是平原,沒有大量可用來改造為建設用地的低丘緩坡,杭州灣北岸是主航道,也不可能進行大規模圍墾造田。在非農用地不足的背後,農村宅基地雜亂無章,農民大多分散居住,宅基地面積過大(戶均宅基地1.5~2畝),造成土地的浪費;農村勞動力中從事一產的比例已下降到24.5%,大多數農村勞動力已脫離土地到城鎮企業務工。從現實條件來看,嘉興已經具備了推進「兩分兩換」的條件。
2、「兩分兩換」的基本內容和工作目標。
所謂「兩分兩換」,是指將農戶宅基地和承包地分開、搬遷與土地流轉分開,在依法、自願基礎上,以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兩分兩換」的實質是試圖通過農民的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直接轉變為可處置資產;通過農民的承包地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以保證失地農民老有所養;其直接作用就是通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讓農村土地實現像城市一樣的市場化流轉,推進農戶向城鎮集聚,從而將宅基地復耕,或為其他用途騰出用地指標。同時,也能進一步打通農民進城的渠道。嘉興市力爭通過「兩分兩換」,到2012年,1/3以上的農民實現向城鎮和中心村集聚,流轉土地面積100萬畝以上,50%左右的農田實現規模集約經營。
3、「兩分兩換」的具體做法。
一是摸清基本情況。嘉興市在每個縣(市、區)都開展試點工作。各縣(市、區)再選擇鄉鎮和村進行試點。為確保工作穩步推進,市、區、鎮、村、村民小組五級對開展試點的區域,通過召開各種類型座談會、懇談會、聽證會,充分聽取村民意見,掌握民情,尊重民意。調查數據顯示,全市90%以上試點村的村民都同意推進「兩分兩換」。
二是制定政策文件。在嘉委[2008]36號文的基礎上,嘉興市委辦、市府辦又出台了《關於開展節約集約用地試點加快農村新社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嘉委辦[2008]50號),對「兩分兩換」試點工作作了進一步細化。各縣(市、區)、鎮也結合自身實際,出台了相關政策文件。
三是完善相關規劃。各縣(市、區)結合「兩分兩換」試點的開展,及時調整完善鎮域總體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和其他相關配套建設規劃。
四是建立工作載體。各縣(市、區)成立統籌城鄉工作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各鎮和有關部門也相應建立工作機構。各鎮政府分別注冊成立公司,作為運作主體封閉運行。
五是有序推進試點工作。為使該項工作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嘉興市宅基地置換共有三種方式,即:按照1∶1的面積置換城鎮公寓或自建別墅、按照1∶1~2的面積置換產業用房、貨幣補償。選擇第一種模式的農戶中,公寓與自建別墅的比例為55∶45。進行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後,公寓房每戶實際佔地不超過0.3畝,自建房不超過0.5畝。
(二)全民社保解除農民後顧之憂。
為解除農村居民進城之後「老有所養」的後顧之憂,嘉興市出台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直接把城鄉各類勞動者都納入到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中來,嘉興也成為全國率先實現全民社保的地級市。該市的具體做法是:
1、城鎮職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2、不能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鎮居民參加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該市上上年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的8%繳交養老保險金,並全部納入個人賬戶;政府財政資金補貼5%,其中3%納入個人賬戶,2%納入統籌賬戶。
3、失地農民參加失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
4、其他未能參加社保的農村居民參加農村居民社會保險,按照該市上上年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的8%繳交養老保險金,並全部納入個人賬戶;政府財政資金補貼5%,其中3%納入個人賬戶,2%納入統籌賬戶。
由於農村居民繳交15年的費用基本上在1萬多元,如果參加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財政資金給予1萬元甚至全額社保補貼;如果土地承包經營權全部流轉且流轉期限在10年以上的,還可按照城鎮居民的繳費標准和待遇置換社會保障。
(三)發展農家樂促農民增收。
浙江省高度重視「農家樂」的發展,並在2007年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的意見》,重點支持發展以農民家庭為經營主體,以行政村為基本單位的「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鼓勵發展以企業法人為經營主體,依託各類農業園區和特色農產品基地的「農家樂」休閑旅遊點;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建設一家一戶農民辦不了的休閑旅遊項目和配套產業,帶動周邊小規模「農家樂」的發展。嘉興市秀洲區王店鎮在發展「農家樂」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了成功。該鎮建林村目前有9戶農戶依託本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自家庭院發展農家樂,每戶的年均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與此同時,該村還利用從農民手中流轉過來的土地,集中發包給有實力的投資者,開發旅遊度假區,也取得了成功,有效地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二、嘉興市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幾點啟示
透過嘉興市「兩分兩換」、全民社保、大力發展農家樂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有益探索,我們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嘉興模式對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具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
1、優化了農村布局規劃。宅基地置換城鎮住房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有序推進,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民建房無序、公共服務配套難、宅基地佔地多等問題。農民進入城鎮和農村新社區居住,配套設施和居住環境大為改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路、水、電、有線寬頻、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的配套集中,大大節約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投入成本。可以說,嘉興市通過「兩分兩換」,把分散居住的農村居民集中到城鎮和新社區居住,通過大規模的「拆舊建新」,實現了城鄉一元在形式上的「一步到位」。
2、節約了大量農村建設用地。考察組考察的南湖區余新鎮和七星鎮,在「兩分兩換」工作中具有典型性。余新鎮需搬遷農戶4231戶,現有宅基地面積3977畝,其中公寓房置換2327戶,戶均0.3畝,需佔用建設用地698畝;異地遷建置換1904戶,戶均0.5畝,需佔用建設用地952畝,合計建設用地1650畝,可盤活存量建設用地2327畝。七星鎮需搬遷農戶4011戶,現有宅基地面積4158畝,採取新社區公寓房安置,按戶均0.3畝計算,需佔用土地1203畝,可盤活存量建設用地2955畝。據測算,按照「兩分兩換」模式推進宅基地置換,每戶可以節省0.4畝以上的農村非農建設用地。
3、促進了土地的規模經營。在「兩分兩換」試點的帶動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自2008年以來,南湖區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25萬畝,規模產業基地和示範園區不斷增加,土地流轉中規模100畝以上的經營面積達到1.74萬畝,一大批新家戶、新設施、新品種不斷運用到實際生產中,促進了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現代農業轉變,並有效帶動了三次產業互動發展。另一方面,農村非農建設用地節約出來的用地指標,可以有效解決城鎮商業建設和工業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問題,為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空間。
4、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和保障水平。「兩分兩換」試點都採取政府主導開發建設,嚴格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農戶有舊房搬遷補助和獎勵,農民置換成本較低,農村住宅由小產權房變成完全產權房,在資產實現合法增值的同時,通過租、售等手段,財產性收入大為增加。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增加了租金收入,同時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解決了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大對農民創業就業的扶持力度,促進農民自主創業和轉移就業,增加了農民的創業收入和薪金收入。
(二)嘉興模式在推廣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
1、政府負擔加重。由於「兩分兩換」工作以政府為主體推進,加上村民宅基地和房產面積較大,直接導致了安置的高成本。據了解,在「兩分兩換」推進過程中,選擇公寓安置的,每戶的安置成本為48萬元;選擇自建別墅的,每戶安置成本為20萬元。整體測算,每戶的安置成本為37萬元。如全面鋪開「兩分兩換」,政府將背負巨額負擔。如南湖區七星鎮是一個地域和人口規模較小的鎮,需搬遷農戶4231戶,該鎮把握國家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機遇,向金融機構的貸款規模達到25億元。如果鎮域規模較大、沒有雄厚的資金作保障,「兩分兩換」很難推開。就目前而言,融資是推進「兩分兩換」的一大難題。
2、地方土地周轉指標不足。在農村舊宅未拆除的前提下,推行「兩分兩換」建設新市鎮、中心村,需要一定的土地周轉指標。在土地指標非常緊張的情況下,解決這一問題的難度較大。調研組在南湖區余新鎮實地調研時了解到,該鎮推行「兩分兩換」需要周轉建設用地1650畝,除了佔用城鎮建設用地外,還佔用了一定數量的基本農田。由於嘉興市是浙江省的試點,浙江省國土資源部門在土地使用問題上,一方面預撥約300畝的用地指標,另一方面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修編,對基本農田進行調整。可以說,試點單位在政策上享受到了傾斜性的照顧,如全面鋪開該項工作,土地的制約將是一大難題。
3、置換戶勞動力充分就業問題比較嚴峻。農民將手上的土地承包權流轉後,雖然一部分人可以到承包土地的農業公司工作,一部分人可由政府通過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解決,但40、50歲數的勞動力就業仍比較困難。受金融危機影響,目前城鎮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土地雙置換後,農民一旦從農村出來,生活成本增加,沒有充分就業,政府壓力就相應加大。
4、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與市場經濟脫節的問題值得重視。為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嘉興市很多試點地方都在測算中提出每年每畝600元的流轉價格,這就容易造成地方流轉價格與土地承包市場脫節現象。承包土地因多種原因,比如不同地塊所處位置不同,土壤肥力、適宜種植作物、歷史產出效益也不同等原因,流轉價格不盡相同,應該正視和允許這種差異的存在。土地流轉應是一個市場尋價行為,流轉價格高低應由受讓方和出讓方通過談判博弈實現。此外,現在許多地方擔心流轉土地的主體難尋,結合當地產業發展的農業招商引資任務相當繁重。個別地方為了不致使土地荒廢,以極低價格轉手短期出租,這種受讓方缺位的土地流轉進來後,使政府背負了巨大成本壓力。
三、加快推進我們城鄉一體化的幾點建議
在考察借鑒浙江省嘉興市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做法和經驗的基礎上,就如何加快我們城鄉一體化進程,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需要高度重視的一項重要工作。
近年來,我們通過深入實施「園區興業、工業強區」發展戰略,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其中,工業已經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今天,統籌城鄉發展是當前推進我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戰略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也是擺在當前各級領導幹部面前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當前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千頭萬緒,怎樣尋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工作著力點?我們認為,關鍵是要從領導體制和領導方法上下功夫,實行領導體制的創新和領導資源的超常規配置,從而形成抓城鄉一體化工作的合力。嘉興市南湖區通過成立統籌委及其辦公室,各鎮和有關部門都相應建立工作機構,並建立區統籌委例會制度(每月一次)、專題會議制度(不定期召開)、工作督查制度(經常性開展)、工作月報制度(土地流轉、新社區建設)、工作專報制度(「兩分兩換」試點工作專報),在全社會營造出濃厚的城鄉一體化推進氛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二)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要充分結合本地實際,避免簡單的盲從。
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經驗不能簡單「照抄照搬」,最重要的是學習內在的實質性東西,並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我們與嘉興市南湖區、秀洲區存在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宅基地的分配面積上區別很大。嘉興市的農村宅基地面積較大,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獨立的庭院,這也為單家獨戶發展農家樂提供了載體空間。即使是推行「兩分兩換」後,該地戶均宅基地也在200平方米以上。我們農村分配的宅基地面積最大不超過120平方米,還不到嘉興市的1/8,單純依靠「兩分兩換」盤活土地,空間非常狹窄。此外,宅基地基本上均用於房屋建設,不可能再建獨立庭院,以農戶現有住宅發展農家樂的可行性不大。
2、農民轉型方式不同。嘉興市的農村居民基本上在本地就業,白天外出打工,晚上回家生活,基本上沒有出現空心村。我們有很大一部分農村居民在轉型後,基本上搬到中心城鎮居住,造成空心村比較多。此外,嘉興的宅基地基本上嚴格執行「一戶一宅」政策,但我們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一戶多宅」現象比較普遍。
3、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形式不同。嘉興市由於在分田到戶比較徹底,宅基地和承包田均直接分配到戶,基本上不存在集體經濟。但我們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土地流轉,經濟關系相對比較復雜。
4、地貌特點區別很大。嘉興地處平原地帶,宅基地復耕成本低,且可以100%復耕。我們處於丘陵地帶,很多村莊依山而建,有的還建在山坡上,宅基地復墾成農田成本高,在相當多的地方把宅基地復墾成農田也是不現實的。
5、在政策扶持方面有所區別。嘉興市是浙江省「兩分兩換」的試點,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是經浙江省發改委立項,在土地指標、土地利用整體規劃的修編等方面也有省國土資源廳的扶持。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要獲得上級如此大的支持,難度較大。
綜上所述,在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們要結合自身實際,從解決農村農民最迫切、最突出、最重大的問題入手,在探索「兩分兩換」工作上,應先重點解決城中村、空心村和偏、遠、散的村。對於還不具備開展「兩分兩換」的村,應加快推進村村通自來水、通水泥路等基礎設施向農村的延伸。在發展農家樂方面,應以農村集體經濟留用地為依託,引進有實力的投資者,發展具有一定規模檔次,集食、娛、游等於一體,既解決農民的就業,又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要把建立全面社保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抓。
建立全民社保體系,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具體體現,也是推進城鄉一元,解決廣大農民後顧之憂的必然舉措。我們可借鑒嘉興市全面社保的先進經驗,一方面積極向上級爭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結合自身的財力先行先試,在全市率先推出高齡津貼的基礎上,再向前邁出一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社保體系。
(四)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要試點先行,部門聯動。
無論是我們各項改革的推進,還是嘉興市推進「兩分兩換」工作的成功經驗,都是在試點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再逐步推進的。因此,我們關於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各項工作,應在先行試點,總結試點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進,確保農村和全社會的穩定。另外,在「兩分兩換」、全面社保和農家樂的推進上,要充分實現黨委、政府領導下的部門聯動,發改、經貿、財政、建設、規劃、國土、旅遊、衛生、工商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形成工作合力。只有這樣,才能加快我們城鄉一體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