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如何規范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增加耕地有效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合理布局城鄉用地為目標,把通過復墾農村閑置宅基地、「空心村」等增加的耕地面積,用於城市建設用地指標的行為。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從2006年開展以來,有效促進了試點區耕地保護,推動了節約集約用地,支持了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但同時,也出現少數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鎮建設用地指標、擅自開展增減掛鉤試點和擴大試點范圍、突破周轉指標、違背農民意願強拆強建等一些亟須規范的問題,侵害了農民權益,影響了土地管理秩序。因此,必須進一步嚴格規范,主要措施如下:
國土資源管理實用手冊
堅持規劃先行,統籌安排增減掛鉤和農村土地整治規模、布局和時序。
嚴格限定范圍,堅持局部試點、封閉運行、規范管理、結果可控,將拆舊和建新項目區嚴格控制在縣域范圍內。
嚴格控制規模,嚴格按照國家下達的掛鉤周轉指標,並納入年度用地計劃統一管理,不得突破。嚴禁突破掛鉤周轉指標設立掛鉤項目區,嚴禁循環使用周轉指標。
嚴格實施監管,加強驗收考核,確保拆舊面積大於建新面積,復墾耕地面積大於佔用耕地面積,耕地總體質量有提高。
維護農民權益,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堅持群眾自願、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動。堅持掛鉤收益全部及時返還農村,支持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做到農民自願、農民參與、農民滿意。
2.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任務及劃定土地用途管制區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根據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和本鄉(鎮)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綜合研究和確定土地利用的目標、發展方向,統籌安排各類用地,協調各業用地矛盾,確定各類用地規模,劃定土地用途區,重點安排好耕地、生態用地及其他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用地,確定村鎮建設用地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的規模和范圍,以控制和引導城鄉土地利用。土地用途管制區的劃定一般分為以下11類:
(1)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指為對耕地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2)一般農地區:是指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為農業生產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3)林業用地區:是指為林業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4)牧業用地區:是指為畜牧業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5)城鎮建設用地區:是指為城鎮(城市和建制鎮,下同)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6)村鎮建設用地區:是指為農村居民點(村莊和集鎮,下同)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7)村鎮建設控制區:是指為控制農村居民點建設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8)工礦用地區:是指獨立於城鎮、村鎮建設用地區之外,為工礦發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9)風景旅遊用地區:是指具有一定游覽條件和旅遊設施,為人們進行觀賞、休憩、娛樂、文化等活動需要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10)自然和人文景觀保護區:是指為對自然、人文景觀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劃定的土地用途區。
(11)其他用途區:是指根據實際管制需要劃定的其他土地用途區,其命名按管制目的確定,如水源保護區、陵園墓地區等。
3. 土地規劃指標和目標的關系
也就是上級下達來給本級的用地和耕源地保有量指標
(比如市級下達給縣級)
其中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建設用地總規模、城鎮工礦用地規模、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農用地和耕地規模等
4. 任丘市城鄉總體規劃(2013-2030年)的規劃思路與重點
規劃突出「城鄉統籌,產城融合、綠色生態、轉型創新、三規合一」五大規劃理念。一、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鄉空間布局,促進城鄉一體、協調發展。二、優化產業發展空間,實現產城融合、互動發展,確保生態及城市安全。三、針對任丘市兩窪一淀一油田的復雜生態環境,劃分生態功能分區,制定分區安全策略,構築城鄉生態安全大格局。
四、針對資源型城市發展困境,明確產業轉型重點。規劃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突出統籌城鄉發展、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品質、做大做強中心城市、保護生態環境五大重點,實現集約循環、綠色低碳發展。
五、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彰顯白洋淀和石油兩大元素特色,打造以「華北水岸生態明珠、中國石油文化之城」為特色的生態宜居文化城市。
【規劃主要內容】一、規劃范圍
1、總體規劃范圍:任丘市行政轄區,包括4個街道辦事處、9鎮、6鄉、2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為1036.1(國土局統計數據)平方公里。2、城市規劃區范圍:西北至縣界,西南至大廣高速公路—青惠公路,南至大石公路—辛惠公路,東至苟漢公路,北至趙王新河,總面積400平方公里。3、中心城區規劃范圍:西至大廣高速—天山道、北至北外環路—濱河路、東至京九鐵路—東環路、南至南環路,面積190平方公里。
二、城市性質
發揮任丘地處環京津、環渤海、環白洋淀的交匯地帶和臨近天津、黃驊兩大出海通道的區位優勢,將任丘建設成為華北重要石化基地,環京津新興區域中心城市,以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先進裝備製造業和休閑旅遊業為主的生態宜居活力之城。
三、城市規模
根據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規劃到2015年,全市總人口達到96萬人,城鎮人口61萬人,其中中心城區規劃人口5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63%左右;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208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建設用地控制在55平方公里。規劃到2020年,全市總人口達到113萬人,城鎮人口78萬人,中心城區人口6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69%左右;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207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建設用地控制在66平方公里。規劃到2030年,全市總人口達到148萬人,城鎮人口116萬人,中心城區人口8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78%左右;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22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建設用地控制在88平方公里。
四、城市發展目標
1、總體發展目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生產力布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河北省新的增長極,建設「實力任丘」;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建設「和諧任丘」;挖掘本地優勢資源、實施資源名城戰略,建設「特色任丘」;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節能減排,建設「綠色任丘」。到2030年,把任丘建設成為「繁榮舒適、和諧宜居、低碳循環、城鄉一體、獨具特色」的京津冀明星城市。2、城市發展目標:建設國家級生態園林城市,打造「淀邊生態市、清潔能源城」。
五、產業發展規劃
立足「有中生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無中生有」,利用京津研發與技術優勢,積極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石化下游等有發展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中心城區為中心,強化產業支撐,做大城市經濟,促進城市快速崛起。規劃構築「一帶、一軸、四區、多基地」的產業空間布局。「一帶」: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南北拓展打造現代都市產業發展帶;「一軸」:以中心城區為核心,沿津保公路形成東西向民營經濟發展軸;「四區、多基地」:1、打造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的現代服務及高新技術產業區:重點發展生產性、生活性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包括現代綜合服務基地、清潔能源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2、西北部依託任丘白洋淀良好的生態水體資源環境,以淀邊新區建設為契機,以「白洋新韻,清新任丘」為主題,導入任丘特有的扁鵲中醫文化、健康養生功能,塑造淀邊生態休閑旅遊發展區:重點發展生態旅遊、健康養生、特色農業、高端商務研發、休閑度假等產業。包括空港博覽商旅服務基地、高端商務研發基地、生態度假基地等。3、市域東、南部依託雁翎工業區以現有工業為基礎,通過升級改造,整合資源,建設辛石南區,引領民營特色經濟區發展:以民營經濟為主體,重點發展摩托車、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等特色產業。形成先進製造業基地和電力器材製造業基地、摩托車配件基地、通訊器材生產基地。4、生態農業發展區:市域其他農業生產區域積極發展設施蔬菜、瓜果、農家樂、有機食品等現代農業,形成獨具特色的專業化生態農業基地。
六、城鄉統籌規劃
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健康有序發展小城鎮,優化村莊空間布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1、規劃構建「1個中心城市、1個中心鎮、9個一般鄉鎮、25個中心村、219個基層村」的城鄉層級結構。城鄉等級體系結構一覽表
等級
名稱
名稱
數量
Ⅰ
中心城市
中心城區、淀邊新區、辛石南區
1
Ⅱ
中心鎮
梁召
1
Ⅲ
一般鄉鎮
苟各庄、出岸、麻家塢、長豐、呂公堡、議論堡、青塔、於村、北辛庄
9
Ⅳ
中心村
大董各庄、馬召、天門口、鄧河口、東良淀、張村、南馬村、南暢支、石村、畢村、鎖井前街、正洛、西八方村、古州等
25
Ⅴ
基層村
中城西、萬各庄、苑臨河村、西古賢、高李庄、前台基寺、東吳、東陳庄、東庄店、周村、田口村、
梁辛庄、梁溝一村、史庄等
219
2、中心城市規劃構築「一核、雙軸、三組團」的城市空間布局結構。「一核」:將白洋淀綠色生態環境引入中心城區,構築綠色核心;「雙軸」:依託現狀106國道和會戰道,形成兩條城市空間拓展軸;「三組團」: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依託城市空間拓展軸形成中心城區、淀邊新區、辛石南區三大城市功能組團。3、加強京九客運專線、津石高速公路、任德高速公路、旅遊快速路、軌道交通等多條對外通道建設,構建市域內「兩線兩環六橫九縱」的綜合交通網路骨架。強化任丘中心城區與京津都市圈主要節點城市之間聯系,構築任丘中心城區至北京、天津、黃驊港、天津港之間半小時至一小時交通圈。中心城區道路以方格網為主、環路和放射路相結合。強化組團間道路聯系,建立安全、快捷的交通網路。落實公交優先政策,調整優化公共交通網路結構與布局,積極發展地面快速公共交通系統,公共交通出行占客運出行總量的比例,2015年達到13%,2020年達到34%。4、統籌城鄉給水、排水、供熱、燃氣、環衛等基礎設施分區布置,建立高標準的綜合防災體系,保障城鄉功能完善和公共安全。5、統籌城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引導教育、衛生、文體等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向農村延伸,實現高標准全覆蓋發展。6、劃定「三區四線」,確定空間管制原則和措施,構建城鄉一體的空間管控體系。合理控制城鎮建設用地增長邊界,防止城鎮無序蔓延,引導城市有序發展。
七、城鄉綠地系統規劃
規劃以白洋淀為綠肺、以水網為脈絡、以綠道為骨幹、以農田為背景,形成「綠水相伴、水城交融」的綠化景觀格局,構建「一堤三脈、一核雙軸、四廊六園」的生態綠地結構。「一堤」指保護千里堤,沿千里堤建設綠色生態休閑帶;「三脈」指沿小白河、任文乾渠、古洋河市域三條主要水脈形成的濱水休閑綠帶;「一核」:指結合千里堤打造生態綠核,將白洋淀綠色生態景觀引入中心城區;「雙軸「指沿津保公路、現狀106國道形成的綠化軸線;「四廊」指沿大廣高速公路、津石高速公路、任德高速公路、京九鐵路形成的綠化景觀廊帶;「六園」指和洋公園、鄚州濕地公園、古州公園、玉古森林公園、水月公園、西口公園六座大型郊野公園。
八、中心城區用地布局規劃
1、發展方向:重點向西向北發展,優化調整南部地區、控制向東部發展。2、用地布局結構:規劃形成「一軸、一帶、兩心、四片區」組團式用地布局結構。按照「蓄水為軸、築山營脈」的規劃思路,以香山道為發展主軸,沿北環路與石化基地之間形成東西貫通的生態景觀林帶,形成東南部生活服務片區、西南部生活服務片區、東北部工業片區、西北部綜合片區四個功能片區,沿香山道布置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商業服務業設施,形成公園式復合型城市主中心。以現狀商業服務設施為基礎,形成傳統特色鮮明的城市副中心。3、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按照以「水」為脈、以山為「屏」、以「綠」為形、以「油」為景、以「史」為韻的規劃思路,形成「玉帶翠蔓、水連壁合」的城郊一體化的復合綠地系統,構建「一環、一廊、八園、多點、十六帶」的綠地布局結構。打造「五廊連七帶、六叢映一園」的石油特色綠地系統。(1)綠地布局結構——一環、一廊、八園、多點、十六帶一環指沿大廣高速公路、南環路、北外環路、京九鐵路建設生態綠化廊道,形成生態綠環;一廊指沿北環路建設帶狀森林公園;八園指丘湖公園、龍山公園、石油礦山公園、雁翎公園、最古園、人民公園、南湖公園、兒童公園八座市級公園,多點指結合居住用地,沿城市綠帶水網布置各具特色的社區公園與小游園;十六帶指梳理連通現狀坑塘、河渠,形成相互交織的16條濱水景觀綠帶。(2)石油特色綠地系統——五廊連七帶、六叢映一園「五廊連七帶」即利用五條輸油管線設施走廊、七條集油干管防護帶,建設輸油綠化廊道和集油綠化帶;「六叢映一園」即在西部新區預留六座採油叢井公園綠地,利用廢棄管網密集區建設的石油礦山公園。4、中心城區景觀風貌規劃——「一脈、雙環、兩核、四軸、六景、八點」。以生態防護為前提,以疆界文化為題材建造人工防護屏障—玉古山脈,作為城市的山水屏風;基於水網基底,結合16條濱水綠帶,打造兩個特色景觀水環,內環以展示歷史文化為主,外環以展示生態特色為主;結合城市中心形成兩個核心景觀區;以香山道、會戰道、裕華路、渤海路為四條景觀主軸線;營造「龍山文源、扁鵲醫源、潛山油城、八家史廊、長堤煙柳、碧水荷香」六個特色景觀;結合城市主要出入口規劃八個主要景觀節點。打造「水唱油吟、碧水連山、古韻今輝」的城市特色景觀。
5. 建設用地規劃管理的目的任務
1、控制各項建設合理地使用城市規劃區內的土地,保障城市規劃的實施。專
2、節約建設用屬地,促進城市建設和農業的協調發展。
3、綜合協調建設用地的有關矛盾和相關方面的要求環境的綜合效益。
4、不斷完善、深化城市規劃。
6. 什麼是城鄉建設用地利用效率低
一、理順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土地整治的目的是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收入,促進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約化。新農村建設的立足點和著力點在於為農民提供健康、舒適、整潔、有序的人居環境。二者聯系緊密、相輔相成,需確保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科學合理。 二、切實做好新農村建設的規劃管理。 要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找准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的結合點,合理編制集鎮和村莊規劃,合理調整集鎮、村莊建設用地結構和布局,按照控制總量、合理布局、節約集約用地、保護耕地的原則,完善並細化村莊和集鎮規劃,嚴格村莊和集鎮規劃管理,對違法、違規、違章建設和審批的堅決依法查處,提高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科學性、統一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強化規劃的協調和銜接工作,確保新農村建設依法、依規、健康有序穩步推進。通過規劃實施,促進村莊科學化、合理化、有序化,改善鎮村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 三、努力提高土地整治水平。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應轉變重數量輕質量的觀念,切實把提高耕地質量擺在重要位置。土地整治區要做到田間道路布局合理,水利設施完善,提高耕地保土、保水、保肥的能力,建成旱能灌、澇能排、產能運的高產、穩產農田,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為推進機械化和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要總結經驗,科學合理編制土地整治規劃,切合實際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方面特別要注重項目整治區(拆舊區)與建新區的規模,規劃布局方案,掛鉤周轉指標規模的使用及歸還計劃,制定拆遷補償方案。規劃應制定項目組織管理程序和實施措施,提高土地整治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四、強化整治項目的可行性論證。 項目可行性報告和規劃設計必須本著技術上的先進性和適用性,經濟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建設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原則,對多種建設方案進行技術分析與比較論證。對項目建成後的效益進行預測和評估,嚴禁隨意變更規劃設計,廣泛徵求項目區群眾的意見,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從而為項目的投資決策提供可靠的投資效益保證,為項目的整個實踐過程提供可靠的技術和群眾的支持。 五、強化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管理。 逐步完善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的實施管理,確保技術行之有效,驗收實事求是,提高政府在群眾中的公信度,增強農民的信任感。在利益分享的過程中,賦予農民對土地完整的使用權,充分調動農民自身參與土地整治和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積極性。 六、依法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 提高現有集體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對保護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要在有效維護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人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允許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依法合理有序流轉,使閑置和利用效率低的建設用地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提高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同時,發揮規劃的引導作用,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後,必須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村莊規劃確定的用途進行利用。 七、著力改善生態環境。 只有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改善,才能有效提高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才能保障人口、資源、環境與農業、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加快生態環境建設的步伐,強化農村地區能源建設,採取技術、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對生態環境脆弱進行治理,盡快恢復水土保持的生態功能,消除生態脆弱對農田、村莊帶來的隱患。生態環境的好壞是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八、著力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標語、報刊、公示牌以及會訓等方式宣傳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使全社會公民尤其是廣大農民群眾從思想上接受並主動參與到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的行動中。同時提倡公眾參與、實行管理民主、建立長期投入機制,依法依規辦事,對重大事項進行民主決策,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九、積極推進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 各級人民政府應完善目標責任制,把切實搞好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領導幹部提拔的考核內容。提高認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逐級建立健全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的統一領導機構,確保資金到位,明確職能分工,共同形成工作合力。 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是時代的發展,歷史的必然,是構建和諧社會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是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業。國土資源部門對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責無旁貸,作為主要的實踐者和推動者,要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加大土地整治力度,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必要的土地資源保障,為新農村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7. 土地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劃期內努力實現六大土地利用目標。其一,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全國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規劃期內,確保15.60億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其二,保障科學發展的建設用地。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得到有效控制,閑置和低效建設用地得到充分利用,建設用地空間不斷擴展,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不斷提高,有效保障科學發展的用地需求。規劃期間,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產值年均提高6%以上,其中,「十一五」期間年均提高10%以上。
其三,土地利用結構得到優化。農用地保持基本穩定,建設用地得到有效控制,未利用地得到合理開發;城鄉用地結構不斷優化,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的減少相掛鉤。城鎮工礦用地在城鄉建設用地總量中的比例由2005年的30%調整到2020年的40%左右,從嚴控制城鎮工礦用地中工業用地的比例。
其四,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全面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和建設用地整理取得明顯成效,新增工礦廢棄地實現全面復墾,後備耕地資源得到適度開發。到2010年和2020年,全國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不低於1710萬畝和5500萬畝。
其五,土地生態建設和保護取得積極成效。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三化」草地治理取得明顯進展,農用地特別是耕地污染的防治工作得到加強。
其六,土地管理參與宏觀調控的作用明顯增強。土地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市場機制逐步健全,土地管理參與宏觀調控的法律、經濟、行政和技術等手段不斷完善,土地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圍繞上述規劃目標,《規劃綱要》明確了五項主要任務:一是以嚴格保護耕地為前提,統籌安排農用地。實行耕地數量、質量、生態全面管護,嚴格控制非農建設佔用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加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力度,確保補充耕地質量;統籌安排各類農用地,合理調整農用地結構和布局。
二是以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為重點,提高建設用地保障能力。堅持需求引導與供給調節,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結構和時序,從嚴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加強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嚴格劃定城鄉擴展邊界,控制建設用地無序擴張;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鼓勵深度開發地上地下空間,充分利用未利用地和工礦廢棄地拓展建設用地空間。
三是以加強國土綜合整治為手段,協調土地利用與生態建設。充分發揮各類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態功能,保護基礎性生態用地;積極推進以土地整理復墾為重點的國土綜合整治,統籌土地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制定不同區域環境保護的用地政策,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態環境。
四是以優化結構布局為途徑,統籌區域土地利用。
五是以落實共同責任為基礎,完善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8. 城鄉建設用地豎向規劃應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建設用地豎向規劃的內容:(1)
應確定建築物、構築物、場地、道路、排水溝
等的規劃控制標高。(2)
應確定地面排水方式及排水構築物。(3)
應估算土石方挖填工程量,進行土方初平衡,
合理確定取土和棄土的地點。
9. 什麼是建設用地指標
建設用地指標是指國家為保護耕地,對建設用地採取的控制手段。即:每年度各專地方建設用地面積屬設置最高限度,不得突破。
國土局關於建設用地是有范圍控制的,建設用地的范圍簡稱圖斑,所以圖斑范圍內的土地才可以當做建設用地開發;圖斑外的土地是耕地、林地之類,是不可以開發的,而在耕地范圍滿足要求,城區和鄉鎮需要發展所新增加的建設用地范圍,就是新增建設用地指標。
(9)城鄉建設用地規劃控制目標擴展閱讀:
根據國土資源部去年制定的加強土地調控、嚴格新增建設用地審查報批的政策,省級政府向國務院報批項目用地,需與國家發改委溝通,項目審批機關還必須就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規劃布局、市場准入標准以及審批、核准程序是否完備和合規做出說明。
新增建設用地為規劃期間農用地和未利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量;建設用地凈增量為規劃期間農用地和未利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量減去規劃期間建設用地變為農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