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完善城鎮功能,進一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論文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兩大主題。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復甦,城市化進程推進,這一方面加速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態環境。在一些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中,存在著只顧短期經濟效益而忽視長期環境效益的行為,造成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一個人類的迫切任務。自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後,在世界各國各地區,可持續發展已普遍達成共識,逐步被引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加強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類生存和居住條件,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是全人類在21世紀努力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 1. 城市環境規劃 1.1 城市規劃概況 城市建設不能再重復單靠增加資源投入來推動發展的老路,必須依靠進步,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建設資源節約型、生態型城市,保持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進一步調整提高城市建設節約水、能源、土地等資源和治污、防災減災的技術標准,納入到工程建設強制性條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進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1.2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城市是人類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改變賴以生存的環境,創造著高度的物質文明的集中地,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機體與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制約和依賴構成的統一體,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它包括社會結構、人工結構、資源結構、生態環境結構四個方面的。要實現這一多元、多介質、多層次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要做好城市規劃就要做到如下幾點: (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節約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城市節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項政策,運用市場規則,利用價格杠桿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和優化配置,完善城市各類用水的區別水價和超額累進加價收費制度,調整污水處理費徵收標准。要加大節水技術和設施的普及推廣力度。以污水資源化為目標,加快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步伐,加強中水回用技術與設備的開發,處理好設施布局集中與分散的關系,注重污水處理的安全性和生態效應,努力建設節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是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採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綠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嚴格劃定綠化用地面積,安排綠化布局,加強城市綠化隔離帶建設,形成喬、灌、花、草相結合,點、線、面、環相銜接的綠地系統。推進城市綠化建設,必須尊重客觀,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城市綠化要鼓勵採用節水技術和廢水利用,盡可能減少綠地養護的水消耗。要結合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舊城有機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區的綠地面積。要建立並嚴格實行城市綠化「綠線」管制制度,堅決查處各種擠占城市綠地的行為。要鼓勵農民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城郊綠化,引導社會資金用於城市綠化建設,增加城市綠化建設用地和資金投入,盡快把城市綠化建設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熱收費制度改革為重點,積極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計劃經濟和福利分房舊體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熱制度,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住房分配貨幣化新體制的需要,也是造成採暖能源浪費嚴重的重要經濟根源。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變暗補為明補,逐步停止由房屋產權單位或職工所在單位統包的傳統用熱制度,改為由居民家庭(用熱戶)直接向供熱繳費採暖,實行採暖用熱商品化,採暖補貼貨幣化。採暖地區的城鎮新建公共建築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熱設施的,都必須設計安裝具有分戶計量及室溫調控功能的採暖系統。現有公共建築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戶計量、室溫可控的要求逐步進行改造。積極推行按用熱量分戶計量收費辦法,逐步取消按面積計收熱費,更好地保證消費者的權益,提高採暖舒適度和熱能利用效率。城鎮供熱體制改革關系廣大城鎮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積極,又要穩妥。要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維護社會穩定,保證改革的順利推進。 (4)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力度。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舊城有機更新,重點解決城市建成區特別是中心區開發強度過大、人口密度過高、公共設施短缺、擁擠、環境臟亂等問題,堅決關停或遷移城區內污染嚴重的項目,清除違法違章建築。要促進建築節能技術的普及推廣,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結構,減少和控制城市大氣污染。以通達、低污染、低能耗為目標,實行公共交通優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進通訊技術在城市公共交通調度管理中的應用,積極促進城市交通組織和管理的現代化。城市環境綜合治理,與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直接相關,必須推動全社會廣泛參與,密切合作,共同促進。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不僅是物質條件的建設和改善,還包括文化精神、道德意識的建設和改善,要將這兩個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5)圍繞改善人居環境的關鍵領域,加強科技創新。城鎮是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集聚地,也是各類污染集中的地區。建設科技工作必須圍繞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氣象環境與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和相互關系,努力控制城鄉建設活動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資源化、建築節能、化學建材、建築用鋼、智能交通、住宅產業現代化等影響和制約人居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的幾個關鍵領域,加強科研攻關,加強技術集成,加大技術推廣應用力度。全面啟動污水回用示範工程。南水北調東、中線受水區城鎮,要率先實現污水回用與污水處理能力的同步增長;新建城鎮污水處理廠要直接瞄準回用目標,積極採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力爭實現跨越式發展。完善配套技術經濟政策,推動建築節能由局部試點轉向大規模推廣應用。強化先進適用技術在住宅建設中的應用,將經試點和示範工程實踐檢驗的成熟技術和部品,盡快轉化為生產力,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 2.城市生態規劃 2.1城市生態系統 城市生態系統是以城市為中心,生態系統為基礎,人的需要為目標的自然再生產和再生產相交織的經濟生態系統;同時又是以人為主體的生命子系統、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共同構成的有機生態巨系統[3]。 它是城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密不可分。城市的各種活動都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相反,強度過大的城市活動反過來也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持續破壞,從而危及整個生態系統和人類自身[4]。因此,城市生態規劃是促進城市社會、經濟和環境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的重要途徑。 2.2城市生態規劃的內涵 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MAB,1984)報告指出:「生態城(鄉)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人類活動的最佳環境,誘發人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高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具體來講,城市生態規劃就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目標和措施所作的規劃,其目的在於提高環境質量,維持生態平衡,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它遵循生態學與城市規劃學有關與,系統、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的手段,辯識、模擬、設計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系,掌握城幣生態系統的演變及其因素,通過對城市生態系統中各子系統的綜合布局與安排,提出切實可行的生態規劃方案,調整城市人類與城市環境的關系,以維護城市生態系統的平衡,實現城市的和諧、高效、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它將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規劃相結合,從自然要素的規律出發,其發展演變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人類如何進行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有效地開發、利用、保護這些自然資源要素,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最終使得整個區域和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5]。 因此,城市生態規劃不同於傳統的環境規劃和經濟規劃,它是聯系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規劃及社會經濟規劃的橋梁,其科學內涵強調規劃的能動性、協調性、整體性和層次性,其目標是追求社會的文明、經濟的高效,生態環境的和諧[6]。 2.3可持續的城市生態環境規劃 要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可持續性,就必須革新觀念,運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以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緩解城市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協調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為保證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可持續性,應遵循以下原則: (1)閾限物質法則 任何空間、資源規劃均有一個「度」,要考慮「最適」和「閾限」。在規劃過程中,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城市發展價值觀,保證城市對生態系統的索取和廢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范圍以內,使城市的發展強度與城市的發展能力相適應,從而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2)多樣性共生原則 任何一個系統中的子系統間總存在著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Hough評論說,「如果健康被描述為抵抗力的能力,那麼多樣性也意味著健康」[7]。因此,在城市生態規劃過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將城市生態系統置於整個生物圈范疇內進行規劃,建立市區和郊區的復合生態系統,保護城區及周邊的各種生物。 (3)相生相剋原則 在系統中總存在著子系統間既共存又制約的關系,一種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態要素上體現出來。在城市的生態規劃過程中一定要普遍聯系並識別城市生態環境中各組成要素間密切的利害關系,找出現象的本質、根源,從而將這種關系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 (4)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則 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降低資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潔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在城市生態規劃中,要通過推進產業結構模式的演變,盡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建立有利於持續發展的生產工藝、產業結構設置高效能的運轉系統,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5)預防和保護齊頭並進的原則 對於已經存在的生態問題,我們一定要採取合理的措施,積極應對;對於未知還未表現症狀的要有所預見。我國推行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EIA),從根本上講就是可持續性城市生態規劃的一部分。任何一項工程實施前必須經過環境影響評價,預見其建成後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效益程度,從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同時,在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過程中,還應該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隊伍,制定切實可行、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建立高質量的環保系統;同時逐步完善綠地生態系統,提高人口素質,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文秘雜燴網 http://www.rrrwm.com
2. 人居環境有哪些要素組成怎樣分類
人居環境,顧名思義來是人自類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空間,它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環境的研究以滿足「人類居住」需要為目的。「人居環境」就城市和建築的領域來講,可具體理解為人的居住生活環境。它要求建築必須將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務、文化等各個復雜的要求在時間和空間中結合起來。因此,要求設計一種聚居地,使所有社會功能在滿足目前的發展及將來之間取得平衡,使創造節約能源及材料的建築設計與環境相協調,並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和美觀的建築與城市。
3. 建設局和住建局區別
一樣。
建設局是根據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機構設置的通知》(國發[2008]11號),設立的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簡稱為建設局,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1、建設局,又稱住建局,全稱為住房與城鄉建設(規劃)局,縣(或設區)一級主管建設行業的行政部門;
2、住建局--主要是住房、建築的審批規劃發證等;主要是住房、建築的審批規劃發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是2008年中央「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新成立的中央部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建設行政管理的國務院組成部門,負責國家建設方面的行政管理事務。2008年3月15日,根據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建設部」改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3)城鄉建設局人居環境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979年3月12日,國務院發出通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國家城市建設總局」,直屬國務院,由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代管。
1982年5月4日,「國家城市建設總局 」、「國家建築工程總局」、「國家測繪總局」、「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的部分機構和「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合並,成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
1988年5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通過《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撤銷「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設立「建設部」;並把國家計委主管的基本建設方面的勘察設計、建築施工、標準定額工作及其機構劃歸「建設部」。
2008年3月15日,根據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建設部」改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18年3月,根據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城鄉規劃管理職責整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管理職責整合,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管理。
4. 人居環境需要的條件
人居環境是城市的首要屬性,追求人文與自然的協調共存、注重生產與生活的專綜合開發、強調物質屬 享受和精神滿足的並重是未來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必然發展趨勢。筆者分析了南京創建最佳人居環境的現實 條件,並提出了相關的對策措施。筆者認為,南京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優美宜人的城市環境、獨特的濱 江景觀風貌、良好的人文環境條件等優勢條件,多項城市建設指標均已達到或超過國家規定要求。但是南京 在目前現實的經濟發展水平下,創建最佳人居環境必須妥善處理好改善城市景觀環境與為城市居民提供良 好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樣板工程與實現均好性、建設與管理等多重關系。
5. 如何落實"全面加強人居環境建設",加大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城鄉面貌
全面加強人居環境建設。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強化尊重自然、綠色低碳理念,引導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實施最嚴格產業准入和環境保護制度,堅決打贏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鐵腕治霾。完善環境建設協作機制,規劃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強力實施電能替代、尾氣治理、揚塵管理、工業減排、露天禁燒,讓市民看到更多的藍天白雲、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氣。
科學治堵。打造綠色交通體系,倡導共享綠色出行,加密軌道交通網、城市公交線網,加快街區循環成網,疏通改造擁堵節點,加強智慧交通系統建設,加快構建快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網,讓市民出行更便捷更暢通。
重拳治水。全面實行「河長制」管理,堅持生產、生活、生態用水「三水共治」,強力實施重污染流域綜合整治、城鄉黑臭水體綜合治理、良好水體保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病害整治、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等工程,打造「宜居水岸、活水成都」。
全域增綠。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理念,構建生態區、綠道、公園、小游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建成環城生態區,高標准打造天府綠道,加快建設城市森林公園,新建一批城市綜合性公園、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小游園、微綠地,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重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盛景,讓市民「慢下腳步、靜下心來,親近自然、享受生活」!
6.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如何
2018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日前,由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圍繞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重點任務,以及組織保障、資金投入、實施方案制定等情況,對第一批15個省(區、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了督導。
引導村容村貌建設、改善垃圾處理體系、規劃污水治理系統
各地因地制宜做好環境整治工作
現階段,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條件也不一樣。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各地充分結合自身條件,突出重點工作,探索出了一些因地制宜的好做法好經驗。
提升村容村貌。廣東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為切入點推進農村基礎環境整治,截至6月底,2277個省定貧困村17875個自然村已基本完成整治,占總數的94.1%。海南大力推廣《海南國際旅遊島村莊特色風貌規劃建設指引》《海南省村鎮居民建房推薦建築設計方案圖集》;福建編制並免費發放數萬份農民建房標准圖集,引導村莊建設顯現出鄉土田園風情和地域文化特色。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廣西構建了「村收鎮運縣處理」、邊遠鄉鎮「村收鎮運片區處理」、邊遠鄉村「村屯就近就地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及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全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保持在95%以上。河南配備19.3萬名保潔人員,占農村人口的3.5‰,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安徽開展農村陳年垃圾集中清理行動,解決「垃圾堆、垃圾溝、垃圾坡」等突出問題。
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重慶重點推進鄉鎮和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農村聚居點的污水集中處理,並制定出台了《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准》,累計建成鄉鎮及村級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2417座,讓700餘萬村民受益。有的地方則採取連片推進的方式治理生活污水,例如,貴州推進縣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推廣「滲、滯、蓄、凈、用、排」海綿村莊生態建設理念,成片連村實施水生態系統和水環境治理。
開展廁所糞污治理。在農村改廁上,各地積極推廣適應地域特點、農民能接受的改廁模式,並注重糞污同步處理。山東以標准化理念推進改廁建設、使用和管理,制定了廁具產品、施工驗收、使用維護等地方標准,嚴格按照設計、招標、施工、驗收「四統一」工作流程,整村推進實施,並由縣級組織逐戶驗收,把好質量關口。目前,全省已累計改廁931.5萬戶,到今年年底基本完成鄉鎮內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針對冬季寒冷漫長、建設成本高等困難,吉林省經過反復研究論證,最終確定採用三格化糞池室內水沖廁所改廁技術模式,2017年以來安排資金10億元,改造農村廁所達25萬戶。
對於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黑龍江大力推廣玉米秸稈翻埋、碎混、覆蓋還田技術,運用青貯、黃貯、揉搓等方式實現秸稈飼料化,組織開展秸稈固化壓塊和生物質發電項目,培育秸稈產業化企業,延長秸稈利用鏈條。目前黑龍江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60%以上。重慶巴南區建立農葯銷售台賬,開展農葯銷售網點回收農葯包裝瓶試點;墊江、梁平等區縣引導個體經營者在村社田間開展巡迴回收,在集鎮建立網點定點回收,建立農膜回收長效機制。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美麗鄉村不僅具有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還具有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讓美麗鄉村成為美麗中國底色的扎實一步。要通過加強統籌協調,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穩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讓農民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7. 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行動包括哪些內容
統籌實施村莊環境改善提升行動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接續行動,統籌實施棚戶專區改造和房地屬產去庫存,統籌城市道路與地下管線建設,統籌城市和村鎮建設,統籌建設市場的開放與建設工程行政審批改革,加快推進全市人居環境改善。為確保讓廣大市民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各地區要高度重視節日期間的安全生產,組織開展好安全生產檢查,重點加強對建築施工、地下管線、供水、燃氣等領域的安全監管。同時要抓好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積極化解住建領域的不穩定因素,切實維護好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8. 人居環境治理是什麼
(一)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有條件的地區要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污染「上山下鄉」。
(二)開展廁所糞污治理。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推進廁所革命。東部地區、中西部城市近郊區以及其他環境容量較小地區村莊,加快推進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廁所糞污治理。其他地區要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污染公共水體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衛生廁所。引導農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人口規模較大村莊配套建設公共廁所。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將廁所糞污、畜禽養殖廢棄物一並處理並資源化利用。
(三)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污水產生規模,因地制宜採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積極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鼓勵採用生態處理工藝。加強生活污水源頭減量和尾水回收利用。以房前屋後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清淤疏浚,採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
(四)提升村容村貌。加快推進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基本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便等問題。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因地制宜選擇路面材料。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大力提升農村建築風貌,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點。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弘揚傳統農耕文化,提升田園風光品質。推進村莊綠化,充分利用閑置土地組織開展植樹造林、濕地恢復等活動,建設綠色生態村莊。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深入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推進衛生縣城、衛生鄉鎮等衛生創建工作。
(五)加強村莊規劃管理。全面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或修編,與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村土地利用規劃、農村社區建設規劃等充分銜接,鼓勵推行多規合一。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做到農房建設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生產生活空間合理分離,優化村莊功能布局,實現村莊規劃管理基本覆蓋。推行政府組織領導、村委會發揮主體作用、技術單位指導的村莊規劃編制機制。村莊規劃的主要內容應納入村規民約。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建立健全違法用地和建設查處機制。
(六)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明確地方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准、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行管護,有條件的地區推行城鄉垃圾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支持村級組織和農村「工匠」帶頭人等承接村內環境整治、村內道路、植樹造林等小型涉農工程項目。組織開展專業化培訓,把當地村民培養成為村內公益性基礎設施運行維護的重要力量。簡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項目審批和招投標程序,降低建設成本,確保工程質量。
9. 為什麼農村的人居環境建設很重要
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強調,各地要高度重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切實加強領導,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筆者對此進行了思考,認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以人為本原則。人居環境科學是一門以人類聚居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建設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原則。人居環境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滿足人的需要,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滿足後人生存發展的需要。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過程中,要以人為主體,充分發揮農村自然生態系統優勢,構建良好的生態循環體系,重現村莊的田園風光和山水美景,進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是因地制宜原則。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差異明顯,農村條件千差萬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各地應因地制宜,分步指導,逐步實施。要從不同村莊的區位特點、經濟狀況和群眾需求出發,花小錢、辦大事、辦實事,力求特色。
三是城鄉統籌原則。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過程中,要跳出就農村論農村的誤區,把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與推進城市化有機結合起來。要統籌城鄉規劃和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建設機制。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社會經濟的制度環境和法制環境,實施財政反哺的經濟政策,科學制定統籌城鄉發展的規劃,合理布局、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四是政府引導、農民自願原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靠一家一戶解決不了,靠一村一鄉的力量也不夠,必須由各級地方政府牽頭,各部門廣泛參與,統籌規劃,整體行動。各級地方政府作為農村環境建設的領導者,既要切實承擔起規劃制定、政策扶持、宣傳發動和思想引導的職責,又要防止大包大攬、強制推行。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中,要充分突出農民主體地位。無論是村莊規劃編制還是建設方案的選擇,都要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尊重農民意願,強化農民參與,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是系統性原則。農村人居環境是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區位空間等要素的綜合體現,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多要素的復合系統。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兼顧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自然資源等多方面,不僅要考慮短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要顧全大局,充分考慮長遠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盡可能覆蓋人居環境建設的每個方面,爭取實現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
六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原則。人居環境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系統、綜合地加以研究,從而更好地建設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發展農村文化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應突出鄉村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與周圍的自然山水環境有機融合,保護好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續地域原有的建築文化特色及鄉村故有的空間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