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變化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首先,中國的發展是立足國內的發展。中國國內需求潛力大,可以為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過去5年,中國新增電話用戶5.14億戶,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億千瓦,就是市場規模大的客觀反映。今後5年,我們將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同時,積極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多年來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產的潛力很大。例如,中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不到1/3.核電裝機占電力裝機的比重只有1.7%。我們將堅持立足國內,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清潔地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能力,協調發展煤電、水電、核電,加快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們還將立足國內,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加快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中國有40%左右的國民儲蓄率,8億多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國土蘊藏著自然資源:還有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較好的科技教育基礎,不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發揮好國內資金、勞動力、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作用。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第二,中國的發展是結構優化的發展。中國首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3.1:46.2:40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今後5年。我們將依靠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繼續加強農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依託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集成電路設備和先進動力裝置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高裝備製造的整體水平。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術產業,促進金融、物流、咨詢、文化、旅遊等服務業加快發展,繼續加強能源、礦產、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中國的發展是資源節約的發展。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們將貫徹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節約優先,大力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的節約降耗工作。實施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綠色照明等重點節能工程,推進1000家重點企業的節能改造,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油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嚴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產業的發展。依法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
第四,中國的發展是環境友好的發展。我們將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突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繼續實施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保護好飲用水源;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搞好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劃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嚴格環境監管,強化環境執法,防範和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第五,中國的發展是全面協調的發展。我們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突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推進扶貧開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第六,中國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將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價格改革,建立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我們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是繼續發展對外貿易,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二是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著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三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開展優勢互補的對外投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2005年,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1.42萬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6600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給了我們有益的援助,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引進,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中國也為世界發展作出了貢獻。近年來,中國對40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優惠關稅待遇,為海嘯受災國、南亞地震救援、禽流感國際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峰會上,中國就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提出了五項新舉措,涉及關稅、減債、貸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今後5年,中國的發展將為全球帶來更多的機遇,僅商品進口累計就將超過4萬億美元。希望各國企業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機遇,擴大對華投資貿易。繼續參與和支持中國的建設。
中國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我們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相互開放市場,健全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擴大經貿合作創造更好的環境;發展技術貿易.建立技術推廣和轉讓機制,讓更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分享技術革新的成果;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營造穩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環境,防範金融風險:積極開展能源合作與對話,保持國際能源市場穩定,為發展提供安全、經濟、清潔的能源保障;廣泛開展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推進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加強相互磋商,協調國際行動,共同解決貧困、債務、人口以及自然災害、疾病傳播、恐怖主義等問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展望未來,中國將堅持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道路,與各國攜手前進,開拓創新,為促進全球發展、建設和諧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② 隋唐到宋朝城市建設格局的變化
唐代有坊有市,涇渭分明,坊是居民區,市是商業活動區,商業活動區有著明確的時間限制。宋朝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店鋪可以隨處開設,商販可隨處設攤和沿街叫賣,也沒了時間限制。
③ 城市的變化
北京市城鎮住房建設的發展與變化
北京市城鎮住房建設的發展隨著我國城鎮住房制度的改革,由傳統的政府直接調控的住房福利分配製度,逐步轉化為以政府間接調控的住房多層次供應體系,其演化歷程基本上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計劃經濟時期的住房實物福利分配階段
本階段,在我國計劃經濟條件下,實行了完全福利化的住房政策,住房建設資金全部來源於國家基本建設資金,其特徵表現為:(1)住房由國家統一供應;(2)需求主體為企事業單位;(3)住房無償分配,採取低租金政策。住房作為福利以實物形式分配給職工。這種住房建設與分配體制,在相當一段時期對迅速改善廣大城鎮職工的住房條件、維護社會穩定、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城鎮人口快速增加,這一體制的弊端也逐步顯現。由於國家需投資興建的住房越來越多;低房租、高補貼導致住房建設資金無法回收。與此同時,國家每年還需拿出大量資金用於這些公房的維修管理。因此,住房建設無法進行良性循環。受國家財力制約,單一的住房行政供給制越來越難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住房需求,居住條件改善進展緩慢,住房短缺現象日益嚴重。
據統計,這一階段北京市建設住宅的總投資為374億元,建成住宅面積5.3億平方米,用於維修管理的資金總額高達500億元。至1978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積為3.6平方米,缺房戶達869戶,佔全市總戶數的30%。
第二階段(1979-1987):改革開放以後的住房制度改革探索階段
這一階段,鄧小平提出了「出售公房、調整租金、個人買房建房」的住房制度改革的整體構想,明確了住房商品化的道路。我國在低租金、實物分配住房制度不變的情況下,開始在一些城市進行公房商品化政策的嘗試,並逐漸擴大試點城市范圍和數量。據此,1984年北京市也開始進行住房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盡管這一階段的改革只是特殊性的未能收到實質性的效果,但它從理論上、認識上打破了傳統住房制度的束縛,為住房商品化、分配貨幣化做了必要的前提准備和輿論宣傳。
至1987年底,北京市住宅建築總面積為1.26億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9.75平方米。
第三階段(1988-1997):經濟體制改革時期的住房制度改革推進階段
1988年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在全國城鎮分期分批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11號文件),這是我國第一個關於房改的法規性文件。該文充分肯定了試點城市的做法和經驗,確定了房改的目標、步驟和配套政策,對全國房改工作進行了部署,標志著住房制度改革進入了整體方案設計和全面試點階段。
1991年6月,《國務院關於繼續積極委託地進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30號文件)下發,為進一步推動11號文的執行對房改提出了11條要求及部分產權理論,要求實行新房新制度,強調了國家統一政策的嚴肅性,至此城鎮住房制度改革開始在全國全面推進。
1994年7月,《國務院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下發,確定了房改的根本目標是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的城鎮住房制度,實現住房商品化、社會化;加快住房建設,改善居住條件,滿足城鎮居民不斷增長的住房需求。同時要求全面推行住房公積金制度,以經濟推進租金改革,穩步出售公有住房,加快經濟適用住房的開發建設。
在這一階段,北京市選擇了11個單位開始了優惠售房的試點工作。1992年北京市形成《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及7個配套辦法,實行「五位一體」的房改實施方案,即建立政府、單位住房基金;建立住房公積金;出售公有住房;逐步提高房租;集資合作建房等,逐步實現住房商品化、社會化發展。在這個階段,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的重點是出售公有住房、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公有住房租金改革、實施康居工程(多數屬於單位自建、聯建、合建住宅)等。此階段原住房制度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住房仍然以實物分配為主;商品住房建設的比例較低,且供應對象主要是單位和少數高收入者;經濟適用住房政策僅體現在安居工程上。
至1997年底,北京市住宅建築總面積為7700萬平方米,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積為14.36平方米。
第四階段(1998-2004):房改全面實施並逐步形成新的住房供應體系階段
1998年7月3日,國務院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體制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23號文件),它是我國新舊住宅體制轉換的重要標志。23號文件提出的目標為:「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城鎮住房供應體系;發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規范住房交易市場」。23號文件還明確指出:「對不同收入家庭實行不同的住房供應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賃由政府或單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經濟適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購買、租賃市場價商品住房。」至此,我國的住房供應體系明確分為兩部分:(1)帶有政府保障性質的住房,即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2)市場化的商品住房。23號文件強調該供應體系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並提出:「採取扶持政策,加快經濟適用住房建設」。
2003年8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18號文件),它是促進我國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性文件。18號文針對住房供應政策提出:「各地要根據城鎮住房制度改革進程、居民住房狀況和收入水平的變化,完善住房供應政策,調整住房供應結構,逐步實現多數家庭購買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同時,根據當地情況,合理確定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應對象的具體收入線標准和范圍,並做好其住房供應保障工作」。
這一階段,北京住房貨幣化改革在「新房新制度、老房老辦法」的原則下停止了住房實物分配,實現了住房分配貨幣化和工資化改革;經濟適用住房及廉租住房制度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住房管理機製得到轉換,實現了社會化和專業化;住房金融和保險得到發展,建立了政策性和商業性並存的住房信貸體系。
房改之後的北京市住房建設和房地產市場得到了健康、穩步、快速的發展,居民的居住水平、居住環境和居住質量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建設與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第五階段(2005-):住房市場化改革深化和政府宏觀調控階段
這一階段,我國部分地區出現了房地產投資過大的勢頭,同時市場需求偏大(部分地區投資性和投機性購房大量增加、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開發建設成本提高、投資渠道有限、加之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導致一些地方出現住房價格上漲過快等系列問題,影響了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協調發展。國家連續出台調控措施,試圖控制房地產投資規模,抑制住房價格過快上漲,調整住房供應結構,以引導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8號文)出台,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宏觀調控,該文肯定了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並要求各地各級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1)高度重視穩定住房價格;(2)切實負起穩定住房價格的責任;(3)大力調整和改善住房供應結構;(4)嚴格控制被動性住房需求;(5)正確引導居民合理住房消費預期;(6)全面監測房地產市場運行;(7)積極貫徹調控住房供應的各項政策措施;(8)認真組織對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監督檢查。該文後被稱為「國八條」。
同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等7部門《關於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強調了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並明確了要把解決房地產投資規模過大、價格上漲幅度過快等問題,作為當前加強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任務。並提出:(1)強化規劃調控,改善住房供應結構;(2)加大土地供應調控力度,嚴格土地管理;(3)調整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政策,嚴格稅收征管;(4)加強房地產信貸管理,防範金融風險;(5)明確享受優惠政策普通住房標准,合理引導住房建設與消費;(6)加強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完善廉租住房制度;(7)切實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嚴肅查處違法違規銷售行為;(8)加強市場監控測,完善市場信息披露制度。此文後被稱為「新國八條」。
隨著兩個「國八條」出台,國家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推進,北京的房地產市場也在採取多項措施進行市場調控,包括供地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市場監管等打出調控組合拳。對於商品住房建設明確了北京市享受優惠政策的普通商品房標准,即住宅小區建築容積率在1.0以上、單套建築面積在140平方米以下、實際成交價格低於同級別土地上住房平均成交價格1.2倍以下的住房。
但在2005年底至2006年初,北京市的商品房市場價格出現了快速上漲的局面,在全國范圍內也出現了一批新的商品房領漲城市,住房價格快速上漲的勢頭有增無減。而且住房供應的整體結構明顯出現偏差,大戶型、超大戶型、高檔房等建設比重偏高。
北京的住房建設也進入了新一輪的宏觀調控階段,但針對「國六條」的實施細則尚未出台。至2005年底,北京市共有住宅建築面積達3.6億平方米,其中已經建成使用的有2.89億平方米,另外有約7000萬平方米在建未竣工住宅,城鎮居民家庭人均住宅使用面積達19.45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5.9平方米。
至於近10年北京經濟職能的變化,利用北京1992年、1997年和2002年投入產出表信息,根據凈輸出判斷城市基本部門,採用主成分一因子分析等方法辨識產業群,藉此分析了北京近10年間的經濟功能變化.電子和信息產業群、醫葯產業群是北京第三功能優勢和科技優勢與第二產業的結合而發展的基本部門群.造紙及文教用品、傢具製造業與高級服務業也形成了一個關聯較密切的產業群.資源環境條件對北京的產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約束,但鋼鐵和機械工業群與石油加工和化學工業群中核心產業的發展卻出現了相反的趨勢,後者利用已有基礎和相對有利的微觀區位獲得了明顯的發展。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④ 關於鞍山城市建設變化的作文
記得我還在幼兒園的時候鞍山的私家車沒有現在這么多,名牌的車根本沒有多少,並且不用說什麼平板電腦.手指觸摸電話.汽車定位系統……這些都不知道,就連當時的文娛活動都不是特別的多。住的什麼房子呀沒有幾個超過十層的,沒有幾座是特別的高,站在烈士山的山頂幾乎可以看到整個鞍山,那時的房子大部分都是實在是有點太矮了。當然,路就更不用說了,到處坑坑窪窪的,根本談不上什麼平不平。我家樓前的中學非常破,交通崗旁的三層小樓更破爛不堪,聽爺爺說都是五十年代前後建成的。當時的人們非常嚮往每家都能有一輛或兩輛私家車;能有錢住上大房子;天天吃好東西;有機會能坐火車.飛機.輪船去國外或者外地旅遊;一次能掙好多好多錢……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幾年的時間眨眼間就過去了,這幾年中鞍山發生了一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上升,現在幾乎一個人一輛車,名牌車到處可見,什麼:奧迪.賓士.雪鐵龍……哪一家電器都全是名牌的,並且什麼也不缺,要啥有啥,尤其是電視.電腦多的一人一台。走在路上到處都可以見到高樓大廈,最高的都能有三十多層的。路已經變非常平坦沒有一處是鼓包或者是坑窪。我家樓前的中學已經被拆掉並蓋成了市政府的辦公樓,並且那三層小樓也被重新蓋成,了一個大超市,現在每天那裡都是熙熙攘攘熱鬧極了,並且人們的住所也變得豪華了。有些人還能吃海參鮑魚…… 這就是童眼中的新貌。
⑤ 改革開放三十年城鄉變化
有很多呢,這里就說些
社會經濟上:改革開放30年以來,消費品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消費總量持續快速增長、流通業發生質的飛躍、流通規模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轉型、新興業態迅速成長,住宿餐飲業發展迅速等特點。貿易、餐飲業對經濟的貢獻也由單純對GDP貢獻轉變到開拓市場、擴大消費、促進就業、方便生活、完善城市功能、優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對全市國民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等級提升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年增長了40多倍,消費品市場煥發了新的生機,發展速度繼續加快,市場運行更加平穩,逐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城鄉市場新格局和網路化、現代化的新的流通體系。
城鄉市場協調發展,商業網點規模不斷擴大、城鄉市場協調發展
社會生活上:消費結構拓展升級,消費熱點不斷涌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顯著改善,消費結構經歷了三次升級換代。收入水平的提高為消費奠定了基礎,消費觀念和消費質量隨之變化,經歷了消費結構的三次升級換代。經過三次消費升級,全市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到2007年,城鄉居民生活由溫飽走向小康。
思想觀念上:一、人們的思想觀念從封閉、僵化的狀態中走出來,逐步形成了求真務實、勇於變革、開拓創新的良好氛圍 黨的思想路線變化深刻反映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軌跡。二、人們的價值觀向多元多樣轉變,科學、民主、文明、生態、公平等新的理念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和價值尺度 一是人們的價值觀由一元化向多元多樣化轉變。改革以前,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總體上是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解放全人類為核心的一元化思想。二是科學與文明的觀念成為普遍共識。三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綠色環保是改革以後在人民心目中逐步樹立的一種全新理念。四是追求公平與正義成為人們的強烈願望。改革以前,由於經濟貧窮落後,所有制結構單一,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城鄉差距、地區差別,但總體上經濟發展水平很低,基尼系數也較小。三、人們的文化觀從泛政治化、排斥否定抵制西方及外來文化,轉變為自信、開放、包容,文化競爭力、文化軟實力空前增強。四、人們的基本追求從求生存、求溫飽轉變為求發展、求富裕。
三十年裡,我國已經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階段,人們日常活動從主要是為擺脫飢餓求生存轉變為追求發展奔富裕上來。發展成為時代最鮮明的主題。搞建設、謀發展、求進步成為人們思想和工作的主要方面
⑥ 請問改革前後在「行」方面有什麼變化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首先,中國的發展是立足國內的發展。中國國內需求潛力大,可以為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過去5年,中國新增電話用戶5.14億戶,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億千瓦,就是市場規模大的客觀反映。今後5年,我們將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同時,積極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多年來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產的潛力很大。例如,中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不到1/3.核電裝機占電力裝機的比重只有1.7%。我們將堅持立足國內,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清潔地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能力,協調發展煤電、水電、核電,加快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們還將立足國內,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加快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中國有40%左右的國民儲蓄率,8億多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國土蘊藏著自然資源:還有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較好的科技教育基礎,不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發揮好國內資金、勞動力、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作用。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第二,中國的發展是結構優化的發展。中國首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3.1:46.2:40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今後5年。我們將依靠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繼續加強農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依託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集成電路設備和先進動力裝置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高裝備製造的整體水平。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術產業,促進金融、物流、咨詢、文化、旅遊等服務業加快發展,繼續加強能源、礦產、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中國的發展是資源節約的發展。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們將貫徹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節約優先,大力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的節約降耗工作。實施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綠色照明等重點節能工程,推進1000家重點企業的節能改造,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油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嚴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產業的發展。依法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 第四,中國的發展是環境友好的發展。我們將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突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繼續實施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保護好飲用水源;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搞好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劃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嚴格環境監管,強化環境執法,防範和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第五,中國的發展是全面協調的發展。我們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突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推進扶貧開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第六,中國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將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價格改革,建立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我們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是繼續發展對外貿易,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二是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著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三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開展優勢互補的對外投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2005年,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1.42萬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6600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給了我們有益的援助,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引進,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中國也為世界發展作出了貢獻。近年來,中國對40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優惠關稅待遇,為海嘯受災國、南亞地震救援、禽流感國際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峰會上,中國就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提出了五項新舉措,涉及關稅、減債、貸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今後5年,中國的發展將為全球帶來更多的機遇,僅商品進口累計就將超過4萬億美元。希望各國企業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機遇,擴大對華投資貿易。繼續參與和支持中國的建設。 中國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我們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相互開放市場,健全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擴大經貿合作創造更好的環境;發展技術貿易.建立技術推廣和轉讓機制,讓更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分享技術革新的成果;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營造穩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環境,防範金融風險:積極開展能源合作與對話,保持國際能源市場穩定,為發展提供安全、經濟、清潔的能源保障;廣泛開展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推進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加強相互磋商,協調國際行動,共同解決貧困、債務、人口以及自然災害、疾病傳播、恐怖主義等問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展望未來,中國將堅持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道路,與各國攜手前進,開拓創新,為促進全球發展、建設和諧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⑦ 變革 改革 革新的三個含義有什麼區別
三個詞的內容不一樣。
說的形象一點,變革大於改革,改革大於革新。
說的具體專一點:
體制和制度上的屬變化,叫做變革,或者說,從清王朝到中華民國,就是變革,從一個變成另一個。
方針和政策上的變化,叫做改革,或者說,從計劃經濟轉變成市場經濟,就是改革,在保證主體不變的情況下,變化社會主流意識。
行動和規劃上的變化,叫做革新,或者說,從電腦QQ到手機QQ,主體和意識都沒有改變,只是操作方式變化了。
三個詞還有一個區別,在於結果。
變革的結果,是讓一切在新的基礎上重新開始。
改革的結果,是讓一切在原有基礎上重新選定方向。
革新的結果,是讓一切在原有的方向上走得更快更遠。
希望答案能幫助你理解。
⑧ 改革開放後我國有哪些變化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0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首先,中國的發展是立足國內的發展。中國國內需求潛力大,可以為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過去5年,中國新增電話用戶5.14億戶,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億千瓦,就是市場規模大的客觀反映。今後5年,我們將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同時,積極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多年來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產的潛力很大。例如,中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不到1/3.核電裝機占電力裝機的比重只有1.7%。我們將堅持立足國內,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清潔地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能力,協調發展煤電、水電、核電,加快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們還將立足國內,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加快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中國有40%左右的國民儲蓄率,8億多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國土蘊藏著自然資源:還有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較好的科技教育基礎,不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發揮好國內資金、勞動力、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作用。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第二,中國的發展是結構優化的發展。中國首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3.1:46.2:40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今後5年。我們將依靠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繼續加強農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依託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集成電路設備和先進動力裝置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高裝備製造的整體水平。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術產業,促進金融、物流、咨詢、文化、旅遊等服務業加快發展,繼續加強能源、礦產、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中國的發展是資源節約的發展。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們將貫徹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節約優先,大力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的節約降耗工作。實施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綠色照明等重點節能工程,推進1000家重點企業的節能改造,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油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嚴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產業的發展。依法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 第四,中國的發展是環境友好的發展。我們將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突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繼續實施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保護好飲用水源;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搞好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劃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嚴格環境監管,強化環境執法,防範和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第五,中國的發展是全面協調的發展。我們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突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推進扶貧開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第六,中國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將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價格改革,建立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我們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是繼續發展對外貿易,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二是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著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三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開展優勢互補的對外投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2005年,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1.42萬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6600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給了我們有益的援助,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引進,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中國也為世界發展作出了貢獻。近年來,中國對40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優惠關稅待遇,為海嘯受災國、南亞地震救援、禽流感國際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峰會上,中國就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提出了五項新舉措,涉及關稅、減債、貸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今後5年,中國的發展將為全球帶來更多的機遇,僅商品進口累計就將超過4萬億美元。希望各國企業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機遇,擴大對華投資貿易。繼續參與和支持中國的建設。 中國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我們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相互開放市場,健全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擴大經貿合作創造更好的環境;發展技術貿易.建立技術推廣和轉讓機制,讓更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分享技術革新的成果;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營造穩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環境,防範金融風險:積極開展能源合作與對話,保持國際能源市場穩定,為發展提供安全、經濟、清潔的能源保障;廣泛開展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推進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加強相互磋商,協調國際行動,共同解決貧困、債務、人口以及自然災害、疾病傳播、恐怖主義等問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展望未來,中國將堅持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道路,與各國攜手前進,開拓創新,為促進全球發展、建設和諧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