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關於城鄉農村新社區建設的獨特之處及科學性

關於城鄉農村新社區建設的獨特之處及科學性

發布時間:2021-02-22 02:30:53

Ⅰ 新農村建設及社區建設的要求,提出你的意見和建議

對於新農村建設及社區建設的要求,我的意見和建議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多體諒人民群眾,多開發一些好的賺錢項目

Ⅱ 如何做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擔負著實現城鄉一體化和促進居村農民市民化的重大使命,然而,它當前的建設方向並不明確,正在實施的建設行動也頗受爭議。本文以城鄉一體化為視角,分析了我國農村社區建設的制度失誤和滕尼斯式社區的「天堂」特性,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既要去城鄉「二元化」、去「天堂」社區的「天真性」,又要留住傳統農村社區的溫馨,並且還要與城市社區對接,使生活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居民能分享到與城市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務,並過上與城市市民一樣的社會生活。 一、問題提出:農村社區建設的路徑選擇與價值旨趣 當下中國農村,村改社區的步伐明顯加快,不僅城市郊區農村因城市空間拓展被改制為社區,一些遠郊農村甚至邊遠農村也在加快村改社區的速度,江蘇、山東等省有近一半的社區為「村改居」社區。這些脫胎於農村村莊的新型社區,正如有論者說的,①其中不少是把村委會牌子換成居委會牌子的「換牌」社區,社區的公共服務和管理、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等與行政村沒有什麼差別。如此,針對廣大農村地區正在推行的村改社區項目或工程,學界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觀點認為,地方政府之所以在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中熱衷於村改社區,其動機在於尋土地財政這個「經濟租」;另一種觀點則相反,認為村改社區的方向沒有問題,改制是必要的,且遲早要發生,這是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社會管理的內在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主要按照「改造」或「治理」的邏輯方式進行農村社區建設。首先,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中村和城市郊區農村的社會問題凸顯,於是政府加大了對這些農村的改造力度,努力使其盡快融入城市社會。綜觀近年來有關城中村和郊區農村的改造或建設政策,我們不難發現,政府的主要企圖不是建設,而是通過征地、拆遷、補償、安置等措施,使這些地方脫胎換骨,直至被城市同化。其次,以自然村或行政村為管理單位,在村民自治制度基礎上進行自治型農村社區建設。這類農村社區建設主要針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社會施行的村民自治制度不足而進行的,是村莊自覺開展的社區建設活動,如一些地方農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志願者協會、衛生環境監督站、公益事業服務站、社會互助救濟站、問題活動聯絡站、民間糾紛調解站等,以便於更好地發展農村社區的公益事業、調節農村社區的社會關系、豐富農村社區的服務生活。 以上兩種社區建設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社區建設不具有借鑒意義:自2006年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國農村社區建設就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少農村,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加快了社區建設速度,如江蘇、浙江、山東、河北、重慶等省市都開展了以農民向城鎮或集聚社區集中為主要內容的社區建設。雖然有一些學者對農民轉移或集中型社區建設提出了質疑,甚至要求中央政府「叫停」地方政府這類建設行為,②但更多學者對這一實踐予以肯定,認為農民集中促使了工業化程度高的村落農民向城鎮或聚集區集中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它符合城鄉一體化引導農民到城鎮或中心社區居住的趨勢要求,「體現了對農村『就地城鎮化』的積極回應和對『村民自治』體制局限性的超越,具有真正的現代色彩,是我們可以預測的未來農村社區建設的理想模式,也是當前中部地區新農村社區建設應該重點推介的模式。」③ 我國城市化已經升級為城鄉一體化,農村社區建設不能仿照城市社區的建設邏輯,冀望把農村社區建成為類似於城市的社區,也不能承繼城鄉二元分化時期的「村治」邏輯,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等同於社區治理。由於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化發展的「頂級階段」,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強調「城鄉社會的有機融合和整合」,④體現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取向,這既是農村社區建設的價值旨趣,更是農村社區建設的邏輯皈依。 二、追溯失誤:農村社區建設的演進與制度安排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都改造了傳統共同體,所不同的是,有的國家先發展工業、建設城市,然後再吸引鄉村人口到城鎮聚集;而另一些國家則採取強制措施,迫使農村共同體的人們離開土地到城市工作,並使其在城市永久性居住。我國近代對鄉村共同體的改造力度不斷加大,尤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權力全面介入鄉村共同體的改造,村莊與社會步入同構狀態。起初,國家權力通過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的形式組織農民經濟合作,企圖改造村莊農民的個體性、自私性,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在此基礎上,國家權力又在農村建立了「政經不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組織,直接從事農村「工、農、兵、商、學」等各項事業。盡管人民公社時期的村莊共同體表現為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但農民的居住、生產、生活的空間並沒有發生多大變化,生產隊這個最基礎的管理單位仍為村莊共同體的生產單位和核算單位,血緣共同體或家族共同體並沒有因國家權力介入而瓦解:它仍是一個熟人共同體,其社會資本如信任資本、關系資本等並沒有減少;人民公社的「生活集體化、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的管理模式只是讓村莊原生態共同體轉變為生產集體化、生活集中化的共同體;國家實施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使農民事務日益頹廢,最嚴重的是農村社區的生產生活設施損壞嚴重,有的已失去其基本功能。好在這種狀態持續時間不長,國家權力安排的村民自治制度為村莊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至此,農村不再是組織化、行政化的集體組織,而又回歸為人們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共同交往,且具有明確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從表面上看,此時的農村社會共同體已經「去行政化」、「去集體化」,好像是擬單位制的隊、社重新回到社區,並且與城市社區相似。但其實不然,國家權力對農村基層的放權讓利沒有賦予農村社會共同體與城市社區同樣的發展權利,農村社區仍延續著二元固化結構前行。其一,國家行政權力上收至鄉鎮,村民獲得了更多的自治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建設農村社區,但除少數經濟發達的農村社區外,大多數農村社區「難做無米之炊」,普遍缺乏建設資金;其二,「三提五統」取消後,農民的經濟負擔大大減輕,但政府並沒有像對待城市社區那樣承擔起建設農村社區的責任,村莊必需的公共產品只得求助於「一事一議」方式解決;其三,國家發展公共事業的重點沒有真正轉移到農村,農村居住環境及其配套設施與城市社區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一些地區繼續擴大。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農村社區建設落後及其公共服務水平低的制度誘因。城鄉二元不平等的制度安排一直影響並制約著農村社區建設:在合作化、人民公社時期,由於國家與社會處於同構狀態,農村社區建設和發展必須聽從國家制度的歧視性安排,不僅得不到國家的建設資金,反而還要從物質、資金上支持城市建設;改革開放後,雖然農村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但國家在農村社區建設上仍延續城鄉二元制度安排,取多予少,農村的公共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停滯不前,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倒退,這種狀況直至新農村建設開展後才有所轉變。就此而言,國家的城鄉二元化制度安排嚴重阻礙了農村社區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首先要在制度上「去二元化」。唯有制度安排做到城鄉一體化,才能更有效地推動農村社區建設。 三、新型農村社區:溫馨的「天堂」 1887年,滕尼斯在他的成名作《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中首次提出共同即社區的概念,認為社區就是由具有共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所組成的關系親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共同體」,人們在這個「共同體」中「與同夥一起,從出生之時起,就休戚與共,同甘共苦。」⑦自此,後人在有關共同體的詮釋中通常把滕尼斯描述的「共同體」喻為「天堂」:它是一個「溫馨圈子」,「在這一『溫馨圈子』內,人們不必證明任何東西,而且無論做了什麼,都可以期待人們的同情與幫助」;⑧人們互相依靠對方,「如果我們跌倒了,其他人會幫助我們重新站立起來」。⑨相對於滕尼斯的「社會」而言,滕尼斯的「天堂」共同體看似十分完美,「是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⑩當今中國農村正在大力推進「村改居」和社區建設,其目標是要建構一個新型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不過,這個共同體肯定不是滕尼斯的天堂社區。對此,早有學者研究指出,滕尼斯社區已經瓦解且一去不復返。代表性觀點有兩個:一是德魯克的,他認為滕尼斯所看到的共同體,在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中「全都消失了」; 瑏瑡二是鮑曼的,他認為滕尼斯的天堂社區是建立在「單純天真」基礎上的,「一旦單純天真失去了,原來的幸福也就不可挽回地失去了」,即「共同體一旦『解體』,它就不能像鳳凰涅槃一樣被再次整合為一體」。 瑏瑢盡管德魯克和鮑曼看待滕尼斯社區的視角不一樣,一個把它的消亡歸因於社會發展,認為社會發展將使「新興社會體」代替「傳統共同體」,另一個把它的消亡視為共同體「天真和原始」的失去,並且認為「再多的汗水,也永遠不會重新打開那扇通往共同體的天真、原始的同一與安寧的大門」, 瑏瑣但他們都認為滕尼斯社區是「天堂」,且已經不存在。 既然滕尼斯社區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中已經瓦解且「一去不復返」,那麼,處於工業化發展中後期的我國農村社區建設是不能找回「天堂社區」。 之所以如是說,不僅在於滕尼斯社區的那份「天真」、「原始」無法找回,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它並非是讓人羨慕的「天堂」:生活在滕尼斯社區中的人們盡管過著無憂無慮、自得其樂的生活,但這個共同體是封閉保守、循規蹈矩、清貧無欲的,一旦遇到利益的誘惑或「開化」,將在頃刻間分崩離析,並且再也無法修復。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需要辨證地看待滕尼斯社區,不要因為它是「天堂」,就一定要在農村共同體改制中構建一個類似滕尼斯社區的「天堂」;也不要全盤否定滕尼斯社區,畢竟它蘊涵諸多合乎人性需求的、難以割捨的、令人嚮往的「天堂」因素。 鑒於此,今天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雖然不可能找回滕尼斯社區的「天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在社區改制或建設中拋棄「天堂」社區的「溫馨」。城鄉一體化對農村社區建設的影響是廣泛的、深刻的,以單個大型的家庭或氏族為主體型構村落共同體必然要被多異族的新興社會體所取代,傳統的人際關系也必然要被工業時代和後工業時代的人際關系所取代,血緣關系紐帶功能將逐漸式微。盡管如此,但新型農村社區畢竟起源於傳統共同體,它們有著共同的根基,如其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還將繼續持久地影響新型農村社區。這正如滕尼斯強調的:「即使這種原初的共同存在、共同生活以及共同工作的狀態已被改變,它依然保留並能更新其精神的形式、政治的形式以及其合作的功能。」 然而可惜的是,我國一些村改社區,包括城中村社區和市郊社區,在其建設過程中,雖然改善了居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但新型社區的高層住宅和防盜系統已經不便於居民串門聊天,不便於居民開展互幫互助活動,尤其是社區內「公共空間越來越少,一些倖存的公共空間的功能也弱化了」,社區正在向城市「陌生化」社區演變, 瑏瑦居民間的關系漸趨生疏、冷漠。對這一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引發的次生現象,社區建設者必須給予足夠重視。誠然,城鄉一體化戰略是賦予了我們改造傳統農村社區和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使命,但我們不能片面地追求農民集中居住,惟改造和建設是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守住「天堂」社區那份溫馨。 四、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挑戰與取向 (一)面臨挑戰 從近年來農村社區建設的實踐看,我國農村社區建設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國家權力改造了傳統的農村社區,原有牢固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網路被打破,沾親帶故的溫情關系讓位於組織化、單位化、制度化的業緣關系,農村社區共同體的凝聚力大大削弱;二是盡管改革開放後農村社區不乏政治精英、經濟精英、知識精英,但這些精英對社區的整合能力不及昔日族長——精英們為贏得社區控制權展開的博弈,不僅影響、削弱了精英們自身力量的發揮,而且還致使農村社區難以形成持久影響力、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的權威中心;三是村民的利益表達「碎片化」、「原子化」,村民更多的是以個人身份解決面臨的問題,「即使是在多人面臨類似問題時也很少出現一個有效的組織框架來解決此類問題」;四是市場經濟發展激發了村民的「私性」,隨之而來的是居民之間的信任程度降低、互動頻數減少、關系網路疏遠、活動空間縮小,農村社區變得越來越「陌生」。更嚴重的是,由於在比較利益驅使下,離鄉進城的農村人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村莊日漸空心化或半空心化,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很難進行有效的社區建設行動。 由此觀之,眼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處理能不能建設的問題。從國家政策安排看,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和「把公共事業建設重心轉移到農村」等系列政策,以及國家增加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家電下鄉力度、提高農村居民醫療和養老保障水平、增加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系列強農惠農舉措,為建設好農村社區提供了有力支持。從實踐過程看,盡管中國農村社區總體上仍較落後,城鄉差距大,尤其是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飲水安全、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非常缺乏,農村社區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社區建設成功經驗已經證明,按照城鄉一體化理念建設高水平農村社區是完全可能的。 (二)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取向 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大中城市郊區的農村社區和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的農村社區建設速度快,整體發展水平高,有的甚至超過部分城市社區。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可以超越城市社區建設經驗,也不意味著可以在農村建設城市社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兼顧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兩個方面,遵循自身的發展取向。 1、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符合村情。 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不同,主要有:(1)城市社區成員來自不同的工作單位、不同的職業,人員結構復雜,加上日常交流少,難有共同的社區認同;而農村社區居民多數來自同一個或臨近幾個行政村,大家相互認識、彼此熟悉,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容易達成文化認同。(2)城市社區成員的生活、工作背景大相徑庭,階層差距大,難形成共同的意志表達,更缺乏團結一致的集體行動;而農村社區成員有共同的生活經歷,加上在同一地域勞動、生活中結成的深厚情誼和真誠信任,有助於形成社區凝聚力。(3)城市社區與生產單位是分離的,社區僅是社會生活場所,其經濟功能微乎其微;而農村社區與農田相鄰,成員的經濟行為多發生在農業生產經營上,即使一些居民已經不再從事農業勞動,但他們的親戚、朋友多是農業勞動者。(4)城市社區有黨委(黨支部)、居委會、物業管理委員會、業主管理委員會、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及各式各類民間組織;而農村社區的組織結構比城市簡單,尤其是改制不久的農村社區,仍延續行政村的組織建制,大多數事務都由社區黨組織、居委會來承擔。既然農村社區具有與城市社區不同的特點,那麼,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要立足於鄉村熟人社會的傳統美德和良好慣習,盡可能多地在社區建設中守住熟人社會的「脈脈溫情」,不能讓「城市病」感染了農村新型社區。 2、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對接城市社區。 一方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超越傳統農村建設方式,強調與城市社區對接。傳統農村建設是農村集體組織主持實施的,主要依靠農村社會成員出資、出力進行,其檔次、規模、水平都沒有與城市社區對接或並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則要突破鄉村藩籬束縛,從節約建設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角度整合分散、凌亂的村莊,即不僅要把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更要「借鑒城市社區的公共服務理念和機制,以社區為公共平台,整合各類服務資源,推進社區公共服務事業,讓居住在農村同一區域內的所有社會成員得到平等、良好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防止復制城市社區建設樣式。城市社區公共設施齊全,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高,這些無疑是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參照物,但城鄉一體化並非城鄉一樣化,也不是要消滅農村,建設要立足於農村發展趨勢,其目標是建設更有活力、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更適宜居住的美好家園。這個家園的形體特徵可能沒有城市社區「高貴」、「妖嬈」,但內在美毫不遜色於城市社區,即新型農村社區里的居民既能享有城市居民等值的公共服務,又能擁有城市社區居民冀望但又很難在城市社區得到鄉土生活。 3、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著力培育居村市民。 「農村社區建設者在構建以農民為主體的新型農村社會生活共同體,能否充分認識農民對農村社區建設的認知、意願和公共需求,事關農村社區建設能否順利推進」。 瑏瑩社區與行政村不一樣,自治機構、居民集中程度、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組織機構、生產和生活方式有較大的區別,居民的身份也不同。因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在加強居住區的道路、水電、路燈等公共設施建設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建設的基礎上,要著力培育新型居民,即居村市民。 居村市民是相對於城市市民而言的,指居村鄉村城鎮社區和農民集中(中心)社區的居民。居村市民既不同於農民,也不同於城市市民。首先,居住在農村社區里的居民不再是農民,即使有一部分人仍從事農業勞動,但他們最終將要分化為非農職業者和職業農民,與城市市民一樣,都是居民;其次,雖然當前居住在農村社區里居民與城市社區居民仍有區別,一個居住在城市,一個居住在農村城鎮或集中居住區,享有的公共服務范圍、水平也不盡完全相同,但隨著城鄉一體化程度的提高,他們間的差距勢必越來越小,甚至相反。

Ⅲ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於農村經濟發展有什麼好處

1、新型農抄村社區建設是縮小城鄉的襲差距,讓農村居民享受城鎮居民同等待遇。
2、一個或多個行政村合並為一個農村社區。可以實現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發展。
3、農村社區成立後、改變農村的現狀。可以將農村閑置土地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釋放出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進行其他產業發展。在農村可以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合與一二三產業互動的新型農村經濟模式。

Ⅳ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如何可為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擔負著實現城鄉一體化和促進居村農民市民化的重大使命,然而,它當前的建設方向並不明確,正在實施的建設行動也頗受爭議。本文以城鄉一體化為視角,分析了我國農村社區建設的制度失誤和滕尼斯式社區的「天堂」特性,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既要去城鄉「二元化」、去「天堂」社區的「天真性」,又要留住傳統農村社區的溫馨,並且還要與城市社區對接,使生活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居民能分享到與城市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務,並過上與城市市民一樣的社會生活。 一、問題提出:農村社區建設的路徑選擇與價值旨趣 當下中國農村,村改社區的步伐明顯加快,不僅城市郊區農村因城市空間拓展被改制為社區,一些遠郊農村甚至邊遠農村也在加快村改社區的速度,江蘇、山東等省有近一半的社區為「村改居」社區。這些脫胎於農村村莊的新型社區,正如有論者說的,①其中不少是把村委會牌子換成居委會牌子的「換牌」社區,社區的公共服務和管理、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等與行政村沒有什麼差別。如此,針對廣大農村地區正在推行的村改社區項目或工程,學界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觀點認為,地方政府之所以在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中熱衷於村改社區,其動機在於尋土地財政這個「經濟租」;另一種觀點則相反,認為村改社區的方向沒有問題,改制是必要的,且遲早要發生,這是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社會管理的內在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主要按照「改造」或「治理」的邏輯方式進行農村社區建設。首先,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中村和城市郊區農村的社會問題凸顯,於是政府加大了對這些農村的改造力度,努力使其盡快融入城市社會。綜觀近年來有關城中村和郊區農村的改造或建設政策,我們不難發現,政府的主要企圖不是建設,而是通過征地、拆遷、補償、安置等措施,使這些地方脫胎換骨,直至被城市同化。其次,以自然村或行政村為管理單位,在村民自治制度基礎上進行自治型農村社區建設。這類農村社區建設主要針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社會施行的村民自治制度不足而進行的,是村莊自覺開展的社區建設活動,如一些地方農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志願者協會、衛生環境監督站、公益事業服務站、社會互助救濟站、問題活動聯絡站、民間糾紛調解站等,以便於更好地發展農村社區的公益事業、調節農村社區的社會關系、豐富農村社區的服務生活。 以上兩種社區建設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社區建設不具有借鑒意義:自2006年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國農村社區建設就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少農村,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加快了社區建設速度,如江蘇、浙江、山東、河北、重慶等省市都開展了以農民向城鎮或集聚社區集中為主要內容的社區建設。雖然有一些學者對農民轉移或集中型社區建設提出了質疑,甚至要求中央政府「叫停」地方政府這類建設行為,②但更多學者對這一實踐予以肯定,認為農民集中促使了工業化程度高的村落農民向城鎮或聚集區集中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它符合城鄉一體化引導農民到城鎮或中心社區居住的趨勢要求,「體現了對農村『就地城鎮化』的積極回應和對『村民自治』體制局限性的超越,具有真正的現代色彩,是我們可以預測的未來農村社區建設的理想模式,也是當前中部地區新農村社區建設應該重點推介的模式。」③ 我國城市化已經升級為城鄉一體化,農村社區建設不能仿照城市社區的建設邏輯,冀望把農村社區建成為類似於城市的社區,也不能承繼城鄉二元分化時期的「村治」邏輯,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等同於社區治理。由於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化發展的「頂級階段」,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強調「城鄉社會的有機融合和整合」,④體現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取向,這既是農村社區建設的價值旨趣,更是農村社區建設的邏輯皈依。 二、追溯失誤:農村社區建設的演進與制度安排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都改造了傳統共同體,所不同的是,有的國家先發展工業、建設城市,然後再吸引鄉村人口到城鎮聚集;而另一些國家則採取強制措施,迫使農村共同體的人們離開土地到城市工作,並使其在城市永久性居住。我國近代對鄉村共同體的改造力度不斷加大,尤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權力全面介入鄉村共同體的改造,村莊與社會步入同構狀態。起初,國家權力通過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的形式組織農民經濟合作,企圖改造村莊農民的個體性、自私性,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在此基礎上,國家權力又在農村建立了「政經不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組織,直接從事農村「工、農、兵、商、學」等各項事業。盡管人民公社時期的村莊共同體表現為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但農民的居住、生產、生活的空間並沒有發生多大變化,生產隊這個最基礎的管理單位仍為村莊共同體的生產單位和核算單位,血緣共同體或家族共同體並沒有因國家權力介入而瓦解:它仍是一個熟人共同體,其社會資本如信任資本、關系資本等並沒有減少;人民公社的「生活集體化、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的管理模式只是讓村莊原生態共同體轉變為生產集體化、生活集中化的共同體;國家實施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使農民事務日益頹廢,最嚴重的是農村社區的生產生活設施損壞嚴重,有的已失去其基本功能。好在這種狀態持續時間不長,國家權力安排的村民自治制度為村莊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至此,農村不再是組織化、行政化的集體組織,而又回歸為人們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共同交往,且具有明確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從表面上看,此時的農村社會共同體已經「去行政化」、「去集體化」,好像是擬單位制的隊、社重新回到社區,並且與城市社區相似。但其實不然,國家權力對農村基層的放權讓利沒有賦予農村社會共同體與城市社區同樣的發展權利,農村社區仍延續著二元固化結構前行。其一,國家行政權力上收至鄉鎮,村民獲得了更多的自治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建設農村社區,但除少數經濟發達的農村社區外,大多數農村社區「難做無米之炊」,普遍缺乏建設資金;其二,「三提五統」取消後,農民的經濟負擔大大減輕,但政府並沒有像對待城市社區那樣承擔起建設農村社區的責任,村莊必需的公共產品只得求助於「一事一議」方式解決;其三,國家發展公共事業的重點沒有真正轉移到農村,農村居住環境及其配套設施與城市社區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一些地區繼續擴大。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農村社區建設落後及其公共服務水平低的制度誘因。城鄉二元不平等的制度安排一直影響並制約著農村社區建設:在合作化、人民公社時期,由於國家與社會處於同構狀態,農村社區建設和發展必須聽從國家制度的歧視性安排,不僅得不到國家的建設資金,反而還要從物質、資金上支持城市建設;改革開放後,雖然農村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但國家在農村社區建設上仍延續城鄉二元制度安排,取多予少,農村的公共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停滯不前,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倒退,這種狀況直至新農村建設開展後才有所轉變。就此而言,國家的城鄉二元化制度安排嚴重阻礙了農村社區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首先要在制度上「去二元化」。唯有制度安排做到城鄉一體化,才能更有效地推動農村社區建設。 三、新型農村社區:溫馨的「天堂」 1887年,滕尼斯在他的成名作《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中首次提出共同即社區的概念,認為社區就是由具有共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所組成的關系親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共同體」,人們在這個「共同體」中「與同夥一起,從出生之時起,就休戚與共,同甘共苦。」⑦自此,後人在有關共同體的詮釋中通常把滕尼斯描述的「共同體」喻為「天堂」:它是一個「溫馨圈子」,「在這一『溫馨圈子』內,人們不必證明任何東西,而且無論做了什麼,都可以期待人們的同情與幫助」;⑧人們互相依靠對方,「如果我們跌倒了,其他人會幫助我們重新站立起來」。⑨相對於滕尼斯的「社會」而言,滕尼斯的「天堂」共同體看似十分完美,「是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⑩當今中國農村正在大力推進「村改居」和社區建設,其目標是要建構一個新型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不過,這個共同體肯定不是滕尼斯的天堂社區。對此,早有學者研究指出,滕尼斯社區已經瓦解且一去不復返。代表性觀點有兩個:一是德魯克的,他認為滕尼斯所看到的共同體,在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中「全都消失了」; 瑏瑡二是鮑曼的,他認為滕尼斯的天堂社區是建立在「單純天真」基礎上的,「一旦單純天真失去了,原來的幸福也就不可挽回地失去了」,即「共同體一旦『解體』,它就不能像鳳凰涅槃一樣被再次整合為一體」。 瑏瑢盡管德魯克和鮑曼看待滕尼斯社區的視角不一樣,一個把它的消亡歸因於社會發展,認為社會發展將使「新興社會體」代替「傳統共同體」,另一個把它的消亡視為共同體「天真和原始」的失去,並且認為「再多的汗水,也永遠不會重新打開那扇通往共同體的天真、原始的同一與安寧的大門」, 瑏瑣但他們都認為滕尼斯社區是「天堂」,且已經不存在。 既然滕尼斯社區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中已經瓦解且「一去不復返」,那麼,處於工業化發展中後期的我國農村社區建設是不能找回「天堂社區」。 之所以如是說,不僅在於滕尼斯社區的那份「天真」、「原始」無法找回,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它並非是讓人羨慕的「天堂」:生活在滕尼斯社區中的人們盡管過著無憂無慮、自得其樂的生活,但這個共同體是封閉保守、循規蹈矩、清貧無欲的,一旦遇到利益的誘惑或「開化」,將在頃刻間分崩離析,並且再也無法修復。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需要辨證地看待滕尼斯社區,不要因為它是「天堂」,就一定要在農村共同體改制中構建一個類似滕尼斯社區的「天堂」;也不要全盤否定滕尼斯社區,畢竟它蘊涵諸多合乎人性需求的、難以割捨的、令人嚮往的「天堂」因素。 鑒於此,今天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雖然不可能找回滕尼斯社區的「天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在社區改制或建設中拋棄「天堂」社區的「溫馨」。城鄉一體化對農村社區建設的影響是廣泛的、深刻的,以單個大型的家庭或氏族為主體型構村落共同體必然要被多異族的新興社會體所取代,傳統的人際關系也必然要被工業時代和後工業時代的人際關系所取代,血緣關系紐帶功能將逐漸式微。盡管如此,但新型農村社區畢竟起源於傳統共同體,它們有著共同的根基,如其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還將繼續持久地影響新型農村社區。這正如滕尼斯強調的:「即使這種原初的共同存在、共同生活以及共同工作的狀態已被改變,它依然保留並能更新其精神的形式、政治的形式以及其合作的功能。」 然而可惜的是,我國一些村改社區,包括城中村社區和市郊社區,在其建設過程中,雖然改善了居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但新型社區的高層住宅和防盜系統已經不便於居民串門聊天,不便於居民開展互幫互助活動,尤其是社區內「公共空間越來越少,一些倖存的公共空間的功能也弱化了」,社區正在向城市「陌生化」社區演變, 瑏瑦居民間的關系漸趨生疏、冷漠。對這一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引發的次生現象,社區建設者必須給予足夠重視。誠然,城鄉一體化戰略是賦予了我們改造傳統農村社區和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使命,但我們不能片面地追求農民集中居住,惟改造和建設是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守住「天堂」社區那份溫馨。 四、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挑戰與取向 (一)面臨挑戰 從近年來農村社區建設的實踐看,我國農村社區建設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國家權力改造了傳統的農村社區,原有牢固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網路被打破,沾親帶故的溫情關系讓位於組織化、單位化、制度化的業緣關系,農村社區共同體的凝聚力大大削弱;二是盡管改革開放後農村社區不乏政治精英、經濟精英、知識精英,但這些精英對社區的整合能力不及昔日族長——精英們為贏得社區控制權展開的博弈,不僅影響、削弱了精英們自身力量的發揮,而且還致使農村社區難以形成持久影響力、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的權威中心;三是村民的利益表達「碎片化」、「原子化」,村民更多的是以個人身份解決面臨的問題,「即使是在多人面臨類似問題時也很少出現一個有效的組織框架來解決此類問題」;四是市場經濟發展激發了村民的「私性」,隨之而來的是居民之間的信任程度降低、互動頻數減少、關系網路疏遠、活動空間縮小,農村社區變得越來越「陌生」。更嚴重的是,由於在比較利益驅使下,離鄉進城的農村人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村莊日漸空心化或半空心化,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很難進行有效的社區建設行動。 由此觀之,眼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處理能不能建設的問題。從國家政策安排看,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和「把公共事業建設重心轉移到農村」等系列政策,以及國家增加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家電下鄉力度、提高農村居民醫療和養老保障水平、增加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系列強農惠農舉措,為建設好農村社區提供了有力支持。從實踐過程看,盡管中國農村社區總體上仍較落後,城鄉差距大,尤其是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飲水安全、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非常缺乏,農村社區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社區建設成功經驗已經證明,按照城鄉一體化理念建設高水平農村社區是完全可能的。 (二)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取向 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大中城市郊區的農村社區和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的農村社區建設速度快,整體發展水平高,有的甚至超過部分城市社區。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可以超越城市社區建設經驗,也不意味著可以在農村建設城市社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兼顧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兩個方面,遵循自身的發展取向。 1、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符合村情。 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不同,主要有:(1)城市社區成員來自不同的工作單位、不同的職業,人員結構復雜,加上日常交流少,難有共同的社區認同;而農村社區居民多數來自同一個或臨近幾個行政村,大家相互認識、彼此熟悉,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容易達成文化認同。(2)城市社區成員的生活、工作背景大相徑庭,階層差距大,難形成共同的意志表達,更缺乏團結一致的集體行動;而農村社區成員有共同的生活經歷,加上在同一地域勞動、生活中結成的深厚情誼和真誠信任,有助於形成社區凝聚力。(3)城市社區與生產單位是分離的,社區僅是社會生活場所,其經濟功能微乎其微;而農村社區與農田相鄰,成員的經濟行為多發生在農業生產經營上,即使一些居民已經不再從事農業勞動,但他們的親戚、朋友多是農業勞動者。(4)城市社區有黨委(黨支部)、居委會、物業管理委員會、業主管理委員會、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及各式各類民間組織;而農村社區的組織結構比城市簡單,尤其是改制不久的農村社區,仍延續行政村的組織建制,大多數事務都由社區黨組織、居委會來承擔。既然農村社區具有與城市社區不同的特點,那麼,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要立足於鄉村熟人社會的傳統美德和良好慣習,盡可能多地在社區建設中守住熟人社會的「脈脈溫情」,不能讓「城市病」感染了農村新型社區。 2、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對接城市社區。 一方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超越傳統農村建設方式,強調與城市社區對接。傳統農村建設是農村集體組織主持實施的,主要依靠農村社會成員出資、出力進行,其檔次、規模、水平都沒有與城市社區對接或並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則要突破鄉村藩籬束縛,從節約建設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角度整合分散、凌亂的村莊,即不僅要把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更要「借鑒城市社區的公共服務理念和機制,以社區為公共平台,整合各類服務資源,推進社區公共服務事業,讓居住在農村同一區域內的所有社會成員得到平等、良好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防止復制城市社區建設樣式。城市社區公共設施齊全,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高,這些無疑是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參照物,但城鄉一體化並非城鄉一樣化,也不是要消滅農村,建設要立足於農村發展趨勢,其目標是建設更有活力、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更適宜居住的美好家園。這個家園的形體特徵可能沒有城市社區「高貴」、「妖嬈」,但內在美毫不遜色於城市社區,即新型農村社區里的居民既能享有城市居民等值的公共服務,又能擁有城市社區居民冀望但又很難在城市社區得到鄉土生活。 3、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著力培育居村市民。 「農村社區建設者在構建以農民為主體的新型農村社會生活共同體,能否充分認識農民對農村社區建設的認知、意願和公共需求,事關農村社區建設能否順利推進」。 瑏瑩社區與行政村不一樣,自治機構、居民集中程度、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組織機構、生產和生活方式有較大的區別,居民的身份也不同。因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在加強居住區的道路、水電、路燈等公共設施建設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建設的基礎上,要著力培育新型居民,即居村市民。 居村市民是相對於城市市民而言的,指居村鄉村城鎮社區和農民集中(中心)社區的居民。居村市民既不同於農民,也不同於城市市民。首先,居住在農村社區里的居民不再是農民,即使有一部分人仍從事農業勞動,但他們最終將要分化為非農職業者和職業農民,與城市市民一樣,都是居民;其次,雖然當前居住在農村社區里居民與城市社區居民仍有區別,一個居住在城市,一個居住在農村城鎮或集中居住區,享有的公共服務范圍、水平也不盡完全相同,但隨著城鄉一體化程度的提高,他們間的差距勢必越來越小,甚至相反。 注釋 ①藍常高:《村改居」和增進城市特質》,載於《社會科學家》2006年第2期。 ②劉奇:《「滅村運動」是精英層的一廂情願》,載於《中國發展觀察》2011年第1期。 ③甘信奎:《新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及政策推進》,載於《江漢論壇》2009年第2期。 ④李增元:《農村社區建設:治理轉型與共同體構建》,載於《東南學術》2009年第3期;李增元:《農村社區管理體制:在變遷中重建》,載於《江漢論壇》2011年第5期。 ⑤項繼權:《農村社區建設:社會融合與治理轉型》,載於《社會主義研究》2008年第2期。 ⑥曹海林:《農村社區治理: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載於《人文雜志》2009年第4期。 ⑦[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53頁。 ⑧⑨⑩ [英]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安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3、2、4、12、16頁。 13 [美]彼得·F·德魯克:《社會的管理》,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頁。 14 丁元竹:《理解社區》,載於《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15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載於馮鋼《社會學基礎文獻選讀》,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6 王玲:《鄉村公共空間與基層社區整合——以川北自然村落H村為例》,載於《理論與改革》2007年第1期。 17 馬衛紅、桂勇:《社區建設中的城市鄰里:復興抑或重構》,載於《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6期。 18 吳衛平:《創新公共服務模式,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載於《鄉鎮論壇》2009年第6期。 19 袁方成、王劍虎:《社區建設中的農民:認知、意願和公共需求》,載於《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20 吳業苗:《居村農民市民化:何以可能?——基於城鄉一體化進路的理論與實證分析》,載於《社會科學》2010年第7期。

Ⅳ 對新農村建設的調查與研究

關注一下農村吧 這樣的論文寫得比較少 算是冷門
山區新農村建設的調查與研究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和國家根據時代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為根本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前進方向。然而在縣級層面上,尤其是在古藺這樣的貧困山區,如何因地制宜,扎實有效貫徹落實這一戰略決策,使山區農村真正逐步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注意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是當前亟待各部門進行認真調研和積極探索的重大課題。據此,我們先後到古藺鎮、德耀、龍山、觀文、馬蹄、建新6個鄉16個村與上百名基層幹部及群眾座談調研。調研結果表明:發展縣域經濟是新農村建設的載體,而推進新農村建設又是縣域經濟的拓展與升華,只有把二者緊密聯系和有機結合起來,古藺的新農村建設才能更加扎實有效。現將干群的建議與意見進行綜合,供各級領導決策實施參考。

認清縣情更新觀念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前提

以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為標志,我國農村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發展的新階段。古藺既是資源富縣和環境潔縣,又是經濟窮縣和災害重縣。全縣3182平方公里幅員面積,29個鄉鎮,269個村(原為614個村),16個社區,80萬人口,45萬個勞力。古藺有優質無煙煤儲量37億噸,硫鐵儲量16.6億噸,古海玉及古生物化石為全國少有,石灰石可開采萬年;黃荊原始森林為地球同緯度僅有,其間的金花茶,桫欏植物為全國稀有,紅龍湖和八節風光秀麗迷人;貯藏郎酒的「天、地寶洞」及「美酒河」摩岩石刻進入了吉尼斯大全;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二,四渡口」就在古藺『古藺郎酒系國家名酒,烤煙、茶葉、甜橙、蠶絲、中葯材、丫叉豬、馬頭羊、黃牛在全省榜上有名。全縣除郎酒廠、水泥廠外、在無大中型企業,更無污染企業;森林覆蓋率達31%。古藺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地理位置因素。古藺地處蜀南黔北,遠離大中城市,東南北三方均被赤水河包圍,歷史上漢稱夷地,唐置藺州,清末建縣。解放近60年來,既無鐵路過境,亦無高速公路察邊,唯一的公路交通基本上是級外泥石路。二是自然災害因素。古藺的自然災害極為頻繁,尤以旱災為甚。1957至1988的32年間,共發生旱災84次,年均2.6次,旱期最長為186天,最短為22天。低山河谷區的年均降雨量僅為757mm。三是人文素質因素。古藺由於偏居一隅,國民科技文化素質底下,創新發展意識不強。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全縣6歲以上城鄉居民受教育程度分別是:未上過學的佔7.6%,掃盲初識字的佔2.1%,小學佔65.47%,初中佔20.43%,高中佔2.6%,中專佔1.1%,專科佔0.5%,本科以上的佔0.083%。2005年,全縣的人均國民總值僅為全國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全市的三分之二。為盡快將潛在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經濟優勢,廣大幹群,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應樹立和增強四個觀念:一是以人為本觀念。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在古藺80萬人民中,農民就有74萬,他們絕大數仍在發展上徘徊,相當部分尚在生存線上掙扎。在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無論是規劃定位與思路決策,還是制定政策與具體實施,都應有利於激發廣大群眾的聰明才智,切實做到發展為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惠及人民。二是改革開放觀念。改革開放既是強國之路,更始活縣之舉。在古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有著較強的現實意義。三是市場競爭觀念。在國際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貿易自由化和國內城鄉一體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農民城鎮化的新世紀,我們不僅應了解國內外市場動態,而且要分析國內外市場走勢;不僅要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而且要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四是科學發展觀念。要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並重,人文價值與生態價值並舉,切實做到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盡快使古藺的山青起來,水秀起來,地沃起來,業興起來,民富起來。

明晰思路科學規劃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先導

規劃既是先導和准則,也是動力和形象。根據中央「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結合古藺山區農村實際,明晰全縣長中短期發展建設的基本思路,對各級各地指定科學合理規劃有著指導意義。2006至2010年的短期發展建設思路是:以扶貧開發為中心,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提高農民就業技能為根本,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為前提,用好用活國家扶貧開發政策,鞏固和發展扶貧越溫成果,穩定解決農民溫飽問題。2011至2020年的中期發展建設思路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縣域經濟為載體,加快城鎮為依託,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有效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戰略,實現基礎設施基本穩固、工業體系基本構成、城鎮建設初具規模、縣域經濟基本形成、城鄉文化基本繁榮、人民生活基本改善。2021至2050年的遠期發展建設思路是: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生態作為第一追求,科技作為第一動力,二三產業作為第一重點,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根據上述基本思路,規劃中應處理好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長遠目標與短期實踐的關系,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專家論證與群眾路線的關系。無論哪一級規劃都應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各顯特色。

強化科教提高素質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根本。

農民素質的高低事關縣域經濟的強弱,也是事關新農村建設的成敗,為使我縣農民逐步成為「有志氣、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把教育培訓作為根本任務抓緊抓好抓實。第一,加強農民的政策法制教育。事業要成,教育要先;工作有效,輿論開導。要充分發揮各種宣傳媒體作用,對廣大農民深入持久地開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國家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使之不斷成為「四有」新人。第二,鞏固和發展「普九」教育。當前,我縣邊遠鄉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尚存在不少問題。這主要是學校設備簡陋,合格教師缺乏,教學質量不高,干群意見較大。據此,應增加財政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其次是要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城鎮中青年教師和新分配教師到邊遠山區支教礪煉,這應成為一項制度。第三,穩步推進高中教育。我縣現有高中,尤其是縣城的兩所高中,要不斷挖掘辦學潛力,擴大教育規模,完善教學管理,晉升教學檔次,提高教學質量,為高等學校輸送更多合格新生。第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要在鞏固和壯大現有職業高中,尤其是古藺職高的前提下,力爭2010年內再新辦2-3所職業高中,實現年在校職高生達5000人,努力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第五,初中生增設職業技術課程。應根據古藺新農村建設的現有和後續支柱產業及縣外勞務市場需求,在現有在校初中生中增設職業技術課程,並列為畢業必考科目,為不能升學者提供就業技術支撐。第六,鼓勵和支持社會辦學。要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規定,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各類辦學,尤其是鼓勵支持民辦職業教育。第七,加強農民使用技術培訓。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企業,應根據本地產業發展及縣外勞務市場的需要,對現有中青年農民開展短期實用技術培訓,努力為農民增收提供信息技術服務。

內外聯動多元化投入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資金、人才、技術的投入問題,既是古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問題,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問題。實行上下內外聯動,整合資金、人才與技術,是我縣縣域經濟和新農村建設多元投入啟動的積極有效途徑。這就是實行「以農民投入為主,銀行貸款為輔,政府以獎代補,對外招商合股」。農民投入為主,就是要教育和啟發農民,充分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用活自己的錢,出足自己的力,創建自己的業,辦好自己的事」,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投入和建設的主體。銀行貸款為輔,就是金融部門應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積極探索和實踐農民信貸抵押擔保方式,自覺為縣域經濟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放得出去,收得回來的優質信貸服務。政府以獎代補,就是各級財政應家大對縣域經濟和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農村基礎設施、教育科技、社會保障的財政轉移支付額度,保證這些投入有穩定來源。政府投入應實行以獎代補方式,從而激勵和調動農民主體投入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對外招商合股,就是政府應創造寬松投資環境,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有效吸引外地資金、技術和人才來我縣投資合股創業。對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的有功人員應予以獎賞和重用。

改革體制創新機制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動力

其一是用地體制改革。農民依法承包的土地應有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經營權。一是各級政府征地應嚴格依法進行補償,在城鎮建設中,被整村整社征地的應隨之進行村改居,將被征地的農民轉為城鎮居民。如古藺的映月村和二郎鎮的黃荊村就應實行村改居。二是國家批準的企業用地,被佔地農民既可用土地投資入股分紅,也可由企業安置就業或按規定補償。三是村社公路、學校用地應參照國家征地標准進行補償,補償資金來源實行誰受益誰負擔。四是業主發展規模種養業的臨時用地,應實行依法、自願、有償轉讓,其二是流通體制改革。搞活農副產品流通是激勵農民生產增收的有效途徑,一是要加強對外聯系。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引導農民有目的的生產。如縣農業局積極與順德晨光有限責任公司聯系,批量發展藺州香米。二是要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如縣糧食部門和有的種籽企業,頭年或年初就與農民簽訂生產收購合同,並指導農民按技術規程進行生產。三是培育發展營銷人才隊伍。各級政府要支持扶植轄區內有志之士發現、培養、組織營銷人才隊伍,依法有序組織農副產品外銷。四是要提供優質服務。行政執法服務機構,要積極為我縣農副產品營銷縣外市場提供便捷優質服務。其三是行管體制改革。這主要應突出三個方面:一是調整行政區劃。無論村社還是鄉鎮的區劃調整,總的應是基本穩定,個別調整。調整的基本原則是尊循歷史沿革及經濟流向,促進經濟發展,減少財政開支,方便群眾辦事。該合並的應合並,該取消的應取消,對行管人員該調整的應科學有序調整,該分流的應科學有序分流。三是要激活用人機制。各級選拔和使用幹部,都應堅持「德材兼備,群眾擁護和老中青結合」的原則。實行能者上,庸者讓,不稱職者下,違法違紀者撤的激勵約束機制。其四是農科服務體制改革。一是合理設置機構和人員。各鄉鎮原來的所謂「七站八所」應根據其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設置配人。做到該加強的加強,該收縮的收縮。二是進行科學有序管理。縣級行業下伸機構應實行縣上管理為主,鄉鎮管理為輔。三是實行技物結合服務。如農機站可以經營種子農葯,農機站可以經營農機及配件,畜牧獸醫站可以經營獸葯飼料等。四是政府應加大農技服務資金投入,主要用於農技培訓及推廣。五是要積極發展專業合作組織。要根據各地產業發展的需要,積極發展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民在發展農村經濟中專業合作化道路。

扶貧開發夯實基礎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點

古藺既是上世紀的國定貧困縣,也是新世紀的國扶工作重點縣。抓好扶貧開發,強化基礎設施,既是近期內古藺經濟建設的重點,也是發展縣域經濟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2006至2010年,我們應舉全縣人民之力,集全縣干群之智,突出實施好新村扶貧、勞務扶貧、教育扶貧、衛生扶貧和移民扶貧工程,著力改善貧困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穩定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主要應強化五個方面的建設:第一是強化水利設施建設。首先是要搞好微型水利建設。古藺相當部分農村,特別是赤水河沿岸農村的人畜飲水極為困難。今年4月底止,馬蹄、建新已有70%農戶人畜飲水困難。對這些地區應採取提引、建窖、移民等多種有效途徑,使85%以上農戶的人畜飲水問題得得到基本解決。如馬蹄鄉的馬蟥溝人飲工程,能輻射5個村1000餘戶,此類工程應優先實施。其次是對原有的水庫塘池進行維修政治。要通過清淤除障,排險加固,使原建水庫塘池發揮其應有作用,復次是對原有渠堰或石河堰。力爭堰渠防漏節水灌溉有較大突破。如古藺鎮的新橋、馬蹄鄉的果山、建新鄉的三岔、白沙河、龍山鎮的胡月溝大堰等應得到改造。此外,有條件的地方應推行噴灌和滴灌。第二是強化中低產田土改造。為培肥地力,御旱增收,要力爭用5年時間全縣實現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田土25萬畝。第三是強化交通通訊建設。其基本思路:一似乎全面完成赤水河北岸公路建設,打通古藺到金沙的出口通道。二是縣城至29個鄉鎮的主幹道全部硬化。三是原614個行政村主幹線建為通達工程。四是村到社毛路基本溝通。五是為隆納高速公路及隆敘鐵路南延古藺作好前期准備工作。六是村社廣播電視、程式控制、行動電話全部開通,農戶佔有電話率達30%。第四是強化能源建設。其基本目標是全縣農網改造基本結束。全縣電網連為一體,城市農村實行同網同價。全縣建沼氣池5萬口。力爭三分之一農戶用上沼氣能源。第五是強化生態建設。實行保護生態與建設生態並重。要在實施好「天保工程」的同時,將全縣30度以上的耕地全部退耕還林(草),使我縣有林覆蓋面積達到35%左右。

優化結構做強產業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支撐

建設新農村,產業是支撐。這是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客觀必然規律,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我們應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逐步實現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其 思路是穩定和優化農業,突出發展工業,放活第三產業。穩定和優化農業,就是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做到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林則林,宜牧則牧。要以項目為支撐,科技為推動,特色為牽引,努力更新品種,良種良法,提高品質,增加效益。突出發展工業,舊似乎要立足資源優勢,搞好論證包裝,強化對外宣傳,突出招商引資,創造寬松環境,提供優質服務。放活第三產業就是要在突出發展工業的基礎上,鼓勵和支持農民進入流通服務領域,為古藺的豐富資源和特色產品尋求市場。在今後10年內,古藺優化經濟結構,做強特色產業的基本思路是:優化提高糧食、烤煙、畜牧、勞務、釀酒、採煤六個產業的基礎上,著力培育和發展經果、中葯材、煤化工、旅遊、建材及農副產品加工六個產業。通過上述產業的發展和支撐,穩步扎實地推進我縣城鄉一體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民城鎮化進程。

建設城鎮轉移農民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依託

加快城鎮建設,既是發展縣域經濟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趨勢和要求,也是轉移農民就業的載體和依託。工業化是城鎮化的支撐,城鎮化是工業化的體現。工業化和城鎮化既是一個地區文明進步的象徵,也是改革開放形象的體現。要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現代農民,就必須加快城鎮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較快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工農聯動、城鄉互動的發展格局。加快古藺城鎮建設主要分三個層次:首先是加快縣城建設。古藺縣城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我們不僅要做到規劃高標准,而且應做到建設高速度。為使古藺縣城在10年內達到10萬人規模,既要創造寬松環境,吸引外商開發,更要注重實際,支持和鼓勵縣內居民職工籌資合作建房。只有實行內外商家聯動,居民職工互動,縣城建設步伐才能加快。二是加快鄉鎮政府所在地集鎮建設。鄉鎮集鎮建設要注意准確定位,尤其要激勵有經濟實力的農民到集鎮建房辦企業。通過激勵措施的落實,力爭到2015年,雙沙、二郎集鎮規模各達1萬人。德耀、太平、永樂、大村、龍山、觀文、石寶、丹桂集鎮規模各達5000人,箭竹、水口、土城、護家、椒園、馬嘶、馬蹄集鎮規模各達3000人。三是加快中心村建設。中心村建設應以現已撤消的鄉政府所在地為基礎,交通渡口要道為補充(如馬蹄、建新交界的白沙河口,白泥、椒園交界的大田凹口,觀文的荒田,大村的桑木壩等),力爭到2015年中心村規模達到300-500人規模。通過三個層次的集鎮建設,爭取10年後我縣集鎮工商企業有效大發展,居民規模達20萬人以上。

選點示範探索模式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開端

為使古藺的新農村建設能穩步推進、扎實有效、選點示範、探索模式,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十一五」期間,縣鄉兩極政府應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產業支撐較強、人文素質較高、生態環境優良的極少數村組進行實驗示範。其基本思路是:以強村擴組前的村組為單位,縣上選擇2-3個村進行試點,各鄉鎮選擇1個村或1個組進行試點。通過試點,在取得經驗和成效的基礎上,2010年後再擴大推開。古藺新農村建設應因地制宜,創新模式。這有五種基本模式可供選擇和參考:一是集鎮工商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有經濟實力的農民先轉移到集鎮發展工商業。二是礦區服務型。隨著「古敘煤田」等礦產資源的深度開發,必將吸引農民到礦廠周邊提供各種服務。三是路旁交通型。隨著村社交通條件的改善,必將刺激農民遷移到公路兩旁,尤其是三岔路口和十字路口發展規模種養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四是河邊口岸型。隨著交通的發達和橋梁的增多,部分農民將向河邊渡口、碼頭、橋頭聚集發展。五是村寨庭院型。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必將激勵農民向村、社中心及宜居環境轉移,形成大小不等的村寨、庄園和庭院。無論何重模式,只要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各級都應予以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不斷促進我縣農村向產業園區化、居民社區化、生產規模化、組織合作化、環境生態化方向發展。應引導農戶盡快做到五個一:既人平培植一畝高產穩產田土,成年人學懂一門實用技術,有個一固定收入的經營項目,一個明白人和一個找錢人。實現五個好:既一幢好房子,一個好壩子,一口好池子,一套好圈舍及一個好環境。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的探索與建設,力爭10年內的試點村社基本實現產業優化、道路硬化、荒山綠化、村莊亮化、環境美化,為全縣的新農村建設樹立新概念、新氣象、新風尚和新亮點。

加強領導狠抓落實是發展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保證

天下大事,貴在於實;說千道萬,重在於干。發展縣域經濟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是一項長期而重大的戰略任務,也是時代的中心和主題。各級黨政應高度重視、形成共識,以講政治、抓落實、辦實事的求真務實精神,既謀劃長遠,又狠抓當前;急全面統籌,又突出重點;既運籌帷幄,又身先士卒。只有實行一級抓一級,一級促一級,上級示範下級看,幹部帶著群眾干,古藺的縣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才有合力和成效。所謂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就是要在其各個發展建設階段中,做到思想落實,規劃落實,項目落實、資金落實、質量落實和監管落實。只有層層抓落實,上下求實效,這項「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權益、增進農民福祉」的民心德政工程才有保證。

建議你刪減一些

Ⅵ 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不同之處在哪裡

●「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本質上還是農村,是「種田人」生產、生活的地方,「新農村」建設與推進城鎮化不能混為一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的重要內容,其內涵的完整表述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城鄉一體化是社會主義 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城鄉一體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生產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選擇。根據發達國家的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經驗,當城市化水平低於30%時,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裡,農村遠離城市文明;當城市化水平超過30%時,城市文明開始向農村滲透和傳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長趨勢;當城市化水平達到50%時,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達到70%左右;當城市化水平達到70%以上時,城市文明普及率將接近或達到100%。可見,城鄉一體、統籌發展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選擇。我國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城鄉長期二元分割,因此城鄉一體、統籌發展更有意義。 城鄉一體化建設有著深刻的內涵。在我國現階段,它要求統一城鄉規劃,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和政策,加強城鄉間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促進城鄉間生產要素流動,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農村與城市一樣共享現代文明,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為此,城鄉一體化包含有以下多方面內容:一是統籌城鄉發展空間,實現城鄉規劃布局一體化;二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實現產業分工一體化;三是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實現城鄉服務功能一體化;四是統籌城鄉社會事業,實現城鄉就業、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一體化;五是統籌城鄉兩個文明建設,實現城鄉社會進步一體化。在我國實現這種「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結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城鄉一體化道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所追求的目標。 推進城鄉一體化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輔相成、協同共生。通過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可以實現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城鄉產業優勢互補的良性互動,促進農村的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寬裕;通過統籌城鄉兩個文明建設和空間布局一體化,可以促進農村的村容整潔和鄉風文明;通過統籌城鄉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改革,可以推進農村管理民主、社會事業得到快速發展。這樣,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就可以在城鄉一體化的形式上,逐步建立起以工補農、城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

Ⅶ 建設農村新社區和新農村建設的模式有哪些

發展農村社區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與有效途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
一、我國現有農村社區建設模式
從不同的視角可將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作不同的歸納,實際上這些模式可能是相互交叉的。
1.從農村社區的建置及其邊界來看,主要包括以下模式:
(1)󰀁一村一社區󰀁。這是在現行的村委會的基礎上,一村只設立一個社區。該模式比較切合農村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村民的認同感比較強,有利於實施村民自治,且沒有增加管理層和管理成本。缺點是村委會和社區合二為一,社團力量相對薄弱。該模式由四川省宜賓市率先探索,目前已有226個縣市區實行了󰀁一村一社區󰀁的建置,占實驗縣市區總數的76.09%,是最普遍的一種模式。
(2)󰀁多村一社區󰀁。這是在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村中,選擇中心村或較大的村為單位設立社區,形成的農村社區󰀁村委會󰀁農戶模式。該模式的優勢在於社區服務少了行政色彩、多了專業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資源浪費。但這勢必要增加管理成本,且與村民自治的結合度不高。已有45個縣市區實行該模式,占實驗單位總數的15.15%,例如山東省諸城市。
(3)󰀁一村多社區󰀁。這是在一個村設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區。在一些地方,由於建制村的轄區過大,故在一個行政村內設立多個社區,形成了村委會󰀁農村社區󰀁農戶的模式。該模式能促進社區服務組織的發育和成長,充分體現村民的自我服務和管理。但是該模式中的社區實質上只是農村社區村委會下設的小區或服務站(點),故無法發揮社區的發展、建設、管理的功能。已有21個實驗縣市區實行該模式,總實驗單位總數的7.07%。例如,湖北省遠安縣在洋坪鎮雙路村實行的󰀁撤組建社󰀁。
(4)󰀁集中建社區󰀁。這是在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的小區設立的󰀁社區󰀁。又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農(牧)民聚居設社區。如天津、成都等地支持和鼓勵農民󰀁遷村騰地󰀁、󰀁集中居住󰀁;另一種是以甘肅阿克塞縣為代表的在人口自然聚居形成的地區設立社區。該縣將3個鄉鎮10個村整合成1個民族新村牧農村中心社區,建立牧農村社區服務中心,下設3個牧農村社區服務站,由此形成全縣設立󰀁自然村󰀁社區一中心三站󰀁的社區模式。
2.依據與城鎮的距離,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分為以下三種:
(1)城市化擴張下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有學者稱之為城郊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
它將城郊鄉鎮政府直接改為街道辦事處或󰀁城中村󰀁村委會直接改為居委會社區模式。該模式充分利用城鄉一體化的契機,對處於大中城市郊區的農村地區進行社區化建設和管理。例如,深圳全面撤銷鎮政府成立街道辦事處,撤銷村委會成立居委會。該模式使得城鄉社區建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節省建設成本。
(2)󰀁就地城鎮化󰀁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稱為集鎮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它是以集鎮為依託,以中心鎮、中心村為中心展開社區建設。它主要包括:一是以鄉鎮政府所在地的小集鎮為中心的鄉鎮大社區模式;二是以村莊合並後的村部所在地或條件較好的自然村為中心的中心村社區模式,例如贛州模式。該模式與農村的城市化道路相一致。
(3)󰀁村民自治󰀁體制下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也稱為村落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它是指以行政村或自然村為基本單位展開社區建設。例如,湖北省秭歸縣楊橋鎮各行政村建立了󰀁村委會󰀁社區理事會󰀁互助組󰀁基本農戶󰀁這一新型的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實行了村小組社區自治模式。這實質是對󰀁村民自治󰀁的一種內在調整,但未對村委會和社區理事會的職責進行明確界定。
3.從農村社區體制改革角度,形成了如下模式:
(1)村落自組織模式。這是指在沒有外部強制指令的前提下,村落社區成員通過面對面協商,自發組織並管理村落社區事務。該模式以自然村落為界,邊界和受益主體清晰;以村落民間組織為主要治理主體,以自治和志願為治理機制,在行政村黨組織領導和村民委員會指導下,通過協商民主治理村落社區事務,例如江西省。該模式提升了社區的自治能力,但沒有觸動長期以來村民委員會的行政化問題,且由於村落社區自組織與村級行政的職責關系交叉,社區自組織功能的發揮受限。
(2)村社合一模式。這是指村委會與社區服務組織成員交叉任職,功能合一的社區模式。建制村與社區空間合一;村󰀁兩委󰀁下設社區服務組織,村󰀁兩委󰀁成員與社區服務組織領導成員交叉任職;村民委員會自治管理與社區服務職能合一;社區工作者隊伍專兼結合,例如重慶市永川區等地。這節省了管理成本,工作效率較高,但村民委員會與社區服務組織職責不清,人員重疊,導致社區行政色彩濃厚,削弱了社區自治的功能,且社區服務的專業化和效能面臨挑戰。
(3)村企主導模式。這是指村民委員會、村辦企業、社區服務組織成員交叉任職,功能合一的模式。首先,在組織結構上,村民委員會、村辦企業、社區服務組織負責人實行󰀁一套班子、三塊牌子、交叉任職󰀁。其次,在組織功能上,社區的自治管理、行政管理、服務職能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沒有分開。第三,村級組織是社區建設的主導者。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村辦企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也為農民帶來了直接的利益。但村民委員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一的制度安排,影響了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制約了村民自治的開展。這在江蘇省等集體經濟較為發達地區較為普遍。
(4)聯村建社模式。這是指介於行政村與鄉鎮政府之間,以一定服務半徑設置社區服務組織,專門承接社區行政事務和公共服務的模式。在多個建制村基礎上設置社區,建立社區服務組織和社區黨總支,兩個組織交叉任職;社區
服務組織性質定位為服務農民的平台,主要承接社區行政事務和社區公共服務。這創建於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的農村社區和一部分人口密度較大的中西部平原地區,例如舟山市。該模式可以較大程度地整合利用社區資源,但容易制約村民自治。
4.按照政府和社區之間權能關系的不同,社區建設模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行政主導型。在該模式中,基層政府組織是農村社區管理的主體,通過行政手段發揮政府組織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的優勢,實施對社區資源和社區組織的控制,在短時間內體現出社區建設的效率。但是基層政府對社區建設的各項事宜統包統攬,限制了社會組織的發展和農民的參與,不利於社區自治能力的提高和社區建設的深入開展。在欠發達地區,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有限,農民參與意識薄弱等原因,農村社區建設可以暫時採取這種模式。
(2)合作型。該模式是由政府對社區進行間接和寬松的干預,政府部門人員與地方及其它社團代表共同組成社區管理機構,社區以自治為主,政府有關部門負責規劃和指導,並提供較多的經費支持,由社區內的社會組織履行政府原本承擔的部分職能。這利於提高農村社區自治能力,尤其是農村社區的民主選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增加了資金投入的來源渠道。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村民自治得到很好地落實的地區,可以採取這種模式。
(3)自治型。該模式主要表現為農村社區自治組織真正成為社區建設的支柱力量,成為承擔社區公共事務管理與決策的自治性組織。政府與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共同為農村社區提供資源。該模式使得社區內各種資源不斷進行互補,提高了農村社區整合資源的能力。但這對社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要求較高,是農村社區的發展趨勢。在發達地區,經濟充分發展,市場機制比較發達,利益和權力多元分化,參與意識強烈,可以採取該模式。
二、以吉林省為例,新農村建設的20種建設模式:

1.美麗鄉村模式(通化市東昌區夾皮村)

2.社區建設模式(農安縣陳家店村)

3.舊村改造模式。(敦化市小山子村)

4.整體推進模式(通化縣委縣政府)

5.景觀帶建設模式(磐石市委市政府)

6.民族建村模式(和龍市光東村)

7.民俗文化模式(東豐縣紅榔頭村)

8.產業富村模式(洮南市翻身村)

9.旅遊興村模式(長白縣望天鵝新村)

10.合力共建模式(集安市上活龍村)

11.能人治村模式(公主嶺市興林村)

12.合作共贏模式(德惠市吉家村)

13.項目帶動模式(伊通縣保南村)

14.新式民居模式(扶余市廣發社區)

15.環衛下鄉模式(綠園區委區政府)

16.鎮鄉帶村模式(吉林市小白山鄉黨委政府)

17.屯務管理模式(雙陽區委區政府)

18.村規民約模式(伊通縣營城子鎮黨委政府、磐石市永紅村、公主嶺市清林村、榆樹市紅廟子村)

19.志願服務模式(扶余市委市政府)

20.服務外包模式(吉林市豐滿區建華村)
來源: 吉林日報

Ⅷ 農村社區與新農村建設等規劃形成的聚居區在管理體制上的相同點和不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是遏止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推進。當前,應集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真正帶給農民實惠。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些理論問題需要深化認識,有些政策問題需要認真把握。
新農村建設新在哪裡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一個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以來黨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過這個提法。盡管是同一提法,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全面的要求。
新的背景。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提出的課題。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已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我國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重點,不是直接對農民進行收入補貼或對農產品價格進行補貼,而是指從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轉向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找文章,到]惠及農民,讓公共財政更多地覆蓋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提法,與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統籌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及隨後連續重申的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說法一以貫之,是統籌城鄉發展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具體化,是遏止城鄉差距拉大趨勢、擴大農村市場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為解決「三農」問題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也為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後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更全面的目標。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建議》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描繪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應該是:在未來15年左右的時間,使農村的整體面貌大為改觀,城鄉之間的差距明顯縮小。具體目標應該是:努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等社會事業,形成家庭和睦、民風淳樸、互助合作、穩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明顯改變村容村貌;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
更完整的思路。在指導思想上,明確了一個基本認識,即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力,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新村莊建設;強調必須堅持統籌城鄉發展這個根本指導方針,在符合農民意願、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地推進。在具體工作思路上,不僅注重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改變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不僅重視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而且重視在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強調繼續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不僅強調立足於促進農業和農村自身的改革與發展,而且重視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不僅強調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而且注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倡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不僅立足於解決當前的突出問題,而且謀劃長遠,提出了保障新農村建設持續進行的政策框架。
「十一五」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在哪裡
「十一五」時期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新農村建設要開好局、起好步,必須集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真正帶給農民實惠。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穩定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切實維護農民的權益。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優化農產品品種,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加大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積極發展農產品的現代流通方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起來,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應對進口農產品的沖擊,擴大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創造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勞動技能,培育新型農民。
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轉向農村。2005年國家財政收入達到3萬億元,而中央財政用於同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六小工程」建設方面的資金約為293億元,尚不足財政收入的1%。與此相對照,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8萬億元,其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達2萬多億元。應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由以城市建設為主轉向更多地支持農村中小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廣大農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逐步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的同時,不斷改善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其教育質量。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構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新機制。
逐步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看病難、醫療費用高、醫療保障程度低,是當前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大病戶的醫療負擔,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應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逐步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逐步建立適合農村實際的社會救助和保障體系。完善農村「五保戶」和重病、重殘人群的供養、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救助標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養老保障方面,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和社會養老保險相結合,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Ⅸ 關於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新農村建設一般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把祖國大地建設得無比美好,隨著許多新農村建設改造工作的完成,農村的面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約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1 勞力缺失

現在農村的經濟模式大多數是:留守老人和兒童在家,年輕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輕人,越是選擇留在外面,好像無工不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有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還不足以提供足夠多的崗位來滿足年輕勞動力的就業需求,農村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也不足以讓許多的年輕一代在農業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工作,所以,現階段著力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勢在必行。

2 重工輕農

農村的一個主要體現,就在於一個「農」字,農業為本的思想古已有之,現狀則是嚴重的重工、商,輕農業。甚至,所謂的新農村改造,農村城鎮化,更使人們逐步脫離土地,驅使勞動力思想上的對農業的輕視,加速務農人員的流失。

3 觀念落後

在農村,由於農村的特性,人老後不能像城市職工一樣,有退休金、保險等保障,只能靠兒女的孝心來維持老後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證生活的穩定及質量,更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會養。

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事實無疑是一個隱形的強大的社會地雷。這些都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減慢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具體的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好這些矛盾,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9)關於城鄉農村新社區建設的獨特之處及科學性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改善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並進。

Ⅹ 農村新社區規劃的依據

「農民兄弟住進公寓,足不出村享受商業金融、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休閑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這是紹興縣建設百個農村新社區計劃繪就的藍圖。日前,該縣專門出台《關於加快建設農村新社區,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實施意見》,吹響了實施這一計劃的「集結號」。 據了解,農村新社區是城鎮建設的延伸點和城鄉一體化的落腳點。建設農村新社區的實質就是推進「三集一化」,即土地集約利用、產業集聚發展、農民集中居住和管理服務城鎮化,實現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 根據規劃,紹興縣將在縣城規劃區外,建設農村新社區100個左右,具體依據各鎮(街道)的總體規劃,本著高起點、高標准、高要求和適度超前的原則,結合經濟發展、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等因素,合理確定社區的區域位置和分布個數。社區人口規模一般控制在3000~7000人,戶數1000~2000戶;社區區域半徑原則上控制在2~5公里。 為扎實推進農村新社區建設,紹興縣明確五大工作重點: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引領農村新社區建設;以拆遷改造為抓手,推進農村人口集中居住;以產業集聚為重點,促進農村經濟加快發展;以設施配套為載體,提升農村新社區服務功能;以體制創新為動力,探索完善新社區管理機制。 有關部門介紹,農村新社區建設將堅持總體謀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今年重點是搞好鎮(街道)域社區布局總體規劃,並由各鎮(街道)選擇兩個社區進行試點,探索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方式和經驗。在此基礎上,以點帶面,分期分批實施。目前,蘭亭鎮桃阮社區、福全鎮勝利社區、漓渚鎮大步社區已開始試點建設。

求採納

閱讀全文

與關於城鄉農村新社區建設的獨特之處及科學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