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談生態文明建設
一、什麼是生態文明。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生態文明」。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並不是指自然生態的「文明」狀態,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生態是各種力量相互制約的結果,也是各種力量協調共生的結果;也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還包括人與人的關系。綜合專家的看法,我們可以對生態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態文明首先應該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二、為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弄清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常話道:「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如果認識不到位,就不能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自覺投身於生態文明建設中。筆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工業文明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工業文明也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煩惱,甚至是巨大的災難。例如:震驚全世界的「六大污染」( 義大利塞維索化學污染事故、美國三里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氣爆炸事件、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故、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德國萊茵河污染事故)、「八大公害」(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愛知縣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和「十大事件」( 北美死湖事件、卡迪茲號油輪事件、墨西哥灣井噴事件、庫巴唐「死亡谷」事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印度博帕爾公害事件、切爾諾貝利核漏事件、萊茵河污染事件、雅典「緊急狀態事件」、海灣戰爭油污染事件)。據有關數據顯示,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灣戰爭期間,先後泄入海灣的石油達150萬噸。1991年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空襲後,科威特油田到處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臘油田被炸,濃煙蔽日,原油順海岸流入波斯灣。隨後,伊拉克佔領的科威特米納艾哈麥迪開閘放油入海。科威特南部的輸油管也到處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長16公里,寬3公里的油帶,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擴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燒,黑煙遮沒陽光,伊朗南部降了「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擴散到長90公里、16公里的范圍,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兩國架設浮攔,保護海水淡化廠水源。這次海灣戰爭釀成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時間內就使數萬只海鳥喪命,並毀滅了波斯灣一帶大部分海洋生物。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所在建築物爆炸後,在大地震中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發生 「泄漏事故」,導致22人遭核輻射,21萬人緊急疏散,經濟損失非常慘重。
這些公害和污染事故,都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污染,導致許許多多正常人及動物非正常死亡,殘廢,或患病,給人類和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後果,人類對資源的利用已經大大超過地球的承載能力。人類從這些事件引起高度重視,並進行自我反思,於是生態文明觀念應運而生。隨著人類生存危機越來越嚴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雖然堪稱地大物博、資源富饒的國家,然而中國又是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哪種資源,人均擁有量在全世界都是很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環境保護工作在逐步加強。同時,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但是,由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出現,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不足,逐漸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如果中國不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到突出的位置,不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不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生產生活環境會越來越惡化,這不僅將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而且關繫到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因此,「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七大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兩個字的改動,寓意深遠,意義重大,針對性和指導性更強,有著深刻內涵。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不同要素投入和技術組合獲得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強調的主要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而經濟發展方式除了涵蓋前者的含義外,還對經濟發展的理念、戰略和途徑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的不僅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還包括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二)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徵的社會。它不僅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具體說來,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三)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此必須轉變關於發展的傳統觀念,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四)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努力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必須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更加科學利用自然為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堅決禁止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摒棄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做法。把祖國建設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美好家園,既是億萬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2. 地方政府怎麼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我國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生態建設已經到了關系國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緊迫地步。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這對政府職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有效發揮政府職能
犧牲資源環境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我國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由對生態文明重要性認識不足、經濟發展模式不合理引起的。我國很多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已經超過了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根據2011年國家環保部,組織的全國土壤污染調查,目前,全國18.26億畝耕地中有1.5億畝受到污染。根據中國監察部調查,近10年來水污染事件高發,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據國土資源部統計,土地開發、采礦以及工程建設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破壞相當嚴重,採煤平均每噸煤排放地下水量2-2.5噸,開采每噸煤導致4-5畝土地沉陷以及排放4-5立方米瓦斯,每采萬噸煤用坑木消耗木材100立方米。(李摯萍:「環境修復法律制度探析」,《法學評論》,2013第2期)另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到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達到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場退化,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
生態文明建設是政府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領域的統籌發展是政府職能的應有之義。一方面,政府生態職能是各級政府要妥善解決和應對生態問題,協調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協調共處所應有職責和功能;另一方面,政府職能具有公共權威性,行使生態建設職能具有優勢:政府擁有徵稅權,通過對污染企業和環保企業徵收差別稅,引導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政府通過法律法規禁止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協調各方的環境利益,追究違規違法排污者的法律責任。
二、政府履職為什麼沒到位
(一)政府職能偏重經濟建設,忽視生態文明建設
改革開放以後,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中央政府的權力適度轉移到省、市和縣一級政府。地方政府不再只是中央政府的代理者,也是地方利益和經濟主體的倡導者。上級政府以目標責任書的形式將下級政府的經濟目標和政績相聯系。並對經濟發展考核實行政績一票否決制。一些地方政府以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為由,變相或推遲執行中央環境政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直接或間接與污染企業形成利益綜合體,污染企業以稅收和各種好處「俘獲」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則以設租完成上級設定的經濟目標。中央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以後。有一部分地區實行了環保政績考核制度,但某些地方官員重經濟輕環保的觀念並沒有馬上扭轉過來。
(二)政府對生態環境的監管責任履行不到位
某些地方政府環保職能嚴重缺位,對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項目的行政審批不夠嚴格,對生態環境保護避實就虛。執法機關執法不嚴,處理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存在縱容和遺漏現象,對事故處理多採用罰款、關停的方式,存在著守法者吃虧、違法者佔便宜的現象。環境職能的越位為權力腐敗帶來可能性。如某政府越權審批,將石油開采權出賣給私人,導致開發商掠奪性的開采,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直接侵犯了當地居民的環境權益和生存權利。
(三)生態法律體系不完善影響生態職能的履行
現行環境法律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沒有規范生態文明理念、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的宏觀性法律。而《環境保護法》只是一部以防治污染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法律;二是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能源法、自然資源法、土地法等基礎法律沒有出台;三是某些現行環境生態法律之間缺少有機銜接,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缺少法律依據。
生態法律體系不完善導致政府經濟職能和生態職能產生摩擦,生態治理的被動性和滯後性給「尋租」留下交易空間。盡管我國已經出台幾十部環境保護與資源管理的行政法規,例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徵收排污費暫行辦法》,但這些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容許市場主體排污,即先污染後治理,加之行政管理本身的弊端如信息掌握不及時、環境決策滯後等,大量涉及生態補償的問題長期遺留,形成惡性循環。
三、政府生態職能怎樣才能落到實處
(一)樹立生態政績觀念
這是政府職能向生態文明建設回歸的關鍵。生態政績觀要求地方政府把資源、環境的成本效益納入考核目標,對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污染治理等全部指標進行核算,增強政績成本意識,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態建設模式。中央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嚴格而明確的環保政績標准,提高生態建設權重,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官員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實行重大生態破壞、重大環境事故等一票否決制,有效激勵地方政府積極履行環保職能。
(二)落實生態問責制度
強化政府生態職能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生態問責制。第一,明確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量化和細化考核條款。將嚴格的節能減排考核指標、生態評價指標和環境測評指標納入政績考核范圍。第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遵循權責統一、有錯必究、過錯與責任一致、教育和懲戒結合的原則。第三,加強制度建設,使生態問責有章可依、有法可依,改變環境責任集體負責而實際無人負責的狀況,建立離任官員生態環境責任跟蹤制度。第四,以事前督責為主。實行生態問責制的目的不僅僅是追究官員的事後責任,更是事前督促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職能,做到事前督責和事後問責相結合。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第一,完善生態環境立法的指導原則。生態環境立法實行可持續發展原則,通過制定科學的環境立法規劃。用生態系統方法促進環境法向生態法轉變,實現我國環境法的生態化,實現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體系。合理有效的法律體系以及運作制度是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生態立法工作中必須明確生態權利,保護公民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權益。另外,在立法實踐中研究通過多方參與平衡相關方的利益,規范生態補償機制等,結合現行生態公益林地補償金政策出台生態補償規范,現行試點取得成熟經驗後,在更大范圍內逐步推廣。
第三,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在已頒布的《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及其相關環境。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力量理性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暢通社會組織和公民對生態環境事件的監督渠道。繼續規范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制度,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政策和立法條款、規劃建設項目必須充分聽取公眾意見。落宴「環保監督員制度,研究和探索企業環境行為審核審計制度」(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國環境與發展:世紀挑戰與戰略選擇》,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55頁)。協調執法機制和監督機制,強化各級執法部門監督責任,落實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3. 地級市的文化廣播電視局和省會城市一個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局,都是事業單位編制,怎麼選擇
當然是省會城市的好了。
4. 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員會的內設機構
(一)秘書處
承擔文秘、會務、行政、後勤、財務、固定資產管理、信息、信訪、政務公開、機要、保密、檔案、宣傳、統計等工作。
(二)組織人事處
承擔黨務、紀檢、監察、機構編制、人事、工青婦、計劃生育、離退休人員服務等工作。
(三)政策法規處
起草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章草案;組織重大調研並擬訂政策;承擔機關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審核住房和建設、水務、氣象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承擔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和環保核查工作。
(四)人居環境規劃處
組織編制人居環境發展規劃、計劃和環境功能區劃;審核住房和建設、氣象、水務等方面的專業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管理市級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承擔人居環境保護科技工作;組織擬訂地方標准和技術規范。
(五)人居建設發展處
指導和監督城市建設管理有關人居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擬訂住宅產業化的重大政策、標准並對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指導和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推動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工作。
(六)環境影響評價管理處
承擔許可權內的政策、規劃與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工作;承擔建設項目「三同時」管理以及污染防治設施的竣工驗收。
(七)污染防治處
承擔對全市大氣、雜訊、惡臭、固體廢物、機動車等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指導污染源監督管理工作;組織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組織開展環境統計及清潔生產審核;建立健全人居環境監測制度和規范,組織和指導人居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網路建設。
(八)污染減排處
擬訂並組織實施全市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和年度計劃;承擔污染減排考核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工作;承擔環境統計工作;建立健全環境質量公告制度,統籌人居環境預警預測和綜合信息發布。
(九)生態環境保護處
承擔生態保護的指導、協調、監督工作;組織實施生態市建設;組織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城市建設試點及生態創建工作;承擔環保實績考核工作;組織開展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評估;組織協調生物多樣性保護;統籌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承擔全市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指導、協調、監督工作;承擔跨界河流水質達標管理工作;承擔全市飲用水源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指導、協調和監督海洋環境保護工作。
(十)環境安全管理處(污染事故應急管理處)
指導和協調全市環境安全日常管理工作;指導和協調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警工作;牽頭協調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生態破壞事件的調查處理;承擔核與輻射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組織辦理人大議案、政協提案工作。
5. 生態文明建設辦公室屬於哪個部門
正常情況下,應該是環保局吧。有的地方,可以強調環保,直接隸屬於市政府,也可能。
6. 生態文明建設從哪幾方面做起
第一,一定要把我們的產業轉型升級做好,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產業,節能減排的回產業,資源循環利用、重復利答用的產業,使我們的產業能夠為我們的生態文明做出貢獻。
第二,我們要大力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和環境整治工作以及建設工作。
第三,生產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的處理。
第四,大力開展綠化,把各種綠化,生態林帶,好好地建設好、保護好,多花一些力量,這樣使我們整個環境不斷改善。
第五,現在主攻的方向,就是空氣方面的治理。
再一個是提倡社會公民大家來參與生態文明的建設,包括生態的消費方式、生態的文化、生態的理念,包括幫助我們監督各方面,一定要注重生態文明,弘揚生態理念,更好地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要求。
7. 關於深圳的環境情況
API 狀況
羅湖區 34 優
福田區 32 優
南山區 25 優
鹽田區 31 優
寶安區 34 優
龍崗區 33 優
全市 30 優
我市不斷創新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去年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准
市領導寄望市環保部門爭當解放思想排頭兵
昨天下午,市環保局舉行2007年度工作總結表彰大會,市委常委、副市長呂銳鋒出席大會時寄望環保部門爭當解放思想排頭兵,開創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不斷在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
呂銳鋒首先對我市2007年的環保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他指出,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全市2007年的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環境保護逐步進入了市委市政府核心決策層面,年初市委市政府以一號文件頒布了《關於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市的決定》,在全市掀起了關心環保、支持環保的熱潮;在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方面成績顯著,強力推進產業升級和置換,形成全市支持和推進環保工作的大格局;開展聲勢浩大的鐵腕治污行動,環境管理方面屢出新招,吊銷排污許可證、輿論曝光、公開懺悔、綠色信貸等做法的推進,使環境執法力度得到明顯提高;關注民生熱點,重點環境問題得以妥善解決,區域整治工作基本完成,市民群眾對環保的認可度和滿意度顯著提高。呂銳鋒還對市環保部門在2008年如何爭當解放思想排頭兵,開創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進行了部署,他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個新課題,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不了解、不熟悉的東西還很多,要完善環境管理體制,加強環境保護,不可避免地要面對一些難啃的硬骨頭,涉及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因此,市環保部門必須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在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方面邁出新的步伐。
會上,市環保局局長郭雨蓉對2007年的環保工作進行了總結,並對2008年工作進行了部署。2007年,我市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全市空氣質量指標均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優良天數達361天,飲用水源水質持續改善,水質達標率為98.86%;生態市建設順利推進,污染減排初見成效,順利完成了化學需氧量減排和二氧化硫減排量的年度任務;2008年,我市環保工作將把握「鞏固、深化、創新、拓展」八字方針,充分解放思想,積極探索環保新路子,加速推進生態市的建設。
會上,市環保局還對一批在2007年取得顯著工作成效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
市區環保部門負責人和多位專家為新一輪解放思想踴躍獻計獻策
堅定不移樹立環保優先意識
昨天上午,市環保局舉行進一步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會。參加學習討論的市區環保局的負責人和多位專家也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見。
創新思路,建立先鋒的環境保護框架
「深圳多年來在環保方面的創新舉措如打造強勢環保、循環經濟立法、率先發布環境展望報告等,在全國都很有影響。」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欒勝基教授談到,深圳在環保工作中要向國際城市叫板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深圳要勇於脫離原有的中國均衡環境保護框架模式,因為深圳的經濟發展水平高、市民素質高,在環境制度框架上可以有更大的突破,有更嚴格的標准,如建立第三方的考評機制,改變政府考核政府的模式,做到更客觀公正;二是深圳要建立公民環保意識,而不僅僅是公眾參與,深圳要充分利用軟資源,建立先鋒的環境保護框架,構建新的環境保護體制。
加強環境保護領域的科技創新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教授楊立勛對打造強勢環保提出了幾個切實可行的途徑,其中包括「強權」,即樹立環保的權威和威信,增強執行力;「強財」,即增加環保投入,沒有資金保證無法實現強勢;「強基」,即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預防預警體系等;「強技」,即加強環境保護領域的科技創新;「強位」,即提升環保部門的地位,提升到龍頭地位。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王蘇生教授也提出了多個新思路和新舉措,如環保工作也要講品牌形象,有好的形象可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深圳的鐵腕治污手段,就有力地體現了強勢環保的形象;建立反映環保工作特點的公共政策分析框架、平台和流程;創新環保沖突事件的解決機制,協調各方面的利益訴求,維護環保部門的威信,並推進問題的解決。
建設一流隊伍,創造一流業績
「我們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找到差距,破解難題,以銳利的先鋒意識、高昂的創業激情,實現環保工作的歷史性轉變和新一輪跨越,把深圳的環保事業推向可以向國際一流水平叫板、同國際先進城市媲美的新高度。」深圳市環保局局長郭雨蓉在會上針對深圳環保工作的現狀,提出了多條具體舉措,首先是加速推進生態市建設,積極完善生態市建設工作平台,抓緊編制並實施《深圳生態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認真落實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和黨政領導環保實績考核機制,盡快制定並實施環境資源測算指標體系等。第二,強力推進污染減排,不斷完善污染減排指標、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確保2008年底前國控、省控和市控污染源要100%完成在線監控系統安裝,推動各級政府完善污染減排投入機制。第三,要建設一流的隊伍,創造一流的業績,通過加強學習,不斷提高綜合素質,迅速成長為一支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勝利的環保「鐵軍」。
要堅定不移地樹立環保優先意識
來自深圳各區的環保局負責人也結合工作實踐,就環保工作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提出各自的見解——解放思想是頭腦風暴,環保系統在思想理念上要堅定不移地樹立環保優先意識,學習參照國內外先進城市的做法,如優先立法,決策時優先考慮環保的影響、調整經濟結構的時候優先發展環保產業、環保投入作為財政支出重點等;環保要實現科學、嚴格、長效、精細,以循環經濟和治污保潔為重點,把更多的酒店、企業、機關單位納入循環經濟領域;找出我市環保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作為解放思想的切入點,並藉助科技監管環境,建設政府、居民、企業三位一體的環保機制;環境質量是個人幸福體系的重要內容,提升全市環境品質意義重大,對解放思想要多一些呵護,每個環保人員都要參與到思想大解放中來等等……在熱烈氛圍中,他們為推動生態市的建設踴躍獻計獻策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 《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將於2月1日起實施。根據《辦法》,未取得營業執照,擅自經營電子垃圾的單位最高可罰50萬元。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 《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將於2月1日起實施。根據《辦法》,未取得營業執照,擅自經營電子垃圾的單位最高可罰50萬元。
辦法規定,電子廢物的拆解、利用和處置,經營者均須備案。凡是無照經營、擅自處理電子垃圾的單位將被處以最低5萬元,最高50萬元的罰款。由縣級以上政府環保部門對所在行政區域內的電子廢物污染防治工作行使監督管理權。
8. 深圳環保局的電話
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員會(原環保局)業務咨詢、聯系、投訴電話:12369 。
環境監察支隊的責任:
一、負責對市管排污單位的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粉塵、惡臭氣體、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污染物排放情況和新建項目執行「三同時」情況進行現場檢查監督。
二、負責市管排污單位的排污費和超標排污費的徵收工作。
三、負責全市環境信訪工作,組織調查處理群眾投訴的環境污染問題。
四、負責全市范圍內環境執法稽查。
五、參與環境污染事故、糾紛的調查處理,負責對環境污染事故和違反環境保護法規的行為進行現場調查和取證工作,並提出行政處罰意見。
六、負責對海洋和生態破壞的環境監察,參與生態破壞案件的調查處理工作。
七、負責建築施工雜訊排污申報及建築施工雜訊許可證核發工作。
八、負責市管污染源檔案的建立、健全和管理工作。
九、指導協調、監督檢查各區環境監察和排污費的徵收工作。
十、承擔主管部門或上級環境保護部門委託的其他工作任務。
(8)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局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的責任:
1、負責制訂全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計劃並組織實施。
2、負責組織和指導全市環保宣傳報道工作。及時完成對我局環保工作和我市重大環保情況的文字、圖片、影視的宣傳報道。
3、負責組織和指導全市的環保宣傳活動,制定全市性大型環保宣傳活動方案,並組織協調實施。
4、負責組織我市重大環境新聞的發布工作。
5、負責組織和指導全市環境教育培訓工作。制定環境教育、培訓方案,組織開展各類環境教育、培訓工作。
6、負責市環保對外宣傳網站的建設和發展工作。
7、負責環保宣傳教育資料的編輯、環境報刊的發行工作和環保宣教檔案的管理工作。
8、負責《中國環境報》駐深圳記者站工作。
9、負責組織對先進企業的考評和推薦工作。
10、指導和協調各區環保局及全市有關部門的環保宣傳教育工作。
9. 生態文明建設由上至下都是哪些部門在負責
將生態文明抄建設納入總體布局,是襲我國生態建設的需要,是解決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需要,為推進現代化各項建設創造前提條件。其次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一個良好的生態健康環境,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巨大的進步,是經濟基礎的一次飛躍。同時也是全人類面對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共識,保護自然生態,建設生態社會,實現永續發展是人類共有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