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重慶市城鄉建設用地優化配置與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研究報告

重慶市城鄉建設用地優化配置與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研究報告

發布時間:2021-02-25 21:21:13

A. 重慶農村宅基地復墾還在搞嗎要怎麼申請呢

還有的: 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在收到反饋意見後,在2013年做出政策完善調整,不把版「二調」現狀圖作為是否納入權復墾的硬性條件,並制定出了渝國土房管【2014】319文件(重慶市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管理實施細則)。細則第七條,明確規定了土地權利人申請復墾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土地權利人有合法穩定住所,在農村新建房屋要扣除建新佔地面積; 
(二)申請復墾農村建設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三)復墾農戶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需提供房地產權證;復墾農戶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以外的農村建設用地,需提供土地使用證; 
(四)復墾農戶除合法途徑取得的宅基地外,堅持「一戶一宅」; 
(五)申請復墾宅基地存在主體房屋; 
(六)申請復墾農村建設用地界址准確,權屬清晰無爭議; 

B. 重慶市農村房屋賠償2019年的政策文件號

每個地方的拆遷補償費是不同的,同地區房子結構不同補償的費用也是不同的,建議根據自己房屋情況咨詢徵收部門,感覺不合理的地方可咨詢專業律師。

C. 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類型對土地開發整理結果的影響

石偉 馬澤忠 黃川林 黃文妍

(重慶市土地勘測規劃院,重慶,400020)

摘要:根據重慶市不同類型耕地後備資源數量、分布和特點,分析不同類型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後對土地整理結果的影響,並在全市范圍內隨機選擇了部分已竣工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根據農用地因素法分等思路,採用重慶市農用地分等相關參數和評價指標,對開發整理後的耕地質量進行評價,並對其類型進行歸納,得出重慶市土地開發整理當務之急是「移土培肥」,重點在自然災害損毀地復墾和其他可開墾未利用土地的開發,對荒草地的開發應慎重進行。

關鍵詞:後備資源;土地整理;農用地分等;重慶市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需要,大量的耕地被用於非農佔地和基礎設施建設,加上人口不斷增長使原本有限的耕地資源日益緊張,人地矛盾逐漸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的長治久安。土地開發整理是提高土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緩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徑,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採取行政、經濟、法律和技術手段,對田、水、路、林、村等綜合整治,調整土地關系,改善土地利用結構和生產、生活條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國家措施。目前我國土地整理的主要評價指標是新增耕地面積,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整理單純追求數量和短期效益,對可耕後備土地資源的粗放型開發,不僅達不到增加有效耕作面積、提高糧食產量的目的,甚至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為環境帶來不良後果,因此,科學分析後備資源自身屬性及其對土地整理結果的影響,是合理編制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方案的基礎,是實現土地整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兼顧和耕地佔補平衡的重要前提。

1 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類型分布及特點

1.1 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類型分布

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大致可分為荒草地、灘塗、廢棄壓佔地、自然災害損毀地和其他可開墾未利用地。各類型後備資源數量見表1。

根據2002年西部大開發後備資源調查情況,重慶市土地後備資源總面積約為101 萬余畝,其中可開發土地面積為95 萬余畝,可復墾土地面積為5 萬余畝。可開發土地包括荒草地565558.9 畝,灘塗約58704.6 畝,其他可開墾的未利用土地327911.2 畝(包括沙地、多年撂荒,無法耕種的土地等),可復墾土地包括廢棄壓佔地14662.57 畝,自然災害損毀地41277.9 畝。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分布情況見表2。

表1 重慶市各類型耕地後備資源面積統計表單位:畝

表2 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分布情況表單位:畝

1.2 耕地後備資源的質量及其分布特點

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主要為荒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荒草地主要分布在渝東北地區(圖1),約佔全市可開墾荒草地的45%,該區域為中山峽谷地貌區,以中山為主,交通不便,是重慶市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荒草地多分布在海拔600 m以上的部分山間盆地、谷地及坡地上,土壤主要為黃壤和黃棕壤等,肥力較低,區內山高、坡陡、乾旱、洪澇及山地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較脆弱;渝中地區的荒草地分布數量約佔20%,多分布在600~1500 m的坡地或鞍部地區,地貌以中、低山為主,山多、地廣、人稀,土壤以黃壤為主,土壤瘠薄,水資源缺乏;渝西地區荒草地約佔18%,該區地貌以丘陵為主,是重慶市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土地肥沃,土壤以紫色土為主,光熱量條件豐富,適種度廣而宜於農耕,是全市土地利用最高的區域之一;渝東南地區荒草地約佔17%,該區域為中山峽谷地貌區,以中山為主,大部分荒草地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坡地或鞍部地區,土壤主要為黃壤和黃棕壤等,土壤質地較差,多為黏性土、礫岩土。

重慶市灘塗面積約6 萬畝,以渝西淺丘區分布最廣,約佔全市可開墾灘塗面積的68%,主要分布在全市長江及其支流兩側,光、熱、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具備優越的開發條件。

重慶市其他可開墾的未利用土地約有32 萬余畝,包括沙地、多年撂荒,無法耕種的土地等,渝中淺山區所佔面積最大,約佔47%。該地區最具代表性為「碗碗土」,其特點為耕地與裸岩相互夾雜,耕作困難,但該類土地保水保肥力強,土壤肥力高,適合農作物生長,尤其適合種植烤煙等經濟作物。

2 當前土地整理存在的問題

國家要求各地必須按照「佔多少,墾多少」的原則,建設單位必須要補充相應的耕地,以保證耕地數量不減少,縣級及縣級以上土地主管部門根據當年建設佔用耕地數量將新增耕地指標分配到下級土地管理部門,並將新增耕地面積作為項目竣工後的主要評價指標,縣級土地主管部門在制定開發整理年度計劃時,為完成當年下達的新增耕地指標,往往要求各鄉鎮上報轄區范圍內可開發後備資源情況,根據鄉鎮上報情況組織隊伍進行開發,各級主管部門對轄區范圍內耕地後備資源情況缺乏足夠的了解,對後備資源的開發沒有進行長期規劃,這種管理模式容易造成開發整理項目重數量、輕質量的盲目開發行為。一旦這種無序的粗放型開發將轄區內後備資源消耗殆盡,「占補平衡」將難以落到實處。

圖1 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分布圖

同時,部分項目竣工後,主管部門缺乏對這些項目進行有效的監測和監管,特別是部分較偏遠、條件較差的項目。按土地權屬調整的原則,這部分項目竣工後,多採取按整理前土地權屬情況交還給當地農民耕種,由於目前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的情況較多,家裡非老即弱,對這部分土地無力耕種,因此,開發後的土地將面臨再次撂荒的問題。

3 不同耕地後備資源類型開墾對土地整理結果的影響

根據農用地因素法分等思路,採用重慶市農用地分等相關參數和評價指標,在全市范圍內隨機選取了部分已竣工的不同類型耕地後備資源開發項目,以項目為分等單元,計算出自然質量等,對開發整理後的耕地質量進行評價和比較(表3)。

表3 評價單元因素表

根據以上指標值,採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分等單元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計算公式為:

CLij=[∑Wk·fijk]/100

(i=1,2,…,p;j=1,2,…,n;k=1,2,…,m)

式中,CLij為分等單元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i為分等單元編號;j為指定作物編號;k為分等因素編號;p為分等單元數目;n為指定作物的數目;m為分等因素的數目,∑為求和運算符號;Wk為分等因素的權重(採用重慶市農用地分等確定的二級區指定作物分等因素權重);fijk為第i個分等單元內第j種指定作物第k個分等因素的分值(根據重慶市農用地分等因素-分級-分值表中玉米分值進行賦值)。

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計算方法如下:

Rij=αtj·CLij·βj

式中,Rij為第i單元第j種指定作物的自然質量等指數;αtj為第j種作物的光溫生產潛力指數;CLij為第i個分等單元內種植第j種指定作物的農用地自然質量分;βj 為第j種作物的產量比系數。

表4 耕地自然質量等

通過對以上項目農用地自然質量等的計算和比較(表4),可以看出,對自然災害損毀地復墾後的耕地自然質量等別最高,荒草地開發後的耕地自然質量等最低,對河灘地的開發和其他未利用地的開發形成的耕地的自然質量等別介於二者之間。

3.1 荒草地

對全市21個開發整理項目抽樣調查數據表明,荒草地開發後,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普遍較低,荒草地自身的開發適宜度與其分布有較大的關系。當荒草地分布在海拔 1000 m以上時,當地年均氣溫一般不會超過 14°C,無霜期小於 260 天,年降水量一般在1200mm~1300mm,8月初即出現低溫連陰雨天氣,土壤多貧瘠、保水能力差,農業集約化利用程度低,不適合發展農作物,可以考慮發展畜牧業、種植經濟作物和部分葯材等。同時,荒草地是重慶市面積最大的耕地後備資源庫,對荒草地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是補充耕地面積,實現占補平衡的重要途徑之一,根據目前主管部門對開發整理項目的收購價格和評價指標(主要為新增耕地面積),對開發商而言,荒草地的開發難度和前期投入相對較低,利潤最可觀。由於重慶市荒草地多分布在海拔較高處或生態脆弱區,對荒草地開發必須以當地實際情況為前提,制定合理的可研、規劃設計,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地進行開發。如果不注意對荒草地開發進行研究和計劃,容易在經濟、開發技術、工程投入、後期管護等環節出現問題,導致項目竣工後缺水、土壤肥力低下等情況使開發後的土地難以耕種,或竣工後的土地無人耕種再次撂荒,甚至造成地質災害和水土流失。

3.2 灘塗

河灘地以其特有的資源條件和地理環境,成為丘陵地區開發整理比較理想的耕地後備資源,其開發後形成的耕地等級較高,適合農作物的發展。但三峽庫區蓄水後,重慶市現有的灘塗大部分將被長江淹沒,同時長江兩岸175 m水位線以下耕地、園地也將同時被淹沒,為此國家緊急啟動了「移土培肥」工程,對即將被淹沒的耕、園地耕作層土壤進行搶救,重慶市灘塗面積中,有相當一部分灘塗長期被兩岸農民避開漲水季節種植蔬菜等農作物,這部分灘塗的表土層和耕、園地表土層一樣,土層肥厚、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各類營養元素含量豐富,可與兩岸耕、園地耕作層一並移取;覆土後,可對3730hm2 瘠薄的耕、園地進行覆土培肥,使其糧食產量提高5780t,工程區年增產值890 余萬元,同時可提高庫區人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降低庫岸水土流失強度,減少污染,改善環境。但該工程的實施應與土地整理項目配套進行,由於庫周瘠薄的耕、園地多屬分布在山坡坡面上,屬生態脆弱區,因此應在覆土培肥區落實坡改梯工程,防止造成更加嚴重的水土流失,帶來災難性後果。

3.3 其他可開墾的未利用土地

重慶市其他可開墾的未利用土地約有32 萬余畝,在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類型中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主要分布在渝中淺山區,約佔全市其他可開墾的未利用土地的 47%。對撂荒地的開發前期投入相對較低,深受群眾歡迎。雖然已撂荒多年,但其土壤熟化程度較其他耕地後備資源要高,相應配套設施相對較成熟,此類土地多分布在農村居民點附近,土地開發後的利用程度相對較高,對碗碗土的開發也同樣深受當地群眾歡迎。由於喀斯特溶岩地區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同時該地區豐富的光熱條件適合烤煙等經濟作物的生長,通過爆破取石、異地客土、農田防護等環節的結合,可實現當地社會、經濟、生態效益三結合。

3.4 自然災損毀地和廢棄壓佔地

對自然災損毀地和廢棄壓佔地復墾可使重慶市新增耕地5 萬余畝,是最受老百姓歡迎的「民心工程」,重慶市可復墾自然災害損毀地一般是遭受洪水或泥石流沖毀的耕地,耕作條件成熟,土壤肥沃,復墾後形成的耕地等級最高,可復墾的廢棄壓佔地一般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村莊附近,交通條件較好、光熱條件充足,復墾後有利於項目區生態環境建設。自然災害損毀地和廢棄壓佔地是耕地後備資源開發的首選對象。

4 對策建議

4.1 運用農用地分等定級和按等折算成果對開發整理結果進行評價

農用地分等是繼土地詳查後,第一次比較系統全面的對農用地的質量狀況進行的評價,占補平衡從質和量兩方面出發,解決了土地開發整理占補平衡的問題,目前重慶市已完成農用地分等和按等折算研究,按等折算成果已通過國土資源部驗收,農用地等、級、價體系已經建立完成,成果即將提請驗收,運用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開發整理竣工後的質量評價可以從各方面彌補土地整理質量評價指標的不完整性,運用按等折算成果對佔用耕地的單位進行監管可以防止佔多補少、占優補劣情況的發生,真正實現耕地佔補平衡。

4.2 對後備資源進行遠期規劃,樹立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思想

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對轄區內的後備資源狀況進行分析評價,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長期的開發計劃,並結合當地後備資源特有的屬性、數量及其分布下達開發指標,同時指導下級部門對項目的開發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以達到對後備資源的可持續開發。

4.3 建立後期管護制度,落實相關管護責任,並對已竣工的項目進行定期監測

縣級土地主管部門在項目動工前應該對竣工後的管護責任做出妥善的安排,否則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開發出來的土地再次拋荒,組織開發者就是國家的罪人。主管部門應加緊制定相應的措施對竣工後的項目進行定期監測,確保項目的後期利用落到實處。

5 結論

通過對重慶市不同耕地後備資源的分析可以看出:①目前重慶市土地整理的重點應放在三峽庫岸即將被淹沒的耕、園地耕作層和部分肥沃的河灘地表土層的搶救工作上;②對自然災損毀地進行復墾後所達到的耕地等級最高,對廢棄壓佔地復墾的相關條件相對較成熟,兩者復墾後均有利於當地經濟、社會、生態建設,是目前開發整理的首選對象;③對其他未利用地的開發是目前重慶市新增耕地面積的潛力所在,在選擇項目區時,可以將其他未利用地的開發作為優先選擇;④荒草地在重慶市耕地後備資源中所佔比例最大,但荒草地開發後形成的耕地等級相對較低,開發後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應在充分總結經驗,認真分析項目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適量地進行開發。

參考文獻

楊曉艷,朱德舉,鄖文聚,程鋒.土地開發整理對區域景觀格局的影響.農業工程學報,2005,21 (9):67~70

王利強,陳亞恆,許皞等.河北省耕地資源動態分析及耕地後備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資源與產業,2006,8 (3):36~39

朱青,李如海,王黎明等.江蘇省沿江地區農用地資源質量評價研究.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14 (2):188~192

溫明炬,鄭元偉,李憲文,唐程傑.西部大開發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3

石玉林,康慶禹,趙存興等.我國宜農荒地資源及其合理開發.自然資源,1981,1

廖和平.未利用地適宜性評價方法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22 (2):199~205

彭群,龍花樓,羅明,王軍等.經濟地理,2003,23 (6):822~825

蒙毅,王璽,文森,李萍.重慶市綜合農業區劃,1999

D. 重慶市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是重慶市國土部門管理體制改革後正式運行的第一年,在國土資源部的領導下,我市國土資源系統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為動力,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在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等各個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績,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獲得多項表彰。

●全國試點單位江津市的規劃修編大綱已經國土資源部評審通過。

●《重慶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通過實施中期評估,獲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優秀成果一等獎。

●重慶市被國土資源部確定為全國4個重要礦區礦產資源潛力評價試點單位之一。

●合川、永川等地處置低效利用土地效果明顯,萬州區積極造地和盤活低效利用土地的做法得到國土資源部、市領導的表揚,《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在頭版進行了專題報道。

●加強優質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實施了三峽庫區周邊綠化帶1.47萬公頃基本農田綜合整理項目。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重慶市土地總面積822.69萬公頃,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0.85%。2005年末,重慶市農用地694.50萬公頃,較2005年增加0.01%;建設用地56.91萬公頃,較2005年增加1.83%;未利用地71.28萬公頃,比2005年減少1.53%。如圖1、表1所示。

圖4 2005年重慶市頒發勘查許可證(按專業性質分)情況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情況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重慶市的礦業逐步形成了地質勘查、礦山設計、開發、科研、教育基本配套的礦業體系。全市開發利用礦產54種,各類生產礦山5 466個,其中能源礦山1 549個,金屬礦山88個,非金屬礦山3 780個,其他礦山49個。

全市礦山企業從業人數23萬人,礦業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6%左右,礦業及以礦產資源為原料的加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5%左右,礦產品進出口佔全市進出口總額的5%左右,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在全市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005年重慶市主要開發利用礦種包含能源礦產中的煤、地熱,以及黑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貴金屬礦產、稀有、稀散稀土礦產、非金屬礦產和水氣礦產。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治理整頓

2005年重慶市合理制定農用地轉用、土地供應年度計劃,嚴格建設用地預審,加強經營性土地出讓計劃管理,保持適度的土地投放量和投放節奏,優化土地供應結構,重點保障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社會公益項目的用地需要。加強土地儲備、整治計劃管理,支持和指導土地儲備機構科學合理開展儲備和整治工作,建立建設用地「蓄水池」,提高政府土地調控能力。加強對園區工業項目土地投入產出率的審查和考評。嚴格執行工業項目建設用地供應控制指標,對超過控制指標要求的項目,核減用地面積。把城鎮土地集約利用率納入對區縣(自治縣、市)政府的綜合目標考核。認真開展存量土地清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城鎮存量建設用地的家底。合川、永川等地處置低效利用土地效果明顯,萬州區積極造地和盤活低效利用土地的做法得到部、市領導的表揚,《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在頭版進行了專題報道。

2.土地一級市場

2005年重慶市繼續嚴格執行經營性土地招拍掛出讓制度,加大土地市場化配置力度。全年共計出讓土地2 645宗,面積4 036.07公頃,土地純收益70.95億元;以「招拍掛」方式出讓土地 966宗,面積 2 222.26公頃,佔全年出讓土地的 55.06%(2004年為38.38%,提高了16.38個百分點),土地純收益54.61億元,佔全年出讓土地純收益的76.96%(2004年為56.94%,提高了20.02個百分點);從土地用途分類來看:以「招拍掛」方式出讓的土地中,以住宅用地為主,面積為1 973.96公頃,佔88.83%;純收益為47.69億元,佔87.33%(圖5~圖6)。

圖5 2005年土地出讓面積比例(按出讓方式分類)情況

圖6 2005年土地出讓面積比例(按土地用途分)情況

3.土地二級市場

2005年重慶市國有土地使用權交易35 764宗,面積11 122.17公頃,金額608.68億元。從土地用途來看:住宅用地面積 2 921.14公頃,占國有土地使用權交易面積的26.26%(2004年為32.25%,比重下降了5.98個百分點),金額333.53億元,占國有土地使用權交易的54.80%(2004年為31.58%,比重增長了23.22個百分點)。

2005年重慶市轉讓土地20 010宗,轉讓土地面積520.68公頃,轉讓金額19.75億元。轉讓以住宅用地為主,面積341.11公頃,轉讓金額14.02億元。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礦業權市場建設

2005年重慶市扎實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整頓工作,按照國家要求,制訂實施方案,迅速啟動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加大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力度,建立礦業權有形交易市場和出讓公示制度,規范出讓程序。

2.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2005年重慶市出讓探礦權1宗,出讓方式為申請審批,合同金額43.28萬元。出讓采礦權1 547宗,合同金額1.96億元,其中以「招拍掛」方式出讓580宗,占出讓采礦權總宗數的37.49%(2004年為8.3%,比重提高了29.19個百分點),合同金額1.85億元,佔全市出讓采礦權合同金額的94.59%(2004年為16.86%,比重提高了77.73個百分點);從礦種分類看:采礦權出讓主要集中在煤(504宗)和建築石料用灰岩(520宗)。

3.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在礦業權轉讓中,采礦權轉讓共76宗,轉讓價款1.62億元,其中出售54宗,出售價款0.36億元,其他22宗,價款1.26億元。從礦種分類看:采礦權轉讓主要集中在煤(68宗),轉讓價款1.61億元。其他還有鉛鋅礦、水泥用灰岩等(圖7)。

圖7 2005年采礦權轉讓(按礦種分類)情況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重慶市結轉上年土地違法未結案件86件,涉及土地面積18.17公頃,其中耕地12.42公頃。

2005年發現土地違法案件2 663件,比2004年增長11.89%,其原因是全市對違法用地繼續保持高壓態勢,清查處理「以租代征」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違反土地用途管制等行為,嚴肅查處了一批土地違法大要案,有效地制止了非法佔地行為。2005年發現土地違法案件中,主要是個人違法案件,共2 474件,佔92.9%,本年違法涉及土地面積224.56公頃,其中耕地100.63公頃。

2005年土地違法立案1 993件,主要是個人違法案件,為1 825件;土地違法案件立案涉及土地171.46公頃,其中耕地69.14公頃;本年結案2 008件,結案涉及土地面積186.97公頃,其中耕地80.69公頃。

2005年查處土地違法案件拆除構建物90 364平方米,沒收構建物125 922.5平方米,收回土地17.41公頃,其中耕地13.73公頃,收取罰沒款957.18萬元。

(二)地礦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全市認真開展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以生產礦山全面排查、勘查項目全面檢查、行政執法行為全面清查為主要內容的「三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市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得到國家聯合督察組的充分肯定。

2005年結轉上年地礦違法未結案件11件,本年立案695件,本年結案686件,其中,無證開采611件,占結案總數的89.07%;越界開采43件,占結案總數的6.47%;非法轉讓采礦權8件,其他3件。年末未結案件20件。

2005年當年立案案件中,按違法主體劃分,個人673件,占立案總數的96.83%。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5年全市圓滿完成「四五」普法工作,進一步加強立法、行政復議與應訴工作,促進了依法行政。按照我市建設領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工作要求,制定用地環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實施辦法。

2005年結轉2004年未審結行政復議36件。申請行政復議332件,其中行政處罰13件,行政強制措施39件,行政不作為3件,其他277件;本年受理173件,本年審結296件,其中維持原行政決定257件,責令履行1件,撤銷3件,撤回申請35件,本年未審結行政復議39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5年重慶市國土資源系統共有行政機構45個,其中省級1個,年末從業人員2 517人,其中行政編制人員1 000人。在行政人員中,有研究生73人,大本及大專1 814人。直屬事業單位303家,從業人員5 735人。

2005年全市國土資源系統收入總額3.6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撥款2.49億元,其他收入1.16億元。全年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50萬,其中國家資金100萬。

2005年全市國土資源系統參加幹部培訓592人次,其中黨校學習255人次,行政學院培訓43人次,其他294人次;參加學歷教育126人次,其中參加博士生教育5人。

七、問題與建議

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①土地資源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比較突出;②傳統用地方式與節約集約用地的矛盾比較突出;③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

(一)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的建議

1.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並重

堅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土地資源;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優先支持保障重點建設項目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用地需求;建立高標准基本農田和監管體系,切實抓好保護示範區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增強參與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嚴格執行用地預審、用途管制、指標調控、定額管理和批後檢查等規定,加強部門聯動,落實產業政策;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經營性用地供應、儲備土地整治和出讓的計劃管理,確保土地供應總量適度、結構優化、區域均衡、價格合理。

3.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大力開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

嚴格執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嚴控劃撥用地范圍和程序,嚴卡協議出讓最低價;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鼓勵使用存量土地;建立節約集約用地情況與用地計劃掛鉤制度,完善建設項目土地利用情況跟蹤管理制度。

4.科學編制新一輪規劃,發揮規劃的引導和控製作用

加強同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其他專項規劃的銜接和協調,注重理論和方法創新,堅持開門規劃和公眾參與原則,加強基礎研究,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強制性,加強保障規劃實施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研究,確保規劃得到有效落實。

5.切實加強地質工作,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要求,制定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切實加強地質工作;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重點查處越層越界開采及非法轉讓礦業權行為,嚴格執行審批許可權和審批程序,建立健全統一、競爭、開放、有序的礦業權市場,加強市場監管。

(二)加強國土資源管理的建議

(1)加強綜合統計和專項統計,建立統計責任追究制度。

(2)完善季度形勢分析制度,不斷增強分析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3)加快建立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系,推進行業信息化工作。

(4)完善征地補償安置爭議裁決制度,加強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

E. 重慶市綦江區農村房子已垮能復墾嗎

綦江區農村房子一垮的話,是可以那個胡坑的,但是你那個土壤被污染沒得,你個人要請那個專業公司先來檢測一下,不然的話也到時候種出來的東西吃不得

F. 重慶市江北區耕地與基本農田變化分析

王兆林 楊慶媛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重慶,400715)

摘要: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造成較為強烈的沖擊。為了提出更為有效的耕地保護措施,本文從數量、質量上分析了 1997~2004年重慶市江北區耕地與基本農田變化概況後,認為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土地市場秩序的不完善是制約江北區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的因素,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耕地保護政策的思路。

關鍵詞: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制約因素;重慶市;江北區

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造成較為強烈的沖擊。隨著重慶市江北區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全區經濟發展對建設用地需求和耕地保護政策目標要求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迫切需要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對其結構和用地布局進行重新審視。

1 耕地保護的一般原則及模式

1.1 耕地保護的概念及內涵

1.1.1 耕地保護的概念

耕地保護緣起於城鎮擴張中優質農田的過快損失和土地生產能力的退化及無公害食品生產的環境保護需求,雖早已提出,但並無嚴格的、公認的統一定義。不同時期、不同地區耕地保護的側重點不一。20 世紀60、70年代,黃土高原、西北區蝕區和南方紅黃壤丘陵山區的耕地保護主要針對農田生態環境的改善;20 世紀80、90年代初期,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耕地保護主要針對耕地數量上的過快損失;20 世紀90年代後期,耕地保護逐漸重視質量保護。國外耕地保護不但考慮農田的自然背景特徵,更多是考慮立地條件和機會成本,諸如農田連片性、農業發展相關因子、土地利用有關規定、稅收激勵機制、可擇利用方式、綜合開發計劃和區位等[1]

一般認為,耕地保護是為了滿足國家計劃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維持區域人地關系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的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人民生活水平下協調發展,所必須保有的具有較高的生產能力,適宜的生態環境,優越的立地條件,直接服務於農業生產的農田以及立法、管理、監測等手段的總和。

1.1.2 耕地保護的內涵

從耕地保護的定義可知,耕地保護包括3個方面:①有適當的量,即根據區域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必須維持在農田數量和質量的動態穩定。採取立法、行政、經濟手段,防止農田資源的濫用和破壞,降低耕地資源的消耗,保證利用方向的合理,維護耕地資源及依存的生態環境質量。②科學的利用模式,即對耕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藉助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適度擴大的經營規模,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切實增加農戶收入,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③監測和管理,即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對現有農田環境、基礎設施、土壤肥力與利用方式進行監測和管理。同時,利用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對具體保護工作的實施進行監測和管理[1]

1.2 耕地保護的一般原則及透視

1.2.1 耕地保護的一般原則

(1)供給與供求平衡原則

耕地保護的實質是為了滿足未來人口對食物的需求,這對指導當前保護工作中實施動態平衡和農業結構調整有重要意義。保護耕地並不是一味強調耕地數量不減少,重點是為養活未來人口。然而,未來人口的飲食結構會隨經濟發展、城市化等發生變化,科學技術也不斷進步,因此,耕地保護必須考慮科技進步的貢獻、飲食結構變化及區域食品貿易等因素,耕地保護的目標函數 F[1]

F=f(P,B,C,D)

式中,P是區域內最高峰時期人口總數;B是區域耕地生產潛力函數;C是消費需求函數;D是區域糧食調動函數。

(2)土地可持續管理原則

將技術、政策和旨在同時關心社會經濟效益與環境的活動結合在一起,即同時考慮保持和提高生產力、降低生產風險、保護自然資源的潛力和防止土壤與水質的退化、經濟上可行和社會可以接受幾個方面。在可持續土地管理指導下,一是保障足夠的農田面積,維持農產品的產量穩定和提高;二是加強耕地質量保護和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田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三是重視農田生態環境的保護,維護耕地自然生產力潛力,防止土壤退化;四是查清耕地後備資源,合理規劃,保障耕地生產能力總量的相對穩定。當然,耕地保護的實施方案、利用規劃和保護措施應當體現經濟上可行、社會上可接受。因此,建立以可持續土地管理為基礎的保護模式是實現保護目標的根本保證。

1.2.2 耕地保護原則的透視

(1)從資源不可再生性角度分析耕地的可持續利用 一定意義上耕地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利用方式發生轉變,這種轉變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是很難逆轉的。為持續利用耕地這一寶貴資源,維持農業生產的穩定,在發生非農化轉變之前,應當尋找足夠的後備資源來補充被佔用耕地損失的土地生產力。

(2)維持穩定的實際現存量(質量、數量兩個方面),以此達到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目標。當一個地區的土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其他地區不能夠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情況下,為了保持耕地的長久存在價值,必須保護現有的實際存量。

(3)保護耕地資源的理論現存量 可持續土地管理的基本目標是既尋求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後代人滿足需求能力的資源利用方式。從理論上,評估和預測後代人(高峰期人口總量)對耕地資源的需求量,並在當代人利用耕地資源的同時,保護這個需求量。因此,耕地保護必須首先預測區域人口狀況和消費需求。

1.3 耕地保護的一般模式[1]

模式的目標是保護耕地,在可持續土地管理原則指導下,根據國家宏觀政策和市場經濟原則,藉助人地關系均衡的有關模型,採用計算機輔助及GIS、RS、ES和DSS等技術途徑,對耕地保護量劃定、監測和管理等有關環節進行科學論證,達到對區域耕地數量、質量、農田環境與利用狀況實時調控和管理,維護農田功能現存量,實現耕地有效保護與持續利用。具體見圖1。

圖1 耕地保護的一般模式

2 重慶市江北區 1997~2004年耕地和基本農田變化概況

2.1 耕地變化狀況

2.1.1 耕地減少情況

據調查,1996年末,全區實有耕地面積 7673.7hm2,1997~2004年累計減少耕地1533.8hm2。其中,建設用地佔用耕地1306.6hm2,佔耕地減少總量的85.2%;生態退耕減少耕地102.2hm2,佔耕地減少總量的6.67%;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14.4hm2,佔耕地減少總量的7.46%;災毀減少耕地10.6hm2,佔耕地減少總量的0.07%,可見,建設用地佔用耕地是江北區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農業結構調整及生態退耕也是耕地減少不容忽視的因素(圖2)。

圖2 重慶市江北區 1997~2004年耕地減少因素分析

從區域布局看,江北區原有資料中顯示,各街道(鎮)耕地減少情況如表1 所示。1997~2004年江北區耕地減少主要集中於建設用地佔用。建設用地佔用耕地主要集中在石馬河、寸灘及唐家沱街道,此3個街道累計建設佔用耕地 978.3hm2,佔耕地佔用的71%;生態退耕減少耕地只分布在郭家沱、魚嘴、復盛及五寶4個街道(鎮),累計減少耕地108hm2,占該項耕地減少的94.4%;災毀減少耕地只分布在寸灘、魚嘴、復盛、五寶4個街道(鎮)。

表1 1997~2004年全區耕地減少的行政區域分布

註:數據來源於1997~2004年江北區耕地調查表(華新街和江北城沒有耕地,因此表中未列出)。

2.1.2 耕地補充情況

1997~2004年江北區累計補充耕地256hm2。其中,整理補充耕地82.9hm2,佔耕地補充總量的32.3%;復墾補充耕地168.1hm2,佔耕地補充總量的65.5%;其他補充耕地5.6hm2,佔耕地補充總量的2.18%。可見,耕地補充主要來源於土地復墾,其次為土地整理,二者佔耕地補充總量的97.82%。

1997~2004年江北區耕地補充主要集中於復墾補充。復墾補充耕地主要集中在魚嘴、復盛、五寶,占該項耕地補充的87.5%;生態退耕建少耕地只分布在郭家沱、魚嘴、復盛及五寶4個街道(鎮);整理補充耕地只分布在復盛鎮;此外,其他方面補充耕地分布在復盛和五寶(表2)。

表2 1997~2004年耕地補充的行政區域分布一覽表

註:數據來源於1997~2004年江北區耕地調查表(表中不包括沒有耕地補充來源的鄉鎮)。

2.1.3 耕地增減變化情況

1997~2004年江北區耕地凈減少1369.8hm2。根據《耕地調查表》中情況,各街道(鎮)耕地變化情況如表3 所示。與《重慶市江北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以下簡稱《規劃》)指標控制值相對照,至 2010年,石馬河、大石壩、觀音橋、五里店、華新街及江北城不再保有耕地。其他街道(鎮)中,只有五寶鎮的耕地面積還在《規劃》控制指標之內[6]

表3 各街道 (鎮) 耕地變化情況的行政區域分布單位:hm2

註:數據來源於1997~2004年江北區耕地調查表(華新街和江北城不涉及耕地變化,表中未列出)。

2.1.4 耕地質量狀況

根據江北區耕地相關資料,2004年江北區實有高產田4151.2hm2,佔耕地總面積的65.8%;中產田1910.2hm2,佔耕地總面積的30.35%;低產田242.7hm2,佔耕地總面積的3.85%。2004年江北區耕地總體質量相對較高,中高產田在耕地總量中,高達96.15%,低產田僅佔耕地總量的3.85%。

具體各街道(鎮)耕地質量情況見表4。石馬河和大石壩街道耕地都屬高產田;觀音橋和五里店街道耕地中只有高產田和中產田,以中產田為主。由於魚嘴、復盛及五寶鎮屬於全區農業用地區,高、中、低產田大部分都集中分布在這三個鎮。此外,寸灘和郭家沱街道的低產田面積也較大,分別佔全區低產田總面積的12.94%、11.17%。

表4 各街道 (鎮) 耕地質量情況的行政區域分布

註:數據來源於1997~2004年江北區耕地調查表(華新街和江北城不涉及耕地變化,表中未列出)。

2.2 基本農田變化情況

1996年年末,江北區基本農田4980hm2,2004年江北區基本農田實有4883hm2,凈減少98hm2。其中,建設佔用1.8hm2,占基本農田減少量的1.84%,集中在魚嘴鎮。生態退耕90.8hm2,占基本農田減少量的93.6%,主要集中在復盛鎮和五寶鎮。農業結構調整4.4hm2,占基本農田減少量的4.56%,集中在魚嘴鎮。

從地區構成來看,江北區的基本農田集中在郭家沱、魚嘴、復盛、及五寶4個街道(鎮),其中魚嘴、復盛、及五寶三鎮的基本農田占總面積的97.63%。從地類構成來看,江北區基本農田全部為耕地。

3 重慶市江北區耕地及基本農田變化特點與原因分析

3.1 耕地及基本農田變化特點與原因分析

從上述耕地和基本農田變化情況分析可知,江北區耕地和基本農田變化體現出幾個特點。

3.1.1 耕地總量減少幅度較大

1997~2004年實際減少耕地1369.8hm2,與《規劃》相比較,至2010年耕地減少的控制指標為1330.1hm2,截至目前已經超出此指標39.7hm2,如果按照此《規劃》的控制指標,未來5年江北區已經沒有佔用耕地的指標。在耕地減少的項目中,建設佔用耕地1306.6hm2,《規劃》控制指標為 766.7hm2,8年實際建設佔用的耕地比規劃預計的到2010年13年間要求控制指標超出 539.9hm2。生態退耕同期共退耕 102.2hm2,比《規劃》的控制指標633.3hm2 要少531.1hm2

3.1.2 耕地減少的去向主要是城市建設佔用

1997~2004年江北區耕地減少建設用地佔用耕地 1306.6hm2,佔耕地減少總量的85.2%。

3.1.3 耕地減少的區域主要集中於城鄉結合部

寸灘和唐家沱街道耕地減少量最多,其次是石馬河、魚嘴、復盛及五寶。其中,石馬河、寸灘和唐家沱街道主要是建設佔用耕地,魚嘴和復盛的耕地減少包括建設佔用、生態退耕及農業結構調整三方面,而五寶鎮耕地減少的主要方面是生態退耕及農業結構調整。

3.1.4 優質耕地減少較多

耕地減少集中的區域正好是城鄉結合部耕地質量較高的區域,全區高中產田的比例達96.2%,江北城街道以西的范圍內全為高產田。

3.2 耕地和基本農田變化的原因分析

3.2.1 耕地總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設佔用

1997~2004年實際減少耕地 1369.8hm2,在耕地減少的項目中,建設佔用耕地1306.6hm2,佔耕地減少總量的95.4%。近年來,江北區經濟發展迅速,相應對建設用地需求加大。造成建設用地需求加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階段因素(城市化階段因素、工業化階段因素)、目標因素(城市發展定位、城市主要職能、全面小康及現代化的要求)及市場與政策因素,由此,建設用地擴張必然導致耕地面積的減少,且在耕地面積減少中占重要地位。

3.2.2 城鄉結合部耕地減少主要是由於城市擴張佔用

近年來,江北區國民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經濟發展對建設用地的需求也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江北區城鄉結合部(石馬河、五里店、寸灘、唐家沱街道)是城市建設快速擴張的重點地區,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擴展到這些街道,國有企業、外資企業、鄉鎮企業、私營企業等各類工業企業的發展,增加了對建設用地的需求,同時也帶動了城市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進一步加劇了建設用地需求,另外農村居民住宅建設也使耕地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種種原因導致了近年來江北區城鄉結合部耕地非農化速度加快。1996年全區耕地面積7673.8hm2,1997~2004年8年間全區耕地共減少1533.8hm2,其中包括建設用地佔用1306.6hm2,佔耕地減少總量的85%,具體到各個街道(鎮) 1997~2004年轄區內耕地減少最多的鄉鎮是唐家沱405.6hm2,其次是寸灘減少388.5hm2,前者建設佔用403.1hm2,占其耕地減少總量的99.4%,後者建設用地佔用388.5hm2,占其耕地減少總量的98.7%。

3.2.3 生態退耕和農業結構調整復盛鎮及五寶鎮耕地減少的主要影響因素

按目前採用的統計口徑,生態退耕主要是指退耕還林、還草、還湖。農業結構調整佔用耕地主要是指耕地改為園地、坑塘或其他農用地[5]。1997~2004年生態退耕102.2hm2,佔耕地減少總量的6.5%;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14.4hm2,佔耕地減少總量的7.4%;兩者就佔到耕地減少總量的13.9%。耕地減少主要有四方面,即建設佔用、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及其他原因。在具體鄉鎮方面,復盛鎮和五寶鎮,建設佔用耕地面積比例很小。而生態退耕和農業結構調整是該區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五寶鎮1997~2004年耕地減少107.7hm2,其中生態退耕53.5hm2,農業結構調整32.8hm2,兩者就佔到該鎮耕地減少的80.1%。

3.2.4 生態退耕是基本農田數量下降的主體

2004年轄區內基本農田總量為4883hm2,1997~2004年8年間基本農田共減少總計97hm2,其中生態退耕面積90.8hm2,佔7年耕地減少量的93.6%,主要集中在復盛鎮和五寶鎮。由於《規劃》在編制時,將>25°的坡耕地劃入基本農田范圍。在《規劃》實施中發現了問題,通過法定程序將 90.8hm2 坡耕地合法退耕。其次,建設佔用基本農田1.8hm2 屬違法用地,已採取相關處理措施。再次,農業結構調整4.4hm2,主要由耕地轉變為坑塘、養殖水面。

4 重慶市江北區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中面臨的問題與建議

4.1 江北區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上述耕地和基本農田的數量和質量的變化及若干新特點的出現,反映了當前江北區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客觀需求,是江北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土地資源供需矛盾尖銳化的具體體現。

4.1.1 城鄉結合部規劃滯後,集體建設用地利用粗放,耕地數量急劇減少

由於地方政府以前對規劃重視不夠,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不完全銜接,加上地方經濟實力不足、城鄉結合部農村居民點改造滯後及土地利用和土地市場管理較為薄弱等因素的影響,城鄉結合部除已形成規模的大型企業外,家庭作坊式工商企業零散分布,許多企業分布於城市對外交通幹道兩側,且類型多樣,規模各異,土地資源浪費現象突出[2~3]。像石馬河、大石壩、觀音橋、五里店這些街道、鄉鎮1997~2004年耕地減少的原因全部為建設佔用。

其他鄉鎮如寸灘2004年耕地總面積為304.5hm2,《規劃》要求其2010年耕地保有量為574.1hm2,也就是說寸灘要在現有的基礎上補充耕地269.6hm2,按照《規劃》的控制值,唐家沱要補充274.7hm2。在未來6年內,同樣復盛要補充36.7hm2,也有一些鄉鎮、街道像郭家沱、魚嘴、五寶雖然2004年耕地面積沒有超出2010年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標,但未來6年中保持耕地和基本農田保有量穩定,任務艱巨。

4.1.2 土地市場秩序不夠完善,加大了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的難度

(1)現行法規對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限制,不利於存量集體建設用地的盤活和集約利用。現行法規對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流轉如何規范和管理,目前還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財產權還沒有完全實現的途徑,土地管理權與土地所有權間界限的模糊性等,都限制了農民集體對其所擁有的土地行使最終的處分權,從而也限制了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使城鄉結合部的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得不到充分的盤活,不利於推動城鄉結合部土地的集約利用,因此必然會加劇新增建設用地的供需矛盾,不利於耕地保護目標的實現。

(2)由於土地管理及交易政策的不完善,導致本區政府對土地市場的統一管理和建設用地的優化配置造成困難,從而可能導致耕地和基本農田得不到高度保護[4]

4.1.3 耕地保護有關政策不能完全適應江北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近年來由於農產品供求形勢已發生變化,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對農用地利用提出新的要求。江北區糧食播種面積逐年減少,全區已經在近8年內通過農業結構調整要調減耕地114.4hm2,具體到各鄉鎮、街道:五寶通過農業結構調整耕地減少32.8hm2、復盛31.5hm2、魚嘴26.9hm2、郭家沱16.8hm2、唐家沱2.5hm2、寸灘3.9hm2。面對土地利用方式變化頻繁的情況,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改果園、改養殖用地和設施農業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耕地減少的考核、補充耕地的標准等政策不明確,不能完全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4.1.4 一些鄉鎮完成補充耕地任務面臨諸多困難,影響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實現

(1)補充耕地的途徑受到限制 由於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需要,幾個耕地後備資源較豐富的鄉鎮,如魚嘴、復盛、五寶等,嚴格控制未利用地開發,已規劃的耕地後備資源不能開發成耕地,加上資金限制,又沒有更多資金搞土地整理,給完成補充耕地任務、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帶來困難。

(2)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有關政策還不十分明確,國家和地方對確保耕地保有量問題還缺乏具體的考核辦法,對耕地總量的統計,包括減少和增加耕地的統計口徑雖有原則性意見,但還沒有出台可操作的規定。

4.2 促進江北區耕地及基本農田保護的建議與對策

當前江北區經濟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耕地和基本農田方面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經濟發展、生態建設的需要。對於已經暴露出來的問題,各級土地管理部門應從江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管理的重要意義,積極主動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1)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

要加強本區《規劃》的實施管理,切實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龍頭」作用,切實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城鄉結合部土地利用管理中,在做好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工作的基礎上,嚴格按規劃實施土地用途管制,促進規劃的實施[5]

(2)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解決經濟快速發展鄉鎮的規劃指標問題

對本區內規劃指標不足的,應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和法規規定的程序,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調整工作。對因經濟快速發展已經提前完成耕地指標的街道(鎮),應嚴格檢查和考核其規劃實施工作,並對其存量建設用地利用效率進行科學評價;對通過檢查和考核,對存量建設用地進行了合理利用的地區和城市,應允許其在經國土資源部同意的前提下,按照兼顧經濟發展、耕地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原則,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7]

(3)規範本區城鄉結合部集體土地流轉,提高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穩定耕地數量對本區內新增建設用地實行統一轉用、統一開發、統一供地。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轉機制,進一步完善土地市場管理,規范市場秩序,提高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海燕,彭補拙.耕地保護一般原則與模式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7 (3):305~307

[2]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調研組.當前經濟建設中的若干新情況與土地利用管理及耕地保護政策調研報告.調研報告,2002,12

[3]湯建東.基本農田保護的困境與對策.南方農村,2005,1

[4]余慶仁.耕地保護的對策思考.浙江社會科學,1998,6

[5]李萌.關於加強耕地保護的思考.農村經濟問題,2004,6

[6]重慶市江北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

[7]關於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對照」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5]128 號,2005,9

G. 我巫溪勝利鄉的,農轉非房屋復墾弄了八年了大概,怎麼還不落實,是不是被貪污了,重慶市舉報電話是多少

你手機下載「重慶政府網」看看上面有沒有反映問題的方式。

閱讀全文

與重慶市城鄉建設用地優化配置與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研究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