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3分)材料一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
(1)①有利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實現共同富裕。②堅持科學發展現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有利於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③收入是消費的基礎,有利於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拉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④促進收入增長和分配公平,有利於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構建和諧社會。(8分) (2)①要做大「蛋糕」,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業更加充分,這是實現收入翻一番的基礎。②注意控制通貨膨脹,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主產率提高同步,使人民實際收入達到翻一番。③注意分好「蛋糕」,促進收入分配的公平。第一,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運用稅收等宏觀調控手段縮小分配差距,大幅減少扶貧對象。(9分) (3)①面對收入不斷提高,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逐漸被別國取代這一挑戰,我們必須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或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也可)。因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②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增強創新發展新動力。這有助於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障人民收入不斷增長。③要改變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低端位置,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有助於加嵌著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④要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避免關鍵設備與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必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這有利於貫徹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6分) ❷ 小康實現程度,關鍵看什麼 報告顯示,中國2010年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80.1%,比年提高20.5個百分點。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展順利,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自從「小康社會」這個奮斗目標提出來之後,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一舉一動幾乎都圍繞這個主題。經過各方多年不懈努力,建設小康社會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無論是經濟發展、生活質量,還是民主法制、文化教 育等方面,相比過去都有了巨大進步。 至於,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是否已達八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很多時候,宏觀統計數據和民眾微觀感受是有所差異的。比如,統計數據顯示居民收入增長了多少多少,而很多民眾卻感覺「被增長」。進而言之,從人均收入的角度來評價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恐怕很多人不認可。也就是說,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看上去不少,但社會財富主要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並沒有真正裝進廣大低收入者的口袋。再看住房情況,人均住房面積看上去成績喜人,但還有不少人達不到人均住房面積。 在筆者看來,所謂「全面小康」,不僅要看人均數據,更要看實際數據。比如,要看多少 人達到人均數或標准線。如果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八成,理應是八成的人達到標准線,這樣才比較真實、准確,否則或許就稍微欠缺了一點說服力。從報道來看,統計部門衡量小康有自己的一套標准,包括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六大方面,這些標准應該是經過充分研究論證過的。當然,這些統計標准可以有,但衡量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關繫到民眾福祉,民眾最有發言權,理應問問民意。 遺憾的是,統計部門只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式計算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卻沒有充分採納民眾觀感。如此,統計數據和民意恐怕就達不成「共識」了。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高達80.1%,這樣的小康社會是什麼樣子?如何完整描述這樣 的社會?讓人有些困惑。顯而易見,一個小康社會最起碼是安全的,沒有安全保障則難言小康。但我們這個社會在食品、葯品、住房、服裝、環境等方面頻繁發生了不安全的事故。 原來有一種說法是「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但如今看來,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實現小康,除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六大方面外,還應該看安全生產、安全生活狀況。此外,在一個小康社會,人必須是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但看到某些用工企業仍在拖欠薪酬,勞動者又何談尊嚴。因此,筆者建議,在計算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時,在原來的標准基礎上,理應把安全、尊嚴、權利、民意等關鍵內容納入考量范圍。 ❸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