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服務三農發展 建設美好家園論文
去論文網上有 哥們順便問一下 建工學院的?
2. 服務三農是啥意思
以農商銀行為例,服務三農意思是助力農村宜居、農業興旺、農民富裕。
作為聯系「三農」的金融橋梁和紐帶,全南農商銀行主動承擔政治責任,做好「三農」金融服務工作,堅持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專注「三農」服務主業,優化「三農」金融服務,精耕細作,助力鄉村振興和實體經濟發展。
截至2018年末,全南農商銀行涉農貸款余額21.9億元,同比增幅達16.26%,高於各項貸款增幅0.8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1.75億元,比年初新增1.58億元。
同時,該行制定了《全南農商銀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評級授信整村推進五年規劃》,在轄區實施整村推進;通過深度四掃,對園區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養戶大戶、私營業主等按照「網格化」分行業走訪,規劃實現上戶調查、授信評級、貸款用信「三個全覆蓋」。
截至2018年末,新增授信客戶達到3486戶,新增授信金額5.5588億元。小額農貸評級授信整村推進完成121個村小組,新增授信農戶2264戶,授信金額達2.242億元。
舉例:
在全南縣南逕鎮中切村的香韻蘭花產業扶貧基地,古家營村的貧困戶劉觀苟通過「扶貧信貸通」貸款5萬元入股扶貧基地,預計年平均收益可達到8600元。
該基地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得田租、基地務工得報酬、資金入股得分紅、託管經營得實惠、種植蘭花得收益」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200餘戶。
其中合作社通過組織全鎮貧困戶使用「扶貧信貸通」貸款、自有資金或單位幫助貧困戶出資等方式入股入社的貧困戶達190餘戶,入股資金約150萬元。
3. 服務三農「三農」指的是什麼
服務三農「三農」指的是 農村、農業和農民
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三農」的弱質性
首先是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無論它是處於傳統農業階段還是現代農業階段,與第二、三產業相比,它不僅要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還要面臨很難預料的自然風險。其次是受土地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農民的收入總是受到一個上限的制約,追加在農業上的投入與產出不一定成正比,即使農民增加再多的投入也無法突破這一上限,而第二、三產業卻沒有這樣的上限,其投入與產出成正比。
雖然現代科技使農業獲得驚人的發展,但依靠科技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的空間越來越小。第三是由於我國現已基本實現了小康,一些大中城市甚至越過小康,進入相對富裕階段,加上大多數農產品屬於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小,隨著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爾系數的降低,居民對農產品的直接消費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會減少。因此農業的弱勢地位決定了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收入低下。
4. 國家政策服務「三農」三農是指那三農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實際上,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
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的購銷體制不暢是農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常常聽到農民兄弟抱怨種了東西賣不出去或賣得過於低廉,根子在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產供銷形成一條龍是當前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大有作為的一著好棋,黨和政府在創設「產―供―銷」鏈條的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農業產業化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農業目前基本上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後,如何應對國外的集約型農業的挑戰?這將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從現在看來,目前中國應在解放剩餘勞動力的同時,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拋棄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迎接入世挑戰。
農村問題,目前突出表現的一個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往戶籍制度將城鄉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較大差異。這種戶籍制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已經受到理論界的一致質疑。目前,各地興起的戶籍制度改革紛紛向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開刀」,希望能夠藉此進一步解放農村剩餘勞動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後,解放的剩餘勞動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導,形成的移民潮會給社會治安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驟需要控制,小城鎮是消解城鄉二元對立、改革戶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農民問題,可以分為素質和減負兩個問題。農民素質問題,主要是指文化素質。據統計,截至2000年底中國義務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蓋率達到85%,在普九未能覆蓋人口中,農村人口佔大多數。同時,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隻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錯誤觀念指導下形成的便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沒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國民如何與強國競爭?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是富民強國的重要舉措。
農民問題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減負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再三強調要減輕農民負擔,但個別地方「令不行禁不止」——農民負擔照原樣,引發農民抗交國稅和集體上訪等事件發生。農民負擔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夠,目前還有些地方政府部門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飯的人不少」。因此,減輕農民負擔首先應該考慮加大力度進行機構調整,減員增效,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有9億,佔全國人口70%;農業人口達7億人,占產業總人口的50.1%。「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考慮農業自身的體系化發展,還必須考慮三大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系重大,不僅是農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黨和政府的大事。
5. 三農問題和新農村建設的關系是什麼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006年02月13日
□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 葉興慶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也是確保現代化建設順利推進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全面准確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目標,突出重點,扎實推進,確保今年的新農村建設開好頭、起好步。
(一)
黨的十六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做好「三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舉措。2003年初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對「三農」問題重要性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面對世紀之交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新發展理念。200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指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這使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在理論上得到升華。2003年初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將「多予少取放活」明確為要堅持的方針,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這兩大方針使處理工農城鄉關系的政策取向發生重大調整。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十一五」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從這一系列重大步驟我們可以看出,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是很大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從「擺正位置」到「轉變理念」,再到提供「理論支撐」,進而到「明確方針」,最後到部署「建設任務」,邏輯上一脈相承,層層相扣,層層遞進。
(二)
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既是從現實出發作出的客觀判斷,也是著眼未來作出的重要判斷。
只要從現實生活中的城鄉差異出發,從現實生活中的農村實際狀況出發,就可以看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任務之重大和艱巨。
例如農田水利問題。農田水利老化失修、水旱災害特別是旱災對農業發展構成威脅,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有3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402個,雖然這幾年利用國債資金進行節水改造,但仍有114個沒有上項目,按水利部規劃,還需要投資400億元。1萬畝以上的中型灌區5000多個,尚缺乏資金來源。針對這種情況,2005年的中央1號文件出台了一個新政策,建立中央和省兩級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補助專項資金,但仍難以滿足實際需要。
再如農村飲水問題。自2000年提出分階段解決農村飲水困難目標,至2004年的5年間,中央共安排國債資金103億元,加上地方各級政府的配套資金和群眾自籌,總投入約200多億元,解決了6000多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盡管如此,目前農村飲水安全形勢仍比較嚴峻。特別是還有一些地區的農村飲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蟲等水質問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的農村飲水安全現狀調查評估表明,到2004年底,全國農村有3.2億人飲用水不安全。其中,飲用水質不達標人口22500萬人,包括飲用高氟水的5400多萬人、飲用苦鹹水的3800多萬人、飲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被嚴重污染的8900多萬人;水量不足、取水不方便及供水保證率低的有9500多萬人。
除有關水的問題以外,農村道路、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方面的問題也較為嚴重。解決農村目前正面臨著的這些現實問題,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從現實出發,把農村建設好,是一項重大和艱巨的任務。
從今後15年來看,建設好新農村也是一項重大的、緊迫的任務。再過15年,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重點和難點都在於農村能否同步實現這個目標、農村的發展能否跟得上這個進程。在黨的十六大報告等重要文件中,有關城鎮化的內容都是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應該說,這個思路與過去那種城鄉分割的發展思路相比是一個重大的歷史進步。建設新農村與推進城鎮化並不矛盾,兩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從「九五」開始,我國進入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1996年以來,全國城鎮化水平已連續10年每年以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但必須清醒地看到,今後15年即使繼續保持這一勢頭,城鎮化繼續大步向前推進,15年後留在農村的仍將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2005年年底,我國城鎮化比率為43%。到2020年,有的預計城鎮化比率為60%,有的預計為57%。無論按哪個預計數字,屆時留在農村的仍將有40%左右、5億至6億人口。留在農村的這些人口,要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享國家現代化建設成果。另外,城鎮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生活在縣城和建制鎮,這部分人口也要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建設新農村,就是要把包括縣城和建制鎮在內的整個農村建設好。實際上,一些發達國家相當部分人口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小城鎮或鄉村,因為鄉村或小城鎮基礎設施很完善,不必都涌到大中城市。所以說,從未來看,從我國整個現代化進程來看,解決好「三農」問題要兩手抓,一手抓城鎮化,轉移農民;一手抓新農村建設,使留在農村的人生活更加美好。這兩手都要硬。把建設好新農村作為國家的一項重大任務,擺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是非常正確的。
(三)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究竟怎樣理解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從一些地方的實踐和一些專家的研究來看,有很多概括。如有的地方概括為「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有的專家概括為「新設施、新環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務、新社會保障、新精神風貌」。我們認為,新農村建設應當實現以下「八新」:
一是推進現代農業的新發展。新農村的農業,應當是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現代農業。應當圍繞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指導農業,推動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這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基礎,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
二是形成縣域經濟的新格局。新農村的經濟,應當是繁榮的、富有活力的經濟。應當加快投資、財政等管理體制改革,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應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載體,把小城鎮和工業園區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平台,壯大縣域經濟,全面振興和繁榮農村經濟。
三是培育農村市場的新主體。建設新農村,應當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應當重視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強化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轉移就業能力、科學種田水平。應當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服務組織。
四是完善鄉村治理的新機制。應當加快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精簡機構和人員,增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整合鄉鎮事業站所,對公共服務和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完善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議」制度,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五是創造鄉村生活的新環境。我們所要建設的新農村,是環境整潔優美、設施完備配套的新農村。應當搞好村鎮規劃和建設,加強村容村貌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搞好農村飲用水、道路、電網、沼氣等生產生活設施建設,積極穩妥推進改水改廁改灶改圈,搞好垃圾處理,治理鄉村污染,美化鄉村環境。
六是樹立鄉風民俗的新風尚。我們所要建設的新農村,是民風淳樸、健康向上的新農村。應當移風易俗,發揚傳統美德,樹立文明新風。
七是促進公益事業的新發展。我們所要建設的新農村,是公共服務逐步完善的新農村。應當促進城鄉公共服務逐步均等化。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使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加快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探索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八是營造農村和諧的新局面。我們所要建設的新農村,是干群關系良好、農民安居樂業的新農村。應當加強對農村基層幹部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建平安鄉村、和諧鄉村。
(四)
為了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從實際出發,切忌「一刀切」。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長期過程,有完整的內涵、系統的目標,但具體到一個時段、一個地方,應講條件,有所側重,不能同時什麼事情都抓、所有村子都搞「一刀切」。抓新農村建設,應從見效最快的事情抓起,選擇條件較好的村子先行示範。如果所選的示範村群眾沒有積極性,就暫緩實行,在其他地方另行選點。現階段開展新農村建設,不能搞形式主義、不能加重鄉村和農民負擔。必須有很強的政策觀念,工作方法也要得當,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從農民最積極、幹部最主動、條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是使新農村建設真正成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而不是「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關鍵。
(二)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首要任務。提起新農村建設,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村莊建設和環境整治,是一排排嶄新的農舍。這無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最直觀的體現。發達地區經濟實力較強,可以在一個時期內集中力量抓村鎮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欠發達地區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較差,在起步階段抓一些見效快、受益面寬的工作,有利於統一認識、增強信心。但更重要、更本源的內容,是發展農村產業、增強農民經濟實力,欠發達地區尤其要在這個方面下功夫。只有經濟發展了,才有能力建設新村鎮,才有條件過上新生活。把新農村建設長期持續地抓下去,而不是運動式地突擊抓一下,就必須牢牢抓住發展農村生產力這個最為根本的環節。
(三)各地區各部門應對新農村建設給予必要支持。推進新農村建設首先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自力更生、以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農村面貌。同時,也要順應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及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特別是要增加對欠發達地區的投入。新農村建設之所以新,除了建設內容新外,一個重要特徵應當是財政有投入。應很好地處理農民主體和政府引導的關系,在充分發動農民的同時,中央和地方應籌集一定資金,通過發放水泥、電動水泵等實物的方式,引導農民投工投勞建自來水、村內道路和新式廁所。韓國在開展「新鄉村運動」的初期,也曾向農民無償提供水泥、鋼筋等物資,幫助農民改善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國家投入專項資金,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把水泥、鋼材等物資用於農村道路、飲水工程、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利於改變農村面貌,縮小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有利於開拓農村市場,緩解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另外,圍繞新農村建設整合現有的各種支農資金,按一個規劃統籌使用,可以有效解決資金分散、行不成合力等突出問題。
(四)必須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為避免走彎路、造成浪費,規劃先行應當成為一個重要原則。特別是村鎮建設要嚴格遵循規劃。在不少地方,由於村鎮建設規劃長期滯後,「有新房、無新貌」,「只見新房、不見新村」的現象較為突出。這兩年農民資金積累增加較多,農村即將出現新一輪的建房高峰,在這個關鍵時刻加強村鎮建設規劃和管理十分必要。一個好的村鎮規劃應當具有以下特徵:一是具有前瞻性。規劃要充分考慮到今後工業化、城鎮化的長遠趨勢和村鎮布局的長遠變化,突出重點鎮和中心村的建設,不要遍地開花。欠發達地區村莊和人口比較分散,城鎮化的格局尚不明朗,編制規劃尤其要注意到這一點,不能片面追求水、電、路的通村率。今後要撤並的邊遠村莊和人口稀少的居民點,現在不必要花很大代價搞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具有和諧性。要從村鎮的山形地勢出發,依山順水,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園農庄、農村社區,防止千村一面。特別是要嚴格控制佔用耕地,充分利用山地和舊宅基地。既要建新,更要拆舊,避免出現新的空心屋、空心村。三是具有包容性。規劃中要注意保護有價值的傳統民居等文化遺產。四是以人為本。要突出農村特色,便利農民生產生活。
(五)注意與現行政策相銜接。推進新農村建設,既是新形勢下農村工作目標、任務和思路的創新發展,又是近年來中央關於「三農」工作一系列重要部署的延伸;既需要創新工作方式和機制,又必須遵循既定的工作方針和政策。推進新農村建設,涉及農民出資投勞、土地利用等政策性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嚴格遵守國家關於防止加重農民負擔、防止發生新的鄉村債務、防止亂佔耕地、防止強行推進規模經營等有關政策規定,不能強行集資攤派、不能舉新債、不能亂佔耕地。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注意嚴格把握政策界限,著力解決浪費土地的現象,用政府補助等機制調動農民建設積極性。
6. 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加強來三農工作隊伍建設的基自本要求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加速,城鄉互動聯系增強。
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破解這些難題是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大任務。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動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6)服務三農建設城鄉擴展閱讀:
農業穩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問題依舊存在,由於歷史上所形成的制度與體制障礙,農村的落後與貧窮、愚昧和偏僻、偏執與保守,與城市相比較還存在一定的反差。
因此,加強「三農」工作,著力解決「三農」問題,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全局,關系著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也關系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7. 求一篇「服務三農發展,建設美好家園」的社會實踐報告,在線等
「服務三農問題 建設美好家園」主題社會實踐報告_實踐背景
實踐背景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的有效載體,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主題暑期社會實踐作為在高校廣泛開展的一項教育活動,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今30年間,一直深受大學生的普遍歡迎和社會的有力支持。其根本原因在於它既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大學生成長規律,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30來的實踐證明,社會實踐活動對於促進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幹、鍛煉毅力,對於增強青年一代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堅持安全發展、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保障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公眾通過做志願者參與各種形式的志願服務,可以減少現代城市生活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絕,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親密交往與關懷,架起社會群體之間相互友愛和相互幫助的橋梁,促進社會信任與社會和諧。近年來,大學生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踴躍參加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不僅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奉獻,而且自身也在基層的實踐鍛煉中健康成長,所展現出對理想信念的堅定追求,對歷史使命的積極回應,以及對時代責任的勇於擔當,確實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2010年的玉樹抗震救災,2008年的第三屆世界傳統武術節,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災。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對世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而且正在加快向世界強國邁進的腳步。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的人均GDP還是居世界百位之後,到本世紀中葉我們才能基本實現現代化。因此加強實現現代化的美好藍圖,還需大批具有社會時代感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在當前全社會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大背景下,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以科學發展觀指導自己的行為,引領自己的思想,科學的、發展的定位自己,要求自己,加強社會責任感,特別是對貧困、偏遠地區的責任感。為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改善農村社會風氣,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滿足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落實《關於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的要求。「三下鄉「活動把組織活動與機制建設結合起來,既抓住當前效果,也考慮長遠利益。保證「三下鄉」,常下鄉;把「送」與「用」結合起來,在「用」字上著力,在提高效果上下功夫;把「送」與「建」結合起來,在送的過程中,著眼加強陣地隊伍設施建設,增強農村經濟的造血功能。在中央16號文件及《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團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精神的指導下,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做好今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服務三農問題 、建設美好家園。根據我校及我院對此的相關安排,特組建「起航風箏」社會實踐團隊,以調查江漢平原地區血吸蟲疾病疫情及其改善情況。據水利部評估,湖北省生活在血吸蟲病疫區的飲水不安全人口有255萬多人。近年來,省部聯合防治血吸蟲病行動全面展開,重疫區「整縣推進、綜合治理」成效顯現,以機代牛、洲灘禁牧等傳染源控制措施穩步推進,晚血病人免費救治深得人心。2009年末,以行政村為單位人畜感染率降至3%以下。但由於江漢平原地區血吸蟲病傳染源數量大,流行環境沒有根本改善,急感疫情仍時有發生,血防成果的基礎尚待鞏固,防治任務仍然艱巨。聯繫到人們對漢江平原流域血吸蟲病的認識程度,為切身了解當前地區血吸蟲疫情及其改善情況,結合專業知識,為當地居民宣講血防知識,找出切實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將福利帶給居民。
8. 怎麼理解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並要把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強調「四化」同步發展
民以食為天,邦以農為本。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和保障。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對於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各地代表結合各地的實際暢談了經驗。河北省委副書記趙勇表示,在現代農業的發展當中,河北省以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來帶動農業的科技進步,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同時把現代農業放在縣域經濟的大框架下推動,把發展現代農業特別是高端都市農業、生態農業作為縣域經濟的一個支撐。黑龍江綏化市委書記朱清文介紹說,作為黑龍江省唯一的整建制農業高產創建示範地級市,綏化市去年糧食產量達到了305.8億斤。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綏化市堅持和完善了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發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了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了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構建起了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著力推動城鄉一體化
在這次的十八大報告中,解決好「三農」問題被列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指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報告指出,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針對如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各地代表們發表了各自觀點。江西省委常委、贛州市委書記史文清表示,城鎮化具有多重聯動效應,是新階段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和發展的強勁引擎。健康推進城鎮化建設,必須優化空間布局,按照區域統籌、城鄉一體、全域規劃的要求,推進市域城鄉規劃全覆蓋;同時要盡快建立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制度,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的社會參與機制,大力推動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促進城鄉保障均衡。山東德州市委書記吳翠雲認為,要緊緊抓住農村新型居住社區的建設和農村產業園區的建設來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並要不斷推進城市化進程,真正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相互促進,一體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
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
為了進一步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並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同時,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針對如何推動農民增收致富,四川省廣安市委書記王建軍介紹說,「近幾年,中央採取了一系列解決『三農』問題的好政策,但只有將這些好政策落實好,才能讓農民真正受益。」浙江省開化縣華埠鎮金星村黨支部書記鄭初一表示,「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加快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使農民的生產方式盡快得到轉型升級。只有農業的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提高了,農民才能實現增收致富。」
9. 關於服務三農的作文怎麼寫
「三農」是指農村、農民、農業,它們的問題合稱為「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凸顯出來,至今仍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為了解決「三農」問題出台了許多措施,然而一直未能從根源上解決這個難題。本文認為,「三農」問題是一個發展中的問題,那麼解決「三農」問題就應該站在經濟發展的高度上,必須利用發展經濟來解決。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發函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方法。
一「、三農」問題的實質
根據相關資料研究發現,人們普遍認為「三農」問題屬於經濟問題,但對「三農」問題深層次的內涵認識不一,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認為「三農」問題是指在我國農村、農民和農業在經濟上所面臨的困境,即農民生活困難,農村地區相對貧窮,農業發展形勢危險;而一類人認為「三農」問題國民經濟增長後的利益分配不均,農村、農民和農業獲得的利益與其在國民經濟增長中付出的比例不協調,導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遠遠落後於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速度落後於工業和城市的發展速度。對於我國「三農」問題本質的總結時人們更偏向於認為「三農」問題的根源在於經濟利益分配不均,即國民經濟增長給農民帶來的實惠太少,經濟的發展未能帶動農村面貌的改變,造成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高。即在城市和工業化通過剝奪農村、農民和農業積累的原始資本得到快速發展,但發展起來以後沒能及時反過來支持農業的發展,從而使我國的農村和城市發展差距過大,農民和城市居民的經濟收入差異被擴大化。「三農」問題是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三農」問題是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必然要出現的問題,由於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產業,工業化必然要在農業的基礎上去實現,要從農村、農民和農業中汲取力量,因此在為實現發達之前是無法去反哺農業的。我國的「三農」問題即包括利益分配不均,也是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二、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縣域經濟是一個區域經濟,又是發展中的經濟,它具有明確的責任主體-縣級政府,縣級政府要為農村、農民和農業負責,縣級政府的行為方式決定著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向,縣域經濟將「三農」問題具體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問題,縣域經濟的提出具有以下優點:
2.1發展縣域經濟有利於協調城鄉發展發展縣域經濟要綜合考慮農村和城鎮以及農業和工業之間的關系,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市發展速度遠遠超過農村的發展,發展縣域經濟是協調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有效舉措。發展縣域經濟可以為在本區域內形成工業聚集區,有很多的中小型企業就會招聘工作人員,這樣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就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村的剩餘勞動在向大城市轉移的過程中遇到重重阻力,一是大城市的發展趨勢是有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由於農民自身的素質受到限制,無法適應大城市發展的需求,二是大城市人口增長過快,其自身也存在著嚴重的就業問題,沒有更多的工作崗位來吸納農村務工人員。縣域經濟的發展是以勞動密集型的中小型企業為主,可以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而且對工作人員素質要求不高,非常適合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
2.2發展縣域經濟有利於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大問題就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在我國縣域的農村地區和城鎮是低收入者聚集的主要地區,縣域經濟落後是城鄉之間沒能協調發展的後果。客觀的說,只有將廣大農村和城鎮區域的經濟發展起來,我國的協調發展問題才能解決,只有這十億農民的收入增加了,才能實現我國人均收入水平的切實提高。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人民富裕起來,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
三、發展縣域經濟的保障性措施
解決我國遺留已久的「三農」問題應針對性地採取對應策略。
3.1「三農」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其中關鍵的就是就業問題,如何解決人民的就業問題一直是政府制定有關政策的依據。首先,對於人民的就業要讓人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不能嫌棄職業,拒絕干那些累的骯臟的工作。其次現在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所有產業都朝著高科技發展以及改革,因此相對應的就是需要高素質,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就要求就業人員想要獲得高薪工作就不能放棄對學習的追求,跟隨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自我知識儲備,提高自我素養,培養創新意識。最後,政府最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看的見的「手」,在「三農」問題中的就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制定一系列措施來促進就業市場的擴大。
3.2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一直以來,不管是從人民的生活方式還是考慮問題角度,城市和鄉村之間就有較大的差別。要想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政府加大對鄉村的建設,重視鄉村規劃。首先,在醫療方面,在鄉村建立相應的醫療優惠政策,讓鄉村人民能看的起病;其次,社會的發展是需要人才的推動,鄉村的建設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政府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資力度;最後,提高農民地位,雖然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但仍然不能忽視對農業發展,對農民進行培訓,將科技的力量帶到農業管理中,讓以前純粹用勞動力來完成的農活在技術的幫助下輕松化。「三農」問題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出現的,是經濟發展道路上必定要出現的,解決「三農」問題要站在發展經濟的角度上,發展縣域經濟可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可以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