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振興區城鄉建設局孔源電話

振興區城鄉建設局孔源電話

發布時間:2021-02-28 08:30:39

『壹』 臨沂臨港產業三建工程建築的負責人是誰

臨沂臨港產業區空間發展規劃編制情況匯報

(2010年1月11日)

一、規劃形成過程

臨港產業區空間發展規劃是由產業區委託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和臨沂市規劃院共同編制的。該規劃吸收了省城鎮規劃建築設計院和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的部分成果。在形成過程中,徵求了莒南縣委、縣政府意見,並聽取了鄉鎮和部分群眾代表的意見。2009年1月份和6月份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的專家兩次對規劃進行調研論證、給予修改。與山東農業大學課題組編制的土地利用規劃進行了有效對接,山東魯南經濟帶研究院邀請了部分專家對該規劃進行了充分的論證。規劃定稿後,徵求了部分市直部門和各級領導的意見。2009年11月,我們又邀請山東建築大學的部分專家學者對規劃進行了評析,對城鎮發展方向、形態、產業布局進行了實地踏勘,並提出了修改意見,編制形成了現規劃成果。

二、規劃概況

1、總體現狀和區位優勢。臨港產業區規劃控制范圍包括中心鎮坪上以及團林、壯崗、朱蘆四個鄉鎮,總面積364平方公里, 19萬人,150個行政村。臨港產業區在宏觀區位上位於新亞歐大陸橋東端、山東省藍色半島經濟區核心區,臨沂日照城鎮群的銜接點。兗石鐵路、坪嵐鐵路、大山石渣廠專用線鐵路在區域內交匯,2條省道穿越,周邊有日東、同三、京滬、長深高速、南有擬建的棗嵐高速,形成5條高速環繞的立體交通格局。距嵐山港20公里,距日照港50公里、距連雲港80公里,距離臨沂機場70公里,連雲港機場70公里。

2、產業體系定位。臨港產業區的產業體系定位為:按照國際化經濟開發區的建設標准,堅持「高起點、高標准、高效益、大規模、全功能」的原則,實施「環境立區、產業強區、商貿興區」戰略,擴大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依工興商,借港發展,努力打造魯南地區最大的精品鋼深加工基地、臨港物流貿易基地、加工工業基地和重化工工業基地,是整個魯南經濟帶的臨海橋頭堡,發展臨港經濟的最佳平台。

3、臨港產業區發展目標。臨港產業區是臨沂市發展臨港經濟的前沿,要建設成集加工工業、鋼鐵、機械製造、重化工工業、生物工程、現代物流、國際貿易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區,是連接嵐山、日照、青島、連雲港四大港口與魯南、蘇北經濟帶的重要接點和樞紐,是對接青島及半島製造業基地,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產業北上西移和東南亞國家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

4、對總體規劃的考慮。本次規劃的規劃期限:2009-2030年。規劃建設用地范圍為189平方公里。通過分析,確定了臨港產業區規劃常住人口規模為45萬人。綜合考慮了產業區對周邊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隨著招商引資的擴大,新的項目的引入,將吸引大量就業人口和居住人口。

一期規劃建設產業用地95平方公里,基本遵照了這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范圍和建設的時序,既符合國家大的土地調控政策,又可以滿足當前和今後5-10年發展的需求。

5、對重點發展區域的考慮。在臨港產業區規劃過程中,我們考慮到該區地處魯東南丘陵,地形起伏較大,北部是山區,區內有兗石鐵路、坪嵐鐵路、大山石碴廠鐵路專用線以及未來的晉煤中南部通道等四條鐵路分割、長途傳輸光纜穿越,坪上鎮北部和南部分別存在鐵礦石采空區和露天白雲石礦區,地形比較復雜,可利用土地較分散。所以我們把產業區東部與嵐山港聯系便捷、交通順暢的區域和坪上起步區以及地形平坦、近海臨港,便於規劃大項目的團林鎮作為重點發展的區域。以此為中心布置相關產業和功能布局。

三、產業布局規劃

布局結構:規劃臨港產業區形成「以五縱五橫道路為骨架、以五大產業片區為主體、以丘陵綠化為肺、以五個主要居住區為支撐」的有機體。包括四個主要居住區、五個產業片區、一個綠化核心區、兩片生態保持區的布局結構。

1、五個產業片區的布局設想:
(1)精品鋼配套區。我區地處山東省精品鋼產業布局的輻射區,具備發展大鋼鐵的條件。兗石鐵路以北、大山前片區以及朱蘆西南部片區地處產業區下風向,以翔龍管業、一諾制氣、雙龍礦產等大項目為支撐,擬布置為精品鋼鐵配套及製造業基地,布置有輕微粉塵污染的重工業;

(2)物流加工區。坪上鎮東南部、南部及團林鎮北部與沿海幾大港口聯系便捷,道路四通八達,適合貨物進出,現狀已經建成立晨物流集團和木材加工區,具備發展大物流的條件,而且規劃布局有鐵路專用線,故布置為物流及配套加工區;

(3)化工區——團林鎮東南部地處產業區水系下游,並與江蘇省布局的北部柘汪化工與重大裝備園區相鄰,規劃有中國石油的輸油、輸氣管線經過此處,擬將入園化工企業向該園區集中,便於集中管控,園區污水通過收集管線輸送到規劃的產業區第一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4)農副產品及食品加工區——包括壯崗駐地東部及團林駐地西南側的用地,該處土壤肥沃,現狀農業產業化和有機農業發展態勢較好,規劃作為臨港產業區的農副產品及食品加工片區;

(5)建材產業區——位於朱蘆駐地南側的片區,依託朱蘆鎮豐富的石材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布置為石材、高級板材和建材工業區。

2、兩片生態保持區:

為搞好產業區生態環境建設,擬保留壯崗鎮西部的茶葉生產基地、厲家寨的櫻桃種植基地以及朱蘆鎮北部大山水庫和甲子山區域作為生態旅遊和觀光農業區。

臨港產業區北部朱蘆鎮甲子山風景區為縣域三大旅遊風景區之一,其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獨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景觀價值,其旅遊開發的潛力很大。甲子山風景區山水相映,既有山之壯美,又有水之靈秀,有小九寨溝之稱。東亞國際投資集團擬投資進行旅遊開發,規劃建設旅遊度假區。壯崗鎮西部現狀萬畝茶園區,現狀已經形成規模,生態環境景觀良好。由於西部交通不便,開發程度小。規劃隨著茶文化產業的開發,在壯崗西部形成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服務區域。

四、道路交通規劃

臨港產業區的突出優勢是近海臨港。在區域交通規劃上重點依託嵐山港。日照(嵐山)港早在2006年港口吞吐量就突破了億噸大關,其規劃到2010年港口吞吐量達到2億噸,2020年達到5.8億噸,其中嵐山港2.8億噸。嵐山港年貨物吞吐量一半以上來自臨沂,最高時達80%。臨港產業區是日照等港口群向更深腹地輻射的重要依託區域。

1、主要規劃原則和思路:道路規劃的原則是改善產業區與外圍公路、高速公路等對外交通的銜接,加強產業區的對外聯系,妥善處理城市交通與過境交通的關系。明確道路系統的功能,將主要道路的功能分為交通性和生活性為主兩類。產業區道路交通規劃中重點考慮與嵐山港口及臨沂市東西方向為主要交通流向,以滿足產業運輸為主要目的。在道路規劃建設上,我們把打通與日照嵐山的道路和產業區骨幹路為規劃重點。園區路擬在分區規劃中根據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情況具體實施。

2、道路布局規劃:

根據產業區區域規劃和產業分布,考慮骨幹路網密度和交通可達性,兼顧長遠規劃和近期建設的關系,骨幹道路網設五縱五橫:縱為西環路、坪壯路、立晨路、興業路、東環路,橫為北環路、嵐濟路、疏港路、工業大道、板團路。結合產業區實際,將立晨路、疏港路紅線設為60米;一般幹道紅線為45米。園區道路紅線為24-30米。

五縱道路從東向西依次是:

規劃西環路,長6.1公里。自七里溝村向北接十茅公路,可接通莒南文泗公路。

坪壯線,長11.9公里。基本利用老坪壯路進行改造,局部裁彎取直,向南聯系江蘇省。

立晨路,作為臨港產業區「十」字中軸線的縱貫線和南北向發展主軸線。自厲家寨至壯崗鎮大蓮花社區。規劃道路紅線寬度60米,主路面寬度23米,長16.6公里。貫通了4個鄉鎮,北連文泗公路,南接板團路,也是棗嵐高速連接線。
興業路,位於產業區東部片區,用地條件較好,將增強東部工業片區人流、物流集散,是重要的對外聯系道路。自現狀團林鎮向北接疏港路。

東環路,是東部工業組團的重要聯系軸線。長度16公里。自朱蘆鎮,穿越日照市嵐山區碑廓鎮,跨坪嵐鐵路和綉針河與團林鎮連通。

五橫道路從北向南依次是:

規劃北環路,長9公里,利用老十茅路改造,自麻峪子村經厲家寨至朱蘆鎮。打通了北部交通聯系。

現狀嵐濟線,為三塊板,主路面寬度23米。長8.7公里,目前是產業區東西方向交通大動脈。

疏港路,由七里溝村西繞坪上鎮接日照疏港大道。主路面寬度23米,長12.4公里。主要功能是將過境交通引出坪上生活區,減少相互干擾。

工業大道,長度11.2公里。西接中心生活區,東接嵐山區,是產業區東西大動脈。

板團路,是莒南縣域東西主幹路,產業區段15.3公里。往東與贛榆石橋鎮和柘汪鎮對接,是對外交通的一部分。

3、臨港產業區道路建設進展情況。目前,臨港產業區共開工建設道路18條,共95公里。其中開工主要道路9條,坪上起步區等園區路9條,立晨路北段、振興路等4條道路已經竣工,其餘正在進行路基工程;東環路、5條化工園區路由東亞國際投資集團BT模式建設,春節前進場;另外對縣鄉道團林-唐樓路進行了農村公路大修改造;對野九路、板團路申報了2010農村公路大修改造計劃。完成了所有橋梁基礎的地質勘探工作,所有橋梁、管涵均做到同步施工,加快了施工進度。積極做好區域交通對接,與嵐山區、碑廓鎮等就走向、征地、賠償補助標准等問題進行了協商;使我方道路與嵐山區有效對接,為產業區和港口建立起方便的交通聯系創造條件。擬於今年5月完成骨幹路網建設。

五、生活居住區規劃

五個主要居住區。包括現狀四個鎮駐地生活區,以及坪上南部發展預留的中心生活區。

臨港產業區作為山東省藍色半島經濟區的重點區域,資金、人員、政策、信息遠期將快速向該區域傾斜和集中,中心居住區作為臨港產業區居住生活功能的主要載體,也是產業區展示自身形象的中心地區。其選址既要滿足當前發展的需要,又不能對今後發展造成瓶頸;既要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又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1、規劃中心居住區選址情況分析。一般來說,依託起步區坪上鎮駐地進行拓展是建設中心居住區最理想的選擇。但坪上鎮周邊限制因素較多,向西、向北由於兗石鐵路及坪嵐鐵路的阻隔不適宜發展,西南部有白雲石礦區,因此遠期發展重點放在東部和南部。因此本次規劃選取了三個可能的發展方向,進行比較分析:

方案一:跳過南部高差較大的丘陵地帶,向南發展。該方案的優勢是:用地西鄰坪壯路,東可延伸至立晨路,南側至南部山嶺,遠期可越過山嶺繼續向南發展。規劃用地北部位置建設公共服務中心區。該方案將近期最適合建設、交通條件最好的用地預留給產業,有利於產業近期的發展,且該用地范圍在遠期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向南可大面積拓展、向北可與坪上鎮鏈接為一體。該方案不阻隔重要貨運交通線路,將交通優勢位置作為產業用地,有利於產業近期發展。該方案的劣勢是:前期起步階段人口不集中,缺少公共服務設施配套。

方案二:向坪上鎮東南發展。用地東至興業路,西至白雲石礦區,北至現狀坪上鎮駐地,建設中需要佔用一部分丘陵地帶。在規劃用地的東南位置建設公共服務中心區。優勢是:該方案將西北較好用地預留給產業,向東南側發展。劣勢是:雖然該區域用地較多,但用地條件較差。用地多處在背陰坡面或嶺頂,居住環境不佳。不宜作為生活用地選擇。且用地發展位於立晨路兩側,對南北交通有較大影響。

方案三:向東側及東北側發展,用地東至坪嵐鐵路線,南至南側丘陵地帶,西側、北側至現狀坪上鎮駐地。規劃公共服務中心設置在鐵牛廟片區位置。優點是:該方案建設環境最為優越、生活設施及人口有一定基礎,有利於生活區近期發展。但是該選址存在嚴重不足:一是將交通樞紐位置作為生活區;二是拆遷成本較大;三是用地東側、北側被鐵路阻隔,遠景發展用地受限。對於產業區交通,尤其是北部精品鋼物流交通存在嚴重阻隔。

經過用地條件、交通、設施配套、投資成本等幾個方面的綜合分析,本次規劃選取了第一方案作為產業區未來中心生活區的布局方案,在產業區中部形成「東工西居、平行拓展」的格局。

2、其他4個居住區和農村社區規劃。本次規劃按照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確定居住區和農村居民點的規劃問題,不搞不切實際的大集中和「一刀切」。因為產業區面積大、地域廣闊,考慮部分農村人口仍將長期居住在原地和產業工人居住、工作半徑不宜過大,本次規劃仍將重點發展4個鎮駐地和中心村。規劃中通過對現有的村莊進行遷村並點,實施舊村改造,遠期結合舊村改造在現狀村莊密集點形成部分小的社區居住組團。

規劃居住區用地2691.0萬平方米,占規劃建設用地的14.5%。

六、給水規劃

產業區共有中型和小型水庫48座,3204.9萬立方米,調洪庫容788.8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977.35萬立方米,死庫容280.33萬立方米。以小一、小二型水庫為主,工業用水可利用空間不足。本次給水規劃主要以自給自足供水方案為主。

(1)堅持自給自足,充分挖潛、擴容改造,多措並舉利用好產業區的地表水。根據調查,臨港產業區境內主要河流為綉針河、寨子河、大山河、石河、龍王河。均屬於綉針河和龍王河這兩個濱海水系。綉針河源於甲子山,以前由於河道采砂和環境惡化,河道萎縮、河床下陷。龍王河發源於莒南東北部山區,流域面積大,水量充沛,治理後可作為工業水源。

大山水庫供水:其周邊大山水庫、辛庄水庫、河西水庫興利庫容可達930萬立方米,規劃在大山水庫東側設置一處水廠,日供水量可達3萬噸。可以滿足產業區近中期生活用水需要。

綉針河水廠:規劃在適當位置處進行河道分級攔蓄,打造綉針河沿岸生態濕地自然環境。可以增加蓄水長度70公里,蓄水量1000萬立方米以上,有效緩解產業區用水壓力,在朱府村附近建設水廠,可以做到日供水5萬噸規模,主要解決工業用水。

龍王河水廠:在龍王河流域分級攔蓄,進行擴容改造,在壯崗鎮北部建設水廠供應壯崗片區並可向團林產業片區調水。可以達到日供水7萬噸規模。

對兩大水系擴容改造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既可保護自然環境、土地資源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可完善綉針河、龍王河自然生態環境,實現臨港產業區生態化、社區園林化。使臨港產業區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確保臨港產業區可持續性發展。

(2)遠期調水方案。隨著臨港產業區產業規模的擴大,規劃用地面積100餘平方公里的產業園區,僅靠自身地表水顯然不足,為此,可以考慮外地調水方案。自莒南縣相邸水庫引水,考慮相邸水庫供水能力和未來產業區的發展規模,可以達到日供水能力5-7萬噸,在坪上鎮駐地西南新建水廠一處,與現有的自來水廠一起對臨港產業區供水。可以對坪上、團林、壯崗鎮、中心生活區的主要供水區域實現自流供水,距離規劃主生活區較近,降低供水成本。

目前產業區已經邀請水利部門的專家現場踏勘,進行精確的評估論證,確定水庫擴容挖潛、河道整治改造的具體實施方案。在充分挖潛、擴容改造,利用好產業區的地表水和遠期調水後,臨港產業區的供水規模可以達到日供水能力20萬噸,滿足長遠發展的需求。

七、污水處理規劃

規劃產業區設立兩個污水處理廠。主污水處理廠設置於團林鎮唐家村北部,距離村莊500米處,該處距離綉針河入海口約4公里,地勢比較平坦,污水經處理達標後可以直接排入綉針河或者中水作為工業用水回用。

優勢:廠址位於綉針河的下游,且在坪上、團林鎮工廠廠區及生活區的下游,能夠接納產業區大部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與周圍村莊有一定的安全防護距離,交通比較便利便於污泥的運輸處理,電力條件充足。

規劃擬建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6萬噸。目前產業區的工業廢水產生量非常小,從工程投資和運轉費用方面考慮,規劃污水處理廠分兩期進行建設,一期3萬噸。由於龍王河是單獨流域,壯崗產業片區的污水統一輸送到綉針河污水處理廠成本較高,所以單獨規劃了一處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3萬噸。

八、其他基礎設施專項規劃

協調電力部門編制了電力專項規劃,省市電力部門決定在臨港產業區規劃建設1座220KV和4座110KV變電站,山東省電力設計院已進行了站址踏勘。

弱電、熱力、燃氣、消防等專業規劃綜合考慮產業區產業布局、市政基礎設施條件、長遠規劃和近期建設相結合的原則進行規劃布局,已分別與各部門及運營商對接。在此不作詳細匯報。

『貳』 淮北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內設機構

一、辦公室
協調管理局機關日常工作和行政事務;負責會議組織、文秘、檔案、機要、保密、保衛、信息、信訪等工作;制定並組織實施機關內部規章制度;具體承辦政務公開工作。
二、法規宣傳科
宣傳貫徹質量技術監督法律、法規,研究擬定有關規章、辦法;負責行政執法的督察及有關行政執法案件審理;承擔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法律咨詢工作;負責行政執法人員的考核、發證;負責新聞發布和宣傳工作;組織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工作。
三、計劃財務科技科
編制和組織實施全市質量技術監督事業發展規劃;管理基本建設、技術改造、裝備和信息統計工作;研究指導有關技術機構和社會中介組織的改革和發展;組織科研開發、推廣科研成果;負責系統內財務、審計和國有資產管理等工作;負責局機關財務工作。
四、質量科
研究擬定質量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組織實施《質量振興計劃》,指導全市質量管理工作;組織實施國家質量獎勵制度,推進「名牌戰略」;總結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經驗和方法;組織查處強制性產品認證違法行為;依法監督和管理認證、咨詢市場;監督檢查認證、認證咨詢和從事認證業務的培訓機構、檢驗機構(包括中外合資、合作機構和外商獨資機構);承辦市以下對社會出具公證數據的檢測機構的計量認證和審查認可的有關工作,並對其進行監督管理;協調執行重大工程設備質量監理制度;負責組織有關產品質量事故的調查;負責產品防偽的監督管理工作。
五、標准化科
組織實施標准並進行監督;推行採用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准;負責管理農業標准規范的制定、修訂工作;管理企業產品標准備案;負責組織機構代碼和商品條碼的監督管理。
六、計量科
推行法定計量單位,貫徹國家計量制度,組織實施量值傳遞;管理和監督計量標准和標准物質;依法監督管理計量器具;規范和監督市場計量行為;負責計量技術機構、社會公正計量服務機構和檢定人員資格管理的有關工作;組織計量仲裁檢定;引導企業建立和完善計量管理、檢測體系。
七、特種設備安全監察科
負責鍋爐、壓力容器、電梯等特種設備的安全監察、監督工作。對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的設計、指導、安裝、使用、檢驗、修理、改造等環節和進出口進行監督檢查,依法查處其違法行為;對有關事故進行調查分析並提出處理意見;管理有關檢測機構;負責鍋爐、壓力容器、電梯等特種設備操作人員的資格考核(培訓、發證)工作。
八、監督科(市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辦公室)
管理和協調產品質量的行業監督、地方監督與專業質量監督;組織實施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和定期檢查相結合的監督檢查制度;組織查處質量、計量、標准化等違法行為,受理有關的投訴、舉報;負責對市場上認證商品進行監督檢查;負責有關打假和專項整治的具體工作;組織對生產領域產品質量實施監控和強制檢驗並依法對其進行監督管理;管理質量仲裁檢驗工作;管理纖維質量監督檢查工作;負責危險化學品及其包裝物、容器的生產許可證發放,並對其產品質量實施監督、檢查;監督管理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負責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工作。
九、食品質量安全監督科
負責全市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調查、摸底、建檔工作;組織制定本地區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源頭監管工作計劃、工作制度和工作標准;負責全市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產品定期監督檢查計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協助辦理國家總局和省局開展實施的食品國家監督抽查和省級監督抽查;承辦國家總局交辦的國抽、省抽不合格產品的後處理工作,負責市級監督檢查不合格產品的後處理工作;負責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生產許可證的辦理及證後監管工作(包括巡查、回訪、年審、監督抽查和定檢)。
十、人事教育科
機關黨委辦公室與其合署辦公。負責本系統內的機構編制、人事管理、表彰獎勵、目標管理和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管理工作;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負責科技幹部管理工作;負責教育培訓、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負責離退休人員的服務管理工作;負責機關和直屬單位黨群工作。
十一、紀檢監察室
監督檢查所在部門及全市質監系統黨組織、黨員領導幹部,在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決議和遵守、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務院的決定、命令的情況。協助黨組抓好黨風廉政建設、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對黨員、幹部進行黨紀、政紀教育。受理對檢查、監察對象的控告及其申訴,調查處理檢查、監察對象違反黨紀和政紀的案件。

『叄』 新建社區急需一份社區規章制度,哪位幫幫忙啊~!先謝了!!!

朝陽社區衛 生 制 度

一、 當日人員臨值日前一天下班前,把辦公室、衛生間、走廊清掃干凈,方可下班。第二天值日時,提前10分鍾到辦公室,辦公桌椅、沙發擦拭乾凈。

二、 當日垃圾當日處理倒掉,否則哪班遺留哪班處理。

三、 值日人員需調班要提前換班,經對方同意後,方可換班。

四、 文印室內不可吃零食。

五、 每月最後一周五下午為全體工作人員「衛生日」,清掃衛生。

朝陽社區財務管理制度

一、 實行「錢帳分離、日清月結、項目審批、定期審批、定期審核」的財務管理制度。

二、 嚴格執行資金支出的審批許可權,社區各項開支,堅持一支筆審批制,由主任簽字、民政副主任管錢、委員記帳,各項收支,要做到守有憑據,支有依據。

三、 各種費用支付合理,購置和復印須支出,上報主任,經主任同意後,方可支出,如不執行,誰支出,誰付帳。

四、 實行民主理財,定期自查,定期公布。

朝陽社區居 民 公 約
1、 民住戶團結一致,積極參與社區治安綜合治理同維護社區。
2、 增強防範意識,認真履行維護治安的職責,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解決好自己的矛盾。
3、 居民住戶之間要遵紀守法,互相關照,互通治安信息。
4、 遇到可疑人要詳加盤問,發現問題要及時向社區辦公室或派出所報告。
5、 發現不法分子作案,要敢於挺身而出,將不法分子扭送公安機關。
6、 積極參加社區和派出所組織的普法宣傳,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和治安防範培訓教材,增強法法和治安防範觀念。

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工作制度

一. 例會制度
協商議事委員會每季度由議事會主任或常務副主任負責召集並主持召開一次工作會議.其議題由由議事會主任或成員確定,也可由社區居委會提出.遇到重大問題和突發事件可臨時決定召開.根據會議議題可邀請社區有關人員列席參會.議事成員無正當理由不得缺席.
二. 討論表決制度
對社區內服務性機構提供的服務質量及涉及社區公眾整體利益的有關事務及時進行討論、表決.半數以上通過可形成決議或決定.討論表決前應廣泛徵求社區成員意見.表決結果應向全體社區成員進行通報.對服務質量較差、群眾意見較大的社區內服務性機構,協商議事委員會經過表決有權代表居民拒絕提供服務,同時向有關仲裁部門提出申請予以撤換.
三. 審議修改制度
年終議事會召開專題會議,聽取社區居委會年度工作匯報,並對下一年度社區發展規劃提出修改意見,根據年度工作匯報和群眾滿意情況對社區工作進行綜合評定。
四. 分片負責制度
協商議事會成員應按單位分片負責,同時負責向社居委轉達片區群眾的需求和意願,並將結果及時反饋給片區群眾。
五. 民主評議制度
社區成員和社區居民達標對議事會進行評議,對屢次未參加會議、發揮作用較差、群眾滿意比較低或其他原因提出辭職的議事會成員,由議事會表決後,建議召開社區成員代表大會重新進行推選增社。

黨員聯系群眾制度

1. 為進一步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轉變幹部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提高決策的准確性,制定本制度。
2. 實行領導幹部包片負責,一般幹部定期深入的聯系制度,深入居委會、支部、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3. 建立意見征詢制度,每半年組織一次,如因特殊情況可隨時組織。
4. 征詢對象:居委會幹部、黨員代表、群眾代表、退休人員代表。
5. 征詢內容:黨委、辦事處重大決策的落實情況,辦實辦好情況、幹部隊伍管理情況、幹部隊伍管理情況以及群眾反映的熱點、焦點問題等。
6. 征詢形式:可召開座談會、討論會、黨員議事會,群眾代表議事會,也可以發放征詢意見卡等形式。
7. 征詢的意見或建議要做好記錄逐條整理歸檔,經黨委會研究制定整改措施。

黨組織生活制度

黨組織生活會由書記主持、黨支部成員組成,每月組織召開一次。具體制度如下:
1、結合本單位實際,分析、討論在組織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並制定出解決問題的相應措施;
2、每月召開一次專題民主生活會;
3、批評,自覺接受黨組織的監督,做出表率;
4、對照中紀委「五不準」要求和省「十不準」要求等規定對照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5、要密切聯系群眾,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

黨支部黨員管理制度

1、共產黨員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從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四項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2、認真學習黨的基本知識,基本路線和基本理論。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業務素質。
3、經常向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及改革開放等時事政治 形勢。
4、要不斷增強黨性鍛煉,增強組織紀律性;按時參加組織生活和民主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按時交納黨費。
5、要尊重黨紀國法,自覺抵制不正之風,端正黨風。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敢於同一切違反黨和人民利益的行為和錯誤作斗爭。
6、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7、要積極參加支部組織的各項集體活動,每月至少做一件好事。
8、積極投身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工作中;開拓創新,為振興經濟獻計獻策,提合理化建議。
9、堅持聯系群眾制度,做好對聯戶的包扶工作。
10、時時處處在工作、學習、生活、社會活動中起先鋒模範作用,見義勇為,扶正祛邪。
11、努力做好各自負責的工作,積極完成黨支部交給的任務。

計生幹部工作職責

1. 認真學習計劃的方針,政策及上級部門的計生工作精神。
2. 堅持把計劃生育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每年按時召開會議;研究解決計劃生育工作。
3. 支持計劃辦的工作,並督促檢查工作情況。
4. 搞好計劃生育精神文明建設,組織計生辦搞好各項活動。

計生宣傳教育制度

1. 在計生辦的領導下,完成計劃生育的各項工作,
2. 認真學習計劃生育的政策,法規、掌握政策,把好基層關。
3. 積極宣傳計劃生育的政策,法規、及優生育知識。
4. 摸清本社區的計劃生育的基本情況,建立健全各中博卡,記錄。按時上報各種統計表。
5. 做好避孕用具的發放工作及隨訪,經常宣傳避孕葯、具的作用方法。
6. 經常向領導匯報工作,反映情況,提合理化建議,當好領導的參謀。

社區與?v地單位信息通報或工作例會制度

社區要想將計劃生育工作搞好,必須和單位緊密聯系,為此特製定本制度。
1、 社區即要組織單位{建築工的}的領導和計劃生育專管人員;共同學習國家的法?簟⒎ü妗⒆齪每刂迫絲讜齔ぃ?優生、優育、優教這項工作。
2、 社區既要每月和?v地單位聯系,單位的出生,死亡,流動人員狀況的變化。
3、 ?v地單位及施工隊要及時通報育齡婦女的節育狀況,發現違紀及時處理,違法懲罰或退還原籍異處。
4、 各?v地單位每月向社區通報一次計劃生育,消滅違章方面的學習、宣傳、人員流動情況、互通信息。

計生協會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山西省人口與計劃條例。結合南寨街辦精神。根據本社區實際制定本職責。
1、 協助落實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和法?簟⒎ü妗⒁約叭絲謨爰蘋?生育方案。
2、 依法維護適齡群眾在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合法權利,促進男女平等。
3、 向適齡群眾提供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合法權利,提高他們知情選擇避孕方法的能力。
4、 杜絕不安全人工流產。
5、 在提供服務和信息時,對服務對象不能歧視不能因服務對象無支付能力拒絕服務。
6、 接受上級領導對計劃生育協會工作的檢查指導。

低保評審制度

為使社區低保工作更趨於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同時使低保工作真正做到公開、公平和公正,社區成立了一個由社區幹部和社區內德高望重而又了解社區居民基本狀況的退休老幹部、老黨員、老工人組成的低保評審小組,具體參與社區每季一次的低保評定審議工作。
社區每季度將居民申報上來的低報材料,規整條理後,然後抽出一個工作日,將評審組成員請到社居委辦公室,對每一個申報低保的居民戶逐一審核評議,由社區低保員記錄評審內容。對於大家均無異議的居民戶,社區通過;對於有異議或爭議較大的居民戶,社區將擇日對其進行深入細致的入戶摸底,調查了解,如果確信有謊報或瞞報的,社區將取消其申報資格。
社區將充分尊重低保評審意見,而不使低保評審僅留於形式,讓低保工作落實到實處。

低保「兩榜」「五公開」制度

一、「兩榜」制度即是在社區內實行社區審核後上報街辦前,公布低保一榜花名,公榜三天,主要是接受社區居民監督,看是否有異議,而後上報街辦審批,再經區民政局審查後公布第二榜。兩榜公示都要拍照備案,並及時通知街辦。
二、 「 五公開」制度即是指在兩榜公示的內容中,必須對低保對象姓名、家庭人口數、家庭住址、保障金額以及社區舉報電話進行公布,以接受群眾監督。

社區低保戶管理制度

為加強對我社區低保戶的管理,使我區的低保工作能夠規范化,特社制定了低保戶管理制度:
一、社區將每季的低保戶都建立了詳盡的花名台帳,並實行「ABC」管理制度;
二、社區與各低報戶都簽訂了《低保人員參加社區公益性服務活動協議》,以相互制約;
三、社區定期入戶抽查低保戶,了解他們的現狀,對存在問題要及時發現解決。

社區低保戶學習制度

為認真貫徹落實南寨街辦新制定的《低保工作細則》,提高我社區低保戶的整體素質,結合我區實際情況,社區特製定了低保對象的學習制度,具體內容如下:
一、社區低保戶每周二下午3:00~5:00必須來社區參加社區舉辦的各類學習講座,並組織討論,不定期交回學習筆記與心得體會。無故不到,累計三次以上者,將考慮取消其低保資格。
二、社區不定期組織低保人員學習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使低保對象了解、掌握黨和政府的社會保障政策,自覺遵守低保工作的有關規定。
三、社區還將組織低保人員學習一些下崗成功人士的成功經驗,鼓勵低保人員自強、自立,走出生活低谷,再創美麗人生。
社區低保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社區制定的學習制度,相互監督。

社區公章保管及使用制度

1、 社居委公章,由主任負責管理,若主任外出,可授權副書記代行,但要對公章的保管、使用負責。
2、 社區主任對需蓋公章的表格、文件、證明材料等審核後,蓋章。對加蓋公章的真實性負責。
3、 凡是由於自身原因造成公章使用錯誤,或不慎丟失公章的,將追究責任,嚴肅處理。
4、 工作變動時,要嚴格履行交接手續。
5、 公章的銷毀、更新、變更均須通過接辦統一處理。

志願者管理制度

建立社區基層工作網路,居委會要定期召開志願者會議,負責居民的日常工作及突發性事件的處理。即:組織居民小組學習、信息收集、綜合治理、治安防範、環境衛生等工作。
1、 隨時走訪老齡人、病人、困難戶,並及時提供幫助。
2、 隨時反饋婚嫁、喪、計生、人口用工情況。
3、 隨時反饋常住人口變動情況。
4、 隨時反饋治安、防患、信息。
5、 定期召開會議,達到居民自治、自我教育、共建共享、安定團結、繁榮社區的目的,營造一個和睦的良好氣氛。
6、 擴大志願者隊伍,增加志願者人數,提高社區文明程度。

社區財產管理制度

凡社區購置或單位贊助的辦公用品及其他設施,均應登記入冊,並專人妥善使用、維護、保管,不得隨意轉借他人,離任時做好交接工作。

環境美化、綠化、衛生管理監督制度
1、 社區環境優美,綠化工作由駐地單位負責工程立項投資並落實,按照上級要求進行,社區配合。
2、 社區環境、衛生應由駐地單位負責清掃,清運。社區監督。
3、 社區內的小商小販以及服務網點,由社區和駐地單位共同管理。社區負責收取一定的攤位費,並負責監督清理市場衛生。

警 務 室 制 度
1、管理人員統一著裝,文明執勤,嚴格管理。

2、對出入陌生人員詳細詢查,並辦理出入登記手續。

3、遇有矛盾激化或對違反規定不聽勸阻的,及時匯報給派出所,予以處置。

4、工作時間不得擅自離崗,不得遲到早退。

5、對居民需求,及時辦理、登記,耐心、熱情接待每一位需求居民,做好善後工作。

6、勤巡邏、多下戶,及時了解、排解不穩定因素,做好社區穩定工作。

鄰里和睦相互關照制度
1、 社區要在定期在黑板上宣傳法律知識、精神文明「四防」知識,提高居民法律防範意識及精神文明素質。
2、 居民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增強防範意識和互助意識。
3、 居民應是外出,要鎖好門,向鄰居打招呼或門衛打招呼;長期外出的,要和值班室聯系進行重點防範。
4、 小區內管理人員對居民未推回的自行車、為收回的衣物或其他物品要及時通知戶主收回。

綜合治理領導組工作職責
1、 貫徹黨和國家關於「綜治」工作的方針政策。
2、 分析本地區治安形勢,對本社區社會治安工作作出安排並督促實施。
3、 對本地區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解決,重大問題上報。
4、 協助駐地單位維護好本單位職工宿舍的治安。
5、 組織好護員隊伍工作,鐵路護路工作,矛盾排查,流動人口等方面的工作。

鐵路護路領導職責
1、 宣傳愛路護路工作。
2、 經常研究如何開展護路工作。
3、 與小學生、殘疾人、駕駛員等簽訂愛路護路責任書。
4、 組織好鐵路護路隊工作。
5、 經常檢查轄區內鐵路段的治安、衛生等工作。

護樓院隊職責
1、 堅持每日責任區域內完成樓院看護,治安防範,安全防火工作。
2、 對進入責任區的外來人員,嫌疑人員進行詢問,密切關注其動態。
3、 制止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及其他違法犯罪活動。
4、 加強小區偏僻處和出入口的安全防護工作,消除治安「死角。」

治保會工作職責
1、 傳教宣育群眾,增強自治觀念和安全防範意識。
2、 組織群眾開展治安聯防、巡邏、安全檢查等工作。
3、 對有輕微違法、犯罪人員進行幫教,對被判處管制、監外執行、緩刑、假釋、保外就醫的犯罪分子進行監督考察。
4、 協助公安機關保護案發現場,提供破案線索。
5、 制定治安公約落實治安責任制。

禁毒領導職責
1、 宣傳禁毒工作。

2、 對本轄區內吸毒種毒的情況經常排查,並及時處理。

3、 幫助吸毒人員戒毒。

愛路護路公約
1、 維護鐵路治安秩序。
2、 不侵佔鐵路建設用地,不在鐵路上私設交道口和人行過道。
3、 不攔截列車及在鐵路上鋪擺放障礙物。
4、 不在鐵路線上、橋樑上、涵洞里行走,坐卧、逗留。
5、 不哄搶、拆卸、盜竊鐵路運輸物資和路采、路料。
6、 如遇大風、暴雨、發現鐵路塌方等險情應妥善處理,並同時報告就近車站和公安機關。

安 全 檢 查 制 度
1、在街辦安全主管單位及公安機關的協助下,定期對社區居民進行安全知識普及教育。
2、對所轄區域要經常性的進行安全防範檢查;對駐地單位及居民家中防範措施不夠的,應通知其盡快改進。
3、定期對文化娛樂場所、社區服務場所、駐地單位等進行防火、防災害事故的檢查。
4、建立《小區安全檢查登記簿》,每次檢查應及時通知主管部門。
5、對社區駐地單位安全檢查要月有檢查,季有小結,年有總結。

安全消防制度
為了貫徹國家抓好消防工作的指示要求,切實加強我社區消防安全工作,根據街辦要求,特製定我社全全消防責任制如下:
一、 加強安全消防知識的宣傳。增加居民預防、自防、自救的意識,提高防範的能力。
二、建立安全消防制度及消防安全聯絡網。各國營、民營企業、社區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副主任負責民營企業、委員負責居民區。企業及居民分片建立網路信息隊伍,企業建立安全檔案,做到責任到人。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上報。在節假日做好值班安排,嚴格交接班手續和值班記錄。
三、定期對安全信息源傳遞信息,進行安全知識培訓,提高安全隊伍的素質。
四、定期進行安全消防檢查,發現消防措施不得力或有事故隱患及時處理或上報。

殯改工作管理制度
1、 社區與駐地單位離退休辦直管領導共同管理本社區殯改工作,隨時聯系協調殯葬有關事宜。
2、 建立樓院長為信息管理員的三級網路隊伍, 及時傳遞信息。
3、 社區協助駐地單位紅白理事會,處理喪亡人員善後事宜,並協助辦理喪亡職工「四聯單」。
4、 搞好殯改宣傳,特別是清明、七月十五(農歷)、十月初一、三大祭日大宣傳。營造文明節儉辦喪事的新風尚。
5、 隨時搞好殯葬喪亡人員記錄。

關心下一代領導組職責
關心下一代領導組,主要負責本社區青少年的教育,並組織青少年參加社會的公益性勞動。關心和關愛青少年的成長。
一、 結合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組織青少年進行愛黨、愛國、愛社區的活動,定期研究青少年培養教育工作。
二、開展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咨詢與投訴活動,確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對一些殘疾青年及時助學助貧。
三、利用「六一」、「六二六」活動,開展一些有意義的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活動。對一些犯罪青少年及時進行幫助。
四、在我社去爭取實現青少年無違法、無犯罪、無失足的活動,為美化社會政治環境貢獻力量。

家庭病床管理制度
一、 建立社區醫療服務站,社區家庭病床制度,護理小組形成家庭病床管理網路,分工負責患者醫療和社區管理制度,(醫療服務站負責醫療、家庭負責護理、社區負責管理)。
二、 醫療服務站,建立家庭病床,病歷和患者醫療卡,社區醫療服站,醫師隨訪隨治,送醫送葯,做好醫療查房制度和護理記錄。
三、 社區醫療服務站,醫師必須做到禮貌,優質服務認真負責,開展心理疏導和工作,同時、搞好醫療服務。
四、 對行動不便老年人,適合家庭病床的老年人開展服務,對重病老年人和不適合開設家庭病床的老年人,協助家人,採取住院治療。

老年人醫療保障制度
為了確保老年人就醫方便,解決一些老年人就醫困難社區和社區醫療服務點,制定了醫療服務辦法
二、 醫療服務點為老年人就醫提供方便,對70周歲以上老年人就醫,予以優先,對行動不便老年人設立家庭病床,開展巡迴醫療等服務,提供為老年人義診。
三、 社區請有關醫務人員開展各種健康教育,普及老年保健知識,增強老年人自我保護意識。
四、 老年人患病,本人和贍養人確實無力支付醫療費的,當地人民政府根據情況給以幫助,並可以提供社會救助。

計 生 制 度
1、 根據社區的實際基本情況,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條例。
2、 計生領導成員每月一次例會,時間為每月11日下午召開。
3、 計生宣傳員每月一次,有事必須請假。
4、 定期對重點戶進行走訪,及時發放計生葯具。
5、 及時反饋信息,杜絕計劃外生育。
6、 搞好計生宣傳工作。

包干管理制度
1、 按本區人口分布狀況,居委幹部分片負責。分工如下:
李煥梅:銀校宿舍 501樓 502樓 503樓 新華樓
朱錦萍:衛東62樓?D?D67樓
糧食局1樓-—2樓
王新華:衛東68樓——69樓
新1樓—5樓
黃玉蓮:朝陽花園1樓 2樓
李秀麗:朝陽花園3樓 6樓
李 紅:朝陽花園4樓 5樓
張俊傑:朝陽花園7樓 8樓
王反珍:朝陽花園9樓——16樓
2、 包片職責:
負責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管理登記。
負責本區困難戶、殘疾人、軍烈屬、老齡人的服務。
負責本區治安、環境的管理監控。
負責本區計劃生育、新生兒入戶、登記婚嫁迎娶信息,為寄生提供准確的人口管理數據。

工作分工制度
主 任:王秀麗 負責全面工作,創建工作。
副書記:王反珍 負責黨建工作,監管社區精神文明工作。
民政副主任:李煥梅 負責社區社保、低保、民調、殘聯、老齡、擁軍優扶、捐助。
計生服務員:王新華 負責社區計生、計協工作,兼管婦聯、未成年人教育。
委員:朱錦萍 負責社區治安、衛生、城建、幫教、安全、綜治工作。
社保員:張俊傑 負責社區離退休人員登記、立冊,辦理《失業證》、《再就業優惠證》。
低保員:李紅 負責社區低保收審工作,組織低保人員學習、參加各種公益活動。
綜合服務員:李秀麗 負責社區殘疾工作。
黃玉蓮 負責協助委員工作,監管社區團組織工作。
治保副主任:馬向林 負責社區治安、兩放人員幫教、監控及流動人口的管理。
文藝宣傳副主任:張念冀 負責社區文藝活動、搞好宣傳。

社區老齡幹部工作職責
1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 法規,建立健全老年人各項制度,制定老年人工作年度計劃,搞好宣傳工作;
2健全老年人協會組織,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充分發揮職能作用;
3聽取老年人意見,反映老年人需要,宣傳老年人事業,做好老年人的建卡登記和各種檔案資料的管理工作
4走訪、慰問老年人,積極幫助貧困老年人做好事
5在99重陽節老年節,開展為老年人服務,為老年人做一些體檢,
開展老年人文體活動。調動老年人積極參與社區各項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生活。
6負責老年人維權示範崗工作,做好老年人法律援助和維權工作。
7積極組織開展扶老助老志願者活動。
8負責老年人工作各類報表的收集、整理工作。

『肆』 提質改造鋪就「幸福路」!東區這些道路「白改黑」進行中,期待嗎

告別「拉鏈路」遠離「揚塵街」東區有一批道路正在進行升級改造!什麼是道路「白改黑」?
白改黑,指的是把原來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灰白色)改建為瀝青混凝土路面(黑色),從而達到環保、防塵、降噪和增添行車舒適性的效果。
路面升級改造具體內容
舊路面病害處理、路面瀝青鋪設、人行道鋪設、市政排水設施修繕、交通標示更新等。
目前,東區正在「扮靚」中的道路有哪些?一起去看看吧
24米以下市政道路路面提升改
為改善我市市政府周邊道路環境,銜接已改造好的松苑路等周邊路段,東區開展了24米以下市政道路路面提升改造工程,該工程改造路段為:龍井街、彩虹街、興龍街、興苑街。
這四條道路總里程約1.447公里,總投資約664萬元。其中,龍井街、彩虹街已完成改造,並通過驗收。
正在改造中的興龍街、興苑街,於5月1日進入施工環節。興龍街、興苑街計劃6月底完成提升改造工作。
城中村道路提升改
除了上述路面,東區還結合鄉村振興於2019年啟動城中村道路提升改造項目
目前,東區城鄉建設服務中心已對新鰲嶺社區中的鰲長公路及陰巷開展改造,並於4月18日進場施工。截至5月15日,該項目已完成全部人行道鋪設工程量。
該項目計劃5月底完成瀝青鋪設工作,6月初進行驗收。項目完成後,可進一步提升周邊居民交通出行質量,改善居住環境,優化東城裡、銘日大廈等項目的道路交通環境,助力我區重點經濟項目發展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伍』 實現大區地質資料信息為地方經濟有效服務的思考——以東北大區為例

董佩信

(沈陽地質調查中心沈陽110034)

摘要本文通過國家對地質資料信息在大區的服務定位,介紹了東北大區的工作性質和特點、當前服務的現狀,分析了當前地質資料信息的社會需求,明確了社會化服務的定位,提出了如何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的思考。

關鍵詞地質資料信息職能定位有效服務

近年來,國家為了加強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在原有6個區域地質礦產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區域地質調查中心(簡稱為大區中心)。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政府宏觀管理職能的強化。以區域地質為研究對象的大區中心,對區域內地方經濟發展和規劃部署顯得尤為重要,大區館藏地質資料信息的開發利用更是必不可少的決策參考。

東北大區的工作范圍包括了東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四盟,總面積126萬平方千米的地域。大區地質資料信息是歷史上形成的以區域地質礦產研究為內容,按照國家劃定的工作區域開展多年工作所積累的地質資料。這些資料涵蓋了1949~2009年內區域地質、礦產、水文、礦床、地層、古生物等內容。2008年,國家又將遙感、航磁、重力、化探、重砂等信息資料庫下放至大區實行分級管理,隨著今後一個時期國家對基礎地質、環境地質的日益重視,進一步投入資金探明資源,對於地方經濟的規劃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東北大區中心的地質工作及其特點

東北大區中心的前身是地礦部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成立於1963年,是集中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地質局科研人員組建的研究所,研究的范圍在東北地區,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地質、礦產、地層、古生物、非金屬礦產。經過幾十年的工作,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豐富的地質資料。進入20世紀80年代,該所又開展了全國性的黃金礦產的研究和找礦,進一步拓寬了工作領域。1999年國家成立中國地質調查局後,該所承擔了東北地區國家地質大調查項目,經歷了從事基礎研究、區域地質、地質找礦、承擔國家大項目的歷史演變。

2006年,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安排和部署,調整和增加了工作職能,賦予了其地質調查、地質科研、項目監管、信息服務4項職能。2008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又進一步明確了大區中心要承擔起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區域地質科學研究、地質資料信息社會化服務、大區項目監理等職能,從而使區域內國家地調科研項目與地方項目關系得到了理順,解決了以往工作形成的地質資料匯交時限、圖文質量、社會化服務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為大區地質資料及信息能夠為區域經濟服務創造了條件。

2 大區地質資料服務的現狀

2.1 館藏資料豐富

為做好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工作,沈陽大區中心對館藏資料、紙質圖件進行了全面清理,根據專業類別劃分為區域地質、礦產地質、物探、化探、遙感、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地質綜合研究等。截至2009年,共計清理出地質資料和圖紙32.494份/張,其中:地質成果資料8398份、各種比例尺地形圖23700張、地質科研資料及研究報告10215件,以上資料均以紙介質為主。國家開展地質大調查項目以來,大區共收到國內地勘單位在東北地區工作的地質成果報告187份,全部為電子文檔,接收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地質資料館分發的數字地質圖資料庫、東北地區礦產地和工作程度資料庫、同位素地質測年、全國岩石資料庫,還接收了東北地區重砂、重力、地球化學、航磁、遙感等重要的基礎資料庫。此外,大區還在通過以往地質考察、學術交流等活動收集了俄羅斯遠東地區、蒙古、朝鮮等周邊國家的地質資料,以及美國、日本、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家相關地質、礦產資料。以上這些都為東北地區地質調查、地質找礦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資料。

2.2 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由於沈陽地調中心組建的時間較短,以往館藏的地質資料正處於清理、整理階段,尚需要較大的投入對紙質文檔進行數字化工作,後期形成的電子文檔和全國地質資料館提供的各類基礎資料庫還存在著綜合分析、研究、加工直至為社會服務的組織機構和服務體系建設問題,直接服務社會的電子信息平台還沒有完全建立,還沒有與大區內各省(區)、市(地)地方政府實行有效的科學對接。諸如大的成礦區帶尋找新資源、國家商品糧基地農業地質調查、城市經濟帶地表地下水及環境污染問題的防範、生態保護、西部找水、老礦山外圍找礦等問題都需要與地方政府高層達成共識。

3 大區地質資料服務定位與社會需求

國家設立大區地調中心,就是要把繁雜集中的事務劃分為獨立的區域,代表國家開展基礎性服務。東北大區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定位,就是要以東北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為目標,圍繞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任務提供基礎地質、環境地質和礦產資源、水資源現狀、資源可利用程度、資源可持續發展遠景等資料,為政府領導宏觀決策、科學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其總的要求如下。

3.1 提供油氣資料和基礎數據,尋找新的資源接續地

東北地區是我國石油的主產區,大慶油田、吉林油田、遼河油田生產的石油佔了全國陸上石油產量的三分之一,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隨著石油開采年限的增加,資源接續問題已經納入國家和地方領導的工作議程,近年來,國家與石油管理部門已經出巨資開始尋找新的油氣資源,東北大區利用區位的優勢,已經向國家申請了前期基礎地質工作經費,開展了調查工作。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尋找儲油構造含油盆地方面已經有了重大進展,與大慶油田聯合開展進一步找礦工作已經啟動。

3.2 提供找煤信息資料,鞏固東北能源基地地位

東北一直是全國的主要煤炭產區,遼寧、吉林兩省曾經為新中國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煤炭資源。隨著多年開采資源量逐年減少,深部、外圍找礦將作為國家新一輪找礦的重點,礦山塌陷將是煤炭生產老區地質環境研究的重點。黑龍江產區作為服役期的煤炭基地是東北的重要產區,將承擔起全區經濟發展的資源供給;新興的蒙東區的煤炭基地是東北地區今後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補充。煤電聯產、煤氣化將是今後一個時期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建設的重點。隨著國家基礎地質工作的加強,建設大區地質資料信息網路平台為加強能源基地、老區的改造和新區投入及時提供信息服務,將是今後一個時期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重點。

3.3 提供農業地質信息資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東北地區是中國的米糧倉。多年來,松遼平原一直是全國糧食的主產區。「十一五」期間,國家把商品糧基地建設納入了國家糧食安全的范疇,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和完善。2004年,東北地區開展過局部的農業地質調查,對糧食主產區土壤、土質化學成分進行了化驗分析,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後續的綜合研究、土質改造、調養補充元素、土質與種植物的研究工作尚未開展。如若要保證國家糧食主產區產量、質量的提高,這項工作必不可少。因此,農業地質資料信息的更新和及時提供,有利於國家投資政策的制定,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3.4 提供水資源、環境地質、城市地質信息,助推東北城市經濟圈的發展

東北地區水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勻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嚴重。近年來,地表水水質污染情況嚴重,地域內松花江區、遼河區經監測評價,一二類水質河只有10%;三類水質河佔34%;四類以上水質河佔56%。而地表這些水源是整個東北中部城市經濟圈(包括哈爾濱、長春、沈陽)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保護好水資源,搞好地質環境即是保證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的需要,也是保證70%城市人口生產、生活的需要。做好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大中城市城市地質基礎信息的提供,建設安全穩定的中國汽車產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現代農產品加工基地,將成為這一城市經濟圈的重要內容。這個經濟圈將是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

3.5 為尋找新的礦產資源和老礦產地找礦服務

大興安嶺和遼吉東南部兩個成礦帶在「十一五」期間被國家列為東北重要的成礦區帶。大興安嶺成礦帶隨著國家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的深入,金屬礦產、能源礦產找礦已初露端倪;遼吉東南部深部和老礦山外圍找礦也已取得突破。對照總結,深入研究以往地質工作程度和前人地質資料,藉助國家在以上地區開展的其他基礎地質、地理信息將對該區的地質找礦意義深遠。

4 實現大區資料信息服務與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對接

4.1 圍繞自然資源和地方發展目標開展綜合研究

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規劃以礦產、森林、資料為依託,確定了二十一個基地建設目標。圍繞這些目標沈陽地調中心提出了「兩區一邊」的礦產資源工作戰略和「一帶兩廂」的水環地質工作戰略。「兩區一邊」就是把大興安成礦區、遼吉南部成礦區、東北周邊國家資源區作為地質找礦工作的重要區域,「一帶兩廂」就是把中部城市經濟帶、東廂水資源基地生態區、西廂生態屏障建設區作為水環地質工作的重點。通過爭取國家專項工作資金,通過與區帶涉及的省(區)市(地)縣(市)政府達成共識,開展礦產、水資源、環境等基礎地質調查評價工作,提高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服務於地方經濟,為可持續發展服務。具體工作內容:①編制工作計劃,有針對性結合國家批準的基地建設目標提出基礎地質工作任務書,申報國家地質專項,爭取省(區)市(地)政府專項資金。②組織不同研究小組開展專項研究。依靠國家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撐以大區中心為核心組織省(區)地勘部門、環境監測部門、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參與專門課題組,根據以往地質資料和科研成果,對照近年來國家地質調查項目取得的成果,利用新近完成的國家航磁、遙感、重力、化探等基礎數據信息,對重點成礦區帶、深部外圍老礦區、糧食主產區土壤、地表、地下水資源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提出有利於地方政府宏觀決策、制定產業政策的結論性意見,將資料信息服務落到實處。

4.2 准確定位,為地方經濟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全國大區中心確定的地質調查、地質科研、資料信息服務、大區項目監管4項職能,圍繞國務院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的目標,大區中心的定位要在宏觀目標區內開展好綜合地質調查,加強礦產資源區域評價,促進東北地區新的礦產資源接替基地建設,提高對中部城市經濟圈水資源和環境地質的調查評價和地質保障能力;進一步開展糧食主產區的農業地質調查工作,不斷提高重點地區的基礎地質調查程度;充分挖掘原有的地質成果資料和地質科研成果,提高研究程度實行老資料二次開發;充分利用國家基礎資料庫和信息系統,開發和利用圖形、數字軟體,向社會提供地質找礦、基礎地質、水環地質信息服務,為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

4.3 實現資源利用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雙贏」

大區中心建立礦產資源分布、儲量、品種、品質信息系統,建立基礎地質、水資源、地質環境數據查詢系統;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地質構造單元,提供不同的礦產資源、信息和基礎數據,建立公共信息服務網站,開展網上信息服務;建立專業專家咨詢小組,對不同區域、不同礦產、不同地質條件提出專家意見供政府宏觀決策參考。地方政府可以提出研究課題和工作項目,邀請專家小組開展工作,在國家公益性地質投入的框架內充分利用國家的地質資料和信息資源,以最小的經濟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張允平.對東北地區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思考

『陸』 太原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內設機構

辦公室
協調機關日常工作,負責工作計劃總結、目標責任制監督襝查、政務公開、督查督辦、政務協調、提案辦理,文電、會務、機要、檔案、保密、信息、信訪、安全保衛、應急管理、機關財務、資產管理和對外聯絡接待等工作。
人事教育處
負責機關和所屬事業單位機構編制、人事勞資、培訓教育和隊伍建設工作。
政策法規處
負責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草案、其他規范性文件起草,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和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執行監督;承擔新聞發布和信息引導等工作;依法查處企業投資核淮項目違法建設行為;負責聽證、普法、行政復議、行政應訴、行政賠償及其他法律事務;指導協調全市招投標工作,負責評標專家資格初審和管理、監督基本建設物資采購和重點工程招投標活動,負責依法招標項目招標方案核准工作。
國民經濟綜合處(市國防動員委員會國民經濟動員辦公室)
組織編制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提出促進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等經濟調控目標及相關政策建議;對年度計劃執行情況、經濟運行態勢進行監測分析,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進行宏觀經濟預測預警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協調經濟運行重大問題;負責全市國民經濟動員規劃、計劃、預案編制,有關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起草,重大問題協調、重點項目組織實施及有關工作;協凋國民經濟平戰轉換能力建設,承擔市國防動員委員會國民經濟動員辦公室日常工作。
發展規劃和經濟體制改革處
擬定提出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生產力布局建議並監督實施、監測評估;組織編制經濟社會發展專項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區域規劃,對重大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新型產業項目進行規劃布局;組織經濟社會發展、經濟體制改革重大問題和課題調研;組織擬定綜合性經濟體制改革方案,協調有關專項改革方案制定和實施工作;組織和協調指導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
固定資產投資處
監測分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狀況,提出投資總規模、結構、資金來源及調控政策;編制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綜合平衡和調度各類建設資金,統一安排市級建設項目和建設資金;組織實施重大項目規劃布局和前期工作,負責城市基礎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和黨政機關、公檢法司政權建設等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或上報及協調管理等相關事宜;提出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建議;負責房地產開發項目及各類住宅建設項目核准或上報、項目竣工驗收審批和後評估;負責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許可證管理工作;指導工程咨詢業發展。 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處
提出全市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戰略規劃計劃和結構優化目標政策措施,會同有關部門協調國際國內投資合作事宜;負責國家鼓勵的進口設備免稅和借用外國政府、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吸收外商投資(限額以上和限制類項目)、境外投資、大額用匯項目和企業境外投資用匯數額審核上報;負責核准限額以內鼓勵類、允許類外商直接投資項目(獨資、合資、合作),指導監督國外貸款建設資金使用,參與組織協調利用外資談判及對外招商活動。
地區經濟處(市煤層氣、天然氣管理辦公室)
提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劃和政策,組織實施區域經濟合作;參與編制土地利用規劃、水資源平衡與節約規劃、生態建設與環境整治規劃、基礎測繪計劃、地震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協調實施中部崛起戰略規劃和重大政策,牽頭負責全市採煤沉陷區治理和煤礦棚戶區改造,參與農村危房改造工作;負責全市煤層氣、天然氣行業管理,編制行業發展規劃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煤層氣、天然氣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有關事宜;負責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規劃、對外合作和能力建設相關工作;組織實施清潔發展機制(CDM)工作;負責碳減排交易權項目組織申報與實施。
農村經濟處(以工代賑辦公室)
研究協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提出農村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和改革創新對策建議;制定並組織實施農業、林業、水利、氣象、農科、農機、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等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政策措施;負責農業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審批審查申報;組織編制以工代賑規劃及年度計劃,審核上報以工代賑項目,協調、監督項目實施。
工業經濟處
研究解決全市工業經濟及工業園區發展重大問題,編制工業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統籌工業經濟發展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銜接平衡;會同有關部門擬定主要工業行業規劃,提出工業重大項目布局與調整建議和重要工業品預期調控指標;協調實施享受國家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優惠政策措施;安排工業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
服務業處
協調服務業發展重大問題,提出服務業改革與發展政策建議;會同有關部門擬定服務業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和政策措施;統籌服務業發展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銜接平衡;組織安排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和重點項目實施;研究提出全市經濟結構調整目標和規劃,擬定經濟結構調整相關政策建議;指導協調和監控結構調整。
高新技術產業處
組織擬定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和技術進步相關戰略政策,組織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和產業關鍵技術開發工作;組織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學研聯合,安排科技成果產業化資金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資金。 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市節能減排領導組辦公室)
承擔市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領導組辦公室日常工作;研究提出循環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以及全社會節能減排重大戰略和政策;組織擬定發展循環經濟規劃措施並協調實施,參與編制環境保護規劃;銜接平衡能源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發展規劃、計劃;協調生態建設、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重大問題;負責全市節能減排綜合協調工作,負責第一產業、第三產業(不含房地產業)節能工作;協調環保產業和清潔生產促進有關工作;組織制定環境保護年度計劃,編制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重點污染源治理方案和主要城市環境質量指標計劃等;對建設項目環保「三同時」進行審核會簽,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有關工作;負責相關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有關事宜。
社會發展處
組織擬定和協調全市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協調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文化廣播影視、體育、旅遊、民政、文物、殘疾人事業、技校等事業發展、改革等重大問題;負責相關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有關事宜:綜合分析就業與人力資源、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情況,提出促進就業、調整收入分配、完善社會保障與經濟協調發展規劃和政策建議。
財金貿易處
負責編制全市財貿行業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監測分析財政、金融、內外貿等運行形勢並提出政策建議;提出政府財政建設資金和煤炭可持續發展資金籌措使用計劃並協調組織實施;組織擬定財稅、金融、保險、證券業規劃,負責企業債券審核上報工作;負責重要農產品、工業品、原材料及重要商品進出口計劃編制並監督執行;會同有關部門對糧食、棉花、煤炭進出口總量計劃分配協調;制定全市現代物流業發展戰略規劃;協調流通體制改革重大問題;監測分析市場狀況,負責重要商品總量平衡和宏觀調控相關工作;負責下達防震、救災等重要物資儲備計劃;負責流通領域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和相關行業建設項目有關事宜。
能源處(新能源辦公室)
研究提出能源發展戰略和政策建議,監測能源發展情況;參與制定能源發展中長期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全市煤炭、電力等能源管理.研究提出優化能源結構、能源節約政策措施及體制改革建議;負責新能源行業管理,指導協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農村電網和農村能源發展,組織擬定新能源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政策並組織實施;參與組織制定行業標准、參與開展新能源合作;負責能源和新能源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有關事宜。
設計審核處
擬定全市工程設計審核政策規定,負責政府投資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初步設計審查和概算調整,參與工程標準定額和取費編制頒布,參與工程設計市級標准審批頒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所批建設項目竣工驗收。 交通運輸處
負責綜合運輸體系規劃與社會發展規劃銜接平衡,綜合分析交通運輸運行狀況,協調有關重大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協調全市鐵路、公路、城市軌道交通、民航建設項目;負責全市地方鐵路、鐵路專用線及煤炭集運站建設,安排交通建設項目利用政府資金及政府信用擔保債務性資金;負責交通運輸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有關事宜。
科技教育處(市留學人員管理辦公室)
研究提出全市科技、教育、衛生事業發展戰略政策及體制改革建議;編制科技、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參與研究大中專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編制市屬大中專院校招生計劃;會同有關部門提出畢業生就業政策和規劃;負責科技、教育、衛生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相關事宜;負責市籌資金及出國留學人員選派與管理計劃和出國留學人員科研資助及工作安排計劃。
信息化處
研究信息化發展重大問題,提出信息化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建議;統籌信息化發展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銜接平衡;提出信息化重大項目布局建議並會同有關部門協調實施;負責相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事宜。
市資本市場發展辦公室
研究制定促進全市資本市場發展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組織培育市內上市公司,協調有關部門開展公司上市及上市公司再融資和融資咨詢服務;推進各類基金和債券發行及創業投資、產業基金等融資工作;負責促進中長期信貸市場發展、資本市場業務培訓及知識普及工作;承辦資本市場發展相關工作。
機關黨委
負責機關和直屬單位黨建工作。
離退休人員工作處
負責機關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指導直屬單位離退休人員管理服務工作。
紀檢監察機構按有關規定設置。

『柒』 統籌協調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

——西藏、河南、海南調研報告

2011~2012年,調研組先後在赴西藏、河南、海南開展地質找礦新機制實施情況調研的同時,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如何協調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西藏自治區、河南省、海南省分別處於我國(西部、中部、南部),西藏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河南省位於中原大地,海南省四面環海,都是重要生態功能區、都處在重要成礦區(帶)上,三省(區)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上,既有共同做法,更有不同特點,總結三省(區)的經驗,研究他們提出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對於促進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有借鑒意義。

一、西藏、河南、海南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基本情況

(一)西藏自治區

1.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情況

西藏自治區位於青藏高原的主體,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稱,自然生態和地理環境獨特,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西藏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了該地區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抗干擾能力低,自我更新能力差。國家和自治區歷來重視西藏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採取了一系列合理開發資源、有效保護環境的措施。2009年國務院頒布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以及自治區相繼頒布的《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多項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的實施,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50多年來,西藏始終堅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的結合與協調發展。農業生產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同步推進;擇優選擇工業項目,加強污染防治;加強對資源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管理等措施,產生了積極效果。

2.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情況

西藏地處獨特的大地構造環境,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種類較多,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萬億元以上。目前已發現礦種101種,礦產地2000餘處,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有41種,已開發礦種22種,1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儲量的前10位,其中鉻鐵礦儲量居全國之冠,銅的遠景儲量居全國第二位;鋰、硼等11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5位;鉛鋅礦、金礦、石油、鐵、鋰、鉀鹽等顯示出良好的勘查前景;西藏地熱能資源蘊藏量全國第一。近年來,在西藏境內發現了油氣田,有望成為我國新的能源基地。

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野外地質工作條件惡劣,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礦產資源開發程度低,2010年西藏國內生產總值507.46億元,居全國倒數第一位,人均居28 位,而礦業產值僅20億元,只佔4%左右。

(二)河南省

1.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情況

河南省位於廣袤的中原大地上,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地處我國內陸腹地,連南貫北,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關鍵地區和承東啟西的「加速器」。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的重要抓手,2011年河南省貫徹實施《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和《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文件精神,制定了《河南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2013年省政府印發《河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豫政〔2013〕3號),為努力建設生態環境美麗的河南提供了有力支撐,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上升到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戰略地位,形成了保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河南省在處理好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方面認識統一,政策到位,投入加大,取得明顯效果。

2.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情況

河南省跨華北陸塊和秦嶺造山帶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地層出露齊全,岩漿活動強烈,地質構造復雜,成礦作用多樣,礦產資源種類齊全,是我國礦業大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煤炭、石油、電力)、有色、冶金、建材、化工工業基地。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136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99種,亞礦種104種。在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中,居全國首位的有鈦礦(金紅石礦物)、鎂礦、鉬礦、藍晶石、紅柱石等15種,居前5位的有47種,居前10位的有85種。目前全省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90種,礦業產值連續多年居全國前5位,2011年實現礦業總產值1042億元,佔全省GDP的4.5%。河南省作為一個礦產資源大省,礦業經濟是該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礦產資源開發為該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三)海南省

1.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情況

海南省是我國第二大島,是我國最小的陸地省和最大的海洋省,具有獨特的地理特徵和生態系統,海洋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藍色生態屏障,是我國礦產資源相對豐富且種類獨具特色的省份,是南海資源開發的戰略要地和前沿戰略基地,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

海南省森林覆蓋率達60.2%,陸地自然保護區面積佔全省陸地面積的7.23%。中部山區的低山及部分丘陵地帶是資源賦存豐富的礦區或成礦區帶,是維持海南島生態安全的核心區域,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8.5%,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至關重要,近年來該省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中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顯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把生態優勢作為未來發展的立足點,相繼出台了《海南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海南省生態功能區劃》、《海南省中部山區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海南省海洋功能區劃》、《海南省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等一系列文件,統籌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的整體協調發展。

一是統籌規劃,謀求協調發展。通過合理規劃、科學論證協調生態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關系,推進生態工程建設。二是提高資源開發准入門檻,堅持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發展戰略,從審批和發證源頭上嚴把環境關。三是加大資金投入,構建和諧綠色礦山。2004~2011年年底,已投資治理資金9031.18萬元,計劃治理面積1356.92hm2,已完成治理面積1159.4hm2,占計劃治理總面積的85.44%。

2.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情況

海南省地質地理條件獨特,資源儲量相對豐富,多個礦種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88種,有工業儲量的礦產70種。已探明列入資源儲量統計的礦產有56種,礦產地426處(大型67處、中型120處、小型239處),其中玻璃用砂、鈦鐵礦砂礦、鋯英石砂礦、油頁岩、海域石油天然氣、富鐵礦、高嶺土、紅柱石、鋁土礦等保有資源儲量列全國前10位。該省目前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29種,2011年全省礦業總產值514.7億元(其中礦產采選業產值39.1億元,礦產煉制加工業產值475.6億元),佔全省GDP的20.46%。

二、西藏、河南、海南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特點

(一)西藏自治區

西藏既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又處在世界著名的成礦帶上,實現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意義重大。盡快擺脫落後面貌,迅速走向現代化,是西藏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強烈願望。西藏地處青藏高原,地理環境特殊,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保護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確保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及良好的調節能力,確保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統一、協調發展,是西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西藏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既不能用停止發展來維系,又不能用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發展的短期效應,只能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堅持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並舉,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重保護,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必須是積極、主動、動態的,而不能是被動、保守、封閉的,不能以保持脆弱的原始自然狀態為由,拒絕一切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交流互動,阻礙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西藏在積極發展優勢礦業過程中,應正確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西藏實施符合自身特點、發揮區域優勢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依據資源環境承載力,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堅持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協調發展,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在「十一五」取得重要發展的基礎上,西藏「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作了統籌安排。「十一五」期間西藏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經濟、社會、生態、民生保持跨越式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5.4萬hm2。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城鎮空氣質量保持優良。天然林、原生植被得到有效保護,新增人工林地26萬hm2,重點地區土地、草場沙化退化和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明顯遏制。

1.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一是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著重抓好生態建設、生態經濟、生態補償、節能減排等關鍵環節,加強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優化區域生態格局,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建設生態西藏,建設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二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維護重要生態功能,建立大江大河源頭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大大江大河源頭區草地、濕地、天然林保護力度,採取生物和人工措施,實施森林、草地和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工程。加快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積極銜接落實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政策,逐步提高國家級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准。全面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銜接落實中央財政對江河源頭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均衡性轉移支付政策。加大對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重要戰略儲備礦產資源所在地財政補貼力度。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促進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堅持經濟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充分利用高原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積極發展農牧業特色產業和高原生物產業。

2.積極發展優勢產業

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加快培育戰略支撐產業,有重點地發展優勢礦產業。加強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認真實施《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評價專項規劃綱要》、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等中央財政地質勘查專項,地熱、銅礦、鉀鹽開發已初具規模,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積極組織實施青藏高原地質礦產調查與評價,進一步加大優勢礦產資源和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勘查評價,摸清資源潛力,積極建設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做大做強做精旅遊業,充分利用西藏豐富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大力提升重要的世界旅遊目的地地位和品質,堅持旅遊與文化、生態相結合,突出「高山、雪域、陽光、藏文化」主題,優化旅遊空間布局,加快形成拉薩歷史文化旅遊中心和林芝生態旅遊中心。

(二)河南省

河南省近年來持續探索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不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新的突破,獲得了新的啟示。國務院出台的《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充分肯定了河南的經驗,對河南乃至全國生態文明時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河南省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中,整體推動工作,以建設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市為載體,推進河南省經濟轉型升級,開啟河南省發展新階段。2013年1月15日河南省政府又下發《河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以生態省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載體,也是建設和諧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標志,構建完善的規劃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原經濟區建設全過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構建綠色高效的生態經濟、可持續利用的資源支撐、全防全治的環境安全、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態等體系,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綠色中原、生態中原、美麗中原。

2)近年來河南省政府審時度勢,科學規劃,制定了合理的中長期《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規劃》較好地處理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關系。河南省通過深化資源環境承載力理論研究,指導省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不斷加大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投資力度,較好地解決地面塌陷、山體採石破壞和地質災害等問題。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使地質環境與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已取得較好成效,出現了不少礦山環境治理的典型(如商丘永城市)。

(三)海南省

海南省設國土環境資源廳,是目前全國各省(區、市)唯一設置國土環境資源統一管理的省份,也是全國唯一由一個政府部門統一管理全省地質勘查隊伍的省份,為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建立了體制保障。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省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4號)提出,海南省要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在保護中發展過程中,在發展中保護,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發展之路,使海南省成為全國人民的四季花園,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海南省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過程中,地質工作承擔著重任,地質工作要服從於服務於海南省經濟、社會、生態、民生發展,保障促進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

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雙贏」是一個難題。海南積極以獨特生態資源優勢和生態省建設成就為基礎,大膽探索適合海南省情、具有海南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一方面,海南省生態環境脆弱,需要保護,需要建設;另一方面,海南省需要發展,經濟、社會、生態、民生都需要發展支持。海南省在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同時,提出了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發展戰略,勘查開發礦產資源也是重要的發展舉措。

1.科學論證協調生態保護與地質勘查

海南省中部山區是國家級生態功能自然保護區,是維護海南省生態安全的核心區域,同時又是省重要的礦產資源成礦區(帶),如何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工作,海南省開展了「海南中部山區礦產資源勘查設置可行性論證」,在全面分析中部山區生態敏感性、生態功能區劃和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規劃基礎上,運用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功能,進行疊加分析,劃分出生態保護區和礦產資源勘查區,進而劃分出礦產資源勘查生態禁止區、限制區和許可區,為礦產資源勘查開采規劃實施奠定基礎。

2.堅持「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的指導思想

在既是重要生態功能區又是重要成礦區帶上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海南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選擇海南西南昌江縣-東方市整裝勘查區。點上開發採用先進技術,嚴格的環保,一流的隊伍,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已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了海南省的面上保護。

3.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制定綠色礦業制度

初步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制定了綠色礦業制度,有力地推動了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海南省瓊西金礦,基本達到零排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抱板金礦獲海南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

三、西藏、河南、海南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差別

1.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差異顯著

課題組實地調研過程中,對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現狀進行了調查。承載體主要選擇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3個要素,承載對象主要選擇人口、產業和排污3個要素進行調查,對比研究。從表1中可以看出,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區)承載體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和承載對象人口、產業、排污等方面較大差異。

表1 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表(2010年)

(1)人均佔有資源量差異

從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區)人均佔有的土地、水資源、礦產資源潛在價值來看,因西藏人口數量較少,土地、水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較高,人均土地、水資源、礦產資源潛在價值佔有量最高;河南省人均土地、水資源量較少,礦產潛在資源價值高;海南省人均土地、水資源在三省(區)中處於中等水平,人均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較低(表2;圖1)。

表2 三省(區)人均佔有資源量主要對比參數(2010年)

圖1 三省(區)人均佔有資源量主要參數對比圖

(2)經濟活動差異

西藏礦產資源豐富,礦產潛在價值高,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程度低,人均礦業產值相對低;河南因礦業勘查開發程度大,人均礦業產值高;海南礦產資源潛在價值低,人均佔有資源潛在價值較低。

西藏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後全國其他地區,人均GDP較低;河南、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程度較高,人均GDP高於西部地區。

人均排污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呈正相關。西藏目前發展水平低,人口稀少,人均污水排放目前控制比較穩定,污染相對低;河南、海南發展程度高,人均GDP污水排放量都很高,其中海南最高(表3;圖2)。

表3 三省(區)經濟活動主要對比參數(2010年)

圖2 三省(區)經濟活動主要參數對比圖

(3)資源環境承載力差異分析

以土地資源為承載力基底要素,通過單位面積土地資源所能承載的人口、經濟總量和污水排放量對比分析(表4;圖3)可以看出,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與生產力水平直接相關。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部,土地資源廣袤,地廣人稀,而資源開發程度低,發展相對滯後,所承載的經濟活動量較少,地均人口、地均GDP、地均排污量均較低。

河南地處中原,是重要的農業區,糧食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單位土地面積承載人口數量過高,地均 GDP 在三省(區)中最高,工業相對發達,地均污水排放量也最高。

海南陸域面積小,處於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地均人口、地均GDP均較高,地均廢水排放量也較高(表4;圖3)。

表4 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對比參數(2010年)

圖3 三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參數對比圖

2.實行差別化管理,實行區域協調平衡發展

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地域廣闊、區域資源環境稟賦差異很大,資源環境承載力形成明顯自然分區,加之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及社會文化的差異,必須實行差別化管理,實現區域協調平衡發展。

不同區域資源環境稟賦差異,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取捨要有不同側重。像西藏地區,生態價值應比生產力價值更為重要,過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環境問題,帶來的不只是對區域內的影響,而是關系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而同樣要加快發展,途徑是選擇優勢產業,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海南省力圖以資源環境「雙贏」構建旅遊島鏈,已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貫徹實施科學發展觀已形成的共識,即生態優先,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河南實施中原崛起戰略,在新「三化」建設過程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矛盾,完全能夠在保護好環境的條件下實現經濟的發展。這些完全取決於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的平衡,取決於建立在資源環境價值平衡基礎上的政策導向,取決於與區域整體經濟發展不同階段、不同水平相適應的不同管理方式和政策措施。

四、統籌協調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建議

1.以生態文明建設統領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

要以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布局和建設生態文明要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開展經濟社會建設的要求,優先保護生態環境,合理部署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實現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協調發展。

目前環境資源利用存在兩個層面的問題。在認識層面,由於對環境的資源屬性認識不足,環境價值不能全面體現,導致環境資源缺乏明確、清晰的產權。在實際操作層面,人們認識到使用者應該支付環境成本,但是往往只考慮正常的環境資源使用成本,而忽略了使用資源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的補償成本。使用者在消費環境資源時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其補償往往由社會承擔,使環境成本外部化,勢必造成環境資源的浪費及過度使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加快,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還會剛性增加,資源支撐能力和環境承載能力面臨嚴峻挑戰。因此,必須明確界定環境產權,將環境資源成本內部化,形成「誰使用誰付費、誰破壞誰治理」的補償機制。

國土資源工作需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統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建立健全資源環境成本計量標准,將資源環境使用成本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成本,納入GDP核算體系,遏制對資源環境的破壞性、掠奪性使用和過度開發使用。

2.以新的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指導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相處、平等共生、持續發展的文明形態,這種文明形態不僅表現在人類社會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現在自然生態系統的存在與發展狀態上。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不再僅僅體現為人類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計量工具,還體現為人類健康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保證,以及維持自然生態系統自身平衡與發展的功能。

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按其保護生態與保障發展的功效不同區分為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資源環境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對立統一於資源環境。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態價值,開發資源則體現為生產力價值,二者在生態文明發展過程中互為消長。人類要在生態價值實現過程中生存,更要在生產力價值實現過程中尋求發展,只有在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同時實現的前提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才能協調平衡,才能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是永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3.做好國土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基礎上搞好國土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在確保生態可恢復與可持續並滿足人類需求的資源環境的數量與質量能夠承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能力。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是確定一個地區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排污總量等承載對象所能承受的規模。資源環境承載力具有區域性特徵和動態性特徵。資源環境承載力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引導和約束雙重作用。

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區域資源環境開發利用因其資源環境稟賦特徵而不同,東、中、西部地理區位、自然條件差異顯著,經濟發展的地區差異日漸明顯。實現不同資源環境稟賦條件下區域經濟社會均衡發展,要建立在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基礎上,實行差別化管理。

通過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自然分區的基礎上,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劃分出不同地區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以資源開發為主和城鄉宜居的功能定位,分別確定資源開發強度和資源環境保護補償指標的差別化目標,作出國土規劃,在國土規劃指導下,分別作出環境保護規劃和礦產資源規劃,付諸實施,實行差別化管理。發揮規劃調控作用,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4.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

在我國如青藏高原、大小興安嶺、秦巴地區等既是主要的生態功能區,又處在重要的成礦區(帶)上,堅持生態環境優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要以「點上開發」促進「面上保護」。要根據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依據生態環境承載力和礦產地規模等因素,統籌兼顧「點上開發」和「面上保護」。

「點上開發」要以最嚴格的准入門檻,最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辦法,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依靠科技進步,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與礦產資源所在地人民共享開發效益,共同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礦區。

「點上開發」在獲得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時,為「面上保護」提供物質基礎和資金支付,促使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達到雙贏。

5.制定實施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體現生態價值、代際補償的生態補償制度

建立實施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依據生態價值、生態保護成本,調節生態保護利益攸關者之間關系的生態補償制度,基本原則是「誰保護,誰受益」,「責、權、利統一」。

實施生態補償制度要建立一個政府主導與市場交易相結合的生態補償平台,對不同的補償類型、補償主體、補償內容和補償方法進行協商對話,組織實施。

對於基礎地質工作、礦產遠景調查和部分形成礦產資源戰略儲備基地的礦產普查所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的補償主體是政府;礦區勘查開發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的補償主體是企業。對工作區和礦區生態價值的損失,應以修復生態系統成本確定補償標准。

『捌』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與和諧礦區建設的相關實踐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歷史脈絡

21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資源型城市出現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也開始研究推動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2001年國家「十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同年,國務院把遼寧省阜新市確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支持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的政策。2004年,國務院設立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把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作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工作加以推進。繼阜新市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後,經國務院同意,先後選擇大慶市、伊春市、遼源市、白山市和盤錦市等不同資源類型、不同開采階段的城市開展經濟轉型試點,並就礦山破產、棚戶區改造等問題會同有關部門多次進行調研,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政策建議,率先啟動了中央下放地方煤礦棚戶區的改造工作。

2005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國家計生委向國務院報送的《用科學發展觀統籌解決資源枯竭型城市人口與發展問題》報告上批示:解決資源枯竭城市存在的貧困、失業和環境問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小康目標的一項重要而不可忽視的任務,並要求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提出意見。同年,《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再次明確提出「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振興」的戰略方針。2006年通過的「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抓好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同年,《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把「建立健全資源開發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機制,對資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難地區經濟轉型實行扶持措施」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再次強調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

《若干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專門針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綜合性指導文件,標志著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進入全面鋪開階段。此後,2009年《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3號)、2010年「十二五」規劃綱要以及國務院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促進資源枯竭地區可持續發展作為各級政府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的重要工作。按照《若干意見》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在充分調研和徵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確立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確定原則及相關指標。從2008年起,國務院在全國范圍內先後分三批確定69個城市和9個處於大小興安嶺林區的縣級單位,列入中央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政策范圍,對首批轉型試點城市中歷史遺留問題尚未徹底解決、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的遼源市、阜新市等11座城市,決定延長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年限至2015年。2010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不僅是我國設立的第 9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是唯一一個覆蓋省域的系統性國家級資源型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若干意見》的出台和山西省獲批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標志著我國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開始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由局部省區一些城市試點向全國所有資源型城市推開(馬克等,2012)。截至2012年底,國家已投入303億元,對全國69座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進行資金扶持。

(二)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取得的成效

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協調組織下,在各相關省市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國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積累了經驗。

1.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社會變化顯著

一是打破了經濟增長長期低速徘徊的局面。「十一五」期間,首批確定的12個經濟轉型試點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單一的產業格局有所改觀,采礦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8.3%下降到2010年的12%,非傳統產業比重不斷上升。

二是人們的觀念和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通過轉型實踐,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幹部群眾看到了希望、增強了信心、扭轉了頹勢,從焦慮、彷徨的情緒中走出來,振奮精神、埋頭苦幹,形成人人關心轉型、支持轉型、參與轉型的良好氛圍。

三是體制機制創新邁出了重要步伐。轉型城市以改革為動力,有效破解了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體制性和機制性矛盾。通過深化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轉換了企業經營機制,實現了國有企業股份制和民營化改革,使企業煥發了生機。

四是接續替代產業初具規模。轉型城市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在提升和延伸傳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把優化升級產業結構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推動現有要素整合和並購重組基礎上,積極引進域外資金和知名企業,加快裝備、食品、紡織服裝、現代生物、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並利用礦山遺址發展旅遊業。

五是生態環境建設和沉陷區治理效果明顯。轉型城市以生態環境整治為突破口,通過加大對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投入、加強地質災害和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減少了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城市綠化覆蓋率,城市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得到整體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六是民生狀況得到初步改善。轉型城市充分利用地方新增財力和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著力解決失業、沉陷區治理、棚戶區改造、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以及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等諸多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在轉型中得到實惠,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社會保障、教育文化、醫療衛生水平全面提升。

2.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政策支持體系已初步形成

一是建立了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制度。國家已分三批確定了全國69座資源枯竭型城市,確定了大小興安嶺林區9個縣級單位參照執行資源枯竭型城市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國內10餘個省(區)也相應出台了配套政策、設立專項資金,並出台了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補助資金管理辦法。

二是煤礦、林業和工礦的棚戶區改造全面鋪開。在東北地區中央下放地方煤礦棚戶區改造試點的基礎上,啟動了中西部地區中央下放地方煤礦改造以及林業棚戶區和工礦棚戶區改造工程,並給予政策與資金支持。

三是國家設立了接續替代產業轉型專項資金和可持續發展專項貸款。目前,中央已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數十億元。國家開發銀行與部分試點城市簽署合作備忘錄,並選擇部分資源枯竭型城市先行試點,已與首批6個試點城市簽署了320億元的融資協議。國土資源部也加大了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環境治理的資金支持力度。

四是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已初步建立。國家有關部門已出台了《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准備金管理試行辦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條例》也進入了國家立法規劃的前期工作,資源稅改革試點已率先在新疆等地實施,國內相關省市也分別出台了促進本區域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

五是建立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成效考核評估機制。目前,國家已對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成效情況進行全面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給予分類支持,建立分類指導、滾動推進、有進有出的財政支持機制,並啟動了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

3.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工作機制已初步建立

我國已初步建立起國家、省、資源型城市三級為主體的上下聯動、協調配合的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工作機制。國家發改委首次設立了資源型城市發展處,負責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與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日常工作,並牽頭協調國家有關部委研究制定、起草相關政策法規。相關省市按照省級政府負總責的要求成立了專門機構,積極研究制定本省區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許多省市建立了由主要領導牽頭負責的工作領導小組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同時出台了實施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綜合性政策文件,指導協調解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重大問題。各資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繼成立了轉型辦公室,具體負責轉型方案的制定與實施。

(三)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基本經驗與啟示

1.基本經驗

(1)必須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強大動力。對正處於經濟和社會轉型的我國來講,無論是資源型城市,還是非資源型城市,都要通過深化改革來破解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諸多矛盾和難題。尤其對資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只有通過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才能解決長期制約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社會性矛盾和問題,實現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資源可以枯竭,但人的創造力不會枯竭。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各個環節,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為先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改革步伐,推動由資源型城市向創新型城市的轉型。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和機制,增強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和內在動力,走出由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的轉型之路。依靠科技進步加速實現轉型,不斷增強創新對城市轉型的支撐力。

(2)必須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主線。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不是簡單地用新產業替代舊產業,重要的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果不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下功夫,即使用新的產業替代了舊的產業,也只能帶來一時的繁榮,最終還是走不出衰退的怪圈。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解決自然資源、環境容量的有限性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必須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於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全過程,以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城市轉型,把城市轉型與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有機結合起來,協調當前與長遠、總量與結構、全局與局部之間的關系。同時,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結合起來,把謀劃發展與推動轉變結合起來,著力實現由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轉變、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高效型增長轉變、由採掘和資源開采業為主導向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轉變。

(3)必須把著力解決民生問題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所有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取得成效的最寶貴經驗。城市轉型必須要以人為本,不能在轉型完成後再給人民實惠,而是在轉型過程中就讓人民獲得實惠。轉型的目的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所以民生問題是轉型的核心和落腳點。要看到,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在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做出過歷史性貢獻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由於體制轉軌不徹底,導致這些城市在民生方面的歷史欠賬積重難返,因此,必須使轉型過程成為人民群眾得實惠的過程,否則轉型難以推進。只有讓人民在轉型過程中得到實惠,才能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轉型才能贏得人民的支持。國內許多資源枯竭型城市之所以能夠成功走上經濟轉型之路,就是找准了改善民生和經濟轉型的結合點,緊緊抓住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亟待解決的難點問題,以實際行動贏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4)必須把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突破口。就業是國內所有資源枯竭型城市面臨的最大問題,它與城市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解決就業問題既需要大的龍頭企業,也需要無數能夠充分吸納就業的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的發展有賴於民營經濟的發展。因此,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落實好國家關於鼓勵發展中小企業和民間投資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過政策引導和優化服務環境,帶動「全民創業」活動的開展,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業積極性,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的自主創業精神,以創業帶動就業,發揮民營經濟在吸納就業中的作用,使民營經濟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只有調動一切力量,才能真正做到轉型為了人民、轉型依靠人民、轉型成果由人民共享。

(5)必須把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放在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突出位置。整治環境、保護生態不僅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因此,必須突出環境整治和生態建設的重要性,從制度建設入手大力推進,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建立資源開發項目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礦山建設與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證金制度和監督檢查制度等,從開發利益鏈的根源開始嚴管,摒棄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再恢復的傳統工業化道路。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節能減排工作,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高資源環境的承載力,以實現生態與經濟、生產與環保的協調、持續、健康發展。

(6)必須充分發揮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引導作用。近年來,國家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資金投入,不僅在解決資源枯竭型城市燃眉之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引導推動作用。許多試點城市在中央和所在省政府資金支持下,按國家資金使用要求和范圍,根據本地實際,集中投入到了最需要的地方,不僅化解了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歷史欠賬和遺留問題,解決了長期拖欠的職工和教師工資、醫療和社會保險費用,而且有效引導社會資金流動,為維護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社會穩定、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必須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有效載體。對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無論是傳統產業改造與提升,還是接續替代產業發展,都離不開投資和項目建設。擴大投資和項目建設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接續替代產業、重構產業結構的核心之舉。擴大投資和項目建設需要藉助外力,而藉助外力就要堅持對外開放,牢固樹立「市外即外」的大開放理念,把招商引資作為城市轉型的外力,拓寬招商思路,改進招商方式,將過去單純的就項目引項目改為有針對性地實施集群式招商或產業鏈式招商,將承接產業轉移與打造自身優勢產業緊密結合,以建設項目園區和產業集聚區為重點,打造基礎設施完善、要素集聚能力強的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平台。通過招商引資、市場運作以及實施項目、產業、園區建設等措施,實現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大突破。同時,整合政府投融資平台,實現政府資源、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的有效對接,為城市轉型提供資金保障。

(8)必須把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關鍵環節。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能否實現招商引資的大突破,關鍵在於城市的投資發展環境。因此,必須加強城市「軟硬」環境建設,提升城市品位,通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軟環境綜合整治,提高政府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強化對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的管理,嚴格實行服務承諾制和責任追究制,及時處理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事件。推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等措施,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保姆式」、「一站式」服務,為打造集聚各類生產要素的平台、增強外來投資的吸引力創造條件。同時,加強全社會的誠信建設,以政府誠信帶動企業誠信、公民誠信、社會誠信(成克等,2012)。

2.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十年經濟轉型實踐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是把握轉型的最佳時機,未雨綢繆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和實踐都表明,能夠在資源型城市發展的成熟階段主動轉型可以比較平穩地、以較小的代價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必須因地制宜、科學地選擇轉型產業。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發展應由單純地注重資源要素向注重多元要素轉變。實踐證明,只有實現產業結構的多元化和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才能避免「礦竭城衰」的局面,阜新的經驗和教訓必須汲取。

三是產業轉型必須與解決就業問題相結合。資源的衰竭伴隨著大量工人的下崗,因此轉型產業中既要有可以帶動地方發展的龍頭企業,也必須發展諸多能夠充分吸納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四是產業轉型必須注重各類人才的培養。很多城市也想在資源以外的產業方面有所發展,但往往苦於人才的匱乏,最終又搞起了資源型產業,因此要通過各種渠道挖掘和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

五是必須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國家政策措施支持相結合。對於面臨諸多問題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國家的政策措施是走出困境的有力支撐,而政策措施也必須通過資源型城市自身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是盡快建立健全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是我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其核心內容是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完善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製度保障(彭會軍,2009)。

(四)未來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盡管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制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層次的體制性、機制性矛盾和問題仍然沒有徹底解決,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1.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還需相當長一段時間來化解

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特別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積累了大量歷史遺留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應看到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要比國外復雜得多,既有資源枯竭所帶來的問題,也有政策體制變化帶來的問題,諸多因素相互疊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使得解決問題的難度非常大。就目前情況看,由於基礎條件、資源稟賦和區位不同,除個別城市已經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外,大部分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轉型還遠沒有實現,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如,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結構單一、層次低,以及承載產業接續替代能力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資源枯竭帶來的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巨大,而大量失業導致城市困難群體增加、收入水平下降,甚至出現貧困集聚和代際傳遞問題;社會保障歷史欠賬較多,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的矛盾較為突出,特別是存在廠辦大集體問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大量的棚戶區需要改造,但政府財力有限、負擔過重、自身發展能力不足;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區域生態條件惡化,採煤沉陷、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嚴重;大量堆積的金屬尾礦、煤矸石以及深部采空區、大型礦坑等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等。上述這些問題需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才能得以解決。

2.建立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體制和機制任務艱巨

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成功與否關鍵在於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能否建立起來。盡管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也只是剛剛起步。就《若干意見》而言也只是原則性的,是為了應急解決當前資源枯竭型城市所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其與建立法律法規體系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若干意見》的配套政策文件以及具體操作性措施的欠缺,增加了資源枯竭型城市落實政策的難度,降低了《若干意見》的可操作性和指導作用。目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轉型面臨以下艱巨的任務:盡快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以及促使資源價值得以實現並在各利益主體之間合理分配的機制;加快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逐步形成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與市場供求關系、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成本、代內與代際公平的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快資源稅費制度改革,實現對各方特別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合理補償等涉及一些重大利益格局的調整;盡快建立可持續發展准備金制度與相關管理辦法和條例;完善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加快行政管理體制、財稅體制以及資源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培養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專業人才隊伍,等。解決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面臨的問題沒有現成經驗可循,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勇於探索,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去面對,用新思路、新機制、新體制加以解決。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建立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體制和機制任務的艱巨性(馬克等,2012)。

『玖』 請給我一個關於區域經濟發展的論問題吧!跪謝!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正在深刻影響著中國的工業化、信息化、一體化、區域化和全球化,催化和加速中國社會建設與改革,加速中國從生產要素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經濟型發展轉變。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區域經濟正在經歷大調整期。那麼無論怎樣調整,只要我們立足區域實際,適應經濟發展,打造區域品牌,必能永立生產勝算的潮頭。
(一)發展區域經濟,就是要讓生產資源在一定空間(區域)內優化配置和組合,以獲得最大的產出,是我們發展區域經濟的目的。然而生產資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資源在區域內進行優化組合,可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正是由於不同的理論,對於區域內資源配置的重點和布局主張不同,以及對資源配置方式選擇不同,才使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極為不平衡。要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高度重視挖掘地域特色資源,發揮地域特有的優勢,打造地方品牌,實現多業並舉,才能讓我們在經濟發展的洪流之中立於不敗之地。 如何打造區域品牌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挖掘區域文化特色,樹立品牌
研究一個地方的經濟,需要對該地方的文化進行研究。通過挖掘區域文化的深層內涵,對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深層的理論基礎。當我們從地理空間的角度來審視特定區域的文化傳統,就會發現特定文化區中的群體性格特徵大體相同。我們所感知的這種大體相同的群體性格特徵就是區域文化性格。「區域文化性格,就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區域中的絕大多數人所共同具有的帶傾向性的、穩定的心理特徵。」與文化傳統相比,區域文化性格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歷史積淀,它反映特定文化區域中的人們普遍性的、穩定的心理趨勢和價值取向,構成該群體區別於其他文化區群體的鮮明特徵。它形成於一定的區域文化傳統背景之中,與特定的文化區緊密相連,同時受到地理環境、經濟結構、政治制度和外來文化傳播的影響。在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各種「經濟體系總是沉浸於文化環境的汪洋大海中。在這種文化環境中,每個人都遵守自己所屬群體的規則、習俗和行為模式。」 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區域文化特色,並對其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由於區域文化具有強大慣性,促進了區域經濟也有傳統習俗回歸的沖動,這種文化慣性對經濟有其積極作用。
浙中經濟的典型城市義烏,是義烏人從「雞毛換糖」的貨郎擔開始走街串巷,發展成今天的國際小商品博覽會、「華夏第一市」,憑借的是逐利而生的「雞毛換糖」文化;今天的「中國科技五金城」永康市,尋找根源我們可以發現,永康人在古代就善於鑄造兵器、大鼎等,永康人在常人的印象中就是肩挑行擔奔走四方的打鐵師傅,專門為人打酒壺、餐具等生活用品,因此就是永康人的這種精神文化鑄造了今天的「中國科技五金城」……所有這些區域經濟的發展,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淵源。
區域文化影響著勞動者的素質和觀念,創造獨特的氛圍,從而引導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不能模仿他人的模式,只有研究該區域的文化底蘊,才能真正發展該區域的經濟。因為一個市場、一種產品可以模仿,但是一個區域的「性格」及人的精神文化是沒法模仿的。
二、挖掘區域地理特色,樹立品牌
區域的地理特色要從他的地理位置、交通運輸條件及自然資源方面考慮。
1. 地理位置,尤其是體現被研究對象與周圍具有經濟意義的事物的空間關系的經濟地理位置,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例如天津和秦皇島均是港口城市,就港口自然條件而言,天津易淤,冬季結冰,港口條件比不上秦皇島,但天津的地理位置比秦皇島要優越得多,它不僅是海河的出海口,以農業發達的華北平原作為腹地和經濟依託,還是北京距海最近的地方,故歷史上北京定都以後,天津即得以興起和發展。而秦皇島雖然港口條件好,但因地理位置較差的原因,僅在開灤煤礦開采後,才作為煤的輸出港而發展起來。
2. 地理位置與交通運輸條件是密切相關的。從世界范圍看,新加坡是得益於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而發展起來的典型城市之一。由於它地處世界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東端,它已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集裝箱運輸港口及轉口貿易中心。從我國國內區域經濟情況看,沿海地區由於地理位置比較優越,交通運輸便利,尤其是適應對外開放與國際貿易發展需要的海運條件非常便利,因此,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至於中部和西部地區在地理位置和交通運輸條件等方面普遍不及東部沿海地區,因而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比較緩慢。
3.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技術條件下能產生經濟價值並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自然資源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等。自然資源的稟賦狀況,是富有還是貧乏,對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並能充分加以利用的地區,一般比較容易地成為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西亞的海灣國家能夠成為世界較富有的地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該地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我國西部廣大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煤、石油等,這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並有可能成為縮小東西部經濟發展水平差距的物質基礎。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水資源的嚴重不足,可能會深深制約西部經濟的發展。
總之,地理位置、交通運輸條件、自然資源各區位因素共同作用所構成的總體區位條件,影響和制約著地區經濟的發展,不同的地區區位條件的不同是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原因。但區位的優劣狀況可以改變,區位因素的作用也是相對的。它一般只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初期影響較大,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政策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會更大。當然,區域經濟政策本身又會影響並形成新的區位優勢。區位優勢是一個方面,如何發現和挖掘本地區的優勢,又是一個方面,並且在這其中,人才的潛力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
(二)西部地區經濟要有更快的發展
東部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起步最早的地區,已經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發展始終保持較高的速度,產業結構、技術結構、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已基本形成,要繼續保持東部地區的發展勢頭,而不能削弱其發展活力。
(一)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上發揮示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東部地區所有制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從總體上看,國有經濟所佔比例縮減,非國有經濟成份發展較快,非國有經濟成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明顯加大,譬如,1995年天津和上海的外資企業已佔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0%和27.5%,福建和廣東兩省工業總產值中分別有41.3%和24.5%是由港澳台資企業創造的,江蘇、浙江和山東等省鄉鎮企業的發展對地區經濟增長貢獻較大。非國有經濟的發展不僅表明東部地區經濟主體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更重要的是表明其在體制轉軌和市場化進程中走在前列。十五大報告指出,繼續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東部地區要本著「三個有利於」的原則,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繼續推進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是就全國而言,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
(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在更高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和經濟循環。東部地區對外開放要根據新形勢,注入新的內容。一是在保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優勢的基礎上,下大力氣擴大技術密集度較高的機電產品的出口,實現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增加經濟外向發展中的技術要素對勞動要素的替代;二是將引進外資的戰略重點轉到更多地引進跨國公司和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上來,推動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三是在搞好「引進來」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打出去」,到海外投資辦廠,帶動設備、技術和勞務的出口,在參與亞太地區的國際分工和國際經濟循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四是繼續發揮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的「窗口」和「輻射」作用,特別是進一步加快上海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和蘇州工業園區的建設,鼓勵這些地區在體制創新、產業升級、擴大開放等方面繼續走在前列,發揮對全國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三)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繼續發揮在經濟發展中的先導作用。東部地區經過近20年的高速發展,經濟總量已達到相當規模,但結構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要保持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必須大力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以更加合理的、適應產業演進規律的經濟結構支撐經濟發展。要從根本上改變產品結構層次低,整體技術裝備水平不高,產品能耗、物耗高,產品性能落後,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現狀,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地位,加快發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支撐經濟增長強的產業和產品,要著眼於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提高,要以振興支柱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突破口,帶動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當前尤其要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帶動傳統產業技術進步;依託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促進製造和使用部門、科技和生產單位的聯合,大力推進裝備工業國產化、帶動產業升級。要鼓勵發展第三產業,開辟新的就業領域,解決結構調整中下崗人員增加等問題,尤其要重視發展為生產服務的金融、保險、中介服務和信息咨詢等第三產業部門。
(四)進一步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有條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東部地區在近20年的經濟發展中,增長速度一直領先於中西部地區,提前實現了經濟翻兩番的目標。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灣的一些地區,經濟發展在東部地區中又居領先地位。如1995年上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3000美元,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的一些地區也已接近這一水平。到2000年,有望達到5000美元,基本接近當時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在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東部地區尤其要著力解決城市化問題。我國城市化進程滯後於工業化,目前僅在30%左右,不僅低於發達國家80—90%的水平,而且低於發展中國家40%的水平。東部鄉鎮企業發展較快,較為普遍的「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遍地開花式發展模式,不適合我國人多地少、耕地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東部地區要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化路子,克服城市化和工業化相分離的傾向,使城市化與工業化相適應,加快現代化進程。
中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
改革開放以來,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加快,但與東部地區相比,總體上仍然滯後。中西部與東部地區差距的擴大,已經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最關鍵、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在保持東部地區發展勢頭的前提下,加快中西部發展。中西部地區要通過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實現經濟起飛。同時,國家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東部地區也要積極支援、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努力實現各地區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目標。
(一)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產業。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進程的關鍵,就是要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從整體上搞活國有經濟的基礎上,大力鼓勵和支持包括鄉鎮企業、外資企業、城市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及各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制經濟在內的各類非國有經濟的快速發展,培育適合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新的經濟主體,發揮其經營機制靈活,市場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強的優勢,活躍和發展地區經濟。加快開放步伐是改變中西部地區落後狀況的重要途徑。中西部地區要充分用好「沿江」、「沿邊」地區和內陸省會城市的對外開放政策,採取多種靈活措施,利用國外資金和技術開發當地的能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及發展加工工業,國家要進一步引導外商投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中西部地區的能源、礦產、土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全國煤田探明保有儲量的70%,鋁土礦、磷礦探明保有儲量的80%,硫鐵礦探明保有儲量的60%,全國石油工業現實的資源接替區,全國陸上主要的天然氣田,以及全國絕大部分宜農荒地和天然草場等,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按45種主要礦產工業儲量的潛在價值估算,中西部地區約佔全國的3/4強。中西部地區要發揮資源優勢,加大開發力度。開發資源不能走粗放型或原始型路子,要與先進技術嫁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資源產品的附加價值。當前制約資源開發的主要因素是資金不足,要走多渠道吸引各種資金聯合開發的路子。要採取資源換技術,資源換資金的模式,以達到以有換無、取長補短和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目的。
中西部地區加快開發,關鍵是選好突破口,就省區而言,中西部省區綜合發展水平往往不如東部省份,但中西部省區在某些領域、某些部門還是有優勢的。除了資源優勢突出外,在機電工業領域,如發電與輸變電設備、礦山設備、石油鑽探設備、化工設備、交通運輸機械設備等方面,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關鍵是根據本地優勢,選擇好兩三個優勢產業,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使之向優勢產業集聚。這些產業要真正能夠佔領市場,有一定的競爭力,能夠成為資本積累的來源;或者能夠帶動地方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產業的總體技術水平和素質,要以優勢產業帶動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
(二)國家要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在投資和政策上予以扶持。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較弱,投資環境欠佳,迫切需要國家的支持和扶持,並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不斷加大扶持力度。要支持中西部地區開發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和產品,提高中西部地區在國家預算內投資和政策性投資的比例;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布點對中西部地區採取「同等優先」的政策;依託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優先考慮布點能夠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水利、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重點建設項目。按照財政體制改革目標,逐步實行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在努力提高「兩個比重」的基礎上,擴大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的轉移支付額度。進一步採取措施,鼓勵外商投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鼓勵外商投資中西部農業、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項目;在利用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的中長期優惠貸款時,增加中西部地區的使用比例;在安排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無償援助項目時,優先考慮中西部落後地區的需要。針對中西部一些地區特殊困難和問題,國家還應研究制定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三)鼓勵東部地區支援中西部地區,進一步發展東部地區同中西部地區多種形式的聯合和合作。東部地區經過近20年的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已大大增強,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央對沿海開放地區實施多種優惠政策,使東部地區得益較多,東部地區有能力、有義務支援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建設。東部地區可將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初級產品加工向中西部適宜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則應積極創造條件,搞好配套服務。東部地區同中西部地區在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原則下,應積極發展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技術轉讓、人員培訓、補償貿易、合資經營、合作開發等多種形式的聯合和合作。對東西聯合和合作,在投資立項、風險擔保、運力安排等方面給予優惠。
多方面努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中央將「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作為指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指導方針之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國家、地方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各地區、各區域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區情的發展戰略。
(一)從實際出發,發展各具特色的經濟。我國疆域遼闊,地區間資源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很大,不應也不可能按照同一模式發展經濟。新興工業區和老工業基地,中心城市和地域廣大的省區,沿海省份和內陸省份,資源省區和加工省區,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等,都應該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比較優勢,通過市場競爭確立優勢產業和產業發展方向。就全國而言,應該建立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但各個地區不應追求自成體系,而應在優勢資源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通過採用新技術、降低生產成本,開拓市場,不斷提高市場佔有率,並通過優勢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區經濟。
(二)在發展新興工業區的同時,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工業化發展時期,新興產業的興起往往伴隨著一些新興工業區的形成和傳統產業、老工業區的衰退,使結構性矛盾在老工業基地表現得尤為突出。因此,我們要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鼓勵新興工業區發展的同時,十分重視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結構調整問題。老工業基地是國有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只有加快結構調整和優化,搞好國有資產重組,加快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和分流富餘人員,才能擺脫困境。從一定意義上說,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老工業基地,對全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有全局意義。
(三)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進一步引導形成跨地區的經濟區域和重點產業帶。我國現有城市數量640個,其中100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32個,其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總產值佔全國城市的比重都接近三分之一。要加大中心城市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促進中心城市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發展有特色、有優勢的第二產業,轉移不適合中心城市功能的某些產業,發展多種形式的第三產業。
以中心城市為依託,培育和發展各類市場,促進區域市場的發育和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發展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經濟區和城鎮體系,使之成為我國先進工業和高科技產業的主要載體,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的主要載體,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引導形成跨地區的經濟區域和重點產業帶。

閱讀全文

與振興區城鄉建設局孔源電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