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順應新常態,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
1、做好規劃頂層設計,積極參與城市建設
《人民防空法》規定,「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人民防空工程建設規劃,並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的地下交通干線以及其他地下工程的建設,應當兼顧人民防空需要」。在城鎮化進程中,人防部門要主動作為,抓好頂層設計。要積極參與城市建設規劃制定,站在發展戰略高度協助抓好規劃頂層設計。要統一思想,強化職能,加快推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注重提升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效率,對連片開發的中心商務區、城市綜合體、舊城改造區塊等建設項目,做到提前介入,主動聯系引導和鼓勵其集中聯建,互聯互通。要根據人防法的相關規定,新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工程,需嚴格落實兼顧人防要求。要科學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努力構建布局合理的地下人防疏散幹道,提升城市綜合防護能力和綜合承載能力。
2、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人防部門要按照依法治國的總體要求積極推進依法行政,扎實做好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公布工作,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確保項目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通過人防審批,切實服務地方經濟發展。2014年,市編委辦的業務指導下,我市本級人防辦權力事項從最初列舉的111項精簡為最終的27項,削減率達75.68%,市本級將原有11項審批事項精簡為4大項8小項審批事項,各區、縣(市)統一調整為3大項7小項審批事項,取消了7個審批事項中共計12條需提供的材料目錄,並大幅壓縮審批承諾時限,市本級行政許可事項平均承諾辦理時限為3.88個工作日,比法定辦理時限20個工作日縮短了80.6%。在科學配置行政權力的基礎上,在日常審批工作中依法公開權力清單和權力運行流程,推進行政權力公開規范運行,初步構建了「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我市人防行政審批職能體系。
3、加強人防工程建設,參與「城市病」治理工作
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交通擁堵、城市內澇等「城市病」的出現成為了一種新現象,人防部門要結合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加強地下人防工程建設,完善人防工程防護體系,積極參與城市交通擁堵、城市內澇等「城市病」治理工作。一方面,要出台相關政策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建設布局合理的城市地下交通網路、商業網路和停車網路。嚴格依法行政,做到人防工程應建盡建。把建設戰時以人員掩蔽為主、平時以停車為主的防空地下室作為工作著力點,切實推動人防工程地下停車位不斷增量,並充分發揮其平時停車功能。配合規劃、建設、城管執法、公安交警等部門進行聯合執法,形成工作合力,做到地下車位存量歸位,充分發揮其平時功能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在人防建設資金的有效保障下,要加大工作力度,推進自建工程建設,為城市功能配套建設發揮積極作用。2014年全市新投入項目8個,投入人防資金估算4.3億元,新增防空地下室面積6.6萬平方米,增加停車位1250個,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起到了一定作用。
B. 城市建設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作用:通過建設工程對城市人居環境進行改造,對城市系統內各物質設施進行建設,城市建設的內容包括城市系統內各個物質設施的實物形態,是為管理城市創造良好條件的基礎性、階段性工作,是過程性和周期性比較明顯的一種特殊經濟工作。
意義:城市經過規劃、建設後投入運行並發揮功能,提供服務,真正為市民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服務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城市建設是以城市規劃為依據最終服務於城市運行。其中分為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和建築實物建設。
(2)新常態城鄉規劃擴展閱讀
核心內容
1、塑造城市的特色風貌
在進行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我國城市就要塑造出屬於自己城市的特色風貌,在協調自身城市景觀風貌的前提下,加強建設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徵的城市。在進行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不能過於追求我國城市建築的外觀形象,針對具有城市特色風貌的建築,應該加強對此的修補,盡量保留建築原有的特色。
2、加強城市的規劃工作
在進行城市建設的時候,一定要做好我國城市的規劃工作,在遵守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對我國城市的規劃進行編制和審批,從而更好地保證我國城市規劃的合法性。還有,為了更好地保證我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合理性,就要加強對我國城市的藍圖規劃,從而為我國城市規劃建設提供幫助。
3、提高城市的建築水平
為了更好地提高我國城市的建築水平,我國政府就要完善現有的建築安全條例、質量監督條例等等,從而更好地保證我國建築的質量,提高我國城市建築在建設中的安全性。除此之外,我國城市應該加強建立相關的安全控制制度,提高對我國城市建築安全的控制。
C. 新常態的含義,怎樣發展新常態1500字
在中國經濟領域,「新常態」一詞被用來描述近年來中國經濟呈現出來的新的發展態勢。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
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9個方
面,全面概括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性變化,從而揭示了新常態的實質,即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並從增長速度、發展方式、結構和發展動力
等4個方面,指出了新常態的主要特徵。
新常態是內外因作用的結果
從本質上看,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是世界經濟新常態的外因與中國經濟的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2011至2013年,世界經濟總
體增長速度分別為3.7%、2.9%和2.9%。在新常態下,世界經濟仍處於從2008年西方金融和經濟危機的沖擊中緩慢恢復的疲弱復甦狀態。而中國經濟
內部的實質性特徵則是中國經濟新常態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是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二是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收入分配結
構有所改善。2014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呈縮小趨勢。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縮小0.06。三是經濟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等傳統增長點轉向以創新驅動為代表的新增長點。
要科學處理五大關系
我國經濟新常態既具有經濟發展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經濟增長驅動力趨於多元等新的發展機遇,又面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貧富差距較大、生態環境壓力較大、外資控制產業增大、非公經濟佔比增大等一些潛在的風險與挑戰。
一要正確處理公有制與私有制的關系。要堅持公有制經濟在生產領域的主體地位,堅持公有制經濟在分配領域的主體地位,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前提下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二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市場的功能強點主要包括資源短期配置功能、微觀均衡功能、信號傳遞功能、技術創新功能和局部利益驅動功能。而這
些功能強點同時構成了市場的調節目標偏差、調節速度緩慢、調節成本昂貴、調節程度有限、技術壟斷、負外部效應等功能弱點。在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要充分發
揮自身對資源的長遠性、整體性規劃配置作用,以化解新常態下的各類經濟風險,促進經濟的科學發展。
三要正確處理分配中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在初次分配領域,政府要通過對收入分配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執行,科學調節收入和財富的分配。在再分配領域,政
府要依法矯正和調節初次分配造成的貧富過度分化趨勢。一方面,政府要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資源要素和戶籍等方面的制度來完善為
經濟發展托底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另一方面,政府要通過完善稅收制度來調節高收入群體的過高收入,通過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來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並通過完
善法律制度來取締非法收入。
四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要通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來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完善
和執行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下一步要加快建立健全包括生態環境評價在內的各級政府行政績效考核制度。這種新的行政績效評價體系,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導
向,不以GDP論英雄,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行政績效考核之中。
五是正確處理自主創新與對外開放的關系。一方面,經濟增長要通過更多依靠產業化創新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產業活動,從而不斷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
點。另一方面,我國要通過完善科學技術創新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保護和激勵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動,並培育市場化的創新機制,從而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科
研單位、教育部門和勞動者個人在人力資本質量提高、科學技術進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D. 關於認識新常態,謀劃新發展的論文怎麼寫
面對新常態、新形勢、新任務,市委號召在全市開展「五新」大調研、大討論活動,明確指出,依靠資源要素大投入大消耗為主要方式的增長路徑已經難以為繼,土地財政時代已經結束,城市快速擴張階段已經告一段落。在城鎮建設上,要著力內涵提升,走有特色的符合實際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一關於宿遷城鎮建設新常態的基本判斷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市城鄉規劃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新常態下,城鄉規劃工作必須充分遵循城鄉規劃建設客觀規律,研究新常態,探索新思路,謀劃新發展。
新常態下要有新認識
建市18年,宿遷走過了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迅速擴張的階段,中心城市已經發展成為城區人口70萬、建成區面積85平方公里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在充分肯定宿遷城鎮化成效的同時,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在城區范圍迅速擴張的同時土地城市化與人口城市化不相協調、建成區三率不高和各片區不斷擴張的矛盾十分突出、項目用地矛盾與土地低效利用並存等問題的存在,傳統城鎮化模式已經嚴重製約了全市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們必須充分把握新型城鎮化成為新時期國家戰略的發展機遇,緊緊圍繞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加快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我們必須准確把握新型城鎮化的真正內涵,轉變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的方式,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真正使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切實轉型發展方式,注重集約集聚,擺脫粗放型向外擴張的發展模式,注重內涵挖潛,實現集約、集聚發展。
新常態下謀劃新戰略
在新常態下打造新優勢,就要將宿遷放在全省、全國的大局中來定位,放在全球的大勢中來考量。市委提出,要緊緊抓住江蘇沿海大開發的戰略契機,啟動實施東向出海、接軌上海、融入沿海「三海戰略」。「三海戰略」的實質就是將宿遷納入到國家和全省的發展戰略中去,打開宿遷的發展空間。在城市發展定位上,要將宿遷打造成沿海開發承東啟西的重要門戶和長三角北部的中心城市之一。圍繞「三海戰略」和發展定位,要不斷加強全市交通規劃編制和研究工作,充分發揮交通的引導作用,加強與發展熱點地區的通道建設。加快推進徐宿淮城際鐵路建設,快步進入「高鐵時代」,進一步拉近與長三角發達地區的時空距離;推進運河岸線綜合整治,加快宿遷運河中心港(產業園)為核心的內河港口建設和產業集聚,開展宿連運河規劃研究,呼應沿海開發,打造出海通道;加快新一輪高等級省道、國道和通用機場建設,健全市域快速交通、快速公交體系,以快速通道、大容量公交和綜合樞紐為核心,形成「高效便捷、無縫銜接」的交通走廊,構建宿遷公、鐵、水、空綜合交通優勢,切實融入東隴海經濟圈和以上海為中心的3小時經濟圈。
新常態下打造新優勢
基於作為新建市的基礎與現狀,宿遷難以與周邊城市比規模大小、樓房多少,而應實施差別競爭策略,注重挖掘宿遷獨特的生態資源和旅遊資源,以精緻的尺度、宜人的空間、濃郁的文化打造華東地區獨具魅力的生態宜居城市。
要立足於100萬人口的區域中心城市定位,用長遠眼光謀劃未來發展方向,加快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堅持集聚節約發展,科學規劃城鎮布局和城市發展空間。在市域層面上,要加強城鎮結構體系研究;在中心城市層面,要堅持組團式布局、緊湊型發展,營造疏朗有度的城市空間,全力規劃建設「生態特色湖濱城市、底蘊深厚文化城市、人民滿意宜居城市」。堅持「生態為歸宿」的發展理念,突出「生態宿遷、綠色家園」的城市定位,深入挖掘兩河兩湖「水」資源,進一步拓展城市水域面積,規劃建設濕地公園,讓生態綠地和水系成為城市的主角和靈魂;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底蘊的挖掘和弘揚,著力打造以項羽為代表的西楚文化;同時,要優化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規劃建設街道、社區、小區三級民生服務中心,加快實現「五城」同創目標。
新常態下改革新舉措
踐行內涵提升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宿遷城鄉規劃必須圍繞深化改革找准發力點、突破口,必須緊緊圍繞高點定位、特色發展、集約集聚等重點,統籌規劃編制管理,優化市域發展體系,挖掘自然稟賦,謀求城鄉規劃建設更大成效。
一要科學統籌,協調推進,完善「五規合一」新機制。以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為契機,充分整合現有五項規劃內容,建立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為指導,以城市總體規劃為依據,以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建設規劃為限制的統一規劃體系。二要上下聯動,統籌管理,實現規劃全覆蓋。不斷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全面推進市縣聯動管理機制落實,全面推進規劃編制、規劃管理、規劃執法「三個全覆蓋」。三要銳意改革,鼓勵創新,打造城鄉規劃管理新局面。堅持「以統為主、市級統籌」的調整方向,強化對現行規劃管理機制和體制進行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著力強化對用地選址、重大公共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規劃統籌管理,不斷提升城鄉規劃統籌力度,打造集約型規劃管理新局面。
E.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小城鎮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是啥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小城鎮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一是農民收入回提高帶來機遇,二是產業轉答移和農民工回鄉創業帶來機遇,三是高鐵、公路、橋梁、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成和完善帶來機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變化帶來機遇。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鎮建設理當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突破口。
遠景 設計研究院基於多年的實踐經驗,認為特色小城鎮的規劃設計,要根據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自身核心競爭力進行規劃設計,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是根本原則。
F. 新型城市規劃理念表現在哪些方面
創新發展的實質就是在新常態背景條件下,不能再走老路,而是要走新型城鎮化之路。「十三五」城鎮化最大的變化,就是傳統城鎮化高速度發展的頂點時期基本過去,速度型要變成質量型發展。新世紀以來的三個五年,年均農業轉移進城人口1800多萬人,城市規模與數量有了較大的增加。當前看,城鎮化由高速變成中低速,有的地方進城人口的動力大大降低。原先由速度而遮蓋的一系列問題,已經暴露並且還在暴露之中。或者說原先注意不夠問題,現在特別扎眼。比如城鎮化最核心的問題,也就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得不到解決;農村土地荒蕪、城市土地粗放並存;房地產下行,原先依靠土地財政支撐的城鎮投資乏力;設市制度多年基本沒變,越來越跟不上城鎮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城鎮無序蔓延、只重地上不重地下等等,都成為焦點、難點、熱點。面臨這些情況,城鎮化的目標要校正、方式要轉變、瓶頸要突破,因此就必須創新發展。2014年3月,國家頒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十三五」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全面落實的五年。所謂新型,就是跟老型相對而言,講的就是創新發展。
過去的城鎮化,除了創新不夠,就是協調不夠、綠色不夠、開放不夠、共享不夠等問題突出。除了創新發展之外,現在提倡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對於城鎮化而言都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G. 如何推進城鄉規劃的數字化轉型也是"十三五"發展重點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員19日透露,經國務院批准,旨在引領「十三五」我國城鎮化總體規劃建設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目前正在編制中,有望明年完成。
在19日貴陽開幕的2015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住建部城鄉規劃司副司長俞濱洋說,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中,我國城鄉規劃正在加快轉型升級。正在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將為我國推進省域空間規劃、108個城市總體規劃、鄉村規劃以及地下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等提供重要指引。
為期三天的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今年主題聚焦新常態下城鄉規劃的傳承與變革,全國2856位專家為年會撰寫學術論文。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4.77%,按照新型城鎮化目標,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超過60%,意味著更多農村人口將轉移到城市生活,新形勢下城鄉規劃將面臨更多機遇和挑戰。
針對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建築貪大、媚洋、求怪,以及城市「萬樓一面」「千城一面」等現象,俞濱洋在開幕式上強調必須推進城市規劃轉型升級,加強規劃落實的監督檢查,確保「一張藍圖干到底」,樹立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出席年會的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仇保興指出,新常態下城鄉規劃必須體現綠色發展理念。對於當前各地正在推進的海綿城市建設,他表示,海綿城市概念內涵仍在發展之中,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綿城市理論、規范、標准任重道遠。
仇保興強調,海綿城市不是重編城市規劃,而是將其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的各個方面;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實現多層次水微循環;不是取代大排水系統,而是對大排水系統的強化和優化。
「互聯網+」時代,如何推進城鄉規劃的數字化轉型也是「十三五」發展重點。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巡視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呼籲,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大數據平台,消除規劃融合協調的客觀障礙,整合空間資源,讓大數據更好為規劃編制提供服務。
H. 如何在新常態下,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一、在微觀層面上,應立足於縣域實際,放大特色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加快培育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首先,要整合利用縣域內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盡管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不對稱性,但在資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就縣域個體而言,可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宏觀方針政策,充分「盤點」縣域內的礦產資源、工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文化旅遊資源,圍繞高效益綜合開發利用,進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形成從資源利用到產業發展、從城鎮開發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規劃體系,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新型產業基地,努力實現居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的「三增」目標。通過不懈的努力,即使欠發達的縣市也能夠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項目,依靠項目帶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縣域經濟必須突破過去單純圍繞本地需求謀發展的局限,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的分工協作;要始終堅持以特色資源聚集項目、以良好環境吸引項目,全方位接軌域外經濟社會發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強,形成資金、技術、企業和人才向縣域流動的凹地效應。要著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園區工業、現代農業、旅遊產業,進一步膨脹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長產業鏈條,加速產業集聚,增強縣域自我發展能力,在區域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最後,要堅持全民創業,興起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潮。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的最大特色。在縣域經濟實力普遍較弱、政府投資相對乏力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激發各類民間主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讓民營經濟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戰場,成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力量。要進一步放寬准入門檻,堅持縣鄉村齊頭並進、一、二、三產業全面放開,為民營經濟徹底松綁、放行,讓更多的群眾加入到民營經濟行列中來。同時,要從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入手,在建設完善金融擔保、技術服務、創業培訓三個體繫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營企業膨脹崛起,形成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企業航母」優勢。針對當前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更應該採取積極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計劃,引導民營經濟變挑戰為機遇,積極調整經營戰略,加快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勇於把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不斷增強在復雜考驗中生存發展的綜合實力。
二、在宏觀層面上,應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打造強縣引領、中縣角逐、弱縣超越,縣域經濟互動發展、良性競爭的格局
三、在發展機制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這一基本要求,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一)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全面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發展以設施農業、裝備農業、高新農業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出率和規模效益。縣域之間和縣域內要注重對市場需求和農業發展方向的把握,積極推進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養,引進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和適用技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力爭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帶、產業區。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方向,積極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依靠近農工業的蓬勃發展,為工業化發展和農民的轉移就業、增加收入開辟更大的空間,為工業反哺農業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礎。
(二)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一般認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加快縣域城鎮化進程,首要的是搞好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打破城鄉界限和區域限制,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使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覆蓋縣域內每一寸土地,科學地引導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揮主城區的核心拉動和鄉鎮的主體作用,形成主城區—中心鎮—農村新社區—新村莊梯次分明的規劃體系,加強鄉鎮駐地開發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優勢明顯、獨具特色的示範鄉鎮,形成輻射拉動作用,引導農民逐步向城鎮集中。要堅持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互動,以點帶面,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探索村並城、村並鎮、村並區、村並企、小村並大村等發展模式,科學規劃建設農村居住、供排水、通訊、交通、防災、供電等基礎設施,為農村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創造良好條件。
(三)以實現城鄉和諧發展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隨著這幾年黨對「三農」工作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群眾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的良好局面,但城鄉之間享受公共服務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級政府在加快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的同時,要切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扎實推進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縮小城鄉差別,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與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