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年甘肅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元
要分城鎮以及農村,兩種: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4.78元/年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07.76元/年
2. 2014年甘肅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1、《報告》指出,過去一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6835.27億元,增長內8.9%;固定資產投資7759.6億元,增長容2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10.4億元,增長12.6%;進出口總額86.5億美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72億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4元,增長9.7%;農民人均純收入5736元,增長12.3%;城鎮登記失業率2.19%;人口自然增長率6.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2.1%;第三產業比重10年來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2、出台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建設總體方案,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獲批建設,武威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營,開通蘭州至迪拜、第比利斯、新加坡3條國際航班和中歐貨運班列「天馬號」。與義大利、伊朗、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的4個州及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舉辦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甘肅段比賽、蘭州國際馬拉松賽等活動。全年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達成經貿合作項目合同及協議83個,貿易額佔全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13年的18%提高到23%。
3. 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消費的關系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現金收入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的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費以及調查戶的記賬補貼後的收入。2012年7月,31省區公布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占據前三名,甘肅墊底。從增幅來看,海南增幅最高,達17.9%。
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 交納的所得稅- 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 記帳補貼
家庭總收入
指調查戶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員在調查期得到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的總和,不包括出售財物和借貸收入。收入的統計標准以實際發生的數額為准,無論收入是補發還是預發,只要是調查期得到的都應如實計算,不作分攤。
(1)工資性收入,指就業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包括所從事主要職業的工資以及從事第二職業、其它兼職和零星勞動得到的其它勞動收入。
(2)經營性收入, 指個體或私營業主在一個記賬周期(一個月)內所取得的全部營業收入或銷售收入以及經營房屋出租業務的租金收入。
(3)財產性收入,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如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4)轉移性收入,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居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間的收入轉移。包括政府對個人收入轉移的離退休金、失業救濟金、賠償等;單位對個人收入轉移的辭退金、保險索賠、住房公積金等;家庭、親友間的贈送和贍養等。
個人所得稅
指調查對象被扣繳的工資薪金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它所得等個人所得的稅款。
社會保障支出
指調查戶家庭成員參加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社會保障項目中由個人交納的保障支出。不包括職工所在單位交納的那部分社會保障金。具體包括個人交納的住房公積金、個人交納的醫療基金、個人交納的失業基金、個人交納的養老基金和個人交納的其他社會保障支出。
記賬補貼
指調查戶因承擔記賬工作從統計部門、工作單位和其它途徑所得到的現金。不包括實物部分。
4. 甘肅省2014年全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您好:2014年全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 官方網站尚未公布
往年數據給你參考
甘肅: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978 407.53
1979 418.07
1980 403.44
1981 447.73
1982 473.52
1983 490.62
1984 571.89
1985 640.77
1986 776.76
1987 870.52
1988 978.92
1989 1,132.70
1990 1,196.72
1991 1,368.80
1992 1,707.78
1993 2,002.56
1994 2,658.13
1995 3,152.52
1996 3,353.94
1997 3,592.43
1998 4,009.61
1999 4,475.23
2000 4,916.25
2001 5,382.91
2002 6,151.44
2003 6,657.24
2004 7,376.74
2005 8,086.82
2006 8,920.59
2007 10,012.34
2008 10,969.41
2009 11,929.78
2010 13,188.55
2011 14,988.68
2012 17,156.89
2013 18,964.78
我公司專業提供國內領先財經資料庫的數據定製服務,如有需要更多數據可聯系~
5. 甘肅省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你想說啥
6. 甘肅2011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是多少
江蘇省統計局公布江蘇省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0805元。。
7. 78年至06年,甘肅省農村居民收入各是多少(請註明出處)
甘肅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狀及其與全國的差距分析
--------------------------------------------------------------------------------
時間:2006-9-8 19:52:38 來源:三農中國 作者:劉伯霞 閱讀634次
摘要:本文選取城市化水平、二元對比系數、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和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差異度作為衡量指標,建立了甘肅省二元結構指標評價體系,運用該指標體系,以全國平均水平為參照系,分析甘肅省現階段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狀及改革開放後甘肅城鄉二元結構演變軌跡,以期對我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政策制定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思路和路徑選擇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甘肅城鄉一體化 發展現狀 二元結構 指標體系 演變軌跡
一、 測度甘肅省二元結構的指標體系
我國城鄉一體化是針對二元結構矛盾突出而提出來的,它是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對立物,城鄉一體化實現的過程也就是二元社會解構的過程,所以在我國研究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現狀,也就是分析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現狀,甘肅省作為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更是如此,因此,運用二元結構理論對甘肅省二元結構狀況進行實證分析具有重要意義。要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程度進行衡量,就需要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指標評價體系,而迄今為止的發展經濟學理論,並沒有提供這樣一個較為全面的指標體系,但是一些學者運用二元結構理論進行的實證研究,為這一指標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參考。概括起來,這些指標包括:不同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產業平均利潤率、城鄉間物資流和信息流狀況(反映社會經濟聯系和市場發育程度)、三次產業構成比重、城市化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反映生活水平)、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異(反映生活質量)等,其他還有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差異、城鄉教育發展差異等。這些指標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工業勞動生產率大大高於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部門平均利潤率較低、城鄉間因缺少統一市場導致物流和信息流不暢、三次產業構成比重與一般發達經濟存在較大差距、城市化水平較低、城市化速度大大低於工業化速度等指標,恰恰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形成較大反差的原因。因此,盡管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程度的全面評價需要一個多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但是最能直觀反映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程度的指標是作為「結果指標」的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和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異,而與這兩個指標直接關聯度最高的,則是勞動生產率指標。
根據研究的需要和收集資料方便,我們用四個指標對甘肅省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進行實證分析,據此判斷其城鄉一體化實現的程度。
(一)城市化水平:反映城鎮發展對區域人口、區域空間結構的改變以及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用U表示。城市化水平U=城鎮人口數/總人口數;
(二)二元對比系數(也叫二元勞動生產率差異系數):反映城鄉經濟一體化程度,主要反映農業和非農業兩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也反映了城鄉二元結構的總體水平,用L表示。二元對比系數(二元勞動生產率差異系數)L=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
(三)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反映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反映城鄉生活水平的差異,用I表示。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I=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四)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差異度:反映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差異,體現了社會一體化程度,用E表示。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差異程度E=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
二、根據城鄉二元結構指標的運行狀態判斷甘肅城鄉一體化發展所處的階段
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化發展的最高階段,它只有階段目標而沒有終極目標。我們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及世界城市化實踐,並結合測度城鄉二元結構程度各指標的實際意義,將各指標的運行狀態劃分為五個區間,每個區間對應一個城鄉一體化級別。然後以各個指標值五級劃分的臨界值為參照,對甘肅2004年各項指標的運行值進行分析,確定甘肅城鄉二元結構的現實狀況,以准確定位甘肅城鄉一體化發展所處的階段。
(一)城市化水平。根據城市化進程的階段性特徵,城鄉一體化實現程度可作如下五個級別的劃分(見表4-1)。
表4-1 城市化水平的五級劃分
級 別 城市化水平
① 城鄉一體化完成 U≥80%
② 城鄉一體化基本完成 70&≤U<80%
③ 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過渡後期 50%≤U<70%
④ 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過渡前期 30%≤U<50%
⑤ 城市化發展速度緩慢,處於二元結構狀態 U<30%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達到80%以上,而我國2004年的城市化水平41.76%,在 區間,才到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過渡前期,還處於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第四個級別。甘肅2004年城市化水平, 28.11%,比全國低13.15個百分點, 在 區間,城市化發展速度緩慢,還處二元結構狀態(2005年甘肅城市化水平30.1%,剛到 區間,二元結構開始向城鄉一體化過渡)。
(二) 二元對比系數。一般情況下,二元對比系數越小,兩部門的差別越大,二元結構越明顯。據此,將二元對比系數所體現的城鄉一體化實現程度可作如下五個級別的劃分(見表4-2)。
表4-2 二元對比系數的五級劃分
級 別 二元對比系數
① 城鄉一體化完成
② 城鄉一體化基本完成
③ 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過渡後期
④ 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過渡前期
⑤ 城市化發展速度緩慢,處於二元結構狀態
發達國家二元對比系數一般在52%~86%之間,而發展中國家通常在31%~45%。2004年我國二元對比系數為20.29%,甘肅為15.57%,比全國低4.72個百分點,都在L<30%的區間,城市化發展速度緩慢,整體上還處於二元結構狀態。
(三)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越小,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越大,二元結構越明顯。該指標五個級別的劃分如下(見表4-3)。
表4-3 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的五級劃分
級 別 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
① 城鄉一體化完成
② 城鄉一體化基本完成
③ 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過渡後期
④ 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過渡前期
⑤ 城市化發展速度緩慢,處於二元結構狀態
2004年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為31.17%,甘肅為25.11%,比全國低6.06個百分點,在I<50%區間,也就是說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還不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半,處於城鄉二元結構狀態。
(四) 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差異程度。當E<5%時,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基本一致;當5%<E<10%時,生活質量差異較大,屬於由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過渡時期;當E>10%時,城鄉二元結構明顯。該指標五個級別的劃分如下(見表4-4)。
表4-4 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異程度的五級劃分
級 別 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差異程度
① 城鄉一體化完成
② 城鄉一體化基本完成
③ 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過渡後期
④ 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過渡前期
⑤ 城市化發展速度緩慢,處於二元結構狀態
在發達國家,恩格爾系數已經達到20%左右,而在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恩格爾系數高達60%以上。2004年我國城鎮恩格爾系數37.70%,農村47.20%,其差異系數為9.50%,在 區間,處於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過渡前期;甘肅城鎮恩格爾系數城鎮為37.12%,農村為48.04%,其差異系數為10.91%,比全國高1.41個百分點, ,表明城市化發展速度緩慢,還處於城鄉二元結構狀態。
(五)結論:由以上四個指標的計算結果表明,2004年全國除二元對比系數還低9.71個百分點外,整體上已到了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過渡前期,處於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第四個級別,而甘肅差距較大,除城市化水平2005年剛到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第四級的最低值外,甘肅整體上還在二元結構狀態,城市化發展速度緩慢,處於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第五級。
三、甘肅城鄉二元結構演變軌跡及其與全國的對比
我們以《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和《2005年甘肅年鑒》提供的1978-2004年間的資料為依據,經數據計算整理得出四個指標系數的動態對比圖,較為清晰地反映出甘肅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演進過程及其與全國的差異度。
(一)1978年-2004年甘肅與全國城市化發展水平測度與對比
1990年以來甘肅的城市化發展分三個階段(見圖4-1),第一階段1990-1995年,城市化率5年時間才增加了1個百分點,1995年比全國低近六個百分點;第二階段,1996-2001年又用了近六年的時間(中間稍有波動),城市化率才又增加了1個百分點,1999年後一直比全國低十個百分點;第三個階段,2002年到現在,發展速度加快,平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左右,這4年發展速度基本與全國同步。甘肅第一、二階段城市化發展緩慢,有多方面原因,但人為造成的二元社會結構,農民和市民的身份限制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第三階段發展加快也有多方面因素,但2002年加入WTO減輕城鄉二元結構的分化,遵循WTO規則,政府行為逐漸按照國際慣例行事,逐步賦予農民國民待遇,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註:《2005年甘肅年鑒》沒有提供1978-1989年間的人口數據。
圖4-1 1978年-2004年甘肅與全國城市化發展水平比較
(二)甘肅與全國1985年-2004年間二元比較系數變化情況及對比
據其他統計資料和圖4-2對二元對比系數的計算結果顯示,從1983~2004年,甘肅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演化可分為四個階段(見圖4-2):
第一階段(1983~1987年)二元結構改善。1983年甘肅省與全國二元對比系數相比,城鄉二元結構非常顯著,1983年-1987年二元對比系數呈上升趨勢,到1987年與全國二元比較系數只差4個百分點,城鄉二元結構水平接近全國水平;
第二階段(1988~1993年)二元結構加劇。二元對比系數遞減,降低了4.2個百分點,城鄉二元結構加劇,與全國的變動趨勢基本一致(全國降低了4.53個百分點);
第三階段(1994~1998年)二元結構淡化。雖有波動,但振幅不大,比第二階段有所緩解,至1998年,甘肅二元對比系數提高到20.28%,表明甘肅省城鄉二元結構狀況有所改善,但對比發展中國家通常31%~45%的水平,仍屬於二元結構比較顯著的地區,這一階段與全國變動趨勢基本一致(全國二元對比系數增加到25%左右,也低於一般發展中國家31%~45%的水平,顯示二元結構還較為典型,而且全國二元比較系數比1983年低了5.3個百分點,與1983年相比城鄉二元結構狀況加劇);
第四階段(1999-2004年)二元結構又進一步加劇。二元對比系數遞減,到2003年降低了4.87個百分點(全國降低5.56個百分點),但甘肅與全國在2004年都稍有增加趨勢,全國更明顯一點。
形成改善、加劇、緩解、再加劇這樣一個四階段演化過程,直接原因在於農業、農村經濟和城市二、三產業發展的不平衡。第一階段二元結構的改善得益於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帶來的農業超速增長和鄉鎮企業的興起;第二階段二元結構加劇起因於這一時期由農村第一輪改革產生的激勵效應衰減,城市工業發展速度遠遠快於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速度;第三階段二元結構的淡化趨勢得益於1993-1995年在農村進行的有益於農業和農民的改革,如實行土地使用權依法有償轉讓等,再次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第四階段二元結構的加劇趨勢, 一方面顯示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因缺乏進一步的制度創新而出現徘徊,另一方面又揭示了由於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城市二、三產業出現波動性增長。直到2004年以來中央做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實行「兩補貼,三減免」,各地陸續取消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等惠農措施,才使2004年全國和甘肅的二元結構都顯現改善趨勢。
圖4-2 1985年-2004年甘肅與全國二元比較系數對比
註:《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和《2005年甘肅年鑒》沒有統計1978-1985間的相關數據。
(三)1978年-2004年間甘肅與全國的城鄉收入差異系數對比
1978年甘肅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比全國水平高14.1個百分點,1980年甘肅與全國差距最小,僅高2.03個百分點, 2004年又比全國水平高出6.1個百分點,而2004年與1978年相比,差異系數還上升了0.34個百分點,與差距最低的1980年相比則上升了12.92個百分點。1983~2004年間,甘肅的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均超過全國同期各年度5個百分點以上(除1980年),基本在5~10個百分點之間,這種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在全國也是比較突出的。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在1978~1983年間遞增,以後雖有波動但基本上處於遞減狀態,這與二元對比系數所體現的二元結構階段性特徵並不完全相符,表明甘肅省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斷擴大的趨勢(見圖4-3)。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在農村改革啟動後,1980年後城市也開始嘗試性地進行某些領域的改革,1982年以後城市改革逐漸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尤其是1984年糧食大豐收後,社會輿論對農業生產普遍比較樂觀,主流觀點認為農村改革已取得重大突破,今後的道路將比較平坦。相反,城市改革起步慢,困難重重,風險大。從1985年開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改革重心都向城市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方向戰略轉移。為了保證城市改革的順利推進,財政資金和各種資源配置逐步向城市傾斜,以城市為中心的利益格局的恢復,集中體現在城市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國家財稅制度改革等領域。這種城市主導型改革,扭轉了利益天平向農村的傾斜,逐漸加大城市的利益籌碼。城鄉差距重新擴大,並有恢復甚至超過改革前城鄉差距的勢頭。這樣在這種挖農補工的城市主導型的改革中,農民與市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註:《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未統計1989年以前個別年份的相關數據。
圖4-3 1978-2004年甘肅與全國的城鄉收入差異系數對比
(四)1978年-2004年甘肅與全國城鄉恩格爾系數差異度比較。全國城鄉居民食品消費差距先慣性縮小後又再次擴大,1978年擴大到10.20%,而後1985年城市恩格爾系數又猛然比農村降低4.5個百分點,之後城鄉恩格爾系數差距逐漸縮小到1989年的0.3個百分點,接著又呈逐漸擴大趨勢,1999年城市比農村的恩格爾系數低10.53個百分點,之後2000-年2004年間,一直在8.52%與9.66%之間徘徊。甘肅的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異度,有的年份遠大於全國,1995年、1996年分別高達19.26%、17.03%,表明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差異非常大,到2004年降至10.91%,但仍屬於E>10%時段,二元結構比較明顯;但有的年份又低於全國,如1989年、1993年、2001年、2003年分別比全國低0.88、3.22、0.49、0.65個百分點,表明這些年份甘肅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差距略小於全國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全國和甘肅的城鄉恩格爾系數差異度都很小,分別為0.3%、0.22%,竟然達到E<2.5%,表明1989年城鄉居民用於食物消費的支出差距很小。這與1989年國家適當提高了定購糧食、食油的收購價有很大的關系。另外從兩個指標綜合反映的情況看,甘肅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大於全國同期水平,生活質量差異大於全國同期水平,這與甘肅二元結構對比系數反映的情況基本相符。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差異度也反映了二元結構階段性的特徵,在1981年以前一直上升到1981年的13.80%,然後又開始下降,在1982~1985年、1986~1994年、1995~1999年、2000年-2004年四個階段中,有一個「兩頭高、中間低、中間波動大」的特點,與二元對比系數反映的階段性特徵基本一致(見圖4-4)。 這兩個指標的變動特點提示我們,在使用恩格爾系數差異度指標時,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給出一些前提條件,比如居民在城鄉之間的流動、消費支出的貨幣化程度等。
註:《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和《2005年甘肅年鑒》沒有統計1978-1988間個別年份的相關數據。圖4-4 1978年-2004年甘肅與全國城鄉恩格爾系數差異度及對比
四、結論
(一)甘肅城市化發展非常緩慢, 2004年甘肅的城市化水平才相當於全國1994年的平均水平,整整落後了10年,還處於非常典型的二元結構狀態,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合力阻礙了甘肅的城市化進程。若按甘肅近三年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的發展速度計算,僅僅按城市化水平衡量,到2056年甘肅才能完成城鄉一體化,還需50年;按全國近七年每年平均增加1個百分點的發展速度計算,到2040年全國整體上完成城鄉一體化,還需36年。差距將在13-14年,所以雖然目前甘肅城市化發展步伐有加快發展的趨勢,但還必須進一步加大發展力度,加快發展速度。
(二)甘肅省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分階段演化的特徵,二元結構總體上處在「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模型」所描述的「單一農業為中心的不發達經濟」——「二元結構的發展中經濟」——「穩定增長的發達經濟」結構變遷過程的中間階段,二元結構有淡化趨勢,但效果不明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程度整體上仍然高於全國平均狀況,最高的超過10個百分點,最低的也超過2個以上百分點。
(三)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差異變化程度與二元結構演化階段基本相符,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
差異與之不盡相符,這其中更深層的原因有待進一步探討,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甘肅省城鄉居民
生活水平差異有日趨擴大趨勢(見圖4-3)。庫茲涅茨在有關收入分配問題的倒「U」型理論中,描
述了隨著經濟增長,收入差距先擴大後緩和的倒「U」型軌跡。一些學者運用統計回歸分析所得到的
結果支持了倒「U」型假說,研究結果十分清楚地表明:人均DGP在201~300美元時,收入不平等
程度最高;人均GDP在301~500美元時,收入不平等開始糾正。甘肅省1996年人均GDP達到349.5
美元,首次超過301美元後,人均GDP逐年上升,但城鄉收入差距卻繼續呈擴大趨勢,直到1999年
人均GDP達到443美元時才開始糾正,而全國是1997年開始糾正的,表明甘肅經濟發展過程存在不
合理性。所以說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否則會延緩今後甘肅省的經濟發展。
(四)以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恩格爾系數差異度反映的甘肅省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只是一系列原因的最終結果。而二元對比系數盡管與這一結果直接相關,即農業與非農業勞動生產率差別是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恩格爾系數差異度較大的直接原因,但也只是原因之一。經過20年左右工農業生產的持續增長之後,甘肅省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沒有明顯改變,說明僅有經濟增長是不足以使欠發達地區走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狀況的,必須要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這些因素,包含在上面我們所分析的指標體系中。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包括三次產業結構和各產業內部結構)、建立城鄉統一的市場、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包括加快小城鎮建設)等,就是今後甘肅省擺脫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狀態,加快實現由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結構轉化的幾個主要切入點。
上面我們以甘肅和全國1978年-2004年間各指標運行狀態為依據,以四個指標值五級劃分的臨界值為參照,對甘肅的二元經濟結構演變軌跡作以縱向分析,並與全國同期指標作以橫向對比分析,找出甘肅與全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差距,准確定位了甘肅城鄉一體化發展所處的階段,以期對我省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政策制定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和路徑選擇有參考價值。
自己下載來看看```````````
8. 2011年甘肅天水市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多少啊
額。。不客氣的說一句蘭州的我都不知道呢,再說官方想把數據說多少就說多少咱也木有辦法。。
9. 2011年甘肅徽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隴南市徽縣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1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縣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現跨越式發展為主線,努力克服「8.17」特大暴雨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抓重點推全局,攻難點求突破,創亮點顯特色,在發展經濟、保障民生、項目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國民經濟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圓滿完成年初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實現了「十二五」開門紅。
一經濟運行總體態勢
總體來看,全縣經濟運行整體呈現平穩較快增長態勢。據初步核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9.4億元,同比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4億元,同比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12.9億元,同比增長16.9%;第三產業增加值8.1億元,同比增長12.1%。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我縣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1.5:39.6:28.9調整為28.4:43.9:27.7。縣域經濟呈現出了以工業較快增長為主動力,農業穩定增長為基礎,三產相關行業協同發展為促進的平穩較快增長格局。三次產業增長速度分別為6%、16.9%、12.1%。
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一是工業經濟結構單一,依然處於礦產資源依託型的發展階段。隨著礦山資源的貧化,入選品位逐漸下降,礦產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形勢比較嚴峻,給工業經濟持續增長帶來壓力。二是產業化農業發展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農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受傳統農業生產條件的制約,農業特色產業品牌優勢不強,產業化農業發展滯後,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產業鏈條不長。農業自然生態優勢以及部分農產品傳統優勢在目前還未能轉化為具有競爭力的經濟優勢。三是對外開放程度和招商引資總量有待提高,民間投資活力需進一步激活。四是與我縣各項產業發展相匹配的高科技技術力量有待增強。
二農業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核心目標,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強化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科學推進農村改革與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平穩發展。2011年,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23107萬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種植業88560萬元,林業3946萬元,牧業29405萬元,漁業245.85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950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8.2%、-3.4%、16%、24%、6.7%。農業增加值達到8.4億元,比去年同比增長6.0%。其中:種植業57389.77萬元,林業3027.27萬元,牧業22613.56萬元,漁業223.93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247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2%、-3.8%、19%、27.5%、6.7%。全年糧食種植面積55.44萬畝,總產156158.38噸。發展中葯材4.79萬畝,烤煙0.42萬畝,蔬菜10.27萬畝,同比均略有下降;發展瓜類2.27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主要產品產量見表一:
全年肉類總產量13458.85噸,比上年增加409.06噸,增長3.13%;年末牲畜存欄、出欄情況見表二:
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2011年,完成6個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建成生態文明村20個;建設文化廣場3個,1140平方米;硬化通村道路36條,28.5公里;新建住宅小區1處,新建住宅112戶。農村人居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觀。
累計輸出勞務4.18萬人次,創收4.04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比增長2.96%和29.1%。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新增水平梯田1.41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04萬畝,全年造林面積2.88萬畝。
年末實有耕地面積39.48萬畝,與上年持平。
農村經濟穩步增長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在穩定糧食總產的基礎上,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擴大特色產業基地規模,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形成規模擴大、領域延伸的新格局,拉動了農村經濟的平穩增長。二是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了農業的科技含量。三是農產品價格平穩上升,促進農民增收。四是勞務輸出力度加大,外出務工人數快速增加,勞務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
三工業
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按照「把握大趨勢、發展大產業、盯緊大企業、建設大園區、提供大服務」的總體要求,積極實施大產業大集團戰略,以園區建設為突破口,走好「大項目帶動、集群化發展、園區化承載」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全縣工業經濟較快增長,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2011年,全縣1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5.7億元,同比增長21.0%;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7億元,同比增長24%;實現稅金2.7億元,同比增長36.6%。主要產品產量見下表三: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是縣委、政府按照「優勢產品---優勢企業---優勢產業」的模式,不斷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使骨幹企業帶動作用明顯,成為工業強縣的重要支撐。寶徽公司、金徽酒業公司入選2010年度甘肅工業百強企業。二是縣委政府認真落實各項涉企優惠政策,主動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不斷優化工業發展環境,促進工業經濟企穩向好。三是鉛鋅價格逐漸回升,拉動了整個工業經濟增長。四是工業經濟結構有所調整,輕工業所佔比例逐漸增加。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築業
縣委、政府堅持「項目帶動」戰略不動搖,在著力打造最佳人居環境,城區品味和功能上下功夫,在創造經濟發展的硬環境上取得了新突破。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取得了新進展,有力地改善了城鎮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明顯增加。2011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9億元,增長63.7%。
固定資產平穩增長的主要因素:一是縣上以狠抓重點項目建設為突破口,通過招商引資、啟動民資等多種途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建設了一批重大產業、基礎設施、生態建設、民生工程、社會事業等方面的項目。二是整合各種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工業集中區建設,拉動了固定資產投資額提升。
五交通、郵電和旅遊
交通運輸業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全縣營運汽車擁有量739輛,其中貨運車462輛,客運車277輛。貨運周轉量40140萬噸公里,同比增長9.1%;客運周轉量14016萬人公里,同比增長3.04%。
電訊事業日新月異。2011年,全縣郵電業務總量2381.7萬元;城鄉固定電話達到3.7萬部,同比增長246%。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2.2萬戶,同比增長19.1%,普及率為72部/百人。
生態旅遊和人文旅遊同步快速發展。充分發揮「隴上江南」的獨特生態資源稟賦,積極探索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和休閑娛樂相結合的特色旅遊產業開發路子,初步形成了以三灘生態旅遊為主體,以嘉陵江漂流、月亮峽度假村、銀杏山莊特色農家樂為輔助的三灘風情旅遊線。全年旅遊接待總人次達39.55萬人次,旅遊業綜合收入達17317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8.3%和28.1%。
六商貿流通與物價
全縣商貿流通繁榮活躍,呈現出以住宿餐飲業持續見旺,以城鎮商貿城、綜合貿易市場、小商品批發市場、農特產品專業市場等為物流交易主渠道的商貿經濟發展格局。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0004萬元,同比增長17.6%。批零貿易業零售額9717萬元,同比增長8.5%,住宿、餐飲業營業額16839萬元,同比增長46.6%。批零貿易業商品銷售總額13538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4.3%。
全年商品零售物價總指數為105.6,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4.8。
七財政、金融與保險
財政增收較快,實現收支平衡。全縣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5.05億元,比上年增長33.8%,其中本級收入1.87億元,同比增長70.3%,財政支出9.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幹部職工工資按月足額發放,行政事業單位正常運轉有效保障。
金融運行基本平穩,居民儲蓄有所增加。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8.22億元,比上年下降1.4%,各項貸款余額為30.90億元,比上年下降5.3%,居民儲蓄存款22.83億元,增長15.8%。
保險事業快步發展,保險覆蓋面積持續擴大。險種日趨完善,保險賠付更加及時、規范,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11年全縣保費收入3211萬元,賠付476萬元。其中財產險費收入942萬元,賠付380萬元;人身保險費收入2269萬元,業務給付96萬元。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工作認真貫徹科教興縣戰略,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1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5.4%,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了53%,推出科研成果11項。
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全縣教育工作以鞏固「兩基」為工作重點,優化教育結構,調整教育布局,狠抓義務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形成了幼教、普教、職教、成教全面協調發展的格局。2011年,全年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100%和98.4%,全縣高考上線率達到78.1%。高考錄取1434人(含三校生),本科上線820人。初中五科合格率達到17.2%,小學雙科合格率達到84.8%。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工作一手抓文化繁榮,一手抓市場管理整頓,得到較快發展。全縣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15個,圖書館1個,電視台1個,鄉鎮廣播電視站15個,全縣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6%,城區有線電視節目增至114套,城鄉有線電視用戶1.8萬戶,城鄉人民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醫務人員隊伍素質有所提高。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23(不含個體)個,其中:縣級衛生機構2個,鄉鎮衛生院17個,鄉鎮防保所1個。有病床506張,衛生技術人員482人,其中執業醫師125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18人,擁有病床2.29張,村衛生室覆蓋率達100%。
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強了全民參與意識,提高了體育事業發展水平。全縣共舉辦各類群眾運動會16次,參加運動員近1.1萬人(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穩定。年末全縣總人口為22.2萬人;按地域分:城鎮人口7.79萬人,鄉村人口14.41萬人。全縣男性人口為11.57萬人,女性人口10.6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841人,出生率為8.3‰;死亡人口1130人,死亡率為5.1‰,自然增長率為3.2‰。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初步統計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4元,比上年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3737元,比上年增長12.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現金支出3070元,比上年增長25.2%。單位從業人員年人均勞動報酬達到32752元,比上年增長16.39%。
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年末全縣參加基本養老8320人,年養老金基金征繳額3733萬元;失業保險人數為6381人,全年發放失業金174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有序推進,全面參合農民17.56萬人;共籌集農村合作醫療基金4038萬元,為12412名住院農民報銷醫葯費2065萬元。
民政救濟救災工作有效運行。全縣共下撥救災款832.8萬元,發放五保供養資金165.8萬元,發放城市低保資金1231.3萬元,發放農村低保資金1975.4萬元,城鄉困難群眾和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昂首跨越的2011年成為過去,激情奮進的2012年已經來臨。新的一年裡,讓我們在縣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建設富庶文明和諧幸福新徽縣而努力奮斗,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
【註:1、本《公報》各項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2011年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年鑒》為准;2、交通、旅遊、財政、金融、保險、教育、科技、文化、廣電、體育、民政、郵電、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數據由相關部門提供。】
10. 甘肅省敦煌市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1、城鎮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9.78元。2、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8890.79元。3、農民人均純收入2980.1元。4、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766.45元。作簡要回答。 甘肅政劍律師事務所 李生才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