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鄉規劃

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鄉規劃

發布時間:2021-03-02 02:34:27

『壹』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生態城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歷史選擇,生態城市建設與治理是社會進步、現代化進程中的頭等需要,綠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態城市建設是最大民生工程和時代要求。今後,我們將繼續秉承獨立、高端的學術風格,深入學習、系統研究生態城市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和一些好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做好中國生態城市綠皮書年度編撰和發布工作,為美麗中國夢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們將繼續組織人員積極開展城市生態等領域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同時以編撰生態城市綠皮書等重大課題為切入點,探討世界各種模式的轉型和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的經驗、教訓和趨勢,積極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努力為各級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相關的理論支持和智力保障。
以創新精神推進生態城市建設
中國生態城市綠皮書主編 蘭州城市學院副院長 劉舉科
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大致可概括為6類示範型生態城市,即環境友好型城市、資源節約型城市、循環經濟型城市、景觀休閑型城市、綠色消費型城市和綜合創新型城市。
近年來,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生態城市建設理念深入人心,掀起了生態城市建設熱潮。我國提出建設低碳城市、生態城市等有關建設目標的城市已達259個,佔地級市比例的90.2%。目前,生態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各城市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生態城市建設的法規標准正在進一步完善,生態城市特色正在逐步彰顯。
但是,我國生態城市建設也存在許多問題和挑戰。一是生態城市建設缺乏法制保障與頂層設計,生態化標準的執行力度弱化。生態城市建設缺乏硬性約束和法規保障。政府、企業往往偏重於經濟發展指標,而相對弱化環境保護指標的落實。二是城鄉生態文明建設一體化未形成共識,忽視區域聯系和城鄉聯動。城市是區域的核心,區域是城市的基礎。在我國現階段進行的生態城市研究與建設中,只是片面強調各中心城市的生態發展,而忽視了城鄉之間的生態關聯和有機聯動。三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合力機制未能形成,公眾參與的廣度不夠。此外,生態城市建設不能因地制宜,建設重點和特色彰顯不夠。
生態城市的本質是追求人與城市自然和諧互惠共生結構,其思想基礎是生態人本主義。遵循生態文明的理念和現代城市精神建設生態城市,在我國是一個全新的探索,既沒有現成的模式,也沒有固定的途徑,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開拓創新之精神逐步推進。
要站在新的高度認識問題
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城鎮化,城鎮化發展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工業化發展,使我國經濟很快變得強大起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城鎮化有密切關系。
同時,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生態環境問題逐漸突出,也是一個客觀的現實。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充分體現了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對於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是很廣泛的,包括自然方面的問題,我們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開發,也包括如何管理社會,管理我們自己,管理我們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歐美國家曾經總結出了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經驗。但是,歐美國家已經發展了很長時間,今天它的自然結構和社會經濟結構很少變化,是一種比較穩定的狀態,表現在科學技術、對資源的利用程度、對環境的控制和管理程度都比較高,因此,發展中國家不能直接拿來就用。中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速度快,經濟發展階段又處於中低的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我們要站在一個新的高度。
以城鎮化為中心來思考轉型和發展
城鎮化是一種強大的發展動力,從改革開放之後,每一步城鎮化往前發展都推動了我們工業化的發展,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從去年以來,中國的發展進入新常態之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靠自身內生的力量,這種自身內生的力量就是城鎮化的進程。以城鎮化為中心來思考轉型和發展,帶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升級,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當前,中國進入了城市化建設的加速期,進入了城市化建設的新時代,這個新時期就是以城市化引領工業化,以生態文明引領工業文明這樣一個新的時期。盡管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還處於初級階段,但將來的發展大有希望。上海的崇明島,西安的滻灞國家森林公園,還有的甘肅嘉峪關,深入到各省市,可以發現很多生態城市建設的典型。以綠色的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這個態勢現在已經形成了。
實際上城鎮化的問題,無論是目的還是方方面面,都是涉及到人文精神的確立。「要讓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怎樣把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相銜接,走出中國特色城鎮化的道路,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
生態城市綠皮書所反映的是中國生態城市的年度性發展進程,對於城市建設具有很強的導向性作用,它提供的是一種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支撐,對整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發揮了積極有效的參考作用。

『貳』 2020年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是什麼

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目標是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長遠目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是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強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2)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鄉規劃擴展閱讀:

戰略任務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

一是優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節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是保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建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參考資料:網路-生態文明建設

『叄』 如何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從生態文明建設出發

從生態文明角度出發,城市的規劃應該考慮到啊,實用性和氯化鋅油漆,應該注意防護的構建與周圍的環境能否自然和諧統一。

『肆』 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對城市的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推進抄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從五個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既是目標任務之一,也是實現「更高要求」的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必將促進全民族生態道德文化素質的提高。我國環境惡化遲遲不能根本好轉,這與人們的生態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關系。近些年來,我國城鄉人民的生態意識、環保觀念日益增強,參與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但生態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於人民大眾。相當多的人生態道德文化水平低下,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
我國是具有悠久生態道德文化與倫理的國家,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而樸素的生態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華民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境界。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我國率先跨入生態文明社會,不但會使全國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人文、民生面貌為之一新,而且必將大大加快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伍』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意義是什麼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意義是: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內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容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較大的資源環境代價。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全面開展生態城市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新的發展階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重大部署,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全國上下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陸』 如何處理好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當前乃至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任務。如何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鎮化全過程之中,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內涵
城鎮化是指伴隨工業化的進程,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數量增加和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擴散的歷史過程。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理念,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來反映人類文明的程度,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主張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因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可以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在價值理念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就是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要按照客觀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在自然承載力范圍內推進城鎮化。此外,還要努力構建城鎮的生態文化,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態意識,倡導社會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的牢固樹立。
在社會實踐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到合理、有效。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形成人類社會可持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要求城鎮化從一個區域整體的角度考慮人與自然的平衡,強調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功能協調互補,注重地區各自的主體功能發揮。使得大中小城市、城鎮之間以及城鎮內部既有交換的外循環,也有交換的內循環,甚至還有微循環。
在時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城鎮化也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因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不能只看當前,要看得更加長遠。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認識和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而且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出現的矛盾也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多樣,這就更加需要用發展的歷史觀來認識生態文明指導下的城鎮化規律和內涵。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形成生態保護意識。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和傳統。古人雖然對自然的認識處於蒙昧的狀態,但是懂得尊重自然規律。隨著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深入以及對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強,生態意識卻越來越淡薄了。因此,重新建立正確、科學的生態意識是保證生態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重要前提。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規劃空間格局。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要求根據土地空間的自然屬性和自身特點,規劃土地空間格局,做到合理開發和有序開發。規劃空間格局重點是優化土地空間結構和提高土地空間的利用效率,從佔用土地的外延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土地空間結構為主,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逐步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城市居住空間、公共設施空間、保持農業生產空間。需要從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來系統規劃,空間格局既要從國家的全局著眼,又要從地方的優勢和劣勢著眼,避免空間格局凌亂無序。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城鎮化過程既表現為人口的聚集,又表現為產業的聚集。產業的聚集為人口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得進入城鎮的人口可以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同時,大量人口向城鎮集中,又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既關繫到產業本身能否持續發展,又關繫到城鎮的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的動力。要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通過新型工業化促進城鎮化良性發展。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探索生態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鎮化,城鎮是為人的聚集和發展提供場所,因此城鎮化需要圍繞著人的全面發展來推進。不僅要給城鎮居民提供必要的物質產品,還要提供良好的生態產品。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水、電、路、氣、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要逐步完善,公共服務能力要不斷得到增強,生態環境要持續得到改善,城鎮運行效率要進一步提高。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的城鎮化就是要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培育生態文化。生態文明理念需要通過生態文化這個載體在人類社會中傳承,城鎮化過程是培育生態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城鎮化過程中,要引導人們科學認識生態的價值,實現思維方式的生態轉型。在生產領域,要倡導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在消費領域,要樹立健康的消費理念,養成與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承受能力和個人收入水平相適應的合理消費行為。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保障措施
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需要相應的機制來提供保障,使城鎮化過程向著健康城鎮化、生態城鎮化、可持續城鎮化方向發展。為此,要建立和完善制度體系,形成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長效機制。
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為指導,制定科學、系統的城鎮規劃體系。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的發展存在於特定的土地空間。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因此,要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戰略的要求,從全局出發,注重地區之間的差異性,著力發揮地區的優勢,科學地制定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規劃,形成生態良好、功能定位準確、產業布局合理、區位優勢凸顯的城鎮化格局。
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契機,促進城鎮生產方式轉型。發達國家城鎮化的實踐表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都要落實到發展方式的轉變上來。我國城鎮化進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這些經驗值得借鑒。因此,推進城鎮化建設,首先要注重發展方式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要集約使用各種資源,對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礦產資源要制定合理的開發強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注重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形成適應市場需求、合理利用資源、可持續的產業結構體系。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要求,積極培育城鎮生態文化。要加強對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通過各種宣傳手段使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首先,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舉辦一些生態文明相關的會議,組織一些喜聞樂見的活動。其次,要完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載體建設,為生態文化的傳播提供渠道和途徑。最後,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向公眾和社會提供生態文化創意產品與服務,最終形成可永續傳承的生態文化。
以生態補償機制為手段,促進區域城鎮協調發展。各地區資源環境稟賦不同,承載的生態功能不同,各區域實現城鎮化的途徑也會存在差異。對於優先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應發揮其經濟基礎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等優勢,實現人口聚集和經濟聚集的主體功能。對於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應發揮其土地生產力較高、生態涵養較好的優勢。要建立以生態補償機制為主、均衡性轉移支付和地區間橫向援助機制為輔的經濟手段,實現不同區域的經濟互補和環境互補,推動不同區域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以財政金融手段為引導,提高城鎮化發展效率。財政政策要著眼於支持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潛力,利用財政政策杠桿來有效引導城際間產業分工與協調。要利用合理的金融手段拓寬城鎮化過程中的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多元化的資金來源。發揮地方金融機構的作用,大力發展適合城鎮化建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以科學的考評機制為載體,形成城鎮化的綠色導向。要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科學的考評激勵機制。要強化領導幹部的生態文明意識,根據主體功能定位確定不同的考核目標,加大生態文明相關指標在城鎮化考評中的權重。通過科學有效的考評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走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

『柒』 如何將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有機結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7 城 市 規 劃 199716
黃光宇 陳 勇
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
計方法研究3




【提要】 本文從復合生態系統理論
角度界定了生態城市的概念 , 並從社
會、經濟和自然三個系統協調發展角
度 ,提出了生態城市的創建標准 ,從總
體規劃、 功能區規劃、 建築空間環境設
計三個層面探討了生態城市的規劃設
計對策 , 提出了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
設計方法 , 以期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
開展。
【關鍵詞】 生態城市; 生態導向的
整體規劃設計
當前 , 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為目
標的生態化運動 , 已在世界范圍內蓬
勃展開 ,並且向多方面滲透 ,城市由單
純靜止的優美的自然環境取向趨向於
更新的全面生態化。人們也越來越清
晰地看到城市發展的生態化途徑 , 認
識到「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不是一個
為人類表演的舞台提供一個裝飾性背
景 , 或者甚至為了改善一下骯臟的城
市 ,而是需要把自然作為生命的源泉、
社會的環境、 誨人的老師、 神聖的場所
來維護」(McHarg , 1969) , 人與自然
必然是夥伴關系 , 必須與大自然合作
才能使兩者共同繁榮。建立一個與大
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類新文明已是不可
阻擋的歷史潮流 , 這標志著人類正邁
入 「生態文明時代」 。建城已走向生態
自覺。
人類在建城活動中的生態思想經
歷過生態自發、 生態失落、 生態覺醒、
生態自覺幾個階段 , 反映了人對自然
的關系從尊重順應到控制征服到保護
利用直至上升到協調共處 , 這種變遷
反映了不同社會發展時期人類建城的
價值取向 , 實際上也是人類對理想城
市探求的過程。生態的價值取向使在
生態學原則下建設未來城市已成為人
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 , 是世界各國
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 , 改變傳統經
濟發展模式 , 謀求全球全人類可持續
發展的結果。是人類獲得改造世界巨
大能力時 , 謀求人與自然共生和更加
理想的人居環境的結果。城市發展模
式從傳統的經濟導向向生態導向轉
變 , 標志著給人類最高文明的城市的
更新和開發建設帶來了新的希望 , 也
體現了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
一、 生態城市概念及其創建標准
從「易經」 、 「道德經」 到康有為的
「大同書」 ,從 「太陽城」 、 「田園城市」 到
道薩迪亞斯的「人類環境生態學」 , 人
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理想生活與住區
的積極探索與追求 , 當傳統的城市聚
落的自發的生態化思想逐漸轉變為早
期的生態覺醒 , 進而轉變為生態自覺
之後 , 人類的環境價值觀發生了根本
性的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已不再適
應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城市發展
了。在可持續發展普受關注的今天 ,
人類向何處去 ? 城市向何處去 ? 國際
社會相繼開展了對「未來城市」的研
究 , 從生態學角度提出了面向未來的
城市發展構想 , 構築了一個嶄新的城
市概念和發展模式 — — —生態城市
( Ecopolis) 。它是人類建城生態價值
取向的結果 , 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
趨向 , 是可持續發展的人類住區形
式。
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 , 綜
合研究社會 — — — 經濟 — — — 自然復合生
態系統 , 並應用生態工程、 社會工程、
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而建
設的社會、 經濟、 自然可持續發展 ,居
民滿意、 經濟高效、 生態良性循環的人
類住區。其中人和自然和諧共處 , 互
惠共生 , 物質、 能量、 信息高效利用 ,
「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 ,人為創造力和
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 而居民
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
的保護」 ( Yani t sky ,1987) 。
生態城市的「生態」 , 這里已不是
狹義的生物學概念了 ,而是包含社會、
經濟、自然復合協調、持續發展的含
義;生態城市的「城市」 在地理空間上
已不是 「城市市」 ,而是 「區域市」 (城鄉
空間融合的含義) , 是人與自然共生、
共榮、共存的復合系統。所以它不同
於以往城市以掠奪其外界資源的方式
來促進自身繁榮 ,它是非掠奪性的 ,既
能供養人類 ,又能「供養」 自然。可見
生態城市是以一定區域社會、 經濟、 自
然持續發展為基礎而存在 , 這是最普
遍意義上的概念。從世界范圍來看 ,
相對獨立的國家 (地區) 、 城市之間又
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依存關系 , 要實
現人類與自然的共生 , 需要全球全人
類的共同合作 , 因而生態城市是具有
全球全人類意義的共同財富。
生態城市與自然保護主義的「綠
色城市」 是不同的 ,並不是簡單地增加
綠色空間 ,單純追求優美的自然環境 ,
而是以人與自然相和諧 , 社會、 經濟、
自然持續發展為價值取向 , 實現既能
滿足今世後代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 又
能保護人類自身生存的環境。值得一
提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首
倡的「山水城市」 構想 ,山水城市與生
態城市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與自然
相和諧 , 可以說山水城市是有中國特
色的生態城市的一種提法。
建設生態城市是人類保護自身賴
以生存環境的客觀需要 ,是社會、 經濟
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 是
實現全球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
擇。生態城市的創建標准(目標)應以
社會生態、 經濟生態、 自然生態三方面
來確定。生態城市的創建 , 具體說來
要滿足實現以下標准:
3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資助項目(項
目編號946200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城 市 規 劃 18 199716
11 廣泛應用生態學原理規劃建
設城市 ,城市結構合理、 功能協調 ,所
在區域對其有持久支持能力 , 與區域
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相適應。
21 保護並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資
源與能源 ,產業結構合理 ,實現清潔生
產。
31採用可持續的消費發展模式 ,
實施文明消費 ,物質、 能量利用率及循
環利用率高 ,消費效益高。
41 有完善的社會設施和基礎設
施 ,生活質量高。
51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
環境質量高 ,符合生態平衡的要求。
61生態 (健康) 建築得到廣泛應
用 ,有宜人的建築空間環境。
71 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並尊重
居民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特性。
81居民的身心健康 , 生活滿意度
高 ,有一個平等、 自由、 公正的社會環
境。
91居民有自覺的生態意識 (包括
資源意識、 環境意識、 可持續發展意識
等) 和環境道德觀 , 倡導生態價值觀、
生態哲學和生態倫理。
101建立完善的動態的生態調控
管理與決策系統 ,自組織、 自調節能力
強。
以上十個方面 , 說明了生態城市
在社會生態、經濟生態和自然生態三
個方面的互相聯系和相互制約的內
容 , 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生態城市的建
設目標和價值取向 , 也反映了生態城
市的基本特徵和必須具備的主要條
件。
二、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法
生態城市是人類的理想住區 , 它
的實現有個發展建設過程。未來的生
態城市 ,不是從天而降 ,也不同「海市
蜃樓」 或 「烏托邦」 ,而是從現實城市的
不斷更新和改造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
是在繼承舊有城市一切文明的基礎上
有目的、有計劃地發展與演化的結
果。傳統的規劃方法、規劃觀念已不
再適應當前城市的發展 , 建立引導城
市 「生態化」 和適應生態城市建設的全
新的規劃設計方法體系 , 是走向生態
城市的基礎 ,是建設高效、 和諧、 持續
發展的生態城市的客觀要求。
(一)著眼於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
設計方法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是
在對傳統規劃方法反思基礎上 , 摒棄
傳統規劃價值觀 , 適應城市生態化建
設而提出的。我們知道城市是社會、
經濟、 自然復合系統 ,生態導向的整體
規劃設計就是以此復合系統為規劃對
象 ,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 ,以人與
自然相和諧為價值取向 ,應用社會學、
經濟學、 生態學、 系統科學、 生態工藝
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 , 分析利用自
然環境、 社會、 文化、 經濟等各種信息 ,
去摸擬、設計和調控系統內的各種生
態關系 , 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調
控對策。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
法倡導的是人與自然的互惠共生 , 與
傳統的規劃價值觀有本質區別 , 是對
人類主宰自然、追求物質利益的傳統
規劃價值取向的徹底否定。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實
質上是從人類生態學的基本思想出
發 ,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 ,以自然
生態優先原則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
系 ,並採取行政立法、 科技等手段 ,促
進系統向更有序、 穩定、 協調的方向發
展。最終目標是建設宜人的人居環
境 ,實現人、 自然、 城市和諧共生 ,持續
協調發展。
1、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的特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不
同於傳統的規劃方法 , 較之有以下特
點。
系統性 系統思想把城市看作一
個功能整體 ,一個社會、 經濟、 自然三
者復合的系統 , 而不是三者的簡單組
合。規劃設計變單因單果的鏈式思維
為系統思維 ,綜合分析、 研究和處理城
市系統各要素的整體聯系。
整體性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
計不是單一的物質形體規劃(p hysical
planning) ,而是兼顧社會、 經濟、 自然
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規劃 (integrated
planning) 。 它不再僅僅是為了單純的
物質建設的需要 , 它必須同時考慮生
態環境和社會的後果; 在規劃工作上
也不再是只有少數單學科背景的規劃
人員 ,而是多學科的共同參與 ,是跨學
科、 多層次的綜合研究。
可持續性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
設計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導向 ,
從城市長遠利益出發的 , 憑借必要的
技術手段 , 保證規劃設計既滿足當前
的發展需要 , 又不危及子孫後代的發
展 ,合理配置資源 ,不因眼前、 局部的
利益而用 「掠奪」 的方式來促進城市暫
時的 「繁榮」 ,保證每個階段發展目標、
發展途徑的科學性、 合理性。
生態導向性 廣泛應用生態學原
理、 方法來規劃設計、 調控城市中的各
種生態關系 , 引導城市「生態化」 。這
種導向性是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
的核心和重點。
2、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的原

城市是社會、 經濟、 自然三者復合
的巨系統。三者交織在一起 , 相輔相
成 ,相生相剋 ,相互關聯而不可分割。
城市的自然及物理組分是城市賴以生
存的基礎; 城市各部門的經濟活動和
代謝過程是城市生存發展的活力和命
脈;而城市內人的社會行為、 文化觀念
則是城市演替與進化的動力泵 (馬世
駿、 王如松 , 1984) 。生態導向的整體
規劃設計三者兼顧 ,不偏廢任一方面 ,
既遵循三要素原則 , 又遵循復合系統
原則。
社會生態原則 以人為本 , 公眾
參與 , 滿足人的各種物質和精神方面
的需求 ,創造自由、 平等、 公正和穩定
的社會環境。
經濟生態原則 保護與合理利用
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 , 提高資源的再
生和綜合利用水平 , 實現資源的高效
利用 ,採用可持續的生產、 消費、 交通
和住區發展模式。
自然生態原則 給自然生態以優
先考慮 ,最大限度的保護 ,使開發建設
活動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
承載能力之內 , 另一方面減少對自然
環境的消極影響 ,增強其健康性。
復合生態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規
劃設計把社會、 經濟、 自然三個子系統
有機結合起來 ,使整體效益最高 ,實現
社會、經濟、自然三者復合的永續發
展。
(二)生態城市的總體規劃對策
編制生態城市總體規劃時 , 把當
地的地球物理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緊
密結合在一起考慮 ,合理配置資源 ,確
定城市合理容量和適宜人口 , 配置相
應的產業結構 ,合理制定人口密度、 建©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9 城 市 規 劃 199716
築密度、 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 ,從而提
出社會 — 經濟 — 自然復合系統持續發
展戰略、 對策 ,引導和調控城市發展方
向 ,使人類與環境同時受益 ,建立人與
自然相協調的人居環境。
1、 以生態城市所在的區域作為一
個整體來規劃
城市的形成從來就不是孤立的 ,
而是與其所在的區域與區域經濟發展
相聯系的。城市與其區域是相互依
賴、相互制約的 , 生態城市本身就是
「區域市」 , 規劃的地理空間從城市建
設區擴大到城市的補給區 , 擴大到城
市行政邊界以外的相關地區 (生態腹
地) ,而且還把城市周圍的農村地區也
包括進來 ,規劃強調城鄉空間融合 ,視
建設區與區域為一整體。城市單單只
追求其自身繁榮而掠奪其外界資源或
將污染擴散、轉嫁到周邊地區的時代
必須終止。生態城市應當與其區域共
存共榮。
2、 對生態城市的環境容量、 社會
經濟總負荷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進行綜合分析來確定其合理活動容
量 ,保證生態城市發展與其補給區相
平衡。
我們知道城市的發展嚴格受自然
界的 「環境容量」 、 「生態載力」 的生態
制約 ,如果由於城市活動的運行和發
展 ,這些極限被突破 ,便會產生連鎖反
應 ,導致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破壞。 規
劃運用環境容量論和門檻理論對生態
城市區域生態系統的承載力、 建設用
地容量、 供給容量、 工業容量 ,水、 大氣
及土壤等環境容量進行系統分析和發
展建設可能性分析 ,確定區域的活動
容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 ,使城市的開
發建設與環境保持協調 ,使城市與其
補給區的長期供給能力和長期承受能
力相平衡 ,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相適
應。 只有平衡協調的區域才有平衡協
調的城市。
3、 強調空間規劃、 生態規劃和社
會經濟規劃的結合
這意味著規劃內容的擴大 ,僅僅
考慮物質環境是遠遠不夠的 ,還要提
出社會、 經濟的生態化對策 ,如社會生
態方面 ,提出保持合適的性別比、 合理
的年齡構成的對策等 ,社會效益、 經濟
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必須結合起來考
慮 ,三者兼顧 ,全面規劃。 規劃是多學
科、 多工種協作配合 ,進行跨學科研
究 ,從而使規劃更具有科學性和綜合
性。
4、 以土地適宜度等分析為依據 ,
合理開發利用土地 ,保護不可再生的
自然資源
通過對不同區位土地開發成熟程
度(開發度) 、 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適
宜度)及土地對人類活動強度所能承
受的最大限值(承載力)的分析 ,進行
土地分區(比如可分為優先發展區、 引
導發展區、 從緩發展區、 限制發展區、
更新改造區、 自然保護區等) ,確定土
地開展順序 ,保證城市的發展環境 ,在
此基礎上確定土地利用的功能、 布局 ,
將城鄉土地及綠色空間加以統籌安
排 ,把城市融合、 組織到大自然的天然
網路中去 ,保證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
化與田園化 ,避免城市無限制地擴散 ,
使其有充裕的預留空間 ,保護了環境 ,
又將郊野綠地引入城市 ,也利於城鄉
空間融合 ,回歸自然。 這種 「靈活性」 保
證了城市持續、 健康地生長 ,又保護了
已建立的使用價值。
5、 公眾廣泛參與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 ,與城市
共興衰榮辱。 市民大眾參與規劃才從
根本上體現出規劃為人服務的宗旨 ,
從而提高規劃的社會滿意度。 公眾參
與體現在城市的整個發展過程中 ,而
不僅僅在於規劃決策這一環節。 在規
劃的制訂、 實施、 建設中都要給公眾不
同程度上的參與機會。 這種參與同時
也促進了新的規劃價值觀(人與自然
和諧觀)和生態意識在公眾中的普及
和提高 ,做到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
城市人民管」 ,創造一個平等、 自由、 安
全、 公正的生活環境。
6、 規劃具有持續性、 動態性
生態城市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
不可能做一個 「十完十美」 的終態規
劃。 一個時期內的城市發展規劃不能
僅從那一時期的利益出發 ,必須從城
市長遠發展來考慮 ,不能因一個時期
發展目標的盲目追求而致使下一時期
發展的失衡。 規劃設計與建設實施形
成動態反饋的有機互動的持續過程 ,
使規劃有強的自我調節、 自我維持能
力 ,提高規劃的適應性。
(三)生態城市功能區規劃設計對

生態城市也是由多種不同功能的
分區有機組合而成的功能綜合體 ,這
些功能區各自發揮著不同的功能 ,都
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現以
居住區為例 ,來探討居住區生態導向
的整體規劃設計的對策。
居住區不單單是 「住」 的場所 ,還
應為居民生活創造可能達到的最佳環
境 , 「不應給大自然系統過分的壓力 ,
應該保存和利用場地本身的景觀特徵
的鄉土特性 ,應該把它構想為一個區
域環境的受歡迎的組成部分 ,與主要
的社會、 政治、 經濟力量協調一致地發
展」 (Simonds ,1978) 。
規劃設計重視多樣化自然景觀的
保護和優美人工環境的創造 ,將人工
建造的生活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
融合 ,創造高質量的生態環境。 區內有
良好的通風、 採光、 日照等條件 ,小氣
候宜人 ,增添居民可隨時接觸到的綠
地和水 ,增加地面的透水性能 ,降低地
表徑流量 ,減少區內環境的 「水泥化」 ,
如道路採用生態化的 「綠色道路」 (路
面上有孔隙 ,孔里種上綠草) 。 規劃設
計中也注重加強立體綠化 ,提高景觀
的多樣性 ,另外還可起到隔熱、 截水、
凈化空氣等效果。
在進行綠色景觀建設的同時 ,根
據條件可利用有機垃圾製造肥料在居
住區中來發展種植業 ,既為居民提供
了多樣的生活環境 ,又增加了景觀的
生產性。 這種 「城市農場」 ,不僅促進了
區內物質循環利用 ,而且還為居民提
供食品、 蔬菜 ,更有意義的是增強居民
戶外活動和參與意識 ,加強人際交往 ,
有助於調節社會生態。
規范設計以人為主體 ,滿足居民
多層次、 多樣化的普遍需求 ,創造多樣
性的棲境。 不僅滿足居民 「住」 的需求 ,
還要滿足運動、 娛樂、 交際、 衛生、 安全
等需求 ,提供完整系列的住宅類型、 服
務設施 ,安全有效的道路交通 ,排除任
何形式的污染 ,對老人、 兒童、 殘疾人
的關心 ,功能多樣化 ,活動場所多樣
化 ,住屋空間多樣化等。 居民參與規
劃 ,自我管理 ,資源共享 ,鄰里共生 ,創
造安全、 公正、 舒適的社會環境。
改變居住區物流、 能流的途徑 ,提
高物質、 能量的利用率 ,以改變居住區
輸入的是食物、 水和能源 ,而輸出的是
廢氣、 廢水和垃圾的消費方式 ,採用可©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城 市 規 劃 20 199716
持續的消費模式 ,實施文明消費是居
住區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重要一
環。 這給居住區規劃設計拓展了新的
空間與內容 ,它需要生態工藝等高科
技手段作技術支持 ,根據自然生態最
優化原理加強物質循環與再生 ,如用
生態工藝對有機垃圾及污水的回收利
用 ,廣泛利用太陽能 ,開拓未被有效占
用的生態位等 ,實現多利用、 少排放 ,
達到經濟高效。
居住區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
目標是把居住活動對環境、 資源的影
響減少到最小 ,持續高效利用一切資
源 ,表現為最小的生態沖突和資源最
佳利用 ,達到居民滿意、 經濟高效、 人
與環境和諧。
(四)生態城市建築空間環境設計
對策
城市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 ,建造
了大量的建築物。 這些由磚瓦砂石、 鋼
筋水泥形成的人造地貌、 人工環境改
變了其自然演進過程 ,自然環境(地
貌、 氣候、 土壤、 水、 生物群落等要素)
發生劇烈變化 ,其再生能力受到制約
而日趨脆弱。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
計方法指導建築空間環境設計則運用
一定手段來減弱或消除這些消極影
響 ,進行必要的還原與補償而達到新
的平衡 ,促進和適應城市自然演進過
程 ,增強環境的健康性 ,提供舒適的城
市空間環境。
設計中增加軟質地面和植被覆蓋
率。 通過地表材料( 「軟硬」 結合的鋪
地) 、 建築表面色彩、 建築物形狀、 建築
立體綠化等 ,一定程度上還原原始的
地表下墊面 ,改善地面輻射狀況 ,減弱
「熱島效應」 ,創造理想的微氣候。
在日趨硬化的城市建築環境中 ,
水循環正在遭到破壞 ,城市降水之後
的雨水很快通過排水管網流失 ,地下
水也未得到補償。 通過屋頂蓄水、 環境
場地的 「軟化」 來順應水循環過程 ,使
地下水得到補充和回復。 對土壤滲透
性大的場地 ,一方面要保證其補充 ,另
一方面要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不能進
行高密度開發 ,盡量維持場地的原生
過程 ,避免 「建設性破壞」 。
建築特殊的覆蓋材料取代了地表
土 ,致使城市開發建設過程成為植物
群落被扼殺的過程 ,城市中的氧氣生
產量也相應日趨減少。 在建築環境設
計中要廣泛利用屋面、 牆面、 廣場等空
間為植被提供以地表土和水為 「培養
基」 的生境 ,減少因建築造成的氧氣的
生產量。
設計通過一定技術手段 ,尋求最
充分的實現建築的高效、 低耗、 無污 ,
最大限度地減少建築對環境的消極影
響。 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 ,採用自然的
通風和天然採光 ,減少能源消耗 ,通過
生態工藝在建築(群)內部形成物質循
環流 ,降低污染排放量 ,盡量利用無污
染材料、 再生材料和天然材料 ,減少因
建築對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證人在其
中生活、 工作舒適 ,身體健康。
建築及其環境在對自然環境及人
的生活質量的影響中起著極其重要的
作用。 設計必須綜合考慮資源和能源
利用率 ,增強建築及其環境的健康性 ,
提高生活舒適度 ,減少建築對自然環
境的不利影響 ,以實現社會、 經濟和環
境的全面生態化。
三、 結語
建築生態城市這一基本思想 ,為
城市發展提出了明確的遠景目標 ,它
是尋求城市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代
表國際城市的發展方向。 生態城市並
不是一個不可實現、 盡善盡美的烏托
邦 ,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
種循序漸進的持續發展過程。 未來城
市是今天建設的 ,明天的生態城市是
在今天城市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城市
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現在的認識和行
動 !
21 世紀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工
業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 ,也是
高度城市化時期。 我們必須更新觀念 ,
開拓城市規劃新思維 ,把 「生態思想」
引入城市的規劃建設中 ,引導正確的
城市化方向和城市 「生態化」 ,實現城
市健康、 協調、 持續發展 ,創造高效和
諧 — — — 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建設生態城市是一項跨世紀的系
統工程 ,相信通過全球、 全人類共同的
不懈努力 ,它將不再是一種趨向 ,而將
是確確實實到來的人類理想住區。
參考文獻
1、 黃光宇 1 田園城市 ·綠心城市 ·
生態城市,1989。
2、 黃光宇、 黃天其 1 論生態城市的概
念與評判標准,1992。
3、 陳勇1生態城市新概念及其規劃設
計方法研究 1 重慶建築大學碩士論文 ,
1995。
4、 [美] I1L1 麥克哈格著、 芮經緯譯 1
設計結合自然 1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1992。
5、 [美]J 1O1西蒙茲著、 程里堯譯1大
地景觀— — —環境規劃指南1中國建築工業
出版社,1990。
6、 鮑世行主編1城市規劃新概念新方
法1商務印書館,1993。
7、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 Towords A New Urban Ver2
nacular , Michel Hough ,VNR Company ,
USA ,1984.
8、 URBAN ECOLOGY IN PLAN2
NIN G Zaremba Piot r , Wroctaw , Osso2
lineum 1986.
作者工作單位:重慶建築大學

『捌』 經濟工作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由什麼領導和管理

行政區域的經濟工作、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地方政府和基層政府的領導和管理范圍。

『玖』 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就是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綠色發展是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兩者關系的本質要求,是正確經濟政策和正確環境政策相協調、相融合、相促進的集中體現。綠色發展正在成為全球環境與經濟領域的重要趨勢和潮流。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現實,客觀上決定我們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必須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實現綠色轉型。
生態文明建設貴在實踐、重在行動。當前,要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充分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建立健全政府負責、部門協作、企業自覺、群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工作機制,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各級政府要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環境,以建設「兩型」社會為重點,制定政策措施、研究宏觀戰略、出台法規規章、編制發展規劃等,充分運用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推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要通過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政策的調整,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環保部門要繼續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綠色發展。要深化污染減排,強化減排目標責任制,把結構減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氣污染。要優化經濟發展,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布局,以環境改善倒逼發展方式轉變,以生態建設再造環境優勢,有力地推進綠色發展。要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快形成有利於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注重培育和發展環保產業。推動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各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責、密切配合,確保人員到位、精力到位、工作到位,真正抓出成效。
各類企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僅要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而且要積極履行企業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自覺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推動清潔生產,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技術支撐體系,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廣大公眾應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在享受環境權益的同時,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要充分認識並維護自己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對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進行社會監督,檢舉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順利開展,積極推行綠色消費。
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水流、綠茵茵的大地,在如此優美的生態環境中,人們踐行著低碳環保的工作和生活,能夠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這是多少人內心憧憬的和諧社會的一幕,也是可以共享的綠色未來。
積力之舉無不勝,眾智之為無不成。只要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我國生態環境全面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景就一定會實現。

『拾』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鄉村

星期六,我正無聊時,看見爸爸接到一個電話。爸爸打完電話,神秘地對我說:「兒子,想不想出去玩呀?」「當然想了!爸爸,我們去哪兒玩呢?」我興奮地大叫到。爸爸笑了一下,說:「暫時保密。」小氣鬼,爸爸你認為我笨嗎?到哪裡我不會看嗎?我在心裡暗暗想。不一會兒,爸爸的好朋友熊伯伯開車來接我們了,於是我們出發了。
汽車在高速路上飛奔著,不一會兒就來到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北碚的美麗鄉村嘉年華。啊,原來是這里呀,我早就想到這里來了,嗯不錯,太好了。
進入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帶有濃濃鄉土味的農舍。它們就像一個個草篷,站立在道路兩旁歡迎我們。掛在農舍邊上的紅燈籠正向我們招手,紅艷艷的辣椒也對我們點頭,圓溜溜的大蒜對我們微笑……它們像頑皮的小孩,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來。
走過農舍,我們來到了湖邊。美麗湖水上世界裡有一座水上浮橋,它宛如一條長龍,棲息在水面上。那一隻只快樂的小鳥,時而在水面飛翔,時而在橋上休息:飛翔時,如快樂的天使展翅高飛;休息時,如疲倦的孩子靜靜地睡覺。水面上矗立著一個個龐大的水車,好似巨大的風車在轉動。
出了嘉年華園區,我們又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鄉村葡萄園。哇,這里的葡萄真多呀!紫的像紫水晶,綠的像綠寶石,光滑圓潤。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光澤,彷彿要流出汁來。我心喜若狂,可以大飽口福了。沖啊,我摘起一顆綠葡萄就往嘴裡送,天哪,太好吃了!酸酸甜甜的,我的心都醉了。爸爸遞給我一把剪刀:「兒子,快動手呀。」我左手輕輕托著葡萄串,右手拿著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葡萄串從枝條上剪下來。它們一個個晶瑩透徹,像可愛的小精靈,靜靜地躺在竹筐里,彷彿在說:「快來吃我們吧!」那我就不客氣了,我大口地吃著,汁水不停地流下來。只可惜,天氣太熱了,我不能呆在園里了,我要回到小屋去。在小屋裡,我慢慢品嘗著我的勞動果實,這真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愉快而又難忘的鄉村之行就快要結束了,我還沉浸在鄉村美景中。我不禁為大自然的美麗而贊嘆,也為這創造美景的人充滿感激之情。我愛鄉村,我愛大自然,我更愛勞動創造美的家鄉人。

閱讀全文

與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鄉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