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城鄉建設中教育意義

城鄉建設中教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3 02:59:43

『壹』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教育的意義是讓人明白作為一個人需要對人類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一個人只有明白自己的責任和專義屬務,才能有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前提,只有完成自己責任和義務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這就是教育的目的。而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就是教育的主要內容。

教育就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術規范等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培養和養育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培養合格公民,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促進人的發展,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

教育在社會中起著相當重要作用,而教育又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等,這些教育加在一起對孩子的引導作用相當重要。

『貳』 全面建設教育有什麼意義

我們都認為國家的口號很空,但是真的很有用。現在國家之間真的就是科專技的較量,沒知識什屬么都幹不了。全面建設教育,就是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質。國家沒有準備把每個人都送到北大清華,但是想著每個人都能看懂封信什麼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是句玩笑,但是文化就是這么厲害。

『叄』 生命教育對文化城市建設的意義

孩子的成長階段,身為父母者也應當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在管教方面有所適切的改變,過於激動的處理方式不但造成親子的壓力,溝通距離也將會在無形中漸行漸遠,況且若是造成不可彌補的遺憾,孩子也將一輩子活在陰影下,這樣豈不是愛之反而害之 平時的溝通,傾聽孩子的心情,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善意的勸導,利用親情,朋友,老師的力量,導向正軌.平日就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而不是等到事態嚴重才想用激烈的方式—傷害自己,死諫等負面方式來試圖挽回,柔性溝通,總是比強制執行來的有用. 再者,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是求好心切的,只是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是天生的優良教養者,相信所有的家長也都是在挫折學習中與孩子一同成長,孩子若有狀況,家長與老師的配合雙管齊下,將比單方面的努力來得有用,另外不止學生需要做情緒管理,家長也是有需求的,所以親子教育也是要多去努力的一環.最後,孩子平安健康成長最重要,萬萬不要為了成績或過度求好而失去一個孩子的心甚至是生命. ~樹木花草皆向陽,循性善導則善長~ 對於這次事件,多數的家長都反對該母親以割腕的手法來換回原來的孩子.並認為應該要先了解孩子會變壞,沉淪的原因,多與孩子溝通,以及結合學校師長的力量,一起來協助孩子渡過此次的難關. 這件事也引起許多家長的熱烈回響,從各班級所繳交的回饋單,整理成幾項要點如下: 對孩子從關心開始,可找到學生可以接受的人選,從旁輔導協助;作父母的期望也不能太高,容易形成挫折感,尤其太激烈的手段,更容易造成負面的反效果. 父母與孩子雙方皆需要做好情緒管理的工作以便能夠理性面對. 這事件對父母來說可算是一種警惕.成績固然重要,但心理建設更是重要.父母與孩子雙方溝通的建立更是避免演變成無法收拾局面的重要因素. 這篇報導使我開始注意和重視與孩子的溝通. 母親太過緊張,太激動,太重視小孩了,她應該先去了解,冷靜以求更好的方法解決事情. 其實該母親應該要以多了解自己的孩子成績退步的原因,多做些親子互動的行為,並了解其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形,而不是以死諫的方式來喚醒孩子. 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在想些什麼,真的很難教導.可是這位母親這樣做不一定能喚回孩子的心,也許會更糟. 當走過這次不順的日子之後,若當人父母時,將能體會父母的心情. 要傾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與校方應多聯系及多加配合,相信教育專家能給予建議與輔導.應該要有耐心,愛心及時間,等待孩子回頭才是. 媽媽的做法恐怕會替孩子留下陰影,而影響他的人生觀.可與輔導老師溝通,請求協助. 希望經過這事件以後,可以給大家一個正面的啟示.愛子心切,才會有這種舉動,但是要好好的溝通,了解整個事情,才不會發生有任何的傷害. 與孩子的溝通是從小時後慢慢培養的,遇到談感情必須分享和預設可能發生的立場或情境.輔導孩子對情感的認知是有次第的. 現在的學生心裡想什麼,似乎做家長很難了解. 這事件對自己的孩子和老師及社會是一個壞的示範,應該要先去了解在慢慢去溝通才不會造成大家的傷害. 孩子的思想還未成熟,所以父母親還是要就近照顧及關心分享他的成長,才不至於不知道孩子的近況和心思.讀書是盡力,人格發展才是最重要. 孩子的行為有偏差時,身為父母的應更密切地和學校師長聯系,一起找出孩子變化原因以便對症下葯,而非一昧責備,甚至唾棄的方式對待.讓孩子能生活在健康,溫馨的家庭及校園中. 孩子有努力,思想正確,不一定要明星學校光環來顯示父母的炫燿. 希望血氣方剛的青少年能體諒父母的用心,更需要學校師長能適時給予輔導及協助. 教育子女的方法要適當,不然傷到自己也傷了小孩. 父母的期望不要以自己歷史的角度去管教孩子,應要以孩子為主的角度去討論出一各正向的價值觀,陪著孩子共同執行. 需看各人所長,盡心盡力,天天要歡喜. 父母是否需要更多的付出愛心,耐心,包容心,去了解他,開導他,陪伴他. 從平日生活中孩子的言談,就可多多給予機會教育;從平日相處中,了解孩子的想法,並多教導孩子處理事情的方法.這樣才不至於發生問題了,卻用這樣激烈的手段解決. 這是當下這個社會許多媽媽的痛. 綜合上面要點發現,在眾多父母中,有的開始反省自己身為父母親的與孩子間的關系,並且希望能夠改進或增進與孩子間的良好溝通;有的家長認為父母親自己需要作好情緒管理的工作以便能夠理性面對;有的慶幸自己看重的不是小孩的成績而是人格品性,使得孩子不會因此備感壓力;有的認為家長和學校師長合作,以便能圓滿地解決問題;有的認為不應該以這麼激烈的方式解決問題,以免造成反效果,甚至變成孩子的陰影,影響其人生價值觀;有的提出自己的看法,覺得從平日的生活中就需要與孩子談話,以便了解孩子的想法,觀念,並且機會教育,培養孩子面對問題的處理能力;有的覺得現在的孩子的很難懂他們的想法,並且希望孩子能體會作父母親的辛勞與期待;更有的替這位媽媽感到惋惜,並祝福她能在這次事件中渡過. 經由這篇報導,讓許多家長有所體悟,也藉機會一起與孩子參與了這樣的事件,而促進親子互動.另外,這也顯示出,除了孩子的心情需要被關照之外,家長的心情也是需要被關照的.

『肆』 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有何重要意義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人生公平的起點。教育公平推動人才涌現、活力涌動、智慧涌流,促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對實現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撐。中國夢是民族振興之夢、是人民幸福之夢,教育公平是中國夢不可或缺的底色。教育機會、資源分配及分配規則的公平合理,直接影響著每個人的夢想能否實現。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把「學有所教」放在「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之首,體現教育公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布局中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作用。堅持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社會公平是小康社會的「晴雨表」,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測溫計」,客觀反映出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

3、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價值。教育現代化既是教育觀念與內容的現代化,也是教育裝備與手段的現代化,但核心是人的素質現代化與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人都享有公平接受高品質教育的權利。因此,教育公平既是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就必須把教育公平作為基本原則,統籌好區域和城鄉教育,統籌好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統籌好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統籌好留守兒童、殘障兒童、農民工子女和少數民族教育,科學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讓每一個人都能通過教育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

『伍』 請論述中國基礎教育的目的和意義什麼

課程政策是教育政策的具體化,它集中地反映並支持著教育政策. 作為國家教育意志的體現,課程政策是在國家總的教育目的的指導下制定的,它規定著課程的性質,關繫到課程的決策,制約著課程的設計和實施, 對整個課程的改革有著重大影響,是整個教育改革的核「芯」.正因為如此,自20世紀中期以來,特別是近十幾年來,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形勢要求,不論是中央集 權的或地方分權的國家,都在積極地調整或制定新的課程政策.我國在近二十多年來, 尤其是實行素質教育以來,課程政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本文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探討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政策的發展歷史、特點以及我國未來課程政策的發展趨勢.
一、基礎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歷史及特點
課程政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變化.基 礎教育的課程政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政治經濟體制的變化也在不斷地發展 變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此變化會形成不 同的歷史時期. 但不管如何劃分,它所經歷 的幾個大的歷史階段是不可跳過的,它在形成過程中幾個標志性的政策文件是不容忽略 的.本文僅從課程權力主體這個角度來進行 審視,把我國墓礎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歷史 分為三個階段:「國家」模式階段、「 國家十地 方」模式階段和「國家十地方十學校」模式階段.
(一)「國家」模式階段
此階段的大致時間是從1977年「文革」 結束到1985年,是恢復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時 期,也可以說是我國實行素質教育的醞釀期 或准備期.十年動亂期間,全國的教育事業 遭到了嚴重破壞,幾乎處於癱瘓狀態,各地學制混亂,中小學教材被全盤否定,盲目上馬的 教材質量低劣且十分混亂.「文革」結束後, 我國教育就面臨著恢復和重建的問題.其主 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的素質.在這種情況下,全國重新編寫和使 用通用的教材,採用統一的學制和教學大綱. 1977年,鄧小平主持召開全國科學教育工作 會議,幾次提出要編寫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並要求1978年秋季新生入學時能夠使用 新教材.根據會議精神,教育部採取了相應 的措施:一是成立「教材編寫領導小組」,領導 教材編寫工作;二是加強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編寫中小學教 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三是確定中小學 十年制為基本學制,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
1978年1月,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十 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統一規定全日制中小學學制為十年,同時教育部組織各 學科專家、學者和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共 200多人,組織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集 中編寫全國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學教材.這套教材從1977年9月開始編寫,1980年基本完成,這是建國以來國家委託人教社統一編寫 的第五套中小學教材.其顯著的特點是所有 課程均為必修課程,沒有選修課程.從歷史 發展的觀點看,這套教材對當時教育戰線完成撥亂反正,汲取歷史經驗教訓,以及進行教 學內容現代化改革,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做出 了突出貢獻.
因此,此時期的課程政策採取的是「國家」權力模式,課程權力高度集中於中央,課程幾乎完全由國家決定,地方和學校都沒有課程決策的權力,只能執行國家的決定.這 是由當時的歷史背景決定的,這種帶有過渡 性的課程政策對盡快結束課程教材的混亂局 面,恢復和重建教育,保證全國教育的基本水平,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學生素質,為建設新 時期的課程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里需 要補充說明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 (包括這一時期),中小學教材實行國定製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選擇,也是同我國當時的 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特別是對維 護國家的統一穩定、民族團結起到了重要作 用.不能因為現在實行了審定製.就對過去的國定製以及在國定製條件下編輯出版的部 編教材、統編教材、通用教材橫加指責,任意 貶低、甚至全盤否定.對中小學教材國定製 的利弊得失,應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辯證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
(二)「國家十地方」模式階段
此階段的大致時間是從1985年到1999 年,這個時期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政治體制改革也不 斷走向深入,國家在實行政府機構改革的伺 時,不斷地下放權力,主要到地方層次,學校 層次仍然沒有多少課程權力.當時在全國絕大部分省市區范圍內,都有一小部分權力安 排地方課程或者說鄉土課程,以適應不同地 區的需要.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出台,針對政府有關部門對學校統得過死,使學校缺乏活力的現象,規定了簡政放 權、分級管理的原則,這就逐步形成了「國家 十地方」課程權力模式.《決定》中強調:教育 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 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實行九 年義務教育,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 管理的原則,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九年義務 教育,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 利,更進一步深化了課程改革,並把全國的中 小學教材由以前的國定製改為審定製,在課程管理上進一步強化了「地方負責、分級管 理」的思想,1988年,經國家教委批准,上海 和浙江進行以地方層次課程決策為主的課程 改革試點;1989年,國家教委批准,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實際,編寫多種不同的教材,並在 不同的地區進行實驗,然後正式推廣.另外, 還設計了「五四」和「六三」兩種學制的課程計 劃,以增強課程的彈性和可選擇性,這樣逐漸形成了「一綱多本」的局面.進入20世紀90 年代之後,我國政治、經濟改革跨人了一個新 的歷史時期,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也進一 步提高,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中規定了地方 課程,由地方政府規定統一的課程計劃與教 學大綱,教材實行「一綱多本」,1993年2 月,我國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工程, 必須大力加強,中小學教育要由「 應試教育」 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全面提高學 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 的特色,1996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 學課程計劃(試驗)》中規定;學校應該「合理 設置本學校的任選課和活動課」,「普通高中課程由中央、地方、學校三級管理」,這是我國 課程改革的又一次轉機,它可以說是校本課程的雛形,為後來校本課程的出台打下了基礎.
此時期課程政策的最大特點就是實行了課程的多樣化.無論從課程的管理、課程的 結構,還是從教材制度來看,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課程教材的彈性和靈活性,以適應不同 地區、不同學校與不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這種多樣化的課程政策體現在以下幾點.首 先,表現在課程理念上的變化.把以前的「教 學計劃」更名為「課程計劃」,把中小學的全部 課程分為學科類與活動類兩大類,把普通高 中學科類課程分為必修、限定選修和任意選 修三種方式.上海則確立了必修、選修與活動三大課程板塊.這種名稱上的改變實則是 課程理念的變化,它從強調「教學」到強調「課 程」,從強調知識到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進 而強調學生要學會學習.其次,是課程結構上的變化,在課程中不僅增加選修課程與活 動課程的比例,還給地方課程留有一定的發 展空間,以便各地結合本地實際編寫鄉土教 材.再次,就是實行一綱多本或多綱多本,根據不同地區發展狀況,確立了面向經濟發達 地區、中等發展地區與經濟落後地區三類不 同要求程度的教材,根據學制的不同,確立了 .「 六三制」和「五四制」兩類教材,另外上海與浙江可以根據各自地區特點,制定大綱、編寫 教材.
此時期課程政策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教 材由「國定製」改為「審定製」,並實行編審分開制度.從世界范圍來看,教科書制度大體 上可以分為國定製、審定製、認定製、選定製 和自由制五大類,國定製是指由政府統一規 定使用何種教科書,而所規定的教科書往往是政府組織編寫的.審定製是指由國家或地 方教育行政部門對民間編寫的教科書進行審 核,審核通過者才可作為教科書給以出版發 行.由國定製向審定製的轉變,可以反映出課程政策權力重心的下移,1986年9月,我 國對現行的教材編寫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 實行編審分開,並成立了建國以來第一個權 威性的教材審定機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及其下屬的「各學科教材審查委員 會」 ,並設立了常設辦事機構「國家教委中小 學教材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履行對教材的審 查與審定職能.同時,頒布了一系列課程管理的重要文件,如《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 會工作章程》《中小學教材審定標准》《中小 學教材送審辦法》等,規范了教材的編寫與審 定工作.這種下放權力、引入競爭機制的課程政策對於提高教材質量,激發地方和民間 團體開發課程的積極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國家十地方十學校」模式階段
20世紀末、21世紀初,我國不失時機地 抓住歷史機遇,進一步推動課程改革的深化,在「擴大學校自主權」「 教育松綁」的呼聲下, 我國課程的部分權力進一步由地方下放到學 校,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就是一個標志. 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確定了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三級課程 模式,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規定要「調 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 學校課程」. 實行三級課程政策是為了進一 步地簡政放權,加強宏觀的調控與指導,轉變 政府的職能,適當擴大地方尤其是學校的課程權力,改變「坐等上級指示精神」的被動局 面,讓不同的權力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 程決策、課程開發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去. 其實質是課程權力的再分配,意味著基礎教育的課程要採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 結合的雙向政策機制.
學校課程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是我們對國家課程反思的結果.長期以來,我國都 是以國家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致力於全國性課程方案的制定,以國家力量進行課程開 發,課程的決策權也基本集中於國家教育部. 因此,國家課程一直是我國的唯一課程,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教什麼內容、教多少時間都是由國家統一規定的,課程內容都是由國家統 一編寫,具有不容置疑的權威性與強制性. 所以從教育行政領導到學校的教師以及教育 研究工作者,都只需要關注怎樣教好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而不關心也不需要關心教什 么、內容.課程由學科專家主導,學校、教師與 學生乃至家長失去了參與課程的機會.對教 材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出現了「學校靠教科書,教師教教科書,學生背 教科書」的局面.教師只是一個執行者的角 色,而不是一個開發者,積極性、主動性與創 造性受到壓制,學校也變成了知識加工的工廠,教師就成了沒有靈魂的機器,學生就自然 而然地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
如果說統一的國家課程在當時的歷史條 件下對集中教育的資源和保證教育的質量還 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的話,那麼隨著我國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這種統一的課程政策的局限性和缺陷日益凸顯:它無 法顧及地方、學校與學生的差異,不利於適應 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的具體實際,不利於充分發揮地方和學校的自主性、積極性,不利於 教師與學生參與課程過程.而三級課程政策 對學校課程的強調,正好彌補了以上的缺陷, 它能以多樣性來滿足不同學校與不伺學生的不同需要,能很好地發揮學校的特色與培養 學生的個性,有利於發揮教師在課程開發中 的積極作用,有利於貼近學生與社區的生活, 便於生動活潑地開展課程活動,最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使課程真 正發生場所的「學校」在課程開發中占據其應 當佔有的地位.
新課程政策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 面.第一,民主性.課程政策的民主化,意味 著課程權力的合理合法的分享,也意味著課程權力由集中走向分散,由統一走向多樣. 新一輪的課程政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充分 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優勢,建立起 教育行政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出版部門和專家、學者、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 界廣泛參與課程開發的有效機制,以保障不 同人、不同集團、不同社會力量的利益,最大 限度地反映各種利益團體的合理要求.同時,要增加課程決策的透明度.本次課程改 革不僅逐步地下放了權力,而且引人了競爭 機制,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實行招 標制度,使課程教材建設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第二,發展性.從這次課程政策的指 導思想和具體目標來看,確實體現了「以學生 的發展為本」的思想,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這 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必將走出目標 單一、結構僵化、方式機械的灌輸模式,走向 強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探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 展.第三,開放性.從封閉走向開放,可以說 是此次課程政策的顯著特徵.一方面,它強 調課程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強調課程與社會發展的聯系,增強課程的社會性,培養學生的 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與關心社會生活的現 實態度,走向課程的生活化、社會化與實用 化.另一方面,它要實現課程的綜合化,打破學科的人為壁壘,確立開放的課程體系.不 僅要加強文科之間、理科之間,更要加強文理 之間,科學與人文之間的綜合,使不同的學習 領域和學科之間能夠互相滲透,向對方開放.我國正在積極實行的綜合文科、綜合理科和 綜合實踐活動等新課程,就是為了拆除學科 之間的壁壘,使學生在與自然、社會和自我的 關系中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並謀求學生自我,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我國墓礎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趨勢
從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的趨勢來看,屬於中央集權型課程權力模式的國家,開始逐漸實行權力的部分下放;屬於地方分權型課程權力模式的國家,則開始逐漸採取權 力的部分集中.無論是下放還是集中,實質是一樣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國家、地方、 學校三者之間的權力分配關系,最大限度地發揮三者的作用,使它們相互協調、相互配 合,共同推進課程改革的深化.同世界上其 他國家類似,我國對國家、地方和學校的課程 權力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總的趨勢是國家不斷地簡政放權,加強宏觀的調控與指導,轉 變政府的職能,適當擴大地方與學校的課程 權力,讓它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決策、課 程開發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去.我們可以從前面第一部分基礎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歷史 了解到,我國的課程改革曾經走過一段不平 凡的道路,實現了幾次大的轉變,但不管怎樣 改革,似乎都離不開對國家、地方與學校三者之間的權力進行再分配這個核心.
因此,從國際的大氣候與我國的課程實 際來看,我國未來的基礎教育課程政策將更 加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策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從課程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上來看,我 國多年強調的是社會本位的課程政策理念.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基礎教育的教育目標和官方頒布的一系列課程文件中得到證實. 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 決定》中指出,「教育要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各級各類合格人才」;1993年中共 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 要》中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貫徹『教育 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 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 課程計劃的指導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現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 服務,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要對學 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以 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同時「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奠定基礎」.從這些 表述中,我們不難理解,這些課程政策基本上 是一種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 在21世紀的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我國 不失時機地把素質教育引向深入,課程政策的理念也在發生變化,「以學生發展為本,培 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經成為國家和地 方共同選擇的課程政策理念,形成了一種比 較明顯的兒童發展本位的價值取向.上海在進行面向新世紀的第二期義務教育課程改革 方案中提出了三個基本的課程理念:以學生 的發展為本,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 重點,構建新的學力觀. 在一個具有一直強調社會需求取向的傳統社會里,將兒童發展 本位與社會本位聯系起來考慮是非常必要 的.上海課程設計方案提出「以學生發展為 本」,是基礎教育本質的體現,是學生發展與社會進步需要在根本利益和價值體繫上的統 一.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兒童、學科、社會 是對學校課程起制約作用的三個主要因素, 三大要素相互密切關聯,不可或缺.無論忽視哪一個要素,或者偏重哪個要素,都會使學 校、課程失去平衡,以至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實 現教育的培養目標.從這種價值取向出發, 我國素質教育的課程政策將朝著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的方向努力.未來課程政策著 重強調以下三個方面:改革過分注重智育和 傳承知識的偏向,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 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改革課程結構過分強調學科 獨立性、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傾向,加強課 程結構的綜合性、均衡性與選擇性;改革在課 程內容方面過分強調學科體系嚴密性、過分注重經典內容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 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體現 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和適應性.總之,要從學 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感體驗,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 位的體現和主體作用的發揮,強調尊重學生 人格和個性,鼓勵發現、探究與質疑,以培養 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
(二)課程決策:走向均衡化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課程決策模式與這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 從世界范圍來看,在政治體制上大體存在兩種傾向:集權化與分權化.相應地,在課程決策上也存在著兩種傾向:法國、前蘇聯以及我 國等國家在課程決策上具有集權化的傳統, 強調中央對課程的開發、管理與控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課程決策上具有分 權化的傳統,強調地方和學校在課程過程中 的自主權.這兩種決策模式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弊端.當今課程決策的發展趨勢是:集權化的課程決策開始重視地方和學校在課程中的自主權,分權化國家開始加強國家對課程 的干預力度.盡管在方式上存在不同,但殊 途同歸,目的是為了課程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同時,隨著人們課程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個人、團體和集團以及其他的民間組織 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課程決策中去,以使課程知識能夠最大程度地體現最廣大人民的利 益.在課程決策的過程中,除了行政部門、政府官員、課程專家的作用之外,一些科研機構、利益團體、高等院校、出版部門、社會團體 以及媒體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課程的決策 過程,教師、家長和學生在課程決策中的地位 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這說明,參與素質教育的課程政策主體 開始多元化,這里所說的政策主體可以被簡 單地界定為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政策制定過程的個人、團體或組織,一般分為官方的和非官 方的兩大類,官方的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權威 去制定課程政策的人們(當然,他們中的一些 人事實上可能會受制於非官方的政治黨派或壓力集團),包括政府首腦、立法者、行政人員 等等;非官方的是指利益集團、政治黨派和作 為個人的公民等,它們的廣泛參與是課程決 策走向均衡化的重要一步.
(三)政策制定:走向科學化
課程政策不僅是一個靜態的文本,它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二過程包括四個最主要的環節:政策議題、政策決定(決策)、政策執行和政策評估.從這個過程來看,素質教育的課程政策的制定盡管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與以前的經驗型政策相比,在政策制定的 科學性方面還是大大地向前邁進了一步.就 政策議題而言,素質教育的課程問題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它涉及面廣,影響巨大,帶有全 國性問題的性質,是政府必須要關注的問題. 就政策決策而言,這項課程政策在理念上不 僅與世界先進的課程理念相適應,而且政策目標明確,這對於政策的評估也起到很好的 作用.就政策執行來看,盡管在不同的地區 也存在政策失真的問題,但實踐的效果與影 響是巨大的「,所取得的成績也是值得肯走的, 就政策評估而言,我們改變了過去只頒布與 執行政策,缺乏政策評估的局面,加強了對課 程政策的更新;修訂、補充和完善,這種反饋系統的完善使政策過程始終處於良性的循環 狀態,以利於課程政策走向科學化.由此來 看,無論從政策的透明度、適切性、可行性和 政策的延續性來看,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正在由「經驗型」 向「科學型」轉變.

『陸』 政府實施教育政策當代社會中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目前我國正在推行「依法治國」的戰略,在教育領域就是「依法治教」,同時,黨和政府的教育政策在推進依法治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依法治教來才能保障教育政策得到切實的實施,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在我國目前教育法制沒有健全和完善的情況下,制定相關的教育政策進行調整是十分必要的。教育法制和教育政策在各自的范圍內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只有兩者相互彌補、共同促進,才能真正實現依法治教。1教育法制的作用與當前存在的問題1·1教育法制的作用(1)教育法制是依法治教的重要條件。教育法制是進行依法治教的前提,通過完善教育法制更好地進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教的依據,不僅包括專門的教育法律、法規和規章,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法》等,也包括其他與教育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如《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等。我國已經將教育事業管理和發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依法治教已經成為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黨和國家管理教育的基本方略,並依法保障實施。(2)教育法制是教育管理的重要保障。
一、建立健全教育法制體系的必要性黨的十四大以來的五年,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關於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大宏觀決策。加快教育法制建設,使我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優先發展」、「科教興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依法從教,依法治教,依法促教,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願望,也是教育事業向21世紀邁進的內在要求。過去的五年,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表現在規模和質量跨上一個新台階,教育規模的擴大和結構的優化組合,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教育的整體效益逐步提高,教育發展方式已在實現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化。這五年教育的大發展,為我們下個世紀教育的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我們還應看到,我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兩大矛盾:一是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教育的需求與供給能力嚴重不足的矛盾;二是教育事業自身發展的需求與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大矛盾,就要進一步加大辦學體制改革力度。

『柒』 鄉村教育的重要意義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中央編辦、財政部引發《關於做好2020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公開招聘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實做好2020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公開招聘工作,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國家注重教育的問題深刻而久遠,中國古老傳統就非常注重教育及其影響。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基與命脈,好的教育是最穩妥的「長期投資」,優秀的師資力量是好的教育的牽引繩。

通知中表示加強中小學教職工編制保障,加大幼兒園教師補充力度,按要求對教師公開招聘實施「先上崗、再考證」措施。這對於想要入職教師行業的人員來說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對於受教育者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改變,尤其對農村受教育者,更是與城市教育方式更接近的一次機會。

對於普通的農村家庭,能接受到好的教育,是通往成功的捷徑之路。現階段農村教育隊伍素質有待提高和完善,師資力量更待加強,國家出行此政策對農村教育影響深遠。農村現存在的現象是少部分有能力的父母為孩子購買學區房,接受城市優秀的教育,而大部分的學生仍然在農村接受略遜一籌的教育,從而讓農村學生在起跑線就落後於接受好的教育的學生。

農村教育在很多方面體現出了弊端,農村學校的硬體設施與城市學校相差甚遠,例如:多媒體設備。師資力量方面也是如此,很多教師代的是非專業課程,甚至一個老師「身兼數科」。因為農村環境等原因,留在農村學校教學的教師很少,新任教師少,中老年教師則成為了農村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便體現出教師年齡結構方面影響著農村教育的發展。而且農村多數是留守兒童居多,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已經跟不上老師的教學方式,致使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這些方面都顯示出農村師資力量的重要性。

大力發展農村,離不開農村教育素質的提高,農村教育環境的改善才能讓農村的學生素質改善,師資力量決定著農村未來的發展,此行政策對農村來說影響重大。相信祖國的美好未來是由今天的素質教育奠基而成的,祖國的建設是由現在素質教育下的孩子來完成的。

閱讀全文

與城鄉建設中教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