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城市規劃心得體會
師弟師妹們,大家晚上好!
很高興能藉此機會與大家交流一下有關我們城市規劃專業學習的經驗和心得體會。我想大家可能很期待這樣的機會;就像我們讀大一的時候一樣,在這個學習的「朦朧期」很渴望能找到師兄師姐們交流一下。
說實話,我自己在專業方面的學習並不是很好;但是我就我能想到的和能夠總結出來的學習體會在這里和大家做一番分享。同時,我希望我說的內容能在學習上給大家帶來幫助。
現在都大三了,我的出來一個結論:「大學生活真的不好過」。下面我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談談我個人的在專業學習方面的心得和體會。
一 學習態度
我個人認為,「態度」是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學習也不例外。
美國西點軍校有22條軍規,其中第三條是「細節決定成敗」。我們上高中的時候,學校就報這句話掛在了我們的教學樓上,讓每一個學生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干什麼事都要記住這句話。
我提這句話的目的就是想提醒師弟師妹們: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千萬要細心。比如說:大家都做完了《建築初步》的作業,聽說被蔡老師PASS了不少!這不是最壞的情況,更壞的情況是:老師給我們指出了錯誤,結果下次又犯了!這就是一個細心的問題。大家想想,我們做過的建築初步作業只是簡單的線條練習,現在看來,就是線條練習,很簡單;但是大家不要忘了:這每種不同線寬的線條在以後的規劃正圖中可都是代表著一種或者幾種不同意義的符號。就像大二下學期我們做建築設計時,正圖我也是改過一遍的;最重要的問題就出在這種細節問題上。
我是我們在平時的練習當中不注意這些問題,那麼在以後畫正圖的過程中同樣會出現這樣的細節問題;同樣那時候自己辛辛苦苦花的圖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被PASS掉!我舉這個小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在我們這個專業的學習過程中尤其是作圖練習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些小問題,培養處理細節問題的能力。不要讓小問題壞了大局。
我們這個專業能夠考驗一個人的吃苦能力,也能培養一個人的吃苦能力;大家在畫圖的過程中肯定已經嘗到了苦頭了吧!?但是大家不要害怕吃苦;你吃過苦、努過力,你就會比別人學的多、學得深,不信大家就試試!所以大家要「不怕吃苦」、要「敢於吃苦」;再者說了,我們都還年輕氣盛的,吃這點苦算得了什麼?與吃苦相對應的一點就是「嚴謹」。嚴謹就是我們時刻時刻要對自己嚴格要求,不要遇到一點小檻就「自我妥協」,想「放自己一馬」;我認為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在學習中絕對不能這樣做,連這種想法也不能有。我平時對自己要求還是比較嚴格的,所以我有時候會有種反應,比如我在看書的時候看到不懂的地方或者遇到什麼問題,這時就會特別的「興奮」,這種興奮時埋在心裡的。因為這種問題有種很大的吸引力或者說是一種促使我去尋找答案的強大動力;那好,下一步就是去找答案了。大家想一想,這是什麼?這就是進步!進步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
細心、嚴謹,還有一個就是認真。毛主席不是講過一句話嗎:「凡是就怕認真二字。」把這句話用到學習中包括兩層意思:①對待學習要認真;②不管遇到什麼問題或困難,只要認真去思考、去解決,總會找到辦法的。所以大家不管幹什麼都要認真的去做。
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可能在座的有的人自主能力比較強、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強;而有的人可能在這方面的能力就比較弱。大學是一個自我學習和自我實現的空間。在高中我們都是一樣的,我們接受的是「填鴨式的教學」——學也得學,不學也得學;但是大學不一樣,完全靠自主。導師有作用嗎?有!作用大嗎?不大!我說這話不是否定導師的能力,而是現實情況就是這樣——我們要是還像高中那樣,完全靠老師督促才能學習,那我們就錯了!老是不可能天天盯著你,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完成這項工作。再就是,不要讓身邊的某些人忽悠了,說上大學就是來玩的、來放鬆的;說這種活的人都是沒上過大學的人。在現在的社會中,如果還有人這么認為的話;那不是觀念思想問題,完全是智商問題。所以大家平時多給自己施加些壓力,自己多敦促自己主動的學習。
學習的態度我覺得主要的就是這四點。但是還有兩點我想說一下:①責任和學習的目標;②生活習慣對學習的影響。
我們現在都是(大部分)成年人了,應該學會為自己的行為和話語負責,學會承擔責任。高中的時候,班主任就像蒼蠅一樣整天在我們耳邊叨叨:「學習不是為別人學的,是為你自己學的!」所以,首先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其次就是我們要對自己的父母和家庭負責。為什麼這樣說?應為我見過的有這兩種不負責任行為的同學太多了,有時候我還是能抽空為他們悲哀一下的!包括我們以後出去參加工作了,責任一樣很重要。就拿我們專業來說,我個人覺得作為一名規劃師也好還是建築師也好,首先最重要的素質就是要有責任感!像現在易老師在給我們講總規課,課上易老師會給我們一些題目讓我們分析——看哪裡有錯誤或者說哪裡規劃得不合理,我就想出現的錯誤都是那種低級錯誤——反過來我們在做一番思索:像這樣的不負責任的規劃設計師做出來的方案那不是害人的嗎?(當然,題目還是題目;我只是拿這個例子來說明一下責任的重要性。)有了責任,我們就會有學習的目標和奮斗的目標;有目標我們才不會迷失方向。
大家平時用電腦,包括現在和今後,學學軟體、找找資料、參與交流平台什麼的還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玩網游,就是一般的電腦游戲最好也不要玩。因為那太浪費時間了!比如說偶爾自娛一下或者跟同學「切磋」一下還是可以的。
再一個就是生活習慣問題。我建議大家平時最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但是這確實是非常有利於學習的。比如說大家馬上就要過4級考,從現在就不妨早起一點,去背背單詞、讀讀英文文章或者跑跑步什麼的;就不要賴床了。
二 學習方法
就我而言,我也沒找到什麼好的學習方法,總結一下就是:多看書、多相互學習和交流、多積累。
⑴多看書。
我們城規專業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因而要看的書也很多。我的建議是,等大家到了本部後,除了發的教材之外,一定要把圖書館的好書借來看看;還有就是從網上買自己喜歡的書。一開始看的時候肯定很吃力,但是看得多了、積累的多了,這種感覺就會越來越弱。看書的時候注意幾個問題:①不要為了看書而看書,要有目的的看。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要做設計,在解決有些問題的時候不知如何下手;那麼我們可以找相關的書,看看別人是如何想的、做的,看能不能借鑒一下。②看書的時候,多少做點筆記。這樣一方面便於自己日後做資料,另一方面防止自己在讀過一遍書後不知道自己讀的是什麼。③看書的時候,面要廣。我們專業的書多得如同天上的星星,數都數不完;別說看了。根據我們專業的特殊性——就是跨學科誇得太大了,所以我么要及時補充各方面的知識;而這些知識主要來自書本。重要的一點就是:看書的同時也是專業素質和素養的形成過程。
⑵多相互學習和交流
相互學習和交流對我們專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基本專業能力。平時就是沒有問題也可以多跟同學、老師或者網友交流一下。有一點要注意:別人的觀點和看法我們可以接受,但是我們的頭腦決不能被這些你接受的觀點和看法俘虜了。所以,平時還是多思考些問題,試著用自己的觀點表述對某一問題的看法。舉個例子,最近網上炒得挺厲害的一件事:貴陽市「花溪CBD」試驗性方案設計(設計簡介)。從MAD建築事務所發布的效果圖來看,幸虧那是試驗性的設計;要不那些方案不把人嚇個半死,也能把人氣個半死。就拿其中的一個小但卻很重要的問題來說,看他們的設計場地——遼闊的的耕田;再看看他們的方案——就在這遼闊的耕田上直接豎起變形、扭曲十分誇張的「玻璃盒子」。為什麼這種設計會招人罵?為什麼我們現代城市規劃和設計要結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但是反之我們想一下,這種探索性的城市設計方法是不是很值得我們學習?象這樣的例子很多,也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平時大家多關注我們專業領域的事件或動態,這對專業的學習和理解都是非常有用的。
⑶積累
我指的是學習過程中知識的積累和「手頭表達功夫」的積累。知識的積累就不用多說了,就是學習在學習的過程。我想重點說一下手頭功夫的積累,這對我們專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要求。現在大家還沒有做課程設計,等大家做課程設計的時候就會深有體會:面對一副小區或者住宅的平面圖,如何用我們所掌握的方法或技巧去表達?簡單的說,要學會利用屬於自己的「圖面表達符號」。怎麼理解這種「表達符號」?大家以後會做建築設計、居住小區設計、城市設計等等課程設計,在最終成果(主要是圖紙)的表達中有很多層次,而每個層次又有很多不同的構成要素,那麼怎樣用符號表達這些構成要素?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總平圖中的指北針的表示方法、分析途中箭頭的表示方法或者出入口的表示方法等等。這主要說明符號的積累對表達是很重要的。我想很多人可能連個箭頭都不會畫。
平時大家有種習慣——塗鴉(Scribble),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記憶符號的方法。比如看書的時候,覺得哪幅畫或圖比較好,自己可以試著臨摹或者默寫下來;沒事的時候,多畫、多寫,哪怕是胡寫亂畫也行。
在這里我想大家推薦一個網站:www.aitop.com 是魯英燦辦的一個專業設計師網站。在那上面有他的講座錄音,講的主要是如何做快速設計(但我覺得里邊他講的關於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問題給我的感觸挺深),大家可以在上網的時候順便下來聽聽。
三 興趣的培養
① 要自己尋找成就感
我個人認為這對培養專業興趣很重要。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5個層次,最高的一層是:自我實現需要。這里我說的「成就感」和這種「自我實現需要」有相通的地方。自我成就感是種最好的自我激勵。
② 信心的建立
學習肯定不會像喝白開水那樣不要消化,所以學習知識和消化知識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種種問題,遇到困難不要緊,但不要喪失信心。所以大家要善於建立和強化自信心。我前面也講過了,平時我就是越遇到困難越「興奮」;要把這種學習的阻力變成動力,要有「越戰越勇」的氣概!
四 學習的氛圍
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對我們的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平時多相互激勵、相互督促;能夠形成彼此之間有力的影響。
基本的內容就是這樣,就象我開始說到的:講得好不好不重要,目的只有一個——能給師弟師妹們丁點的幫助。
小沈陽在春晚上不是總結了嗎:「其實,人生是挺短暫的,一眨眼就過去了!」所以,我的總結就是——大學四年,我們連眨眼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珍惜這四年的大學生活。
最後祝師弟師妹們身體健康、學習進步!!
謝謝!!
Ⅱ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主要內容
最近我剛好在弄這個。。。
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內容應當包括:城市、鎮的發展布局,功能分區,用地布局,綜合交通體系,禁止、限制和適宜建設的地域范圍,各類專項規劃等。
規劃區范圍、規劃區內建設用地規模、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農田和綠化用地、環境保護、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以及防災減災等內容,應當作為小城鎮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
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二十年。城市總體規劃還應當對城市更長遠的發展做出預測性安排。
Ⅲ 關於《中央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若干意見》的心得體會,誰幫幫忙啊
網上的範文有很多的,直接去借鑒一下
Ⅳ 怎麼寫十二五規劃心得體會
目前,我們即將迎來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現在「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已經開啟,而作為統領未來5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總體規劃,我認為,「十二五」規劃應明確提出「富民」的目標和任務。
中國每個五年計劃或規劃都有一個相對明確的主題。所謂主題,也就是未來5年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當然,問題最後能否解決或解決的程度如何,取決於諸多因素,但在編制規劃的時候,總有個相對集中的主題。具體到「十二五」規劃,之所以應將「富民」作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而提出來,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十二五」規劃是新中國60年後的一次再出發。中國剛剛隆重慶祝了60歲生日,進入下一個甲子,應該有一個新的發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規劃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實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而此次金融危機無論對世界還是對中國,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題。
第三,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目前中國人均GDP首次達到3200美元,按照國際標准,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開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這一時期的發展思路肯定與過去不同。上述三點決定了「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十一個規劃有著本質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過去的十一個規劃追求「國強」,「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這當然不是說,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30年來百姓的生活沒有提高,而是指相對於GDP的增長,作為整體的民眾的富裕程度沒有GDP增長快。何況,按照聯合國的貧困標准,中國至少還有一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
另外,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都跟貧富差距和民眾的普遍不富裕有著直接的關系。如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問題、消費和內需不足的問題,乃至一些群體性事件,都有著貧富分化的影子。貧富分化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穩定。
所以,「十二五」規劃政策的著力點應該轉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圍繞著如何「富民」問題,制定行動路線圖。而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今天的經濟實力也已經為解決「富民」問題提供了物質基礎。
民乃國之本。對於「民富與國強」的關系,是先有民富而後才有國強,而不是相反。事實上,多少國家興衰的歷史也告訴人們,民富雖然不必然等於國強,但民不富,國家必然不強;即使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強,也只能是外強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礎上的強大,才是根本性的強大。因此,中國政府需要更新觀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為一個明確的目標和任務。這就有必要在編制「十二五」規劃時,制定一個長期的提高福利的戰略規劃,這個戰略規劃的目的,是為建立一個有競爭力和公平正義的福利國家打下基礎。結構失衡根源在於政府主導經濟
「富民」雖然是一個經濟問題,但經濟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政治。事實上,改革以來貧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內。為什麼經濟高速增長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卻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結就在於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說,經濟發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眾,而是政府及其與公權力有關聯的利益群體,以及資本利益集團和壟斷國企的經理層與員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夠抽走國民收入的大頭,並隨心所欲地支配財富而不受監督,資本之所以能夠壓制眾多的勞動力,原因又在於政府的權力過大。
中國傳統上本就是一個大政府國家。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民眾,心中都存在一個大政府觀念。所以,要在政府權力過大的情形下改變收入分配不合理狀況,須將之作為一個政治問題來看待,否則,僅僅視之為一個經濟問題,解決起來很難。
另一方面,盡管「富民」問題在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非常重要,但畢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問題的解決。正如本文開頭所說,在官方看來,「十二五」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等諸種結構構成的結構難題。結構問題在中國來說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十二五」規劃還是把它列為必須優先解決的頭等大事,這說明,結構問題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續下去。
Ⅳ 為什麼要編制修訂《城市規劃編制辦法》
編制年代太遠了,不適合當前城市發展要求
Ⅵ 城市規劃的心得體會
規劃包括許多層次的規劃,從上而下的城鎮體系規劃、總體規劃、詳細專規劃、工業區規劃、屬協調性規劃等,各規劃有其規劃重點,均針對規劃區內的要素進行綜合安排。地方性的規劃不能違背上位規劃對大區域的協調後對規劃區的功能定位要求,體現在大區域層面,規劃也是合理的。
所有的規劃都有一種理念貫穿其中,為了實現具體或抽象的目標。在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例如打造生態宜居城市,事實上所有的城市與地區都應該成為生態宜居城市,而且所有城市的發展目標可能都是保證社會公眾利益的實現以及創造最佳城市空間環境質量。區域條件的差異性及有限性決定了不同的城市規劃策略,但是最終目標是永恆的、向上的。
城市規劃具有前瞻性,且必須考慮當地的發展,必須追求公共利益,在結構上具有科學性和邏輯的自律性,同時也是在基於城市或區域現狀條件與未來發展潛力分析的基礎上對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等各方面協調的過程。
Ⅶ 城鎮規劃編制的成功經驗有哪些
改革開放以來,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城市規劃體系的改革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最具有革命性的是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區域城鎮體系規劃的初步形成。近幾年,深圳、廣州、南京等地進行了包括法定圖則、概念規劃等新的規劃方法的嘗試。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安徽等省組織編制城鎮密集地區城鎮協調發展規劃,以充分發揮城市規劃對重大基礎設施布局的綜合指導功能、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統籌功能、對城市間競爭合作的協調功能。這些嘗試一方面說明我國城市規劃在迅速邁進,越來越得到業內人士的共識。同時也說明城市規劃的改革在向針對性、可操作性、法定性方向發展。
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的頒布實施,初步確立了城市規劃的法制框架。經過15年的發展,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城市規劃法的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亟待調整、修改,以適應我國社會經濟新形勢的要求。建設部1991年《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及1995年《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實施細則》的出台,確立了我國城市空間規劃體系的結構框架,為我國城市規劃的編制、審批、實施管理奠定了法制基礎。但我國空間規劃體系中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是以目標干預為主的缺少彈性的規劃,尚處於物質建設規劃階段。
回顧改革開放20餘年來,與國際城市規劃體系發展歷史相比較,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尋求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城市規劃體系。城市規劃的發展依靠城市規劃體系的完善,包括從法律、技術到行政手段等一系列內容的科學化、系統化、完善化。城市規劃體系由法規體系、編制體系、管理體系三部分組成,法規體系是基礎,編制體系是依據,管理體系是手段,目的是通過依法編制、實施城市規劃,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本文在探討有關城市規劃編制體系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對城鎮群規劃編制體系、實施管理提出若干思考。
在城市規劃編制體系中,基於城市問題的解決、區域經濟復興、區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環境共保、資源合理配置和利用,作為城鎮群規劃及其空間范圍的各種研究如火如荼,近幾年開展的廣州市概念規劃、合肥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江蘇省三大都市圈規劃、安徽省三大城鎮群規劃、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珠三角城鎮協調發展規劃等均屬於城鎮群規劃的嘗試。
1.我國城市規劃編制體系的分析及實踐
l.1現狀及問題
我國現行的城市規劃體系包括城市規劃法規體系、城市規劃編制體系、城市規劃管理體系三方面內容。目前,我國城市規劃體系尚處於初級階段,正面臨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兩大挑戰,以及我國加入wTO之後,來自國際方面的各種壓力和挑戰。從整體上來說,我國城市規劃體系包括理論體系、技術體系和實踐體系等均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從理論體系來說,基礎理論缺乏,而應用理論未得到充分的發展。由於我國和西方在政治、經濟體制及文化背景方面有所不同,所以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國家的模式,而應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城市規劃體系的模式。其次,在技術體系方面,缺乏系統性的技術規范:規劃編制系列不完整,且無從參照;規劃的法定內容與規劃管理的銜接不夠,難以適應市場經濟下城市規劃管理的要求等。再次,從實踐體系來說,城市規劃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現有的法律法規基本上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面對市場經濟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其可操作性不強;地方性法規或者不完善,或者與國家有關規定相矛盾;規劃管理方面尤其是「一書兩證」管理依據、程序有待規范,以適應投資體制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需要。
2.現行城市規劃編制體系的反思
2.1區域規劃。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展過四次重要的區域規劃工作:一是20世紀50年代末期,按前蘇聯模式,以資源開發和大型工業項目區域規劃為主,在部分城市和省區開展。二是20世紀60年代,大規模的全國性各行政系統的農業區劃。三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學習西方50~60年代的模式,從全國到各省市(個別到縣)的國土規劃。當時的國土規劃雖提出國土整治問題,但仍以資源開發、生產力與城鎮布局為中心,與西方的平衡區域生產力和城市發展的規劃有所不同。四是20世紀90年代初中期,全國各省(區)開展的省域城鎮體系規劃。重點是研究城鎮發展戰略,明確省域城鎮等級規模,職能結構、空間結構,提出基礎設施建設要求。目前,我國尚未形成
法定化、規范化的區域性綜合協調的空間規劃系列。中國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勢,城市之間的競爭不再僅僅表現為單個城市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以核心城市為中心的區域整體間的競爭,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已成為具有全球化意義的城市。其次,城市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面臨經濟發展上工業化與後工業化雙重壓力,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以及資源短缺、就業壓力等,快速城市化階段城鄉發展出現的新舊矛盾的交錯,城市產業同構、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客觀上需要開展區域空間規劃,研究區域經濟發展模
式和城市空間組合形式,發揮區域規模經濟和設施完備的優勢,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
2.2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是對城市地域內的各類資源,特別是對城市地域內的空間資源進行的整體配置和綜合協調。我國的城市總體規劃是在20世紀50~60年代,全面學習蘇聯時期引進的,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經歷了艱苦的探索,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989年12月國家《城市規劃法》、1991年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以及相關的規范陸續出台,為城市規劃工作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定依據和技術規范。20世紀80年至今,全國各地已經按照5年一修編的周期,進行了三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或修編工作。第一輪20世紀80年代的城市總體規劃是以城市建設為特徵,重點是
彌補基礎設施建設欠賬,保障了隨之而來的改革開放、大規模的城市發展的基本有序進行。第二輪20世紀90年代的城市總體規劃是以城市的協調發展為特徵。規劃既要保證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又要考慮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第三輪:2000年以來的城市總體規劃是以貫徹落實「五個統籌」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總體規劃的戰略性、前瞻性、綜合性,做好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市域空間利用總體規劃與空間分區管治、城市綜合交通與重要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城市發展與項目建設時序的安排。城市總體規劃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特點,一方面說明城市規劃的編制內容有著深刻的時代特徵,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的城市規劃事業漸趨成熟。但是城市總體規劃作為承上啟下的一個規劃環節,其上面的規劃層次(包括國土規劃和區域規劃)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表現為我國空間規劃系列不完善,直接導致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缺乏上一層次的依據,而又與下一層次規劃缺乏良好的銜接。
為加強城市總體規劃的宏觀依據,在《城市規劃編制方法》中,加入了城市所在區域城鎮體系規劃的要求,並於1994年8月出台了《城鎮體系規劃編制審批辦法》。近年來,國家為強化土地管理、保護和節約土地資源的需要,接連出台了若干個重要文件,均涉及到總體規劃與國土規劃相協調的問題。一是國發[1996]18號文:「城市總體規劃應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相協調,切實保護和節約土地資源。」二是國發[1997]11號文:「城市建設總體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用地規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是國發[2004]28號文:「切實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鄉規劃的相互銜接。」由此可見,國家對於城市總體規劃和國土規劃工作均高度重視。但是,二者在技術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如在規劃范圍、規劃期限、用地指標控制以及用地分類等方面,均存在不完全可比的問題;同時在某些原則性問題上也存在分歧。城市總體規劃是對影響城市發展的重大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等進行專題研究,在此基礎上,科學確定城市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和空間布局,統籌安排城市各項建設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項基礎設施。因此,新時期的總體規劃是指導城市建設發展的公共政策,而不再是單純的建設項目規劃。
2.3近期建設規劃。隨著城市總體規劃由過去的規模規劃向戰略規劃、政策規劃、控制規劃轉變,其內涵發生了較大變化。目前的總體規劃更加註重對城市發展的長遠戰略目標的研究,注重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途徑的研究,注重對城市總體框架和功能的控制,注重研究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突出規劃強制性內容的規定,充分體現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在此背景下,近期建設規劃亦發生較大變化,由過去城市總體規劃的附屬品轉向實施城市總體規劃的必要步驟,統籌安排城市近期建設項目的規模和時序。針對近期建設規劃地位和作用的轉變,國務院《關於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從端正城市建設指導思想,切實加強城鄉規劃調控作用的高度,強調了近期建設規劃的重要性。隨後建設部等9部委將做好近期建設規劃工作,作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通知的重要內容,明確要求各級城市人民政府抓緊編制城市近期建設規劃。
2.城市規劃編制體系框架的設想
城市規劃編制體系框架的建構和完善,應為城鎮的發展提供長遠性、前瞻性、全局性的戰略目標和藍圖,同時還應從城市規劃實施管理角度出發,為城市的宏觀總體控制和常規性管理提供法定依據。規劃必須具備原則指導下的應變能力,以適應市場經濟下的應對性。對於不同區位、不同資源票賦、不同規模、不同職能、不同類別、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能夠區別對待。為此,城市規劃編制體系可以分為戰略規劃、規劃編制和圖則制定3大部分。戰略規劃可分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城鎮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區域城鎮協調發展戰略規劃等,為法定規劃提供前瞻性、戰略性思路和支撐。規劃編制應該分法定系列和非法定系列;圖則制定可以分法定圖則和工作圖則。規劃編制是圖則制定的依據,是圖則的政策、技術支撐;圖則是規劃的法律表現形式,是規劃意圖的法律化,為城市規劃的實施管理提供直接依據。
2.1規劃編制
規劃的編制以實現城市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滿足規劃實施管理的需要,科學指導城市建設,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為宗旨。試圖把所有實際需要的各種類型的規劃包含在一個系列裡,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此,應該將整個規劃編制系列分為規劃編製法定系列和非法定系列。法定系列指各類城鎮一般均需編制的規劃,這些規劃上下層次互相銜接,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城鎮實施規劃管理的法定依據。非法定系列是整個規劃編制體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這些規劃之間並不一定存在有機的聯系。按其深度而言,同一個規劃,可能既有屬於總體規劃層次的內容,也有屬於詳細規劃層次的內容。對於它們的類別、任務、內容和深度等不宜做統一規定,應按城鎮實際需要編制,為法定規劃的編制提供支撐。
2.1.1法定系列。包括區域空間規劃、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分區規劃、控制規劃、詳細規劃等7層層次。從規劃的地域范圍講,區域空間規劃是市(縣)域或者跨行政區的;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和控制規劃是城鎮的;分區規劃是城市片區性的;詳細規劃是地段性的。從規劃的作用角度講,區域空間規劃是戰略性的空間結構規劃,以發揮上級政府的監督職能;總體規劃是城市功能控制性的用地布局空間結構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分區規劃、控制規劃和詳細規劃是實施城市總體規劃的發展建設規劃,是對總體規劃的深化、細化和落實。
2.1.2非法定系列。非法定系列的規劃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有按專業編制的,有按地區編制的,還有按有效期限編制的,不必強求統一。但這些規劃,可根據各個城鎮的特點和不同時期的需要而編制,例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項目選址規劃、各種專業規劃、各類特定地區的規劃、重要地區的城市設計等。
2.2圖則制定
規劃管理要做到依法行政,真正能夠直接起到管理依據和作用的,主要是近期建設規劃、控制規劃和詳細規劃。戰略規劃和總體規劃是宏觀層次的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長遠目標和整體構想,起原則指導和調控作用。近期建設規劃是總體規劃實施的階段性具體安排,具體指導城市土地有序利用和項目的科學建設;控制規劃和詳細規劃是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的深化,是總體規劃意圖的具體體現,應該在規劃實施中起直接的控製作用。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使近期建設規劃、控制規劃和詳細規劃法制化,賦予它們「有國家強制力作保障」的法律特徵。但由於規劃管理面對的是極其復雜且不斷變化的城市,規劃
必須既有原則的剛性,又有靈活的彈性。也就是使近期建設規劃和控制規劃的成果成為法定條文和圖則,使詳細規劃成為工作圖則,它們具有不同的審批程序,不同的法律地位,不同的法律效力,起不同的作用。
2.2.1法定圖則。法定圖則是在控制規劃基礎上,根據有關法規制定的,是控制規劃的法律表現形式。法定圖則是規劃管理的基本依據,實施規劃意圖的主要手段。控制規劃由於其圖紙、文字繁多,其圖紙和解釋性說明並不能直接成為法定圖則,只宜作為技術文件,成為法定圖則的說明和技術支撐。法定圖則應由有關的地方法規規定其法律地位、作用和審批、修改等程序,確保其法律效力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同時制定其實施細則,規定法定圖則的土地分類、建築物分組及其適宜建設的兼容性,以及土地使用強度和建築形態要求等。法定圖則是規劃編制、規劃立法和規劃實施管理三者的結合。
2.2.2工作圖則。工作圖則是規劃管理部門日常進行規劃實施管理的工作依據,是對法定圖則的補充。工作圖則就是經過規定程序審批的詳細規劃的圖紙和文本。工作圖則更詳細地對用地性質做出安排,規定應該建什麼;更具體地規定地塊的開發強度和控制指標;更詳細地規定建築物與周邊的關系;更具體地提出建築形態的要求等。工作圖則的土地分類可以是「國標」的小類。工作圖則是城市規劃實施管理導則。用法定圖則把必須管的管住,而工作圖則是在遵守法定圖則的前提下,給行政管理以適當的靈活性,既便於操作,也可通過行政管理彌補法定圖則之不足。
3.城鎮群規劃編制框架研究
3.1城鎮群空間內涵
我國的城鎮群主要有兩種典型形式:一是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的都市圈為代表,由自上而下的城市擴散和自下而上的農村城市化兩種力量結合而形成;二是以大城市地區為代表,特別是核心城市非農業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地區,聚集和擴散兩種過程均十分明顯,城市邊緣組團和衛星城發育明顯,城市周邊地區與城市核心地區之間聯系緊密,城鄉一體化程度深。
3.1.1城鎮群的空間界定。城鎮群是由中心城市和外圍非農化水平較高,與中心城市存在著密切社會經濟聯系的臨接地區兩部分組成。中心城市的確定,首先需劃分出城市實體地域,凡城市實體地域內非農業人口在20萬以上可視為中心城市。對於建成區面積占市區面積10%以上的城市,將包圍中心城市的縣級行政單元作為中心縣,視其為城鎮群的組成部分。
3.1.2城鎮群的功能整合。城鎮群是由強大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圍鄰近城鎮與地域共同組成的高聯系強度的一體化地域,但是並非有了強大的中心城市就能構建成功的城鎮群。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組織起來的協調分工是城鎮群整體優勢確立與和諧運作的基礎。在日常城鎮群范圍內,重點是圍繞中心城市的日常生活、生產與環境職能構築一個完整的城市功能體。在城鎮群范圍內,建立相對獨立的產業體系是實現城鎮群的戰略核心。城鎮群既可視作城鎮群體空間的基本經濟地域單元,也可視作一個基本的生態單元,其在更高層次與更大的范圍內還必須與其他城鎮群實現進一步整合。城鎮群在區域城鎮群體空間中的整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會表現出更多的網路狀發展關系,從而形成一個更大的城鎮緊密聯系空間。若干個城鎮群間類似作用的結果就是大都市連綿帶的生成與生長。
3.2我省城鎮群規劃實踐
城鎮密集地區城鎮協調發展規劃的制定,目前在我國剛剛起步。我省城市規劃實踐方面,1996年編制了《安徽省城鎮體系規劃》,首次提出「二線三片」的城鎮空間布局形式,從理論、法定兩方面明確了我省三大城鎮群概念。近年來,城鎮群規劃在規劃界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我省皖中地區、皖江地區、京滬鐵路安徽沿線地區,是全省城鎮化發展較快且極具發展潛力的地區。2000年,按照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確定的「二線三片」空間總體布局,省建設廳組織開展了這三個地區的城鎮群布局規劃研究工作,從戰略層面明確區域城鎮布局規劃的強制性內容,指導三個地區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和區域基礎設施建
設,協調城鄉建設,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2003年在三大城鎮群空間布局戰略規劃指導下,開展編制馬蕪銅城市群規劃。通過規劃編制和實施,實現區域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最優,推進跨省域基礎設施共建共享、資源有效配置和利用、人居環境共保、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經過近年的探討和發展,我省以大中城市為核心的城鎮群實際已經或正在形成中,其推動力主要來自:中心城市的迅速擴張、開發區的建設、郊區化的作用、鄉鎮企業的發展、政府的城鄉一體化政策和城市市場體系的建設等。其中前三種力量主要來自城市,第四種力量來自鄉村,第五、六種力量把自上
和自下的力量聯系起來,這與西方城鎮群的形成機制有所區別。城鎮群的日漸形成,迫切需要科學的規劃引導其健康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3.3城鎮群規劃編制框架
城鎮群規劃是在城市規劃編制體系框架基礎之上建立的,但又區別於城市規劃編制體系框架,因為城鎮群地域范圍有其特殊性,也有其規劃的特殊性。其規劃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如何更好地發展城市,從社會經濟聯系緊密的區域角度解決城市問題。城鎮群規劃編制框架由結構性的政策規劃和發展性的開發規劃二級結構組成,與城市規劃編制體系結構框架中的規劃編製法定系列相對應。而城市規劃編制體系結構框架中的非法定系列可根據城鎮群發展的具體情況作專題研究。從整體上來說,政策規劃指導發展規劃,是發展規劃編制的依據。政策規劃和開發規劃又分別由政策規劃(開發規劃)、分區規劃、專項規
劃、重點地段規劃組成。4個層次組成政策規劃是一種結構性規劃,主要確定宏觀區域發展政策,包括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產業發展政策、人口就業政策、社會服務發展政策、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政策、人文與歷史保護政策等。開發規劃包括4個內容與政策規劃相對應,並分別以對應的政策規劃為依據,同時以開發規劃的上一層次為依據。就城市規劃編制來說,政策規劃(開發規劃)、分區規劃和專項規劃涉及區域規劃、戰略規劃、總體規劃3個規劃層次;專項規劃和重點地段規劃涉及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規劃3個規劃層次。
4.城鎮群規劃實施管理
4.1.跨行政區規劃的組織管理問題
跨行政區的區域規劃.,客觀上存在一個如何統一規劃、統一管理以及統一實施的問題。能否有效地解決跨行政區區域規劃的組織管理問題,也是影響此類規劃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國外,解決這種跨行政區規劃的組織管理問題的普遍做法是建立相應的跨區管理機構,如「區域建設委員會」「城市聯合委員會」等。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建立跨行政區管理機構很有必要。關於跨行政區區域規劃的組織管理,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必須加強法制化建設。迄今為止,我國跨行政區域規劃的法制化建設仍十分落後。國外的成功經驗表明,成功的區域規劃尤其是跨行政區規劃的實施與管理,都是通過立法,具有嚴格的法制基礎。區域規劃作為對未來時空范圍內經濟、社會、人口、空間、資源、環境等方面發展協調的總體戰略,它不僅是一項技術過程,而且是一項政治過程,是一種政策行為和社會行為。
4.2行政區體制改革設想
在我國,不合理的政區體制也是造成區際利益沖突的重要因素。1980年代以來,在全國普遍推行「市帶縣」體制。「市帶縣」體制的本意是以中心城市為依託組建各種等級、各種類型的城市經濟區。由於在現有的體制背景下,市帶縣體制就其本質上講,還是地方政權的一種存在方式,是城市行政區而非經濟區。在實行市帶縣的地區,原來沒有上下級行政隸屬關系的市縣,現在卻有了明確的等級關系,故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系列市縣利益沖突。從開展跨行政區區域規劃的角度看,要徹底解決這類地區的利益沖突問題,除了有關方面的改革外,還必須配合著行政區體制改革。1990年代,我國特大城市行政區劃
開始作出調整,由於我國法律規定直轄市下不能設市,所以只得採用改縣為區的方法。「撤縣改區」模式逐漸在全國特大城市中推行開來。但是「撤縣改區」模式存在許多弊端,一是造成城市持續向外蔓延,耕地資源大面積銳減;二是混淆了不同類型的行政區,出現假性城市化現象;三是撤縣改區有可能對原縣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撤縣改區」模式尚有待完善。
4.3加快區域基礎設施共建步伐
提升城鎮群的綜合競爭力,首先是加快區域性基礎設施共建步伐,它是城鎮群協調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前提。建設過程中,一是區域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在城鎮群規劃和區域性專項規劃指導下進行;二是創新機制,解決好區域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三是建立專門的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基金,成立具有經濟調控能力和投資管理能力的協調機構,提高建設資金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