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04年我國人均消費和教育支出各是多少
教育投入知多少
一、2002年全國教育投入9000億元
根據2004年出版的《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和2004年6月進行調查的全國79300戶居民家庭的教育支出調查資料,我們對全國所有大學、中專、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等六個學級(不含成人教育、特殊教育以及其他教育)的教育投入進行了詳細計算,得出2002年全國正規教育總投入為9248億元。
全國教育投入的總量分為三部分:國家財政撥款、社會辦學資金(包括社團、個人、企業辦學等)、學生家庭教育支出,簡稱國家投入、社會投入、個人投入。
(一)個人投入佔六成
在當今社會,絕大多數國家教育的主要投資者是政府,特別是初中等教育,居民負擔的比例世界平均不到8%,而我國的現實卻遠非如此。2002年,在教育投入總量9248億元中,國家投入3107億元,佔33.6%;社會投入346億元,佔3.7%;個人投入5795億元,佔62.7%。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學級中個人都是教育投入的主力軍。
就總量而言,國家投入於小學的經費最多,共1120億元,佔36.0%。以下依次為:大學佔23.6%,初中佔22.6%,高中佔12.5%,中專佔4.0%,幼兒園佔1.3%。
(二)教育投入5年翻番
為解決教育經費嚴重缺乏的問題,我國自1983年起改變了單一的政府投資模式,開始向個人收費,但規定仍以財政撥款為主。始料不及的是,由於管理監控不力,收費名目和收費數額急劇膨脹,個人教育支出連年大增,並迅速由教育投入的「輔渠」變成「主渠」。教育投入總量也隨之大幅度增加。與1997年的4522億元相比,2002年的教育總投入翻了一番有餘。
分三大投入看,2002年的國家投入是1997年的2.1倍,年遞增16.1%。社會投入5年只增長4.4%,年遞增0.9%。但其中的「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的辦學經費每年卻增幅驚人,1997年為7億元,2002年增至33億元,5年增加3.9倍,年增幅高達37.3%。減少投入的主要是另兩個部分:企業辦學經費和校辦產業提供的辦學經費。個人投入僅增量就達3079億元,年遞增幅度為16.4%。
由於國家投入和全部投入基本同步,所以在總量中國家投入所佔的份額始終保持著33%略多的水平。個人投入在1997年即超過總量的60%,這些年由於增速仍快於國家投入,更快於社會投入,所以份額仍在不斷加大。
二、分學級投入量變化,折射教育投資方向
在目前國家教育經費尚不充足的情況下,國家投入理應側重於義務教育,正常的狀態應該是:首先保證義務教育的需要,盡量做到免費教育,減少非義務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國家投入比例。從近幾年實際看,國家投入的政策正在朝這個方向轉變,但經費的分配依然很不合理,大學的國家投入比例依然很高,義務教育的個人投入非但未減,反而越來越高。
(一)大學投入,國家與個人主賓易位
長期以來,國家一直將高等教育總投入的75%視為財政撥款的標准,但學校的高收費早已打破了這一標准。在2000年之前,國家投入尚佔多數,但自2001年開始,賓主易位,個人投入反客為主,達50.7%,2002年增至56.7%。
在各學級中,國家對大學的投入增加最快,2002年國家投入733億元,比1997年增加485億元,每年增加97億元,年遞增24.2%。但與個人投入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1999年隨著並軌令的下達,公費上大學劃上句號,學雜費陡漲65.2%。此後,隨著收費標準的不斷提高以及學生數量的快速增加,個人投入繼續猛增,2000年個人投入增143億元,2001年再增260億元,2002年更增366億元。5年間個人投入每兩年翻一倍,5年增加5倍,年遞增速度高達41.1%。國家和個人兩大主力的巨大投入促成了大學投入總量每年30.6%的高增幅,升速居所有學級之首。
然而,絕對量的高速增長掩蓋著一個相反的事實:由於學生數量的增速快於國家和社會投入的增速,因此生均國家投入和社會投入已經連續幾年悄然削減。1999年生均國家投入登上9743元的最高峰,隨後3年便逐次減為9324元、8268元、7622元,平均每年削減7.9%。社會投入趨勢亦然,平均減幅為9.6%。而個人投入卻一如既往上漲,每年的生均值都要增加1000元以上,2002年生均為11272元,比國家投入高47.9%。這一趨勢表明,今後上大學能夠享受的國家投入和社會投入將越來越少,留下的缺額和保持總費用增加的增量都將主要由個人來承擔。而逐步減少非義務教育的國家投入、增加個人投入正是國家政策應有的方向和所要達到的目標。
(二)中專,一個漸被冷落的群體
受追求文憑的大氣候影響,讀中專已成無奈的選擇,畢業後的就業也相當困難,故而備受學生和社會的冷落。中專學生數也於1999年開始萎縮,2002年已減至609萬人,比最高的1998年減少70萬人。與此同時,國家的支持力度也漸漸減小,每年的增加額只有區區幾個億。因此,中專成為小學以上各學級中投入總量最小、比重最低、增長最慢的學級。2002年生均國家投入只有2021元。對技工學校的投入更少,153萬在校學生中,只有1/3的學生享受國家投入,其餘均為個人和社會投資。社會投入更是以每年11.0%的速度遞減。但學校對經費的需求毫無二致,在得不到國家和社會支持的情況下,唯有大幅度增加對學生的收費,2002年生均個人投入5984元,平均每年增長7.2%。
(三)高中投入,個人佔七成
高中的教育投入增幅僅次於大學,但國家的投入要小得多,其經費來源更依賴於個人。
與大學擴大招生相呼應,高中在校學生數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快速增加。2002年我國共有高中學生2195萬人(其中職業中學學生512萬人),比1997年的1362萬人增加了61.2%。國家投入不僅總量相應跟進,而且生均還有7.7%的增長。與此同時,學校的收費標准更以每年14.7%速度遞增,2002年生均個人投入達4825元,佔全部投入的70.1%,成為高中投入的主要來源。可以說,高中已成為個人教育投入的第二個重點。
(四)初中投入,早無「義務」之實
根據《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所需費用主要由各級政府承擔,特別是占總數3/4的人員經費和基建經費應全部由財政負擔,公用經費也以財政為主,不足部分才向學生收取少量雜費予以補充。然而現實情況是:2002年初中生均國家投入1062元,尚不及個人投入2147元的一半,「義務」二字早已名存實亡。
(五)小學投入,國家正在加碼
小學的情形稍好於初中,2002年生均國家投入921元,平均每年增長17.7%,生均個人投入1142元,雖然比國家投入多,但增速相對緩慢,年增幅僅9.3%,是所有學級中個人投入增速最慢的。因而在1999年以後出現了國家投入比重上升、個人投入比重下降的喜人現象。2002年個人投入佔53.7%,比1998年下降7.2個百分點。要扭轉國家與個人投入比重倒置的格局尚待時日。
(六)幼兒教育,個人投入唱主角
嚴格地講,幼兒教育不應列入教育系列學級,國家不要求6歲以下兒童一定要入托,事實上多數農村幼兒並不入托,所有全國在園的幼兒只佔全部適齡幼兒的51%。也正基於此,2002年國家投入只有41億元。從覆蓋面講,國家只對20%的幼兒園進行投入,80%的在園幼兒享受不到,所以個人承擔的費用始終佔90%以上。但是,城鎮家庭卻將幼兒教育作為實質性的教育階段,而且願意花大投入。另一方面,幼兒園為了生存,只得在幼兒身上打主意,所以各項收費很是不菲。2002年生均個人投入達2310元。
三、育人19年,投入13萬元
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標准學制為19年。按2002年各學級的實際水平計算,將孩子培養到大學畢業共需投入130551元,其中:國家投入45078元,佔34.5%;社會投入5689元,佔4.4%;個人投入79784元,佔61.1%。
在各學級中,花費最大的是大學階段,4年共需79578元,佔19年總投入的61.0%;其次是高中,佔15.8%;小學因為時間最長,故而投入總量較大,6年共需12764元,佔9.8%。
國家投入對大學的傾斜非常突出,在19年總共投入的45078元中,67.6%投在大學階段。未能上大學的人只能享受餘下的32.4%以下。社會投入與國家投入基本一致,但更傾向於高學級,其中大學佔70.3%。
個人投入是教育投入的主力,19年個人共投入79784元,占投入總量的61.1%。各學級的花費為:大學4年花費45089元,佔全部個人投入的56.5%;高中佔18.1%;初中、小學、幼兒園相差不大,但因為小學是6年制,每年的投入最少,是家長最為輕松的階段。
分城鄉看,城鎮19年個人共投入87061元,其中大學佔51.8%;農村個人共投入75019元,其中大學佔60.1%。
要強調的是,這里是按2002年的投入水平計算的,而每年的投入水平都在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著。處在不同學段的人,需要的投入不一樣。學業接近尾聲的學生,總投入量比上述數額小;學業開始不久的學生,總投入將遠比上述數額大。按過去5年的平均增幅計算,每向後推一年,個人投入將增加14.6%。
教育投入分量幾何
一、國家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2%
2002年,國家投入於正規教育的總費用為3107億元,投入於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的經費為243億元,合計3350億元,同年GDP為104791億元,教育投入佔GDP的比重為3.2%。
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教委(即教育部)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議:到90年代中期或到2000年,我國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應達到發展中國家4%的水平。實際的執行結果是:1995年佔2.1%,2000年佔2.6%。2002年,教育投入應為4192億元,實際投入距目標還有842億元的差距,即只完成了目標的80%。根據近5年的平均增速15.9%增加投入,同時GDP以2003年和2004年的平均增幅9%左右的速度增長,要想達到4%的目標要到2006年,比預定時間晚了10年。
二、教育投入占財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勢
1997年以來,財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平均每年增長16.9%和19.0%,但對教育的投入卻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15.9%,使得教育投入所佔的比重呈逐年減小之勢。2002年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占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別為17.7%和15.2%,比1997年下降了0.9和2.2個百分點。
三、個人負擔日益沉重
1997年以後,經濟的減速導致居民收入低落,200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702元,5年平均增幅8.3%;農民人均純收入2476元,年增幅僅為3.4%。但是城鄉人均教育支出卻每年增長13.3%和15.3%。教育支出連續的高速增長,使其在收入和消費支出中的分量節節攀升。在城鎮,2002年人均教育支出636元,占收入的比重為8.3%,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10.6%,比1997年分別增加1.7個和2.5個百分點。在農村,人均教育支出332元,占收入的比重為13.4%,占消費支出的比重達18.1%,分別比1997年增加5.5個和8.0個百分點。就絕對數而言,除食品外,沒有任何消費項目的花費能出其右。世界上只有7.5%的國家個人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例超過10%,中國即是其中之一。
請注意,這里的各項數據都是指平均水平,對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來說,教育的負擔大不相同。不管是城鎮還是農村,收入水平越低,教育負擔越重。目前,60%的家庭、70%的人口收入水平在平均線以下。就絕對值而言,低於平均線的家庭,人均教育支出比平均值低15%左右,但因為收入水平更低,所以教育支出的比重要高出平均值2個百分點左右;高收入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比平均值高40%以上,但收入水平高出更多,所以教育支出的比重低於平均值2個百分點左右。依此而論,農村60%的家庭承擔的教育支出占其消費支出的比重已達20%,與國家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15.2%相比,已經早有過之。
Ⅱ 請要回答我國城鄉居民教育消費支出迅速增長的原因
首先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手裡有錢了。
二,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社會越來越需要專業化高水平的勞動力,所以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就必須提升自己的受教育水平。
三,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重教的傳統。收入的提高給這種傳統以發展的空間。
四,當然這和國家的政策和社會的風氣也有關系。
Ⅲ 居民八大類消費支出是哪八類
城鎮居民家庭消費種類可分為八大類消費,分別是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信、文娛教育及服務、居住、其他商品和服務。
其計算公式為:
農村住戶全年純收入=農村住戶全年總收入-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稅款-上交集體承包人物-調查補貼。
對於農村居民來說,還包括用於生活消費的自給性產品支出。集體用於個人的消費指集體向個人提供的物品和勞務的支出;不包括各種非消費性的支出。其形式是通過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支出指標來綜合反映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水平。
居民消費支出指常住居民在核算期內對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它包括4方面內容:
第一、居民用貨幣直接購買的用於生活消費的各種貨物,包括本期不能全部消費完的耐用消費品,如傢具、家用電器等,也按購買全價計入本期消費中。
第二、居民用貨幣直接購買的用於生活消費的各種服務的支出,如房租、交通、洗理、教育、醫療保健、文化、日用品修理,家庭保姆等項支出。
第三、居民以實物工資形式獲得的用於生活消費的各種貨物和服務,包括免費或以低於市場價格獲得的貨物和服務。
第四、居民自產自用的計入核算期產出內的貨物和自有住房的虛擬房租等。居民消費不包括作為生產投入和投資建房方面的支出。
Ⅳ 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
子女教育支出約占普通家庭總收入三分之一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一日電 (記者 吳慶才)中國知名調查機構零點調查與指標數據二十一日發布的一項針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八個大中城的調查顯示,中國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占家庭總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調查結果顯示:家裡有正在上學或上幼兒園子女的家庭在二00四年十月至二00五年十月一年期間用於子女的教育總費用平均為三千五百二十二點一元人民幣,佔全家年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相比於城市和小城鎮地區,中國農村家庭每年用於子女的教育花費不到城市家庭的二分之一,但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卻是最高的。此外,農村家庭單個子女教育支出年增長率已連續兩年超過兩成。
調查還顯示,目前在中國,約八成五中國居民的孩子在公立學校上學,僅有約一成三居民的孩子在民辦學校里求學。「政府辦學正規放心」和「便宜」是居民眼中公立學校的兩大優勢。而對於選擇民辦學校的居民來說,方便、能夠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創造力則是民辦學校的優勢。
盡管目前中國居民的家庭教育支出比較高,但可喜的是,中國居民對目前中國整體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有較高認同。調查顯示,約六成四中國居民認為當前教育水平比十年前有「很大提高」。但如何在提升整體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的過程中,不「提升」甚至是減輕居民的教育負擔,是當前民眾一致關心的問題。
Ⅳ 中國每年的教育支出有多少
2015年01月23日, 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日前聯合發布的2013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去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24488.2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4.30%,比上年的4.28%增加了0.02個百分點。
公告顯示,2013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0364.72億元,比上年的27695.97億元增長9.64%,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24488.22億元,比上年的22236.23億元增長10.13%。全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為21405.67億元,比上年的20314.17億元增長5.37%,其中,中央財政教育支出3883.92億元,比上年增長2.7%。
Ⅵ 什麼是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
城鎮居民人居消費指標是指城鎮居民在購買商品和勞務活動兩方面的支出,回是衡量答居民消費支出的重要指標。包含如下指標:
家庭總支出:指家庭除借貸支出以外的全部實際支出。包括消費性支出、財產性支出、轉移性支出、社會保障支出、購房與建房支出。
消費性支出:指調查戶用於本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其他商品和服務等八大類。
財產性支出:指家庭購買或維護財產所支付的利息等有關費用。
轉移性支出:指調查戶對國家、單位、住戶、個人的轉移支付。包括交納的稅款、捐贈和贍養支出等。
社會保障支出:指調查戶家庭成員參加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社會保障項目中由個人交納的保障支出。不包括職工所在單位交納的那部分社會保障金。
購房與建房支出:指包括調查戶購買住房、建房時的全部支出。
Ⅶ 改革開放以來,在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對文化教育等發展性投入不斷增大。農村居民家
答案C
本小題考查的是消費結構。在城鄉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對文化教育等發展性投入不斷增大,這說明居民收入在增加,人們的消費結構走向合理,C符合題意,A的說法明顯是錯誤的,材料中沒有提到享受型消費比重上升,B不符合題意,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的根本性途徑發展經濟,D的說法是錯誤的。"
Ⅷ 論述題: 一、我國城鄉居民教育消費支出迅速增長的原因有哪些 二、實行助學貸款制度有什麼意義
我認為材料一中教育消費支出迅速增長的原因 主要有一、中國人傳統上就相當重視教育,將教育視為出人頭地的重要途徑,逐漸提高的教育支出比重反映了中國家庭對教育的重視;二是顯示社會競爭加劇,迫使各年齡段的人都必須加強學習以保持自身的競爭力;三是公立免費教育不能滿足社會的教育需求,居民家庭只能通過國家義務教育之外的手段滿足自身對教育的需求;四是高等教育的學費以及生活費用的快速增長。五是受教育年限的增長,進一步提高了教育支出的比重。過去初中畢業就參加工作,現在大學教育已經普及,研究生、博士生、已經自學考試更進一步的拉長了受教育的年限,自然也導致了教育支出的增長。
材料二實行助學貸款制度一是有助於緩解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負擔。二是有助於社會公平,為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機會。三是緩解國家教育經費壓力,使有限的教育經費能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
Ⅸ 誰知道北京市家庭人均教育支出數據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北京市統計局對城鎮居民抽樣調查數據表明,近10年來,服務性消費支出增長了3.1倍。
數據顯示,本市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已由1996年的1048元增至2007年的4332元,增長了3.1倍,年均增長13.8%。家庭人均教育費用支出770元,是所有服務性消費中比重最高的。
北京市城市社會調查統計隊對2000年城市居民生活狀況的調查顯示,去年北京居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消費支出首次突破千元,達到1203.37元,成為除食品消費外的第二大消費。 隨著高科技在各個領域的迅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人們對提高文化素質的要求非常迫切,許多家庭在對子女的教育投資上,更是捨得花錢,教育消費已經佔到人均全年總支出的15%,比上年增長了13%,增長幅度遠遠超過食品和衣著支出。 專家分析,高等院校擴大招生名額,中小學、高校調整學費收取標准,也拉動了教育消費需求的增長。教育成為消費亮點後,與教育有關的消費品也沾光不少,去年北京居民擁有的家用電腦數量已經達到每三家一台,比前年增長了32.8%,增長幅度僅次於行動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