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城鄉一體化工作居民反映

城鄉一體化工作居民反映

發布時間:2021-03-13 17:08:14

① 關於城鄉一體化的調查報告 1000字

關於嘉興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考察報告
2009年10月19日——10月27日,我校曾文鴻副校長帶領第二期中青班全體學員赴浙江嘉興市委黨校異地學習考察,我隨同參與了這次學習考察活動,並對嘉興市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情況進行了調研和考察。現形成考察報告如下:
一、嘉興市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做法
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杭州、嘉興、義烏、溫州、台州等地建立三大省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明確要求嘉興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為建成帶動作用強、統籌水平高、體制機制活的統籌城鄉發展先行區,嘉興市出台了《嘉興市打造城鄉一體化先行地行動綱領》(嘉委[2008]1號)等一系列文件,並以「兩分兩換」為核心、以「全民社保」為支撐,大力推進「一步到位」式的城鄉一體化。
(一)「兩分兩換」推動城鄉一體化跨越式前進。
1、嘉興市的基本情況
嘉興位於長三角杭嘉湖平原中心地帶,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區域發展比較均衡,下轄的縣(市、區)經濟實力均位於全國百強縣第20~35位。2007年,該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8∶1,收入差低於浙江省的2.4∶1和全國的3.2∶1。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土地緊缺等要素制約日益顯現。嘉興是平原,沒有大量可用來改造為建設用地的低丘緩坡,杭州灣北岸是主航道,也不可能進行大規模圍墾造田。在非農用地不足的背後,農村宅基地雜亂無章,農民大多分散居住,宅基地面積過大(戶均宅基地1.5~2畝),造成土地的浪費;農村勞動力中從事一產的比例已下降到24.5%,大多數農村勞動力已脫離土地到城鎮企業務工。從現實條件來看,嘉興已經具備了推進「兩分兩換」的條件。
2、「兩分兩換」的基本內容和工作目標。
所謂「兩分兩換」,是指將農戶宅基地和承包地分開、搬遷與土地流轉分開,在依法、自願基礎上,以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兩分兩換」的實質是試圖通過農民的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直接轉變為可處置資產;通過農民的承包地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以保證失地農民老有所養;其直接作用就是通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讓農村土地實現像城市一樣的市場化流轉,推進農戶向城鎮集聚,從而將宅基地復耕,或為其他用途騰出用地指標。同時,也能進一步打通農民進城的渠道。嘉興市力爭通過「兩分兩換」,到2012年,1/3以上的農民實現向城鎮和中心村集聚,流轉土地面積100萬畝以上,50%左右的農田實現規模集約經營。
3、「兩分兩換」的具體做法。
一是摸清基本情況。嘉興市在每個縣(市、區)都開展試點工作。各縣(市、區)再選擇鄉鎮和村進行試點。為確保工作穩步推進,市、區、鎮、村、村民小組五級對開展試點的區域,通過召開各種類型座談會、懇談會、聽證會,充分聽取村民意見,掌握民情,尊重民意。調查數據顯示,全市90%以上試點村的村民都同意推進「兩分兩換」。
二是制定政策文件。在嘉委[2008]36號文的基礎上,嘉興市委辦、市府辦又出台了《關於開展節約集約用地試點加快農村新社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嘉委辦[2008]50號),對「兩分兩換」試點工作作了進一步細化。各縣(市、區)、鎮也結合自身實際,出台了相關政策文件。
三是完善相關規劃。各縣(市、區)結合「兩分兩換」試點的開展,及時調整完善鎮域總體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和其他相關配套建設規劃。
四是建立工作載體。各縣(市、區)成立統籌城鄉工作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各鎮和有關部門也相應建立工作機構。各鎮政府分別注冊成立公司,作為運作主體封閉運行。
五是有序推進試點工作。為使該項工作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嘉興市宅基地置換共有三種方式,即:按照1∶1的面積置換城鎮公寓或自建別墅、按照1∶1~2的面積置換產業用房、貨幣補償。選擇第一種模式的農戶中,公寓與自建別墅的比例為55∶45。進行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後,公寓房每戶實際佔地不超過0.3畝,自建房不超過0.5畝。
(二)全民社保解除農民後顧之憂。
為解除農村居民進城之後「老有所養」的後顧之憂,嘉興市出台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直接把城鄉各類勞動者都納入到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中來,嘉興也成為全國率先實現全民社保的地級市。該市的具體做法是:
1、城鎮職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2、不能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鎮居民參加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該市上上年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的8%繳交養老保險金,並全部納入個人賬戶;政府財政資金補貼5%,其中3%納入個人賬戶,2%納入統籌賬戶。
3、失地農民參加失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
4、其他未能參加社保的農村居民參加農村居民社會保險,按照該市上上年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的8%繳交養老保險金,並全部納入個人賬戶;政府財政資金補貼5%,其中3%納入個人賬戶,2%納入統籌賬戶。
由於農村居民繳交15年的費用基本上在1萬多元,如果參加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財政資金給予1萬元甚至全額社保補貼;如果土地承包經營權全部流轉且流轉期限在10年以上的,還可按照城鎮居民的繳費標准和待遇置換社會保障。
(三)發展農家樂促農民增收。
浙江省高度重視「農家樂」的發展,並在2007年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農家樂休閑旅遊業的意見》,重點支持發展以農民家庭為經營主體,以行政村為基本單位的「農家樂」休閑旅遊村;鼓勵發展以企業法人為經營主體,依託各類農業園區和特色農產品基地的「農家樂」休閑旅遊點;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建設一家一戶農民辦不了的休閑旅遊項目和配套產業,帶動周邊小規模「農家樂」的發展。嘉興市秀洲區王店鎮在發展「農家樂」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了成功。該鎮建林村目前有9戶農戶依託本村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自家庭院發展農家樂,每戶的年均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與此同時,該村還利用從農民手中流轉過來的土地,集中發包給有實力的投資者,開發旅遊度假區,也取得了成功,有效地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二、嘉興市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幾點啟示
透過嘉興市「兩分兩換」、全民社保、大力發展農家樂等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有益探索,我們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嘉興模式對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具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
1、優化了農村布局規劃。宅基地置換城鎮住房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有序推進,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民建房無序、公共服務配套難、宅基地佔地多等問題。農民進入城鎮和農村新社區居住,配套設施和居住環境大為改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路、水、電、有線寬頻、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的配套集中,大大節約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投入成本。可以說,嘉興市通過「兩分兩換」,把分散居住的農村居民集中到城鎮和新社區居住,通過大規模的「拆舊建新」,實現了城鄉一元在形式上的「一步到位」。
2、節約了大量農村建設用地。考察組考察的南湖區余新鎮和七星鎮,在「兩分兩換」工作中具有典型性。余新鎮需搬遷農戶4231戶,現有宅基地面積3977畝,其中公寓房置換2327戶,戶均0.3畝,需佔用建設用地698畝;異地遷建置換1904戶,戶均0.5畝,需佔用建設用地952畝,合計建設用地1650畝,可盤活存量建設用地2327畝。七星鎮需搬遷農戶4011戶,現有宅基地面積4158畝,採取新社區公寓房安置,按戶均0.3畝計算,需佔用土地1203畝,可盤活存量建設用地2955畝。據測算,按照「兩分兩換」模式推進宅基地置換,每戶可以節省0.4畝以上的農村非農建設用地。
3、促進了土地的規模經營。在「兩分兩換」試點的帶動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自2008年以來,南湖區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25萬畝,規模產業基地和示範園區不斷增加,土地流轉中規模100畝以上的經營面積達到1.74萬畝,一大批新家戶、新設施、新品種不斷運用到實際生產中,促進了農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現代農業轉變,並有效帶動了三次產業互動發展。另一方面,農村非農建設用地節約出來的用地指標,可以有效解決城鎮商業建設和工業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問題,為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空間。
4、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和保障水平。「兩分兩換」試點都採取政府主導開發建設,嚴格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農戶有舊房搬遷補助和獎勵,農民置換成本較低,農村住宅由小產權房變成完全產權房,在資產實現合法增值的同時,通過租、售等手段,財產性收入大為增加。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增加了租金收入,同時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解決了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在此基礎上,通過加大對農民創業就業的扶持力度,促進農民自主創業和轉移就業,增加了農民的創業收入和薪金收入。
(二)嘉興模式在推廣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
1、政府負擔加重。由於「兩分兩換」工作以政府為主體推進,加上村民宅基地和房產面積較大,直接導致了安置的高成本。據了解,在「兩分兩換」推進過程中,選擇公寓安置的,每戶的安置成本為48萬元;選擇自建別墅的,每戶安置成本為20萬元。整體測算,每戶的安置成本為37萬元。如全面鋪開「兩分兩換」,政府將背負巨額負擔。如南湖區七星鎮是一個地域和人口規模較小的鎮,需搬遷農戶4231戶,該鎮把握國家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機遇,向金融機構的貸款規模達到25億元。如果鎮域規模較大、沒有雄厚的資金作保障,「兩分兩換」很難推開。就目前而言,融資是推進「兩分兩換」的一大難題。
2、地方土地周轉指標不足。在農村舊宅未拆除的前提下,推行「兩分兩換」建設新市鎮、中心村,需要一定的土地周轉指標。在土地指標非常緊張的情況下,解決這一問題的難度較大。調研組在南湖區余新鎮實地調研時了解到,該鎮推行「兩分兩換」需要周轉建設用地1650畝,除了佔用城鎮建設用地外,還佔用了一定數量的基本農田。由於嘉興市是浙江省的試點,浙江省國土資源部門在土地使用問題上,一方面預撥約300畝的用地指標,另一方面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修編,對基本農田進行調整。可以說,試點單位在政策上享受到了傾斜性的照顧,如全面鋪開該項工作,土地的制約將是一大難題。
3、置換戶勞動力充分就業問題比較嚴峻。農民將手上的土地承包權流轉後,雖然一部分人可以到承包土地的農業公司工作,一部分人可由政府通過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解決,但40、50歲數的勞動力就業仍比較困難。受金融危機影響,目前城鎮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土地雙置換後,農民一旦從農村出來,生活成本增加,沒有充分就業,政府壓力就相應加大。
4、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與市場經濟脫節的問題值得重視。為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嘉興市很多試點地方都在測算中提出每年每畝600元的流轉價格,這就容易造成地方流轉價格與土地承包市場脫節現象。承包土地因多種原因,比如不同地塊所處位置不同,土壤肥力、適宜種植作物、歷史產出效益也不同等原因,流轉價格不盡相同,應該正視和允許這種差異的存在。土地流轉應是一個市場尋價行為,流轉價格高低應由受讓方和出讓方通過談判博弈實現。此外,現在許多地方擔心流轉土地的主體難尋,結合當地產業發展的農業招商引資任務相當繁重。個別地方為了不致使土地荒廢,以極低價格轉手短期出租,這種受讓方缺位的土地流轉進來後,使政府背負了巨大成本壓力。
三、加快推進我們城鄉一體化的幾點建議
在考察借鑒浙江省嘉興市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做法和經驗的基礎上,就如何加快我們城鄉一體化進程,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需要高度重視的一項重要工作。
近年來,我們通過深入實施「園區興業、工業強區」發展戰略,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其中,工業已經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今天,統籌城鄉發展是當前推進我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戰略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也是擺在當前各級領導幹部面前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當前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千頭萬緒,怎樣尋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工作著力點?我們認為,關鍵是要從領導體制和領導方法上下功夫,實行領導體制的創新和領導資源的超常規配置,從而形成抓城鄉一體化工作的合力。嘉興市南湖區通過成立統籌委及其辦公室,各鎮和有關部門都相應建立工作機構,並建立區統籌委例會制度(每月一次)、專題會議制度(不定期召開)、工作督查制度(經常性開展)、工作月報制度(土地流轉、新社區建設)、工作專報制度(「兩分兩換」試點工作專報),在全社會營造出濃厚的城鄉一體化推進氛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二)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要充分結合本地實際,避免簡單的盲從。
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經驗不能簡單「照抄照搬」,最重要的是學習內在的實質性東西,並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我們與嘉興市南湖區、秀洲區存在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宅基地的分配面積上區別很大。嘉興市的農村宅基地面積較大,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獨立的庭院,這也為單家獨戶發展農家樂提供了載體空間。即使是推行「兩分兩換」後,該地戶均宅基地也在200平方米以上。我們農村分配的宅基地面積最大不超過120平方米,還不到嘉興市的1/8,單純依靠「兩分兩換」盤活土地,空間非常狹窄。此外,宅基地基本上均用於房屋建設,不可能再建獨立庭院,以農戶現有住宅發展農家樂的可行性不大。
2、農民轉型方式不同。嘉興市的農村居民基本上在本地就業,白天外出打工,晚上回家生活,基本上沒有出現空心村。我們有很大一部分農村居民在轉型後,基本上搬到中心城鎮居住,造成空心村比較多。此外,嘉興的宅基地基本上嚴格執行「一戶一宅」政策,但我們由於歷史上的種種原因,「一戶多宅」現象比較普遍。
3、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形式不同。嘉興市由於在分田到戶比較徹底,宅基地和承包田均直接分配到戶,基本上不存在集體經濟。但我們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土地流轉,經濟關系相對比較復雜。
4、地貌特點區別很大。嘉興地處平原地帶,宅基地復耕成本低,且可以100%復耕。我們處於丘陵地帶,很多村莊依山而建,有的還建在山坡上,宅基地復墾成農田成本高,在相當多的地方把宅基地復墾成農田也是不現實的。
5、在政策扶持方面有所區別。嘉興市是浙江省「兩分兩換」的試點,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是經浙江省發改委立項,在土地指標、土地利用整體規劃的修編等方面也有省國土資源廳的扶持。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要獲得上級如此大的支持,難度較大。
綜上所述,在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們要結合自身實際,從解決農村農民最迫切、最突出、最重大的問題入手,在探索「兩分兩換」工作上,應先重點解決城中村、空心村和偏、遠、散的村。對於還不具備開展「兩分兩換」的村,應加快推進村村通自來水、通水泥路等基礎設施向農村的延伸。在發展農家樂方面,應以農村集體經濟留用地為依託,引進有實力的投資者,發展具有一定規模檔次,集食、娛、游等於一體,既解決農民的就業,又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要把建立全面社保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抓。
建立全民社保體系,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具體體現,也是推進城鄉一元,解決廣大農民後顧之憂的必然舉措。我們可借鑒嘉興市全面社保的先進經驗,一方面積極向上級爭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結合自身的財力先行先試,在全市率先推出高齡津貼的基礎上,再向前邁出一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社保體系。
(四)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要試點先行,部門聯動。
無論是我們各項改革的推進,還是嘉興市推進「兩分兩換」工作的成功經驗,都是在試點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再逐步推進的。因此,我們關於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各項工作,應在先行試點,總結試點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進,確保農村和全社會的穩定。另外,在「兩分兩換」、全面社保和農家樂的推進上,要充分實現黨委、政府領導下的部門聯動,發改、經貿、財政、建設、規劃、國土、旅遊、衛生、工商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形成工作合力。只有這樣,才能加快我們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② 什麼是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是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使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互相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上協調發展的過程。

城鄉一體化早在19世紀中期就成為西方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改革開放後,我國歷史上城鄉隔離發展所造成的各種經濟社會矛盾日益表面化,城鄉一體化逐步受到重視。

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已於90年代中前期開展了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系統地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策略與方案,對領導決策和管理實踐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2)城鄉一體化工作居民反映擴展閱讀:

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內涵包括:發展戰略一體化、經濟發展一體化、商品市場一體化、經濟活動網路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城鄉一體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

使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空間、政策(制度)上協調發展的過程。

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是思想觀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變化;不僅是發展思路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產業布局和利益關系的調整;不僅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也是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進。

③ 什麼叫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是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城鄉一體化就是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村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

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3)城鄉一體化工作居民反映擴展閱讀:

城鄉一體化不僅是思想觀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變化;不僅是發展思路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產業布局和利益關系的調整。

不僅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也是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進。對於城鄉一體化的根本應該廢除原有的城鄉二元體制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廢除現行的人口流動管制。

社會學和人類學界從城鄉關系的角度出發,認為城鄉一體化是指相對發達的城市和相對落後的農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壘,逐步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促使生產力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合理分布,城鄉經濟和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與協調發展,逐步縮小直至消滅城鄉之間的基本差別,從而使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有的學者僅討論城鄉工業的協調發展,可稱為「城鄉工業一體化」。

經濟學界則從經濟發展規律和生產力合理布局角度出發,認為城鄉一體化是現代經濟中農業和工業聯系日益增強的客觀要求,是指統一布局城鄉經濟,加強城鄉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協作,使城鄉生產力優化分工,合理布局、協調發展,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④ 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問題

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均等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前提。而當前,城鄉回居民權益不平等答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財產權的不平等。二是在戶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是城鄉差距的重要體現。包括養老、教育、醫療、交通、供水、供電、環境等,農村都明顯落後於城市。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公共服務事業投入重點在城市,城市越來越漂亮,即使中西部地區的城市與沿海地區相比也毫不遜色。實現城鄉要素配置的合理化,關鍵是要建立城鄉一體化的要素市場,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要消除人為設置的各種障礙,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自由流動。土地是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也應發揮市場對土地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與其他要素不同的是,土地有一個用途管制問題。如果把耕地變為建設用地,必須符合城鄉建設規劃,並辦理相應的法律手續。

⑤ 城鄉一體化涉及到的政治內容提要

城鄉一體化涉及到的政治內容提要:
城鄉一體化 是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城鄉一體化就是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村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鄉一體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使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空間、政策(制度)上協調發展的過程。
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是思想觀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變化;不僅是發展思路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產業布局和利益關系的調整;不僅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也是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進。對於城鄉一體化的根本應該廢除原有的城鄉二元體制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廢除現行的人口流動管制。

⑥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社區管理的問題

城鄉居民自治

⑦ 為什麼要實行 城鄉一體化 呢

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在於隱嘩改善城鄉關系,這無論對於城市,還是對於鄉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於實現共同繁榮和發展。在改善城鄉關系的過程中,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始終應當是核心、動力和基礎。

城鄉一體化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促進城鄉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變化的過程,使城鄉人口、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逐步達到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空間、政策(制度)上協調發展的過程。

城鄉一體化,是一項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是思想觀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變化;不僅是發展思路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也是產業布局和利益關系的調整;

不僅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也是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進。對於城鄉一體化的根本應該廢除原有的城鄉二元體制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廢除現行的人口流動管制中和。

(7)城鄉一體化工作居民反映擴展閱讀:

城鄉一體化和城鄉統籌發展的區別

「統籌城鄉發展」思想的提出,是一個理論創新,是對城鄉一體化理論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與城鄉一體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城鄉一體化和統籌城鄉發展,都把城市與農村的發展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割灶培行裂地加以考慮。但進一步辨析,兩者是有差別的。城鄉一體化更多的可被作為一種長遠奮斗的目標,它強調的是城鄉融合的結果;

而城鄉統籌發展則主要是一種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是用統籌的思想來指導發展的實踐,它強調的是過程;城鄉一體化是要盡力消弭城鄉差別,實現城鄉共同發展;而統籌城鄉發展則更強調在保留城市與農村自然特徵的同時,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

⑧ 城鄉一體化對我們是好是壞

態,但就城鄉差異而言,還遠遠不惟如此。文化和心理的差異,具有更加深層的、根深蒂固的淵源。要消除以至彌合這種差距,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研究:一是城市如何以更多的空間和寬容的心態接納農民;二是農民如何以自身的能力、素質、文化和心理適應城市;三是政府如何為這種城鄉之間的融合提供製度保障和服務安排。

關鍵詞:農村與城市 村民與市民 文化與心理 認同與差異

農民問題何以成為重中之重,掛在了總書記和總理的心頭,擺到了黨和國家最高層決策層的案頭,排上了中央「紅頭文件」的最前頭,刻在了包括九億農民在內的全社會的眉頭。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也是各顯其能,但就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而言,其基本的路徑就是「農轉非」。不過「農轉非」的途徑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吃商品糧,而是給已經在城市的1.2億農民工以市民待遇,給現在農村仍需要轉移的1.2-1.5億富餘勞動力和每年新增的1200萬勞動力以及以後新增需要

作者簡介:楊以謙(1957-),男,安徽碭山人,淮北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研究方向:政治文化、三農問題。

轉移的農民以平等的就業權。這就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研究:

一是城市如何以更多的空間和寬容的心態接納農民;二是農民如何以自身的能力、素質、文化和心理適應城市;三是政府如何為這種城鄉之間的融合提供製度保障和服務安排。



由於中國「三農」問題的歷史性、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要真正使農業興起來,農村強起來,農民富起來,遠非一個文件、一次會議、一項政策所能企及。縮小三大差別,一直是我們走向共同富裕

的價值取向,但我們對差別的認識往往更多地局限於物質形態。隨著對三農問題制度層面認識的深入,政治和權力的差別更加凸顯,給農民以國民待遇的呼聲日漸其高,各種政策措施也接踵出台。但就城鄉差異而言,還遠遠不惟如此。文化和心理的差異,具有更加深層的、根深蒂固的淵源。

1、 觀念差異

農民代表居住生活在特定地理環境中的人群。這一人群常常與居住在城鎮或都市的人群形成一種對照,即「鄉下人」和「城裡人」。居住在鄉野之中,聚村而居,成群而落,靠近田野、草原和大自然。因其出生地的原始基因,不論到哪裡,他們「鄉下人」的 地理身份與天生「城裡人」的地理身份的差異,便決定了城鄉之間的觀念差異,以及社會對這種身份的認知差別。由此,大凡落後、保守、歧視的觀念似乎都源於農民,也適合農民;而大凡進步、創新、高尚的精神似乎是城裡人的專利。「小農意識」、「小農觀念」以及「小農行為」等等概念,既是用來代表農民的觀念及行為,同時又是人們用來貶低他人的一種價值判斷。領導幹部不勝任工作稱之有農民意識,工廠廠長把廠子搞虧了、破產了稱之有農民意識,體育比賽比輸了稱教練有農民意識,作家寫不出好作品稱之為有農民意識,科研人員不出成果稱之為有農民意識,導演把作品弄砸了稱之為有農民意識,演員演不好自己的角色稱之有農民意識,連某些腐敗分子走到腐敗這一步,也稱自己有嚴重的農民意識,但有深厚農民意識的地地道道的農民,有成為腐敗分子的嗎,簡直是無恥之極。夠啦。其實帶有農民二字的貶義詞不止一個,比如農民心態、農民思想、農民觀念、農民作風、農民思維、農民形象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城裡人腦海里便形成這樣一種定勢思維,即認為農民總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安於現狀,害怕冒險;思想固執、狹隘,而缺乏開拓進取精神,甚至把「中國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這一關乎國家發展和治理的根本性的問題 ,也歧視性地理解和歸結為「農民的問題」或「農民出了問題」,似乎中國所有的問題都出在農民身上或都根源於農民。因而,農民問題解決了或農民不再出問題了中國便安然無恙。

2、主流意識形態差異

由於農民進入大中城市會面臨很高的壁壘,比如定居成本,就業機會、生活保障、子女就學等等。因而規模小一些的中小城鎮成為農民進城的較理想的選擇。事實上,農民進城的願望是很強烈的,想致富的農民甚至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直接建起了供自己進入的城鎮,來表達他們渴望進城的願望。它代表了一種原生意義上的農民樸素求富心理。即要通過城市化來改變自己的現狀,來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實現人生的價值。

觀念的差異反映在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上,便形成了對農民的歧視。由此造成了在制定和執行政策法律上,對農民群體利益的忽視以及對農民採取的不公開、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認識與對待。有些腐敗分子假星星懺悔,要求從輕發落,說給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我可以回家種地;那農民要是犯了錯,怎麼發落,不論從輕還是叢重,還能到城裡當官嗎?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對農民的歧視常常表現為整個社會或居於強勢地位的社會集團對農民群體的種種限制上,這些限制日益制度化、經常化,事實上已經構成了中國社會的最大不公。

3、文化與科技差異

物質層面上的差異還有個比較,有關資料統計,城鄉收入比已經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6:1拉大到現在的3.2:1,而隱性收入則是6:1。文化和技術上的差異更是不可比擬。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科技和文化藝術等領域發展緩慢。文盲和半文盲佔全國總人口比重大,科教文衛人員比重小。據有關統計,農村各類科教文衛人員只佔農村總人口的2.5%。就說衛生一項,可以說差異大的驚人,占人口70%的農民醫療衛生消費只佔到總消費的6%。

由於文化技術水平低,大多數農民工目前在城市裡乾的都是城裡人不願乾的活兒,收入也十分微薄。那麼,農民為什麼不去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呢?難啊!一是沒文化技術;二是沒錢培訓學技術;三是即便大學畢業了也沒門路找個體面的工作。在我國的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佔9.1%。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興起,缺乏轉崗就業技能的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大。 生存難保,談何文化技術,更談不上精神享受。

4、心理差異

就心理觀念而言,農民作為一個群體,有於其自身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在社會中的特定地位,自然會形成他們自己對待世界、社會和人生的基本態度和觀念。在這個意義上,農民文化、農民意識確實存在。但是,如果把農民的思想觀念和農民文化放到線性文化進化論的某個時點之上,認為農民的意識、觀念總是保守的、傳統的或落後的(孟德拉斯語),那麼,這種認識多少帶有偏見和絕對化的局限。馬加爵案,媒體評論多歸於因教育、歸因於學校和社會心理救治系統不健全,這些其實都還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在於橫在「城裡人」與「鄉下人」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於是,這種心理不平衡很容易轉變為惹事作惡的誘因。相當多的城市社會治安案件往往由此引發。

調查發現農民工是一個面臨強烈心理矛盾與心理沖突的群體,有些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穩定的制約因素,應引起關注。比如,自卑心理和孤獨情緒,由此造成農民工在就業、生活、醫療、教育等許多方面與城裡人隔著一條人為的卻又是難以逾越的鴻溝;被剝奪心理和不滿情緒,城市職工與農民工相比在各種福利上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壓抑心理和怨恨情緒,與生活上的貧困相比,農民工更難以忍受的是不被城市接受,不能與城裡人正常交往與合作,不能像城裡人一樣感受到平等與尊嚴。



正視差異、縮小差別、消除隔閡、彌合縫隙是政府、城市、農民共同的責任和義務

1、政府應該干什麼

制度與政策 對農民的限制、歧視,以及損害農民合法權益的現象普遍存在,制度上的缺憾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比如相關的法律法規及配套措施不完善、不健全,有規定而濫施處罰,以及缺少真正能夠為農民服務、保障農民權益的機構、機制等。但是,只要觀念與感情真正轉變過來了,辦事情、想問題才會處處為農民著想,替農民打算,才會想方設法破除一切障礙,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使進城務工的農民在子女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方面與城市人享受同等待遇;只要觀念與感情真正轉變過來了,有關司法與執法部門才能不折不扣地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規定,切實維護農民工應當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並加大對侵犯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單位和人員的查處力度。

措施與途徑 進城農民除了原來的基礎,一般是沒經過多少培訓和教育的。為此政府對進城農民扶持的首要任務就是對農民進行基本的城市適應性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訓。如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制觀念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現代公民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提高他們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發言能力、對話能力、組織能力和依法維權能力。對農民教育的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把農民工當成真正的城裡人看待,歸根到底,這些培訓也是為了幫助農民工成為真正的城裡人。這些培訓不僅包括對進城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同時要有政治、法律、政策、道德、權力、義務等人文方面的教育,使農民有意識地融入先進的社會發展系統,成為有現代意識的社會人。

引導與教育 農民工在非農產業和城鎮實現就業或創業的過程,也是他們融入一個新環境、開始一種新生活的過程。其間很可能產生一些有形或無形的矛盾沖突,甚至發生傳統和現代兩種生活方式或文化形態的碰撞,這在農民工進入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對農民工進行城市生活常識和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普及,引導他們自覺培養起對城市文明的認同感和對城市生活的責任感,應該是農民工培訓的更高層次的核心內容。

我們常說,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似乎把農民教育好了,中國的一切問題都不在嚴重。然而,現實的問題是,我們對農民訓導了多少年,嚴重的問題依然嚴重。是農民不可教化嗎?非矣。嚴重的問題是我們對農民既不尊重,也不理解。因而,也就談不上教育和解放,更說不上引導農民在人類解放的道路上獲得自我解放。問題是我們對農民究竟認識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親近了多少,教育了多少、教育了什麼、怎麼教育。對待農民,了解不等於理解,接觸不等於親近,看重不等於尊重,教訓不等於教育。

2、城市如何接納

尊重與理解 尊重農民首先要尊重農民的人格地位,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把農民當人看,決不能再把農民當作二等公民。按傳統的理解,農民是自給自足的小生產者,而現代化的涵義是以高科技為特徵的社會化大生產,如果以此為界定,農民與現代化格格不入。而要使農民走向現代化,既不是一味地阻止農民進城或人為地排擠、苛刻農民進城,也決不是讓農民都遷到城裡去。而是要通過農村環境的改變,農業手段的改善,農民素質的提高,實現新的解放。真正讓農民走向現代化,必須使農民自我覺醒,走進知識,親愛文明。這一解放的目標和標志就是:職業非農化、居住城鎮化、人口知識化、農業現代化。

善待與寬容 農民為城市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村人建設了城市,城市人不僅破壞了自身的壞竟,還污染了農村。城市人自己對農村人的創造成果也是刮目相看,但對創造這些成果的農村人卻另眼相待。假如我們再進一步換個位置想一想,我們自己是一個進城務工的農民,在為城市的繁榮付出艱巨的勞動與辛勤的汗水後,還處處受到歧視,處處受到刁難,工資被剋扣拖欠,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我們感情上能不能接受、心理上能不能承受、言語中有沒有怨氣。人的行為是受人的觀念與感情支配的,將心比心,我們才會更加體貼農民工,與農民工心心相通。如果我們把觀念與感情轉變以下,來個換位思考,又當如何。

把觀念與感情轉變過來,就應當設身處地替農民工想一想。他們大多來自貧困落後的鄉村,由於生活所迫,他們不得不拋家別子,背井離鄉,懷著希望與戒懼的心理來到陌生的城市打工謀生。他們在城市裡鋪路架橋、建房蓋樓、清掃垃圾、端盤洗碗、小區保安,大多從事那些城裡人不願乾的臟活累活苦活。在為城市建設與城市人生活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把觀念與感情轉變過來,更深層次問題是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加速推進城市化建設的必然結果。不能認為農民的天職就是耕田種地,農民到城市來務工就業就是侵佔了城市人的地盤,就是爭奪城市人的飯碗。要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就必須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而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就必然要把農村大批的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來。 接納與扶持 農民進城的條件,不僅取決於農民自身的願望,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城市接納農民門檻的高低。這樣城市要創造有利於農民進城的條件,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扶持農民盡快適應城市。幫助農民實現歷史性的大轉變。按照社會的發展規律,傳統的小農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逐漸轉化為城市工人、城市居民,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的人,也變成現代化的勞動者,傳統的農民被歷史巨浪所淘汰。我國農民正在進入這種歷史性的轉變,這要經歷很長的過程。他們所走的途徑是:在黨和國家的領導幫助下,在改革開放中,發展鄉鎮企業(絕大部分是非農產業),使農村工業化,很多勞動力變成鄉鎮企業的勞動者;建設小城鎮,使鄉村城鎮化,村民變成城鎮居民,也有一部分進入大中城市,成為其中的勞動者或居民;從事農業的人,將隨著農業現代化成為現代勞動者。當然,農民進城不能僅靠城市門欄的降低,同時,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知識經濟的到來,城市也不能一味遷就於農民的低素質。農民自身必須在提高素質上下功夫。

融合與共榮 縮小城鄉差別決不是把城裡人趕到鄉下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也不是一味地讓農民都進城,搶城裡人的地盤。而是使包括農民在內的現代社會人共同融入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的現代化過程。融入的政治前提是把農民作為革命的主力軍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工農聯盟是農民與城市利益共同體的基礎,我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整個社會的安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社會的全面小康;沒有農民的富裕,就沒有國家的富強。

農民要融入城市現代化的進程,還需要提高自身素質,以城市主人翁責任感維護城市。一是遵守城市的規則。城市中存在的很多規則都不同於農村,比如衛生和環保意識,進城農民要想在城市中生存下去,得到城市居民的認可,就必須首先改變原有的舊習慣,遵守城市中已經存在的各種規則。二是保護城市的公共產品。在農村環境中生長的農民往往對於自己的私人產品有很強的保護意識,而缺乏對公共產品的保護。公共產品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進城農民提高保護公共產品的意識十分重要。三是改變原有的生活文明准則。進城農民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必須改變「田園化」的農村生活文明准則,去適應城市「商品化」的生活方式。四是要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和素質。進城農民僅僅在生活上適應城市的規則還是不夠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很強的謀生手段,才可以和城市居民進行競爭,最終占據到城市中的比較正規的崗位。否則自身的地位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3、農民怎樣自立

自思自醒 農民的自立首先取決於農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能否實現由自在到自為的飛躍。回首中國農民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創舉,農民在自身全面解放的道路上已經並正在實現著新的跨越,重新審視新時期的新農民,應給中國農民一個新理念:當代中國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拓荒者;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的開拓者;農村城鎮化的創造者;民主政治的直接實踐者;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農民有了這樣的自我覺醒,農民不但要走向富裕,更要走向文明,走向人的全面發展和解放。實際上,農村中比較富裕的家庭,無論是有人做公事的,還是從事非農產業的,以及培養出大中專學生的,一個共同或者相似的特點是:都把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走向文明與開化。相對於其他農民,這些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或者都有一技之長,頭腦比較靈活,眼界比較開闊,觀念比較新穎,有著強烈的發展願望。在貧窮和富裕的鮮明對比中,農民深深地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文化書寫歷史;自思才能自醒,自為才能自主。

自主自願 農民缺少的不完全是進行創新的動力和能力,而是缺少必要的權利和自由。就農民的創造力而言,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所做的貢獻和作用是不可磨滅的。沒有任何一個農民不想走向富裕,不想走向文明。問題是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要建立在農民自覺的基礎上。實際上農民「要求發展的意識」在轉型期間體現的是相當清晰的。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是農民的富裕和發展,是農民自己不想富裕、不想發展嗎,決不是;是農民自己不會富裕、不會發展嗎,不全是。那麼,農民怎麼就富不起來,發展不上去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民之外的各類人員,農業之外的各行各業,村幹部之上的各位領導,發誓不讓農民富,發恨阻止農民富,發瘋干擾農民富。農民最不能接受的是那些不懂裝懂的瞎指揮者,最厭惡的是那些裝出一副很內行的面孔,對農民指手畫腳的老爺式公僕。既然我們要關心農民,那麼就必須注意到農民自我發展的這種意識,要從「我是農民」的角度來說,「我關心我的發展,我要發展,我應該得到發展」是合乎理性的和正當的權利要求。而不要對農民的發展要求一味涉障,剝奪他們的發展權。

自立自強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要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全靠農民自己。與城裡人的自傲心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民不論在城裡還是在鄉下,都有一種農民身份的自卑感。這也強化了農民的城鄉分類意識和城鄉差異觀念。隨著觀念、心理、制度、政策、環境、文化、技術差異的縮短或彌合。城市與鄉村的共榮與融合,農民自己也應該逐步擺脫以至消除自身的自卑感,而應樹立「我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城裡人」的觀念。不僅意識到,我為我是來自農村人而自豪。我為我能從農村來到城市並紮根城市,要比生在城市,但卻艱難地生存在城市更驕傲。 農民要真正自立於城市,自主於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必須屏棄鄉下人自卑感,樹立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感和自豪感,自立自強,自我解放,自我發展。當今,年輕的一代農民是不甘於一輩子呆在農村的,總要出來闖盪,由此他們的視野得以開闊,提高自身素質,謀求自身發展成為其自覺的要求。而要到城裡發展,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憑空想像。 這就要有一定的實力和能力,至少是要有通過學習和培養能夠具備的潛力。這些能力包括:資本積累能力,知識獲取能力,政治資源獲取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等。有了這些能力,加之政府的合理化制度安排,城市提供的廣闊平台,農民的解放和發展才能融入人類解放和發展的大道。

村民與市民的文化與心理差異不因農民工的進城甚或進城農民工拿到了城裡的戶口就自然而然地抹平。也不因「農民工是中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把農民裝扮成市民而使農民的地位有根本性的改變。農民進城的初衷是為了生存,至少是為了改變生存條件,農民改善生存狀態的路徑也不惟進城一條路。但要生存得好一些,除了消除制度性障礙,就農民自身而言,最迫切的就是要提高自身素質。當然,已經進城的農民,就其基本素質而言,要比不願或無力進城的農民,無論文化技術素質或心理適應性都更強一些。而要能夠繼續在城裡混下去,進而混出個市民樣來,僅靠原來的那點本事就遠遠不夠了。這樣,不論在城裡,還是在農村,要從根本上改變自身生存狀態,政府的制度安排,城市的政策與心態調整,農民的文化技術素質提高和心理素質的適應也成為當務之急了。

閱讀全文

與城鄉一體化工作居民反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