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寧夏的經濟概況
201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實現生產總值2565.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2.98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264.96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1077.12億元,增長7.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39420元,增長8.6%。
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由2012年的8.5:49.5:42.0調整為2013年的8.7:49.3:42.0。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由2012年的4.5%、61.8%和33.7%轉變為2013年的3.8%、66.6%和29.6%。
2014年,寧夏地區生產總值2750億元,增長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9.8億元,增長10.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01億元,增長1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3.2億元,增長10.3%。城鎮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3285元和841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4.02%。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9%。 寧夏2013年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430.00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種植業產值269.00億元,增長4.3%;林業產值9.84億元,增長0.7%;畜牧業產值120.01億元,增長3.8%;漁業產值13.22億元,增長17.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93億元,增長9.6%。
2013年糧食播種面積1202.40萬畝,比上年減少3.2%;糧食總產量373.40萬噸,減少0.4%,實現連續十年豐收。油料播種面積125.79萬畝,減少5.1%。蔬菜播種面積173.04萬畝,增長3.4%。
2013年末全區育苗面積52.70萬畝,比上年增長24.1%。
2013年末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801.98萬千瓦,機耕、機播和機收面積分別達到1338.66萬畝、1068.05萬畝和805.65萬畝。 50年來,寧夏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電力、石化、機械、冶金、建材、醫葯等為主體,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體系。能源工業已具備一定基礎。有大中型煤礦4座,年生產能力1800萬噸,寧夏人均擁有煤炭產量2.6噸,居中國第3位。有大中型發電廠5座,裝機容量223萬千瓦,人均佔有發電量居中國第2位。
電解鋁、鐵合金、碳素製品、碳化硅、電石、金屬鎂、水泥等產品的生產已初具規模。青銅峽鋁廠年產電解鋁10.6萬噸。寧夏有色金屬冶煉廠生產的鉭、鈮、鈹製品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三,是中國的高科技產品。
2013年寧夏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944.50億元,比上年增長12.0%。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907.22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118.80億元,增長15.2%;重工業增加值788.43億元,增長12.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10.2%,集體企業增長21.1%,股份制企業增長1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4.3%,國有控股企業增長5.2%,私營企業增長21.6%。非公有制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59.9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14個工業部門中除煙草外,其他都保持增長態勢。其中,冶金工業增長51.3%,紡織工業增長24.1%,建材工業增長19.3%,醫葯工業增長14.5%,石油石化工業增長14.3%,五大部門工業共實現工業增加值288.5億元。六大高耗能行業實現增加值503.0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在統計的147種工業產品中,有83種保持增長,佔比為56.5%。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7%。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74.49億元,比上年增長12.6%;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139.11億元,比上年增長29.5%。
2013年具有資質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556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64.66億元,比上年增長20.9%。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23.74萬元/人,同比減少1.37萬元/人。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665.9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4.9%;房屋竣工面積1927.79萬平方米,增長26.2%。 2013年寧夏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5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9%。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60.49億元,增長12.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0.02億元,增長12.0%。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521.51億元,增長12.8%;餐飲收入額89.00億元,增長10.2%。
寧夏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增長11.0%,日用品類增長9.9%,中西葯品類增長31.5%,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增長33.0%,金銀珠寶類增長33.2%,化妝品類增長17.5%,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54.7%,汽車類增長5.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5.8%。
2013年寧夏全區一般貿易出口額24.97億美元,增長53.7%,加工貿易實現出口額697萬美元,下降56.9%。機電產品出口6.07億美元,增長1.4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18億美元,下降1.2%。羊絨衫出口增長39.4%,鉭鈮鈹及製品出口下降9.6%,機床及鑄件出口增長8.7%,羊絨紗線出口增長78.9%。
② 國家對烹飪大師有啥補助
餐飲業是重要的服務業,直接關繫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水平。科學發展餐飲業,對於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擴大市場消費、拉動相關產業、增加社會就業、促進社會和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促進我國餐飲業科學發展,根據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特製訂本綱要。一、我國餐飲業發展取得的成就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餐飲業發展經歷了起步階段 、數量型發展階段、規模化發展階段和品牌建設階段,初步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業態多樣化、經營方式連鎖化、品牌建設特色化、市場需求大眾化、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型的發展新格局。當前我國餐飲業發展正處於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一)行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權形式趨於多元餐飲業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保持領先地位,2007年,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2352億元,佔全國GDP比重達5%,同比增長19.4%,連續17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全年上繳利稅逾1155億元,佔全國財政收入2.25%。餐飲市場細分不斷深化,中餐、西餐、中西合璧餐,正餐、快餐,火鍋、休閑餐飲、主題餐飲等業態快速發展。隨著民營資本和國際資本不斷湧入,風險投資和股票上市的成功運作,我國餐飲業產權形式趨於多元化。(二)品牌經營效應凸現,現代化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注重品牌經營,餐飲連鎖經營擴張步伐加快。2007年,我國限額以上連鎖餐飲企業集團共有410家,平均擁有門店數量為41家,平均零售額為1.8億元。全聚德、小肥羊等知名餐飲企業通過加盟、合資等方式走向海外。現代科技成果不斷融入餐飲的產品加工、管理經營、產品開發等各個環節,加速了餐飲業標准化和工業化進程,促使餐飲業從傳統手工生產轉向現代化生產。(三)促進消費作用明顯,擴大內需貢獻突出餐飲業是居民休閑消費、社交消費、喜慶消費、會展消費和旅遊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從事商務活動的重要場所。強勁的餐飲消費對化解收入存量、拉動經濟發展效果顯著。1991-2007年,餐飲業零售額年均增長22.3%,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高7.2個百分點,增幅位居國民經濟各行業前列。2007年,餐飲業零售額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7。(四)吸納就業的主渠道,改善民生的著力點餐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是農業和工業轉移剩餘勞動力主要途徑,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餐飲就業人數逾2000萬,每年新增就業崗位200多萬個。很多城市將發展餐飲業作為改善民生的工作抓手,大力興建便民餐飲網點和美食街區,創造性地開展大眾化餐飲和早餐工程等工作,促進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五)推進城市化進程,助推新農村建設發展餐飲業,有利於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推動建立現代化的原料種植、養殖基地,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帶動食品加工業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我國餐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一)歷史機遇1.國家擴大內需的方針為餐飲業發展帶來新空間。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將繼續保持平穩健康運行,大力發展餐飲業符合中央擴大內需的方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方式不斷變革,對餐飲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健康、環保和綠色消費成為時尚。我國餐飲市場將進一步擴大,並帶動種植業、養殖業、食品加工業、建築裝潢業、製造業、教育培訓業等相關產業聯動發展,更好地發揮擴大內需的積極作用。2.國家加快服務業發展戰略為餐飲業發展帶來新機遇。目前我國服務業總量相對較小,2007服務業產值比重不到40%,與全球服務業產值平均比重60%(發達國家超過70%)相距甚遠。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及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為服務業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政策基礎,為餐飲業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3.經濟全球化為餐飲業發展帶來新生機。加入WTO後,大量的外資、外企進入我國,不同飲食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外國人匯聚我國,為我國餐飲業發展提供更大空間。我國對外開放加速,世界知名的餐飲企業將更多地進入我國市場,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科學的運作模式和經營理念等更深地融入我國餐飲企業。與此同時,中式餐飲正在加快「走出去」步伐,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以及上海世博會等大型活動的舉辦,為弘揚中華餐飲文化提供了新舞台。(二)主要挑戰我國餐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既有行業自身發展過程中伴隨的問題,也有來自國外餐飲的競爭壓力。1.法規建設滯後。目前,我國餐飲行業缺乏規劃引導,在快速發展中有盲目、無序和低水平發展的現象。尚未建立適用於餐飲業的國家級法規,缺乏系統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和強制性標准,餐飲企業的標准參差不齊,內容不全面、技術知識含量低,缺乏全國統一性。2.市場秩序有待規范。我國餐飲業缺乏統一的行業執法,市場秩序不規范,餐飲環境不衛生,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市場管理和行業管理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3.餐飲結構失衡。由於競爭加劇、經營成本不斷上漲,大眾化餐飲在一些地區發展很不平衡。行業內高檔餐飲勢頭強勁,中低檔餐飲服務明顯不足。4.產業化程度偏低。我國餐飲業總體仍處於小、散、弱的狀態,90%以上的餐飲企業為小企業,2007年規模最大的100家餐飲企業營業額僅占整個餐飲市場的8.5%。與國際知名餐飲公司相比,中國知名餐飲公司的企業規模、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經驗等差距較大。此外,餐飲業上游供貨商不成熟,農業、牧業、農副產品食品初加工過於分散、生產初級,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5.餐飲人才不濟。餐飲教育科研滯後,全國沒有本科烹飪院校,餐飲職業經理人隊伍培養和專業培訓工作滯後。行業人員素質不高,缺乏高層管理人才和烹飪技術人才。尤其是廚師資格認證混亂,名師大師認證失范,出現花錢買證現象。外資餐飲企業以各種優惠條件吸引中餐技術、管理、服務、文化等方面人才,導致中餐企業人才大量流失。6.中外餐飲企業競爭加劇。與國外餐飲相比,國內餐飲企業在硬體、軟體,尤其是在管理、服務方面的差距較大。加入WTO後,更多外資餐飲企業的進入加劇我國餐飲行業的競爭。國外餐飲企業進入中國,對我國餐飲經營理念、服務質量標准、文化氛圍、飲食結構、從業人員素質要求等將產生深刻影響。而中國本土品牌餐飲走出去步伐較慢,競爭力不強。在國外,中餐企業大多表現為規模小、環境不佳、服務不到位,中餐特色不明顯。在國內,中餐企業面臨著外國品牌餐飲企業的擠壓。三、餐飲業發展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在傳承、創新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大眾化餐飲、綠色餐飲,統籌城鄉餐飲發展,拓展現代經營方式,提高產業集聚度,逐步形成各類餐飲業態互為補充、相互滲透,高、中、低檔餐飲協調發展,中外餐飲相互融合,區域餐飲特色鮮明,大眾化餐飲較為普及的現代化餐飲發展新格局,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餐飲需求,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二)發展原則1.以人為本。努力提供豐富多樣的餐飲產品,搞好食品安全,注重營養保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餐飲需求。2.因地制宜。堅持從實際出發,突出地方特色,發揮比較優勢,形成不同地域的差異化餐飲風格。3.突出重點。明確發展重點,狠抓餐飲龍頭企業,培育餐飲品牌,力求重點突破。4.分類指導。各地針對不同餐飲業態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標准規范,予以分類指導,促進其科學發展。5.傳承創新。要在弘揚中華餐飲文化精髓的同時,不斷進行管理、服務和產品創新,改良創新菜系、菜品,滿足餐飲消費需求。(三)發展目標到2013年,全國餐飲業將保持年均18%的增長速度,零售額達到3.3萬億元;培育出地方特色突出、文化氛圍濃烈、社會影響力大、年營業額10億元以上的品牌餐飲企業集團100家;全國餐飲業吸納就業人口超過2500萬人;在全國大中城市,建設800個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16萬個連鎖化、標准化的早餐網點,規范一批快餐品牌,初步形成以大眾化餐飲為主體,各種餐飲業態均衡發展,總體發展水平基本與居民餐飲消費需求相適應的餐飲業發展格局。(四)主要任務1.提高餐飲規范化水平建立健全餐飲業標准體系,加大餐飲業行業標準的推廣實施力度,全面提升行業標准化水平,有條件的要建立餐飲業標准化培訓、推廣、示範中心。建立健全餐飲企業信用體系,引導企業開展規范經營、誠信經營。嚴格餐飲企業采購環節管理,建立食品和原材料的采購追溯制度。規范餐飲市場秩序,重點加強衛生、質量等方面的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企業、消費者、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四位一體」的監督管理體系,促進餐飲業健康有序發展。2.增強餐飲便利化功能要將餐飲業統一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城市商業網點規劃,把發展大眾化餐飲與城市改造和社區商業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新區建設和老城改造過程中,合理配置餐飲網點,完善服務功能,使大眾化餐飲網點與社區居民需求相適應,具備條件的城市可集中建設餐飲美食街、餐飲特色街等大眾化餐飲街區。3.加快餐飲現代化步伐大力推廣現代管理模式,加快發展連鎖經營、網路營銷、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發展加盟連鎖和特許連鎖,積極引進世界知名的餐飲連鎖公司,促進我國傳統餐飲業的改造。大力發展特色餐飲、快餐送餐、餐飲食品等多種業態的連鎖經營。培育一批跨區域、全國性的餐飲連鎖示範企業。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鼓勵引進先進的食品加工、製作和包裝技術;加快餐飲業信息化步伐,推廣建立餐飲呼叫中心,構建移動餐飲服務平台,提供快捷的電話訂餐查詢和訂餐服務,在餐飲資料庫、行業資訊、美食搜索、在線訂餐、電子商務等方面提供現代化餐飲服務。4.提升餐飲品牌化水平鼓勵創立餐飲品牌,實現企業發展多元化、系列化、功能化。以餐飲品牌帶動相關產品或品種的開發與銷售,以品牌信譽吸引外商投資,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擴展經營領域。5.推進餐飲產業化發展積極實施餐飲產業聚集戰略,加強縱向與橫向的餐飲協作,鼓勵資本運作,推進餐飲業集約化生產,通過大力發展餐飲業連鎖經營、特許加盟店等形式,加快我國餐飲企業集團化、規模化步伐。6.加快餐飲國際化進程要把中國餐飲文化的優良傳統與世界先進的餐飲文化結合起來,吸收國外先進的經營理念、先進技術,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餐飲,提升中餐國際競爭力。重點引導有實力、品牌效應好的中餐企業到國外開辦餐館,佔領國際餐飲市場。四、餐飲業發展格局(一)餐飲類別格局努力形成各類餐飲互為補充、相互滲透的餐飲發展新格局。1.傳統正餐。包括酒樓、飯庄、賓館餐廳等在內的主流餐飲店,以經營傳統飯菜為主,兼供酒水飲料等。重點推動菜品創新和菜系融合,增加服務功能和提升服務水平。2.快餐小吃。包括快餐店、小吃城、面館、餃子館等形式,基本上以滿足消費者的日常基本飲食需求為主。重點發展特色餐飲,加強衛生安全管理,提高成品和半成品的機械化程度,完善中心廚房建設,增強便利化程度。3.休閑餐飲。包括茶餐廳、飲品店、咖啡館等。重點完善基礎設施,改造環境,增強其旅遊服務功能,形成以餐飲為主,集休閑、娛樂、洽談、表演、健身等於一體的餐飲形式。4.其他餐飲。包括團體膳食、外賣店、主題餐廳等其他餐飲形式。重點發展規模生產加工,發展連鎖經營,完善配送及服務功能,增強食品安全,培育知名品牌,建立信用體系。(二)餐飲空間格局1.區域餐飲格局:在對傳統菜系改良、創新的基礎上,建設五大餐飲集聚區。--辣文化餐飲集聚區:以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貴州為主的餐飲區域。重點建設重慶美食之都、川菜產業化基地、長沙「湘菜文化之都」和湖北淡水漁鄉,引導江西香辣風味、貴州酸辣風味餐飲發展。--北方菜集聚區:以北京、天津、山東、山西、河北、河南、陝西、甘肅及東北三省為主的餐飲區域。重點建設魯菜、津菜、冀菜創新基地,建立遼菜、吉菜、龍江菜研發基地,大力推廣山西、甘肅等地麵食文化。--淮揚菜集聚區:以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省為主的餐飲區域。重點建設淮揚風味菜、上海本幫菜、浙菜、徽菜創新基地,建設中餐工業化生產基地。--粵菜集聚區:以廣東、福建、海南等省為主的餐飲區域。重點建設粵菜、閩菜創新基地。--清真餐飲集聚區:以寧夏、新疆、甘肅、內蒙、青海、西藏等省區為主的餐飲區域。重點建設烏魯木齊「中國清真美食之都」、蘭州「中國牛肉麵之鄉」和寧夏清真食品工業化生產基地。2.城市餐飲格局:形成高中低檔餐飲協調發展的城市餐飲格局,著力發展三大城市餐飲集聚群:--商務餐飲集聚群:以滿足商務活動為目標,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商務區,建設若干商務餐飲集聚群。--中低餐飲集聚群:以滿足家庭節慶消費為目標,在城市流動人口集中區,建設若干美食一條街。--社區餐飲集聚群:以滿足家庭日常消費為目標,在居民社區,建設各具特色、老少皆宜的餐飲門店。3.農村餐飲格局:提升農村餐飲的衛生水平,規范發展「農家樂」,開發鄉土菜餚和民族特色小吃,提高農村餐飲服務質量和水平。五、餐飲業發展重點(一)著力發展大眾化餐飲大眾化餐飲是指面向廣大普通消費者,以消費便利快捷、營養衛生安全、價格經濟實惠等為主要特點的現代餐飲服務形式。要以規劃、標准和政策支持為保障,以實施早餐工程為突破口,以餐飲龍頭企業為依託,以店鋪式連鎖經營為主體,送餐和流動銷售為補充,加快推進大眾化餐飲的規模化發展。要切實解決大眾化餐飲企業的網點經營權和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引導和支持餐飲龍頭企業整合現有資源,延展服務網路,實現加工配送中心或中心廚房的合理布局和服務功能的提升。充分發揮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在解決大中城市早餐供應等大眾化餐飲中的作用,2010年前,在各大中心城市建設一批主食加工配送中心。(二)建設餐飲產業化基地鼓勵建立餐飲產業化基地。餐飲龍頭企業通過整合現有資源積極發展直營網點,或通過特許加盟方式開展規模化經營,實行統一生產、加工和配送,有條件的還可將業務延伸到餐飲原輔料種植基地建設。著力建設一批餐飲原輔料基地:--長江中上游山野菜蔬基地:主要包括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長江中下遊河鮮基地:主要包括湖北、安徽、浙江、江蘇、上海等地;--黃河流域牲畜基地:主要包括內蒙古、甘肅、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嶺南地區家禽基地:主要包括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地;--西北清真食品原料基地:主要包括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三)加快推進餐飲工業化加強餐飲工業化生產研發,把技術開發、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中餐工業化水平。研製先進生產線,實現中式菜點成品和半成品工業化生產。積極發展中式快餐,走工廠化、標准化、連鎖化、規模化和因地制宜的道路。鼓勵發展便民利民的新型加工食品,引導大型餐飲企業建立中心廚房。重點建設上海市、常州市餐飲工業化基地。(四)培育一批餐飲品牌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餐飲企業集團。進一步推進餐飲企業等級劃分工作,各中心城市要加快培育5-10個餐飲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餐飲品牌。保護並弘揚老字型大小餐飲品牌,積極引導老字型大小開拓創新,融入現代消費理念,提升老字型大小整體形象。鼓勵支持老字型大小餐飲企業開拓特許經營業務,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開展多種形式的中餐企業國外巡迴展,引導中餐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五)大力發展節約型餐飲要在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自覺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等為重點。加快推廣廚房現場管理(6T管理)法;建立食堂、飯店等餐飲場所「綠色餐飲」文明規范;實施「綠色照明」工程,推廣使用節能型設備,提倡用清潔能源代替污染能源;採用環保技術、進行清潔生產減少廢棄物;大力開展餐廚垃圾的回收利用,發展節約型餐飲;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用具;對廢品、廢水包括泔水嚴加控制管理、防止污染;禁止使用保護動物、保護植物為原料,盡可能使用綠色原料,創辦綠色餐廳;積極提倡分餐制。(六)鼓勵企業管理創新鼓勵餐飲企業進行產品創新。強化菜餚研究和服務研究,不斷改進老品種,引進新品種,創名牌菜點,運用多種服務方式。加強成本管理,降低原材料進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建立績效獎勵機制,對管理業績卓越的職業經理人、菜餚改革創新成功的廚師、顧客滿意度很高的服務員予以獎勵。(七)加強人才基地建設產學結合、校企結合,著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餐飲人才。積極發展烹飪中等職業教育和烹飪高等教育;加強餐飲培訓工作,提高培訓質量,規范職業資格認證。推廣餐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開展餐飲業職業經理人認定和技能大賽等活動。鼓勵建立餐飲人才培養基地,重點建設上海、武漢、合肥、長春、成都、濟南等城市餐飲人才培訓基地。(八)做好中餐申遺工作中華烹飪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要加強對「中華烹飪」文化要素、技藝的研究,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工作,加快將「中華烹飪」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程,弘揚中華飲食文化。六、保障餐飲業科學發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一)加強法規制度建設加快制定餐飲業管理的國家級和地方性法規,建立健全行業法規體系。要制定餐飲業發展規劃,並將其納入城市商業網點規劃。健全餐飲標准體系建設,盡快制定一些餐飲業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加強餐飲業統計工作,建立統計調查體系,增強行業運行分析。開展餐飲創新理論研究,深入研究行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有針對性提出解決的政策措施。(二)政府部門形成合力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要加大協調力度,積極會同當地發改委、財政、稅務、工商、質檢、衛生、市政、交管等部門,研究制定促進餐飲發展的政策措施。要落實好餐飲企業在農副產品采購、吸納下崗工人再就業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落實連鎖經營企業實行總部統一辦理工商注冊登記、簡化經營審批手續等政策;在用地選址、網點規劃、工商登記、衛生監管、財政支持、稅收優惠、減免收費以及便利運輸等方面,為大眾化餐飲經營企業創造良好條件;要積極貫徹實施十七屆三中全會確立的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集中設立連片的餐飲基地,實現規模化的餐飲原輔料基地和產業化基地建設;要推動盡快將餐飲業與工業一視同仁,在水電氣方面給予等價待遇;對大眾化餐飲企業用水適用居民用水價格;通過建立重點餐飲企業聯系制度,在輿論宣傳、政策導向、市場開發、技術引進、扶持上市等方面予以幫助。(三)加大投入支持力度要積極運用財政資金,支持全國性餐飲產業化基地、餐飲原料基地、餐飲工業化基地和餐飲人才基地的建設;支持餐飲企業技術創新,建設餐飲公共服務設施;支持以改善民生為核心的早餐工程、城市中心廚房建設,鼓勵餐飲企業發展連鎖經營,開展集中采購和統一配送。商務部將利用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的有利條件和有關政策,根據合作區功能配套的需要,採取有效措施鼓勵具備條件的餐飲企業到境外經貿合作區內建店設點,在為園區服務和累積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所在國餐飲服務市場。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重點餐飲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發行股票債券等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餐飲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發行股票債券、上市融資等多渠道籌措資金。積極搭建中小餐飲企業融資平台,國家和地方的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給予重點資助或貸款貼息補助。加大對糧油生產者和規模化養殖戶的信貸支持力度,創新擔保方式,擴大抵押品范圍,強化餐飲產業鏈建設。(四)加大宣傳貫徹力度加大餐飲輿論宣傳,形成加快餐飲業特別是大眾化餐飲發展的社會輿論氛圍。加強典型引導,推廣餐飲先進經驗。廣泛宣傳節約型餐飲,引導科學飲食、健康消費。加強餐飲標准和規范的貫徹落實。認真貫徹實施《早餐經營規范》等餐飲業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進行貫標達標培訓和檢查驗收。(五)充分發揮協會作用充分發揮餐飲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支持行業協會在加強行業自律、維護企業利益、溝通行業信息、加強業務交流、推廣先進技術以及人員培訓等方面做好工作。(六)抓好《全國餐飲業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工作《全國餐飲業發展規劃綱要》(簡稱《綱要》)的實施,關繫到民生福祉,關繫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關繫到和諧社會的構建。要切實加強對《綱要》實施的組織領導,各級商務主管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強具體指導,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同合作,共同推動《綱要》的組織實施。國家對烹飪大師有啥補助
③ 銀川市人均收入多少錢
今年前三季度,銀川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415.5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9.3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75.9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92.49元。
④ 2008年寧夏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
你問的應該受7年的吧,08年還沒過完,怎麼會出結果呢,如果是訴訟用的標准,那08年用07年的統計數據,也就是上年度的數據.數據如下: (寧夏2007年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寧夏回族自治區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寧夏調查總隊 2008年3月26日統計) 城鎮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07年,全區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50.02億元,增長23.4%;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6210元,增長23.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9.33元,比上年增加1682.07元,增長1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6%;((人均消費性支出7817.28元)),增長8.5%。其中,支出增幅較大的是:衣著、食品、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和教育,分別增長13.7%、12.9%、11.6%、10.9%和15.2%。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 (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35.3%,比上年上升1.4個百分點。 農村居民收入穩步提高。2007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80.8元,增收420.66元,增長15.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8%;((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528.8元,增長12.5%))。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0.3%,比上年下降1.0個百分點。
⑤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歷年情況
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上海、北京、浙江占據前三名,從增幅來看,海南增幅最高,達17.9%。
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廣東、江蘇、福建、山東等8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達36230元,北京居其次,為32903元,浙江排第三,為30971元,這三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突破了3萬元大關。
從增幅來看,海南、安徽、貴州、陝西、山西、四川、遼寧、重慶、吉林、內蒙古、江蘇、寧夏、福建、湖北、山東15省區的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過了全國增幅14.1%。其中,海南增幅最高,為17.9%。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長14.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19118元,增長13.5% 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上海、北京、浙江、廣東、江蘇、天津、福建、山東、遼寧、重慶、湖南、雲南、安徽、湖北、陝西、河北、山西、四川、江西、寧夏。
截至2013年1月24日,全國已有17個省(區、市)公布了2012年GDP增速和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為40188元。總體來看,17個地區中僅上海、山東等6個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了當地GDP增速。
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
國家統計局2013年1月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為2695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名義同比增長1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比上年加快1.2個百分點。
根據各省(區、市)公布的數據,統計發現,上海、北京、浙江、廣東、江蘇、天津、福建、山東這8個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水平。其中,上海最高,為40188元,是唯一突破4萬元大關的地區。其次是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469元,江蘇則排第五位,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677元。
6省市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初步測算,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519322億元,同比增長7.8%。而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名義同比增長1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兩個增速相比,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過了2012年GDP增速。
在這17個省(區、市)中,僅有上海、江蘇、山東、遼寧、河北、山西這6個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了當地GDP增速。以山東為例,2012年,山東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55元,比上年增長13.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增速比上年加快1.5個百分點,高於GDP增速0.9個百分點。
多地增收目標高於GDP目標
雖然部分省(區、市)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落後於當地GDP增速,但多個地區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速超過GDP增速的目標。
其中,甘肅提出今年經濟增長12%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湖北提出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江西也提出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以上。
據專家分析指出,各地將收入增長目標定在高於G D P的水平上,這主要是呼應中央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收入倍增計劃,同時也體現出地方對經濟增長的信心。但收入增長幅度不一定一窩蜂定為超G D P增速,重要的是讓中低收入者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縮小。 2015年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4%。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縮小0.0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9281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7%。
⑥ 銀川的具體實情(城市人口.經濟水平.商場概況.消費水平等)
銀川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塞上古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地理環境。銀川市位於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東以黃河和明長城為界,與陶樂縣和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毗鄰;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為鄰;南接吳忠市;北連平羅縣。地域范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銀川市地形分為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南部較高,北部、東部較低,略呈西南──東北方向傾斜,平均海拔在1010~1150米之間。銀川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5℃,日溫差12~15℃,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3000小時,是全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無霜期185天左右。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晝夜溫差大。銀川市行政區劃面積7080平方公里,2002年年末耕地總面積14.37萬公頃。黃河自南向北過境長度近百公里,境內有唐徠渠、漢延渠、秦渠、惠農渠、西乾渠、東乾渠六大灌溉渠系。銀川市植被以草原為主,主要樹種有楊樹、榆樹、柳樹、沙棗樹、槐、山杏、油松等,森林覆蓋率11.5%。賀蘭山區有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32種,有野生葯用植物40多種。礦產資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白雲岩、石灰岩、陶瓷黏土、湖鹽、芒硝、石膏等,還有適於雕刻制硯的賀蘭石。
歷史人口。銀川市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設置的廉縣,是銀川地區最早的縣級建置。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俗稱呂城),在今銀川市東郊掌政鄉窪路村一帶,這是銀川建城之始,距今約2020年歷史。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建懷遠新城,即今銀川市城區所在地,距今1300多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今銀川)稱帝,建大夏國。1944年1月,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目前銀川市區劃面積9170.3平方公里,轄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三區以及靈武市、永寧縣、賀蘭縣。2004年銀川市年末總人口137.7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75.82萬人,非農業人口84.06萬人;回族36.04萬人,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6.2%。
經濟發展。2002年銀川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3.46億元,佔全自治區40.5%,一、二、三產業結構為11.6:44:44.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157元;地方財政收入13.3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2.9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79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2.34億美元,其中出口1.87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3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45元。銀川平原土地肥沃,溝渠縱橫,灌溉便利,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永寧、賀蘭是國家級商品糧生產基地縣。2002年全市農業總產值25.66億元,糧食總產量85.96萬噸,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豆類。蔬菜總產量52.17萬噸,肉類總產量5.61萬噸,牛奶總產量11.77萬噸,水果總產量6.46萬噸,水產品總產量3.13萬噸。水果主要有蘋果、梨、葡萄、棗、枸杞等;畜牧養殖業有豬、牛、羊、家禽和獺兔、肉鴿、火雞、蠶等特種動物;水產品主要有魚、蝦、蟹等,是西北最大的商品魚基地。2002年全市鄉鎮企業總產值73.94億元,從業人員14.56萬人。銀川市依託煤炭、電力和農產品等資源優勢,形成了以化工、機電、食品、建材、生物制葯為主導的工業體系。2002年全市工業總產值138.67億元,主要工業產品有汽油、柴油、化肥、合成洗滌劑、輪胎、原煤、中成葯、西葯、機床、軸承、變壓器、起重設備、鐵合金、乳製品、酒類、味精、水泥、平板玻璃、機制紙等100多種。銀川市商業貿易繁榮活躍,2002年全市批發零售餐飲業網點達到2.25萬個,從業人員6.62萬人,目前有商品交易市場90個,年市場成交額26.11億元,擁有新華百貨、華聯商廈、麗華連鎖店、寧夏商都、銀川商城等一批較為有名的大中型商業企業和設施。
城市建設。到2002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60.14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318.12公里,人均擁有道路面積8.42平方米;綜合日供水能力43.97萬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61.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3.0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3.64平方米;城市人口用氣普及率86.73%;市區人均住宅使用面積16.4平方米。市內交通便捷,環境衛生狀況良好,城市總體景觀體現出「回族風情」、「塞上江南」、「西夏古都」三大特色。
社會事業。到2002年銀川市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中等專業、技工學校29所,成人高等和中專學校11所,中學103所,小學347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25.95萬人。寧夏大學是寧夏惟一的綜合性高等院校,面向全國招生,還有培養阿語和宗教人才的伊斯蘭經學院。全市現有衛生機構130個,床位8915張,醫生3883人,擁有寧夏醫學院附屬醫院、解放軍第五醫院、市第一醫院、市中醫醫院等高水平的醫療機構。有寧夏體育館、銀川體育館,湖濱體育館等體育設施,具備承辦自治區運動會和一般性全國體育比賽能力,2003年成功舉辦了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交通旅遊。對外交通已形成公路、鐵路、航空相交織的立體運輸網路。公路有6條國道通往全國各地,境內有高速公路125公里;鐵路有包蘭鐵路、中寶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連;銀川河東機場可起降波音757、MD82等大中型客機,已開通北京、西安、上海、廣州、重慶、昆明、成都、烏魯木齊等18條航線。銀川市自然風景秀麗,還有豐富的人文歷史景觀。自然景觀有蘇峪口森林公園、滾鍾口風景區、金水旅遊區、大小西湖、鳴翠湖、鶴泉湖等;人文歷史景觀有西夏王陵、賀蘭山岩畫、拜寺口雙塔、三關口明長城、水洞溝遺址、鼓樓、玉皇閣、海寶塔、承天寺塔、南關清真大寺、納家戶清真寺、馬鞍山甘露寺、鎮北堡華夏西部影視城等。現有國際飯店、寧豐賓館、虹橋賓館、長相憶賓館等一批高中檔旅遊設施迎接各地朋友的光臨。2002年銀川市共接待國內遊客28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9億元;接待境外遊客0.48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136萬美元。
銀川市花--玫瑰花
銀川市樹--國槐
⑦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統計
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如何統計出來的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過大量居民家庭實際記賬統計來的。中國有13.2億多人口,大約有近5億個家庭,我們不需要把5億戶的家庭一戶一戶地進行調查。只要選擇一部分要有代表性家庭進行調查,就能基本上反映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情況,反映居民的生活狀況和水平。
對城鄉居民生活情況我們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進行。現在的記賬戶城鎮居民6.4萬戶左右;農村居民6.8萬戶左右。這些記帳戶每天記錄家庭成員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這些記賬戶的選擇是我們從大量的家庭中選擇出來的,為了保證它有代表性,我們先計算需要多少記帳戶,然後了一次大樣本調查,在大樣本調查的基礎上抽選出記帳戶。比如通過計算某市需要3000個記帳戶,以經常性記帳戶為基礎按1:8-10的比例。我們確定記賬戶的數量用概率進行測算,設定可信程度為95%,指標的誤差范圍在3%,根據收入及支出標識變動度,來計算出這個城市具有代表性基本調查戶數。如何理解主要指標上下不超過3%的誤差和95%的可信程度,比如說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15781元,實際是指有95%把握,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5308—15781—16254之間這個范圍內。
為了取得這3000戶首先要搞一次大樣本調查,要選一戶就要1:10,也就是起碼要搞3萬戶的調查,在3萬戶調查結束後,把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結構、戶型結構、各個行業的結構都搞出來。在這3萬戶當中抽取1/10作為記賬戶,實際上我們抽取10個樣本,這10個樣本為了減輕記賬戶的負擔每年要輪換掉1/3。實際上是1:10的比重,大樣本調查的人比較多,調查戶比較多,出來的資料更可靠。
而為了減輕記賬戶的負擔,也為了減輕國家財政的負擔不可能每一戶都進行調查,而從中選出1戶進行常年的記賬戶調查。城鄉居民13萬個記帳戶就是這么選來的。
城鎮居民每三年進行一次大樣本調查,三年大樣本調查之後選出常年的記賬戶,這個記賬戶選定後,按月記流水賬。收入多少包括家庭成員所有收入,有工資性收入、補貼收入還有個人經營收入,如果是一個小企業老闆還有經營所得收入,逐筆記賬,按日記賬,今天有一筆收入記一筆,明天有一筆收入記一筆。同時也要記他的支出,花了一筆錢怎麼花的,買油花多少錢、買衣服花多少錢,所有支出、收入都要逐筆記錄,記錄以後每個月調查員把賬收回來,按照分類進行整理,首先把收入整理出來,工資收入多少、補貼收入多少、個人所得是多少等等。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是從家庭每個月進行記賬,把全年記賬匯總起來,把這6萬多戶居民匯總起來,除以家庭數人口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
為了保證科學性、代表性,前面我已經講到了,先從大樣本調查再抽出小樣本來記賬,這就保證了它的科學性、代表性。那麼如何能夠保證居民能夠如實記賬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從我們的調查來看,我們現在公布的數據是偏低一點的,為什麼說是偏低一點呢?
一是調查戶不會多記,掙了一百塊錢,不會填一百一十塊錢;二是中國人有一種怕漏富的心理,收入多了不願意多填,收入填到九十五就蠻不錯的了,這是他的心理來看;三是從實際生活中看,可能有漏記,比如妻子有一個貼己錢不願意告訴丈夫,丈夫有一個小金庫,一些額外收入不告訴妻子,如果是妻子記賬那就稍微低了一點,但是這個問題不大,今年低、去年低,前年也是低的,整個趨勢問題不大。
從整個調查范圍來看,世界各國都是反映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一些高收入的大老闆是不願意記賬的。我們要看這個數據、分析這個數據,它基本反應了大多數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人們收入的狀況。
我們的一個調查員管20戶,要經常下戶輔導填寫,通過調查員的的觀察可以發現記帳戶是否認真記錄,如到記帳戶家中,發現多了一個新電視,就問住戶是否記到了賬裡面,如果沒記,就輔導記上;如果發現支出多於收入,就幫住戶回憶收入是否忘了記了,輔導住戶記好帳。這樣通過調查、溝通後就使得住戶記帳更實一些。
用這些方法保證他記得更真實。另外我們的調查員常年從事這項工作,有很豐富的經驗和很高的水平,他能感覺到一個正常家庭的正常支出是一個什麼樣的,能大概估計得到正常收入水平是什麼樣的。如果發現有漏記等問題能夠發現,因為你買了一個房子,是一個家庭很大的一筆支出了,他就要問你的房子是怎麼買來的?用什麼錢買來的,回憶一下收入是不是漏記了?他就能改正這個數據,使這個數據更真實。
三、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收入是如何統計的
因為中國的發展,城鎮和農村實際上是一種二元結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怎麼一個概念,剛才我已經解釋了。反映農民的收入是一個純收入的指標,是農民人均純收入,這個指標也是通過剛才我所講到的6.8萬記賬戶來記賬,他的選擇也是這么選擇來的,在農村家庭中進行大樣本調查,然後再選擇常年記賬戶。
他的概念和城市居民不完全一樣,他叫農民的純收入,純收入的概念是這樣的,就是這個家庭的總收入,城市人口主要是以工資性收入為主進行消費性支出;而農民大量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他養雞、養鴨、種糧,他要賣掉這些產品才能得到收入,因此他有生產經營活動,你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時候要有投入,要買種子,要買化肥,有生產性的投入,因此,在他得到的總收入中要扣掉生產經營性支出,比如買種子、化肥這些要扣掉,要把這些生產成本扣掉才能算成是純收入;另外,他也要扣掉上交的稅金,過去有農業稅,現在農業稅已經免了,有些上交國家的各項稅。另外,過去還有上交給集體的承包性收入,承包一個企業、承包一個地也要給集體上交公共的一塊,所以也要扣掉這些上交的以後才應該是他的純收入。主要是要扣掉這些,另外,也要扣掉記賬戶的補貼,這是我們統計的特點,記賬國家給一定的補貼,給的不多,城鎮居民一個月給30塊錢,農村居民一戶一個月給20塊錢,這個標准非常低,這也使得一些老百姓不願意記,有很多老百姓是不願意記賬的,你選定了記賬戶他嫌麻煩,每天都要記,他說你國家沒有錢我是不是自己出點錢你讓別人去記去,因為他要花大量的功夫去做這個事情。
農民過去有生產經營活動,因此,他就用純收入指標來和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應。現在改革的方向也是將來要把農民的也計算成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是農民這裡面有一個特點,他不但有生產經營活動,還有很多自產自食的部分是要計算進去的,因為他的產量中生產糧食一方面要賣掉,一方面要自己吃,自己吃沒有流入市場,但是這個估價是按照市場的平均價格,有國家的收購價和市場零售的價格混合起來來估算農民的純收入,因為他自產自食了也要算進去,這一點和城市也不一樣。
四、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的是平均水平
這裡面15781是我們通過6萬多戶的調查平均得出的一個數據,這個數據比2007年增加了14.5%,這是名義上增加的14.5%,因為2007年是13786元的城鎮居民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這就增加了14.5%。由於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漲,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實際是平均上漲了5.9%,但是城鎮上漲了5.6%,再扣掉價格指數因素後,實際上居民的實際增長是8.4%,這個8.4%的水平比2007年低了,2007年漲了10%左右,2008年物價上漲了,居民實際收入是增加了,實實在在的增長了8.4%,是低於07年的水平的,為什麼低呢?主要就是因為價格上漲了,價格漲得高了一些、快了一些,那麼相對來講,收入就比07年低了一些。但是8.4%的這個增長幅度也是不低的,也是很高的,扣掉了價格指數後實際上居民增長了的是這么多。
這個數據就標志著,盡管我們國家物價在上漲,但是居民實際還是增長了8.4%,這個數據就反映了實際的生活水平,物價在上漲,收入漲得比物價還要快。反映了居民實際生活水平是在提高。
現在我們這個調查反映的是一個平均水平,有的老百姓也經常說,你們統計的數字不準,我收入沒有那麼多,實際上我們現在這個數是全國所有城鎮居民的一個平均水平,那麼我們有些詳細的資料大家可以去查閱,我們有五等均分的資料,就是把調查的這些6萬多戶分成五等。最高收入的20%、偏高收入的20%、中等收入的20%、中下收入的20%、最低的20%,有五等均分的資料,這個資料就可以反映出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實際情況。
有的人可能自己這個家庭收入比較低,他看到這個數據就認為高了,但是也還有很多高的,因為這里有6萬多戶呢,如果把他分成五等的話,你看你在哪一等里可能就能理解這個數據了。
剛才我也講到了一個平均數的問題。我們是遇到了經濟危機,金融海嘯對我們的沖擊也很大,但是政府採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提高低保的標准,提高最低生活的補助標准,另外也制定了最低的工資標准(每個地區的工資標准),另外國家也出台了社會保障的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居民的收入沒有降低。
從我們這個數據來講,大家認為有的說我們遇到了金融危機,我的收入沒有增長,但是多數人的收入是增長的。從我們實際統計來看,前面我已經講到了是這些居民日常在記賬,他也可能有的收入低了,有的收入高了,但是多數居民通過這些日常收入的記賬反映出來的確確實實是提高了,平均提高了8.4%。
我們每個人的感覺是不同的,收入低的人對這個感覺比較敏感,你發表的數據和我的感受不一樣,但是高收入的人(增長比較快的人)沒有這種感覺,他也不會去說這件事,沒有人說我比去年漲了50%,居民對收入都有上漲的期盼,漲了10%想漲15%,漲了15%想漲17%,老覺得自己收入低。
實際上從我們統計的角度來講,前面我也已經說到了,我們這個數據還是偏低一點的,還不是很高的,因為高收入還沒有記進來,高收入的人是不願意記帳的。目前的記帳戶每天在記賬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我增長了多少,他實際收入多少就記多少,而最終匯總出來的結果就是這么高,反映出收入增加了應該說是實際的。
低收入的人對這個反映比較敏感就反映比較強烈,高收入的人反映就不那麼強烈,可能就是這么一個差別。
五、預計2009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可能會放慢
連續幾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是非常快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1978年開始的時候,我們一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才343塊錢,2008年達到15781塊錢,這增長了45倍,如果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年均增長在7.2%,這是30年來實際增長了7.2%。
尤其是最近幾年增長是比較快的,去年稍微低了一點,但是總體來看近幾年增長是比較快的,收入大幅度的增加。
遇到了金融海嘯,有些企業開工也不足,有些企業國外訂單也減少了,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是從實際收入來看,還會有一定的增長,但是不會增長得很快。因為收入是一種剛性的,上去以後就下不來了。
從這些年平均來看收入還是在穩定增長的,國家也採取了很多的措施。大家也知道,2月28日 家寶總理也到新華網和網友進行交談,政府採取了大量的措施,比如振興我國工業的十項產業振興計劃及另外還有一些民生工程,還有保險、醫療等等,採取了很多的措施。
我的感覺收入還會增加,雖然速度可能會有所降低,不過你到底是增加了10%還是增加了8%這個很難預料,因為金融海嘯對我們的沖擊還沒有見底,但是我覺得實際收入水平還會增加,但是可能增長的幅度會放慢。
六、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
人均可支配收入這項指標非常重要,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它標志著這個居民即期的消費能力,他的收入提高了還是降低了,有多大的消費能力,看一個居民、一個家庭有多大的消費能力就要看這個指標,因為它是可支配的,他可以用於消費、投資,購買股票、基金,用於存款,這個指標增長得越快,就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越快,反映他的消費能力就越強,這是很重要的指標,它是國家決策很重要的依據。我看收入的高和低主要看這個指標,如果這個指標要比其他指標,比如和物價相比,如果這個指標高於物價的上揚,那麼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是在提高的,如果低於物價的上漲,物價指數比他還要高那麼也就是說人民的生活水平實際是在下降的。
08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國36個大中城市前10名的分別為:
1、深圳26729.31元,下降20.4%;
2、上海26674.9元,增長12.9%;
3、北京26048.71元,增長13.1%;
4、廣州25316.72元,增長12.7%;
5、寧波25303.98元,增長13.4%;
6、杭州24103.58元,增長11.1%;
7、廈門23947.57元,增長11.4%;
8、南京23122.69元,增長13.8%;
9、濟南20802.17元,增長15.5%;
10、青島20464.41元,增長14.6%。
2009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40名
1東莞33045元 (粵1)
2深圳29245元 (粵2)
3上海 28838元 (滬)
4溫州28021元 (浙1)
5廣州 27600元 (粵3)
6寧波 27368元 (浙2)
7杭州 26800元 (浙3)
8北京 26738元 (京)
9蘇州26320元 (蘇1)
10廈門 26130元 (閩1)
11台州25889元 (浙4)
12無錫25600元 (蘇2)
13南京 25504元 (蘇3)
14紹興25418元 (浙5)
15泉州25043元(閩2)
16嘉興24693元 (浙6)
17佛山24578元 (粵4)
18舟山23930元 (浙7)
19常州23760元 (蘇4)
20湖州23243元 (浙8)
21中山23088元 (粵5)
22金華22915元 (浙9)
23珠海22859元 (粵6)
24濟南 22722元 (魯1)
25鄂爾多斯21883元(蒙1)
26天津21430元 (津)
27東營21300元 (魯2)
28惠州21278元 (粵7)
29青島 (魯3)
30鎮江21240元 (蘇5)
31煙台21125元 (魯4)
32南通21001元 (蘇6)
33包頭21000元 (蒙2)
34福州20747元(閩3)
35呼和浩特(蒙3)
36麗水20446元 (浙10)
37長沙20217元 (湘1)
38威海20112元(魯5)
39馬鞍山20400元 (皖1)
40衢州19539元 (浙11)
2013年
截至2014年2月14日,中國31省(區、市)的2014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全部公布。各地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22個省份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於年初設定的目標,有9個省(區、市)實現了既定目標,其中只有廣東、河南、上海、天津、西藏和浙江6省市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高於既定目標,河北、青海和山西居民收入增速與年初既定目標持平。
此外,有16個省(區、市)的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落後於地方GDP增速。
2014年2014年7月16日據國家統計局消息,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9元,同比名義增長9.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5396元,同比名義增長12.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
中國各地2014年上半年居民收入數據近期陸續揭曉,據中新網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7日,除黑龍江外,全國30個省(區、市)已公布了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以24312元排名榜首,新疆增幅全國最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2014後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記者梳理發現,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廣東、天津、福建、山東、遼寧這9個地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從收入數額分析,2014年上海、北京、浙江、深圳等省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過了4萬元大關,其中,上海最高,達47710元,北京43910元位居第二,深圳40948元,浙江40393元。
從東中西看,收入差距依然十分顯著。2014年青海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307元,甘肅暫排最後,為20804元。從城鄉居民收入的總體情況看,也體現了這種差距—-東部:2014年浙江32658元,江蘇27173元,廣東25685元;中部:湖北為18283元,河南15695元,湖南17622元;西部:甘肅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0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5736元。
2015年
截至2015年7月26日,除了山西、西藏、吉林、黑龍江外,其餘27省份均已公布了當地的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其中,上海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6664元、13346元,均為全國最高。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
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來看,與全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相比,新疆、貴州、甘肅、雲南、內蒙古、青海、寧夏、陝西這8地區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超過了全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