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日漸縮小了嗎
上半復年,全國居民人均制可支配收入14063元,同比實際增長6.6%,快於人均GDP的增長速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70元,同比名義增長7.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42元,同比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2186元,同比名義增長8.4%。
今年6月1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個稅起征點有望上調到每月5000元。提高收入和降低稅務並舉,將在未來進一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㈡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了嗎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延續了一季度以來的平穩增長態勢。
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於城鎮居民,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縮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70元,同比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42元,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0.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79下降至2.77。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司副司長常鐵威表示,今年以來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部際聯席會議,將20個成員單位及相關部門有關任務系統整理,形成了2018年收入分配領域的重點工作安排,各項收入分配政策也得以進一步完善。
㈢ 2019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2.7:1,和2018年相比有什麼變化
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只會越來越大,雖然國家有所控制,但還在拉大。
城鄉收入比是衡量版城鄉收入差距權的一個重要指標。2012年9月15日,首部《社會管理藍皮書--中國社會管理創新報告》發布,內地城鄉居民收入比3.3倍,貧富差距正在進一步擴大。
"財富向少數人集中,污染向大多數人擴散"的趨勢愈演愈烈。朱穎慧擔心,收入的差距和財富擁有的不平衡,正在將我國定型為一種兩極分化的社會結構。中間階層缺失正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潛在根源。
㈣ 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因素有哪些
首先介紹一個概念「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由義大利經濟學家於1922年提出。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佔有了;而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只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系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目前,國際上用來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標很多。基尼系數由於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採用。按照國際慣例,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間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間表示「相對平均」,在0.3~0.4之間為「比較合理」,同時,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認為0.4~0.6為「差距偏大」,0.6以上為「高度不平均」。一、對我國當前收入分配狀況的總體評價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總體上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分配製度堅持市場取向,不同收入群體的分布基本反映出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調節的作用;計劃經濟高度集中統一的分配體制被打破,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業和新興產業傾斜,腦力勞動者、技術密集領域的勞動者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分配有力地支持了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利因素1、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從農村居民來看,農民人均純收入1997年超過2000元,2002年達到2476元,平均每年實際增長3.8%。從城鎮居民來看,城鎮居民收入加速增長,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8.6%。2、從總體上講,平均主義分配逐步在打破,「腦體倒掛」正在走向「腦體正掛」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平均分配逐步被打破,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正在合理拉開,分配開始向科學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向新興產業傾斜。傳統的體力勞動、資本含量少、勞動密集、競爭充分的行業的收入在相對降低,科技含量高的行業、新興行業的職工工資水平在顯著增長。腦力勞動者、技術密集型領域的勞動者、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者的收入正在迅速提高。3、居民家庭財產性收入增長迅速當前,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財產性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6.42%,比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全部年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16.23%高10.19個百分點,說明資本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力度加大。4、國有單位職工的收入增長勢頭較強「八五」和「九五」時期,我國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其他單位的工資基本上都呈現正比例線性增長勢頭。其中,國有單位的工資增長最快,平均工資增長了2.74倍,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有單位的工資增長最快。另外從工資的絕對增長水平上看,其他單位工資水平一直最高,國有單位次之,城鎮集體單位最低。5、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與宏觀經濟發展保持了協調一致現階段,我國城鎮居民人均第二、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職工平均貨幣工資三項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6.25%、16.23%、16.33%。這說明,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速度是同步的,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促進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必須看到,在收入正常增長的背後,也存在著一些不容輕視的問題:1、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斷擴大,貧富分化加劇主要表現為:一是以基尼系數反映的居民收入總體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承受線1991年為0.282,1998年為0.456,1999年為0.457,2000年為0.458,10年上升1.62倍。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1990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1:2.2,1995年為1:2.71,2000年為1:2.79,2001年擴大到1:2.9。三是地區間差距擴大2000年,東部地區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與最低的省差距超過3倍。四是行業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80年代中期,行業間收入差距開始顯現,到90年代中期最高行業人均收入與最低行業之比為2.23:1,2000年又上升到2.63:1。五是不同經濟性質的單位職工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國有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與集體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相比,1985年的平均工資差距為1.25:1,2001年擴大到1.63:1,其他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與集體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相比,1985年的差距為1.49:1,2001年發展到1.77:1。六是城鎮內部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的擴大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近兩年,高收入戶的收入增長大大超過了低收入戶的收入增長,2002年1季度的統計表明,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占總收入的46.2%,20%的低收入者的收入占總收入的6%,高低收入差距為7.66倍。2、財產的集中度越來越強,居民家庭財產的差別越來越大最新的調查統計顯示,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財產總額佔全部居民財產的1.4%,另外80%的家庭佔有財產總額的53.6%。與此同時,城市居民金融資產出現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趨勢,戶均金融資產最多的20%家庭擁有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總值的比例目前約為66.4%,在最低的20%的家庭中,戶均擁有的金融資產只有居民金融資產總額的1.3%。當前我國城市居民家庭財產的基尼系數為0.51,遠遠高於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0.32。3、體制內的「平均主義分配」和體制外的「收入差距過大」兩種極端現象同時並存「平均主義」並沒有徹底根除,主要表現在工資收入(不包括工資外收入)分配上,多數國有企業以及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內部工資收入分配差距偏校與此同時,在工資外收入分配方面存在著「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現象。工資外收入、壟斷性收入和非法非正常收入是引起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主要根源。4、收入分配不規范一是工資支付不規范,全國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職工工資現象;二是工資提取不規范,實行工效掛鉤企業的計劃外、基數外提取工資現象較普遍;三是部分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超過工資總額的4%的標准進入,變相提高收入;四是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職務消費」隨意性太強,缺乏合理有度的約束。5、整體收入結構仍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一是工資收入結構不合理,制度內工資低,制度外勞動報酬高,項目繁多,未納入工資內;二是按多種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與中央關於「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要求尚有差距。我國城鎮居民按多種要素分配的格局還遠遠沒有真正調整到位,其它要素參與分配還需要進一步增加比重。二、調節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狀況的財稅政策財政政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調節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工具之一。由於個人收入分配活動與財政收支有著特定聯系,財政政策可以說是政府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從我國轉軌期經濟運行和制度安排特點以及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三個角度看,運用財稅手段調節個人收入分配本質上是要妥善處理好三大矛盾:第一,經濟增長與增長福利分配之間的矛盾改革之後的中國在2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過程中,GDP規模快速膨脹,但增長福利分配呈現出逐步拉大趨勢,一部分人的生活質量相對來講反而下降,低收入群體規模有所擴大。很顯然,現在有必要利用財稅手段調節好經濟增長的分配基矗這種調節的難點在於把握好公平個人收入分配的力度不能大幅度約束效率的遞增。第二,合理解決培育中等收入階層與擴大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支付規模的矛盾中等收入階層人數增加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收入分配格局的規律性傾向,對消費進步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而擴大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支付規模也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但從理論角度看,這兩者之間存在有一定的相互約束性,其表現是擴大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支付的規模勢必要影響中等收入階層的狀況,從而制約中等收入階層的擴張。第三,妥善處理創造就業機會與轉移支付資金之間的矛盾財稅政策調節個人收入分配有兩個切入點:一是創造就業機會,使中低收入者得到掙取收入的機會;二是在個人之間進行收入的轉移支付。從理論上講,這兩者有一定的矛盾,突出的表現是財政資源利用上的此消彼長。很顯然,確定合理的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財稅政策就是要在創造就業和轉移支付之間選擇一個適當的配比。綜上所述,可確立以下一些個人可支配貨幣收入財稅調節政策:第一,在各級財政之間合理劃分收入分配調節事權收入分配調節涉及各級財政,因而首先要合理劃分事權。由於我國是區域經濟極度不平衡的國家,收入分配調節事權不可能相對集中,確定全國范圍內相對統一的調節標准也就不是一個務實的選擇。為此,收入分配調節的基本事權應按居民屬地來劃分。但考慮到各級財政收入汲取能力的體制性和資源性差異,可把收入分配調節財力支持劃入轉移支付體系。進一步說,上級財政可從專項轉移支付角度向下級財政撥付資金彌補下級財政的收入分配調節財力不足。從我國現實情況看,為了實現收入分配調節的針對性,中央財政對向省級財政轉移扶貧資金時可指定地區和類別。省級財政則可向符合條件的下級財政確定收入調節補助。這種補助額的確定應以各地收入、物價和人口狀況為依據,而不必尋求補助標準的統一性。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監測體系建立居民收入監測體系時一方面可利用納稅信息,另一方面則可利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相關信息。如社會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統籌賬戶金額等。通過這些信息推算出收入的絕對額。同時,還應利用價格指數、工資指數、實物耗費指數等來監測居民收入的相對變動狀態。建立相對科學、全面的居民收入監測體系的重要作用在於我們准確劃定調節對象提供基礎資料。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調節資金支出方式目前我國調節收入分配的財政性資金的支出以現金補助為主,這種模式在現實情況中暴露出了一些明顯的問題。突出的表現是資金使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充分實現預期目的。比如低收入階層部分領取補助金者把錢用在非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費上。為此,我國各級財政可建立對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消費的定向補助制度。如憑發票或收據報銷定額義務教育學雜費、水電費、醫葯費、食品支出等。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放寬補助范圍。定額標准確定權可由市級財政掌握,省級財政可酌情予以調控。第四,調整相關稅制改革個人所得稅稅制,在適度提高起征點的同時,減少級次、擴大級距並降低稅率,特別是3000元?5000元這一區間內的收入應採取低稅率政策,因為這一收入區間是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界限,稅率過高會抑制中國的消費擴張,反過來削弱經濟增長。在房產稅方面,可考慮在把房產分類的基礎上,把中高檔私人住房納入征稅范圍,稅率從低、征管從嚴。當然,這要以進一步規范房產交易、清除不合理收費為基礎。第五,在中央和省兩級財政中設立低收入群體子女高等教育補助金對低收入群體子女來講,接受高等教育是能否實現收入階層轉換的基本條件。為此,中央和省兩級財政以及有條件的市級財政可在教育經費中核定一部分低收入群體子女高等教育補助金。這筆資金可通過教育部門根據一定的原則無償補助給符合特定條件的已考入大學的低收入群體子女。中央財政的這筆專項資金可向西部地區傾斜,經濟發達的省份可把此類資金地向省內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傾斜。原因:(1)以為勞動者的個人稟賦和家庭負擔不同,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必然產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2)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多種分配方式,擁有不同生產要素的不同社會成員也必然會產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價值規律和競爭的作用下優勝劣汰,使具有不同競爭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現差距(4)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腦力勞動、體力勞動之間。以及不同經濟領域和部門之間客觀上存在差別,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㈤ 2019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沒有異常
沒有異常,具體的你可以參考城鄉二元結構系數、第一產業勞動增長率、非農業產業勞動生產增長率、第一產業增長值佔GDP比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比重、農副產業收購價格指數、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指數、工農業綜合比價指數、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
來自農村的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財政對農業投入佔全部財政支出的比重、農村存款佔全部存款的比重、對農村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重、農民收入來自種植業以外收入增長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人均GDP總指數、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率、農村居民人均鄉鎮企業增加值增長率等。
㈥ 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於擴大有什麼意義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大幅度增加,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條件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但近年來,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呈現逐步擴大趨勢.
(2)我國現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必然使個人收入呈現多樣化的復雜現象,也必然會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
(3)從充分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潛力、提高效率的角度看,這種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其必要性.但從社會公平的角度看,又要避免收入差距的過分懸殊.這是因為,收入差距過大不符合社會主義原則,也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更與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相背離.因此,要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4)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之一,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深厚基礎.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應當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逐步建立起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並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5)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一方面是加快城鎮化進程,支持和引導農民向城市流動;另一方面新時期解決城鄉差距又不能只靠把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而必須搞好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問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實力,能夠更好地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總體上就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通過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這是一個新的發展思路.
㈦ 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有很大差距,2017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2.7:一對還是錯
貧富差距過大肯定是不正常的,對社會穩定有潛在的威脅。
㈧ 中國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
抄12月23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受國務院委託,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作關於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
韓長賦在報告中坦言,盡管新農村建設近年來取得不小進步,但「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可以預期,未來一段時間農產品供求「緊平衡」將成新常態,城鄉差距絕對值還將拉大;對於決策層而言,深化農業改革被寄予厚望,或將助力新農村建設。
㈨ 關於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加劇的問題
根本原抄因,我覺得要加強,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現在農村與城市裡的教育差距太大了,不論是師資力量,還是教學設施,都有非常大的差距,導致農村學生不能更好更深刻的學習!教育提高了,有了知識,有了本事,才能參加更好的工作,賺更多的錢!!更重要的還是更切實的實行計劃生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㈩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有哪些
因為文化教育的不同、交通布局的差異以及國家政策和政府投入的不同,從而導致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農村的教育投入很少,人們的文化知識水平不高,從而給自己的子女灌輸了讀書沒什麼用的思想,這就導致了農村許多的小孩都會認為讀書沒什麼用。
目前,國家對農村財政政策的支持並不完善,而當地政府對於農業的支持率並不高,從而導致了很多農村的會前往大城市打工,而農村的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變得更多。從而導致農村的發展受到了限制。
因此,想要改變城鄉發展之間的差距的話,那麼就要大量的投入對農村的發展,發展農業,同時改善農村的交通設施。提高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改善農村的教學環境,從而協調城鄉之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