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陂有哪些風化改變的地形地貌
黃陂(Huangpi),是湖北省武漢市市轄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武漢市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武漢市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黃陂區面積2261平方公里,地跨東經114°09′—114°37′,北緯30°40′—31°22′。2015年,戶籍人口112.48萬人。[1] 黃陂是武漢面積最大、生態環境最好的城區,是湖北自貿區和武漢長江新區核心區。區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下轄15個街道、1鄉、1場、3個開發區。[2]
黃陂是一座有4400年築城史、1800餘年建置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無陂不成鎮」的深厚文化積淀。黃陂素有「千年古郡、木蘭故里、江北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譽,擁有盤龍城文化,木蘭文化,二程文化、辛亥首義文化四大文化名片。[3]
Ⅱ 武漢的簡介
武漢市,簡稱「漢」,別稱江城,中國超大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會、副省級城市,中國中部暨長江中游地區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區的政治、經濟、金融、商業、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樞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武漢是中國經濟地理中心,中國三大「內河航運中心」之一,也是中國客運量最大的鐵路樞紐和航空、公路樞紐之一。
「黃金水道」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橫貫市區,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塊區域隔江鼎立的格局,史上統稱之為「武漢三鎮」。
清中後期至民國,武漢經濟發達,是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國際大都市,繁榮程度位居亞洲前列,被稱為「東方芝加哥」,而武漢也繼承了這一美稱。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發生在這里,中華民國誕生於此。
1927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武漢三鎮合並為京兆區(首都),並將其設為中國的第一個「直轄市」。
同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遷到武漢,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也搬到武漢,使其一度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抗日戰爭初期,國民政府在內遷伊始將武漢定為臨時陪都,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焦點城市。
1949年以後,武漢轉型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2)黃陂地形擴展閱讀
武漢位於中國的中部地區,地理位置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東西距最大為134公里,南北距最大為155公里。紫金山天文台將該台於1980年11月13日發現的小行星3206命名為「武漢」。
武漢地處長江黃金水道與京廣鐵路大動脈的十字交匯點,在中國經濟地理圈層中,處於得天獨厚的優越位置,其內層與湖北省的宜昌、襄陽以及中部長沙、南昌、株洲等城市相距300公里左右。
中層與省內的十堰以及鄰省的鄭州、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600公里左右,外層與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天津、重慶、成都、青島、西安、貴陽等主要城市均相距1000公里左右。中國大陸80%以上的城市和人口都在以武漢為中心,1000公里為半徑的這個圓圈內,所以武漢也被公認為是中國經濟地理中心。
武漢處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江漢平原東部,東與黃岡市的團風縣、鄂州市的華容區、梁子湖區、黃石的大冶市接壤,南與咸寧市的嘉魚縣、咸寧市區相連,西與荊州的洪湖市、仙桃省轄市、孝感的漢川市毗鄰,北與孝感市的孝南區、孝昌縣、大悟縣、黃岡的紅安縣、麻城市相接,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蝴蝶。
Ⅲ 黃陂的地形是什麼樣的
黃陂區位於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為江漢平原與鄂東北低山丘陵結合部。大體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為大別山余脈,屬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50—850米,面積佔全區的17.8%;有武漢市最高峰雙峰尖(872.5米)。中部為平原丘崗區,海拔在30—150米之間,面積佔全區68.9%;南部為平原湖區,海拔在30米以下,面積佔全區的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