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程已傳幾代是否已斷代
二程已斷代。
二程,即程顥和程頤,河南洛陽人,他們的學說也稱為「洛學」,與同時代的張載所創的「關學」頗有淵源,二者理學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南宋朱熹正是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學說。他們的理學思想主要見於《遺書》、《文集》和《經說》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該書校點本。
程顥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曾任國子監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二人都曾就學於周敦頤,並同為宋明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 死後葬於洛陽伊川二程墓。
簡介
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卒於宋神宗元豐八年。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中國北宋思想家,理學奠基者。官至監察御史里行。嘉祐年間舉進士後,任鄠縣及上元縣主簿、晉城令。有治績,官至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曾參與王安石變法,後因反對新法,被貶至洛陽任京西路提點刑獄。與先後被貶至洛陽的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等相互聯系,繼續反對新法。哲宗即位,司馬光執政,薦程顥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賜謚純公。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從祀孔子廟庭。程顥早年受父程珦之命,與弟程頤和周敦頤問學,由此立志於孔孟之道,又泛覽諸家。由於他和程頤長期在洛陽講學,故他們的學說亦被稱為洛學。
程頤[yí],(公元1033年—1107年),生於宋仁宗明道二年,卒於宋徽宗大觀元年。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中國北宋思想家,理學創立者之一。曾任國子監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十四五歲時,與兄程顥同學於周敦頤。在游太學時,作《顏子所好何學論》,主管太學的胡瑗驚異其才。
程頤
程頤
王安石當政時,未被起用,與兄程顥在洛陽講學。司馬光執政時,被薦為崇政殿說書,與修國子監條規。在為哲宗侍講期間,敢以天下為己任,議論褒貶,無所顧忌,聲名日高,從游者日眾。其後,程頤因反對司馬光的新黨執政而被貶,任西京國子監守。不久削職,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頤在被貶期間,完成著作《周易程氏傳》。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隱居龍門,遣散門徒,不久病死於家。至南宋,追謚正公。
二人都曾就學於周敦頤,並同為宋明理學的奠基者,被世人稱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
二程的心理學思想較為豐富,在他們的思想體系中的地位也至關重要,因此後世稱為「身心之學」或「心性之學」。他們的最高哲學范疇是「理」,它作為絕對本體而衍生出宇宙萬物;他們的最高心理范疇是「心」,它作為「理」的等同物而產生人的形體:「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
二程的理學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南宋朱熹正是繼承和發展了他們的學說。他們的心理學思想主要見於《遺書》、《文集》和《經說》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該書校點本。
在學風上,兩程提出了「窮經以致用」的主張,突破了漢學不敢獨立思考的墨守成規的治學方法,不失為一大進步。當然,在理學後來被定為屬於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以後,就長期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妨礙了知識分子的思想開放,阻礙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故其消極面仍然是不可忽視的。
二程之所以能成為曠世大儒,除了與他們自身的淵博學識分不開外,也與他們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
二程出身於「名門望族」。他們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趙匡胤手下一員將領,也是趙光義的幕僚之一,以後又做過宋真宗的老師,官至兵部侍郎,死後贈封少卿。曾祖父曾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則為吏部尚書。兩程的父親程珦[xiàng]又以世家的蔭庇,照例做了一個「郊社齋郎」,得到了晉升機會,由此起家,連續做了幾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退休。
B. 有沒有詳細記載二程的後代遷居地的
「程氏開宗始祖程伯符,在周代正成王七年,作嘉禾頌王,封為程國伯,傳四十五代至程元譚。程元譚東晉初年,任新安太守。其三十一代嫡系孫程希振傳至黃陂,次子程遹(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於宋太平興國年間任黃陂縣令,妻張氏(湖北孝感縣人)封趙國太夫人。程遹病故後,遺子程,朝廷錄舊臣之後,命黃陂縣尉,家住縣城內草木巷的程鄉坊,得子程顥、程頤。任滿,不能調,閑居安平,奉養母親,教撫弟妹,供子讀書。到宋仁宗慶歷六年,至長弟與從弟得官娶媳,二妹既嫁,乃復赴調」。朝廷受程大理寺丞,調「知虔州興國縣,假南安」。二程兄弟也隨父離開黃陂。後拜周敦頤為師,潛心研究理學,創立洛學。
二程夫子隨父離開黃陂後,就再也沒有回到黃陂。直至元末明初,他們的子孫念其先祖程顥、程頤根基是黃陂,有不少人陸續遷居黃陂。在明朝洪武年間,遷居黃陂的一共有三支人馬。
一支是程頤的七代孫程梧之子萬二,據《古賢程氏宗譜》程氏黃陂派序中記載「明洪武二年,吾祖萬二從河南洛陽至安徽六安霍山過籍到黃陂插草為標。叔伯兄弟八人以萬字排號,萬一居孝感,次房萬二看中巴陵市畈,市畈田地大殷,因住其地。萬三、萬四住新洲等地,其餘幾房未詳。」而「巴陵市畈經堂乃程氏公祠,滿清同治末年改為吉言祠,清朝末年,廟牆損壞,恐廢沒提倡重修,賣程家林子祖田六斗六升,按戶事實捐款。」由上可知,譜中的巴陵市畈應是現在姚集程家林子一帶。故姚集程家林子的始祖為萬二。
居黃陂李集鎮地區的程氏後裔有駐程崗、牛車程、夏家田、草原灣、趙家院等灣組。據《北環程氏宗譜》卷二原序記載(23):「程頤七代孫萬一於明洪武二年從河南洛陽遷居黃陂西黃孝河邊的老屋灣,改灣名為港邊程(後定縣界時,劃歸孝感縣管轄。筆者)。長祖第十四代孫程天賜,懷念先祖二程夫子的出生地黃陂,帶著兒子由港邊灣(程)遷黃陂李集鎮泡桐地區的駐程崗定居,傳三代。長祖第十四代孫程金榜帶著全家人,座乘牛車遷居到黃陂李集的民安集地區創建家園,取灣名牛車程。此地田地寬闊,全家人勤扒苦做,農業生產蒸蒸日上,人丁興旺,傳十二代,發展成五百多人的大灣村。故,這些灣組的始祖是萬一公。
另一支人馬就是元末明初,程頤的嫡系八世孫程德用之長子祖一,遷居黃陂縣長堰地區的鹿兒山,創建路邊程。據《古賢程氏宗譜》載「祖一,號順泉,自江西遷楚北陂邑崇義鄉子強村鹿兒山周家社下創業,垂統家聲,丕振以傳後世,瓜瓞綿綿,而荻賢之庇陰矣。」據史料考證,鹿兒山周家社下就是現在的路邊程。因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良田成畈,男耕女織,子孫發展昌盛。
明朝萬曆年間,祖一九代孫有程文炳和程文煥兩兄弟,兄程文炳路邊程辛苦創業,其子孫先後創建祠堂程、饞頭程、牌坊程和程鋪,以及王家河的響山程,創建程氏宗祠,奉祀二程先祖。至今後代達三千餘人。弟程文煥同黃陂北鄉夏店(現為大悟劉集鎮)地區的左氏成親。他後遷到岳父家落戶,起灣名左程河。由於天時地利人和,子孫繁衍極盛,又創建了程家沖、梁家沖、范家畈、趙家崗等灣。至今人口達八百多人。
還有一支人馬就是江西程旺祖(黃岡始祖聖一於元朝至正年間遷湖廣黃岡孔家埠,即現在新洲孔埠鎮,旺祖為聖一之次子)等九人,他們於明洪武初年遷居黃陂,居住在黃陂區六指街甘棠地區的程氏家族有五個灣(組)。據清乾隆四十八年續修《程氏宗譜》序記載(22):「威悼公文季其長也,(程文季為程靈洗的長子,也就是新安太守程元譚的十五世孫)枝繁派盛,唐末黃巢之亂,由新安而徒江西者,皆公位下裔孫也。即河南中山博野二夫子亦皆公所自出(即二程夫子也是程文季的子孫),由唐及宋,科弟連綿,文德武功,理學名儒,昭然列史冊者,指不勝屈。明洪武初年,奉詔徒丁,自江西饒州來黃陂者九人,吾祖乃旺祖後也。其餘徙居者各立宗紀未暇聯牘。」程旺來陂後大興家業,建祠奉祖,家族逐強,創建程望灣。旺祖三代孫程志剛創建程家崗;九代孫程宗恩創建馬家弄。
據查《中華程氏宗族世系表》和上文可知,黃岡始祖聖一之次子旺祖實乃黃陂區六指街甘棠地區的五個灣(組)程氏的始祖。他和二程夫子同屬於文季公之後代,旺祖並非二程夫子後裔。
在後來的朝代里,也有不少程氏家族念其先祖程顥、程頤根基是黃陂,陸續遷居黃陂。
二程夫子十九代孫程伯賢(即德用公之十一世孫),生於明正德三年,居河南洛陽。常思黃陂是二程先祖生長之鄉,又建有祠宇,不可無後以奉祠。故,遷居黃陂豐享門外長港千工堤,創建程家墩,專奉二程祠祀。據民國十八年,續修《黃陂程氏宗譜》新序記載(21):「以為我明道、伊川祖所生之鄉,修業之處也。考其遺跡,至今有二程祠、望魯台、雙鳳亭存焉」。傳一代,其子程尚仁,生平有志,繼承祖業,生機勃勃。伯賢視其子博有才能,將專奉先祖之事託交於他,年老返洛。程尚仁按父教之事,不忘先祖,考證程氏唐、宋、元、明、清各代諸公所著舊譜,歷代先祖記載詳明,歷歷可考,深感繼承先祖的文化傳統,其責重大。在清康熙年間,見祠宗廢頹,決心重新修建,克服諸多困難,上請求助時任縣令的楊廷蘊,重修其祠,與楊之志一拍即合,順利完成了重建大業。此後,他也承擔起專奉二程祠祀。為程家墩一世祖。傳一世,其子一言、二言、三言,他們遵守父訓,大振家聲,子孫興旺,傳十五代。
二言五代孫程國賢,生於清順治辛卯年,由程家墩遷居縣北鄉蔡店集北街定居,創建程家老屋。因這里山色蔚秀,林木蔥蘢,又有田園可依,有利子孫安居。他成為蔡店程氏一世祖。其親侄程萬先,生於清康熙戊寅年,居黃陂縣禮教鄉豐寧門中和村,也於清康熙戊戌年秋遷居蔡店集,與親叔國賢相居,給睦親宗族增益門戶,傳七代。國賢孫程伯潤,創建蔡店程氏宗祠,供奉先祖程顥、程頤的儒像,春秋供香祭祀。由於年代久遠,宗祠不復存在。
綜合以上考察資料證明,分居在黃陂的這些程氏家族,大部分為程顥、程頤的嫡系子孫。他們來黃陂定居,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黃陂是二程夫子出生地,根基在黃陂,懷念故里,不忘先祖;二是,為保護先祖遺跡,祭祀二程夫子;三是,黃陂靠近長江,土地寬廣而肥沃,是子孫後代安居樂業的好地方。我們按考察資料逐一統計,他們分居在黃陂的二個街道辦事處,七個鄉鎮(包括原黃陂北鄉夏店區,後劃歸大悟縣劉集鎮)的十八個村民委員會,三十五個灣(組),達一萬五千餘人(包括在外地工作,打工和移居的人)。還有與黃陂程氏家族有千絲萬縷聯系的周邊縣,如原孝感縣的豐山鎮、武漢市新洲區的李集鎮和畢埠鎮,紅安縣的二程鎮等處,也都分居有二程夫子的後裔。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和發揚了二程夫子的人文資源。
程氏家族來黃陂或返回黃陂,對保護和發揚二程夫子的人文資源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保護看管二程夫子的遺跡。其十九代孫程伯賢,就是為保護先祖的「二程祠」、「雙鳳亭」等遺跡,才從河南洛陽遷居黃陂的,而且代代相傳。勝跡雙鳳亭能保持至今,與程氏家族的保護是分不開的;二是,修建程氏宗祠。凡程姓灣(組)都建有一程氏宗祠,祭祀二程夫子。後因種種原因,宗祠不復存在,但是對二程先祖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起了重要的作用;二是,保存和續修《程氏宗譜》,記載了二程夫子大量的功績,是研究「二程」文化和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文化難得的歷史資料;四是,程氏家族,遵守宗訓,發揚了二程夫子的愛國主義精神,造就了大批的人才。由此可見,程氏家族,對保護和發揚二程夫子的人文資源,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在黃陂這塊熱土上,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程氏有才,「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二程夫子的後裔在黃陂大地上繁衍生息發展到一萬五千餘人,他們遵循程氏家族的宗訓:「完國課賦稅,乃朝廷重點……」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當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候,他們在中國一些有志之士的影響下,尋求救國的征途上,人才輩出,不少的人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之路,有的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有的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汗馬功勞。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為二程夫子的後裔創造了更廣闊的用武之地。據考察初略登記,解放五十多年來,程氏家族分居的三十五個灣(組),大學生近三百人,其中博士生3人,研究生10餘人,留學生5人。這些人中,任縣團級以上黨、政、軍幹部的有15人,大專院校任教授的22人,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公安部隊中任連級幹部的17人,其中一人被國家公安部授予「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稱號。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他們積極投身經濟建設,發展成為百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家有20餘人(戶)。
首先,要承認洛陽的魅力;其次要承認事實。二程是洛陽人沒錯,但是還明白一些事實,理解參考今上。
程頤(1033-1107年),字正叔,漢族,洛陽伊川(今河南洛陽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出生於湖北黃陂,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程顥(hào)(1032年—1085年), 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和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河南洛陽人,出生於湖北黃陂。
其次來看看他們的父親,程珦,原名溫,字君玉。任官後改名珦,改字伯溫。十八歲時,程珦父親卒於湖北黃坡任上。他從此承擔起贍養母親、教撫弟妹的責任。後來朝廷錄用舊臣之後,他得到了社郊齋郎之職,但因家裡的負擔太重,不能離家遠任,族兄弟程琳為此向朝廷申說,他得以就近在黃坡任縣尉。一直到弟弟得官娶婦,妹妹出嫁,他才開始外出任官。程珦出任興國縣令是在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程珦是帶著年僅13歲的程顥、12歲的程頤一起到興國赴任的。
再來看看遠祖,程顥祖籍是歙州,深州陸澤(治今河北深縣西南)人,後來遷到中山博野(今河北省博野縣程委村),家裡有人做官之後,才又遷到開封、洛陽。
C. 程門立雪的故事大概概括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告知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地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3)黃陂落駕山程氏擴展閱讀:
楊時字中立,南劍將樂人。幼穎異,能屬文,稍長,潛心經史。熙寧九年,中進士第。時河南程顥與弟頤講孔、孟絕學於熙、豐之際,河、洛之士翕然師之。時調官不赴,以師禮見顥於潁昌,相得甚歡。其歸也,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顥死,時聞之,設位哭寢門,而以書赴告同學者。至是,又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遠千里從之游,號曰龜山先生。
在閩北延平區水南街道玉地村,有楊龜山祠和楊時紀念館 。當地楊時後裔至今珍藏著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清聖祖玄燁帝賜御書「程氏正宗」祠額,1984年經北京故宮博物院鑒定,確認為傳世真跡。
D. 我姓程湖北漢川人,我這支系的字輩是:正大光明,行義敦仁,含貞葆富,世德永昌等,我想知道我的堂號和始
我是含字輩,安陸程家大灣人,祖上說是大悟麻城那邊過來的。98年在外碰到個大悟的程姓仁字輩人,說應該是他們過去的,因為那裡有很大的程家祠堂,幾百年了而且有家譜的。
E. 程氏族譜
安徽程氏家譜
■數量排行
程姓排行:程姓分布廣泛,全國程姓總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57%,在中國五十個大姓中排第三十一位。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山東等省,這五個省的程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程姓人口的60%。
■程姓起源
程姓起源有五:
1、出自風姓,以國為姓,是重和黎的後裔。重、黎是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期的人物。他的後裔伯符(一作喬伯)在西周前期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國。古程國的地望在漢晉時期的洛陽上程聚,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洛陽和偃師交界處。程國的居民以國名為氏,於是就產生了程氏。程氏得氏之前的遠祖,黃帝時有風後,顓頊時有重、黎,舜、禹時有伯益。程氏的得氏,是在西周時期。
2、以地名為姓。傳說,周宣王之時,重黎的裔孫程伯休父入朝為大司馬,後又因攻佔徐方(今山東滕縣東南薛故城)有功,被封到程邑(今陝西咸陽市東,也有人說在今洛陽市東),他的子孫有一部分人以地為姓,稱程姓。
3、出自商、周之際的伯符之後。據資料記載,伯符是程姓的始祖。由於伯符向周王敬獻「泰山之車、井中之玉和雙穗之禾」這「三異之端」有功,被周王封在廣平的程地,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程姓。實則伯符是重和黎的後代。
4、出自姬姓是荀氏後裔以邑為姓而改。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晉國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長子或妾生子)食采於程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其後裔以邑為姓,稱程姓。
5、別的民族和姓氏改為程姓。
■程姓遷徙史
歷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廣東為主。
春秋時,程姓主要繁衍於晉國(今山西省境內)。晉國是西周王室的同姓國,春秋時期發展成一個強大的諸侯國。晉文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國的國土以今山西省為中心,包括河南、河北和陝西部分地方。在由荀氏改姓程氏的人群中也出了不少名人。苟驩的孫子中有個程季。他的兒子程鄭,為人品行端正,又敢於直言極諫,得到晉悼公的賞識,被任命為乘馬御,後來升任下軍副統帥,成為晉國六卿之一。又有大夫程滑,在權臣欒書、中行偃的支持下,刺死了荒淫無道的晉厲公,成為哄動一時的人物。除了苟氏改姓程氏外,智氏家族中也有改姓程氏的,如程秀。荀氏支子苟驩食邑於程,以邑為氏,這是程姓人群的一個源頭。雖然它不是程氏最早的源頭,但畢竟壯大了程姓的隊伍。西周滅亡後,部分程姓先民遷居晉國,以後又有苟氏、智氏人改姓程氏,於是晉國成為春秋時期程姓先民的主要聚居地。
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晉國魏、韓、趙三家晉升為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韓、魏、趙三家分晉,晉國宣告滅亡。隨著趙國遷都邯鄲,韓國遷都新鄭,魏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原來生活在晉國的程姓先民,有不少人遷到黃河南北的新鄭、大梁和邯鄲居住,這是程氏的又一次較大的遷徙。
因為程嬰擁立趙氏孤兒,對趙家有恩德,所以趙氏立為諸侯並遷都邯鄲時,程嬰的後代也隨之東遷,到邯鄲附近原來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地(就是漢代的廣乎)居住。程姓人群在這一地區不斷繁衍,成為一個重要的支派。
除了趙、魏、韓三國乏外;在關中地區的秦國也生活著不少程姓先民。他們是西周宣王時期程伯休父徙封咸陽附近的程邑後,在那裡繁衍起來的。這一支程姓先民,後來發展成著名的安定郡望。程姓先民的足跡,也到達了山東的魯國(今山東西南)。魯國有個程鄭,是有名的富豪,以善於冶金鑄造聞名。
到了戰國時期,在黃河中下游乎原,在關中地區,都程姓人群居住。程式逐漸發展成為中原地區有影響的姓氏之一。
秦漢時期,程姓在今山西、河北、河南、陝西得到了進一步的繁衍和發展,並且已有程姓人口遷入今四川、浙江和江西。這一時期在河南洛陽形成了一大郡望,在河北的廣平形成了一大望族。秦王贏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國滅亡關東六國,在中國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秦朝二世而亡,劉邦在陳勝起兵反秦和楚漢戰爭之後,建立了漢王朝。西漢和東漢共延續四百年之久。秦漢時期程姓先民開始播遷到長江流域。留居中原的程姓先民中,也有不少人遭遇風雲際會,建立了豐功偉業。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曾實行有組織的遷民。關東六國的豪門右族大多被迫離開故土,到異地安家落戶。漢朝派將士開拓邊疆,實行屯田,內地一些士兵和民眾也隨之到邊地生活。程姓先民就在這時開始遷徙到長江流域,在那裡建設新的家園。以冶金鑄造為業的魯國豪富程鄭,在秦朝建立以後,被強行遷到蜀郡的臨邛,就是現在的四川省邛邾縣。
有個名叫程林的人,秦朝時從中原地區遷居會稽郡(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他精通釀酒技藝,釀造的酒味道佳美。他開辦—了一個釀酒作坊,生產醇酒。當地還有一個姓烏名巾的人也善於釀酒,於是這個地方就成了著名的酒鄉。人們為了紀念烏巾和程林二人,就將這個縣取名烏程。古代的烏;程縣就在今天的浙江吳興縣南。
魏晉時,程姓大舉南遷,主要遷往安徽、江蘇,後再遷居湖南、江西。這一時期,程姓在我國西北部地區寧夏、甘肅也形成了一大郡望——安定郡。
南朝宋時,抱罕(今甘肅省臨夏)人程道養流入巴蜀地區,被當地人尊奉為蜀王。齊時,嶺南地區出現了一位鄉賢,就是程曼。他的家族可能是西晉永嘉之亂時南遷的。程曼德高望重,不務仕宦。鄉人發生糾紛,不去找官府,而找他評判是非。人們為紀念他,稱他所在鄉為「義化」,所在縣以「程鄉」命名,就是今天的廣東梅州。程曼遂為嶺南梅州程氏的始祖。
隋唐五代時期,程姓人群由於多種原因,背井離鄉,遷徙到其他地區居住,從而使程姓在全國的分布更為廣泛。南朝陳末年,歙州新安郡(今安徽歙縣)有程姓人士北遷中山(今河北省定縣)。隋末又有人北遷洛陽。五代時期又有程秀,從歙州北遷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縣)。程姓先民在魏晉戰亂時從中原南遷,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又有人回遷到故地居住。
隋朝程鄉(今廣東省梅州)人程彬,是鄉賢程畋的次子,學問博洽,曾擔任弘農(治所在今河南省靈寶)太守,父親死後棄宮不做,到攸邑(今湖南攸縣)隱居,子孫遂在此安家落戶。郴州興寧(今廣東省興寧西北)有程江,又稱程鄉溪,注入耒水,又有程公山。此地山水都以程字命名,是程姓人集中居住的地區。由於隋唐五代時期的頻繁遷徙,程姓先民在祖國東南、西南、西北邊疆地區都有分布,而在黃河、長江流域的分布則更為密集。
隋唐五代時期,在少數民族中開始出現程姓。五代十國時,回族人群中已有程姓。
宋元時期程姓先民繼續遷徙繁衍,足跡漸布於全國各地,繼續建功立業,或俯拾青紫,封爵公侯,或鑽研學藝,著書立說,傳授知識。他們從不同方面,為社會做出了貢獻,而以學術方面的貢獻最大。其中尤以開創洛學的程顥、程頤兄弟聲名為最著。
宋元時期戰爭較為頻繁,程姓先民為躲避戰亂,多背井離鄉,移居外地。也有的程姓士人外出做官,就舉家遷往任所。
北宋建都開封,洛陽為西京,一些程姓先民從各地遷居開封和洛陽,河南地區程氏復興。北魏時期從洛陽遷到東勝州(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的程氏後裔,有一部分人在宋金時期返回故土。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縣》人程羽,舉家遷往關中地區的醴泉(今陝西省禮泉),北宋初任醴泉縣令、成都知府。後來升兵部侍郎,在京城得賜第宅,家族遷居開封泰寧坊。他的孫子程垧,將祖父遷葬於洛陽南的伊川,全家也從開封搬遷到洛陽。家族成員世代任官,河南程氏成為程姓的顯赫宗族。
後來,金兵和元軍陸續南下,北宋滅亡, 中原地區的程姓先民又有不少人南遷江淮地區。河南程氏也隨宋室南遷。程顥的長子程端懿,在吳門(今江蘇省吳縣)安家落戶。程頤的長子程端中在六安(今屬安徽省)殉難,次子程端輔攜子孫遷居金城(今江蘇省句容),三子程端彥則舉家徙池州(今安徽省貴池),子孫在黃山、長江之間生息繁衍。河南程氏的南遷開吳縣程氏支派和池州程氏支派。程仿浩又從池州遷至湖北孝感。
南宋紹興年間(113l-1162年)河南洛陽人程佑之流寓桂林,死後就埋葬在那裡。子孫在當地居住,廣西地區也有程氏人群的足跡。應天寧陵(今屬河南省)人程迥帶領家口遷往紹興餘姚(今屬浙江省),開浙東—程氏一派。宋代有程邁,史稱黔(貴州省簡稱)人,官至顯謨閣直學士,可見貴州在當時也有程姓人群存在。元朝在今貴陽設置了小程番長官司,當地少數民族中也存在著程姓人群。
元代國家又獲統一,社會相對安定,程頤的九世孫程德用從池州歸業洛陽,守先祖墳塋。他的子孫後來分遷河南東部的太康、夏邑和山東的荷澤、單縣等地。元末,英山(今屬湖北省)人程希哲為躲避戰亂,遷居孝感(今屬湖北省),成為「義門」。
元朝末年,程姓南遷於福建,廣東等地。程文智因官入閩,為開閩始祖。其弟程文惠居漳浦。程文惠之後程渠爵自漳浦梁山遷居詔安後門山,是為詔安始祖。之後再遷入廣東等地。
明清時期程姓迅速繁衍,人口大增,繼續遷徙,分布於包括台灣在內的各省,在許多少數民族中也有程姓人群存在。而在河南、陝西、甘肅、山西、山東、安徽、江蘇、四川、河北、江西、福建、廣東、湖北等地居住更為密集,形成了許多門派。由於程朱理學在思想學術領域的一尊地位,河南和徽州等地的程姓也享有許多殊榮。
明清時期,朝廷和地方政府曾經進行過一些有組織的遷民,將人口密集地區的部分百姓遷徒到由於戰亂或災荒而人口稀少的地區,以利於發展生產,增加稅收,並保障人民生活。例如山西向河南等地的移民,「湖廣填四川」。部分程姓士人也被遷徙到其他地區建設家園。此外,還有一些程姓家族,因為各種原因, 自願或被迫離;開家鄉,到異地謀生。例如休寧(今屬安徽)人程信在明初謫戍河間(今屬河北省),就在那裡安家落戶。這種遷徙的結果,形成了許多新的門派,使程姓人群的分布更為廣泛。
河南程氏在明清時代,由於家族繁衍,人口增多,進行了頻繁的遷徙。河南伊洛地區程氏因為出現了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被稱為程姓正宗。程德用是程頤的九世孫。他的次子程紹祖,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山東單縣,三子敬祖,遷河南夏邑程大庄。程頤的十八代孫程世守,遷居河南上蔡,十九世孫程心聖,遷居山東單縣程樓,二十世孫程宗昌,明末躲避戰亂,流移河朔,家鄉安定後,又返回故里。由此可見明清時代程氏名門巨族子孫遷徙之一斑。
明清時期,在滿族、回族和雲南、貴州的少數民族中,也都有程姓人群。例如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貴州少數民族酋長程受歸附朝廷。清代人程民,就是滿洲鑲紅黃旗人。他的父親勞薩,曾在朝廷任議政大臣。在甘肅、陝西、河南等地的回民中,也有一些程姓人。這一時期,又有不少其他姓氏的人們改姓程氏,加入了程姓人群。根據明代的《華容縣志》記載,華容(今屬湖南省)人程萬里,天順丁丑年(工457年)考中進士,官至兵部侍郎。他的先世本姓陳,是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孝義之門。他的曾祖陳安泰,元朝時任荊州路(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總管,攜家帶口遷居荊州。明初洪武年問,祖父克讓從荊州遷居華容,改姓程氏。
到了清代,由於程姓人群的不斷繁衍和播遷,邊疆地區都已有程姓士人居住。如祖國西南邊陲的雲南景東人程含章,乾隆年間進士,歷任河南布政使,官至上部侍郎。福建莆田縣有程拱辰,曾安察雲南。而在我國腹地,則形成了許多支派。據有關文獻記載,程姓在全國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十八派,山西十二派,陝西四派,山東兩派,安徽三派,江西兩派,浙江三派。這種;記載並不完全,還有不少省區的程氏支派有所遺漏。
河南省程氏分為十八派,即以程秀為始祖的濟源王屋派,以程世漢為始祖的濟源南城派,以程世和為始祖的濟源金鵝派,以程延敬為始祖的孟縣派,以程震為始祖的偃師派,以程世洪為始祖的登封程村派,以程繼載為始祖的登封南鄉派,以程彥驥為始祖的蘭陽(今蘭考)派,以程稱為始祖的修武派,以程恭為始祖的鞏縣派,以程子儒為始祖的沁陽派,以程太為始祖的祥符 (今開封)派,以程官保為始祖的唐河派,以程以忠為始祖的永寧(今洛寧)派,以程天桂為始祖的滑縣派,以程中學為始祖的睢州(今睢縣)派,以程雲路為始祖的尉氏派,以程和龍為始祖的盧氏派。
山西省程氏分為十二派,即以程心林為始祖的蒲州(今永濟西南)派,以程子明為始祖的榆次派,以程子河為始祖的澤州 (今晉城)派,以程甫為始祖的清源派,以程彥行為始祖的太谷派,以程邦成為始祖的萬泉派,以程世富為始祖的臨晉派,以程伯先為始祖的絳州(今新絳)派,以程天愛為始祖的謀城派,以程天貴為始祖的太平派,以程崇仁為始祖的汶水派,以程端身為始祖的汾州(今汾陽)派,以程端於為始祖的樂平派。
陝西省程氏分為四派,即以程顧為始祖的長安(今西安)派,以程預為始祖的長安城內派,以程心詩為始祖的韓城派,以程卷為始祖的順化派。
山東省程氏分為兩派,即以程知白為始祖的長壽派,以程元棵為始祖的濟寧派。
安徽省程氏分為三派,即以程權為始祖的六安派,以程梓為始祖的靈壁派,以程徽為始祖的貴溪派。
江西程氏分為兩派,即以程富為始祖的南昌派,以程正生為始祖的鄱陽派。
浙江程氏分為三派,即以程百之為始;祖的開化白沙(今浙江金華)派,以程梓為始祖的紹興派,以程幼學為始祖的建康派。
■程姓當今分布
全國程姓人群較多的省區,有河南、安徽、山西、河北、陝西、浙江、湖北、江蘇、江西、四川、山東、廣東、甘肅、寧夏等。下面具體介紹程氏居民較多的縣市。
河南省:嵩縣、伊川、洛寧、偃師、太康、魯山、濟源、孟縣、登封、蘭考、沁陽、開封、唐河、滑縣、睢縣、尉氏、盧氏、夏邑、修武、鞏義等;
山西省:榆次、澤州、清源、太谷、萬泉、臨晉、絳州、謀城、太平、汶水、汾州、樂平等;
安徽省:休寧、黟縣、績溪、祁門、歙縣、貴溪、六安、靈壁等;
浙江省:紹興、金華、衢州、淳安、建德、勤縣、餘姚等;
江蘇省:常熟、武進、吳縣、吳江、句容、豐縣等;
湖北省:孝感、黃崗、麻城、羅田、嘉魚、漢陽、隋州等;
山東省:東阿、荷澤、曹縣、單縣、濟寧、長青等;
廣東省:梅州、河源、中山、潮州、海豐、惠陽、陽江;
陝西省:長安、韓城、順化、禮泉、咸陽、漢中等;
河北省:雞澤、蠡縣、邯鄲、曲周等;
江西省:婺源、德興、九江、樂平、南昌等;
湖南省:華容、醴陵、郴州、資興、桂東等;
四川省:眉山、邛崍、宜賓、雲陽等;
甘肅省:涇川、會寧等;
寧夏區:固原、靈武等。
■歷史名人
程邈:秦代下杜(今陝西西安南)人,隸書的創造者,曾任獄吏、御史等職。他曾積 十年之久,將大小篆蛻變而成隸書300字,使得中國的文字自此得以定型,文 化得以傳播和發展,貢獻相當大。
程鄭:春秋時期晉國(今屬山西)人,為荀氏改程姓的後裔。他先任晉公的乘馬御, 深受晉公垂愛,後竟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
程嬰: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義士。劇目《趙氏孤兒》展現的就是他的事跡。
程本:春秋末年晉國人。以博學善議論,聚徒講學著名而名聞諸侯。還曾與孔子會晤 過,著有《子華子》
程頤、程顥:北宋時期宋明理學的奠基人,世有「二程」之稱。又因他們都是河南洛 陽人,其學派被稱為「洛學」。其學說後為大理學家朱熹繼承和發展,創立了 程朱理學體系,世稱「程朱理學」。
程元振:京光三原(今屬陝西)人,唐代宦官,因擁立代宗,得其寵信,官至驃騎大 將軍,判元帥行軍司馬,總率禁兵。
程知節:隋朝濟州東阿人,隋末參加李密領導的瓦崗起義軍。後歸唐,任岐州刺史等
職。
程遐: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的謀士。曾歷長樂太守、右司馬、寧朔將軍、監冀州七郡軍 事。代張賓為右長史總職朝政。
程普:又北平土根(今河北豐潤東)人,三國時吳國盪寇將軍,初從孫堅,後助孫權 經營江南。為討伐董卓,平定江東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208年,曾與周瑜大 破曹操於赤壁,又曾被封為江夏(今湖北鄂城)太守。
程曾:東漢豫章南昌(今屬江西)人,習《嚴氏春秋》,教授數百人。著書百餘篇, 作《孟子章句》
程邃:安徽歙縣人,清代著名篆刻家、畫家、篆刻取法秦漢,喜用大篆入印,樸厚蒼 渾,為」皖派「代表作家之一。畫工山水,善用干筆渴墨,蒼茫簡遠,自成風格。
程長庚:安徽潛山人,清代著名京劇演員,演老生,藝術上融化徽調、漢調、崑腔於一爐,對京劇老生唱腔和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
程正揆:湖北孝感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能詩文,善書畫,所畫山水多用禿筆,而 設色濃湛。
程敏政:休寧(今安徽)人,明代文學家,其文與李東陽齊名,官曾至禮部右侍郎。
程嘉燧:休寧(今安徽)人,明代著名詩人、畫家。
■程姓家譜介紹
【修譜】
據說早在春秋時期,晉國人程本曾經修撰程氏家譜。到了西漢元帝時期。司徒程泰奉詔「編修姓望」,這是程姓較早的譜牒。三國時期程昱的兒子程建曾「歸郡修譜」。晉室南遷以後,在江南有所謂;《百家譜》,程姓也在其中。
唐代有個程淘,始考訂《程氏譜》,考載詳明,堪稱信史。宋代鄱陽(今江西省鄱陽)人程祁,字忠彥,曾修撰程氏《世譜》。南宋時;人程晟,是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孫子。他很有;才學。曾編次《伊川文集》八卷,並修撰《伊川家譜》一卷。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史定之任池州(今安徽貴池)知事,曾將程氏譜繫上呈朝廷,於是皇帝降旨,將程頤四世孫程觀之補官登仕郎。元代程氏家譜屢有修撰。但宋元以前的程姓家譜,大多亡佚不存。
明代修撰的程氏家譜較多。現存的價值較高的家譜多為明代後期嘉靖、隆慶、萬曆年間所修。比較重要的有《新安程氏統宗世譜》、《河南上程譜》《河南程氏正宗世譜》《程氏家乘》等。這一時期的修譜,已從某一地區的家族門派發展到大范圍乃至全國性的「統譜」。
清代和民國時期所修續的程氏家譜現.存數量較多,並且大多經刊印或手抄,流傳至今,不再一一述及。
建國以來,由於宗法觀念的破除,家族的分土析居,修續家譜較為罕見。近年來,在有些地區又有續修。例如廣東五華、河源純剛公系《程氏族譜》,就是1996-1997年新續修的程氏譜書。
現存的程氏譜書,除了部分散布民間,由私人珍藏外,大多收藏在各地的圖書館;文化館或檔案館中。全國最大的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收藏程氏譜書四十多種,上海圖書館也有較多收藏。《中國家譜目錄》一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Z年版)中著錄程氏譜書三十九種,計二百二十二冊。這些譜書如按地區分,以安徽省數量最多,達二十四種,其次是江蘇省,有六種,湖北省有四種,湖南、山東兩省各一種,其他一種。我國現存程氏譜書遠不止這些,不少程姓人群居住較為集中的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等省的許多譜書,都沒有被收入。
【家譜主要內容】
現存的程氏譜書從名稱上看,有家乘、宗譜、家譜、族譜、支譜、會譜、纂譜、信譜、世譜、統譜、譜略、世系譜、源流譜、人物誌、故里志等。名稱中多包含郡望縣邑、門派及先祖號謚,以與其他譜書相區別,有的還加有——「續編」、「續修」等字樣。
程姓譜書盡管繁簡有別,但就內容而言,和其他姓氏的譜書大體相同,包括序、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規、先祖行狀、家族文獻等。家族世系是家譜的中心內容,為譜書所必備。
序言有自序和他序兩種。 自序為修譜人自寫,他序多讓當地的地方官或社會名流撰寫。序言一般包含以下幾項內容:
1、闡述自始祖以來派系分衍和播遷的狀況,
2、說明以往歷次修撰譜書的情況。有的序言還包括修譜凡例,原因、目的以及工作的艱辛。至於他人撰寫的序言,在上述內容以外,往往有對譜主家族的贊美和希望等言辭。
例言就是譜書的發凡起例。它對該譜的體例結構、內容詳略、入譜對象、術語的使用、行文格式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世系部分一般先闡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再詳述各支派的人物與事跡。它不但記載有宗族的人物名謂,而且多通過派語來說明人物的門派和輩分。
家族法規是用來約束所有家族成員言行的規制條款。族長用它來管理族人,養成一種家族風尚。
先祖的嘉言美行和輝煌業績,多採用傳記或像贊的形式書寫。凡是本家族中有德行可嘉、忠貞可旌、學問可稱、文章可贊、功績可述的,都要為他立傳作記,以勉勵後人。
家族文獻的內容相當廣泛。它既包括官府對該家族及其成員的嘉獎和褒揚,如誥命、詔諭等;也包括家庭成員的語錄、著作節選等。這些都是本家族成員引以為榮耀的,因而在譜書中多有反映。
■程姓字輩
據伊洛地區程氏的《河南程氏正宗世系譜》記載,程氏世系從程頤的十三世孫程子中開始,排列了三十二個輩字:
「子彥思克,繼世心宗。佳接起延,伎洛璋銘。毓秀光遠,相遠大幹。源推其業,長流萬年。」
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訂的河南《太隸程氏族譜》中列入輩序二十字:
「建方端士,克文光耀,慎勉惟習,敬守修省,慶逢致泰。」
廣東梅州五華、河源程氏從始祖程吹四十三世開始,編定了五言輩字歌:
「國家傳世德,理學必宗先,孝支宜為則,崇文作善元。」
後來又往下續了二十個輩—字:
「燕翼富強本,知書萬道全。品行銘高潔,昌興起俊賢。」
為了使族人添丁加口選字取名時,不至於感到以上「正行輩字」不足或有忌諱、拗口等情況,又確定了四十個輩字,稱為「副行輩字」,和上面所說的四十個「正行輩字」一一對應,如果正行輩字不合適,可以取「副行輩字」。這四十個副行輩字是:
「邦光其佩毓,兆吉福相延。開智明龍啟,敬業定飛騰。勤修競榮秀,常思乃識遠。長隆顯達貴,千秋怡樂天。」
建國以後,由於宗族觀念的淡漠,人們為子女取名,大多已不再按輩字規定。因此,從現在程姓人群的名字中,已難以知道他的輩分。由於古代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不同地區、不同宗族的輩字也不統一。
F. 程頤的軼事典故
一、程門立雪
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後,在卧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一同跟從程顥學習的人。
之後,又到洛陽拜見程頤,此時楊時已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游酢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後人將此事稱為「程門立雪」。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心誠意堅。
二、雙鳳送子
北宋天聖十年,程珦的夫人侯氏有一天突然做了一個夢。夢里他夢見自己與夫君一起逛花園,走到了一棵梧桐樹下。發現樹上有一個鳥窩,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兒,兩人竟然准備爬上樹去掏鳥蛋。
正行動著,就見從遠處飛來了兩只金色的鳳凰。兩只鳳凰飛近了之後,一直在程夫人身邊盤旋。過了一會兒,直直的撲向程夫人的懷中。程夫人雖然嚇了一跳,但是下意識的將兩只金鳳牢牢的摟在懷中。程珦見狀大笑不已,程夫人一下子被驚醒了。
神奇的是,不久之後程夫人就懷孕了,先後生下了程顥和程頤兩子。程顥和程頤長大後,都獲得了極高的成就。後世人對兩人十分尊敬,明朝年間有人為他們塑亭,為紀念兩人取名「雙鳳亭」。
三、流矢變魚
程顥、程頤勤奮好學,信奉孔子。孔子曰:「禮、樂、射、御、書、數,為六藝。」在他們看來,不會射箭算不得六藝齊全,就決心學習射箭。射啊射啊,早射日頭,晚射月亮,風里雨里,從不間斷。
這天,兄弟二人又來到習射的地方,對准湖心的一棵野草,嗖嗖嗖,連發數箭,支支射中,湖水濺起千層波浪。箭都射完了,便叫家人去打撈,准備明日再用。家人來到湖邊,只見一個巨浪,把竹箭托起老高,接著又甩入水底,翻了一個滾,不見了。家人覺得奇怪,忙告訴程家兄弟。
程顥、程頤來到湖邊,一看,竹箭果真不見了。湖裡本來是沒有魚兒的,眼前倒出現了一群形似箭桿的魚兒,悠悠遊動,原來,箭都變成了魚。打這以後,程家兄弟射的箭就百發百中了。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湖叫做流矢湖。這種魚叫做箭桿魚,為了順口,乾脆叫它「桿魚」了。直至今天,黃陂還流傳著一首民謠:「習射箭落湖,竹箭變成魚,先有流矢湖,後有箭桿魚。」
四、水漲台高
有一年,程氏兄弟正在鳳凰台讀書,長江發了大水,諶家磯潰了口,三丈高的洪峰奔來,鳳凰台已成了茫茫大水中的一葉孤舟。這時候游來了十八條紅鯉魚,圍著鳳凰台四周遊動,好像護衛著鳳台一樣。洪水漲,十八條鯉魚就抬著鳳凰台往上長,洪水落,鳳凰台也就往下落。
就這樣,不管水漲水落,程氏兄弟穩坐書台讀書。從此這里傳說這樣一句口語:「十八鯉魚沿台走,把得鳳橋鎖住口。」
G. 二程的後裔
少年「二程」離開黃陂後去了洛陽,但後裔仍然集中於武漢市黃陂區附近。據黃陂「二程」文化研究會介紹,原來,「二程」的嫡系子孫中有幾支大概在明洪武年間又從外地遷回了黃陂,分居在黃陂前川街道的的18個村民居委會,一共近2萬人。除此之外,黃陂附近的縣市,如孝感市的豐山鎮、武漢市新洲區的李集鎮、紅安縣的二程鎮等地,也散住著一些「二程」後人。經該會幾年的走訪調查,黃陂一帶發現了由外遷來的幾支比較大的支系。影響力最大的第一支,是本報曾經報道過的程家墩一支,被族人尊為一世祖的程尚仁是「二程」的第20代孫,他有三子,其中長子一言的後人世代居住黃陂程家墩。第二支是程頤的7世孫程梧之的兒子程萬二,於明洪武二年奉詔從洛陽遷來,落腳於黃陂的姚集鎮。第三支是程頤的8世孫程德用之長子程祖一,常思返先祖故里,於明洪武2年從河南洛陽遷來黃陂西黃孝河邊的老屋灣,改灣名為「港邊程」(後歸孝感管轄)。程祖一的14世孫程金榜帶著全家人,坐乘牛車遷居回了黃陂李集鎮創建家園,人稱「牛車程」,如今傳了十幾代人。第四支是程文炳、文煥兩兄弟從江西遷來黃陂長堰地區的鹿兒山,創建「路邊程」。第五支是同樣也是明洪武初年從江西遷來的程旺祖,子孫定居於黃陂區的六指街道。這些至今還居住在黃陂的程氏家族,基本上都是以農業為生,有家譜證明為「二程」後裔的。他們遷居來此的政治根基和條件,正是因為這里是先祖「二程」的出生地。有的家譜甚至記載著為守護二程遺跡、供奉二程祠堂而遷居的目的,這自然也是仰慕先祖最直接的一種方式。
H. 程氏家譜字輩
全國各地陳姓字輩匯抄總
1. 浙江義烏市倍磊
賢.良.雕(音).逢.景.運.興.獻.文.章(結束)
2.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白馬鎮清塘村
如、繼、元、善、家、國
3. 浙江鄞縣茅山走馬塘
開天文榮 祖烈愈隆 賢宗躍人
4. 江西上饒
旨方溫潤,光大正輝,文行忠信,禮義賢良,恭慶嘉祥,恆豐履泰,豫順謙和,孝友樹幫,學道同芳,長紹萬世,炳承家有,源遠永思,崇祖繼宗,培元植德,天錫其美,善壽汝康。
4. 江蘇江都
恩、錫、萬、福、世、壽、方、桂
5. 湖北漢陽
永國良振,必育英華, 榮昌祖順,志禮益芳, 詩書佩澤,錫福增強, 遵仁安義,事業維長
6. 山東省陵縣陳輦庄
德、文、興、相、世、少、傳、卿
7. 漢陽
克永光明,榮華迪吉,和賓士世,忠厚傳家
8. 重慶永川
天星經綸,人利禮至,文章報國,私(或詩、思)書傳家,永遠少樹,世代光華.
9. 山東省莘縣張寨鄉土陳村
王廣西興玉,計風連清懷,韶生時恆良,道遠在明德
10.江蘇鹽城郊區伍佑鎮
采、如、錦、宏、國
I. 程頤的後世紀念
河南洛陽二程故里
二程故里位於洛陽市嵩縣田湖鎮程村,近臨陸渾水庫,是宋代大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的故居。程顥、程頤兩兄弟是中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宋明理學奠基人。二程故里初建於宋高宗紹興辛亥(1131年)年間,明天順年間,昭封兩程故里。明成化、萬曆、天啟,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的均有復修。兩程故里程村中有二程祠,全祠總面積為4392平方米,布局系三節大院。前節有欞星門、誠敬門、春風亭、立雪閣;二節有道學堂,兩則伴以和風甘雨、烈日秋霜二亭.左右神庵廂房;三節中立啟賢堂,兩廂設有講堂兩座,後面為著述樓,兩側各設講堂一座,祠堂內尚存宋.元、明、清碑碣25塊,清康熙御書學達勝天,光緒賜書伊洛源淵,慈禧太後賜書希蹤顏孟3副匾額,掛道學堂正中。
洛陽二程墓
程頤墓在洛陽市南約25公里,今伊川縣城西。程顥(1032年-1085年)、程頤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世稱二程。二程墓為程顥、程頤及其父程珦的墓地。包括程墓和程祠二部分,前為祠廟,後為墓冢。祠由門樓、廂房及大殿等組成,另有明清時代的石碑數十方。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及石羊、石馬等,四周有墳牆回護。墓、祠一帶古樹參天,烘托出肅穆幽靜的氣氛。
武漢黃陂二程故里
據黃陂的《明代志》《康熙志》《同治志》記載:洛人大中大夫程珦,初任黃陂尉,秩滿,不能去,而遂家焉。實以明道元年生子曰顥,字伯純,又明年生子,曰頤,字正叔。黃陂程鄉坊是北宋理學創始人程顥、程頤二程兄弟的出生地。二程祖父程遹、父親程珦先後擔任黃陂縣令、與黃陂縣尉時,就落戶安家在武漢市黃陂區的草木巷內,並建有紅砂石牌坊,上書「程鄉坊」三個大字。南宋朱熹《二程祠記》有記載。
程氏故居有一個石坊高6米,寬8米,上書宋體的「程鄉坊」,在石坊不遠的有青石素瓦的硬山石結構的民房,民房是三重四合小院,黑漆字大門,門的兩旁有一對石獅子守護,邁進石門檻,迎面就是一個青磚砌起的照壁,繞過這個照壁之後,就是青石鋪的天井,兩邊的廂房,正中為會客廳,二重為雅堂,書房,三重是後宅,廚房。
根據《宋史》《中國通史》《黃陂縣志》等書記載,二程祖孫三代在黃陂生活了68年,留下了雙鳳亭 多處遺跡,被海內外稱為二程第一故里。
J. 蘇詢妻子蘇軾之母程氏,與河南洛陽人程顥、程頤的關系
現存記載看來,是沒有什麼關系的,蘇軾之母程氏乃四川眉山大理寺丞文應之女,而程頤程顥原籍河南府,生於湖北黃陂縣,在當世是沒有關系的,但有興趣的話,可以研究一下程氏族譜,看祖上有何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