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俗村的介紹
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民俗村是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余灣民俗村始建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目前尚存明清民居50餘幢。整個民俗村將古文化溶於古建築中,每種建築風格體現出不同的古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建築史學價值和觀賞價值。山東安丘市凌河鎮石家莊的民俗村,該村樹高林密,路直田方,一派生機勃勃的新農村興旺景象。
② 武漢附近有什麼古村子(有古建築的)
大余灣位於武漢黃陂區西北一隅,隸屬聞名遐邇的木蘭風景區,距武漢市區約40公里。來到這里,只見一棟棟明清古宅橫卧山底,古宅一律石磚黑瓦、雕檐畫棟,一條條青石板路蜿蜒其間,乍一看,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疑是到了江西婺源。 江西婺(音勿)源是"老家" 大余灣與婺源的確一脈相承。這個灣子的先人系余姓大戶,最早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詔令贛湖大移民時,於洪武二年(1369年)從江西婺源、德興一帶遷徙到如今的木蘭川,在余氏宗譜上有明確的記載。當初之所以選擇在此定居,是因為認定這個灣子是一塊極為罕見的"風水寶地"。 當地有這樣一首民謠:"前面雙龜朝北斗,後面金線釣葫蘆,中間有個北極圖......"。從村前的雙龜山向北眺望,可以看見不遠處有七塊形色相若的花崗岩像 北斗星一樣排列;村後通向木蘭山道觀的路恰如一條金線串著葫蘆狀的山峰;村中,一灣池塘與田壟相連,活脫脫一幅如意太極圖...... 600多年來,在此興家立業的余氏家族,出了許多"大人物",有"一門三進士,五代出尚書"之說。 每一家都有幾樣古董 漫步青石板路,隨處可見石墩、古井,以及油漆斑駁的木亭、古宅檐下的壁畫......在村子東面的大碾坊里,兀自挺立著一人多高的大石磨,石磨上刻著"嘉慶廿二年立"字樣,那一道道風雨磨礪出的褶皺,似乎在唱著一首歲月的老歌。一棟棟古宅,看起來它的布局與規格、用料與技術完全相同,其實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依照統一的標准,歷代傳存所致。據稱,大余灣的古宅原有四大房群100多間房屋,每個房群都有一個大院。大多數大院都有進深四間、面闊三間,有的還設有天井、庭院、轉樓、廳堂和後廂房......而現在留存下來的僅有40多間。 在這些古宅中,隨便走入哪戶人家,都會發現幾樣古董,如年代久遠的太師椅、雕刻精美的鼓皮屏風,甚至還可以從書架上翻出一部部泛黃的線裝古籍。如果穿過過道,還能看見幾代媳婦傳下來的紡車,搖一搖,興許還能夠轉動。在村裡許多家庭里,都可以看到舊時的梳妝奩、厚重的石硯台、古秤、古斗以及青花和粉彩瓷器等,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拿在手中把玩一番。 更讓人驚奇的是村民余傳松家的那張雕花大木床。據說經過專家考證,此床為明代打造,距今已500餘年。這張床長2.5米,寬1.5米,分天頂和睡鋪兩部分,天頂的四周刻著龍鳳、八仙,睡鋪的床架上則刻著各種花鳥蟲魚。時至今日,這張床仍然十分結實,可以承載1000公斤的重量。據介紹,這張床的文物價值是十幾年前一個由美國、德國、丹麥等8個國家的專家組成生態旅遊考察團發現的,當時,他們在另一個村民家看見了一張古床,個個贊不絕口,有人說余傳松家的那張床更好。見到這張床,專家們都說這是一件罕見的文物,當場拍照、收集資料,後經研究,判斷至少已有500年歷史,用料為極其珍貴的紅木,尤其是雕刻技藝非常高超,非一般雕刻傢具能及。 村中有"曬書"的習俗。有村民在區圖書館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認定余氏的先祖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上大夫、著名琴師俞伯牙,余氏宗譜中也錄入了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檐畫圖譜。 每到梅雨季節,家家戶戶都要將自藏的古籍、書畫、信函等拿到太陽底下曝曬,以防霉變。當一本本、一幅幅、一頁頁在門前擺出時,巷道里黃黃的一片,場面非常壯觀,整個村子裡都飄盪著書香。村民們的這些收藏中,不乏岳飛的手跡。村裡的長輩們說,當年岳飛率部從這里經過,留下許多手令信函,而且數量非常大,幾乎每家都有珍藏,具有極其珍貴的文物價值。 大余灣的人是否俞伯牙的後代暫且不說,但值得一提的是,村子裡遺存著一股儒雅之風,人們酷愛棋琴書畫,崇尚耕讀,許多人都能背誦古詩古詞。每至農閑,村裡的人總是聚在一起唱社戲、玩龍燈。特別是到了年關,村裡更是一片沸騰,家家戶戶貼對聯、放鞭炮,每當唱戲、玩龍燈的班子敲鑼打鼓地從門前經過,每一家都會拿出一萬響的鞭炮來放,過後,門前青石板上的鞭屑積得比鞋底板還要厚。 未來建成民俗村景區 大余灣,這個古老而奇特的村莊,尚存明清古宅40餘棟和大量的古跡文物,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1989年,大余灣的古跡文物就引起了省市文物部門重視,指示當地予以重點保護;2002年底,該村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區政府即對其進行了正式立項,聘請 武漢大學建築學院以及省內文物部門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的考察和調研,制訂出了《木蘭山生態旅遊區大余灣民俗村景區詳細規劃》和《木蘭鄉大余灣民俗村景區與保護、開發、利用詳細規劃》。
求採納
③ 大余灣的介紹
大余灣,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南距武漢城區68公里。版全村有13個自然灣,權村民600多戶2500多人。其中的大余灣現有村民108戶,居民324人,有40多棟明清時期古民居。大余灣得木蘭山之靈氣,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據村譜記載,曾有宋代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出自該村。這里村民聰慧勤勞,雕匠、畫匠、石匠、木匠遠近聞名,特別是制陶窯匠較多,曾有「十漢四窯匠」之說。大余灣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圍有木蘭八景等。以大余灣為核心的油菜花海,向前後延伸了有十多里距離,面積3000畝。
④ 黃陂大余灣好玩嗎
余灣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全村有13個自然灣,村民600多戶2500多人回。其中的大余灣有答40多棟明清時期古民居。大余灣得木蘭山之靈氣,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據村譜記載,曾有宋代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出自該村。這里村民聰慧勤勞,雕匠、畫匠、石匠、木匠遠近聞名,特別是制陶窯匠較多,曾有「十漢四窯匠」之說。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⑤ 湖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現今湖北境內這樣的革命歷史文化名鎮主要有:紅安縣七里坪鎮、洪湖市瞿家灣鎮、監利縣周老嘴鎮、潛江市熊口鎮和陽新縣龍港鎮。此外,羅田縣勝利鎮、大悟縣宣化店鎮等也保留有較多不同革命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湖北是土地革命的主戰場之一,中國共產黨在湖北及毗連地區先後開辟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贛、鄂豫邊、湘鄂川黔、鄂豫陝等革命根據地,建立了紅色政權,組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三軍團等主力紅軍。由於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紅色政權駐地和指揮中心多以小城鎮為依託,留下了豐富的革命史跡。現今湖北境內這樣的革命歷史文化名鎮主要有:紅安縣七里坪鎮、洪湖市瞿家灣鎮、監利縣周老嘴鎮、潛江市熊口鎮和陽新縣龍港鎮。此外,羅田縣勝利鎮、大悟縣宣化店鎮等也保留有較多不同革命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 一、湖北革命歷史文化名鎮的特點 1.歷史悠久,紅色資源密集,品位高。這些城鎮都有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在鎮內及其周邊保存著數十乃至上百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而且核心資源都分布在鎮中以往的主要街道(通稱為「老街」,街道兩旁多是明清以來的傳統民居,革命舊址即在其內),古鎮特色風貌保存尚好,堪稱「天然革命歷史博物館」。建國後,革命舊址多成為國家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建設部還公布七里坪鎮、周老嘴鎮為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2.依山傍水,綠色生態環境較好。大別山、洪湖水、魚米鄉,山清水秀,物產豐饒,是旅遊休閑的好去處,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 3.區位條件好,交通便利。這些城鎮均有國道、省道通過,都在省會武漢市3小時車程范圍內,距各自的縣城、市區只有幾十公里,潛在的客源市場巨大。 二、存在的共性問題 1.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市場開發。有的剛剛起步,有的完全空白,其名氣更多地體現在革命歷史地位、文物價值和傳統教育等方面,精神財富尚未轉化為物質財富。 2.作為紅色資源本身的革命舊址多有毀損,亟待保護。而革命老區地方財政拮據,自我發展能力較弱。因此,如何借全國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的浩盪東風,乘勢而上,把革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就提到湖北革命歷史文化名鎮的議事日程上了。 總的來說,湖北革命歷史文化名鎮的經濟相對落後,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旅遊配套設施尚是空白。應在對這些城鎮進行整體改造、環境整治建設和文物保護的基礎上整體開發,恢復古鎮老街原有風貌,形成城鎮環境優美、旅遊配套設施齊全、教育旅遊產品豐富的紅色旅遊景區。 三、開發建議 1.旅遊開發與城鎮建設相銜接,積極完善基礎設施條件。修建配套干線公路以及景區道路、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標識牌、旅遊廁所等旅遊配套設施,改造、擴建、增容供電、排水、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大力整治周邊環境,搞好綠化。這樣既增強可進入性、提升景區整體形象,又改善居民生活質量。 2.遵循保護第一、修舊如舊的原則。搞好文物修復,改造擴建現有陳列展示場館。保護、徵集、復製革命文物,更新革命史實展覽內容設計與形式設計,使之能再現當時的舊址原貌和歷史氛圍。 3.紅綠結合,區域聯動。實踐證明,將紅色旅遊資源與綠色自然資源緊密結合是最佳的紅色旅遊發展模式。同時,旅遊城鎮的發展,還要考慮到與周邊地區旅遊資源的競爭和協調關系。例如,周老嘴鄰近洪湖,與洪湖市瞿家灣直線距離25公里,都曾作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首府地,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且,洪湖市藍田生態農業園、柏枝濕地公園均是極具特色的生態農業旅遊資源,環繞洪湖分布,宜與監利的紅色旅遊資源進行整體開發和線路組合,打造一條「紅+綠」、「陸+水」精品紅色旅遊線路,使湘鄂西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連為一片。 四、增強產品吸引力 1.突出「紅色」概念,把「紅色」做足,打造旅遊精品。革命歷史文化名鎮紅色旅遊景區的特點和優勢,在於保護、開發、整合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紅色旅遊產品的內涵,為遊客創造重回革命年代的「紅色體驗」。如果僅僅停留在一般的史跡參觀、簡單的圖文展示,是不能很好地滿足遊客全方位的體驗要求的。因此,必須認真規劃開發核心旅遊資源,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差異文化」所產生的市場吸引力,並與綠色的自然景觀、古色的歷史景觀和彩色的人文景觀緊密結合在一起,由目前單一的瞻仰、參觀向參與性、體驗性等互動性方式轉變,寓教於游,寓教於樂,做到既見物、見景,又見思想、見精神。 2.把紅色旅遊當成發展經濟、造福人民的重要產業來抓。湖北革命歷史文化名鎮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不高,需要國家、政府在規劃、資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旅遊市場導向等方面給予積極引導、扶持和加強管理。但完全依靠中央和上級政府撥款不太現實,「等、靠、要」只會延緩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的步伐。 當地政府應當轉變思維,通過制定有效的優惠政策,加快建立項目的招商引資機制,促進紅色旅遊開發的投資多元化,解決資金緊缺的「瓶頸」。在紅色旅遊的經營上,既要避免借紅色旅遊產業化,提高紅色旅遊景點收費,唯利是圖,又要杜絕庸俗化的「接待旅遊」、「公費旅遊」。尤其重要的是,努力探索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社會效益同經濟效益的結合,深度開發食、住、行、游、購、娛旅遊六要素產業鏈(可優先發展地方風味餐飲、特色旅遊商品),帶動當地旅遊業和其他產業的全面發展,使當地居民成為發展紅色旅遊的參與者、經營者、獲益者,推動老區人民脫貧致富。 總之,湖北革命歷史文化名鎮進行紅色旅遊建設開發,應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恰當地處理好紅色旅遊、文化保護、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關系,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路子,將歷史、文化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古鎮注入新的生機活力。 1.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監利縣周老嘴鎮
位於監利縣北30公里處。始建於明朝,至今已有近400多年的歷史,房屋均為前後多進的磚木結構民宅。屋面施蓋小青瓦,山牆裝飾各式墀頭。街道寬不過三四米,鋪設青石路面,街道兩旁拾一、二級石階,便是各家民宅。其建築布局均為前鋪後室,每幢房屋進與進之間設有天井、廂房,且均用木格扇門和格扇板相隔,其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獨具江南特色,此外周老嘴還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色首府,現保存著原有風貌湘鄂西省委、省政府等相關舊址48處。主要有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委、紅二軍團總指揮部、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學校二分校、紅二軍軍部、政治保衛局等舊址和湘鄂西第三次工農兵貧民代表大會會址以及段德昌、夏曦、賀龍、周逸群等人舊居。現建有革命舊址紀念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安縣七里坪鎮
位於紅安縣城25公里。七里坪是在南北七里平地上形成的古鎮。其中長勝街是七里坪的一條主街,原名正街,1930年曾命名為楊殷街,全長400米(解放後又續建了290米)南北有城門樓,花崗石條砌成。街道兩邊房屋清一色的青磚黑瓦、木格窗戶、木板門扇,每間房屋山牆或隔火牆有龍蛇鳥獸造型裝飾,街道寬約7米,地面用花崗石條鋪成。此外七里坪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現保存有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革命法庭、工會、銀行、黃麻起義會場、中共黃安縣委駐地、紅軍經濟公社、列寧小學等四十餘處革命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洪湖市瞿家灣鎮
位於洪湖市區西北31公里。明弘治九年(1496年)為江陵瞿文暹所建,初名「打銃灣」。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名為「瞿家灣」。有明清建築21棟,大多集中在古鎮東部。此外這里還是第土地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中心。保存有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會、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等革命機關的舊址和其他革命遺跡20餘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監利縣程集鎮
位於監利西北30公里處。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距今800餘年,為典型的江漢平原風格的民居建築。現存老街東西走向,1000多米長,寬不過4米,有明清建築110餘棟,約有70%保存完好。這些建築臨街的多為商業鋪面,中進是客堂或作坊,側有賬房,後進則為貨棧或曬場。每幢房屋進與進之間設有天井(或報頂)、廂房,均用木格扇門和木格扇板相隔。門窗一律鏤格,登樓推、街景盡收眼底;木板排門居多,石質門框較少,刷桐油而不施彩繪,保持原木本色,其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獨具江南水鄉特點。鄖西縣上津鎮
又稱柳州城,位於鄖西縣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鎮,為明代城址。周長1236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城牆高約7米,呈梯形.為青磚砌成。設5個城門,高3米余,門內右側有蹬道至城樓。城外有護城河,寬35米,深6米。城中軸線偏西有一南北向主街,連接南北二門,長287米,寬3米,從西門至主街有一小街,長60米,街道正中以青石板鋪面,旁為卵石饅路,街檐設下水道。房屋建築多為磚木結構,隆脊吻檐,雕梁畫棟,一進多重。據文獻資料和考古分析,此城建於明嘉靖二至三年(1523-1524),清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現城垣完整,城內建築大部分為原貌。2.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
位於武漢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共有近40幢房屋為明末清初建築,其中古民居保存完整的有10戶,約1390平方米,保存較好的有33戶,3228平方米,這些房屋外牆全用規整的條石砌成,而很多內牆卻用夯土築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
位於恩施市崔家壩鎮.其明清古建築和古墳嶺墓群是恩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恩施民俗文化生態村。相關鏈接
2003年10月8日,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選命名了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共22個,湖北省無一入選。2005年11月12日評選命名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8個,湖北省監利縣周老嘴鎮、紅安縣七里坪鎮、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入選。 2007年6月9日評選命名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77個,湖北省洪湖市瞿家灣鎮、監利縣程集鎮、鄖西縣上津鎮和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入選。由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結果日前在京揭曉:我省十堰市鄖西縣上津鎮、洪湖市瞿家灣鎮和監利縣程集鎮入選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入選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鄖西縣上津鎮,位於十堰市西北部,是湖北西進的橋頭堡,陝西東出的東大門,是一個區位優勢明顯的口子鎮。1985年,上津古城被湖北省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津鎮現存古代八大自然景觀,以及以明清一條街為主的20多個聞名景觀。其中包括:鐵箍雲峰、長堤柳浪、天橋古洞、松山仰面、白岩雲橋、仙鶴凌霄、山山疊翠、伍峪青幔等。洪湖市瞿家灣鎮,地處洪湖市西部,西接監利柳關,南倚百里洪湖,北靠洪排大河,東臨沙口新場,「三橫兩縱」的自然水系將整個鎮域劃分為功能各異的小區,突顯水鄉新鎮的特色風貌。瞿家灣是一塊紅色的土地,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先烈曾在這里浴血戰斗過,昔日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首府就坐落在這條街上,早已列入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現存有革命舊遺址39處,成為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省國防教育基地。監利縣程集鎮位於監利西北,素有監利「西大門」之稱。該鎮是一個享有盛名的文化古鎮,建鎮歷史可上溯到宋乾德年間。古鎮程集私塾遍布,家家尚文。這里孕育了一批風雲人物。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是恩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6個示範村之一,其明清古建築和古墳嶺墓群是恩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恩施民俗文化生態村。據了解,2005年評選命名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8個,監利縣周老嘴鎮、紅安縣七里坪鎮、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入選。
⑥ 大余灣村的開發旅遊
大余灣村作為歷史文化名村開發與保護現狀,反映出現代人們對於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感悟,在這個物質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里,當一棟棟高樓威嚴聳立時,同時推倒了許多不被人們注意的民族建築,摧毀了一個個代表著我們歷史與文化的村落,誠然社會的發展也會繼續創造很多新的東西,但是也應該看到一個個曾經令我們自以為豪的文化亮點正逐漸暗淡甚至是熄滅,在中國應該有很多像大余灣村這樣的有著特色時代建築的村莊,之所以選擇大余灣村只是把它作為一個縮影,從這個點去窺探整個中國的全貌。
武漢黃陂大余灣距市區40公里,是距武漢最近的古鎮,隸屬黃陂區管轄的研子崗鎮。大余灣百戶,民居依山而建。眾多古宅雖已陳舊,仍然顯出昔年的氣勢。一些古宅檐下還有壁畫,足可以佐證大余灣明洪武的起源。
40多座明清時代的古建築保存完整,20多條小巷縱橫分隔,五口池塘、三座花園、一灣流水,構築出「流水穿村過,小溪橫橋梁,出門到田間,觀魚清水塘」的幽深圖畫。
穿行在古村內:黑瓦石牆,飛檐翹首,木雕花床---時光彷彿倒流數百年;對聯紅、龍燈散、彩旗舞---鄉土氣息傳統氛圍依舊;品香茗、背古訓、聊神話---見證靠「依官繼世十三代,忠厚傳家五百年」古訓生存的大余灣人,這個一直把文化奉為至高的村落,先後出了莘莘學子70餘名。
大余灣老宅雖已陳舊,仍可看出昔年的氣勢。古宅均用大塊大塊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條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細致入微的滴水線。硬山頂、翹檐、檐額彩繪、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連先祖余秀蘭的墓和余氏族譜都保存下來。
大余灣人砌築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與技術上,體現出極為完整的安居構想:「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牆,室內多雕刻,門前畫檐廊。
⑦ 湖北武漢大於灣坐么車去
大余灣
地址: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
從漢口火車站乘坐內292路公交車(刷卡容3.6元/現金4元)直接坐到終點站:釣台道新客運中心,大約1小時路程。
下車後,到黃陂汽車客運中心買黃陂——梳店的車票,票價6.5元。這趟車途徑大余灣門口,跟司機說明在大余灣門口下車即可。
⑧ 大余灣村的歷史沿革
大余灣位於武漢黃陂區西北一隅,隸屬聞名遐邇的木蘭風景區,距武漢市區約40公里,依山傍水,寧靜如畫。該村的古建 築群屬明末清初的民俗建築,20餘條巷子縱橫分隔。現存50多戶石砌屋,大部分至今仍保持較完好。這些石屋雕梁畫棟,是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築風格。該村先祖曾有過「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輝煌歷史。
大余灣與婺源一脈相承。這個灣子的先人系余姓大戶,最早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詔令贛湖大移民時,於洪武二年(1369年)從江西婺源、德興一帶遷徙到如今的木蘭川,在余氏宗譜上有明確的記載。當初之所以選擇在此定居,是因為認定這個灣子是一塊極為罕見的「風水寶地」。
大余灣古村落體現了貼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木蘭山是大自然鍾靈毓秀的傑作,木蘭川是一條10公里長的畫廊般生態山谷。大余灣位於木蘭山東南坡,木蘭川南端出口處,使得這一帶綺秀的自然景緻也有力地參與了大余灣鄉土文化的塑造。這里村前屋後的山水都被納入到村落整體規劃布局裡來並被分別賦予了獨特的人文含意。
由於顯著的建築特點、人文特點,2002年11月,大余灣被評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9月,大余灣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早在2007年,黃陂區就完成了大余灣古民居建築群保護和修建的兩部規劃,並通過專家組評審。按照規劃,投資商將對大余灣總投入約1.5億元,建設「三線十二節點」、「五個自然組團」、「前庭後院」。建成後的大余灣將形成古建築參觀區和後山體驗區。
古建築參觀區通過對5戶重點古民居的展示和百來戶民居的集中打造,讓遊客從房屋的精雕細琢中、從裝飾擺設的講究中、從家庭文化的打造中,體會中國博大精深的古民居文化。後山體驗區以大余灣600年的人文歷史、典故傳說衍生出系列旅遊產品,吸引遊客在爬山的過程中去探尋、去體驗,如孝子文化——摞子石的故事,風俗民情的傳統——曬米石的傳說,大余灣的讀書傳統——西峰尖的書院和文廟,大余灣繁盛的根源——葫蘆塘探秘等等。兩個區域自成一體,特色鮮明,相輔相成,共同組成大余灣的綜合旅遊體。景區的道路改造、塘堰整治以及旅遊配套設施工程正在進行,預計將於2010年全面開園迎客。
⑨ 民俗村的簡介
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民俗村是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余灣是與木蘭山、木蘭湖緊鄰的一個風景秀麗的明清風格徽派建築群古老村落。大余灣村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仍然保存著古建築房屋四十餘棟,是中華耕讀文化的典型,它保留和繼承古代遺存中那種難得的恬靜與淡泊的慢生活模式,擁有萬畝油菜花、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北僅2家)。
從黃陂城區驅車沿「黃土」公路北上約10餘分鍾,便來到了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入口處,繼續驅車向東北進入村級公路,行約10分鍾,就到了大余灣民俗村。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尚保留完好的明末清初古民居建築群,據當地村民介紹,這些古民居建築群在鄂中、北極為罕見,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古民居「活化石」。
據史書記載,該民俗村始建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尚存民居50餘幢,當地有一民謠形象概括了古民居建築獨有的特色:「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套客房,室內雕塑刻,門前面檐廊,方塊石板路,滴水濺石牆」。和古民居同在的還有明清傢具、農具、手工作坊等生產工具以及古樸的民風民俗。整個民俗村將古文化溶於古建築中,每種建築風格體現出不同的古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建築史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大余灣建在木蘭山脈西峰山下,從山下俯瞰全貌,灣村左邊蜿蜒的山脈連接稻田,象青龍浮於水面,村右一座山脈象白虎坐視前方,村前近處兩座貌似烏龜的小山連綿起伏,不遠處山上的大塊花崗岩,象北斗星綴在湛藍的天空,村後西峰山脈的山脊如同一條金線,連接著葫蘆狀的小山,灣前石溪中進水和出水兩條溪流匯集於村中央的水池中,形成象太極圖一樣的渦流。村民們把這一村貌形象地喻為:「左有青龍游,右有白虎守,前有雙龜朝北斗,後有金線釣葫蘆,中間又有流水太極圖」。
我們走進一古民居,只見天井、庭院、大堂、卧堂等結構皆協調有致,在大堂和後廂房之間,有雕刻精美,完好無損的鏤空鼓皮屏肩,其圖案有蝙蝠、牡丹等,刀工精細,栩栩如生。正卧室里寬大鏤雕木床陳於木板隔牆一側,桌架上擺放著一些印刷或線裝書籍,室內光線稍暗但儒雅書香之氣卻彌漫濃悠。過道閣樓上放著犁耙、手推水車等農具。讓人彷彿置身於明清時代。
黃陂區旅遊局負責旅遊規劃工作的同志向我們介紹:黃陂將抓住大余灣民俗村喜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一契機,以保護這片具文化價值的人文景觀為前提,對現有古民居進行整舊如舊,同時發展鄉村民俗風情游,協調古老而獨特的古建築與現代文明的平衡關系,著重突出其明清建築風格及鄉村民俗;整理出幾間民居作為鄉村博物館,陳列犁、抗旱工具、梁帽(高梁皮做的帽子)、粽葉蓑衣、雕花木床、太師椅、八仙桌、茶幾、木版年畫等,組織一些特色活動作為民俗展示,供遊客觀賞,達到既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現人文景點旅遊的可持續觀賞。
村民向我們介紹,民居一般分為四大房,每房一大院,由20餘條巷子縱橫隔開,每宅面積約300餘平方米,兩側山牆均用方形石塊壘成,牆高約6米,粘合石塊的是糯米和石灰,從牆外觀看,整個牆面的石塊上有細直的雕紋,雖刻在每塊石磚上,但整體看,每根雕紋從上至下又聯成一條線,紋路極細密,工藝非常講究。屋內結構基本為風格相同的三間格局,由雕龍刻鳳的鼓皮格扇分為中堂和左右廂房,中堂內均有「天井」,屋內各種雕花隔門,古色古香。
走出大余灣民俗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武漢後花園」黃陂有如此珍貴的古文化遺存而欣喜,為廣大遊客能觀賞到如此精美的旅遊大餐而高興,同時我又打內心羨慕大余灣的村民,有這么好古色古香、生態美景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