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黃陂大余灣怎麼坐車去木蘭山
市內旅遊交通
1、漢口火車站乘公交292到黃陂新客運站,轉乘木蘭山旅遊專線車。
2、武漢港乘市郊一日游專線車可直達木蘭山。
3、在漢口竹葉山乘坐黃陂中巴到黃陂新客運站,轉乘木蘭山旅遊專線車。
2. 黃陂大余灣好玩嗎
余灣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全村有13個自然灣,村民600多戶2500多人回。其中的大余灣有答40多棟明清時期古民居。大余灣得木蘭山之靈氣,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據村譜記載,曾有宋代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出自該村。這里村民聰慧勤勞,雕匠、畫匠、石匠、木匠遠近聞名,特別是制陶窯匠較多,曾有「十漢四窯匠」之說。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大余灣的古村新貌
春日裡走進大余灣,老宅雖陳舊,仍可看出昔年的氣勢。古宅均用大塊大塊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條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細致入微的滴水線。硬山頂、翹檐、檐額彩繪、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連先祖余秀三的墓和余氏族譜都保存下來。
大余灣人砌築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與技術上,體現出極為完整的安居構想:「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牆,室內多雕刻,門前畫檐廊」。
大余灣與婺源的確一脈相承。這個灣子的先人系余姓大戶,最早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詔令贛湖大移民時,於洪武二年(1369年)從江西婺源、德興一帶遷徙到如今的木蘭川,在余氏宗譜上有明確的記載。當初之所以選擇在此定居,是因為認定這個灣子是一塊極為罕見的「風水寶地」。
大余灣古村落體現了貼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木蘭山是大自然鍾靈毓秀的傑作,木蘭川是一條10公里長的畫廊般生態山谷。大余灣位於木蘭山東南坡,木蘭川南端出口處,使得這一帶綺秀的自然景緻也有力地參與了大余灣鄉土文化的塑造。這里村前屋後的山水都被納入到村落整體規劃布局裡來並被分別賦予了獨特的人文含意。 走進雙泉村大余灣,「有餘亭」旁的廣場一隊穿得紅紅綠綠的村民正吹吹打打,兩個遊客扮新娘新郎上演迎親民俗。四十多棟老房子以此為中心,沿著幾條青石板小路向周圍伸展開去。精美的老宅,滴水線石牆,飛琉瓦,鳥獸檐,室內多精緻木雕,門前畫檐廊,氣派堂皇。時間毀掉一些細節,又增添一些滄桑。
村子始建於明初,主體為民國初年修建、少部分為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群,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大余灣景區劉愛祥總經理介紹這里的建築模式: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滿村子講的都是黃陂腔,為什麼地處鄂東,老宅卻高低錯落著兩疊或三疊馬頭牆——這分明是徽派建築。
村裡的余氏族譜解答這了個問題:明代洪武年間,余氏的一世祖余秀山率族人從江西遷到黃陂研子、木蘭川,在此繁衍生息,逐漸形成村落。明清至民國,大余灣人經商致富,開始大興土木,建設美好家園。遺留下來的就是大余灣如今的老建築。 大余灣所屬雙泉村的名字,源於一段傳說。黃陂文史專家黎世炎介紹,傳說唐朝一高僧雲游木蘭山後,經木蘭川,來到大余灣背後一座山頭,環顧四周,但見群山環抱,茂林修竹,山花爛漫,山下阡陌縱橫,雞犬相聞,不禁感嘆:此乃風水寶地,若建一座廟宇,定香火旺盛。遂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不勝惋惜:「可惜,如此勝景,但缺甘泉。」無意間雙足跺地,竟然有兩眼泉水翻卷,清澈甘冽。
此後,高僧四處化緣,終於在山上建成雙泉寺。此寺「文革」中被毀。考古工作者曾在這里發掘出一缸窯藏錢幣300多斤,從唐開元到清乾隆的錢幣都有。
進景區大門不遠,看見一位老者坐在老宅前聽楚戲,身後堆放著十幾只蜂箱,小攤上擺著幾瓶自釀的蜂蜜,老伴坐在旁邊的樹蔭里縫縫補補。
老宅掛著一塊「余家明宅」的房屋保護牌,外牆還釘了一塊「蜂農世家」小木牌,記者跟他聊起來。
老人說自己就是余家明。這座老宅是先輩修建的,石砌外牆非常堅固,內牆為「鼓皮」木板牆,損壞後改為磚石牆。房子老舊了,是保護建築,已經不能私自修建、改造。
老人原在黃陂糧食局工作,1950年代末因言獲罪,坐了一年多牢,出獄後回老家大余灣務農。1980年代中平反,恢復工作。退休後又回到大余灣,享受田園生活。自己放養蜜蜂,樓上還養著一群鴿子。老人售賣的當季荊條蜜、百花蜜,不算貴,各買一瓶,回家嘗了,甘甜里有股花木清香,比超市的更接近蜂蜜本味。
4. 黃陂大余灣的簡介
現存50多戶石砌屋,大部分至今仍保持較完好。這些石屋雕梁畫棟,是專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築屬風格。該村先祖曾有過「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輝煌歷史。
大余灣距武漢市區40公里,坐落在鄉村的公路邊。村頭是一望無垠的農田,田邊散見豐收後堆積的小山似的稻草垛,還有三三兩兩的水牛在田間放牧。走進小溪環繞的村口,青石小徑蜿蜒前伸,一幢幢古舊的房屋連環而建,一律的青條石牆,黑瓦飛檐,形成院落交錯的小巷,石磨、古井、油漆斑駁的木亭散布其間,偶見殘缺的木石雕刻、畫梁牌匾,依稀可以想見舊時的精美。雖說大余灣現已聲名漸起,村民們依舊過著質朴平靜的生活,老人閑坐在屋門口聊天,小孩子在巷子里自由玩耍。遇到進村參觀的遊客,他們會熱心地為你指點路線,任憑遊人自由地穿行在村中。大余灣村寨後面群山連綿,乃是木蘭山余脈,不遠處,灄水河似一條銀色的飄帶,環繞山崗緩緩流淌。山勢不高,不一會我們就爬上了山頂,眺望山下,大余灣的全貌一覽無遺,大余灣就靜卧在這青山綠水間,氣定神閑。我們也靜靜平躺在草地上,閉目休憩,渾然不覺時光流逝。
5. 大余灣的介紹
大余灣,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南距武漢城區68公里。版全村有13個自然灣,權村民600多戶2500多人。其中的大余灣現有村民108戶,居民324人,有40多棟明清時期古民居。大余灣得木蘭山之靈氣,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據村譜記載,曾有宋代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出自該村。這里村民聰慧勤勞,雕匠、畫匠、石匠、木匠遠近聞名,特別是制陶窯匠較多,曾有「十漢四窯匠」之說。大余灣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圍有木蘭八景等。以大余灣為核心的油菜花海,向前後延伸了有十多里距離,面積3000畝。
6. 武漢市大余灣古民居建築群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大余灣屬黃陂區管轄的研子崗鎮,依山傍水,寧靜如畫。佔地面積畝,該村的古建築群屬明末清初的民俗建築,20餘條巷子縱橫分隔。現存50多戶石砌屋,大部分至今仍保持較完好。這些石屋雕梁畫棟,是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築風格。該村先祖曾有過「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輝煌歷史。大余灣位於武漢黃陂區西北一隅,隸屬聞名遐邇的木蘭風景區,距武漢市區約40公里。來到這里,只見一棟棟明清古宅橫卧山底,古宅一律石磚黑瓦、雕檐畫棟,一條條青石板路蜿蜒其間,乍一看,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疑是到了江西婺源。大余灣與婺源的確一脈相承。這個灣子的先人系余姓大戶,最早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詔令贛湖大移民時,於洪武二年(1369年)從江西婺源、德興一帶遷徙到如今的木蘭川,在余氏宗譜上有明確的記載。當初之所以選擇在此定居,是因為認定這個灣子是一塊極為罕見的「風水寶地」。大余灣古村落體現了貼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木蘭山是大自然鍾靈毓秀的傑作,木蘭川是一條10公里長的畫廊般生態山谷。大余灣位於木蘭山東南坡,木蘭川南端出口處,使得這一帶綺秀的自然景緻也有力地參與了大余灣鄉土文化的塑造。這里村前屋後的山水都被納入到村落整體規劃布局裡來並被分別賦予了獨特的人文含意。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大余灣古民居建築群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7. 大余灣的簡介
大余灣的建築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風貌。細看族譜,定居者果真和江西婺源有血緣呢。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戶從江西北部婺源、德興遷居今天的黃陂區木蘭川。川北的德興村之名正是源於江西德興。而川南的大余灣則至今保留明清時代石砌宅子數十幢,建築風格是鄂民居中的精品,有較高的建築研究價值和考古價值。
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嘉慶年間。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此處有明清時代石砌宅子數十幢,建築風格是湖北古民居中的精品。
據《余氏族譜》載,大余灣建築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風貌。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戶從江西婺源、德興遷居到此。大余灣先民認定古代琴師俞伯牙為余姓祖先,並傳岳飛的世系曾到此隱居,故有「俞伯牙先祖發祥地,岳鵬舉後昆遁隱村」的說法。家族發展史上曾有宋代「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榮耀。明清時,村裡誕生過100多位秀才進士,近現代則有名流百餘人。
大余灣整體布局奇特,75棟明清古建築遍布,大多數古民居外牆上遺留著清代手繪彩色壁畫,計有上千幅。站在村後舊寨山上鳥瞰全村,其「左邊青龍游,右邊白虎守,前面雙龜朝北斗,後面金錢吊葫蘆,中間懷抱太極圖」的風水格局清晰可見。在形式和格局、用材與技術上,體現出極為完整的安居構想:「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牆。室內多雕刻,門前畫檐廊。」
8. 黃陂大余灣收費嗎
這兩天還沒有收費,9月28日第13屆木蘭旅遊文化節將在大余灣舉行,9月29日開始收門票,6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