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也正為那個問題困擾,您能否把您現有的黃梅戲,楚劇,漢劇曲目的mp3發一份,豫劇,京劇也行,非常感謝!
先用QQ郵箱發一些全劇mp3,包括錫劇、越劇、楚劇、豫劇、黃梅戲全劇。
QQ郵箱中還專有一個TXT文檔,給你發我屬網盤上的戲曲目錄,包括錫劇、越劇、楚劇、豫劇、黃梅戲全劇和選段。
由於郵箱容量有限、網友眾口難調,而且郵箱文件需要不斷更新上傳才能保證網友順利下載,所以不提倡通過郵箱接收我的戲曲。如要求不高,建議接收我郵箱中的近2G戲曲。
如需超多戲曲,建議注冊網盤,並加我為網盤好友,才能傳給你。我在115網盤上的名字叫第歐根尼,注冊網盤並加我為好友後,在網盤上給我發個消息,將你的網路提問鏈接復制到給我的網盤消息里,我就可以給你分享權,你接收文件只需一分鍾就能把我的戲曲變成你的。整出的打包的全劇mp3和選段近20G。
郵箱方式和網盤方式,希望大家只選一種,因為我郵箱中的文件都是我網盤上的,希望大家和我都不要做重復勞動。要求不高用郵箱,要求高用網盤。用網盤的就不要讓我再用郵箱發了。(如果發現你要的資料郵箱中沒有,你又非要不可,建議用網盤方式,一定在網盤上。)
請大家仔細閱讀,認真理解。由於工作量大,不希望總是回答一些無厘頭的追問。
衷心祝願大家聽戲愉快,天天開心,事事如意!
給115網盤號
⑵ 如何看待《漢人的音樂能力是文明民族中最低的,至今依然》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先秦樂器,以磬和鍾最有特色。磬用石磨製而成,鍾用青銅鑄造而成,有鈕鍾、甬鍾、鉦等形式。磬有特磬(單磬)與編磬(組磬),鍾亦有特鍾(單鍾),各懸於木架上,用木槌擊之發聲。又有琴、瑟,傳說為伏羲氏發明,以桐木作體,繩絲為弦,瑟弦數25,琴弦數10或5。秦人損瑟弦之半,造為秦箏,流傳至今。又有築,是用竹尺敲擊發音的弦樂器。青銅樂器還有商代銅鼓(湖北崇陽出土)、鐸、鐃、鈴為擊樂器。又有塤,用陶土燒制而成,吹奏樂器還有排簫、笙、笛等。樂律的制定,傳說在黃帝之世,傳說不可盡信。但至公元前7世紀,漢族已制定樂律,其計算樂律的「三分損益法」 載於《管子·地員篇》。音樂家們還認為,三分損益制定樂津,實行應依弦長而非依管長。古樂以五聲音階為主,周代出現七聲音階(加變宮、變徵相當於47),戰國時已有旋宮的理論,調式運用也很普遍。漢族音樂先秦樂曲分類(1)大型古典樂舞曲,如《大韶》、《大武》等;(2)小舞曲,如《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3)器樂曲,如笙曲《南陔》、琴曲《高山》、《流水》等;(4)歌謠曲,如《詩經》、《楚辭》,每首詩當時都有曲譜,可合弦而歌之。漢唐音樂編輯 漢族音樂概括從漢朝到唐朝,漢族與兄弟民族廣泛開展文化交流,漢族歌舞音樂發展臻於極盛。漢代出現國家設立的音樂機構——樂府,由它收集整理的樂府詩,曲調可歌。漢族音樂漢代漢代北方民歌有《徒歌》(清唱)、《但歌》(有幫腔)、《相和歌》(有管弦伴奏及打節拍的樂器)。《相和歌》的最高形式為歌舞大麴,稱為《相和大麴》,由多節歌舞及插曲《艷》、《趨》、《亂》組成。北魏至隋唐,南方和北方漢族民間音樂統稱為《清商樂》或《清樂》,含民歌和舞曲,是燕樂(宴會音樂)的組成部分。又有宮廷雅樂(禮儀音樂),還有吸收兄弟民族音樂創作的鼓吹曲,如《戰城南》;橫吹曲,如《紫騮馬歌》等。這一時期著名琴曲有《廣陵散》和參與胡笳而寫的琴曲《胡笳十八拍》。漢族音樂唐代唐代民歌稱為「曲子」,見於敦煌資料,如《菩薩蠻》、《劍器詞》等,都有音樂曲調,以後發展為文學形式詞牌。唐代多段大型歌舞曲稱為「大麴」,綜合器樂、聲樂和舞蹈,長達幾十段,如《綠腰》,大麴中接近漢族《清樂》系統較為幽雅的部分,稱為《法曲》。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法曲》。唐玄宗時,依表演方式,分音樂為《立部伎》。其室外表演為八部:(1)《安樂》、(2)《太平樂》、(3)《破陣樂》、(4)《慶善樂》、(5)《大定樂》、(6)《上元樂》、(7)《聖壽樂》、(8)《光聖樂》;室內表演為六部:(1)《樂》,包括《景雲樂》、《慶善樂》、《破陣樂》、《承天樂》,(2)《長壽樂》、(3)《天授樂》、(4)《鳥歌萬壽樂》、(5)《龍池樂》、(6)《小破陣樂》。此期歌舞音樂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漢族音樂漢唐樂器漢唐時期新創或引進的樂器有:漢琵琶(阮咸)、箜篌、角、笳、羌笛和六孔尺八(都是簫的前身)、篳篥、方響、鑼、達卜(單面鼓)、節鼓、軌箏、奚琴、齊鼓、羯鼓、檐鼓、都曇鼓、毛員彭、簽臘鼓、雞婁鼓、王鼓、連鼓、桴鼓、太平管、跋膝管、七星管等,這一時期各類樂器總數達300多種。樂律方面,南北朝的古琴曲中,已正式應用純律音階。隋朝立八聲音階。隋唐燕樂用28調。隋代音樂家萬寶常提出84調的理論,並在隋唐宮廷雅樂中應用。這一時期,出現「犯調」和「移調」的作曲方法,提出主音樂的表達性能,還出現以減字譜記琴樂譜的方法,又在敦煌發現用工尺譜記唐樂譜,便於樂譜的保存和傳授。漢族音樂宋代音樂編輯 宋代戲曲音樂主要有雜劇音樂和南戲音樂。雜音樂吸收了歌舞大麴、北方說唱音樂、民間小唱等音樂因素形成。南戲音樂則以當時南方民間流行的小曲、歌謠為主,吸收流行詞調和歌舞大麴的音樂形成。此外,還有民間「路歧人」表演的說唱音樂《陶真》(農村)、《崖詞》(都市)。宋代樂器,笙和琴有較大發展。有竽笙、和笙、鳳笙及葫蘆琴、渤海琴、嵇琴(奚琴)、七弦軌箏、雙韻等。其它引進或新制的樂器還有:五孔尺八、叉手笛、鷓鴣、扈聖、倍四、銀字中管、中管倍五等吹樂器。拉弦樂器馬尾胡琴也在11世紀由西北傳入。用三分損益法算得18律,合理解決了轉調問題,是這一時期樂律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音樂史4.元、明、清音樂與戲劇漢族音樂概括元、明、清三朝,漢族音樂以戲曲音樂為主。元代戲曲稱為「元曲」,有雜劇與散曲之分。元曲音樂,來源於唐宋詞曲、大麴、諸宮調中名曲及北方民間流行樂曲。其中,單個樂曲稱小令,若干同一宮調七聲音階北曲的單體樂曲依一定的邏輯連成組曲,前有引子,後有尾聲,稱為套數。南方戲曲獨稱為「南戲」,戲曲由五聲音階的南曲構成。元代中期以後,雜劇戲曲南移,南北戲曲合流,形成「南北合套」的戲曲套數。漢族音樂明代明代人稱南戲為《傳奇》。明以後,雜劇形漸衰落,《傳奇》音樂獨主劇壇,兼收雜劇音樂,改名崑曲。《傳奇》音樂有《海鹽腔》、《弋陽腔》、《餘姚腔》、《崑山腔》等四大聲腔。其名聲顯著在明朝,其形成之始則在宋、元兩朝。北方有《秦腔》,起於陝西,以棗樹梆子為板,因稱為《椰子腔》,音樂高亢激越。又有《西秦腔》,起於甘肅,音樂蒼涼深沉,後演變為《西皮調》。《西秦腔》與陝西民間音樂結合,分別形成《西路梆子》和《東路梆子》。《東路梆子》傳到山西,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山西梆子》,在河南形成《河南梆子》,在河北形成《河北梆子》。又有《弦索調》,是用三弦或琵琶伴奏的一種歌唱的曲調,明初起於中州。傳到江南,發展為太倉、蘇州、嘉定三派。漢族音樂清朝清初,有《二簧腔》,起於江西,傳到安徽、湖北、廣西。又稱為《湖廣調》,或說因湖北黃岡、黃陂得名「二黃」,《西皮調》與《二簧腔》結合,形成《皮黃腔》,是徽劇與漢劇的戲曲音樂基礎。1870年,《皮黃腔》進入北京,形成《京劇》。此後,以崑腔、高腔、梆子、皮黃、弦索等五大聲腔系統為基礎,結合各地民間音樂、逐漸形成一些劇種音樂。如《昆劇》、《徽劇》、《漢劇》、《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粵劇》、《川劇》、《閩劇》、《滇劇》、《湘劇》、《贛劇》等劇種。漢族音樂總結說唱音樂以南方的《彈詞》和北方的《鼓詞》最引人注目。彈詞用彈弦樂器琵琶、三弦伴奏,以《蘇州彈詞》為代表。清中葉,蘇州彈詞依曲調風格不同而分為陳調、俞調、馬調。著名藝人有陶貞懷、丘心如、陳瑞生、梁德繩、王周士、陳遇乾、俞秀生、馬如飛、陸士珍、姚似璋、趙湘舟、王石泉等。《鼓詞》由演員,另有三弦、琵琶、四胡等弦樂器伴奏。《鼓詞》又稱為《大鼓》,以冀中《西河大鼓》、《滄州木板大鼓》最早。著名藝人有郝老鳳、王小玉、馬三峰等。近代以來,漢族音樂的走向,表現為三個方面:(1)隨著封建統治被推翻,被清王族所繼承的、代表封建統治階級正統意識、政治上僵化腐朽、藝術上干癟空虛的宮廷雅樂迅速被人們遺忘。(2)民間地方戲、器樂曲和曲藝如繁花盛開,得到空前發展,同時人們的藝術審美也大不如前。(3)西方音樂的基本樂理、西方歌曲及演唱形式、西洋樂器、新的記譜法等傳入中國,從音樂教育家們利用外國曲調填寫新詞,到創作學堂樂歌及群眾歌曲,從編排兒童歌劇舞劇到創作大型歌劇,漢族音樂逐步採用現代西方音樂的某些形式,失去了自己的中心與個性,缺乏自己的特色。代表民族音樂正確方向的偉大變革,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運動中以及革命根據地發生的。變革的一方面表現為利用傳統的民歌、小調、戲曲、器樂曲和曲藝的形式來表達新的革命內容;另一方面表現為創作新的歌曲、歌劇時充分吸收民間傳統的曲調,使這些新作歌曲歌劇具有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而最根本的是,從革命時代的主題出發,譜寫了民族音樂的最強音。近代以來,引進西方音樂理論和樂器,創作新的樂曲,是漢族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最早的新樂曲是在新辦的學堂里教唱的新歌曲,稱為學堂樂歌。學堂樂歌的產生,起初是一些留學生用日本或歐美流行的某一曲調填詞編成的新歌,後來也有用民間小調填詞,或創作新曲的。著名的學堂樂歌如《中國男兒》、《何日醒》、《蘇武牧羊》、《木蘭辭》等。早期的音樂家教育家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之後,音樂家們努力探索創立民族音樂的道路,並運用西方音樂理論創作新的樂曲,著名的音樂理論家有王光祈、青主、豐子愷等,著名的新樂曲有歌曲《國民革命歌》(肖友梅曲)等,還有鋼琴獨奏曲《新霓裳羽衣舞》(肖友梅曲),以及大型聲樂套曲《長恨歌》(黃自曲)。在革命根據地和工農革命運動中,群眾所唱的革命歌曲較多的用民歌、小調的曲調填詞。如《八月桂花遍地開》、《春耕歌》、《打破舊世界》、《婚姻自由歌》、《工農革命歌》、《劉志丹》、《送郎當紅軍》、《十送紅軍》、《吃牛肉歌》、《紅軍紀律歌》、《打開米脂城》、《紀念列寧》、《五三運動》、《十把扇子》等。著名革命家瞿秋白除了翻譯介紹《國際歌》之外,還親自譜寫了《赤潮歌》,彭湃同志也曾用當地民歌、童謠寫了許多革命歌曲,如《工農齊奮起》、《田仔罵田公》等,在群眾中傳唱。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漢族首當其沖。一批傑出的音樂家精英曾經寫出大量歌頌人民力量、呼籲抗日救亡的群眾歌曲,如聶耳的《大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打磚歌》、《碼頭工人歌》、《賣報歌》、《畢業歌》、《新女性》等,任光的《漁光曲》、《打回老家去》等、黃自的《抗敵歌》、《旗正飄飄》、《熱血歌》、《九一八》等、閻述詩的《五月的鮮花》,冼星海的《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等,以及組歌《黃河大合唱》、麥新的《大刀進行曲》等、劉雪庵的《長城謠》、孫慎的《救亡進行曲》等,張寒暉的《松花江上》等,孟波的《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等,張曙的《壯丁上前線》、《丈夫去當兵》等,呂驥的《抗日軍政大學校歌》等,向隅的《紅纓槍》等,賀綠汀的《游擊隊歌》等,鄭律成(朝鮮族)的《八路軍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延安頌》等,何士德的《新四軍軍歌》等。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又有一批音樂家創作了許多革命群眾歌曲,如《團結就是力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跌倒算什麼》、《茶館小調》、《古怪歌》、《翻身道情》、《南泥灣》、《民主建國進行曲》、《解放區的天》、《咱們工人有力量》等,還有民間歌手創作的新民歌,如李有源的《東方紅》等。創作富於漢民族音樂特點,用西洋樂器演奏樂曲,是近代漢族音樂的內容之一。著名的如鋼琴曲《牧童短篇》(賀綠汀)、《花鼓》(瞿維)、《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丁善德)、《鋼琴弦樂五重奏》(馬思聰)等,管弦樂曲《民族解放交響樂》、《中國狂想曲》(冼星海)、《晚會》(賀綠汀)、《陝北組曲》(馬可)等。編演新歌劇是近代漢族音樂發展的又一方面。最初是編兒童歌舞劇,如黎錦暉《小小畫家》,以後有獨幕歌劇如《揚子江暴風雨》(田漢編劇、聶耳作曲),還有如向隅等寫的《農村曲》、冼星海的《軍民進行曲》、任光的《洪波曲》、王洛賓的《沙漠之歌》、鄭志聲的《鄭成功》等。解放區的大型歌劇,如《白毛女》(馬可、張魯、瞿維等作曲)、《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王秀鸞》(小流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等作曲)等。國人深感中國音樂進度緩慢而落後,主要原因是國家不重視中國的音樂發展,使中國音樂處於一種不尷不尬沒有什麼特色的地步。我國古代的宮廷樂曲與古曲也沒能得以重視,反倒被日本、韓國等小國傳承,使人生嘆。華夏復興必須要復興漢族樂器與古曲,這是走向復興的關鍵之一,只有從內而外的完善自己才能使民族得以蛻變。民族樂器編輯 漢族音樂吹奏樂器我國吹奏樂器的發音體大多為竹製或木製。根據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有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第二類,氣流通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的有嗩吶、海笛、管子、雙管和喉管等。第三類,氣流通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的有笙、抱笙、排笙、巴烏等。由於發音原理不同,所以樂器的種類和音色極為豐富多彩,個性極強。並且由於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區、民族、時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樂中的吹奏樂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極其豐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獨特的演奏風格與流派。典型樂器:笙、蘆笙、排笙、葫蘆絲、笛、管子、巴烏、塤、嗩吶、簫。全部樂器: 木葉、紙片、招軍(漢族) 、口笛(漢族) 、簫(北簫、南簫)(漢族) 、尺八 、笛(傳統笛、加鍵笛、新笛)(漢族) 、排笛(漢族) 、竹筒哨(漢族) 、排簫(漢族) 、篪(漢族) 、塤(漢族) 、嗩吶(傳統嗩吶、加鍵嗩吶)(漢族) 、管子(漢族) 、雙管(漢族) 、喉管(傳統喉管、加鍵喉管)(漢族) 、笙(傳統笙、加鍵高音笙、抱笙、排笙)(漢族)、篌、低音管漢族音樂彈撥樂器我國的彈撥樂器分橫式與豎式兩類。橫式,如:箏(古箏和轉調箏)、古琴、揚琴和獨弦琴等;豎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聶等。彈奏樂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與撥子兩種彈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較充分發揮,如彈、挑、滾、輪、勾、抹、扣、劃、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豐富,又促進了左手的按、吟、擻、煞、絞、推、挽、伏、縱、起等技巧的發展。彈奏樂器除獨弦琴外,大都節奏性強,但餘音短促,須以滾奏或輪奏長音。彈撥樂器一般力度變化不大。在樂隊中除古琴音量較弱,其它樂器聲音穿透力均較強。彈撥樂器除獨弦琴外,多以碼(或稱柱)劃分音高,豎式用相、品劃分音高,分為無相、無品兩種。除按五聲音階排列的普通箏等外,一般都便於轉調。各類彈奏樂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獨弦琴外,皆可演奏雙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躍。我國彈奏樂器的演奏流派風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稱和符號也不盡一致。典型樂器:琵琶、箏、揚琴、七弦琴(古琴)、熱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彈布爾。全部樂器:琵琶(漢族) 、阮(漢族) 、月琴(漢族) 、秦琴(漢族) 、柳琴(漢族) 、三弦(漢族) 、箏(轉調箏、新箏、蝶式箏、多弦制箏)(漢族) 、古琴(漢族)、豎箜篌、雁柱箜篌、雙清、揚琴(律呂揚琴、變碼揚琴)。漢族音樂打擊樂器我國民族打擊樂器品種多,技巧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根據其發音不同可分為:1、響銅,如:大鑼、小鑼、雲鑼、大、小鈸,碰鈴等;2、響木,如:板、梆子、木魚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腳鼓等。我國打擊樂器不僅是節奏性樂器,而且每組打擊樂群都能獨立演奏,對襯托音樂內容、戲劇情節和加重音樂的表現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擊樂器在我國西洋管弦樂隊中也常使用。民族打擊樂可分為有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的兩種。無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板、梆、鈴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雲鑼等。典型樂器:堂鼓(大鼓)、碰鈴、缸鼓、定音缸鼓、銅鼓、大鑼小鑼、小鼓、排鼓、達卜(手鼓)、大鈸。全部樂器: 梆子(漢族) 、梨花片(漢族) 、編磬(漢族) 、鈸(漢族) 、鑼(漢族) 、雲鑼(漢族)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碰鍾 、鍾(漢族) 、編鍾(漢族) 、連廂棍(漢族) 、喚頭(漢族) 、驚閨(漢族) 、板(漢族) 、木魚(漢族) 、吾攵(漢族) 、花盆鼓(漢族) 、漁鼓(漢族) 、京堂鼓(漢族) 、腰鼓(漢族) 、撥浪鼓(漢族) 、揚琴(漢族)漢族音樂拉弦樂器拉弦樂器主要指胡琴類樂器。其歷史雖然比其它民族樂器較短,但由於發音優美,有極豐富的表現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藝術水平,拉弦樂器被廣泛使用於獨奏、重奏、合奏與伴奏。拉弦樂器大多為兩弦少數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數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數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數是扁形或扁圓形如:馬頭琴、墜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優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剛勁、歡快、富於歌唱性。典型樂器: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全部樂器: 二胡(漢族)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三胡(漢族) 、四胡(漢族) 、板胡(漢族) 、墜琴(漢族) 、墜胡(漢族)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擂琴(漢族) 、二弦(漢族) 、大筒(漢族) 、軋箏(漢族)。請採納
⑶ 黃陂區的社會
2014年末,全區共有各類學校258所(含幼兒園和特殊教育學校),比上年增加18所。在校學生11.17萬人,比上年增加4318人。其中小學91所,在校學生4.68萬人,增加3030人。普通中學34所,減少2所。在校學生3.14萬人,減少2074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所,在校學生0.51萬人,增加328人。幼兒園126所,增加16所,在校幼兒2.84萬人,比上年增加3036人。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100%,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6.71%,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6.71%。
高等教育:
武漢海事職業學院(灄口) 已投入使用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武湖)在建
國防信息學院(灄口)已投入使用(為分校區)
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前川)已投入使用(為分校區)
湖北省委黨校(盤龍城)在建
海軍工程大學(前川)已簽約
空軍預警學院(武湖)已投入使用(為分校區)
高中:黃陂一中(含黃陂一中盤龍校區),漢口北高級中學(原黃陂四中和黃陂五中合並而成)、黃陂二中、武漢市黃陂三中、黃陂六中、黃陂七中。
其他學校:華師一附中臨空初中部、黃陂區實驗中學、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雙鳳中學、前川三中、黃陂區職業技術學校、黃陂區木蘭文武學校等。 2015年,黃陂區現有文化場所:二龍潭公園、黃陂十景 、二程書院、鐵鎖龍潭-文體廣場、聖廟,黎黃陂廣場、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雙鳳亭公園、臨空經濟區公園、張公堤城市森林公園、灄水公園、武漢市黃陂區圖書館等。
革命遺址有姚家山、黃繼光紀念館、王家河抗日慘案公墓、吳光浩烈士陵園、塔耳崗、長樂園等。
政府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共54處,如石觀音寺、古潭禪寺、木蘭山道觀等,信義宗神學院創建於黃陂。
體育領域擁有武漢卓爾足球俱樂部和武漢安心百分百乒乓球俱樂部(主場黃陂一中體育館)。
全區共有衛生機構80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機構床位數6160張,每千人口擁有醫院床位數5.45張,每千人口擁有醫生1.9人。 黃陂區人民醫院、黃陂區中醫院、武漢商業職工醫院等醫院位於黃陂區。黃陂區中醫院晉升為三級甲等中醫院,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榮獲「全國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級醫院7個學科被確定為省市重點專科。 博物館:武漢市黃陂區博物館,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築博物館、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盤龍城遺址博物館、明代藩王博物館,武漢楊樓子灣榨坊博物館、黎黃陂文化博物館、武漢壺語堂博物館、武漢商業博物館等。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距今3500年的殷商盤龍城文化,是「華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漢之根」。盤龍城遺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盤龍湖畔。面積約 1.1平方公里。城址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相當於商代二里崗期。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與性質、宮殿的形制及建築技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盤龍古城出土了數百件盤龍城商代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遺物,製作精美,花紋別致,特別是出土的獸面紋盉,盤龍城大銅鼎、銅鎖、銅提梁鹵都是中國文物中極為罕見的珍品。其中94厘米長的大玉戈是首批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築博物館和明代藩王博物館,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湖邊。已搬遷湖北各地名人故宅、富商豪宅、百姓民居、宗祠戲摟等30棟古民居建築至武漢市黃陂區木蘭湖復建。成為湖北古民居最密集之地。木蘭湖畔的雨霖古建築群為湖北省重點文物單位。 在上海有黃陂南路,漢口有黎黃陂路,在美國舊金山、英國以及中國香港和台灣、廣州市、山南地區、宜春市、孝感市、新洲區、韶關市等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黃陂路」,均為黃陂人在外懷念故土所建。黃陂區城市形象宣傳片為《天下黃陂》和《說唱黃陂》三部曲。
黃陂區與美國喜瑞都市,美國oakley市、德國白水市,台灣苗栗縣,上海市松江區,新疆阿克蘇地區、新疆喀什市、西藏乃東縣、廣東連平縣,四川宣漢縣、湖北羅田縣結成友好城市,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不斷加深。在京、滬、粵、台、津、陝、瓊、疆、鄂、川渝等地均設有黃陂商會。 2014年實施科技項目159項,比上年增加12項,增長8.2%,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3項。科學技術支出1.44億元,比上年增長8.0%。申請專利411項,完成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9151萬元。
2015年,實踐基地15家,專家團隊20個,院士6人,博士生導師32人,教授和高級職稱人才178人,年吸納大學生500餘人。全區已經建成省級工程技術中心7家,重點實驗室1家;市級認定技術研究開發30多家。省市著名商標103件,中國馳名商標6件、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9件。19個街道與武漢市16所高校開展合作共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9項、市科技進步獎29項;全區通過省級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7家,企業孵化器共有6家,在孵科技企業316家,
黃陂區連續三年人才投入突破億元。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簽訂高層次人才戰略合作協議,校地企合作共建。與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建立博士交流聯培機制。與審協湖北中心簽訂知識產權工作戰略合作協議。熊遠著、陳煥春、傅廷棟、朱英國、程時傑等院士領銜的專家團隊多次到黃陂指導企業技術研發。
⑷ 黃陂話的方言歌曲
說唱黃陂
木蘭湖的水,泡木蘭山的茶,我們是地道的黃陂伢,黃陂伢說黃陂話,開口閉口是您朗嘎,您朗嘎您朗嘎您朗好唦。您朗嘎吃了冇?您朗嘎坐一哈,您朗嘎喝杯熱茶。你們哪個「說」,我們叫得「說」,你們哪個「熱」,我們叫得「熱」,一說一熱是黃陂的特色,說唱黃陂我們都來說。
無花不是春,無鳥不是林,無雨不是江河水,無陂不成鎮。九佬十八匠,無陂不成鎮,世界各地旮旯空里都有黃陂人。自古黃陂人人骨頭硬,黃陂人一打兩響落地有聲,不乞不討不坑不騙不害人,講忠孝是根本,守誠信要本份,靠自己的勤勞雙手四海謀生存。不管你在哪個地方都能聽到親親熱熱黃陂話,不管你在哪個地方都能感受客客氣氣黃陂情,黃陂話,黃陂情,黃陂話親熱又好聽,黃陂人大方又熱情,能工巧匠志士能人遍天下,五洲四海都有黃陂人。
古代有巾幗英豪花木蘭替父從軍,征邊關掃狼煙千古留名。北宋的程頤程顥「雙鳳二程」,創立的程朱理學博大精深。民國總統黎元洪黎黃陂是他的俗稱,他是辛亥革命的元勛。
愛國學者胡秋原海峽破冰第一人,美國教育界首位華人校長田長霖,義大利「加勛騎士」萬子美,他們都是黃陂人。世界級的詩人彭邦楨,他寫的《月之故鄉》情意深,「天上一個月亮,水裡一個月亮」呼喚兩岸海峽情,牽動兩岸同胞心。
瑞典終身職業歌唱家蔡大生,文壇老水手曾卓是詩聖,美術大家馮今松名揚四海,「東方電腦」柳大華盲棋才叫神。《青春之歌》有謝芳是電影明星,乒乓球有陳靜還有劉國正,飛毛腿陳菊英體操黃力平。
吃一塊糖蒸肉日子過得蠻潤心,衣食住行行行狀元都有黃陂人。蔡林記的熱乾麵爽口香噴噴,熱乾麵創始人是我們黃陂蔡榨人。黃陂老闆創辦的祁萬順,開在漢陽鍾家村。談炎記的水餃皮薄肉又嫩,看一眼口水直流硬是欠死人,過癮過癮把口水吞。精武的鴨脖子辣口不辣心,能美容能養顏還能瘦身。小藍鯨遍布武漢三鎮,連鎖經營到河南到海南還到內蒙城。白海記的旗袍它是精品,三彎一翹高水平,穿在身上靚得很,外國人都說好摩登。歸元寺香火盛,五百羅漢有神韻,它是我們黃陂的工匠造,喜怒憂思悲恐驚反映人間情。高洪泰的銅鑼威名震,梅蘭芳大師贊美聲聲,曹正興的菜刀刀鋒韌,遠銷大洋到了日本。
九佬十八匠,無陂不成鎮,行行出狀元,黃陂有精英。黃陂人了不得,再把黃陂的將軍說一說。翻開中國革命史,黃陂人豐功真顯赫,潘忠汝、吳光浩為救人民於水深和火熱,要把反動統治的廟堂拆,「燒窯的賣瓦的都是扎在一把的,我們都是扎在一把的。」在木蘭山創建了中國革命第七軍,獻出了生命灑盡熱血。勇猛將軍徐海東,平型關戰役殲滅了日寇報大捷。木蘭山虎將張廣才,大別山嬌子杜義德,安源大罷工有韓偉,陳慶先馳騁在蘇浙,智勇雙全袁學凱,何道泉轉戰大江和南北。
黃陂的名人贊不盡,五湖四海享盛名,黃陂的名人贊不盡,他們都是我們黃陂人。
⑸ 武漢迎年民謠能有什麼曲子
湖北大鼓表演藝術家張明智和湖北小曲表演藝術家何忠華的弟子吳健,是個另專類的年輕人。他不愛追趕屬潮流,獨愛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湖北漁鼓等傳統曲藝。2006年,吳健推出漢味說唱《武漢人過早》,這首歌由鞠萍唱到了央視。之後他又推出《武漢人逛街》、《說唱黃陂》系列作品,走紅網路。
⑹ 漢族傳統的民族樂器有哪些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後,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民 族 樂 器——
民族樂器分為四類:體鳴樂器;膜鳴樂器;氣鳴樂器;還有弦鳴樂器。
一、體鳴樂器
(1)敲擊體鳴樂器:叮咚、木棍琴、韻板、基諾竹筒、竹筒琴、鑼、鐺鐺、單打、鋩鑼、銅鼓、三角鐵、木魚、廣東版、木琴、鋁板琴,等等。
(2)互擊體鳴樂器:棒棒、銅鏡、竹梆、竹杠、鈸、布哉、乳鈸、頭鈸、二鈸、小鈸、鐃、大鐃、釵、司涅、鑔、小鑔、碰盅、碰鈴、腰鈴、闊朔克、板凳、它石、它石、骨板子,等等。
(3)落擊體鳴樂器:樂杵、竹搗筒、竹筒、瑤族竹筒、阿嘎、,等等。
(4)搖擊體鳴樂器:連廂棍、薩巴依、熱巴鈴、盤鈴、金剛鈴、瑤鈴、薩滿鈴、晃鈴、串鈴、
銅鈴、八寶銅鈴、師刀,等等。
(5)綜合奏體鳴樂器:竹簧、蹈到、鐵簧、錫伯族鐵簧,等等。
二、膜鳴樂器
(1)棰擊膜鳴樂器:大鼓、排鼓、壯族的種勞、瑤族大鼓、水族大鼓、水族大鼓、塞吐、略斗、光攏、贈疆、瑤族猴鼓、苗族猴鼓、腰鼓、板鼓、豬嘴鼓、姜鼓、戰鼓、扁鼓、八音鼓、書鼓、火者、如咚、小鼓、太平鼓、日木、環鼓、抬鼓、達瑪、納格拉、達瑪如、建鼓、神鼓、那額、達布爾、竹鼓,等等排鼓。
(2)拍擊膜鳴樂器:夏爾巴鼓、八角鼓、鈴鼓、達卜、黃泥鼓、長鼓、光亞、光吞,等等。
(3)混合擊膜鳴樂器:手鼓(俗稱蛇皮鼓)、圓鼓、邊鼓、雙面鼓、杖鼓、蜂鼓、汪都 ,等等。
三、氣鳴樂器
(1)唇振氣鳴樂器:牛角、銅角、剛洞、海螺、鹿笛、長號、筒欽、鋩筒、布巴,等等。
(2)嗓振氣鳴樂器:合歡簫,等等。
(3)邊棱氣鳴樂器:胡笳、壯笛、乃依、橫笛、排蕭、短簫、筒簫、鼻簫、斯布斯額、鷹笛、
骨笛、吐任、直通簫、布利亞、巴葛丟冬、列都、笛朽篥、庫洛、雙管鼻笛、扎令、阿烏、笛老挪、泥哇嗚、狍哨、口笛、塤,等等。
(4)吹口氣鳴樂器:夜簫、侗笛、塞簫、獎、瓦格洛、雄林、蘇奈依、嘟嚕、低音嘟嚕、太平簫、嘎嗦、五月簫、篳簫、篳筍、勒絨、姊妹簫、雙管侗笛、波曉呼、決篥傑,等等。
(5)單簧氣鳴樂器:巴烏、篳、篳相、苗笛、芒筒、竹葉笛、馬布、篳魯、寸笛、咚咚虧、筆管、大嘀瓏、篳多喝、波蘆、篳建、利列、利羅、笛列、篳爾、篳朗布浪、芒笛、美都、其篥、雙管巴烏、雙管篳朗叨、篳總、決列、雙管竹葉笛、雙管馬布、菲察克、篳達、葫蘆絲、蘆笙、排笙、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木葉,等等。
(6)雙簧氣鳴樂器:巴拉曼、波伯、細篳篥、小悶笛、蘇爾奈、長嗩吶、嘉令、波列、苗族嗩吶、白族嗩吶、彝族嗩吶、拜、勒尤·勒浪、洞巴、闊詩乃依、雙篳篥、長積、雙管悶笛、咪咪、雙勒浪,等等。
四、弦鳴樂器
(1)打擊弦鳴樂器:揚琴、竹筒琴、竹琴、鏘,等等。
(2)彈撥弦鳴樂器:古箏、柳琴、阮(大阮、中阮、小阮)、古琴、蝶箏、玄琴、伽倻琴、雅托噶、五弦琴、獨弦琴、五弦琵琶3)弓拉弦鳴樂器:二胡、中胡、老胡、高胡、京胡、板胡、馬頭琴、琤尼、牙箏、胡琴、椰胡、葫蘆胡、土胡、根卡、獨弦胡琴、適爭、玎黑、奚琴、改革奚琴·四弦奚琴、必汪、鐵琴、馬骨胡、竹筒胡、二黃、等等······
補充:
—— 青銅樂器主要有鐃、鉦、鍾、鐸、鈴、鉤、鐓於、鼓等
一、弦樂器
弦樂器是樂器家族內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古典音樂乃至現代輕音樂中,幾乎所有的抒情旋律 都由弦樂聲部來演奏。可見,柔美、動聽是所有弦樂器的共同特徵。弦樂器的音色統一, 有多層次的表現力:合奏時澎湃激昂,獨奏時溫柔婉約;又因為豐富多變的弓法(顫、碎、撥、跳,等) 而具有靈動的色彩。弦樂器的發音方式是依靠機械力量使張緊的弦線振動發音,故發音音量受到 一定限制。弦樂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時則須運用手指按弦來改變弦長,從而達到改變 音高的目的。弦樂器從其發音方式上來說,主要分為弓拉弦鳴樂器和彈撥弦鳴樂器 (如吉它)。
二、木管樂器
木管樂器起源很早,從民間的牧笛、蘆笛等演變而來。木管樂器是樂器家族中音色最為豐富的一族, 常用被來表現大自然和鄉村生活的情景。在交響樂隊中,不論是作為伴奏還是用於獨奏,都有其特殊的 韻味,是交響樂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木管樂器大多通過空氣振動來產生樂音,根據發聲方式, 大致可分為唇鳴類(如長笛等)和簧鳴類(如單簧管等)。木管樂器的材料並不限於木質,同樣有 選用金屬、象牙或是動物骨頭等材質的。它們的音色各異、特色鮮明。從優美亮麗到深沉陰郁,應有盡有。 正因如此,在樂隊中,木管樂器常善於塑造各種惟妙惟肖的音樂形象,大大豐富了管弦樂的效果。
(1)唇鳴類:長笛(Flute)、短笛(Piccolo);
1.先秦音樂
[編輯本段]
先秦樂器,以磬和鍾最有特色。磬用石磨製而成,鍾用青銅鑄造而成,有鈕鍾、甬鍾、鉦等形式。磬有特磬(單磬)與編磬(組磬),鍾亦有特鍾(單鍾),各懸於木架上,用木槌擊之發聲。又有琴、瑟,傳說為伏羲氏發明,以桐木作體,繩絲為弦,瑟弦數25,琴弦數10或5。秦人損瑟弦之半,造為秦箏,流傳至今。又有築,是用竹尺敲擊發音的弦樂器。青銅樂器還有商代銅鼓(湖北崇陽出土)、鐸、鐃、鈴為擊樂器。又有塤,用陶土燒制而成,吹奏樂器還有排簫、笙、笛等。
樂律的制定,傳說在黃帝之世,傳說不可盡信。但至公元前7世紀,漢族已制定樂律,其計算樂律的「三分損益法」 載於《管子·地員篇》。音樂家們還認為,三分損益制定樂津,實行應依弦長而非依管長。古樂以五聲音階為主,周代出現七聲音階(加變官、變徵相當於47),戰國時已有旋宮的理論,調式運用也很普遍。
先秦樂曲有四類:(1)大型古典樂舞曲,如《大韶》、《大武》等;(2)小舞曲,如《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3)器樂曲,如笙曲《南陔》、琴曲《高山》、《流水》等;(4)歌謠曲,如《詩經》、《楚辭》,每首詩當時都有曲譜,可合弦而歌之。
2.漢唐音樂
[編輯本段]
從漢朝到唐朝,漢族與兄弟民族廣泛開展文化交流,漢族歌舞音樂發展臻於極盛。漢代出現國家設立的音樂機構——樂府,由它收集整理的樂府詩,都有曲調可歌。
漢代北方民歌有《徒歌》(清唱)、《但歌》(有幫腔)、《相和歌》(有管弦伴奏及打節拍的樂器)。《相和歌》的最高形式為歌舞大麴,稱為《相和大麴》,由多節歌舞及插曲《艷》、《趨》、《亂》組成。北魏至隋唐,南方和北方漢族民間音樂統稱為《清商樂》或《清樂》,含民歌和舞曲,是燕樂(宴會音樂)的組成部分。又有宮廷雅樂(禮儀音樂),還有吸收兄弟民族音樂創作的鼓吹曲,如《戰城南》;橫吹曲,如《紫騮馬歌》等。這一時期著名琴曲有《廣陵散》和參與胡笳而寫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唐代民歌稱為「曲子」,見於敦煌資料,如《菩薩蠻》、《劍器詞》等,都有音樂曲調,以後發展為文學形式詞牌。唐代多段大型歌舞曲稱為「大麴」,綜合器樂、聲樂和舞蹈,長達幾十段,如《綠腰》,大麴中接近漢族《清樂》系統較為幽雅的部分,稱為《法曲》。
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法曲》。唐玄宗時,依表演方式,分音樂為《立部伎》。其室外表演為八部:(1)《安樂》、(2)《太平樂》、(3)《破陣樂》、(4)《慶善樂》、(5)《大定樂》、(6)《上元樂》、(7)《聖壽樂》、(8)《光聖樂》;室內表演為六部:(1)《樂》,包括《景雲樂》、《慶善樂》、《破陣樂》、《承天樂》,(2)《長壽樂》、(3)《天授樂》、(4)《鳥歌萬壽樂》、(5)《龍池樂》、(6)《小破陣樂》。此期歌舞音樂的發展達到了高峰。
漢唐時期新創或引進的樂器有:漢琵琶(阮咸)、箜篌、角、笳、羌笛和六孔尺八(都是現在簫的前身)、篳篥、方響、鑼、達卜(單面鼓)、節鼓、軌箏、奚琴、齊鼓、羯鼓、檐鼓、都曇鼓、毛員彭、簽臘鼓、雞婁鼓、王鼓、連鼓、桴鼓、太平管、跋膝管、七星管等,這一時期各類樂器總數達300多種。
樂律方面,南北朝的古琴曲中,已正式應用純律音階。隋朝立八聲音階。隋唐燕樂用28調。
隋代音樂家萬寶常提出84調的理論,並在隋
唐宮廷雅樂中應用。這一時期,出現「犯調」和「移調」的作曲方法,提出主音樂的表達性能,還出現以減字譜記琴樂譜的方法,又在敦煌發現用工尺譜記唐樂譜,便於樂譜的保存和傳授。
3.宋代音樂
[編輯本段]
宋代戲曲音樂主要有雜劇音樂和南戲音樂。雜音樂吸收了歌舞大麴、北方說唱音樂、民間小唱等音樂因素形成。南戲音樂則以當時南方民間流行的小曲、歌謠為主,吸收流行詞調和歌舞大麴的音樂形成。此外,還有民間「路歧人」表演的說唱音樂《陶真》(農村)、《崖詞》(都市)。
宋代樂器,笙和琴有較大發展。有竽笙、和笙、鳳笙及葫蘆琴、渤海琴、嵇琴(奚琴)、七弦軌箏、雙韻等。其它引進或新制的樂器還有:五孔尺八、叉手笛、鷓鴣、扈聖、倍四、銀字中管、中管倍五等吹樂器。拉弦樂器馬尾胡琴也在11世紀由西北傳入。
用三分損益法算得18律,合理解決了轉調問題,是這一時期樂律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
4.元、明、清音樂與戲劇
[編輯本段]
元、明、清三朝,漢族音樂以戲曲音樂為主。元代戲曲稱為「元曲」,有雜劇與散曲之分。元曲音樂,來源於唐宋詞曲、大麴、諸宮調中名曲及北方民間流行樂曲。其中,單個樂曲稱小令,若干同一宮調七聲音階北曲的單體樂曲依一定的邏輯連成組曲,前有引子,後有尾聲,稱為套數。南方戲曲獨稱為「南戲」,戲曲由五聲音階的南曲構成。元代中期以後,雜劇戲曲南移,南北戲曲合流,形成「南北合套」的戲曲套數。
明代人稱南戲為《傳奇》。明以後,雜劇形漸衰落,《傳奇》音樂獨主劇壇,兼收雜劇音樂,改名崑曲。《傳奇》音樂有《海鹽腔》、《弋陽腔》、《餘姚腔》、《崑山腔》等四大聲腔。其名聲顯著在明朝,其形成之始則在宋、元兩朝。
北方有《秦腔》,起於陝西,以棗樹梆子為板,因稱為《椰子腔》,音樂高亢激越。又有《西秦腔》,起於甘肅,音樂蒼涼深沉,後演變為《西皮調》。《西秦腔》與陝西民間音樂結合,分別形成《西路梆子》和《東路梆子》。《東路梆子》傳到山西,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形成《山西梆子》,在河南形成《河南梆子》,在河北形成《河北梆子》。又有《弦索調》,是用三弦或琵琶伴奏的一種歌唱的曲調,明初起於中州。傳到江南,發展為太倉、蘇州、嘉定三派。
清初,有《二簧腔》,起於江西,傳到安徽、湖北、廣西。又稱為《湖廣調》,或說因湖北黃岡、黃陂得名「二黃」,《西皮調》與《二簧腔》結合,形成《皮黃腔》,是徽劇與漢劇的戲曲音樂基礎。1870年,《皮黃腔》進入北京,形成《京劇》。此後,以崑腔、高腔、梆子、皮黃、弦索等五大聲腔系統為基礎,結合各地民間音樂、逐漸形成一些劇種音樂。如《昆劇》、《徽劇》、《漢劇》、《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粵劇》、《川劇》、《閩劇》、《滇劇》、《湘劇》、《贛劇》等劇種。
說唱音樂以南方的《彈詞》和北方的《鼓詞》最引人注目。彈詞用彈弦樂器琵琶、三弦伴奏,以《蘇州彈詞》為代表。清中葉,蘇州彈詞依曲調風格不同而分為陳調、俞調、馬調。著名藝人有陶貞懷、丘心如、陳瑞生、梁德繩、王周士、陳遇乾、俞秀生、馬如飛、陸士珍、姚似璋、趙湘舟、王石泉等。《鼓詞》由演員,另有三弦、琵琶、四胡等弦樂器伴奏。《鼓詞》又稱為《大鼓》,以冀中《西河大鼓》、《滄州木板大鼓》最早。著名藝人有郝老鳳、王小玉、馬三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