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開國元勛,還有那幾位健在
沒有健在。
十大開國元勛:
朱 德, 四川儀隴人;
彭德懷, 湖南人;
林 彪, 湖北黃岡人;
劉伯承版, 四川人;
賀 龍, 湖南桑植人;
陳 毅, 四川人;
羅榮桓 ,湖南人;
徐向前, 山西五台人;
聶榮臻, 四川人;
葉劍英, 廣東梅州人。
(1)黃陂老紅軍擴展閱讀:
朱德是南昌起義的核心成員之一,後來又和毛主席井岡山會師。可以說朱老總一手創建了工農紅軍。是名副其實的「紅軍之父」。
劉少奇從小就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完全稱得上是一個知識淵博、學富五車的大學問家。因為劉少奇在家排行第九,所以人稱「劉九書櫃」。
林彪權的性格非常內向,少言寡語。而且在生活中從不喝酒、抽煙,說話也是十分文雅。這在當時的軍隊幹部中絕對是個「異類」,故人稱「大姑娘」。
劉伯承早年打仗的時候,被子彈打中了右眼。劉帥不得不摘掉了眼球,而且在整個手術過程中沒有使用麻醉葯。因為有一隻眼睛是假的,劉伯承元帥自然就被稱為「獨眼龍」了。
㈡ 中國十大大將
十大將
1,粟裕
2,徐海東
3,黃克誠
4,陳賡
5,譚政
6,蕭勁光
7,張雲逸
8,羅瑞卿
9,王樹聲
10,許光達
㈢ 《紅星照耀中國》中一家被滅66口人,讓斯諾懂得階級斗爭的紅色窯工(),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員()。
1、讓斯諾懂得階級斗爭的紅色窯工:徐海東
原名元清,湖北省大悟縣新城鎮(回原黃陂縣灄源鄉答會夏店裡滾石嶺會)人。是中國工農紅軍及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領導人之一,著名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中寫到「中國共產黨的軍事領導人中,恐怕沒有人能比徐海東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沒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2、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員:徐特立
中國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長沙縣江背鎮)人。他是毛澤東和田漢等著名人士的老師。被尊為「延安五老」之一。
(3)黃陂老紅軍擴展閱讀
徐海東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與黃麻起義,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獨立第四師師長、紅二十五軍軍長、紅十五軍團軍團長等職務,成功保衛了陝北根據地。
徐特立則朝氣蓬勃地投身於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領導一批黨的宣傳幹部和史學工作者從事中國通史、中國革命史和黨史等的編纂工作,並繼續指導教育工作:或報告講演,或撰文著述,或視察調研,或接待來訪,或書信交流,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事業而不懈地奉獻著光和熱。
㈣ 黃陂橫店出了那些名人
黃陂歷史人物和著名人物 黃陂歷史文化悠久,世代人才輩出。相傳縣北的木蘭山為代父從軍的木蘭將軍故里;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出生於黃陂,在這里度過少年時期;元末南方紅巾軍著名將領倪文俊早年為武湖漁民;清.嘉慶4年(公元1799年)至道光18年(公元1838年),39年間出了文武三榜眼,分別為武榜眼:曾大觀;文榜眼:劉彬士、金國鈞,後分別官至福建陸路提督、浙江巡撫和翰林院編修。清咸豐年間,城關人周恆祺官至直隸布政使;長堰人王正起歷任山東總兵、提督軍門,誥封「振威將軍」,以捕殺慈禧太後寵信太監安得海而聞名;黃陂黎家河(今屬大悟)人黎元洪1916年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人稱「黎黃陂」;辛亥革命時期奮起救國的著名人物有藍天蔚、蔡濟民、喻育之等。 作為湖北省黨組織建立最早的縣份之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黃陂籍風雲人物有:大革命時期:唐際盛(黃陂黨組織暨河南開封地委黨組織創始人),吳光榮(黃陂縣委第一任書記),蔡以忱(參加過「五四」運動,在黨的「五大」上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土地革命時期:潘忠汝(黃麻起義總指揮),吳光浩(黃麻起義副總指揮,鄂豫邊紅軍及革命根據地創始人),劉光烈(黃麻起義副總指揮),陳金台、焦恆田(靜山廟暴動正、副指揮長),黃陂籍軍事將領徐海東大將(後劃歸大悟),杜義德、陳慶先、韓偉中將,袁學凱、張廣才、熊伯濤、雷震、陳福初、葉超、李大清、方明勝、唐凱、童陸生少將計14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士舜(黃陂縣第一支抗日武裝創建者)、楊學誠(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主要創始人之一)。
㈤ 紅軍為什麼要
第四次反圍剿戰爭
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相繼發生後,國民政府軍事重點北移應對日本的軍事行動,在江西對紅軍轉入守勢。1932年5月《淞滬停戰協定》簽約後,國民政府北方軍事壓力減弱,遂重新開始籌備對紅軍的圍剿。國民革命軍首先將重點放在對外圍較弱的鄂豫皖蘇區和湘鄂邊蘇區的進剿上,在成功地將兩地紅軍擊敗後,集中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進攻。
中國共產黨則在同時陷入內部傾軋,前三次反圍剿的主要軍事領導人毛澤東受到架空,託病隱居於閩西長汀福音醫院,軍事實權落入1933年1月7日剛剛從上海遷來中央蘇區的博古手中,前線實際指揮者是紅一方面軍總司令朱德和政委周恩來。為了應對國民政府的軍事壓力,中共中央軍委將紅十二軍和紅二十一軍劃歸紅一方面軍,使其下屬兵力達到三個軍團和四個軍,令其在敵人部署尚未完成之際,先發制人消滅撫河流域敵人主力,進而奪取整個江西。
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令,紅一方面軍自2月9日起開始主動出擊,對南豐發起進攻,然遭到南豐守軍陶峙岳第8師的堅決抵抗,紅三軍團紅三師師長彭鰲戰死於城下。紅軍被迫撤圍,准備襲擊援軍。國民政府方面在得到紅軍動向消息後,迅速調集中路軍主力南下南豐,准備與紅軍決戰。
紅軍指揮員朱德、彭德懷鑒於敵強我弱,遂令紅十一軍偽裝成為主力部隊吸引國軍中路軍2、3兩縱隊往黎川地區調動,同時將其餘主力部隊集結於廣昌以西休息待機。國軍指揮員陳誠中計,將紅十一軍認作紅軍主力,命令第1縱隊集結於宜黃以南,第2縱隊自南豐出擊建寧,第3縱隊正面進攻黎川,預備將紅軍包圍於黎川加以殲滅。
紅軍在發現國軍動向後,抓住第1縱隊第52、59兩個師與其他部隊相隔較遠且疏於配合之機,決定由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和紅二十一軍伏擊52師,由紅五軍團和紅二十二軍伏擊59師。2月27日,戰役在登仙橋和黃陂相繼打響,3月1日,52師和59師全軍被殲,師長李明和陳時驥被俘(李明後因傷勢過重而死)。由於國軍第2縱隊和第3縱隊兼程來援,紅軍放棄了繼續伏擊第11師的計劃,轉入休整。
3月中旬,陳誠調整軍事部署,以第2縱隊為前軍,以第1縱隊余部和第3縱隊為後軍,向廣昌地區進攻。紅軍則仍然以紅十一軍偽裝主力,擺出保衛廣昌的態勢,主力則潛入後軍北方。陳誠再次中計,強令前軍加速前進包圍紅軍,造成前後兩軍脫節50公里。3月20日,主力紅軍在草台崗突然襲擊後軍的第11師,到次日中午,殲滅了11師的主力,重傷師長蕭乾。在此情況下,國軍被迫撤出中央蘇區,戰事結束。
此次戰斗蔣中正的直屬部隊遭到了慘重損失,近三個師被全殲,使其痛心異常。但是這次戰爭的失敗並沒有動搖蔣中正進剿中央蘇區的決心。不久,他親自指揮了一輪新的攻勢,以持久戰和堡壘主義最終將紅軍主力逐出中央蘇區。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反圍剿戰爭
1931年6月21日,在對中央蘇區進行的第二次圍剿失敗之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自任為南昌行營主任,主持對共產黨中央紅軍的圍剿,並調集大批黃埔軍校畢業,對蔣忠誠的嫡系部隊,組成兩個集團軍,23個師和3個旅30萬人,對中央蘇區進行「長驅直入」的圍剿。
國民革命軍參戰部隊如下:
左路集團軍由何應欽任總指揮,轄趙觀濤第6師、羅卓英第11師、陳誠第14師、周渾元第5師、毛炳文第8師、許克祥第24師、蔣鼎文第9師,負責尋找紅軍主力決戰;
右路集團軍由陳銘樞任總指揮,轄蔡廷鍇第60師、戴戟第61師、韓德勤第52師、孫連仲第25師、高樹勛第27師、上官雲相第47師、郝夢齡第54師,負責就地清剿蘇區;
總預備隊:衛立煌第10師、李延年攻城旅、李韞珩第53師
此外還包括側翼策應的李雲傑第23師、路孝忱第79師、關樹人騎1師、公秉藩第28師、羅霖第77師、張貞第49師、劉和鼎第56師和馬昆第12師第34旅、周志群新編第14旅等,以及五個航空隊。
7月10日,紅一方面軍開始備戰,實施堅壁清野,除誘敵的紅九師和紅十二師外,其餘主力經過大范圍轉移,繞道福建西部,轉移至興國西北的高興圩地區。28日,紅一方面軍集結完成,全員僅3萬人。
雙方前期的行動
7月1日,國民革命軍開始行動,但是苦尋20餘日後,無法發現紅軍主力。7月底。國民革命軍突然發現紅軍主力已繞道開往興國,蔣介石判斷紅軍的目標是西渡贛江,於是命令各部壓縮紅軍活動空間,意圖將其主力困在贛江東岸加以殲滅。
毛澤東、朱德的初期計劃是尋機從富田突破包圍圈,將深入中央蘇區的敵方主力部隊置之不理,而掃盪其後方留守部隊,待到其主力回師援助的時候,尋找戰機殲滅其孤立部隊。但是,當紅軍向富田前進之時,被國民革命軍發現,11、14兩師搶先佔領富田,將紅軍主力堵截在富田以南。
此時,面對蜂擁而來的敵軍,毛澤東立即決定改變戰略,以地方部隊紅三十五軍偽裝主力准備強渡贛江,主力部隊於8月4日搶在國民革命軍左、右集團軍合圍之前,在雙方部隊中僅有的40里縫隙地帶偷越北上,轉移到蓮塘地區。
[編輯] 雙方的決戰
參見蓮塘黃陂戰斗、高興圩戰斗、老營盤戰斗、方石嶺戰斗
8月7日,紅軍主力在蓮塘殲滅第47師一個旅,隨即在良村殲第54師大部。8月11日,在黃陂殲滅第8師約四個團。此時,國民革命軍方才發現贛江邊的已經不是紅軍主力,迅速回師北上。
在這種情況下,紅軍再次派出誘敵部隊紅十二軍向樂安前進,主力則返回興國休整。8月下旬,當國民革命軍發現紅十二軍並非紅軍主力,再度回師興國時,已是強弩之末。9月,唐生智聯合桂系、陳濟棠、石友三等人,擁戴汪精衛在廣州設立「國民政府」,向衡陽進軍。國民政府不得不命令國民革命軍撤出戰場,准備轉入平叛。紅軍於是迅速展開反攻,9月7日,紅三軍在老營盤殲滅第9師一個旅,9月8日,紅軍主力在高興圩遭到十九路軍的激烈抵抗,被迫撤退,9月15日,轉而在方石嶺全殲第52師及第9師殘部。
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蔣介石不得不返回南京,至此,第三次反圍剿戰爭以紅軍的勝利告終。
此次戰爭的勝利,使得中國共產黨得以將中央蘇區的江西部分和福建部分連成一片,其勢力達到21個縣,人口250萬人。但是,隨著軍事壓力的消失,王明、博古等留蘇派和毛澤東等本土派的矛盾開始顯現,雙方開始了激烈的權力爭奪。
同時,由於蔣介石嫡系部隊長久被牽扯在江西前線,國民革命軍中各派系的矛盾開始呈現,汪精衛廣州國民政府的成立,以及當年12月的寧都暴動都是各派系矛盾的體現。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國民政府無法繼續全力剿共。
由於雙方內部矛盾的上升,大規模軍事行動停止了約1年的時間。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反圍剿戰爭
1931年3月,在對中央蘇區進行的第一次圍剿失敗之後,蔣中正任命何應欽為南昌行營主任,主持對中央紅軍的圍剿,並調集五路軍和二十六路軍,連同尚留在戰區的六路軍和十九路軍,共18個師和3個旅20萬人,對中央蘇區進行「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圍剿。
國民革命軍參戰部隊如下:
五路軍由王金鈺任總指揮,轄上官雲相第47師、公秉藩第28師、郭華宗第43師、郝夢齡第54師、羅霖第77師;
六路軍由朱紹良任總指揮,轄胡祖玉第5師、毛炳文第8師、許克祥第24師、路孝忱新編第13師;
十九路軍由蔡廷鍇代總指揮,轄蔡廷鍇第60師、戴戟第61師及馬昆第12師第34旅;
二十六路軍由孫連仲任總指揮,轄孫連仲第25師、高樹勛第27師、關樹人騎1師,
此外還包括配合作戰的張貞第49師、韓德勤第52師、劉和鼎第56師、香翰屏第62師、周志群新編第14旅、盧興邦獨立第32旅。以及歸六路軍指揮的三個航空隊。
3月17日,紅一方面軍開始備戰,實施堅壁清野,主力轉移至寧都、瑞金地區。此時的紅軍主力未及休整和補充,全員僅3萬餘人。
雙方前期的行動
4月1日,國民革命軍開始行動,各路每日僅行進不到10公里,以防紅軍的穿插迂迴。4月23日,進到江背洞、龍岡、富田、水南、嚴坊、招攜、界上、橫石、廣昌一線,並對佔領區實施大規模破壞,以毀滅紅軍的經濟基礎。
面對這一形勢,4月17日,擔任中央蘇區最高領導機構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的項英,在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會議中提議中央紅軍應該遠走四川,並得到了王明派出的「三人代表團」(任弼時、王稼祥、顧作霖)的支持,而毛澤東、朱德、葉劍英、譚震林等人則認為應該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尋機擊敗敵人。雙方一度爭執不下。次日,毛澤東請來紅軍各部隊領導20餘人出席會議,迫使項英採納其觀點,決定以五路軍為目標,對圍剿軍實施橫掃。
會後,紅軍主力轉移至東固一帶休整,尋機出擊。為尋找機會,紅軍主力冒著被發現合圍的危險,在此地區待機二十五天。
雙方的決戰
參見第二次東固戰斗、廣昌戰斗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毛澤東,1931年夏
5月10日,在鞏固了佔領區後,國民革命軍各部再次出發,深入中央蘇區腹地。5月13日,五路軍第28師和第47師一個旅,離開富田向東固推進,5月15日,朱德和毛澤東作出部署,命令紅三軍團和紅三十五軍為左路、紅三軍(缺紅七師)為中路、紅四軍(加強了紅六十四師)、紅十二軍(缺紅三十五師)為右路分割包圍此路部隊,並且命令紅七師和紅三十五師阻擊十九路軍,其餘可能出現的援軍,由地方武裝負責遲滯。
5月16日,第28師和第47師一個旅在中洞遭到紅軍中路軍和右路軍的突然襲擊,很快潰散。當夜,紅軍左路軍攻佔富田,紅十二軍開始進攻第43師,該師連夜逃走。5月19日,追擊的紅軍部隊在白沙追上第43師以及中洞殘軍,將其擊潰,紅十二軍於當日乘勝進攻第54師,該師與白沙殘軍逃往永豐,十九路軍因戰情不明,亦於同日撤回贛州。
5月21日,紅軍前鋒在追擊過程中接觸第27師81旅,旋即展開進攻,將該旅大部殲滅。當晚,在取得一系列勝利之後,項英決定將軍事指揮權完全交給以毛澤東為首的紅一方面軍總前委。5月27日,紅軍攻佔廣昌,殲滅第5師4個團,擊斃其師長胡祖玉。5月31日,紅軍主力攻佔建寧,殲滅第56師3個團。
至此,第二次反圍剿戰爭以紅軍的完全勝利告終,據紅軍戰報,國民革命軍在戰斗中損失超過3萬人。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反圍剿戰爭
前期雙方的行動
11月1日,紅軍決定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主動放棄大部分蘇區,而計劃在贛江東岸同國民革命軍展開決戰。因此,11月5日,除留下黃公略率領紅三軍在贛江西岸監視敵軍之外,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軍團的紅四軍、紅十二軍、紅二十軍和紅三軍團全軍渡過贛江,駐扎於新淦、吉水、永豐、安樂、宜黃、崇仁地區,做出向臨川進逼姿態。
11月7日,魯滌平下屬第一縱隊前進至袁水兩岸,發現紅軍已轉移,遂飭令第一縱隊和第二縱隊尾追紅軍東渡贛江,第三縱隊沿贛江西岸搠流而上。紅軍於是再次轉移,除留下紅二十軍保衛江西省委、遲滯敵軍行動外,其餘主力於12月1日轉移到黃陂一帶。11月18日,國民政府軍隊再次在贛江東岸撲空,因無法尋找到紅軍主力,改為就地鞏固戰果。
12月,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第60師、第61師各部自武漢趕赴江西,第56師和第49師也從福建方面形成了對中央蘇區的包圍,但同時也分散了自身兵力,且由於圍剿各軍來自不同派系,無法形成高效的合擊態勢。
有鑒於此,毛澤東決定派出紅十二軍第三十五師赴興國東北誘使敵軍西進,其餘主力准備轉入反攻。
決戰龍崗
參見龍岡戰斗、東韶戰斗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毛澤東,1931年春
12月12日,紅二十軍發動富田事變,宣布不再服從紅一方面軍指揮。張輝瓚得知此事後認為有機可乘,加之誤認為紅軍的誘敵部隊為紅軍主力,遂於12月16日下令各軍向中央蘇區實施向心攻擊,並親率18師進攻富田。至12月25日,圍剿軍進占萬安、泰和、東固、源頭、廣昌、建寧一線,東西相距八百里,其中18師和50師形成了突出部。
紅一方面軍決定攻擊距離其集結地最近的第50師,兩度派遣部隊誘之,但50師沒有中計,仍堅守源頭城。此時,紅一方面軍獲悉張輝瓚率18師師部和兩個旅離開了東固,向龍岡前進,立即決定轉而攻擊18師。
12月30日,張輝瓚所部2個旅9000餘人中伏,被紅三軍、紅四軍和紅三軍團包圍於龍崗,突圍未果,當晚被全殲。50師聞訊立即東撤,在撤軍過程中於東韶被紅軍追上打垮。國民革命軍其餘各部隨之撤退,第一次反圍剿戰爭結束。
後果
國民政府經此一戰後認識到了紅軍已成氣候,無法單憑一省之力消滅,遂在此後的4年多又組織了四次圍剿戰爭,終於於1935年底將紅軍擊敗,迫使其長征,收復了紅軍佔領的贛南、閩西等地。
而共產黨方面經此一役士氣大振,樹立起了與國民政府武裝對抗的信心。毛澤東也由於此一勝利,鞏固了因富田事變而遭到動搖的聲望,更加確立了對紅一方面軍的絕對領導。
㈥ 紅軍戰史上最年輕的軍團長是誰
尋淮洲,當來軍團長時只自有21歲,是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軍團長。
尋淮洲(1912—1934),湖南瀏陽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1928年轉為中共黨員。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排長、連長,紅1軍團第12軍34師營長、團長。1930年11月,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指揮部隊堅守龍岡主峰,打退敵人18次進攻,保障了整個反「圍剿」作戰順利進行,並在組織部隊打掃戰場時活捉國民黨軍前線總指揮張輝瓚。後被任命為紅12軍35師師長。隨後,他率部參加了第二、三次反「圍剿」作戰,屢建戰功。1932年12月任紅21軍軍長。1933年在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他率部牽制國民黨軍幾個師的兵力,保證了紅一方面軍主力取得黃陂、東陂戰役的勝利,獲中央軍委特別嘉獎。1933年10月,被任命為紅7軍團軍團長,成為紅軍中最年輕的軍團長。1934年12月14日,在安徽太平縣譚家橋戰斗中,他指揮部隊同數倍於己之敵展開激戰,不幸腹部中彈,壯烈犧牲。
㈦ 誰知道有哪些老一輩革命家
1、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㈧ 黃陂鎮的歷史沿革
黃陂鎮位於宜黃縣西南部,宜(黃)樂(安)寧(都)三縣交界處,2001年11月由原白竹鄉和原黃內陂鎮合容並而成。這里是中央紅軍第四次反圍剿黃陂大捷主戰場,北宋地理學家、文學家樂史的故鄉,這里因1999年夏秋時節華南虎的出現而聞名全國。
2003年9月大龍坪村委會合並於蛟湖村委會、嵊排村委會合並於豐產村委會後,全鎮轄塘圩、十都、黃陂、秀源、中田、芒坳、大園、安槎、羅灣、拿山、蛟湖、西源、霍源、豐產、上堡、竹溪、港南、大銘等十八個村委會,共130個村小組。鎮政府駐黃陂村,距縣城34公里,全鎮6190戶,總人口23196人,
㈨ 請說出中國10將軍
1.白起(戰國來時代的戰神,自破楚敗趙,武功蓋世)
2.王翦(山東六雄中五國都是他或他兒子滅的)
3.韓信(漢開國三功臣之一,掃平天下,智滅霸王)
4.衛青(西漢最偉大的將軍之一,破匈奴)
5.周瑜(改變歷史的完美英雄)
6.李靖(唐代名將,大破突厥)
7.曹彬(號稱宋開國第一名將)
8.岳飛(譜寫壯麗詩篇的民族英雄)
9.徐達(明朝的第一大將)
10.戚繼光(比岳飛更「民族」的英雄,保家抗倭)。
㈩ 武漢黃陂在歷史上有那些名人
黃陂歷史名人錄 黃陂世代才人輩出。相傳縣北的木蘭山為代父從軍的木蘭將軍故里;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出生於黃陂,在這里度過少年時期;元末南方紅巾軍著名將領倪文俊早年為武湖漁民;清嘉慶4年(公元1799年)至道光18年(公元1838年),39年間出了文武三榜眼,分別為武榜眼曾大觀,文榜眼劉彬士、金國鈞,後分別官至福建陸路提督、浙江巡撫和翰林院編修。清咸豐年間,城關人周恆祺官至直隸布政使;長堰人王正起歷任山東總兵、提督軍門,誥封「振威將軍」,以捕殺慈禧太後寵信太監安得海而聞名;黃陂黎家河(今屬大悟)人黎元洪1916年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人稱「黎黃陂」;辛亥革命時期奮起救國的著名人物有藍天蔚、蔡濟民、喻育之等。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黃陂籍風雲人物有:大革命時期:唐際盛(黃陂黨組織暨河南開封地委黨組織創始人),吳光榮(黃陂縣委第一任書記),蔡以忱(參加過「五四」運動,在黨的「五大」上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潘忠汝(黃麻起義總指揮),吳光浩(黃麻起義副總指揮,鄂豫邊紅軍及革命根據地創始人),劉光烈(黃麻起義副總指揮);
抗日戰爭時期:任士舜(黃陂縣第一支抗日武裝創建者)、楊學誠(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主要創始人之一)。抗戰時期任偽中央執行委員、偽陸軍部長的漢奸葉篷,任湖北綏靖偵輯少將處長,武漢、重慶流氓幫會頭目楊慶山,也是黃陂人。
黃陂文化教育、科技界著名人物有:陳宣愷(中華大學的創辦人)、陳時(教育家)、陳啟天(哲學家)、余家菊(國家主義學者)、胡秋原(學者)、塗長望(氣象學家)、塗治(農學家)、田長霖(熱物理學家)、彭邦楨(詩人)、馮鑄(書法家)、王若愚(楚劇演員)、曾卓(詩人)、余傳韜(教育家)、田長焯(飛機工程師)、韓德乾(農學家)、陳慶宣(地質力學家 )、李明(飛機控制專家 )、劉緒貽(歷史學家)、馮今松(畫家)、辜勝阻(人口學家)、榮獲義大利加勛騎士勛章的萬子美、棋王柳大華、笑星田克兢等。
政界人物有許建國(歷任中國駐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大使)、王文生(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灣前行政院長李煥等。
黃陂籍軍事將領徐海東大將(後劃歸大悟)、杜義德、陳慶先、韓偉中將,袁學凱、張廣才、熊伯濤、雷震、陳福初、葉超、李大清、方明勝、唐凱、童陸生少將,共計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