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陂黨史

黃陂黨史

發布時間:2021-02-16 04:24:25

黃陂的將軍有哪些

黃陂區的將軍有:藍天蔚、胡龍驤、蔡濟民、應龍翔、吳醒漢等。

1、藍天蔚

藍天蔚(1878—1921),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民主革命家,湖北武漢人。

1907年4月,藍天蔚赴奉天,在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手下任職。

中華民國成立後,藍天蔚加入黎元洪領導的民社,疏遠掌握大權的袁世凱。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1914年被投入監獄,經參謀次長陳宧斡旋而獲釋放。

1921年5月,為響應孫中山北伐,在湖北省組織鄂西聯軍。1922年1月,遭孫傳芳擊敗,退避四川夔州(今重慶奉節),被四川軍閥但懋辛逮捕。准備押送重慶時,藍天蔚開槍自殺成仁。

2、胡龍驤

胡龍驤(1888--?),字百城,湖北黃陂人。早年畢業於湖北將牟學堂,後任黎元洪第二十一混成協四十標隊官,1909年9月畢業於軍咨府軍官學堂(陸軍大學前身),曾任教練所總辦,車站司令官,參謀本部第三局局長,1913年10月任陸軍大學堂首任校長。1922年任將軍府將軍,授陸軍中將銜。

3、蔡濟民

蔡濟民(1886—1919),原名國楨,字香圃、幼襄。湖北黃陂人。少通經史,善詩文。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入湖北新軍,後入湖北陸軍(特別)小學堂。不久,任陸軍第八鎮十五協二十九標二營司務長、排長等職。

1917年被孫中山任命為護法軍政府鄂軍總司令。1919年1月28日在利川被川軍方化南殺害。1922年黎元洪總統特追贈其為陸軍上將。1927年湖北省政府公葬於武昌伏虎山。

4、應龍翔

應龍翔(1877--1948),字雲從,湖北黃陂人,早年入湖北新軍當兵,1899年由張之洞選派留學日本,入成城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期步兵科,1903年11月回湖北,任湖北將弁學堂教官,1904年調赴北京任練兵處軍政司器械科監督,後任陸軍部科長、一等咨議官。

1911年5月任河南陸軍第29混成協統領,賞陸軍協都統銜,旋因密謀河南革命,被河南巡撫撤職。

5、吳醒漢

吳醒漢(1883—1938),1883年出生於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棲鳳村解家田。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是指揮武昌起義當夜戰斗的兩名司令部領導成員之一,也是起義成功後軍政府謀略處與集賢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有「首義金剛」之譽。

吳醒漢將軍歷任湖北軍政府軍務司副司長、軍備司司長、戰時司令部作戰主任參謀、都督府參謀長兼護軍司令、靖國軍第一軍總司令、黎元洪大總統府顧問、孫中山大總統府參軍、中國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編纂等職,民國初年,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1938年8月18日在黃陂病逝。

㈡ 上海有哪些革命遺址,黨史名人故居啊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位於上*海市望志路106、108號(今興業路76、78號)。沿街並排兩幢兩層磚木結構建築,坐北朝南。
該樓於民國9年(1920年)夏秋間建,與左右緊鄰4幢同類房屋同時建成,屬貝勒路樹德里(今黃陂南路374弄)一部分。是為上*海典型石庫門式樣建築,外牆青紅磚交錯,鑲嵌白色粉線,門楣有礬紅色雕花,黑漆大門上配銅環,門框圍以米黃*色石條。
該幢住宅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發起人之一李漢俊與兄李書城的住宅,人稱「李公館」。李書城,系同盟會發起人之一。李氏兄弟為該樓最早住戶。樓南路側當時尚存農田,環境頗僻。李家將兩樓內牆打通,樓梯合一,組成一家。106號樓上是李漢俊卧室,樓下客廳約18平方米。
民國10年7月23日(即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在此客廳舉行。
出席會*議的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代表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明、陳公博、周佛海和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等13人,代表全國53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也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張國燾主持。23~24日,張國燾先報告籌備經過,說明會*議重要意義,提出討論的問題;旋由各地小組匯報活動*情況;成*立黨綱和工作決議起草委*員會。25~26日起草文件,27~29日討論《黨綱草案》和工作決議草案。會*議討論熱烈,對黨的性質、綱領和組*織原則等主要問題取得一致。7月30日,會*議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注意和搜*查,被*迫中止。最後一天的會*議改至浙江嘉興南湖一條遊船上舉行。(註:最後一天的日期未能確定,7月31日與8月1日兩說。)
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宣告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制定並通過了第一個黨綱:「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採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和「聯合第三國際」;所通過的第一個決議確定:黨在當前的中心任務是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領*導,「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工會」,「並在工會里灌輸階*級斗*爭的精神」,「使工會避免成為其他黨派之傀儡」;還就宣*傳、工*人學校、工會組*織的研究機*構,對現有政黨的態度,與第三國際的聯*系等問題作出相應決定。大*會選*舉中*央領*導機*構,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李達負責宣*傳,張國燾負責組*織。 民國11年,李家他遷,該處為其他居民租用。民國13年增建廂房。後來樓下開設商店,解*放前後為恆福昌麵坊。
1951年10月,經勘查確認後辟為紀*念館,名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第一館。1958年,按當年原狀修復,拆*除廂房。進入大門為天井,經過6扇玻璃窗門進入會*議室,室內置有長餐桌、圓凳、茶幾、椅子、兩斗桌及花瓶、茶具等,均按當年式樣仿製。新中國建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經過調*查核實恢復了會址原貌,建立了會址紀*念館,1959年5月26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還設有輔助陳列室,展出了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文獻資料。有三部分內容:1.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2.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產生及其活動;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㈢ 孝感的地名和歷史由來

地名由來:孝感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蘊。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縣名「孝昌」。

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縣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諱,遂根據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衾溫被和孟宗哭竹生筍等孝子感天動地的故事,改孝昌縣為孝感縣,是為「孝感」得名之始。

五代後唐改孝感的歷史 「孝感」一詞作為地名出現,是在後唐庄宗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的事,在這之前的近500年內,上溯到劉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這里是被叫做孝昌縣的。公元924年距孟宗的卒年只有153年,距黃香的卒年有318年,距董永的卒年更遠,有400年左右的歷史。

夏商時代為古荊州之地。周為楚、鄖、軫等諸侯國割據地,且軫國、鄖國均建都於此。秦屬南郡;漢以後屬荊州江夏郡。南北朝以後屬安陸郡。唐屬安州;宋以後屬德安府。

清分屬德安府、漢陽府。民國時期,分屬湖北省第三、四、五行政督察區。孝感作為地市級的建制行政區,設置於1949年5月。

(3)黃陂黨史擴展閱讀

孝感市位於湖北省東北中部,地處桐柏山、大別山之南,長江以北,漢江以東,南與武漢市東西湖區及仙桃市毗鄰,北與河南省信陽市交界,西接隨州、荊門、天門等市縣,東連黃岡市的紅安縣與武漢市的黃陂區。地理位置北緯30°23′—31°52′分,東經113°19′—114°35'。

全境南北長約163公里,東西寬約122公里。全市國土面積為8910平方公里。孝感緊鄰武漢,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距武漢市中心60公里,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30公里,距內陸第一大港武漢港50公里。

京廣、漢渝、長荊鐵路穿境而過,京珠、福銀、滬蓉、武荊4條高速公路,107、316兩條國道境內縱橫交錯;漢江、府河、環河、漢北河等連通長江,直達長江沿岸各地。

㈣ 2011年7月今日說法的觀後感,2篇就好,500字的……

最佳答案
1921年夏,從上海里弄里三三兩兩地走出一群人。他們之中有些人穿著長衫,有些人系著領帶,身著西裝。他們說著各地的方言,消失在上海近郊的黑夜裡。幾天後,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這群人又聚集到了一起。湖面細雨如絲,那艘精巧的畫舫里,突然傳出了低聲的呼喊:「共產黨萬歲!第三國際萬歲!共產主義萬歲!」微弱的呼喊聲迅速淹沒在雨聲中,然而,在中國大地上,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洪流正在迅速匯聚,它將推動著中國革命的紅船,揚帆起航。

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在中國現代歷史上,這是——

石庫門——紅色火種傳播地

2001年5月22日,晨光初露,日影投射在上海那幢著名的石庫門房屋上。這幢房子始建於1920年秋天,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外牆青紅磚交錯,有著濃厚的中西合璧色彩。這里就是聞名中外的中共「一大」會址,原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

那帶有殖民色彩的礬紅色半圓形門楣,呈現巴洛克式卷渦狀水草花式。粗重厚實的花崗岩門洞下,如潮的人群正從全國各地涌來,瞻仰紅色火種的傳播地。叩響那對黑色石庫門上的閃亮銅環,人流與歷史在這里交織,肅穆與景仰凝聚成一種力量。陳列櫃中那些泛黃的書卷,是開啟歷史大幕的鑰匙,而那如織的人流不斷地探尋著歷史的足印,留下的是一長串崇敬。

記者跟隨前來瞻仰會址的人潮,從貝勒路樹德里(今黃陂南路374弄)魚貫而入。80年前,13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共「一大」代表是否就是從這里步入會場的呢?

會址的建築格局恢復得與80年前別無二致。建黨80周年前夕,這里又經歷了一次大規模整修。會址紀念館的流沙玲副書記告訴記者:「這所革命的老房子曾經遺失了近30年,解放後重新發現它時,根本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它已成了『恆日福麵坊』,面目全非。」

1951年4月,經過半年勘查,中共上海市委找到並確定興業路76號、78號 為中共「一大」會址。上海市委組織有關部門按當年原貌進行全面修繕,所有的傢具、陳設均根據有關當事人的回憶按原樣仿製。從它被發現的那刻起,對它的保護和修繕從沒有停過。「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保持著這塊革命聖地一如既往的風骨。

石庫門下,烏漆實心厚木門內是一方狹長的小天井,一間18平方米的客廳被擋在6扇落地玻璃長窗後,中央長形桌上鋪著雪白的檯布。桌上放著紫銅煙灰缸、銅制立式火柴盒、白瓷茶具,還有一隻荷葉邊粉紅色花瓶。桌子四周圍著十五張椅子。

樹德里——歷史的大會在這里召開

1921年7月23日晚,上海望志路106號那扇黑沉沉的大門後,譜寫著中國革命史詩的起首句,它的韻律深沉而又凝重……采訪小組的記者把這里作為一個開端,探尋起革命先驅昔日的足跡。

1921年夏,操著湖北、湖南口音的,江西、山東、廣東、貴州口音的,乘長江輪、坐長途火車的,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們朝著同一個目的地——上海匯攏。他們行動秘密,毫不聲張,以至於1952年,謝覺哉在回 憶當年的情景時說:「一個夜晚,黑雲蔽天,忽聞毛澤東同志和何叔衡同志即要動身赴上海,我頗感到他倆的行動突然,他倆又拒絕我們送上輪船。後來知道,他倆是去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大會。」

乳白色荷葉邊燈罩下,在1921年7月23日那天曾散發出黃暈的燈光,屋外是沉沉的夜,它像是要指引摸黑前行的路人。對著望志路寓所前門的是一畦畦菜地,四周蔓草叢生,行人稀少。

望志路106號是李漢俊和哥哥李書城的寓所。李書城早年追隨過孫中山,參加過辛亥革命,曾任北洋軍閥陸軍總長,「李公館」的特殊背景和寓所周圍清冷的環境,使中共「一大」在這里召開不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夜幕下,代表們陸續到達會場,圍坐在長桌四周,8點以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開幕。這一天,距離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還不到一年時間。

出席「一大」的代表有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包惠僧、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共13人,代表當時全國50多名黨員,還有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也出席了會議。兩位著名的共產黨人陳獨秀與李大釗未能出席。

二十四歲的張國燾被推選為會議主持,毛澤東和周佛海擔任記錄。張國燾在報告了大會籌備經過之後,提出大會的議題,即制定黨的綱領、實際工作計劃和選舉中央機構。他還念了陳獨秀交給陳公博帶來的信,信中談了四點意見:「一、黨員的發展與教育;二、黨的民主集中制的運用;三、黨的紀律;四、群眾路線」。

北京代表劉仁靜坐在馬林身邊,把張國燾的話譯成英語,講給馬林聽。會上,馬林代表共產國際致詞:「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共產國際增添了一個東方支部,蘇俄布爾什維克增添了一個東方戰友。」馬林在會上滔滔不絕,講了很長時間。

散會後,代表們分批走出「李公館」。和大多數上海人一樣,寓所前門望志路106號是關著的,代表們經後門貝勒路樹德里(今黃陂南路374弄)離開會場。據有關人士介紹,這是中共「一大」惟一一次代表全部到齊的會議。

博文女校——代表們曾經的住所

除陳公博偕夫人住在南京路大東旅社外,大多數代表住在白爾路389號(今太倉路127號)博文女校內。幾經努力,記者被允許去博文女校原址采訪。記者從貝勒路樹德里(今黃陂南路374弄)向前步行100多米,右轉彎,同樣是一座老式的石庫門房子,一樓一底。如今,這里已經是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陳列部辦公室。工作人員劉榮珠說:「為了保護這幢建築,紀念館將空置的博文女校原址利用起來,有人住在屋裡,還可以做些日常維護。」博文女校面積不大,二樓曲尺形走廊盡頭,第二進房間是代表毛澤東和何叔衡曾住過的屋子,現已恢復原狀:窗戶邊放著老式的小書桌,兩張木板床上鋪著草席,呈丁字形擺放,中間放著竹製書架,屋裡一塵不染。劉榮珠說:「當年從上海里弄里認出這幢房子時,以前的博文女校已是當地文化局的職工宿舍。前些天,這里的老住戶回來看過,還拍照留念了。」

「一大」召開時,有9位代表住在博文女校。當時正值暑假,師生都已離校。博文女校開辦於1917年,董事長是黃興夫人徐宗漢,校長黃紹蘭。代表們的住宿是李達夫人王會悟具體安排的。當時,王會悟參加了上海女界聯合會,擔任《婦女之聲》的編輯,與徐宗漢、黃紹蘭關系很好。她以「北京大學暑期旅行團」的名義,向黃紹蘭校長租借教室,作為代表們的住宿地。黃紹蘭一口答應下來。

會議7月25日、26日曾休會兩天,起草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和工作計劃等會議文件。根據馬林在第一次大會上的提議,推選成立了起草綱領和工作計劃的委員會,由張國燾、李達、董必武組成。經過休會兩天緊張地工作,起草了黨的綱領和決議。

然而,今天會址紀念館的展示廳里,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卻沒有中文原本。一些黨史專家告訴記者:「黨的『一大』起草的綱領和決議的中文文件極其珍貴,可惜由於我們黨長期處於戰爭環境,這些中文原件以後都散失了,現存的只有俄文、英文兩種譯本。俄文譯本原存於共產國際,50年代由蘇共中央作為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檔案資料,移交給中共中央。英譯本是陳公博1924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寫的論文《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的附錄。」

7月30日晚,舉行中共「一大」第六次會議。會議依舊在八點以後舉行。馬林和尼柯爾斯基出席了會議。原定議程是由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對會議討論的各項問題發表意見,然後討論通過黨的綱領和決議。

代表中,只是周佛海沒有來,據說,當時他鬧肚子,出不了門,只好獨自一人躺在博文女校樓上的地板上。

會議剛開始不久,會場後那扇虛掩著的後門突然闖進一個穿著竹布長衫的中年男子(後據有關人士回憶,此人是法租界巡捕房探長程子卿),他朝四下環視一周。代表們問他干什麼,那人含糊其詞地說:「找社聯王會長?」又說:「對不起,我找錯地方了。」然後,匆忙退出。距李漢俊寓所第三家確實是上海各界聯合會的會所,但各界聯合會沒有會長,也沒有人姓王。馬林問代表,是否認識此人,代表們都說不認識,富有秘密工作經驗的馬林當機立斷:「一定是密探,我建議會議立即停止,大家分別離開。」

會議被迫中斷,出席會議的人員除李漢俊和陳公博外,立即離開了會場。十來分鍾後,法國巡捕房派了一個法國總巡、兩個法國偵探、兩個中國偵探、一個法國士兵、三個翻譯共9個人包圍了李漢俊家,並進入室內搜查盤問。他們翻箱倒櫃,足足搜查了一個多小時,除查到了一些介紹和宣傳社會主義的書籍外,沒有發現可疑的物品。室內抽屜里放著一份黨綱草案,因為塗改得很凌亂,字跡模糊,被巡捕房的人當做無關緊要的廢紙,踩在腳下。闖入者一無所獲,離開後,還在這所房子周圍布下暗哨,監視進出人員的行動。

老漁陽里2號——里弄里的中央工作部

當晚12點左右,代表們不約而同地來到了老漁陽里2號《新青年》編輯部,也是陳獨秀寓所。

老漁陽里2號離會場不遠,5月22日,記者花了些時間,在上海老城區一條條狹小而又繁忙的馬路間尋找。在淮海中路臨街的水果攤邊,一位六十多歲的胖大媽坐在里弄口乘涼。她不知道老漁陽里2號在哪裡,卻反問:「你們是找陳獨秀的老房子吧?呶,在那邊,門口有塊牌子。」老太太露出了一臉笑容。才十來步路,記者就看到了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的誕生地———《新青年》編輯部。黑色的大門緊閉,銹跡斑斑的門環貼在門上,看上去是上海里弄再普通不過的老式牆門。只有左側一塊漢白玉的紀念牌還能說明這里是《新青年》編輯部,陳獨秀寓所。記者用力地敲響門環,門里出現一位睡眼惺忪的婦女,她說:「來參觀的人太多了。」她指著自己居住的房間說:「裡面還有一塊紀念牌呢。」五、六平方米的房間堆著一些家什,在長沙發上,一塊漢白玉的牌子告訴人們,這間不起眼的屋子曾是中央工作部所在地,毛澤東也曾在此工作過。

「一大」代表消失在黑夜中後,在這間屋子聚會,決定轉移會址,幾天後,中國共產黨在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誕生了。
歷史像一位老人,從容地安排著一切。法國巡捕的侵擾,雖然沒讓代表們受到直接損失,但代表和會址均受到監視,會議已不能在上海繼續進行。為了安全,必須改變開會的地點。有人提出轉移到杭州繼續開會,但大家覺得杭州過於繁華,容易暴露。後來李達夫人王會悟提議,可轉移到她的家鄉浙江嘉興南湖召開。嘉興南湖環境幽靜,遊人少,而且距上海又近,交通方便。代表們採納了她的意見。
茫茫大上海——尋訪代表後人
對中共「一大」的采訪已經進行了兩天,記者在繁華的上海大街和里弄穿梭,總算采訪到了全部的舊址,也采訪到了眾多知情人。但有一個念頭一直在我們心中纏繞:「一大」代表是否還有後人在世呢?雖然「一大」距今天已經過去了整整80年,但我們似乎有一種預感,在這片大上海的茫茫人海中,肯定能找到「一大」代表的後人。事實證明我們的預感是正確的。就在我們打算離開上海的時候,偶遇會址紀念館研究員陳紹康,他透露,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有2位代表的子女生活在上海。一位是王盡美的兒子王傑,另一位是劉仁靜的女兒劉文瀾。在陳老不遺餘力的幫助下,幾經波折,記者終於得到了他們的住宅電話號碼。兩位老人聽說是要談談自己的父親,欣然應允。
5月22日夜,記者驅車趕往康平路找尋中共「一大」代錶王盡美的兒子王傑。上海的計程車司機一聽是去康平路,肅然起敬:「那裡住的可都是這個。」他豎起了大拇指。80年過去了,上海的夜依舊涼爽而濕潤,然而,租界沒有了,一路行來,沿街的外企辦公樓高聳入雲,但早已是另一番天地了。王傑已逾古稀,當年王盡美趕到上海參加中共「一大」時,他還在母腹中。老人是隨軍南下幹部,後調至上海交通局任局長,今日他還保持著軍人的習慣:穿軍褲,著布鞋,隨和而平易,一口山東口音,聲若洪鍾。談起王盡美,老人頷首而笑:「我父親去世時,我才三歲,知道的不詳盡,大多是聽我奶奶講的。」牆上顯眼位置掛著王盡美的遺像。王傑說,這張照片還是奶奶藏在老家土牆里才保存下來的。王盡美長期離家在濟南進行黨的活動。反動軍隊知道王盡美是共產黨員,經常到他莒縣的祖屋騷擾,有一次還抓走了王傑的奶奶,幸好鄰居湊了些錢,才贖出來。老人還記得王盡美去世時留下的遺言,雖然這份遺書上隻字未提自己的家庭,卻道出一名共產黨員最真摯的期盼「為實現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奮斗」。
道別時,王傑老人固執地要到家門口,目送我們離開。
5月23日,記者駐留上海的最後那天早晨,我們拜訪了劉仁靜的女兒劉文瀾。這個名字讓人感到如此熟悉。安順路那個小區綠樹環抱,鳥鳴陣陣。劉文瀾搬入新居不久,屋裡清爽、明亮。她長得極像照片上的劉仁靜。劉文瀾和丈夫陳良廷曾合作翻譯過《亂世佳人》、《教父》等書,名字為人熟悉也就不足為怪。說到從事翻譯工作這一點,劉文瀾說:「是受父親的影響」。劉文瀾饒有興趣地講述了劉仁靜生活中的許多趣事。劉仁靜有一次偕妻子到上海看望女兒、女婿。他和女婿陳良廷坐在一輛三輪車上,談著談著,劉仁靜冷不丁地問了一句:「你是黨員嗎?」陳良廷說:「不是。」劉仁靜不再做聲。劉文瀾笑著說:「後來,我愛人說,我父親聽說他不是黨員,一臉不高興,他還是相信黨的。」令人惋惜的是,1987年8月5日,85歲高齡的劉仁靜清晨外出鍛煉時,不幸被公交車所撞而去世。劉文瀾說:「父親的追悼會是在八寶山開的。」告別時,我們看到劉仁靜的外孫女陳造容正在創作一幅以中共「一大」為主題的水彩畫:杏黃的背景下,映射出淡淡的「一大」會址背景,一團鮮紅的烈焰襯托著鐮刀、鐵錘,欲噴薄而出。她說:「這是為紀念建黨八十周年創作的。」
南湖畫舫——中國共產黨的搖籃
5月23日時近正午,中共「一大」會址前,人流如潮,董必武的題詞「作始也簡,將畢也巨」掛在展廳的結尾,面對它的是南湖上那艘精緻的畫舫。
嘉興南湖與大運河相連,分東、西兩部分,形如兩鳥交頸,故雅稱鴛鴦湖。比起杭州西湖來,嘉興南湖顯得小巧而精緻。湖面不大,當年虛稱八百畝,如今經航空攝影精確測定為624畝。放眼望去,湖的四周鑲著一圈依依垂柳。
1921年,7月30日,上海望志路會場遭到破壞後,王會悟與部分代表提前趕到嘉興,在市內張家弄鴛湖旅館租下兩間房,並托旅館的賬房雇了一條遊船。另一部分代表們在第二天到上海北站,乘車南下。陳公博則因30日晚開會時的變故,31日黎明他住宿的大東旅館又發生了一起兇殺案,心有餘悸避走杭州,到靈隱寺安心靜養去了。馬林和尼柯爾斯基不便繼續出席會議,沒有同行。
在嘉興城老城區,記者找到那時被稱作張家弄的馬路。如今嘉興已將其拓寬改稱「勤儉路」。據當地的地方誌專家介紹,舊時張家弄是嘉興城最熱鬧的處所,唱戲的、變把戲的、說書的,濟濟一堂。王會悟當年租下的鴛湖旅館,在當地屬「星級」較高的。然而,它的繁華只能在南湖紀念館的展廳中才能看見了:兩層迴廊式結構,頗有氣派。50年代嘉興舊城改造,鴛湖旅館也隨即灰飛煙滅,向老一輩的人打聽,才知道它的位置是今天勤儉路上的人民劇院。5月25日上午,記者找到人民劇院後門,一群劇院工作人員正在拆洗座套。一位五十來歲的老工人說,鴛湖旅館就是這里,要說它的歷史,那就長了,以前它對面是五芳齋粽子店,熱鬧著呢,後來拆了。
趕往嘉興城的中共「一大」代表,或許當時就從記者所在的位置上,緩步走向南湖的獅子匯渡口,開創了一段偉大的歷史。南湖湖心島煙雨樓如今成了攬勝之地,東南方那艘精緻畫舫停泊岸邊,南湖革命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介紹:「當時紅船就停靠在這前後一百米左右的方位,那時這里是很僻靜的。」
1921年7月31日上午10時左右,代表們先後到達嘉興車站,在南湖附近的鴛湖旅館稍事休息後,借用一葉小舟登上租下的中型畫舫。這一天是陰天,間有小雨,湖面上有四五條遊船,代表們叫船主把船泊在比較僻靜的水域,用篙插住。泊船東南向斜對著南湖湖心島的煙雨樓。湖上細雨如絲,聽來如軍士銜枚急走。王會悟坐在船頭望風。開會時,還特意將帶來的麻將牌倒在桌上,以掩人耳目。船艙里,金碧輝煌,每根柱子都刻著金色盤龍。四壁雕著金色的花卉、耕牛、人物、飛鳥。橫匾上鐫「湖光彩月」。
甩掉跟蹤的密探,遠離人喧車囂的上海,如此安謐,如此秀麗,淺綠色的湖上飄著翠綠色的菱葉,中共「一大」最後一次會議就在這里召開。午後,小遊船增多,湖上到處是留聲機唱京戲的聲音,酒龍詩虎,呼盧喝雉,一派喧鬧。5點左右,湖上出現了一條小艇,代表們以為是政府巡邏艇,曾暫時停止開會,當得知是私人遊艇後,會議照常進行。那張被密探忽視的「廢紙」,成為代表們字斟句酌的文件。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綱領》第一條為:本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黨綱明確地聲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組織原則以及與其他政黨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依據馬克思主義學說為理論建立的。接著在南湖的這艘遊船上,還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並選舉黨的中央機構。
下午6時,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共「一大」圓滿結束,代表們當夜離開嘉興城。
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那艘在波濤中輕輕搖晃的畫舫,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搖籃

㈤ 哪些共產黨大人物都是從國民黨過來的

共和國的驕傲〓十大元帥十大將〓
授銜簡介:
一九五五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了軍銜制。
在中南海懷仁堂,毛主席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帥軍銜;
周恩來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將軍銜。
中國軍隊著名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由此確立!
1、元帥——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縣人
朱德,無論從哪個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帥交椅非他莫屬。
由於在黨史軍史上的地位極為特殊,
今天人們對他的誤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階,1886年生於四川儀隴縣一個農家。少年下田勞作並讀過私塾,20歲時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師范,畢業後回縣城當了體育教員。看到社會黑 暗和時局動盪,他徒步跋涉三個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學日本成為「士官三傑」之一的蔡鍔所主辦的雲南講武堂。在講武堂中,朱德參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會,參加了 辛亥革命。 朱德畢業後,在滇軍中由少尉排長干起,在討袁和軍閥混戰中一直升至少將旅長,名震川滇。當時他與別的將領不同,對黷武爭權深感厭倦,喜好音樂,在家中廣泛 接納青年軍官及學生,並讀過《新青年》等雜志。
1921年,朱德主動離開月收入大洋數以千計的軍界,外出學習。翌年,朱德到上海見到孫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與軍閥結盟。他又見到陳獨秀,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個舊軍隊的將軍想入黨,這使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大感驚訝,盡管鼓勵朱德追求進步,卻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歐,到德國學習戰術,並研究社會主義理論。在那裡,他見到了周恩來。翌年,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共產黨。
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並在軍訓班學習。在那裡,他提出回國後如打不贏就上山,令蘇軍的教官驚訝。 1926年朱德回國後,利用舊關繫到川軍、滇軍中動員北伐,並秘密做共產黨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義時,朱德率領滇軍教育團一部參加,任第九軍副軍長。 起義軍南征潮汕失敗時,他在危境中率領「鐵軍」余部近千人進入粵北、湘南,於1928年4月走上井岡山與毛主席會合,建立了紅四軍並任軍長,成為全國第一 支主力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員。
1930年,朱德成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翌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此後幾十年間,「總司令」在黨內成為朱德的代稱。在紅軍長征時,他有時也擔負具體作戰指揮。
抗戰初期,他率八路軍總部前往太行山前線。1940年回延安後,因年紀已大,主要協助毛主席指揮全局,不過1947年攻克石家莊時他曾親臨前線指揮。
建國後,朱德先後任國家和黨的副主席、人大委員長,1955年授十大元帥時為第一名。
1959年廬山會議上,他不同意給彭德懷那樣定性,被有人說成年老糊塗。「文革」初定林彪為接班人時,他不表贊成,1975年又率先揭發江青,可 見心底如明鏡。 1976年7月,朱德以90歲高齡去世。毛主席曾稱他是「紅司令」,並說,「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帥——彭德懷(1898-1974)湖南省湘潭縣人
彭德懷,在軍史上的地位僅次於朱德,
授銜時是軍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戰軍的代表。
盡管他軍事業績上有勝有敗,但從平江暴動到朝鮮停戰,
一直在第一線從事戰斗指揮,這一點全軍無人可比。
他的軍事造詣並不出色,
但二十多年身經百戰的資歷足以使他傲視群雄,
位列元帥第二理所當然。

3、元帥——林彪(1906-1971)湖北黃崗縣人
林彪,第四野戰軍的代表,
十大元帥中他的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堪稱第一。
但他在十人中的資歷倒數第二,位列第三是
由於當時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黃岡縣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五年考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連長。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營長、團長,第一縱隊司令員,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紅軍大學校長。參加了紅軍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了遼沈、平津等重大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司令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七、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同江青反革命集團互相勾結,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陰謀敗露後,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溫都爾汗地區墜機身亡。
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一九八一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4、元帥——劉伯承(1892-1986)四川開縣人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
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對中國軍隊正規化的影響最大。
白崇禧稱他是「共軍第一號悍將」,
而毛主席對他則別有看法。
授銜時劉伯承在黨內軍內已無實權,
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資歷,二是他在軍中人望甚高,
三是毛主席不會將他對劉的看法公開化。

5、元帥——賀龍(1896-1969)湖南桑植縣人
賀龍,藉助南昌暴動總指揮
和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的資歷成為元帥。
他未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
軍事造詣和戰績沒有任何出色之處。
他創建紅二軍團時有很強的封建宗族色彩,
在十年間洪湖蘇區僅能自保,談不上發展。
後人往往將此歸罪於夏曦洪湖肅反,
其實鄂豫皖蘇區的肅反比洪湖蘇區更為嚴重。
抗戰時一二零師是八路軍的三個師中力量最弱、戰績最小的,
長期擔任預備隊的角色。
賀龍解放戰爭時僅任晉綏軍區司令這一兵團級的職務,
建國後任體委主任。
但如僅就表象認為賀龍一無是處也不客觀,
授銜時他在軍委中位置僅次於彭德懷和林彪,
廬山會議後他更擔任了軍委第二副主席,
成為毛主席牽制林彪的首要人物,
六五年取消軍銜制就出自他的手筆。

6、元帥——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縣人
陳毅,一身代表著南方三年游擊戰、新四軍、
第三野戰軍三個派系。
他是半路出家從軍的文人,軍事造詣有限。
抗戰以來他指揮的較大戰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賴粟裕。
但他在軍中的資歷和地位,
以及他與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人的歷史淵源,
而使得這三個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帥——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縣人
羅榮桓,眾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帥,
代表著政工在軍中的地位,
意味著中國軍隊所特有的中國特色。
在十大元帥中他的資歷最淺,二七年入黨,
從未擔任過戰略方面的最高職。
同時他又是十人中學歷最高的,上過大學。

8、元帥——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縣人
徐向前,同賀龍類似,
藉助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身分成為元帥。
他的資歷僅高於林彪和羅榮桓,
在黃埔一期畢業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
他的軍事業績最顯著之處是曾指揮過一度是紅軍中
最強的紅四方面軍。
但自從指揮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全軍覆沒後,
再不曾有過值得一提的戰績。
解放戰爭時他僅任兵團司令,
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攻克了太原。
由於紅四方面軍這一派系人數眾多,
必須在元帥中有代表人物,
曾為總指揮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選了。

9、元帥——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縣人
聶榮臻,華北野戰軍的代表。
盡管他曾在黃埔軍校任職,
但實際也沒有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
他指揮華北野戰軍同傅作義對峙三年,
沒有出色的戰績。
他一生的軍事業績中,凡輝煌之處往往與林彪有關:
紅軍時期他是紅一軍團政委;
抗戰開始時他擔任一一五師副師長;
平津戰役又是東野與華野聯合作戰,
以至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一位創作員曾經說過:
「要想寫好《聶傳》,先得搞好《林傳》。」

10、元帥——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
葉劍英,沒有派系背景,沒有實際戰績。
由於在十人中名列最後,容易誘發人們揣測。
實際上,因上述幾個因素的制約,
除他之外找不出別人能平衡這個位置了。
確定葉劍英為元帥在於他的特殊地位和資歷,
從北伐直到建國,他一直充當著
「中共軍方在政壇上的代表」這一角色,
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
而在資歷方面,他的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和劉伯承。
自雲南講武堂畢業後,
他在粵軍中長期擔任高級幕僚的職務,
當他協助老蔣率黃埔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時,
林彪還沒進黃埔的大門呢;
長征中他一度接替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
解放戰爭三年,他又任總參謀長直至建國。
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他兩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
二七年七月他向賀龍、葉挺通報朱培德的動態
而直接引發了南昌暴動;
三五年過草地時他的作為又導致了紅軍的公開分裂。
且不說他在以後的歲月中,
對粉碎「四人幫」和華、鄧之爭所起的微妙作用了。
至於他本人軍事造詣與指揮能力如何,歷史沒給他機會證明

十大大將
1、大將——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
粟裕,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
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彪。
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
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
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資歷只能夠和羅榮桓相比。
陳毅代表新四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
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劃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
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
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
這一計劃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
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
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劃才撤銷。
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令。
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面大軍主官的機會,
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2、大將——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
徐海東,陝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
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
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只部隊倖存的指揮者,
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
斯諾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
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
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
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
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
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
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3、大將——黃克誠(1902-1986) 湖南省永興縣人
黃克誠,第四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戰績、資歷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
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
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4、大將——陳賡(1903-1961)湖南省湘鄉縣人
陳賡,第二野戰軍的代表。
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
盡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
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
賀衷寒去了台灣,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5、大將——譚政(1902-1988)湖南省湘鄉縣人
譚政,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
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
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派系平衡無關。

6、大將——蕭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
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
在資歷方面,只提一點就夠了。
當年江西蘇區黨內斗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蕭勁光式的右傾機會主義」。

7、大將——張雲逸(1892-1974)廣東省文昌縣人
張雲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歷而來的。
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
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
在鄧小平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
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
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
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
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
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
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8、大將——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
羅瑞卿,華北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
資歷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
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
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
毛主席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
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
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9、大將——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縣人
王樹聲,紅四方面軍的代表。
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
盡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
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
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
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
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10、大將——許光達(1908-1969)湖南省長沙市人
許光達,做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
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
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
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
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
參謀長李達因資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
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
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
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
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
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
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
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
中國當時在藉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
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
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
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綜合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的每個人的情況來看,
授銜時多種因素都在起著作用,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
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
而是黨內軍內多年來戰爭歷程和人事變遷的綜合平衡。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盡可以對他們每個人品頭論足,
但如果從授銜時的歷史環境出發,
相信這二十個人堪稱是「最佳組合」了。

㈥ 十大將軍是誰

粟裕(1907-1984)
湖南省會同縣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七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連長、營長、支隊長,六十四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紅一軍團教導師政治委員,紅十一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紅十軍團參謀長,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挺進師師長,閩浙軍區司令員。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新四軍江南、蘇北指揮部副指揮,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王樹聲 (1905-1974)

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縣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區、縣農民協會組織部長。一九二七年參與領導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分隊長、大隊黨代表,鄂豫游擊區總預備隊總指揮,紅一軍第一師支隊長、團長,紅四軍第十一師副師長兼三十三團團長,第十一師師長,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師長、軍長,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紅三十一軍軍長,西路軍副指揮,紅九軍軍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冀豫軍區副司令員兼晉冀豫邊區游擊縱隊司令員,太行軍區副司令員兼人民武裝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鄂西軍區司令員、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正當委員,嵩岳軍區副司令員,鄂西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北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司令員,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湖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軍械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二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

許光達(1908-1969)

原名許德華。湖南省長沙市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六年入黃埔軍校學習。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見習排長,同年在寧都加入南昌起義部隊,任排長、代理連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參謀長,第十七師政治委員、師長,紅三軍第八師二十二團團長、八師師長,紅三軍第二十五團團長。一九三二年赴蘇聯,先後入國際列寧主義學院和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一九三七年回國。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中央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衛戍區司令員,中央情報部一室主任,晉綏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八路軍一二0 師獨立第二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二兵團軍長,第二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兼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國防部副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

陳庚(1903-1961)

原名陳庶康。湖南省湘鄉縣人。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四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留校任副隊長、連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討伐陳炯明的東征。一九二六年赴蘇聯學習,次年回國參加南昌起義,任營長。後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機關做情報工作。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第十二師團長、師長,紅軍步兵學校校長,紅軍幹部團團長,陝甘支隊第十三大隊隊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太岳軍區太岳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雲南軍區司令員,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國防部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獎軍銜。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羅瑞卿(1906-1978)

四川省南充縣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一九二八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閩西遊擊大隊大隊長,紅四軍第五十九團參謀長、縱隊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軍政漢委員,紅一軍團保衛局局長,中央紅軍先遣隊參謀長,陝甘支隊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紅一方面軍保衛局局長,紅軍大學教育長、副校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副校長,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北平「軍事調整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參謀長,晉察冀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晉察冀野戰政治委員,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團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長,公安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兼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張雲逸(1892-1974)

原名張運鎰,又名張勝之。廣東省文昌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曾參加辛亥革命和討袁護國戰爭。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戰爭。曾任國民革命軍旅長、師參謀長。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在廣州、香港做黨的秘密工作。一九二九年參與領導百色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兼作戰局局長,粵贛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紅軍總司令部作戰部部長,中央縱隊先遣隊司令員,中革軍委副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三支隊司令員,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華東軍區副司令員,華東軍政大學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廣西軍區司令 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南局第二書記。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八、九、十屆中央委員。

肖勁光 ()

湖南省長沙人。一九二零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一年赴蘇聯學習。一九二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四年回國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六師黨代表。參加了北伐戰爭。一九二七年赴蘇聯入列寧格勒軍政學院學習。一九三零年回國。土地革命戰爭時斯,任閩粵贛軍區參謀長兼政治部主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區政治委員,建黎泰警備區司令員兼紅十一軍政治委員,閩贛軍區司令員兼紅七軍團政治委員,紅三軍團參謀長,中共陝甘寧省委軍事部部長兼紅二十九軍軍長,中共中央軍委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主任,陝甘寧留守兵團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兼南滿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十二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評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徐海東(1900-1970)

湖北省黃陂縣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三十四團任代理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和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黃陂縣區農民自衛軍隊長,中共黃陂縣委軍事部部長兼區委書記、縣赤衛軍大隊長,獨立營營長兼黨代表,黃陂縣補充第六師師長,鄂東警衛二團團長,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四師、第二十七師師長,紅二十七軍第七十九師師長,紅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師長、軍長,紅二十八軍軍長,中共鄂豫陝省委委員代書記,紅十五軍團軍團長,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旅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屆中央委員。

黃克誠 (1892-1974)

湖南省永興縣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國民革命軍任營政治指導員、團政治教官。參加了北代戰爭和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游擊隊黨代表,紅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黨代表、團長,第二路游擊隊司令,紅三軍第四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代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衛生部部長,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二縱隊、第四縱隊政治委員,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四軍第三師師長、政治委員,蘇北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中共蘇北區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西滿軍區副政治委員、司令員,中共西滿分局代理書記,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中共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中共天津市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湖南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二書記。

譚政(1892-1974)

原名譚世銘。湖南省湘鄉縣人。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任文書、書記。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一團秘書,紅四軍軍委秘書長、軍政治部訓練部部長,紅十二軍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第三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國防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回答者:遼北范德依彪 - 江湖少俠 六級 4-21 15:18

1、元帥——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8.jpg[/img][/align]

朱德,無論從哪個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帥交椅非他莫屬。由於在黨史軍史上的地位極為特殊,今天人們對他的誤解也最多。朱德字玉階,1886年生於四川儀隴縣一個農家。少年下田勞作並讀過私塾,20歲時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師范,畢業後回縣城當了體育教員。看到社會黑暗和時局動盪,他徒步跋涉三個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學日本成為「士官三傑」之一的蔡鍔所主辦的雲南講武堂。在講武堂中,朱德參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畢業後,在滇軍中由少尉排長干起,在討袁和軍閥混戰中一直升至少將旅長,名震川滇。當時他與別的將領不同,對黷武爭權深感厭倦,喜好音樂,在家中廣泛接納青年軍官及學生,並讀過《新青年》等雜志。
1921年,朱德主動離開月收入大洋數以千計的軍界,外出學習。翌年,朱德到上海見到孫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與軍閥結盟。他又見到陳獨秀,提出加入中國。一個舊軍隊的將軍想入黨,這使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大感驚訝,盡管鼓勵朱德追求進步,卻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歐,到德國學習戰術,並研究社會主義理論。在那裡,他見到了。翌年,經介紹加入了。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並在軍訓班學習。在那裡,他提出回國後如打不贏就上山,令蘇軍的教官驚訝。 1926年朱德回國後,利用舊關繫到川軍、滇軍中動員北伐,並秘密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義時,朱德率領滇軍教育團一部參加,任第九軍副軍長。起義軍南征潮汕失敗時,他在危境中率領「鐵軍」余部近千人進入粵北、湘南,於1928年4月走上井岡山與會合,建立了紅四軍並任軍長,成為全國第一支主力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員。
1930年,朱德成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翌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此後幾十年間,「總司令」在黨內成為朱德的代稱。在紅軍長征時,他有時也擔負具體作戰指揮。
抗戰初期,他率八路軍總部前往太行山前線。1940年回延安後,因年紀已大,主要協助指揮全局,不過1947年攻克石家莊時他曾親臨前線指揮。
建國後,朱德先後任國家和黨的副主席、人大委員長,1955年授十大元帥時為第一名。
1959年廬山會議上,他不同意給彭德懷那樣定性,被有人說成年老糊塗。「文革」初定林彪為接班人時,他不表贊成,1975年又率先揭發江青,可見心底如明鏡。 1976年7月,朱德以90歲高齡去世。曾稱他是「紅司令」,並說,「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帥——彭德懷(1898-1974)湖南省湘潭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1.jpg[/img][/align]

彭德懷,在軍史上的地位僅次於朱德,授銜時是軍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戰軍的代表。盡管他軍事業績上有勝有敗,但從平江暴動到**停戰,一直在第一線從事戰斗指揮,這一點全軍無人可比。他的軍事造詣並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經百戰的資歷足以使他傲視群雄,位列元帥第二理所當然。

3、元帥——林彪(1906-1971)湖北黃崗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2.jpg[/img][/align]

林彪,第四野戰軍的代表,十大元帥中他的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堪稱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資歷倒數第二,位列第三是由於當時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黃岡縣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五年考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連長。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營長、團長,第一縱隊司令員,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紅軍大學校長。參加了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了遼沈、平津等重大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司令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第七屆中央委員,第七、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同江青反革命集團互相勾結,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陰謀敗露後,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溫都爾汗地區墜機身亡。
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一九八一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4、元帥——劉伯承(1892-1986)四川開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3.jpg[/img][/align]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對中國軍隊正規化的影響最大。
白崇禧稱他是「共軍第一號悍將」,而對他則別有看法。授銜時劉伯承在黨內軍內已無實權,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資歷,二是他在軍中人望甚高,三是不會將他對劉的看法公開化。

5、元帥——賀龍(1896-1969)湖南桑植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4.jpg[/img][/align]

賀龍,藉助南昌暴動總指揮和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的資歷成為元帥。他未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軍事造詣和戰績沒有任何出色之處。他創建紅二軍團時有很強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間洪湖蘇區僅能自保,談不上發展。後人往往將此歸罪於夏曦洪湖肅反,其實鄂豫皖蘇區的肅反比洪湖蘇區更為嚴重。抗戰時一二零師是八路軍的三個師中力量最弱、戰績最小的,長期擔任預備隊的角色。
賀龍解放戰爭時僅任晉綏軍區司令這一兵團級的職務,建國後任體委主任。但如僅就表象認為賀龍一無是處也不客觀,授銜時他在軍委中位置僅次於彭德懷和林彪,廬山會議後他更擔任了軍委第二副主席,成為牽制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軍銜制就出自他的手筆。

6、元帥——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7.jpg[/img][/align]
陳毅,一身代表著南方三年游擊戰、新四軍、第三野戰軍三個派系。他是半路出家從軍的文人,軍事造詣有限。抗戰以來他指揮的較大戰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賴粟裕。但他在軍中的資歷和地位,以及他與、、朱德等人的歷史淵源,而使得這三個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帥——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5.jpg[/img][/align]

羅榮桓,眾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帥,代表著政工在軍中的地位,意味著中國軍隊所特有的中國特色。在十大元帥中他的資歷最淺,二七年入黨,從未擔任過戰略方面的最高職。同時他又是十人中學歷最高的,上過大學。

8、元帥——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6.jpg[/img][/align]

徐向前,同賀龍類似,藉助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身分成為元帥。他的資歷僅高於林彪和羅榮桓,在黃埔一期畢業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軍事業績最顯著之處是曾指揮過一度是紅軍中最強的紅四方面軍。但自從指揮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全軍覆沒後,再不曾有過值得一提的戰績。解放戰爭時他僅任兵團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攻克了太原。由於紅四方面軍這一派系人數眾多,必須在元帥中有代表人物,曾為總指揮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選了。

9、元帥——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9.jpg[/img][/align]

聶榮臻,華北野戰軍的代表。盡管他曾在黃埔軍校任職,但實際也沒有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他指揮華北野戰軍同傅作義對峙三年,沒有出色的戰績。他一生的軍事業績中,凡輝煌之處往往與林彪有關:紅軍時期他是紅一軍團政委;抗戰開始時他擔任一一五師副師長;平津戰役又是東野與華野聯合作戰,以至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一位創作員曾經說過:「要想寫好《聶傳》,先得搞好《林傳》。」

10、元帥——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0.jpg[/img][/align]

葉劍英,沒有派系背景,沒有實際戰績。由於在十人中名列最後,容易誘發人們揣測。實際上,因上述幾個因素的制約,除他之外找不出別人能平衡這個位置了。確定葉劍英為元帥在於他的特殊地位和資歷,從北伐直到建國,他一直充當著「中共軍方在政壇上的代表」這一角色,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而在資歷方面,他的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和劉伯承。自雲南講武堂畢業後,他在粵軍中長期擔任高級幕僚的職務,當他協助老蔣率黃埔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時,林彪還沒進黃埔的大門呢;長征中他一度接替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解放戰爭三年,他又任總參謀長直至建國。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他兩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賀龍、葉挺通報朱培德的動態而直接引發了南昌暴動;三五年過草地時他的作為又導致了紅軍的公開分裂。且不說他在以後的歲月中,對粉碎「四人幫」和華、鄧之爭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於他本人軍事造詣與指揮能力如何,歷史沒給他機會證明。
回答者:huanwei2004 - 門吏 二級 4-21 15:19

粟裕 王樹聲 許光達 陳庚 羅瑞卿 張雲逸 肖勁光 肖勁光 徐海東 黃克誠
譚政
回答者:紅太陽1210 - 試用期 一級 4-21 15:23

粟裕(1907-1984)
湖南省會同縣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七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連長、營長、支隊長,六十四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紅一軍團教導師政治委員,紅十一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紅十軍團參謀長,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挺進師師長,閩浙軍區司令員。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新四軍江南、蘇北指揮部副指揮,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王樹聲 (1905-1974)

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縣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區、縣農民協會組織部長。一九二七年參與領導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分隊長、大隊黨代表,鄂豫游擊區總預備隊總指揮,紅一軍第一師支隊長、團長,紅四軍第十一師副師長兼三十三團團長,第十一師師長,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師長、軍長,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紅三十一軍軍長,西路軍副指揮,紅九軍軍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冀豫軍區副司令員兼晉冀豫邊區游擊縱隊司令員,太行軍區副司令員兼人民武裝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鄂西軍區司令員、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正當委員,嵩岳軍區副司令員,鄂西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北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司令員,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湖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軍械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二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

許光達(1908-1969)

原名許德華。湖南省長沙市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六年入黃埔軍校學習。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任見習排長,同年在寧都加入南昌起義部隊,任排長、代理連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參謀長,第十七師政治委員、師長,紅三軍第八師二十二團團長、八師師長,紅三軍第二十五團團長。一九三二年赴蘇聯,先後入國際列寧主義學院和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一九三七年回國。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中央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衛戍區司令員,中央情報部一室主任,晉綏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八路軍一二0 師獨立第二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二兵團軍長,第二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兼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國防部副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

㈦ 十大元帥是誰

我軍十大元帥vs三國十大元帥

一九五五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了軍銜制。在中南海懷仁堂,毛澤東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帥軍銜;周恩來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將軍銜。中國軍隊著名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由此確立。從那時起,人們對這十大元帥和十大將就有了說不完的話題。人們談論最多的一點就是,他們中的一些人是否具備享有這種殊榮的功績和能力。從這些風雲顯赫的人物的履歷和當時各自擔任的職務,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授銜的決策受到了幾個因素的制約:一、名額有限;二、各人當時的職務。三、各人資歷在黨內軍內的深淺。四、各人的軍事業績。五、領袖人物對各人的好惡。六、軍內各個派系的平衡。這六個因素中,第一點是數量因素,沒有變通的餘地,從雙「十」這個數字就可看出這一點了;第五點的作用最小,毛澤東不會把復雜的人際關系通過軍銜完全表現在公眾面前;第二、三、四點主要體現在排名坐次上。而作用最大的是第六點。中國軍隊的山頭派系是歷史上形成的,雖比不上老蔣的國軍那麼根深蒂固和明目張膽,但也總是一塊心病,在中國傳統的背景下,共產黨人也難以免俗。軍內大的派系基本上是紅軍時期的三個方面軍、南方三年游擊戰加上陝北方面;抗戰中的八路軍、新四軍;解放戰爭中的五個野戰軍,這幾大派系直接影響到了元帥和大將的授予與否。至於其他幾個小的派系,對最高級的軍銜授予不起作用,加上歷史、人員種種因素錯綜復雜,在授上、中、少將時都顧不上平衡了……人選的決定過程拖了很久……而直到朝鮮戰爭結束了兩年之後,人選才最後確定……分別看看顯赫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就可明了其中的微妙所在了。朱德,無論從哪個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帥交椅非他莫屬。由於在黨史軍史上的地位極為特殊,今天人們對他的誤解也最多。要說明這一點,因內容太多,本文的篇幅不夠,當另外寫一篇專論。諸葛亮,無論從哪個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帥交椅非他莫屬。由於在黨史軍史上的地位極為特殊,今天人們對他的誤解也最多。要說明這一點,因內容太多,本文的篇幅不夠,當另外寫一篇專論。匹配程度:7彭德懷,在軍史上的地位僅次於朱德,授銜時是軍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戰軍的代表。盡管他軍事業績上有勝有敗,但從平江暴動到朝鮮停戰,一直在第一線從事戰斗指揮,這一點全軍無人可比。他的軍事造詣並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經百戰的資歷足以使他傲視群雄,位列元帥第二理所當然。曹操,在軍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是曹魏軍團的大老闆,又是合擊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的代表。盡管他軍事業績上有勝有敗,但從剿滅黃巾到漢中戰役(最後一戰是什麼我記不清了),一直在第一線從事戰斗指揮,這一點全軍無人可比。他並不總是用兵如神,曾被呂布張綉馬超之流殺得一敗塗地,但二十多年身經百戰的資歷足以使他傲視群雄,位列元帥第二理所當然。匹配程度:8林彪,第四野戰軍的代表,十大元帥中他的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堪稱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資歷倒數第二,位列第三是由於當時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陸遜,孫吳軍團的代表.十大元帥中他的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堪稱一流.但他在十人中的資歷名列倒數,守江口拜大將前資歷極淺.位列第三是由於他是十人中除諸葛亮外唯一的三軍總統帥(軍閥本人不計).匹配程度:8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對中國軍隊正規化的影響最大。白崇禧稱他是「共軍第一號悍將」,而毛澤東對他則別有看法。授銜時劉伯承在黨內軍內已無實權,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資歷,二是他在軍中人望甚高,三是毛澤東不會將他對劉的看法公開化。馬超,西涼軍團的代表.他的名字對敵軍的威懾力僅次於諸葛亮.他在統率騎兵和自身武藝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對蜀軍團和平接收成都的影響最大.天下皆稱他是」錦馬超」.而劉備對他別有看法,始終心存懷疑.歸蜀後馬超在蜀軍團內已無實權.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為他打得曹操割須棄袍的資歷,二是他在軍中威名甚高,三是劉備不會將他對馬的看法公開化.匹配程度:5賀龍,藉助南昌暴動總指揮和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的資歷成為元帥。他未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軍事造詣和戰績沒有任何出色之處。他創建紅二軍團時有很強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間洪湖蘇區僅能自保,談不上發展。後人往往將此歸罪於夏曦洪湖肅反,其實鄂豫皖蘇區的肅反比洪湖蘇區更為嚴重。抗戰時一二零師是八路軍的三個師中力量最弱、戰績最小的,長期擔任預備隊的角色。賀龍解放戰爭時僅任晉綏軍區司令這一兵團級的職務,建國後任體委主任。但如僅就表象認為賀龍一無是處也不客觀,授銜時他在軍委中位置僅次於彭德懷和林彪,廬山會議後他更擔任了軍委第二副主席,成為毛澤東牽制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軍銜制就出自他的手筆。呂蒙,藉助白衣渡江和孫吳軍團都督的資歷成為元帥。他未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靠自學奮發才擺脫」吳下阿蒙」的狀態。他復奪荊襄有很強的偷襲色彩。在東吳三任都督(過渡性的魯肅不計)中統率相對最弱、戰績相對最小。英年早逝,早早退出三國戰爭的第一線.匹配程度:4陳毅,一身代表著南方三年游擊戰、新四軍、第三野戰軍三個派系。他是半路出家從軍的文人,軍事造詣有限。抗戰以來他指揮的較大戰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賴粟裕。但他在軍中的資歷和地位,以及他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的歷史淵源,而使得這三個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呂布,一身代表著丁原/董卓/呂布三個派系.他是半路出家做軍閥的將領,軍事造詣有限.他指揮的較大戰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賴陳宮.但呂布虎牢關獨抗十八路諸侯威震天下,以他在軍中的資歷和地位,以及他與董卓父子相稱的歷史淵源,而使得這三個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陳宮.匹配程度:7羅榮桓,眾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帥,代表著政工在軍中的地位,意味著中國軍隊所特有的中國特色。在十大元帥中他的資歷最淺,二七年入黨,從未擔任過戰略方面的最高職。同時他又是十人中學歷最高的,上過大學。陳群,眾所周知他是文官,代表著內政建設在軍中的地位,意味著中國軍隊所特有的中國特色。在十大元帥中他的資歷最淺,從未擔任過戰略方面的最高職。同時他又是十人中政治力最高的,創立並推行過」九品中正制」。徐向前,同賀龍類似,藉助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身分成為元帥。他的資歷僅高於林彪和羅榮桓,在黃埔一期畢業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軍事業績最顯著之處是曾指揮過一度是紅軍中最強的紅四方面軍。但自從指揮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全軍覆沒後,再不曾有過值得一提的戰績。解放戰爭時他僅任兵團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攻克了太原。由於紅四方面軍這一派系人數眾多,必須在元帥中有代表人物,曾為總指揮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選了。袁紹,藉助袁紹軍團總指揮的身分成為元帥.他的最顯著之處是曾統率過一度是天下最強的袁紹軍團.但自從在官渡全軍覆沒之後,再也不曾有過值得一提的戰績.由於袁紹軍團名聲顯赫,人數眾多,必須在元帥中有代表人物,身為大老闆的袁紹就是最佳人選了.匹配程度:6馬超,藉助西涼軍團總指揮的身分成為元帥.他在蜀軍團中的資歷遠不如關張,西川本土勢力集團,荊襄勢力集團.他的軍事業績最顯著之處是曾指揮過一度是天下騎兵最強的西涼軍團.但自從被曹操殲滅之後,再也不曾有過值得一提的戰績(夜戰張飛只是匹夫之勇).歸蜀後他僅有個五虎上將的虛名,在不痛不癢的地方守關(具體哪裡我記不清了). 由於西涼軍團名聲顯赫武將眾多,必須在元帥中有代表人物,曾為總指揮的馬超就是最佳人選了.匹配程度:6聶榮臻,華北野戰軍的代表。盡管他曾在黃埔軍校任職,但實際也沒有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他指揮華北野戰軍同傅作義對峙三年,沒有出色的戰績。他一生的軍事業績中,凡輝煌之處往往與林彪有關:紅軍時期他是紅一軍團政委;抗戰開始時他擔任一一五師副師長;平津戰役又是東野與華野聯合作戰,以至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一位創作員曾經說過:「要想寫好《聶傳》,先得搞好《林傳》。」孫權,孫吳軍團的代表。盡管他也算名將之後,但實際也沒有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他指揮東吳軍隊同張遼在合肥對峙若干年(我記不清了),沒有出色的戰績。他一生的業績中,凡輝煌之處往往與手下的都督有關:赤壁時期他是靠周瑜;復奪荊襄時期他是靠呂蒙;抗擊西蜀又是靠陸遜,以至於KOEI的一位創作員曾經說過:「要想寫好《吳傳》,先得搞好《都督傳》。」匹配程度:6葉劍英,沒有派系背景,沒有實際戰績。由於在十人中名列最後,容易誘發人們揣測。實際上,因上述幾個因素的制約,除他之外找不出別人能平衡這個位置了。確定葉劍英為元帥在於他的特殊地位和資歷,從北伐直到建國,他一直充當著「中共軍方在政壇上的代表」這一角色,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而在資歷方面,他的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和劉伯承。自雲南講武堂畢業後,他在粵軍中長期擔任高級幕僚的職務,當他協助老蔣率黃埔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時,林彪還沒進黃埔的大門呢;長征中他一度接替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解放戰爭三年,他又任總參謀長直至建國。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他兩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賀龍、葉挺通報朱培德的動態而直接引發了南昌暴動;三五年過草地時他的作為又導致了紅軍的公開分裂。且不說他在以後的歲月中,對粉碎「四人幫」和華、鄧之爭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於他本人軍事造詣與指揮能力如何,歷史沒給他機會證明。賈詡,沒有派系背景(投靠過五個軍閥),沒有實際戰績。由於在十人中名列最後,容易誘發人們揣測。實際上,因上述幾個因素的制約,除他之外找不出別人能平衡這個位置了。確定賈詡為元帥在於他的特殊地位和資歷,從李郭兵犯長安直到曹操立太子,他一直充當著「專為弱勢方出陰著的高級幕僚」這一角色,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而在資歷方面,他的軍事生涯僅次於曹操和呂布。當他挑動李傕郭汜率涼州兵東征長安時,諸葛亮還在南陽種地呢;李郭交兵長安動盪之時他一度是漢獻帝的首席智囊;曹魏時期,他又任高級智囊直至逝世。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他兩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張綉獻計而直接引發了宛城事變;官渡之戰前他的作為又導致了張綉倒向曹操一方。且不說他在以後的歲月中,對曹丕曹植的太子之爭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於他本人軍事造詣與指揮大兵團的能力如何,歷史沒給他機會證明。匹配程度:8從十大元帥的各人背景看,哪一個都動不得,十大將換誰上來都會引發新的不平衡。

㈧ 程門立雪的程指的是什麼代理學家

北宋理學創始人程顥、程頤兄弟是河南洛陽人,生於湖北武漢黃陂區。[2]
這則成語里的「程」就是指著名理學家、「鳳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頤。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被世人稱為「二程夫子」。[2]
據史料記載,北宋理學創始人程顥、程頤兄弟曾在黃陂生活16年,留下了多處遺跡,如「程門立雪」、「聰明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黃陂區黨史辦退休幹部陳瑞華和區文化館原館長黎世炎對「二程」的研究始於1994年。10年中他們跋涉千里、查閱史料百萬字,走遍了黃陂及周邊地區,經核對證實,分居在黃陂的「二程」後裔實屬嫡系。他們自「二程」祖父於宋太平興國年間來黃陂,到2004年,已有40代子孫,分居在黃陂的35個灣組,多達1.5萬人。周邊的孝昌縣豐山鎮、紅安縣二程鎮等處,也居住著少量「二程」後裔。
兩位老人對「二程」的研究引起了史學界的關注,市圖書館研究員、文史專家徐明庭對「二程」後裔的考證與發現給予了肯定。他們的論文《對「二程」夫子在黃陂人文資源的考察》,也引起了美英等國漢學家關注,並贊頌兩位老人為「二程」新儒學研究拓寬了新視野。[2]
「程子讀書台,在縣東五里,宋慶歷年間,二程讀書於此。」程子讀書台又名「鳳凰台」,因相傳在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鳳集於東崗,產九子於其上而得名。二程在黃陂學習、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時即讀書於其台之樓上,故也名程台。「其樓曰夜月樓,虛窗晃明,美景澄清,無屋舍煙火之湊密、兒童雞犬之聲雜,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學,伊洛學派亦肇基於孝感」。程頤十八歲後,游伊洛、進太學,就學於周敦頤,著《顏子好學論》等書,逐步創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學流派,形成獨樹一幟的「程朱理學」,其學說受到許多名彥碩儒的推崇。
程是指宋代理學家程頤。立雪是指學徒站在雪中虔誠求道。「程門立雪」的原意是說: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站著。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求教。
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他與兄長程顥都是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被世人稱為二程。他們出身於官宦世家。兄長程顥字伯淳,長期居住洛陽聚徒講學;程頤前後從事講學和著書達30餘年。二程思想各有側重,程顥著有《定性書》、《識仁篇》等,程頤則有《易傳》、《顏子所好何學論》傳世。因二人在重大問題上意見一致,後人對他們的思想言論不加細分,便將兩人的語錄和著作合編成《二程全書》。
二程故里。村東還遺存有石碑一座,上書「聖旨」,下書「兩程故里」。村中遺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學堂大殿和兩座講堂,「程門立雪」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
程顥、程頤在前人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學思想。他們認為:世界的本原是「道」,萬事萬物都是由「道」派生出來的,君王要治理好國家,必須「行以順道」,以德為主,與法制兼顧。這些思想自成一家,獨成體系。後人就把他們創立的這套思想體系稱為伊洛學派。後來,經過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終使二程的理學思想發展為「程朱理學」。

㈨ 我國十大元帥和十大將軍都是誰

1、元帥——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縣人
2、元帥——彭德懷(1898-1974)湖南省湘潭縣人
3、元帥——林彪(1906-1971)湖北黃崗縣人
4、元帥——劉伯承(1892-1986)四川開縣人
5、元帥——賀龍(1896-1969)湖南桑植縣人
6、元帥——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縣人
7、元帥——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縣人
8、元帥——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縣人
9、元帥——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縣人
10、元帥——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

1、大將——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1.jpg[/img][/align]
粟裕,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彪。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而且他的資歷只能夠和羅榮桓相比。陳毅代表新四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粟裕只能委屈了。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劃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這一計劃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劃才撤銷。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令。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面大軍主官的機會,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2、大將——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2.jpg[/img][/align]

徐海東,陝北方面的代表,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只部隊倖存的指揮者,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斯諾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3、大將——黃克誠(1902-1986) 湖南省永興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3.jpg[/img][/align]

黃克誠,第四野戰軍的代表。他的戰績、資歷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4、大將——陳賡(1903-1961)湖南省湘鄉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4.jpg[/img][/align]

陳賡,第二野戰軍的代表。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盡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賀衷寒去了,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5、大將——譚政(1902-1988)湖南省湘鄉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5.jpg[/img][/align]

譚政,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派系平衡無關。

6、大將——蕭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6.jpg[/img][/align]

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在資歷方面,只提一點就夠了。當年江西蘇區黨內斗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做「蕭勁光式的右傾機會主義」。

7、大將——張雲逸(1892-1974)廣東省文昌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7.jpg[/img][/align]

張雲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歷而來的。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在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
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8、大將——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8.jpg[/img][/align]

羅瑞卿,華北野戰軍的代表。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資歷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9、大將——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09.jpg[/img][/align]

王樹聲,紅四方面軍的代表。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盡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10、大將——許光達(1908-1969)湖南省長沙市人

[align=center][img]http://ccd.zjol.com.cn/images/twzs/sddj010.jpg[/img][/align]

許光達,做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參謀長李達因資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
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中國當時在藉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閱讀全文

與黃陂黨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