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花木蘭是虛構出來的人物嗎如果真的在歷史上有記載的話,可以詳細的說明她的歷史嗎
一種傳說,目前來說是虛構的。
《木蘭辭》說的是木蘭從軍的故事,但並沒有說木蘭姓花。
木蘭的姓氏:
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木蘭姓花,源於明朝的戲劇: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徐渭已經交代的很清楚了,姓花,是他自己編的。
2. 中國歷史上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嗎
我認為花木蘭在歷史當中極大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更適合當做一個故事去聽一聽,當一個傳奇故事去看,可能會更好一些。理由有如下幾點:
第一是因為花木蘭最早出自明朝才子徐文長的劇本里,劇本里寫的木蘭姓花,然後這個劇本被戲班子所用,改編成戲劇四處演出,然後一傳再傳,廣為人知影響遠大,所以有了現在的花木蘭這個名字。
第四就是古代參軍是要查軍籍的,如果查戶口對不上,年紀相差太大,就算化妝去遮蓋那差別也不是一星半點兒,很難去湊合頂替的。古代人不會連男女都不分吧,未出閣的姑娘和壯年老頭,還是差別有點大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望採納,謝謝。
3. 黃陂縣清朝最後一個縣官是誰
一、黃陂縣清朝最後一個縣官是知縣劉昌緒。主持編修《黃陂縣志》。
二、簡介:
黃陂區(Huangpi),是湖北省武漢市市轄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面積2261平方公里,地跨東經114°09′—114°37′,北緯30°40′—31°22′。2016年,戶籍人口113.28萬人。黃陂是武漢面積最大、生態環境最好的城區,是長江新城和武漢臨空經濟區核心區。區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下轄15個街道、1鄉、1場、3個開發區。
黃陂是一座有4400年築城史、1800餘年建置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無陂不成鎮」的深厚文化積淀。素有「千年古郡、木蘭故里、濱江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譽,擁有盤龍城,木蘭文化,二程、辛亥首義四大文化名片。黃陂是湖北省第一台鄉,第二僑鄉,華僑華裔和港澳台同胞超過30萬人。商代盤龍城遺址是武漢城市之根;5A級景區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為武漢之肺。
4. 花木蘭是哪裡人
《黃陂縣志》中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牧,在唐武宗會昌三年游木蘭山,祭拜木蘭廟,並且還寫了《題木蘭廟》一詩,即「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由此可見,早在唐代的時候,黃陂就有木蘭山和木蘭廟,很顯然是紀念花木蘭的,後來又設立了木蘭縣。
另外,在木蘭山的北坡還有將軍墳,上刻「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除此之外,還有專家經過考證,說「唧唧復唧唧」中的「唧唧」,其實是黃坡當地的方言,如此也就能說明木蘭故里在武漢黃坡。
5. 花木蘭有真人嗎或者是誰的替身
有真人!不過她的名字比較有爭議!
姓氏解析
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可見,木蘭本姓朱,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關文獻、實物、 傳記三重證據。
故里探尋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後。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並不認可。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陝西延安四個地方。虞城由娘娘廟改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家鄉;黃陂由木蘭樹稱木蘭山,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故里;延安在黃河西邊百餘里,也可「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那裡有座萬花山,也被附會為木蘭故里。以上三地都認為木蘭是隋朝或唐朝人。
6. 花木蘭歷史原型是誰
確有其人不過,木蘭其實姓朱,是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文獻、實物、口傳三重證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應該有歷史原型然後加上了民間虛構,畢竟根據就一個《木蘭辭》,裡面描述的情節也很電影化(什麼代父出征,建功而還之後同袍們都沒發現是個女的)。但木蘭辭能流傳這么廣可見也不全是胡扯,畢竟中國歷史上能征善戰的女性很多。
花木蘭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一位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目前來說,真實性不詳,不能說是完全虛構,但是其原型尚有爭議。
關於花木蘭,有很多不算是文學作品的書籍(紀錄、縣志)都有記載,由此而論似乎其人存在(起碼是有原型的);但是各處記載存在很大的分歧,給人感覺有虛構和文飾的成分,所以若說其真實存在,似乎也缺乏證據。
花木蘭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她姓花朱韓任還是姓什麼還有待商榷。流傳最廣泛的一個是說姓花。
但是關於花木蘭,從一點來看,花木蘭的出生時間,歷史上有兩個,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參加了破柔然之戰。
7. 程顥、程頤到底是哪裡人
他們就在湖北武漢的前川一小旁邊的文交巷裡住的。
8. 花木蘭姓什麼
史料沒有確切記載。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回蘭答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9. 新洲朱城
雙龍鎮歷史源流
雙龍鎮亦稱朱城寨、大城潭。東臨灄水、民舍座北朝南,南倚小寨山,古護城河環繞村莊,總面積約800畝。關於雙龍鎮等稱謂,筆者多年研究的初步結論是:隋唐時,此處叫朱城寨,意思是朱姓人在這里築的城寨。明時又叫過大城潭,即灄水河深潭旁修築了一座大城(其實不大)。叫雙龍鎮,是因此處地貌形似二龍戲珠之狀,其稱謂是隋唐之前,可見雙龍鎮歷史的悠久。
雙龍鎮歷史的確悠久。考古發掘和案頭研究的資料表明:西周時,這里已有先民棲息。到漢代,雙龍鎮已成為方圓數十里較繁華的集鎮。「當街鋪面百十家,商賈運貨有驢馬」為當時的寫照。基於繁華,村民諶文坤等老人談到歷史上曾在雙龍鎮設過縣治等事。據《黃陂縣志》記載:漢至隋,黃陂曾稱西陵、木蘭、梁興等縣名。古木蘭治所在黃陂,史書上早有記載。《南齊書、州郡志》載:南齊司州安蠻左郡轄七縣,第一個便是木蘭縣。當時,木蘭縣管轄包括今黃陂北部和紅安縣的西南地區,治所就在灄水河東的雙龍鎮。
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歷史地理學家譚騏驤更明確地把古木蘭縣縣址標在黃陂灄水上中游處,而雙龍鎮正好處於這個位置。這就使古木蘭縣治所在黃陂,或說在黃陂雙龍鎮的說法更具權威性。從地理位置、軍事位置、商貿集散活動等方面分析,這也是極可能的。一、古時灄水水道十分發達,不但河寬河深水清,且離長江近便;二、雙龍鎮瀕臨灄水,不但築有石城,且有寬闊的護城河,易守難攻,為兵家必爭之地,宜於設置重要的政權機構;三、雙龍鎮北近豫皖,與本省紅安、大悟毗鄰,水陸交通便利,是最佳的商品集散地。我們從大寨山遺留下的眾多粗繩紋板瓦等分析,當時這里的建築十分豪華,很可能是統治者在此設置過政權機構,而不是一般的民間住宅建築所為。由此,還可以推斷,雙龍鎮護城河最遲在唐初就有了。爾後,在宋元及明前期,均進行過拓寬與掘深。
談到雙龍鎮歷史,幾年前該村的諶才卓老人曾說:古時候,雙龍鎮就被譽為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不但出了木蘭將軍這樣的大英雄、大貴人,古時還有大貴人和達官顯臣來過這里。諶老之說,民間確有所傳。雙龍鎮東北一里許有一觀音寺,隋唐時,觀音寺就十分著名。隋末,南陽王伍雲召兵敗韓擒虎、宇文成都之手後,隱居大悟山紫竹寺為僧,取法號喪吉。紫竹寺距觀音寺七十里,他應醉月長老之約到觀音寺講解經義。喪吾曾贊此處「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蘭山聳翠於前,柏籠橫枕於背後,為西陵第一名勝。」貞觀時,開國元戎鄂國公尉遲恭受太宗皇帝李世民之命督鄂時,曾多次來雙龍鎮觀音寺。尉遲恭來觀音寺,一是祭奠救過他命的好友朱若虛,二是會從紫竹寺來此的喪吾和尚,三是請醉月長老為他講解經義。這些正史乏見的故事,雖不足為歷史事實,但其說有接近於歷史的一面。所謂接近歷史,譬如喪吾對雙龍鎮的那些贊頌,方方面面就說得十分真實准確。
座談了解雙龍鎮歷史時,年近古稀的諶文書、胡升喜等老人補充說:祖祖輩輩世代相傳,漢代就有雙龍鎮的叫法。此說真實與否並不重要,但至少能說明雙龍鎮是極其古老的。隋唐時,由於朱若虛、朱天祿父子在朝廷和地方為官,並在此處承頭築城修寨,也就印證了朱城寨之說實有其事。民間還相傳:北宋時期,因戰敗、流亡的定遠縣官吏,曾一度攝政雙龍鎮。洪武初,明地方政府在原城寨的基礎上,對城寨進行了擴建,在大寨頂巔增修了一座烽火台,並設巡檢司於雙龍鎮。以「遏察奸偽、期在士民樂業、商旅無艱、鎮靜一方……」在雙龍鎮設巡檢司,這是很多老人都知道的事實。所以,不少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雙龍鎮出生的老人仍一直稱雙龍鎮為大城司。據傳,大城巡檢司公署是一幢上下兩重的線石青磚屋。清咸豐年間,看管此屋的老人烤火睡著後,炭火燒著了火盆旁的乾柴,公署被燒毀。咸豐末同治初又復建。清同治時,大城譚司巡檢為方家 。
清代至民國初年,清政府和民國政府一直在雙龍鎮設有驛站和鹽局。據傳:雙龍鎮驛站的最後一塊匾牌為清軍提督、後擢升為台灣巡撫的劉銘傳所題。同治5年(1866年),劉銘傳率清軍追捻軍經雙龍鎮,扎營時,驛役磨墨請他題寫了「大城潭驛站」幾個字。民國初年,湖北督軍王占元微服觀看了木蘭山農歷八月開山門迎香客的廟會後,還尋訪了雙龍鎮。王督軍到雙龍鎮,主要是沖著歷史上是否有木蘭其人,是不是雙龍鎮人兩個問題而來。王督軍雙龍鎮之行,自然不會有什麼結論。民國21年,國民黨第十軍軍長徐源泉回新洲倉埠省親後去河南,中途曾在雙龍鎮作了短暫的停留。在雙龍鎮,徐源泉在鹽局老闆計某的陪同下,拜謁了觀音寺。並為觀音寺題寫了「慈悲為懷、利益眾生」的匾牌。對此,已故黃陂知名紳士胡秋原的父親胡康民曾說:雙龍鎮雖不大,但關注他的人物不小。
木蘭將軍與雙龍鎮
今年二月二日,中央電視台第七套節目,在《國防時空》欄目播放了《荊楚行——英雄木蘭》專題片。該片於2003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在雙龍鎮拍攝。該片播放後,社會反映較大。由此,一個關於木蘭身世、姓氏、故里、生卒年代等老話題,亦又成為雙龍鎮民眾談論的熱點。
為中央電視台《荊楚行——英雄木蘭》作解講的雙龍鎮村民諶文書老人說:歷史上的花木蘭就出生在雙龍鎮,本姓朱。木蘭祖父叫朱若虛,父親叫朱天祿。1998年,筆者到雙龍鎮采風時,村民諶才卓老人對此說得更詳細。他說:朱若虛是個文官,先為隋文帝楊堅幕僚,後隨唐公李淵鎮守太原,為高祖器重的大臣,貞觀初後賦閑在家潛心研究佛經道典。木蘭的父親叫朱天祿。天祿憨厚正直,貞觀時為雙龍鎮千戶。他為官清廉,樂善好施。諶文書、諶才卓所講與明《木蘭古傳》上「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人、姓朱、父壽甫、又名異、天祿、母桂珍」的記載是吻合的。清同治十年(1871年)編纂的《黃陂縣志》上也有「湖廣省黃州府黃陂縣木蘭山有朱異家住其下,其女代父從征,功封木蘭將軍」的記載。這個記載,原自明萬曆時曾任都察院右御史、遼東巡撫張濤的一篇奏疏。諶才卓老人還談到,雙龍鎮東城門橋頭原有石碑一塊。石碑高約1.9米、寬1.2米、厚8寸。碑正面有「木蘭將軍雙龍鎮人」等字。背面文字記載的是修建東城門橋時,雙龍鎮朱諶陳等姓人捐資的情況。諶才卓老人還說:東城門橋頭的那塊碑大部分埋在土裡,是他1946年冬挖樹蔸時發現的。當時,他根本沒想到這塊碑有什麼意義和作用。石碑裸露地面後,大約沒過一年的時間,就被人砸碎了,而今連塊碎片也找不到。
談到木蘭與雙龍鎮,1982年,黃陂著名鼓書藝人胡志高先生曾對筆者說,民國時期(大約是1939年),黃陂名人、原荊襄水師統制趙南山曾對他講:木蘭將軍應是黃陂人,是北鄉雙龍鎮人。趙南山還說:他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任留學生監督前,曾看過一本木刻本《木蘭傳》。木刻《木蘭傳》中說:木蘭將軍,木蘭山北,灄水河東雙龍鎮人,姓朱,年少替父從征雲雲。1999年9月,筆者到雙龍鎮采風,年愈五十的村民朱衛華講他是朱若虛的後裔。他說:「木蘭是雙龍鎮人。她就出生在我家後面的朱家檯子屋。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我們也還要這樣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木蘭是民族的自豪,更是雙龍鎮朱姓人的自豪。」
筆者對朱衛華說:「現在黃陂境內的朱姓人,幾乎全是明洪式時由江西吉安等地遷徒而來的。你是這里的土著嗎?」
朱衛華的愛人彭雲花說:「談歷史不能隨意遍造。我們這里關於木蘭的故事很多,她就出生於雙龍鎮的朱家檯子屋。」
談到這個問題時,諶文書老人說:雙龍鎮的朱諶胡三姓人,都是土著,不是明時由江西遷徒而來的。歷史事實是不是如此,這還有待考證。
木蘭將軍與雙龍鎮,雙龍鎮與木蘭將軍,正如村民彭雲花所言,這里與木蘭相關的故事傳說很多。如觀音寺,相傳木蘭六七歲時,常到寺里「偷聽」喪吾和尚與醉月長老講解經義;大寨小寨山和大城潭邊的河灘,傳說木蘭替父從軍前,常到這些地方習武練功。實在地說,這些也只能作為傳說,不能作為真實的歷史。因為,根本無法找出佐證和事實證據。2004年6月1日,在黃陂區文聯暨黃陂作家協會成立大會上,著名詩人韋啟文先生曾說:歷史上是否有木蘭其人,是不是黃陂人,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韋先生所說是客觀公正的。作為黃陂人,我們認為:如若歷史上實有木蘭其人的話,她就是雙龍鎮人。
雙龍鎮史跡的破壞保護與遺存
隋唐五代宋時期,灄水流域雖有多次的戰爭,但對雙龍鎮尚未造成大的破壞。雙龍鎮名勝古跡遭受大的破壞,是由元明時期開始的。
元明相交之際,戰亂頻繁,雙龍鎮的名勝古跡開始遭受大面積、嚴重的破壞。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徐壽輝部將率一支紅巾軍與元軍在灄水中下游展開了長達數月之久的拉鋸戰。元軍在進攻雙龍鎮時,炸城堡、挖城門、燒民房、毀道路、填護城河、鑿木船,流竄到雙龍鎮的土匪,趁戰亂搶動了觀音寺,盜走了鎮寺之寶玉觀音佛像,焚毀了經書。洪武年後,雙龍鎮城堡又經歷了復修、再毀、再復修、再毀的過程。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春,張獻忠農民軍在攻破灄水中游的周家寨、木蘭山、大場等山寨城堡後,沿灄水北進,繼而搗毀了雙龍鎮的部分城牆及西城門橋和西碼頭。此時的雙龍鎮,已是百孔千瘡,「鄉民依破城而居」。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部攻克黃陂縣城後,在去黃岡途中,砸毀了觀音寺的部分佛像。民國初年,雙龍鎮殘城內外的民用和准軍事設施基本破壞了。1947年,國民黨軍隊在雙龍鎮大寨頂端修碉堡,拆毀了東城門橋北翼近40米長、數當時遺存得最好的一段城牆。尚存的一些建築古跡,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基本上毀壞殆盡。
雙龍鎮城堡復修保護較好的數清乾隆嘉慶兩朝。嘉慶之後,就談不上復修和保護了。
相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湖北巡撫劉藻經雙龍鎮去河南信陽。到雙龍後,見此處有城堡和護城河,且風景不錯,問地方官這是什麼地方,城堡為何如此破舊。地方官回答:地方百姓相傳是唐朱木蘭將軍的故里,城堡破舊不知有多少年,地方政府和百姓無銀整修。劉藻「啊」了一聲後,說要是撥銀整修。不料沒過多久,劉巡撫往督雲南戰敗身死,撥銀整修雙龍鎮城堡之事自然成了泡影。當然,劉巡撫的意願是值得稱頌的。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當年隨劉巡撫到過雙龍鎮、時升為參將,據說是黃陂女婿的湖南人劉泗春捐銀三百兩,請石匠復修了破壞嚴重的部分城牆。
嘉慶二年(1797年)夏,黃陂普降大雨,山洪爆發,猛漲的河水沖垮了雙龍鎮西城門一帶的城牆、民房及碼頭。時在湖北巡撫衙門當差的鄉人諶某找到巡撫惠齡,以防洪安民為由,由巡撫撥銀五百兩,雙龍鎮商戶自籌紋銀若干兩,將洪水沖垮的城牆、房屋、碼頭修復。
為保護雙龍鎮歷史文化遺址,1988年12月,武漢市人民政府在雙龍鎮立碑,確定此處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黃陂區姚家集鎮人民政府成立了「木蘭故里修復領導小組」,擬自籌資金、招商引資、申請國家扶持資金等措施,全面做好雙龍鎮名勝古跡的修復工作。
而今,能見證雙龍鎮古老歷史的只有年久淤塞,已經廢棄乾涸、部分改作水田的護城河,大寨山上殘存的粗繩紋板瓦及陶筒、鬲足、灰陶、紅陶殘片,尚有殘牆殘瓦的觀音寺遺址。唯一保存較好的是隋唐時始建而受毀、明清時復修的東城門橋及東城門橋的古條石板
雙龍鎮作為木蘭將軍的出生地,應有木蘭遺物和與木蘭有關的遺存遺物,但由於歷史年代久遠,除朱家檯子屋等遺跡外,其它尚少見,這的確是一大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