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興寧被日本鬼子侵略時的場景
地面沒被打過,日抄軍打到豐順的襲猴子崬就因為山太高,路難走而沒繼續打下去了。但興寧有好幾個鎮被炸過,聽我爺爺說(我家黃陂的),日機還炸過黃陂墟,有幾個人還掉進河裡去了;而且興城也被轟炸過,具體地點是在今大壩里那邊。正因為沒被炸過,所以興寧在抗戰是僅次於當時省政府駐地韶關的第二大戰時商貿中心,而這個優勢一直保持到21世紀初,近幾年商貿也有較快的發展。
Ⅱ 廣東省興寧黃陂鎮古村的中山公祠堂的「母節子孝」匾額具體是何形制
「母節子孝」匾額在廣東省興寧黃陂鎮古村的中山公祠堂的正門橫樑上,這是為當地的石家媳婦劉氏和其兒子石介夫所題。
此匾額是一方長2米,寬0.8米,字徑0.4米的黑地金字木質匾額,匾文為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於1519年所寫,匾額的四邊邊框裝飾有金龍盤雲紋。
匾額中間的「母節子孝」幾個大字,是以楷體字書寫,用筆矜貴,格韻勁練兼勝,雍和之氣逼人,是祝允明書法藝術的難得之作。
Ⅲ 廣東興寧的來歷
興寧市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東北部興寧盆地,廣梅汕鐵路,梅河高速線上,毗鄰江西省。全市人口中絕大部分為客家人,當地民居、民俗和方言都具有鮮明的客家特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城市之一。
歷史
古代屬龍川縣地。東晉置興寧縣,以境內寧江而得名。此後這里逐漸發展成廣東、江西、福建交界處的地區性重貿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稱。1994年撤縣設市,由地級梅州市代管。 宋末元初,文天祥曾在興寧組軍抵抗元軍。 明代才子祝枝山55歲時授廣東興寧縣知縣,63歲任京兆應天府通判。由於不滿官場腐敗之風,一年後他就借故辭官,回故里度殘年。
晉置縣,因興寧江而得名。一說縣內興旺無內患而得名。
興寧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龍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府),轄境多次變遷。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分設長樂縣(今五華縣)後,縣境相對穩定。1958年冬,平遠縣並入興寧,兩年後復置平遠縣。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興寧隸屬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興寧撤縣設市,為縣級市,由梅州市代管。從此,興寧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拉開了農村經濟向城市經濟邁進的序幕,為建成「經濟繁榮、科教領先、社會安定、生活小康、中等發達」的粵東商貿新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0年,興寧市轄28個鎮:興城鎮、寧中鎮、寧新鎮、寧塘鎮、龍田鎮、壢陂鎮、坭陂鎮、葉塘鎮、新陂鎮、刁坊鎮、北鎮、合水鎮、石馬鎮、羅崗鎮、羅浮鎮、黃陂鎮、黃槐鎮、崗背鎮、坪洋鎮、大坪鎮、葉南鎮、永和鎮、徑南鎮、徑心鎮、新圩鎮、水口鎮、下堡鎮、宋聲鎮。總人口871507人,各鎮人口: 興城鎮 86332 寧新鎮 39996 寧中鎮 38753 寧塘鎮 16623 新陂鎮 44889 刁坊鎮 35282 壢陂鎮 15312 永和鎮 33872 徑南鎮 11614 徑心鎮 13534 坭陂鎮 44514 新圩鎮 28238 水口鎮 28025 下堡鎮 12495 宋聲鎮 6751 羅浮鎮 38622 羅崗鎮 52973 黃槐鎮 30814 黃駛鎮 40429 崗背鎮 22544 坪洋鎮 10120 龍北鎮 15577 合水鎮 13304 龍田鎮 35350 石馬鎮 26227 大坪鎮 40348 葉塘鎮 40348 葉南鎮 22931 福興虛擬鎮 24145 四望嶂礦務局虛擬鎮 154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興寧市轄28個鎮(興城、龍田、合水、崗背、龍北、黃陂、黃槐、寧塘、石馬、徑心、永和、寧新、瀝陂、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葉塘、大坪、羅崗、羅浮、寧中、徑南、下堡、寧聲、葉南、坪洋),470個村委會、58個居委會。
2003年,興寧市轄28個鎮(寧中、徑南、下堡、坪洋、宋聲、葉塘、興城、龍田、羅崗、羅浮、黃槐、黃陂、崗背、合水、石馬、大坪、葉南、新陂、寧新、徑心、泥陂、水口、刁坊、寧塘、壢陂、新墟、龍北、永和),共有27個居委會、470個村委會,10941個村民小組。面積2104平方公里,人口111.34萬。
2004年,撤銷宋聲、下堡鎮,並入水口鎮;撤銷壢陂鎮、並入坭陂鎮;撤銷徑心鎮,並入徑南鎮;撤銷崗背鎮,並入黃陂鎮;撤銷坪洋鎮,並入大坪鎮;撤銷龍北鎮,並入合水鎮;撤銷葉南鎮,並入葉塘鎮;撤銷寧塘鎮,並入寧中鎮;撤銷興城鎮、寧新鎮,設立福興、興田、寧新3個街道辦事處。撤並後興寧市共有17個鎮(龍田、合水、黃陂、黃槐、石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葉塘、大坪、羅崗、羅浮、寧中、徑南)和3個街道(福興、興田、寧新)。
截至2008年2月20日,興寧市轄3個街道(興田、福興、寧新)、17個鎮(龍田、合水、黃陂、黃槐、石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葉塘、大坪、羅崗、羅浮、寧中、徑南)。
編輯本段地理
興寧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扼東江、韓江上游,地跨東經115°30′至116°,北緯23°50′至24°37′。北部與江西省尋鄔縣毗鄰,東北部與平遠縣、梅縣相接,東部與梅縣交界,南部與豐順縣、梅縣相連,西北部與龍川縣相鄰,西南部與五華縣接壤。全市總面積2104.85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興城鎮位於300多平方公里的寧江盆地中部,是粵、贛、閩三省陸路交通樞紐,粵東北部主要商品集散地,梅州市次中心城市,興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區規劃面積51.9平方公里,至2003年建成面積12.8平方公里。興城距廣州377公里,至深圳347公里,至汕頭185公里,至韶關407公里,至江西尋鄔縣128公里,至福建龍岩282公里,至梅州城區57公里。全市年平均氣溫21℃,降水量1540毫米。
興寧處於粵東北山丘地帶,受北東至南西走向的蓮花山脈和羅浮山脈控制。最高峰陽天嶂海拔1017米,最低處水口圩鎮海拔100米,高低差917米。地形地勢總趨勢是北西向南東逐漸下降,而南部則由南向北遞降。南北狹長,北起陽天嶂,南至鐵牛牯峰(海拔998米)直線距離100公里;東西最寬處,徑心分水坳(海拔400米)至葉南筠竹坳(海拔300米)直線距離36公里。境內四周山嶺綿亘,中部為300多平方公里的斷陷盆地。整個市(縣)境形似扁舟。地貌類型主要分為5類:平原、階地、台地、丘陵、山地。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階地、台地等3類占總面積的38.1%;海拔200米至400米的丘陵佔49.69%;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佔12.21%。
興寧北部的羅浮鎮屬東江流域,鎮內河溪均流入東江上游的渡田河。其餘28個鎮屬韓江流域,鎮內46條河溪水流入韓江上游的梅江。寧江(古稱左別溪)貫穿興寧南北,是流域面積最大的梅江支流,北起江西尋鄔荷峰畲,南至水口圩匯合梅江,全長107公里,從合水至水口主幹河道長57.5公里,沿途接納32條山溪小河,流域面積1364.75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5%。
興寧屬南亞與中亞熱帶過渡氣候,年平均氣溫20.4℃。常年最熱月是7月,平均氣溫28.5℃,極端最高氣溫達38.3℃;常年最冷月是1月,平均氣溫11.4℃,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7至零下6.4℃。年平均降雨量1540.3毫米。夏季降雨最多,占年降雨量的41.5%。年平均日照時數2009.8小時。風向比較穩定,以西北風頻率最高,東南風次之。自然環境優越,無霜期長,光照充足,四季宜耕宜牧,具有發展農、林、果、牧、漁等各業的有利氣候條件。
編輯本段資源
土地資源。全市315萬畝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下的宜墾面積佔73%。
水資源。興寧位於蓮花山脈北坡,為背風地帶,降雨量相對偏少。據水文觀測資料推算,境內各流域多年平均產水總量31.93億立方米,年蒸發量15.85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13.48億立方米,豐水年徑流量19.81億立方米,枯水年徑流量7.96億立方米,平均產水量每平方公里64.8萬立方米,每畝平均432立方米,相當於梅州地區每平方公里產水量80.6萬立方米的80.4%。
動植物資源。境內動植物種類繁多,主要動物有100多種,植物600多種。
礦產資源。興寧是廣東省重點礦產資源市之一,現已初步探明有33種礦產230多處礦點。無煙煤、磁鐵礦、石膏礦、釩鈦磁鐵礦、石灰岩礦、螢礦、硫鐵礦、稀土礦、鈾礦、鈷等較為豐富。其中,無煙煤儲量1.47億噸,占梅州市總儲量的52.6%,曾被國家列為重要產煤基地;釩鈦磁鐵礦已初步探明可開采儲量1億多噸,遠景儲量4.5億噸;磁鐵礦2280萬噸,石膏礦4800多萬噸,螢礦近200萬噸,石灰岩礦5000多萬噸,稀土礦分布面積621平方公里。此外,還有豐富的礦泉水和地下熱能可供開發利用。
旅遊資源。興寧山青水秀,自然景觀有神光山、合水水庫、雞鳴山、和山岩、徑南黃蜂窩茶山、羅浮渡田河、寶山、鐵山嶂、獅子岩、溫泉等。合水水庫已列入《中國名勝風光大辭典》。人文景觀景點有客家圍龍屋、大成殿、文峰塔、人民公園、明星公園、明珠文化廣場、鳳英長廊和客家文化研究大師羅香林、民主革命先驅何天炯、地震學家李善邦、畫家羅清楨等名人故居。
Ⅳ 興寧的歷史
興寧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境廣跨古興寧江(今五華河)、右別溪(今五華琴江)、左別溪(今寧江)流域,包括今興寧、五華兩縣全境和龍川縣東部、紫金縣東北部地區,縣名由興寧江而得,縣治所在地設在今五華縣華城鎮雷公墩。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府),是南漢國附都城,嶺東地區最早設府的地區(當時的齊昌府,地位相當於南漢國第二首都),轄境多次變遷。興寧與廣州(興王府)是華南首批設府的地區,是嶺東地區最早設府之地,當之不愧是「嶺東首府」。
483年,分設興寧、齊昌兩縣。齊昌縣以今興寧地為其轄境,縣治設在古寧昌鄉舊址,即今城北1公里處的洪塘坪(又稱楓林坪)。
503年,齊昌並入興寧,縣治遷至佗城(古龍川城)。
622年,析興寧復置齊昌縣。
627年,撤齊昌縣,置寧昌驛,隸屬興寧縣。691年,興寧縣治由佗城遷至今龍川縣境天羊山麓吖下圩。
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又析興寧縣,並在原齊昌縣境設齊昌府,府治設在洪塘坪。興寧為其屬縣。兼轄興寧,府治設於洪塘坪(今廣東興寧縣城北五里的楓林坪)。其地位為南漢國陪都,相當於南漢國附都城,南漢王劉遣其子洪弼鎮守,並封為齊王。
宋天寶四年(971年),降齊昌府為縣。宋天禧三年(1019年),撤銷齊昌縣,並入興寧縣,縣治由吖下圩遷回雷公墩。
宋熙寧四年(1071年),從興寧劃出西南部地區設長樂縣(今五華縣),興寧縣治由雷公墩遷至洪塘坪。此後,興寧縣境相對穩定。
明洪武二年(1369年),興寧縣治由洪塘坪遷至今興城地。
1958年11月,平遠縣並入興寧。1961年1月,興、平分縣。
1994年6月8日,興寧撤縣設市,為縣級市,由梅州市代管。
Ⅳ 資興興寧烈士塔中有什麼背景歷史
布田革命歷史陳列館,位於資興市興寧鎮新聯村。原布田村位於今資興市白廊鄉境內,曾是井岡山外圍游擊區的前哨陣地,是資興農會的活動中心,是紅四軍攻打郴州之後修整了七天的地方,留下了朱德、陳毅、蕭克等老一輩開國將領的戰斗足跡。朱德率部隊返回井岡山後,這里慘遭國民黨武裝血腥鎮壓,全村1000多間民房被燒,107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殺害。1986年國家重點工程東江大壩關閘蓄水,布田村屬淹沒區,村民搬遷至興寧鎮新聯村。烈士後代和村民懷著對革命同志的深厚感情,在資興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支持下,建起此陳列館,旨在傳承歷史,資政育人。
一起血淋淋的屠村慘案、一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歷史、一個個振聾發聵的烈士英名,讓布田村成為當之無愧的紅色堡壘、英雄村莊。
日前,記者來到資興市興寧鎮新聯村布田革命歷史陳列館,翻開這篇壯闊的紅色畫卷,重溫悲壯歷史。
走進陳列館,巨幅的《南昌起義周年紀念大會》油畫作品進入眼簾。油畫重現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召開的「八一」紀念會的場景。1928年8月1日,朱德、陳毅在布田村召開南昌起義周年紀念大會,畫面栩栩如生描繪了參會軍民,天空中紅旗飛舞,人們眼裡滿是堅定,朱德、陳毅在畫面左側振臂高呼。
「據老輩說,南昌起義周年紀念大會有3000多名軍民參加,在當時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的情況下是非常難得的,足見中國共產黨在群眾心目中具有相當的號召力和感染力。」烈士後代、新聯村村主任黎南桂是布田革命歷史陳列館籌建發起人,他向記者講述了當時的故事。
1928年7月24日,朱德、陳毅率紅二十八團、二十九團從井岡山經桂東、資興攻打郴州。資興獨立團聞訊後,前往擔負後衛,並攻佔縣城。25日,朱德、陳毅軍作戰失利,資興獨立團團長黃義藻、黨代表袁三漢立即組織資興獨立團和革命群眾一面幫助主力紅軍撤退,一面四處尋找部隊失散人員。
最終紅軍大隊選擇撤至農民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的布田村休整,布田共產黨人、農會會員、赤衛隊員及村民熱情接待,為紅軍擔負警戒、籌措糧款、看護傷病員等任務,紅軍大隊在布田的七天里得到了很好的休整和補給。同年8月1日,朱德在布田村紀念「八一」南昌起義一周年大會上深情地說:「此次資興獨立團及布田村人民為我軍救護傷員、籌備糧草、搞好休整日夜辛勞,我黨我軍將牢記不忘。」8月2日,朱德、陳毅率紅軍離開布田返回井岡山。
由於布田人民積極幫助紅軍休整,國民黨政府和軍隊對布田村民恨之入骨、欲滅之而後快。9月17日(農歷八月初四),國民黨第八軍第二師王兆英團與資興清鄉隊、挨戶團2000多人夜襲布田,當場殺害革命者和無辜群眾上百人,史稱「布田八四慘案」。那一夜,熊熊大火的噼啪聲、人們逃亡的哭喊聲、匪軍追殺的槍聲交織在一起,星月之間布田村淪為廢墟。死裡逃生的人再也不敢回去,數年後村莊仍無一戶炊煙。
「門前、路邊、井口、田間……到處都橫躺著布田人的屍體。這些是我大爺爺1966年才對我們回憶起的情形,他老人家始終心有餘悸。」黎南桂說,也是從那年他便開始收集相關線索。但由於物是人非,親歷者談之色變,整理難度大。2004年,黎南桂和同村好友才將歷史脈絡和諸多細節梳理清晰。2007年陳列物品在新聯村祠堂開始對外展覽,展品180餘件;2010年經村支兩委申請,資興市委、市政府通過了建設紀念館資金的申報,布田革命歷史陳列館正式成立。
如今的布田革命歷史陳列館,是郴州市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宣講基地、郴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興市黨員教育示範基地、資興市委黨校教學基地、資興市紅色檔案陳列館,也是資興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興市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開館十年來,17000餘人在這里接受洗禮。
Ⅵ 廣東省興寧市黃陂鎮的黃陂鎮簡介:
廣東省興寧市轄鎮。市水稻高產區。1949年建黃陂區,1957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專區,1989年建鎮。位於市境屬北部,距市城區36公里,206國道於此通過。2004年原崗背鎮並入黃陂鎮,總灰面積127.52平方公里,2007年末戶籍總人口69309人。現轄上翁、下翁、粒坑、三佳村、龍溪、竹塘、陶塘、後山、陶古、中心、濁水坑、大一、大二、徑口、徑中、甘磚、甘一28個管理區(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
Ⅶ 興寧市歷史紀念館怎麼樣
興寧市歷史紀念館,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興寧市歷史紀念館更多信息和資訊。
Ⅷ 興寧區的歷史沿革
因興寧區的部分區域在1950年以前屬南寧(邕寧縣)興寧鎮管轄,故得名。古為邕州城區,1949年前為南寧興寧鎮。
1950年,南寧市城區街道由市公安局的10個派出所分別管理,興寧區域為興寧、明德、寧武、和平4個派出所管轄。
1951年,南寧市劃分為第四、五、六區及郊區,興寧區域包括了第五區的大部分,第六區的一部分及郊區的小部分。
1953年,南寧市原四、五、六區改為第二、三、四區。1953年3月15日,市民普選,1955年12月撤銷第三區(今興寧區)建制,建立興寧、民生、解放、邕江上段、邕江下段5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7月,撤銷街道辦事處,恢復區級建制,設立興寧區,並成立區黨委。1960年6月,改興寧區為興寧人民公社。1979年3月,撤銷人民公社,成立朝陽區。1980年4月更名為興寧區,同年5月成立興寧區人民政府,駐解放路54號。
1997年,興寧區面積7.2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民生街道、朝陽街道。區政府駐解放路。
2001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南寧市郊區的安吉鎮、三塘鎮和上堯鄉的虎邱村劃歸南寧市興寧區管轄。
2002年末,興寧區位於南寧市市區中心,延伸至市區東北部。轄朝陽、民生2個街道辦事處和三塘、安吉2個鎮。
2003年4月9日,興寧區決定撤銷安吉鎮建制,設立兩個街道辦事處對原安吉鎮轄區進行管理
2004年9月15日,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將原邕寧縣的四塘、五塘、昆侖3個鎮劃歸興寧區管轄,興寧區人民政府駐廂竹大道。調整後,興寧區轄民生街道、朝陽街道、安寧街道;三塘鎮、四塘鎮、五塘鎮、昆侖鎮。
2005年,將興寧區的民生社區劃給青秀,將青秀區的望仙坡社區、金牛橋社區、長堽西社區、燕子嶺社區、長堽東社區、將橋社區和官橋村劃給興寧區。
2005年6月25日,撤銷四塘鎮,並入三塘鎮。這樣興寧區轄2個街道、3個鎮:民生街道、朝陽街道、三塘鎮、五塘鎮、昆侖鎮。
Ⅸ 興寧縣在1928年到1933年間,共建立了幾個革命根據地
興寧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回、興寧全境以及龍答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府),轄境多次變遷。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分設長樂縣(今五華縣)後,縣境相對穩定。1958年冬,平遠縣並入興寧,兩年後復置平遠縣。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興寧隸屬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興寧撤縣設市,為縣級市,由梅州市代管。
Ⅹ 廣東省興寧市黃陂鎮的文化旅遊:
黃陂鎮所有居民都是客家人,都說客家話,保留各種各樣的客家傳統風情民俗。黃陂有這些優秀的風景資源:黃陂河、朱嶺寨森林公園、溫公水庫。我們旅遊地有:上翁公水庫、白鶴仙師、王母仙娘、石古大王、善慶寺 等一大批具有民俗文化的旅遊勝地。我們美食也有很多如:溜鍋板 、雞頸板 、蘿卜板 、田艾板 、釀豆腐 、梅菜扣肉 、釀黃板等等一批客家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