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梅黃石黃岡黃陂黃安地名

黃梅黃石黃岡黃陂黃安地名

發布時間:2021-02-22 10:30:42

① 誰知道黃姓的祖先在中國哪

黃姓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蠃氏。

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

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

但是,有的譜牒學家則說黃姓是陸終的後代。那麽,陸終是何人,與上文所說的伯益又有甚麽關系呢?據史料記載,伯益是顓頊之玄孫,陸終也是顓頊之玄孫,只是他們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國為氏之類。

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

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氏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同。另外,黃姓在台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歷史來源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

4、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據《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中國姓氏起源》所載,黃氏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為黃國遺民的後裔。另《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得姓始祖

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黃姓遷徙史

1、黃姓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後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後,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他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顓頊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今日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就是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

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

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於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後來,黃歇改封於吳 (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於江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於距江夏縣城30里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太尉黃瓊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為郡號。

3、兩漢到兩晉的遷徙

漢代以後,主要由於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黃氏也是從晉代開始大批人居福建。《閩書》載:「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板盪,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據福建早期黃氏族譜記載,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為官晉安太守,後定居福建,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說,後來的莆田黃氏、侯官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後裔。

4、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宮隨其人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為其中之一。台灣《紫雲黃氏歷代世系表》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名黃守恭者,於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69年)隨陳政、陳元光人閩,墾荒致富,其子孫蕃昌興旺,成為閩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馬監陳淵,也在唐朝初期率許、蔡、張、黃等12姓入閩,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門黃氏,多為這支隨陳淵入閩的黃姓後代。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福建,事後梁太祖朱全忠義子,累官侍御史,後避亂居於建陽之東。

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人據八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如宋人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亂,從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因家焉。後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壠。」再如黃振龍,「九世祖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後遷至中丞。」據宋人何澹《黃公(永存)墓誌銘》記載,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黃惟淡,也是唐末從光州固始人徙昭開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黃氏人閩的一個重要「源頭」或途徑。

據《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體》載,括州松陽郡四姓之首為黃氏,婺州東陽郡五姓有黃氏,濮州濮陽郡六姓有黃氏;據北宋《太平寰宇記》,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為黃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為黃氏,處州縉雲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黃氏。隋唐時期,黃姓由一而二,開始主宗分流,分為兩大支:金華黃氏和邵武黃氏。

還有一支與浙江金華和福建邵武兩派黃氏都有著淵源關系且也屬於江夏分支的著名黃氏宗族——江西盱江黃氏。

盱江,位於今江西省南城縣東南,是古代的一個小驛站。盱江黃氏,興起於唐代中期。盱江黃氏是江夏黃香曾孫黃琬的一支後裔,其始祖是黃孟僂。

黃孟僂,字德崇,一字廣成。他是江夏黃香的第十六代孫。生於唐高宗儀風丙子年(676年)二月十五。原籍江夏安陸 (今湖北武昌一帶)。唐玄宗天寶丙戌年(746年),黃孟僂以70歲的高齡中進士,官任西台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臨汝府。在巡視途中病於盱江,後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後,合葬於此,即盱江麻姑山。黃孟僂的子孫為了守護祖先墳陵,沒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於盱江,後來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黃氏。他們將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陸,故後世凡以「安陸」為郡名的黃姓,都共宗黃孟僯為始祖。

盱江黃氏發展到第四代也即黃孟僂的曾孫輩黃省諭兄弟三人時,各有功名,家族大昌。這時,宗族也開始分枝。

黃翰長子黃省諭,字保仁,唐憲宗年間(806—820年)進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吳氏,生5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 5人,支分數派。黃衰、黃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黃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黃表的後裔,極為興旺,散布於江西全省各地。他成為後世官溪黃氏和撫州、金溪等派黃氏的共同始祖。黃表長子黃琬,後遷居福建邵武,成為福建邵武黃氏的一支。次子黃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縣)楓林鄉大柘村。據《湖南黃氏世譜》記載,僅黃琰這一盱江分支,就裂變出今天的烏石、火源、常豐、桂田、新田、新莊、田步、東鄉、牛頭嶺、五里岡、五鳳、寶峰、貴溪、安仁、團山、峽山、岩背、路口、藍田、瑞州、饒山、砂源、沂陽等不同黃氏支派。

黃翰的次子黃省和,字保義,又字仁甫。生於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縣令,後升節度使,封萬戶侯。生子黃榮。五代時期,為避戰亂,這支家族便從盱江遷居至浙江金華府(今金華市),構成金華黃氏的一支。

黃翰第三子黃省居,字保信。唐憲宗期間(806—819年)官任淮南轉運判官。生2子:寶、賈。長子黃寶,初任僕射之職,後官至銀青光祿大夫。他的後裔,又分居饒州府安仁縣(今江西余江縣),成為今日江西安仁黃氏始祖。次子黃賈,也官至銀青光祿大夫。黃賈生3子:老大黃實,與妻張氏攜三個兒子黃伯、黃住、黃任一起遷往福建邵武靈槎故城開基立業,是盱江黃氏入閩的又一個重要分支。老二黃陳,其後裔遷居河南陳州(今河南淮陽縣)。老三黃陵,徙江西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市)。

5、宋元時期的遷徙

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江夏人黃震,官至煥章閣左司馬尚書,重修江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的御批。宋代還有尚書左僕射黃潛善,他有9個兒子散處廣東各地,居梅州者為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① 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

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最初在兗州(今山東鄆城縣)做官,後來升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按察,故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當時,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黃苾的才幹,便招他為婿。後因金陵一帶戰亂頻仍,黃苾夫妻便隱居於浦陽。以後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東南大族浦陽黃氏。

浦陽黃氏自黃苾開始,祖孫3代8人均為官入仕,並出了3個進士,從而奠定了黃氏家業。但從第四代起,各支大多開始衰落。傳至黃門侍郎(官名)黃汝知一代,浦陽黃氏又家業復興,聲威重振。

婺州(金華郡)浦陽黃氏主宗傳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黃香的第二十六代黃洪、黃浩兄弟二人時,正值唐末五代之際。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個兒子。其中黃洪生子三人:秘、瑕、琰;黃浩生子五人:琛、璞、圮、琬、珍。浦陽黃氏第十八代的這兄弟8人,後來分居各地:黃苾由浦陽遷郯縣(今浙江嵊縣)雙井,黃瑕一支遷江西豐城洗江,黃琰、黃璞同遷江西弋陽,黃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黃圯遷居江西洪州分寧(今修水),黃琬一支徙居建寧浦城(今福建浦城),黃珍的兩個兒子黃蘭、黃苣則分別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 邵武黃姓:這支黃氏,最初是由江夏北遷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然後再折而向東,於隋唐之時再遷居於福建邵武。

黃峭山,為海內外黃姓萬派共宗的邵武黃氏大顯祖。其名,其事,雖不見於經傳史志,但在黃氏族人中、在黃氏家乘中,他事跡獨特,名望尊顯,流傳久遠,幾乎無人不曉。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於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薴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薴籍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為後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優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吳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鄭氏。這三位夫人各生7子。這21個兒子,個個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孫興旺,後嗣蕃昌。

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齡的邵武和平黃氏大族祖峭山公,將21房子孫召集齊全,然後當眾宣布了一個重大決定:將黃家自春申君以後數千年所積累的祖產——銅錢80萬貫,金銀800餘稱,一並均分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產一份,隨即離開家鄉,另立基業,各自自謀發展。當時三位夫人啼泣請求,峭山公便對原來的決定稍作改動,重新宣布:除官、吳、鄭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一房奉養老母以盡溫情之義以外,其餘18房子孫,不許戀此一方故土,須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相地而居。接著,峭山公卜占離家吉日,並於這一天將新修的《黃氏家譜》21套,分授21子,各領一套,囑令他們隨身攜帶,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黃氏的這次大分析,以及隨之而來的遷徙流布,相當多的黃氏譜牒都有詳細記載。父子兄弟作別時,峭山公曾規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稱,代替21子之名。

③ 客家黃氏 (屬邵武分支)

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

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於五代後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後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④ 嘉應客家黃氏 (寧化客家黃氏分支)

嘉應客家黃氏的開基始祖名叫黃僚。據寶安坪山譜和鸛藪譜,黃僚,亦作黃遼,字海虎,號良臣,南宋(一說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黃化的裔孫。是南宋時期進士,初任大理寺丞,隆興三年(1165年)升瓊州太守,為官海南。任職期滿後告老還鄉,途經嘉應時,愛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於嘉應州城西廂五馬坊水巷口。黃僚移居嘉應後,家族興旺,成為當地望族。其子孫廣布於粵、閩、贛三省各地。在嘉應州城的黃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黃僚為始祖神。

福建邵武黃氏許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黃膺派也很著名。

黃膺,據多種文獻資料所述,他是唐中葉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後徙居福建邵武,成為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膺的後裔,非常顯貴,北宋時出了著名的尚書右丞黃履和大書法家黃伯思,因此,家族名揚天下。

6、明清時期的遷徙

① 遷往台灣的黃姓:

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台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台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後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人台。爾後,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於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台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

明朝天啟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飢民數萬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於史籍記載的最早遷台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禎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灣馬公,後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後,黃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丁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於台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後世台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

據《閩台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

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台灣。

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抄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台灣。此後,該族子孫多有徙居台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於雍正時游學台灣邦寮浪橋,後來就落籍台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台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台灣。

台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台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黃姓

東南亞印支半島、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跡。

越南 黃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黃國滅亡後不久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後裔。這些越人黃姓後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布於印支半島各國。

在歷史上,還有一些黃姓中國人,由於政治避難、經商等原因遷居越南。明亡後,許多黃姓遺民不甘事清,紛紛外逃避難。1679年,中國龍門副將黃進與總兵楊某等,率3000餘眾、戰船50餘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們進入東浦(當時屬柬埔寨)地區。從此,這批人及其後代便在東浦定居下來。當今,黃姓已繁衍成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國的200餘個姓氏中,黃姓是人口數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國。是中國黃姓移民較早、人數很多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泰國黃姓現有30餘萬,在泰國華人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泰國黃姓華僑、華人,不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組織「泰國黃氏宗親會」,還積極參加當地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與社團組織。

南洋。大約是在元朝末年,黃姓移居南洋。當時一位名叫黃森屏的官員奉命出使婆羅國(今汶萊)。他到達婆羅後,便在婆羅國留居下來。之後,他以傑出的才幹被推為汶萊華人的領袖。後來,成了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蘇丹(實即國王)。他去世後,葬在汶萊,子孫世代留居於此,且極為顯赫。黃森屏生有一女,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即汶萊)第二蘇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後,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為汶萊國王。自此以後,汶萊國王按女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後,王位傳給了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紀,汶萊國王已傳20餘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女性直系後裔。歷史上汶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

明代開始,遷徙南洋的黃姓大增。公元19世紀,由於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因而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黃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數迅速增長,僅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10萬華人中,來自福建晉江、同安、南安、龍溪等地的黃姓華僑就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僅次於陳姓。至今,菲律賓黃姓人口已發展到了5萬余名。

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近代以後,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為了聯絡同宗,都紛紛建立了各種宗族組織。在菲律賓,建有黃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黃姓華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會」。

移居歐美澳黃姓移居美洲的歷史,始於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興寧、新會、開平、恩平四地,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人數最多;1854年由廣東興寧華僑創建於三藩市(即聖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寧陽會館中,黃姓人數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地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

家族名人

黃歇 游學博聞,楚考烈王以之為相,封為春申君。相楚二十餘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園之妹,知其有孕,納於考烈王,生幽王。後李園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於棘門刺殺之。

黃初平(黃大仙)黃初平,晉朝丹溪人。十五歲時他去放羊,有個道士見他本性善良,把他帶到浙江金華山石室中,收他為徒。一學就是四十多年。他的哥哥黃初起一直都在尋找他,經過這么多年都沒找到他。後來在街市上看到一個道士在占卜,黃初起就問他弟弟在那裡?道士說:「金華山有一個放羊的小孩,姓黃名初平,是你的弟弟不是?」初起聽到之後,立即跟道士到金華山尋找。兄弟相見後悲喜交集,哥哥問弟弟道:「羊在那裡 ?」黃初平指著白色的石頭說:「就在那兒」,並喊:「羊起來」於是白石頭都站起來變成山羊,有數萬頭。初起驚訝不已,便跟初平學道。他們倆個都成仙了。黃初平別號「赤松子」。

浙江金華有黃初平的赤松觀,香港的黃大仙祠,就是浙江金華的「分廟」,黃大仙即是黃初平,極受崇拜。

黃霸 (前?~前51)字次公,西漢淮陽陽夏人。少學律令,武帝末,補侍郎謁者,歷河南太守丞,時吏尚嚴酷,而霸為政寬和。嘗從經學家夏庚勝治尚書。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謚定。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道人,又號涪翁,宋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工詩,為江西詩派的開創人,並擅行、草書。著有山谷內集、外集、別集、詞等。

黃巢 (?~884)唐曹州人。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沉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唐僖宗干符元年(公元874),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干符五年王仙芝敗死於湖北,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國號大齊。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為害十年的黃巢之亂始告結束,史稱為黃巢之亂。

黃道婆 元朝時擅於紡織技術的女工藝家。曾隨崖州黎族學習紡織技術,學成後返鄉從事紡織工作,促成棉紡織業的進步,使元明以後的松江細布聞名於四方。紡織業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稱為黃婆。

郡望堂號

1、郡望

江夏郡:漢高祖置郡。此支黃氏,為東漢大臣黃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陸(今湖北省雲夢)。

會稽郡:秦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黃昌之後。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

巴東郡:東漢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蜀將黃權之後。治所在魚復(今四川省奉節東)。

洛陽郡:即今洛陽,為江夏分支。

晉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州市)。

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屬河南省)。

東陽郡:治所在長山(今浙江省金華)。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隴西渭水東岸)。

西 郡:為酒泉黃衍之後。在今甘肅省永昌一帶。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荊州。

松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2、堂號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當時的官吏都很嚴肅,黃霸為政獨尚寬和。宣帝時,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關在監獄。從官到民一齊為他呼冤,終於平反昭雪。

江夏堂:後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父親的被褥暖熱。人誇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大量黃氏族譜記載:因惠連公受封於黃國而得勝。黃國被楚所滅之後,子孫四奔他鄉,大部分向楚國腹地內遷,分別定居於湖北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地,並逐步形成黃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遷徙至江夏、安陸(今湖北省雲夢縣東南至武漢市)一帶,繁衍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這支黃姓宗族世居江夏,代為冠族,至孝子黃香,才傾天下,黃瓊、黃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內,時人譽稱「江夏黃氏,天下無雙」。今海內外黃姓子孫萬派朝宗江夏,認江夏為郡望與發祥地。江夏堂源此。

此外,黃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思敬堂」、「孝友堂」、「四士堂」「千頃堂」、「逸敦堂」、「敦睦堂」、「熾昌堂」、「檀樾堂」等。

② 黃姓由來 起源遷徙與分布

黃姓起源之黃姓姓起源
1、出自嬴姓和姚姓
黃氏源於贏姓和姚姓,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贏氏,黃姓祖先之贏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 黃姓
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從夏朝2148年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經歷1500年的古老黃國被楚國所吞並。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以國為姓
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今河南省潢川城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
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6、黃淵始祖
主要流行於江西、福建東晉入閩始祖黃元方(公元280-375年)字彥方又名黃允居福州南後街黃巷;雲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如雲南威信譜在「淵」字條下明言:「世譜錄淵公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譜》之語:「淵公字好善,遷居黃崗之地,子孫多以公為始祖。」
7、黃改其他姓氏
黃改丑氏、胡姓、曠、鄺氏、況氏、李氏、盧氏、潘氏、湯氏、田氏、王氏、伍氏、危氏、吳氏、余姓、周氏、張氏。
8、黃改曠、鄺氏
湖南臨武鄺家村源流湖南鄺氏起源出自黃姓。黃宣祖籍河南,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唐神龍年間拜右相,居汴梁,封鄆國公,公本姓黃,其子二,長曰旦,次曰丞,以難故易姓,旦改曠,丞改鄺。丞添邑於右為鄺,徙居吉州(江西)。 後谷曠氏宋德佑丙子纂修舊譜序余按曠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後關伯苗裔。迨漢光武時,有祖姓黃諱宣,居河東,以治水奏績,拜侯,因留籍於南陽。衍至唐神龍間,一世祖曰賢,紀功封鄆國公。後因邊關失守,上命滅族。賢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黃,長子旦添邑於右為鄺姓,次子丞添日於左為曠姓。
黃姓起源之黃姓遷徙分布
黃姓遷徙分布:

黃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自黃國被楚所滅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遷入楚國腹地定居於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當地也因黃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後發展成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姓。西晉末年,黃姓與中原士族均大舉南遷,成為後來入閩(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
戰國時代能言善辯、博學的春申君黃歇,他的兒孫後來分居於會稽、江夏、零陵、陽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雲夢一帶)成為黃姓的發展繁衍的中心,並且其分支後來在各地都形成瞭望族。
唐宋時期,黃姓在今福建、江西、廣東等地繁衍最為旺盛。黃姓後人黃守恭的五子分居於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詔安,號稱五安公,繁衍昌盛,逐漸成為閩南之大族。
在宋代時,江夏人黃震,官至左司馬尚書,重修江夏家譜,並且得到了皇帝「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的御批,後黃姓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北宋末年,外族入侵,河南固始人黃建聯南徙杭州,後成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饒平、陸豐等地。
宋元之際,黃姓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台灣,後來又有不少人播遷海外。由此可見,黃姓雖起源於北方,但從一開始卻主要繁衍於我國南方。
現今,黃姓分布主要集中於長江以南地區,以廣東、四川、湖南、廣西和江蘇省比較多,上述五省的黃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黃姓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黃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二。
黃姓起源之黃姓史料
1、黃姓概況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黃姓祖先之贏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贏姓伯益長子大廉,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國為氏之類。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江夏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黃姓為當今中國第7大姓。另外,黃姓在台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2、黃姓圖騰
黃姓書籍
在遠古蒙昧洪荒時代的中國東部地區,有許多以鳥為圖騰的原始人群,生活在這一廣大地區,典籍稱之為東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為強盛,組成為部落聯盟集團,史書稱其為九夷。據史籍《古本竹書紀年》,這九夷是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其中的黃夷氏族,就是黃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黃夷是因為崇拜黃鳥而得此名。其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遠古時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帶,棲息著各種鳥類,其中有一種後人稱為黃鸝、黃鶯的黃鳥。這種黃鳥,不僅小巧精靈,色澤艷麗,而且叫聲清脆,婉轉悅耳。因對黃鳥的喜愛之情,轉而變為尊敬,後來發展至頂禮膜拜,就把它當作自己氏族的守護神和標志,因而也就成為這一氏族的圖騰。這個氏族就叫做黃鳥族、黃氏族,簡稱為黃夷、黃族、黃人,成為東夷族鳥夷的一支。黃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帶黃字。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古代叫黃水,後來才改為「潢水」。史籍《熱河志》第七十一卷這樣介紹:「《新唐書》始作潢字,遼金史因之。《清一統志》原本謂別於西黃河,故曰潢。」 後來,黃人由內蒙東部向東南部方向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之一的黃夷。今山東黃縣東南部有古黃城,掖縣南有黃山,興博縣有黃山,黃阜、濟南西南部三十公里處也有黃山。這一帶就是遠古黃夷棲息活動的地區。在東夷集團中,黃人的勢力發展非常迅速, 少昊
很快就成為東夷集團中勢力強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為部落聯盟首領。在野蠻時代中期,東夷部族集團由鳳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為部落聯盟大首領時,黃夷就與風夷結成了婚姻氏族,後來又加入了少昊部落。當時,東夷集團都普遍崇拜鳥。由於東夷集團大首領少昊氏族的圖騰是鳳,因此鳳便成為百鳥之王,成為了神鳥。鳳鳥中有一種雌性的鳥,叫做皇(後寫作凰)。這種鳥與黃鳥一樣,通身都鮮艷亮麗的黃色羽毛,而且這兩種鳥名的讀音完全相同。皇鳥是鳳鳥的配偶,恰巧黃夷又是鳳夷的婚姻氏族。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處,黃人便自然地用凰鳥來取代原來作為氏族圖騰的普通小黃鶯,崇拜的對象改成了凰鳥。這樣,黃鳥變成了皇 (凰)鳥,黃夷的圖騰由黃鸝鳥變為金鳳凰。當歷史進入到野蠻時代中期,大約是炎黃之世時,東方黃夷部落部分成員陸續內遷到了華北平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時,展現在他們眼前的盡是一片黃色:黃色的平原,黃色的山巒,還有橫穿北部中國的黃色的大河,人們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並把這條河叫做黃河。由於黃人內遷中原,用原本是黃鸝鳥的顏色「黃」字來指稱大地的顏色,所以才有了《說文解字》的注釋:「黃,地之色也」。黃氏人加入東夷集團後,與少昊氏結成了婚姻氏族的關系。後來,少昊氏族勢力越來越強大,少昊就成為東夷部落集團的大首領,這樣,黃夷降而為少昊部落的附屬氏族,它與少昊鳳鳥族的關系也由婚姻氏族變為父子氏族。因此,黃夷便以少昊為本族始祖。《宋學士集》說:少昊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他被封於汾川,後世尊其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裔建立了沈、姒、蓐、黃等國,後被晉國一一滅掉,其中黃國的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的一支,晉國的黃淵便是其後裔。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中原今湖北境內,及福建入閩始祖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官晉安郡守居於福州黃巷,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知運子黃元方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福州候官晉安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又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3、黃國歷史
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嬴姓伯益長子大廉字太康,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隆古鄉。黃夷南下中原,東夷少昊的後裔--黃夷的後代嬴姓伯益長子大廉建立了黃國。《竹書紀年》載:"(夏)後相即位,二年,征黃夷。"商代黃夷已在淮水之濱建立國家,與商王的關系不是十分和諧,卜辭中有"伐於黃尹"的記載。周人滅商後,黃人歸服,得以保留。從出土的東周時期黃國及相關的青銅器看,嬴姓黃國與姬姓曾國等一直保持婚姻關系。黃國 黃姓故里
故城位於河南潢川縣西北6公里處的隆古鄉。城址長方形,周長6700米,城牆殘高5米-7米,時代為西周到春秋時期。在黃國故城西南約20公里的光山縣寶相寺一帶,發現黃國貴族墓地。1983年發掘出黃君孟夫婦墓,1988年發掘出黃季佗父墓。在黃國疆域內的羅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貴的黃國文物,時代多為春秋早期。黃國史實見於《左傳》者,始於桓公八年(前704年)。這時楚國方興,在楚地約會諸侯,黃、隨二國都沒參加,結果,漢陽的隨國受到討伐,淮水的黃國由於相距較遠,躲過一劫,但也遭到楚國的斥責。魯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黃國。面對勢力已擴張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國,黃國採取了依靠強齊抵禦強楚的策略。魯僖公二年(前658年),黃國參加了在宋地舉行的謀劃伐楚的齊國、宋國、江國、黃國等四國會盟。第二年,四國又在山東陽谷盟會。前655年秋天,黃、江二國伐陳。隨著齊國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諸國紛紛叛楚附齊。極力北上爭霸的楚國當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將黃國的姻親小國弦國滅掉,弦子逃奔黃國。6年後,即前649年冬,楚國借口"黃人不歸楚貢",出師由伐黃。半年後,即前648年夏,黃國終於被楚成王吞並黃國[夏朝2148公元前—春秋戰國公元前648年]存在1500年黃國開國國君大廉字太康約延續繁衍50代子民。黃國在原始社會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時期稱黃邑,東周列國時期稱黃國。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地名依然稱黃邑。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稱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縣隆古鄉境內,黃國都城的遺址成了河南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據《黃氏族譜》記載,黃帝的第八代孫,顓頊帝的曾孫南陸公受封黃邑,食邑黃城,以地為姓,成了黃氏的肇基始祖,成為黃邑的統治者。黃氏宗族就是以貴族的地位在黃國的土地上一代傳一代地繁衍分支,發展起來的。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國吞並以後,黃氏宗族結束了一兩千年的貴族地位,變成了平民百姓,變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融合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黃國都城舊址建在今河南潢川縣城以西約十公里的隆古鄉南面,故城略呈長方形,周長為6720米,城牆用灰沙夯土築成,牆高5-7米,基寬5.9米,現尚存三處城門豁口,是目前河南省東南地區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由於它在公元前648年夏被楚國所滅,黃國遺民們又從春秋戰國迄今經過2650多年的改朝換代和災荒戰亂,時過境遷,古城荒廢倒塌,今天的黃國都城已經盪然無存,已經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黃國都城能夠看到的古跡,只有黃國宮殿池和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在黃國都城故址的一個小山崗上有一個小水池,池邊豎著一塊石碑,石碑上邊刻著「歷史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黃國宮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黃國都城的西面,有戰國四君子春申君黃歇公的墳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其餘的古跡盪然無存。解放後發掘黃國都城時的700多件青銅器的歷史文物,被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黃氏宗族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來到黃國當統治者,過著統治者的貴族生活。夏、商、周歷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認黃國的王侯地位,從夏朝公元前2148年世襲相傳1500年約繁衍50代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之後,黃氏宗族結束了統治者的地位,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共謀生存,共謀發展。隨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黃氏宗族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增多,歷代分支繁衍,必須採取分支遷居的方式,來維持宗族的繁衍與發展的局面。因此,黃氏宗族根據中華民族的留長遷幼的方式,各房留長子往黃國繼承祖業,次子以下的兄弟外遷移居他鄉,另創基業,各自立自強,興旺發達。經過四千多年的歷代遷移傳播,大江南北,黃河之濱,長城內外,海內國外,五洲四海,處處都有黃氏宗親在居住,在創業,在發展。黃氏子孫,勤勞智慧,遵紀守法,艱苦創業,處處繁榮昌盛,丁財日熾,人文蔚起,形勢喜人。黃國是黃氏宗族的發祥地,是黃氏宗族的祖宗鄉。黃國人民勤勞朴實,民風民俗清雅,令海內外每一個到潢川縣尋根訪祖的遊子十分佩服。潢川縣當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積極發掘黃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籌建黃都古跡旅遊景點和相應的旅遊設施,吸引海內外黃氏宗親到祖宗鄉投資置業,觀光拜祖,為黃都增添光彩。由於黃國被楚國所滅和都城的倒塌,黃氏宗族地位的改變,黃氏宗族逐步遷居外地他鄉,另謀發展。今天的黃國都城舊址,幾里路內盡是田野,沒有鄉村,更沒有一戶黃姓人家,十幾里路內的鄉村,黃氏鄉親少之又少。國內外新編的有關黃姓的志書族譜中,對黃國都城的美好描寫提請改寫,不要盲人說瞎話,不要誤導海內外鄉親。等到海內外鄉親同心協力,共建黃都旅遊勝地完成之日,才是我們黃氏宗族開心之時。潢川縣城地處中原腹地,城市規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規劃恰當,街道縱橫有序,街路清潔整齊,令人心曠神怡。潢川縣的父母官,對於尋根訪祖的黃氏鄉親十分熱情,帶領你到黃國都城實地參觀。隆古鄉是黃都所在地,鄉政府官員每年接待著一批又一批的海內外黃氏宗親,黃國的父母官的行為令人欽佩黃國的人民令人可敬。

③ 請問:「黃」姓的來歷

黃姓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蠃氏。 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 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 但是,有的譜牒學家則說黃姓是陸終的後代。那麽,陸終是何人,與上文所說的伯益又有甚麽關系呢?據史料記載,伯益是顓頊之玄孫,陸終也是顓頊之玄孫,只是他們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國為氏之類。 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 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氏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同。另外,黃姓在台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歷史來源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 4、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據《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中國姓氏起源》所載,黃氏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為黃國遺民的後裔。另《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得姓始祖 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黃姓遷徙史 1、黃姓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後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後,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他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顓頊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今日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就是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 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 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於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後來,黃歇改封於吳 (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於江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於距江夏縣城30里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太尉黃瓊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為郡號。 3、兩漢到兩晉的遷徙 漢代以後,主要由於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黃氏也是從晉代開始大批人居福建。《閩書》載:「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板盪,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據福建早期黃氏族譜記載,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為官晉安太守,後定居福建,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說,後來的莆田黃氏、侯官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後裔。 4、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宮隨其人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為其中之一。台灣《紫雲黃氏歷代世系表》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名黃守恭者,於唐高宗總章年間(668—669年)隨陳政、陳元光人閩,墾荒致富,其子孫蕃昌興旺,成為閩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馬監陳淵,也在唐朝初期率許、蔡、張、黃等12姓入閩,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門黃氏,多為這支隨陳淵入閩的黃姓後代。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福建,事後梁太祖朱全忠義子,累官侍御史,後避亂居於建陽之東。 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人據八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如宋人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亂,從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因家焉。後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壠。」再如黃振龍,「九世祖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後遷至中丞。」據宋人何澹《黃公(永存)墓誌銘》記載,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黃惟淡,也是唐末從光州固始人徙昭開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黃氏人閩的一個重要「源頭」或途徑。 據《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體》載,括州松陽郡四姓之首為黃氏,婺州東陽郡五姓有黃氏,濮州濮陽郡六姓有黃氏;據北宋《太平寰宇記》,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為黃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為黃氏,處州縉雲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黃氏。隋唐時期,黃姓由一而二,開始主宗分流,分為兩大支:金華黃氏和邵武黃氏。 還有一支與浙江金華和福建邵武兩派黃氏都有著淵源關系且也屬於江夏分支的著名黃氏宗族——江西盱江黃氏。 盱江,位於今江西省南城縣東南,是古代的一個小驛站。盱江黃氏,興起於唐代中期。盱江黃氏是江夏黃香曾孫黃琬的一支後裔,其始祖是黃孟僂。 黃孟僂,字德崇,一字廣成。他是江夏黃香的第十六代孫。生於唐高宗儀風丙子年(676年)二月十五。原籍江夏安陸 (今湖北武昌一帶)。唐玄宗天寶丙戌年(746年),黃孟僂以70歲的高齡中進士,官任西台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臨汝府。在巡視途中病於盱江,後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後,合葬於此,即盱江麻姑山。黃孟僂的子孫為了守護祖先墳陵,沒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於盱江,後來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黃氏。他們將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陸,故後世凡以「安陸」為郡名的黃姓,都共宗黃孟僯為始祖。 盱江黃氏發展到第四代也即黃孟僂的曾孫輩黃省諭兄弟三人時,各有功名,家族大昌。這時,宗族也開始分枝。 黃翰長子黃省諭,字保仁,唐憲宗年間(806—820年)進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吳氏,生5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 5人,支分數派。黃衰、黃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黃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黃表的後裔,極為興旺,散布於江西全省各地。他成為後世官溪黃氏和撫州、金溪等派黃氏的共同始祖。黃表長子黃琬,後遷居福建邵武,成為福建邵武黃氏的一支。次子黃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縣)楓林鄉大柘村。據《湖南黃氏世譜》記載,僅黃琰這一盱江分支,就裂變出今天的烏石、火源、常豐、桂田、新田、新莊、田步、東鄉、牛頭嶺、五里岡、五鳳、寶峰、貴溪、安仁、團山、峽山、岩背、路口、藍田、瑞州、饒山、砂源、沂陽等不同黃氏支派。 黃翰的次子黃省和,字保義,又字仁甫。生於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縣令,後升節度使,封萬戶侯。生子黃榮。五代時期,為避戰亂,這支家族便從盱江遷居至浙江金華府(今金華市),構成金華黃氏的一支。 黃翰第三子黃省居,字保信。唐憲宗期間(806—819年)官任淮南轉運判官。生2子:寶、賈。長子黃寶,初任僕射之職,後官至銀青光祿大夫。他的後裔,又分居饒州府安仁縣(今江西余江縣),成為今日江西安仁黃氏始祖。次子黃賈,也官至銀青光祿大夫。黃賈生3子:老大黃實,與妻張氏攜三個兒子黃伯、黃住、黃任一起遷往福建邵武靈槎故城開基立業,是盱江黃氏入閩的又一個重要分支。老二黃陳,其後裔遷居河南陳州(今河南淮陽縣)。老三黃陵,徙江西廣信府(今江西上饒市)。 5、宋元時期的遷徙 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江夏人黃震,官至煥章閣左司馬尚書,重修江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的御批。宋代還有尚書左僕射黃潛善,他有9個兒子散處廣東各地,居梅州者為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① 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 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最初在兗州(今山東鄆城縣)做官,後來升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按察,故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當時,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黃苾的才幹,便招他為婿。後因金陵一帶戰亂頻仍,黃苾夫妻便隱居於浦陽。以後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東南大族浦陽黃氏。 浦陽黃氏自黃苾開始,祖孫3代8人均為官入仕,並出了3個進士,從而奠定了黃氏家業。但從第四代起,各支大多開始衰落。傳至黃門侍郎(官名)黃汝知一代,浦陽黃氏又家業復興,聲威重振。 婺州(金華郡)浦陽黃氏主宗傳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黃香的第二十六代黃洪、黃浩兄弟二人時,正值唐末五代之際。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個兒子。其中黃洪生子三人:秘、瑕、琰;黃浩生子五人:琛、璞、圮、琬、珍。浦陽黃氏第十八代的這兄弟8人,後來分居各地:黃苾由浦陽遷郯縣(今浙江嵊縣)雙井,黃瑕一支遷江西豐城洗江,黃琰、黃璞同遷江西弋陽,黃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黃圯遷居江西洪州分寧(今修水),黃琬一支徙居建寧浦城(今福建浦城),黃珍的兩個兒子黃蘭、黃苣則分別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 邵武黃姓:這支黃氏,最初是由江夏北遷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然後再折而向東,於隋唐之時再遷居於福建邵武。 黃峭山,為海內外黃姓萬派共宗的邵武黃氏大顯祖。其名,其事,雖不見於經傳史志,但在黃氏族人中、在黃氏家乘中,他事跡獨特,名望尊顯,流傳久遠,幾乎無人不曉。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於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薴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薴籍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為後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優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吳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鄭氏。這三位夫人各生7子。這21個兒子,個個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孫興旺,後嗣蕃昌。 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齡的邵武和平黃氏大族祖峭山公,將21房子孫召集齊全,然後當眾宣布了一個重大決定:將黃家自春申君以後數千年所積累的祖產——銅錢80萬貫,金銀800餘稱,一並均分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產一份,隨即離開家鄉,另立基業,各自自謀發展。當時三位夫人啼泣請求,峭山公便對原來的決定稍作改動,重新宣布:除官、吳、鄭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一房奉養老母以盡溫情之義以外,其餘18房子孫,不許戀此一方故土,須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相地而居。接著,峭山公卜占離家吉日,並於這一天將新修的《黃氏家譜》21套,分授21子,各領一套,囑令他們隨身攜帶,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黃氏的這次大分析,以及隨之而來的遷徙流布,相當多的黃氏譜牒都有詳細記載。父子兄弟作別時,峭山公曾規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稱,代替21子之名。 ③ 客家黃氏 (屬邵武分支) 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 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於五代後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後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④ 嘉應客家黃氏 (寧化客家黃氏分支) 嘉應客家黃氏的開基始祖名叫黃僚。據寶安坪山譜和鸛藪譜,黃僚,亦作黃遼,字海虎,號良臣,南宋(一說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黃化的裔孫。是南宋時期進士,初任大理寺丞,隆興三年(1165年)升瓊州太守,為官海南。任職期滿後告老還鄉,途經嘉應時,愛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於嘉應州城西廂五馬坊水巷口。黃僚移居嘉應後,家族興旺,成為當地望族。其子孫廣布於粵、閩、贛三省各地。在嘉應州城的黃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黃僚為始祖神。 福建邵武黃氏許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黃膺派也很著名。 黃膺,據多種文獻資料所述,他是唐中葉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後徙居福建邵武,成為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膺的後裔,非常顯貴,北宋時出了著名的尚書右丞黃履和大書法家黃伯思,因此,家族名揚天下。 6、明清時期的遷徙 ① 遷往台灣的黃姓: 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台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台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後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人台。爾後,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於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台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 明朝天啟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飢民數萬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於史籍記載的最早遷台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禎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灣馬公,後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後,黃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丁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於台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後世台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 據《閩台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 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台灣。 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抄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台灣。此後,該族子孫多有徙居台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於雍正時游學台灣邦寮浪橋,後來就落籍台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台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台灣。 台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台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黃姓 東南亞印支半島、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跡。 越南 黃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黃國滅亡後不久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後裔。這些越人黃姓後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布於印支半島各國。 在歷史上,還有一些黃姓中國人,由於政治避難、經商等原因遷居越南。明亡後,許多黃姓遺民不甘事清,紛紛外逃避難。1679年,中國龍門副將黃進與總兵楊某等,率3000餘眾、戰船50餘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們進入東浦(當時屬柬埔寨)地區。從此,這批人及其後代便在東浦定居下來。當今,黃姓已繁衍成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國的200餘個姓氏中,黃姓是人口數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國。是中國黃姓移民較早、人數很多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泰國黃姓現有30餘萬,在泰國華人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泰國黃姓華僑、華人,不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組織「泰國黃氏宗親會」,還積極參加當地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與社團組織。 南洋。大約是在元朝末年,黃姓移居南洋。當時一位名叫黃森屏的官員奉命出使婆羅國(今汶萊)。他到達婆羅後,便在婆羅國留居下來。之後,他以傑出的才幹被推為汶萊華人的領袖。後來,成了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蘇丹(實即國王)。他去世後,葬在汶萊,子孫世代留居於此,且極為顯赫。黃森屏生有一女,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即汶萊)第二蘇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後,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為汶萊國王。自此以後,汶萊國王按女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後,王位傳給了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紀,汶萊國王已傳20餘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女性直系後裔。歷史上汶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 明代開始,遷徙南洋的黃姓大增。公元19世紀,由於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因而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黃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數迅速增長,僅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10萬華人中,來自福建晉江、同安、南安、龍溪等地的黃姓華僑就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僅次於陳姓。至今,菲律賓黃姓人口已發展到了5萬余名。 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近代以後,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為了聯絡同宗,都紛紛建立了各種宗族組織。在菲律賓,建有黃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黃姓華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會」。 移居歐美澳黃姓移居美洲的歷史,始於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興寧、新會、開平、恩平四地,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人數最多;1854年由廣東興寧華僑創建於三藩市(即聖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寧陽會館中,黃姓人數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地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 家族名人 黃歇 游學博聞,楚考烈王以之為相,封為春申君。相楚二十餘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園之妹,知其有孕,納於考烈王,生幽王。後李園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於棘門刺殺之。 黃初平(黃大仙)黃初平,晉朝丹溪人。十五歲時他去放羊,有個道士見他本性善良,把他帶到浙江金華山石室中,收他為徒。一學就是四十多年。他的哥哥黃初起一直都在尋找他,經過這么多年都沒找到他。後來在街市上看到一個道士在占卜,黃初起就問他弟弟在那裡?道士說:「金華山有一個放羊的小孩,姓黃名初平,是你的弟弟不是?」初起聽到之後,立即跟道士到金華山尋找。兄弟相見後悲喜交集,哥哥問弟弟道:「羊在那裡 ?」黃初平指著白色的石頭說:「就在那兒」,並喊:「羊起來」於是白石頭都站起來變成山羊,有數萬頭。初起驚訝不已,便跟初平學道。他們倆個都成仙了。黃初平別號「赤松子」。 浙江金華有黃初平的赤松觀,香港的黃大仙祠,就是浙江金華的「分廟」,黃大仙即是黃初平,極受崇拜。 黃霸(前?~前51)字次公,西漢淮陽陽夏人。少學律令,武帝末,補侍郎謁者,歷河南太守丞,時吏尚嚴酷,而霸為政寬和。嘗從經學家夏庚勝治尚書。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謚定。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號山穀道人,又號涪翁,宋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工詩,為江西詩派的開創人,並擅行、草書。著有山谷內集、外集、別集、詞等。 黃巢(?~884)唐曹州人。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沉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唐僖宗干符元年(公元874),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干符五年王仙芝敗死於湖北,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國號大齊。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為害十年的黃巢之亂始告結束,史稱為黃巢之亂。 黃道婆 元朝時擅於紡織技術的女工藝家。曾隨崖州黎族學習紡織技術,學成後返鄉從事紡織工作,促成棉紡織業的進步,使元明以後的松江細布聞名於四方。紡織業者遂立祠祭之,以感其功。亦稱為黃婆。 郡望堂號 1、郡望 江夏郡:漢高祖置郡。此支黃氏,為東漢大臣黃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陸(今湖北省雲夢)。 會稽郡:秦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黃昌之後。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廣西全州西南)。 巴東郡:東漢時置郡。此支黃氏,出自東漢蜀將黃權之後。治所在魚復(今四川省奉節東)。 洛陽郡:即今洛陽,為江夏分支。 晉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州市)。 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屬河南省)。 東陽郡:治所在長山(今浙江省金華)。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隴西渭水東岸)。 西郡:為酒泉黃衍之後。在今甘肅省永昌一帶。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荊州。 松陽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④ 湖北為何有很多「黃」字開頭的城市

倘若一個地區的地名,沒有改變過的話,就證明了保留下來了“幼兒時期”的記憶。如,河北邯鄲等。這種情況也適應其他地區。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最長久,最激烈,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洗牌”。其中的中原(黃河地區)是主戰場,而長江流域最初卻是蠻夷之地。這種情況最終被楚莊王改變。楚莊王的稱霸,其實就是一種被中原接受和認可的儀式。從此楚國,就正式成為了“玩家”之一,並開啟了晉楚百年爭霸格局。那麼為何之前的楚國不被認可,被中國各國普遍視為蠻夷呢?

這個記載就確定了,黃國大致被滅於公元前648年左右,地盤大致在漢水流域。隨著其國家被滅後,黃國的子孫四落,但無論紮根在哪裡,都不忘自己是黃國子孫,於是由黃國子孫開發,或聚集的地方,就帶有了“黃”字。如黃岡,黃梅,黃陂,黃安等。

由此可見,是楚國擴張的過程,造就了這種現象。這種情況還有隋國,也是如此。只不過發生在戰國時期,被《左轉》給記錄下來罷了。

⑤ 為什麼黃山、黃石、黃梅、黃岡、黃陂等地名集中出現在安徽至湖北一塊

1、黃陂是4000年前盤龍城所在地以及古黃國所在地,而黃國始祖是姬姓來自於周朝分封的後裔。之所以叫黃國是因為黃國所在地大片沼澤水網密布,湖水常在梅雨季節後,常泛起一層黃色漣漪,薄薄一層如黃綢布,似乎是在水上蒙上一層黃皮,所以就稱它為“黃陂湖”,黃國因此得名而不是因為黃帝得名。 黃姓大多來自黃國國姓以及春申君黃歇。

7、潢川是中華黃氏發源地,春秋稱黃國,漢代為弋陽,盛唐時期叫光州,民國二年更名潢川。潢川和黃陂、麻城在古代同屬於黃國。夏商時期,這里已建立了息國、黃國等諸侯國,號稱千乘之國。春秋時期,這里被稱為申國,春申君名字跟這個地名有關系。之所以提到潢川是因為建國前信陽地區屬於湖北建國後劃歸了河南。

⑥ 「黃」的姓氏起源是什麼

姓: 黃
由來: 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他的後代分為14個姓,其中的黃姓是他的後裔在商末周初時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後黃國被楚國滅後,其國人皆以黃為姓氏。黃姓的另一支起源是遠古時從河南黃水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其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亡國後的黃姓人氏,有的北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則被遷至今湖北境內。後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名黃歇)被封於江蘇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在江蘇定居。自戰國後期以來,湖北武漢一帶一直是黃姓繁衍的中心。漢代以後,由於做官等原因,黃姓逐漸向大江南北遷徙,尤其是在宋代,黃姓得到廣泛的播遷,發展到全國各地。 黃姓人才輩出,歷代都涌現出一些頗有建樹的人物。如秦朝末年的黃石公;西漢丞相黃霸;東漢神童黃香;三國時有名將黃忠,黃蓋;唐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黃巢,他於875年起義,881年攻克洛陽,繼又於當年年底進入長安,做上了皇帝,國號大齊,但由於沒有根據地,起義很快便被鎮壓,黃巢自殺;五代有畫家黃筌、黃居 ;北宋有著名書法家、詩人黃庭堅;南宋末有思想家黃震;宋元之際有音韻訓詁學家黃公紹;元代有女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和書法家、音樂家、畫家黃公望;明代,農民起義領袖黃蕭養,女文學家黃娥;明清之際有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為三大儒之一;清代有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圍棋國手黃龍士,篆刻家、書畫家黃易,詩人黃景仁;近現代有作家黃人,革命家黃興等等。黃姓為我國第八大姓,在南方人口中所佔比例較高。

⑦ 為什麼說天下黃氏都屬於"江夏

夏朝至春秋末年
江夏黃氏:
源自上
華夏古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嬴姓伯益長子大廉,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鄉。從夏朝2148公元前到春秋戰國公元前648年古黃國共存續了一千五百年整,其黃國國君延續繁衍約50代子民。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今日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就是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

⑧ 黃梅、黃石、黃岡有什麼關系

黃梅、黃石、黃岡有什麼關系?給你資料看看!不過很長!仔細看吧!


一、黃國的建立:
①潢川黃國
建國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1世紀夏代初年。
黃國為伯益後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啟殺害的。伯益死後,夏王朝與伯益後裔東夷族的斗爭並未結束。作為伯益東夷集團的一支,黃國也一直參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爭。這種斗爭從夏啟開始,一直持續到夏朝第八代國王姒芬時期,《竹書紀年》有這樣的記載:「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曰畎夷……黃夷、白夷……風夷。」這里所說的黃夷,已不是遠古炎黃時代的黃夷黃鳥氏族,而應是指夏代的黃國。至夏芬時期,黃國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黃國,後來又有許多人參加了商族滅夏的斗爭。公元前16世紀,原來屬於東夷集團的殷商部族在傑出首領成湯的領導下不斷強盛起來,最後消滅了夏王朝,建立起歷史上強大的殷商帝國。黃國與商族同屬原東夷集團,都受夏王朝的壓迫,因此,當商族興起、夏商鼎革之時,黃國人便立即參加了商族反夏、滅夏的斗爭。商朝建立後,黃國成為了商的小盟國。
兩周之際,黃國勢力有所發展,它與淮水流域的同族,原東夷集團的江、道、柏、弦等諸嬴姓國結成同盟,並成為東夷諸嬴姓小國的盟主。它還通過與周王朝封在漢陽地區的同族姬姓諸國的聯婚,以改善與周王朝及中原各國的關系。也正是在 這一時期,南方的荊蠻楚國日益強大,對淮、漢流域諸小國的威脅也日益嚴重,因此,黃國更進一步加強與嬴姓諸國的同盟,又與漢東的姬姓隨國結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國的威脅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會諸侯,黃、隨不會」。黃、隨兩國的抵制,使楚國大為惱火,便在這一年派蓬(wěi 偉)章出使黃國進行譴責,同時派大軍攻打黃的盟國——隨。
《春秋》記載,僖公二年(前658),黃國與相鄰的同姓小國江國一起參加了齊侯主持的貫(今山東曹縣南10里處)之盟會,(今山東陽谷縣)之盟,從此與中原齊、宋、鄭、衛、魯等諸侯國結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黃國與齊、魯、宋、衛、江等盟國一起攻打親楚的陳國。楚成王以黃國不向楚王納貢為借口,大舉入侵黃國。因黃國既不設防,盟國又坐視不救,結果以慘敗告終。歷史上建國長達1400餘年的古老黃國,至此被楚國滅亡。
關於古黃國故城的地理位置,據考古調查和考證,古黃國故城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地區潢川縣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鄉。黃國故城遺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城內遍布春秋時代的遺址遺物,鼎足、鬲足、銅鏃、瓦當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時,在故城內發現青銅冶煉、製造作坊12處之多,還出土了一批銅器殘片。城西,則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區。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縣城旁寶相寺發掘了古黃國國君黃君孟夫婦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黃國滅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黃君孟夫婦。黃君孟其人,經傳無載,也不見於譜牒。墓中夫婦都是三重棺,即內槨、外槨、內棺。黃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國大貴族之女,生前高貴,故死後陪葬享受了與國君相等的規格。黃君孟夫婦墓中還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竹木漆器、絲織片,共200餘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絕倫,這是其他諸侯國墓所沒有的現象。黃君孟的隨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為54件;黃夫人棺中的隨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為主,造型是生動寫實的虎、魚、蠶、人首等形狀,還有獸面紋、竊曲紋等繁復古樸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艷麗的瑪瑙串飾。從這些玲瓏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們可以看出黃國極高的琢玉水平。黃國在春秋前期與姬姓國有聯姻和結盟關系。黃國在周朝被封為子爵,所以國君自稱「黃君」或「黃子」。

② 晉地汾水黃國
這個汾水之黃,是少昊裔孫台駘的後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後,黃帝集團的顓頊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聯盟首領權,原少昊部落的許多鳥夷氏族紛紛向中原內地遷徙,有的還加入到中原華夏顓頊集團。據《左傳·昭公元年》記載,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華夏部落顓頊的水官。昧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叫台駘。台駘像他的父親昧一樣,很善於治水。當時,汾、洮兩河水澇成災,久治不好。顓頊派善於治水的台駘前去治理。台駘採取疏導和障堵相結合的辦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兩水治好後,人民得以安居。為了嘉獎台駘治理汾、洮的大功,顓頊便將汾川流域封給他作采邑。台駘去世後,人們感懷其功德,尊他為汾水之神。以後,台駘的後裔,在這里建立了沈、姒、蓐、黃四個小邦國。黃夷建立的黃國,是其中傑出的一個。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為今山西聞喜縣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絳縣西30里有地名橫水(即黃水),旁有一溪名橫水,又叫黃水,是洮水的支流。這一帶便是古黃國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這里建立的晉國強大起來,兼並這里的小邦國,黃國也被晉國所滅。
嬴姓黃國被滅之後,黃人以國為氏,姓黃氏,成為歷史上黃姓宗族的族源之一。這支嬴姓黃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帶。春秋時,黃姓宗族的許多成員在晉國做官任職,,如晉國貴族大臣黃淵,就是此支黃氏的後裔。
此支黃氏,後代宗族衰弱,載於典籍史書的人物僅見黃淵一人。這支晉地黃國之後的黃氏,後來日見衰落而至於消失。故天下黃姓,都公認祖根在河南潢川。

2、黃姓的血緣祖先,是夏朝東夷族首領伯益。
伯益的父親是皋陶。《潛夫論·志氏姓》說:「梁、葛、江、黃……皆皋陶之後也。」
皋陶,名繇,字庭堅,是歷史上著名的傳說人物。據《帝王世紀》的說法,他出生於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賜其為偃姓。據《世本》和劉向《說苑·君道》,皋陶當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負責氏族政權的刑罰、監獄、法治。傳說他的外貌是青綠色,像一個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鳥喙,是至誠的象徵,能洞察人情,明白決獄。《論衡·是應》說皋陶治獄,當判決有疑時,就令獬豸決獄。傳說中的獬豸,就是只有一隻角的羊。據說它很有靈性,能分辨是非曲直,確認犯罪與否,如被疑對象有罪,獬豸就會以角頂觸。這種辦法很靈驗,故典籍稱其為「助獄為驗」的「一角聖獸」,史書上說當時天下無虐刑,無冤獄,小人畏懼,天下太平。舜帝對他的成績極為贊賞,便把他封於皋,所以,又叫皋繇。因為上古「陶」、「繇」讀音相同,所以又寫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幫助夏禹當上了中原華夏部落政權的領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備讓位,但皋陶卻於這時去世了。死後,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市。古時,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稱為公琴。
皋陶生了六個兒子(或說三個),長子大費(閉 bì 閉),即伯益,是黃、趙、江、秦等姓的共同血緣祖先。
伯益,原姓伊氏,名益,字賾凱(《水經·洛水注》引《百蟲將軍顯靈碑》),又字虞余(《漢書人表考》卷二)。他是傳說中的一位大英雄。
年輕時的伯益,就很聰明,有才智,《呂氏春秋·勿躬》說他發明了以封占卜歲時吉凶的方法,又最早發明打井取水。關於打井取水的事,有些典籍說得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淮南子·本經訓》雲:「伯益作井而龍登玄雲,神棲昆侖」。
由於伯益富有才華,夏禹就向當時中原氏族聯盟政權首領帝舜推薦他,帝舜派他輔佐夏禹治水。在佐禹治水的過程中,他立下了大功,夏禹在治水成功後受賞時對舜說伯益也有功勞。舜便賜給伯益白色的旗旒,並說:「以後你的子孫一定會昌盛的!」(《史記·秦本紀》)舜的話果真靈驗,後來伯益的後嗣非常繁盛發達。
《國語·鄭語》上說,伯益能議百物,以佐帝舜。伯益來自東夷少昊鳥氏族,所以傳說他能知禽獸之言,能與飛鳥通話,《漢書·地理志》雲:「伯益知禽獸。」《後漢書·蔡邕傳》雲:「伯益綜聲於鳥語。」說的都是這個意思,這與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上所言伯益「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舜曾任命他為虞官。《孟子·滕文公上》另有記載,說舜派遣伯益擔任火官,伯益用火焚燒山澤,迫使猛獸逃匿,使過著畜牧流徙生活的人們從此過上了安居墾種的生活。後世尊他為保佑人們免遭猛獸傷害之神——「百蟲將軍」,並修廟祭祀他,就是這個原因。
舜對伯益的十分信任和器重,便將自己美麗的小女姚氏嫁給了他,並且封伯益於費,所以伯益又叫大費,或叫費侯。
舜之後,夏禹繼承了華夏部落聯盟首領。禹對皋陶伯益父子都非常信任,先打算把自己的王位禪讓給皋陶,不意皋陶去世,後指定皋陶長子伯益為自己的繼承人,並在晚年授政於益,讓自己的兒子夏啟為臣。夏禹在位10年,東巡會稽時逝世,臨終遺言傳位給伯益。傳說伯益為夏禹守喪三年後,將王位避讓給了夏啟,自己在箕山之北隱居下來。在華夏族人的擁立下,夏啟於是即天子之位。這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原來氏族社會「公天下」終於被階級政權的「家天下」所取代,中國歷史進入了文明時代。夏啟即天子位以後,便開始消滅伯益的勢力,在夏啟六年,將伯益殺害。伯益死後,夏啟以隆重之禮厚葬伯益,又「歲善犧牲以祠之」(《越絕書·吳內傳》),即每年都以犧牲來祭祀他的亡靈。
伯益雖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後裔卻十分繁榮昌盛,所分衍出黃、趙、江、秦等十多個姓氏,都尊他為始祖。

3、黃姓源自遠古嬴姓
我國上古有三皇五帝的傳說,五帝之一的顓頊與後來的黃姓有直接的血源關系。顓頊實際上是上古的一個部落首領,號高陽氏,相傳他出生於若水,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曾任命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見顓頊的部落已經有了國家政權的雛形。顓頊怒觸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國廣泛流傳,據《淮南子·原道》記載,顓頊曾與共工爭帝,顓頊不勝,怒觸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毀造成天向西傾斜,江河遂向東流去。顓頊的曾孫陸終娶鬼方之女。傳說此女長期懷孕而不生產,11年後,其左肋裂開,生出了3個兒子,同樣右肋也生出了3個兒子。他們的後裔分成了許多氏,其中之一為贏氏。嬴氏又分成了14個分支,其中之一即黃姓。陸終的子孫在周武王滅商之後被封於黃,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縣西。由於黃國與楚國鄰近,所以長期依附於楚國。其實從血緣上看,楚國王族與黃國有著密切的關系,楚國的祖先是陸終的第六子季連,即從其母肋下生出來的兒子之一。周文王時季連的後裔鬻熊為文王師,由於這個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於丹陽,從此建立了楚國。楚國強大以後,便不斷擴張疆土,消滅了周圍許多小國。公元前648年,黃國終於被楚國滅亡了。黃國滅亡後,其國人不忘故國,遂以黃為姓。他們雖然分散於各地,但多距原黃國不遠,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縣西)一帶聚居最多,故後人遂以江夏為黃姓的郡望。

4、黃姓源自陸終
陸終始祖說相當普遍,尤盛於浙、川、滇、黔、桂、台灣等省,氏學經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黃,陸終之後,受封於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 在以陸終為始祖之說中,黃姓家譜中還出現了幾種與此緊密相關而又不盡相同的說法。一是以陸終之子為始祖,如廣東《開平黃氏族譜》宋慶元四年(1198)的譜序說:「我黃氏,派出陸終之季子諱雲者,軒轅黃帝七世孫也。」另一種情況是以陸終之孫為始祖,如《中國文化網路全書》「氏族」章所引台灣《黃氏宗譜》以陸終長子昆吾之子高為黃氏一世祖。還有一種很特別的情況,如《新安黃氏會通譜·黃氏得姓之祖》中,並列陸終及其後裔四人:陸終、樊(陸終之子)、梁(樊之後,事周武王)、緡(梁澤之後)。在陸終的子孫後裔中,有相當數量的黃姓家譜都以南陸為公為一世大始祖。
一、姓氏源流
黃(Hu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
4、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據《中國姓氏大全》、《姓氏詞典》、《中國姓氏起源》所載,黃氏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為黃國遺民的後裔。另《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
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得姓始祖: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江夏堂:後漢黃香,小時死了母親,他對父親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父親的被褥暖熱。人誇他的孝:「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大量黃氏族譜記載:因惠連公受封於黃國而得勝。黃國被楚所滅之後,子孫四奔他鄉,大部分向楚國腹地內遷,分別定居於湖北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地,並逐步形成黃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遷徙至江夏、安陸(今湖北省雲夢縣東南至武漢市)一帶,繁衍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這支黃姓宗族世居江夏,代為冠族,至孝子黃香,才傾天下,黃瓊、黃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內,時人譽稱「江夏黃氏,天下無雙」。今海內外黃姓子孫萬派朝宗江夏,認江夏為郡望與發祥地。江夏堂源此。

二、遷徙分布
黃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自黃國被楚所滅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遷入楚國腹地定居於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當地也因黃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後發展成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姓。西晉末年,黃姓與中原士族均大舉南遷,成為後來入閩(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戰國時代能言善辯、博學的春申君黃歇,他的兒孫後來分居於會稽、江夏、零陵、陽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雲夢一帶)成為黃姓的發展繁衍的中心,並且其分支後來在各地都形成瞭望族。唐宋時期,黃姓在今福建莆田泉州等地繁衍最為旺盛。黃岸十一世孫黃中庸五子分居於興化軍治雷山、西岩、仙游何岩、龍溪;漳郡西林城、詔安,號稱中庸公「四代聯登八進士」,繁衍昌盛,逐漸成為閩南之大族。在宋代時,江夏人黃震,官至左司馬尚書,重修江夏家譜,並且得到了皇帝「興化無雙,黃府清惠;忠孝兩全,金墩望族;簪纓世濟、績學多才」。的御批,後黃姓發展成為江蘇大豐金墩、廣東汕頭金墩支派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莆田金墩人黃大俠南徙杭州錢塘,後成為杭州錢塘著姓,支分福州台江、江蘇大豐金墩、廣東汕頭金墩、海豐陸豐等地。宋元之際,鞏溪雷山黃姓稱盛於泉郡德化承澤、永春遜邊、卿園、亭上、梅林、華岩、官田儒林,惠安潭邊奎峰、雲南鶴慶金墩、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台灣,後來又有不少人播遷海外。由此可見,黃姓雖起源於潢川定城西黃國故都,但從一開始卻主要繁衍於我國湖北江夏郡黃州。現今,黃姓分布主要集中於長江以南地區,以廣東、福建、四川、湖南、廣西和江蘇省比較多,上述六省的黃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黃姓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黃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二。

三、歷史名人
黃 歇:戰國時楚之貴族,曾為楚相,因有功,被封為春申君,為戰國著名四大公子之一。
黃 霸:西漢淮陽陽夏(今河南省太康)人,歷任刺史、御史和丞相,與龔遂同為封建「循史」的代表,合稱為「龔黃」。
黃 忠:南陽(今屬河南省)人,三國蜀名將,官至後將軍,賜爵關內侯。
黃 蓋:三國時代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為孫氏宿將,成名於赤壁之戰,官至偏將軍。
黃 巢:曹州冤句(今山東省荷澤)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沈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乾符五年王仙芝敗死於湖北,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880年)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在長安稱帝建立大齊政權,年號金統。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
黃 筌:五代後蜀成都(今屬四川省)人,精於禽鳥、人物、山水、墨竹等繪畫,與江南徐熙並稱「黃徐」,形成五代花鳥畫兩大主要派別。
黃 興:湖南長沙人,民主革命家,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是著名領導人之一。
黃庭堅:北宋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其詩與蘇軾並稱「蘇黃」,開創了江西詩派,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黃公望:元代平江常熟(今屬江蘇省)人,工書法,通音律,善散曲,尤精於山水畫,為「元四家」之一。著有《寫山水訣》。
黃道婆:今上海縣華涇鎮人,學習並傳播了紡織等技術,推動了當時棉紡織業的繁榮與發展。
黃宗羲:浙江省餘姚人,明清之際傑出思想家、史學家,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
黃遵憲:廣東省嘉應(今梅縣)人。清末詩人,其創作的詩歌被稱為「詩史」,著有《日本國志》、《人境廬詩草》。
黃氏入閩始祖---黃元方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浙江省會稽太守、河南固始人黃道隆棄官入閩,隱居今天的福建省仙游縣平朋山,俗稱雙陽山。後來遷徙到桐城(即泉州)居住,中原戰亂稍平,他又回河南固始縣老家。西晉後期,黃道隆後裔黃知運,任永嘉(今浙江省溫州市)守,有子黃元方(即黃彥豐),任晉安(今福州)守,為避亂遂於懷帝永嘉二年(308年),舉家入閩,卜居福唐(今福州市)黃巷,黃彥豐即成為黃氏入閩始祖,從現在能夠查找到的史料看,黃元方(字彥豐)應是黃氏入閩第一人。

1、黃岸(674-756年)
字宗極唐號魁傑,隱士黃沖公子,入閩始祖黃元方字彥豐嫡系十一世孫。黃帝一百零一世孫。唐聖歷戌戊年以才德兼全科登進士,官歷翰林史館學士、徐州牧、升廣西桂州剌史。自福唐候官(今福州東街)黃巷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里國歡院(今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黃巷為入莆黃巷之始祖。配趙氏封開國夫人、繼邱氏封吉國夫人。唐高宗上元甲戌年正月初五日生,唐肅宗至德丙申年三月廿九日卒。及卒,朝廷哀之、壽八十有二。封開國公,賜金紫光祿大夫、謚忠義。合葬延福寺後靈源山之原,被列為「莆田市涵江區文物保護單位」,子三長明經閩縣令謠、次典,季樂。為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裔十分顯赫。若包括外徙科第?

⑨ 黃氏的歷史及淵源,越多越好,知道的來講講,加分的哦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黃姓起源有三支。內
1、出自嬴姓。帝容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⑩ 姓氏黃 主要分部在什麽地方。

黃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潢川縣西部一帶。自黃國被楚所滅之後,黃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則遷入楚國腹地定居於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當地也因黃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後發展成為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姓。西晉末年,黃姓與中原士族均大舉南遷,成為後來入閩(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戰國時代能言善辯、博學的春申君黃歇,他的兒孫後來分居於會稽、江夏、零陵、陽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雲夢一帶)成為黃姓的發展繁衍的中心,並且其分支後來在各地都形成瞭望族。唐宋時期,黃姓在今福建、江西、廣東等地繁衍最為旺盛。黃姓後人黃守恭的五子分居於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詔安,號稱五安公,繁衍昌盛,逐漸成為閩南之大族。在宋代時,江夏人黃震,官至左司馬尚書,重修江夏家譜,並且得到了皇帝「黃氏忠孝兩全,江夏無雙,歷代簪纓」的御批,後黃姓發展成為廣東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河南固始人黃建聯南徙杭州,後成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饒平、陸豐等地。宋元之際,黃姓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台灣,後來又有不少人播遷海外。由此可見,黃姓雖起源於北方,但從一開始卻主要繁衍於我國南方。現今,黃姓分布主要集中於長江以南地區,以廣東、四川、湖南、廣西和江蘇省比較多,上述五省的黃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黃姓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黃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二。

閱讀全文

與黃梅黃石黃岡黃陂黃安地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