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宋元、明清之間的戰爭
沔州之戰
1235年
蒙古窩闊台汗六年六月,窩闊台以宋背盟為由,遣軍兩路攻宋。一路由皇子闊出率軍攻宋荊襄地區,一路由皇子闊端率軍攻宋四川。七年十一月,闊端率西路軍在鞏昌(今甘肅隴西)迫降金舊將汪世顯部。十二月,闊端以汪世顯為先鋒,率軍自鳳州(今陝西鳳縣)進至西川之西池谷(今甘肅康縣東南)向沔州進軍。四川制置使趙彥吶主張退守大安(今陝西寧強西北),宋沔知州高稼認為守沔蜀存,棄沔蜀亡,堅決反對退守大安,趙彥吶遂表示與高稼一起守沔……及臨戰,趙彥吶撤走,高稼只得獨自守沔州。蒙古軍自白水關(今陝西略陽北)入六股株(今陝西略陽東北)攻沔州。
沔州歷為西陲用兵的門戶,經金軍、蒙古軍的多次抄掠,已外無城廓保民,內無財賦募士,高稼部依山為阻,並多張旗幟擊鼓吶喊以為疑兵,居高督戰。趙彥吶遣小將何鄰等赴援,及蒙古軍至,何鄰先遁,其軍皆潰,高稼被圍戰死,蒙古軍克沔州。趙彥吶進屯至陝蜀咽喉青野原(今陝西略陽北),又被蒙古軍包圍。屯駐石門(今陝西略陽西北)的利州都統制曹友聞率軍往援,擊敗蒙古軍,解趙彥吶之圍。後蒙古先鋒軍汪世顯部轉攻大安。
曹友聞遣摧鋒軍統制王資、踏白軍統制白再興速趨雞冠隘(今陝西勉縣西南)防守,命左軍統制王進據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老勉縣);曹友聞登溪嶺指揮部署完畢,蒙古軍數萬突至陽平關。曹友聞令左軍和游奕軍出擊,自率帳兵及背嵬軍沖至陣前,令軍左右馳射;蒙古軍受挫退兵;曹友聞料蒙古軍必轉攻雞冠隘,急遣忠義總管陳庚、當可率兵往援;蒙古軍果以步騎萬余攻雞冠隘,陳庚率騎兵500勇猛馳突,時當可將步兵分左右翼並進,守隘的王資、白再興出隘迎戰,兩面夾擊,大敗蒙古軍。曹友聞乘勢北進,收復仙人關(今甘肅徽縣東南)要隘,迫蒙古軍退出宋境[1] 。
真州之戰
1236年
窩闊台汗八年十一月,宗王口溫不花等率軍攻宋淮西地區。宋蘄(今湖北蘄春)、舒(今安徽潛山)、光(今河南潢川)等三州守將棄城逃走。口溫不花收三州兵馬糧械,以游騎從信陽(今屬河南)向廬州(今安徽合肥)方向襲掠;遣部將察罕率軍攻真州;自率軍繼續南進。察罕率軍至真州,知州丘岳治軍嚴明,防守嚴密,力挫攻城蒙古軍,並乘勝出擊,戰於胥浦橋(今江蘇儀征西),以強弩射殺一將,蒙古軍稍退。丘岳度其兵力10倍於已,不能力勝,乃設3道伏兵,並於西城置炮。及蒙古軍再次進攻,宋伏兵突起,炮石俱發,將其擊退。丘岳繼遣勇士襲擊蒙古軍營壘,焚其廬帳,蒙古軍被迫撤圍退走[1] 。
陽平關之戰
1236年
九月九日,曹友聞退至大安。十六日,曹友聞與眾商議,大安無險可守,唯雞冠山一堡可守,但無糧無水,如能堅持五日,可有轉機。諸將以為堅守不戰可五日以上,遂遣其弟、四川制置司帳前總管曹萬,率軍1萬趨雞冠隘(今陝西勉縣西南)守御;自率精銳萬人設伏,相約蒙古軍若攻陽平關,先折其鋒,佯敗入堡,曹友聞則乘機搗其背,兩聲鼓為號,聲則出,內外夾擊;此外大開陽平關城門,內不立旗,炊煙不出,雞犬不聲。
二十一日,曹友聞選精兵7700人,自大安渡江逆上300里,復渡江至劉溪、黑水一帶谷地設伏。二十二日,蒙古軍分批繼至,曹萬、劉孝全等麾兵戰於關外,自辰戰至未,蒙古軍敗績;日暮,曹萬等斂兵入雞冠隘堡,蒙古軍圍堡數層。
二十七日,曹友聞探知蒙古軍已掠大安,令諸軍束裝趨陽平關,行20里後,暴雨如注,夜暗難行,人馬疲乏,部將呂嗣宗建議俟天明再走,曹友聞考慮到雞冠隘堡原定堅持五日,現已八日,一旦城破,將無計可施,遂令軍繼續前進;至水牛嶺,分三路入蒙古軍營地,轉戰至拂曉,破數十營,直插陽平關。雞冠隘堡之曹萬等將,聞鼓聲率軍出堡夾擊。
二十八日,轉戰至回回寨,闊端欲走,時汪世顯自大安率軍來會,闊端乃分騎兵為百十隊,向宋軍輪番馳突;鏖戰多時,宋軍擊殺蒙古軍過半,終因寡不敵眾,戰鬥力大減,在突圍過程中,曹友聞中流矢,下馬步戰而死。曹萬僅存500人入堡,二十九日,曹萬、劉孝全等見趙彥吶不遣援軍,城中無糧,乃率軍突圍,轉戰至龍門(今陽平關附近之龍門洞)全部戰死[1] 。
廬州之戰
1238年
宋嘉熙二年(蒙古窩闊台汗十年,1238年),在蒙宋戰爭窩闊台攻宋之戰中,宋淮西制置副使兼轉運使、知廬州杜杲守廬州,擊敗蒙古軍大規模進攻的一次作戰。 窩闊台攻宋之東路軍攻安豐軍失敗後,仍不罷休,積極進行戰爭准備,製做大量攻城器具,於嘉熙二年九月,由馬步軍都元帥察罕率號80萬大軍,再次攻宋淮西,進圍廬州(今合肥),欲克廬州後,造舟巢湖(今合肥南),以窺長江。
知廬州杜杲利用其豐富的守城經驗,積極備御。事先已製作了千百間串樓,列於濠岸。這種串樓以二三尺圍栗棗榆槐木作豎木,入土五六尺,高丈余,上施橫木,中設箭窗,下繚以羊馬牆、每樓可御三炮。蒙古軍於城外,築土城60里圍城,又築台高過串樓,以制城內。杜杲令軍以油灌草,焚燒其台,並於串樓內立雁翅七層,置炮轟擊蒙古軍高台,擊中一將,蒙古軍驚駭。杜杲乘勝出擊,宋將趙時哽率民兵500赴援,蒙古軍死傷甚重。杜杲還派遣舟師及精銳守衛淮水要點,以阻蒙古軍歸路。察罕見廬州屢攻不克,乃轉軍東進,攻陷滁州(今安徽滁州),萬戶張柔鼻中飛石;至天長縣(今安徽天長市),遭知招信軍余蚧截擊;攻泗州(今江蘇盱眙西北),被城周濠水所阻,激戰多時不克。察罕見屢戰不利,遂北撤[1] 。
京襄之戰
1238年
嘉熙二年,攻宋蒙古東路軍,集中兵力進攻兩淮,對長江中游的攻掠有所放鬆,宋廷乘機頒詔「收復京襄」。十月,新任京西、湖北路安撫制置使兼知岳州的孟珙,認為欲收復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必先取郢(今湖北鍾祥)以通糧餉,取荊門軍(今湖北荊門)方可出奇兵。赴任至岳州(今湖南嶽陽),乃檄江陵制司搗襄、郢,召諸將指授方略,發兵北進。宋將張俊復郢州,賀順復荊門軍。十二月,劉全戰於冢頭、樊城、郎神山,三戰皆捷[2] 。
次年正月,宋將曹文鏞復信陽軍(今河南信陽市)。劉全攻襄陽、樊城,在宋軍各路相繼收復失地的形勢下,原附蒙古的劉廷美約宋都統江海,及其弟劉廷輔夾擊襄陽叛軍。宋軍順利進至襄樊城下,劉全復樊城。四月二日,江海率軍出荊門,直趨襄陽,劉廷美為內應執游顯以城降,宋軍遂復襄陽。劉全遣譚深復光化軍(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孟珙在收復襄陽後,即奏請置重兵於襄陽,建立軍事重鎮。乃以息、蔡(今河南息縣、汝南)降人創忠衛軍;集襄、郢降人創先鋒軍;招淮民359人創寧武軍;招回鶻壯士百餘人、老稚115人、馬260匹,創飛鶻軍;荊鄂都統制張順招襄漢潰卒創忠義、虎翼等軍。孟珙遂以江陵為基地,以襄陽為重鎮,大興屯田,訓練軍伍,使荊襄戰場出現轉機[2] 。
蒙古攻四川之戰
1258年
蒙古攻四川之戰是蒙哥汗六年(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在蒙哥攻宋之戰中,蒙古總督軍事兀良合台與都元
元憲宗蒙哥
帥帖哥火魯赤、帶答兒率軍南北對進,夾攻宋四川,會師合州(今重慶合川)的作戰。蒙哥汗六年春,兀良合台征降雲南各部後(參見忽必滅大理之戰),偕大理國王段興智向蒙哥汗獻圖。六月,蒙哥鑒於對宋的側後包圍已完成,遂以宋囚蒙古使臣為名,決定攻宋。詔命兀良合台打通由雲南至四川道路;命帖哥火魯赤、帶答兒率軍南進,與兀良合台會師。北路,帖哥火魯赤與汪德臣以原隆慶府(今四川廣元)降將南永忠、高貴為向導,率軍自利州(今廣元)出苦竹隘,經閬州(今閬中),進抵順慶府(今南充),沿嘉陵江南下;帶答兒率軍自興元(今陝西漢中)經米倉山入蜀,越巴州(今巴中),沿渠江南下。十月,至渠州(今渠縣)。十一月,抵重慶附近地區。南路,兀良合台自雲南率軍北進。九月,攻佔滇蜀要沖烏蒙(今雲南昭通)等地。鑒於瀘江(今金沙江)河道險阻,水勢洶涌,兀良合台從陸路向石門關(今四川高縣西北)進軍。十月,破禿剌蠻三寨,又破石門關,趨敘州(今宜賓東北),欲北進至嘉定(今樂山)。在馬湖江(今四川境內金沙江別名)遭宋都統制張實、知敘州史俊所率3萬兵截擊。蒙古軍力戰獲勝,奪船200艘後,改道東進。循大江南岸,水陸並進,趨重慶,後沿嘉陵江北進,於十二月到達合州附近,與帖哥火魯赤、汪德臣及帶答兒部軍會師。次年正月,蒙古三路大軍先後原路返回[3] 。
鄂州之戰
1258年-1259年
南宋寶祐六年,蒙哥汗八年(1258年)二月,蒙古大汗蒙哥決定發動全面侵宋戰爭,徹底征服南宋。西路由蒙哥親征攻四川,宗王塔察兒率東路軍攻荊山(今安徽懷遠西南),以分宋兵力。十一月,由於塔察兒攻宋不利,蒙哥改命其弟、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統領東路軍。蒙哥妄想在踏平川蜀後,與忽必烈的東路軍攻下鄂州會師,直趨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同年十一月,忽必烈自開平(今內蒙古正蘭旗東北閃電河北岸)啟程。
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七月,忽必烈軍至汝南(今屬河南),得知蒙哥死於釣魚城(參見釣魚城之戰),誤為謠言,遂採取招降與進攻兩手,繼續前進。八月十五日,忽必烈率主力渡過淮河。二十日,破大勝關(今河南羅山南),宋戍兵皆遁。萬戶張柔率軍攻最險要的虎頭關(今湖北麻城東北),先與宋軍戰於沙窩(今河南商城西南),其子張弘彥將宋軍擊敗,繼而破守關宋兵。二十一日,忽必烈至黃陂(今湖北黃陂北),三十日,率軍抵長江北岸。時任南宋沿江制置副使的袁玠是權臣丁大全的黨羽,為政橫征暴斂,當地百姓無不痛恨。及蒙古軍至,漁人盡獻漁舟濟師,並充作向導。九月初一,從攻四川的宗王末哥遣使告蒙哥死訊,請其北歸爭汗位。忽必烈為立戰功,仍率師渡江。
九月初三,忽必烈登上江北的香爐山(今陽邏堡北),俯瞰大江,見江北有武湖,湖東江岸築陽邏堡,南岸即滸黃川,宋軍以大舟扼江渡,擁兵10萬,戰船2000,陣於江中,水陸陣容嚴整。蒙古軍當即遣軍奪大舟2艘,連夜准備舟楫,欲奪據點陽邏堡,強渡大江。
初四晨,風雨昏暗,諸將以為不可渡江。忽必烈不從,令揚旗伐鼓,分兵三道並進。勇將董文炳率敢死士數十百人沖其前,乘朦朧擊鼓急進,直達南岸,諸軍亦竟相爭渡,宋軍迎戰,三戰皆敗。習水戰的部將張榮實率軍乘輕舟鏖戰於北岸,獲宋大船20艘,俘200人,斬宋將呂文信。水軍萬戶解誠部將朱國寶,率精兵與宋軍戰於中流,凡17戰,奪宋船千餘艘,殺溺宋兵甚眾。宋軍三道皆敗,陽邏堡防線也累遭失敗,蒙古軍遂迅速渡江。董文炳派董文用以輕舟渡江,向忽必烈報捷。忽必烈聞報大喜,傳令全軍進圍鄂州城,同時以一部兵由鄭鼎率領襲江西;另遣兵於湖南接應繞道大理而攻擊宋朝腹地的兀良合台軍。
忽必烈渡江後,駐營於滸黃州,下令」軍士有擅入民家者,以軍法從事,凡所俘獲,悉縱之」。初六,派人前往招諭鄂城。使者行至東門,宋軍箭如雨下。忽必烈知道宋軍有所准備,於是在初九率軍將鄂州團團圍住。因為蒙哥進攻四川的緣故,樞密使賈似道、四川制置副使呂文德等人率領的大軍都在支援長江上游,鄂州只有都統權州事張勝主事,兵力十分空虛,守備頓時危急起來。
十一日,忽必烈登城東北壓雲亭,立高樓觀察城中軍情,見城中出兵,即遣兵迎戰,俘宋軍2人。後遣將攜宋降人至城下勸降,張勝殺死降人並遣兵出擊,又被擊敗。張勝遂以緩兵之計,佯稱歸附,誘勸蒙古軍東撤。蒙古軍中計後撤,張勝趁機將城周圍民居焚毀,使鄂州城防成為一體。這時宋將高達、邛應從江陵率軍入援。蒙古軍百戶長鞏彥暉迎戰,高達埋下伏兵後假意撤退,一舉擒殺鞏彥暉。鄂州之戰處於相持狀態。
宋理宗聞報鄂州被圍,非常驚慌,一度想到遷都至寧海軍(今浙江寧海)。太後和大臣們紛紛反對,時任寧海軍節度判官的文天祥更是言辭激烈,上疏要求將提出遷都的董宋臣斬首示眾。宋理宗這才安下心來,一面組織義勇,一面命各制司進兵赴援。二十八日,宋廷詔賈似道節制江西、兩廣人馬,立即援助中流,以增強抵抗蒙軍進攻的能力。
賈似道在鄂州之戰爆發前,任樞密使兼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撫大使、都提舉兩淮兵甲、總領湖廣京西財賦、總領湖北京西軍馬錢糧、轉移報發御前軍馬文字、兼提領措置屯田兼知江陵軍府事等眾多職務,幾乎擔起了所有組織抗擊蒙古軍進犯的重任。十月,賈似道自漢陽(今湖北漢陽)進入危急的鄂州城內督師,親自指揮鄂州保衛戰。宋理宗也派使者拜賈似道為右丞相。
蒙古軍包圍鄂州後,在城外造起了一座五丈高的瞭望台。忽必烈每日在上面指揮攻城。由於久攻鄂州不克,又聽說宋援軍到來,忽必烈下令抓緊攻城。蒙古軍遂組織敢死隊,由勇將張禧、張弘綱父子率領,自城東南角入戰,高達率諸將力戰,張禧身負重傷而退。忽必烈見狀,對張柔說:「吾猶獵者,不能擒圈中豕,野獵以供汝食,汝可破圈而取之」。張柔乃命部將何伯祥造鵝車,掘洞入城,又選勇士登城,經激烈戰斗後破城東南隅。高達率軍奮力抗擊,並組織人力修城牆,隨破隨修,使蒙古軍不得入。
為防止蒙古軍再穴城而入,賈似道命宋軍沿城牆內壁建造木柵,形成夾城。僅一夜時間,環城木柵全部竣工。忽必烈聽說後,不得不承認賈似道的軍事才幹,感慨地說:「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有些將領就歸罪於士人,說都是士人力勸忽必烈不可殺人,造成鄂城不肯投降之故。忽必烈當即駁斥道:「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賈制置,汝十萬眾不能勝,殺人數月不能拔,汝輩之罪也,豈士人之罪乎!」在賈似道的指揮下,南宋各路援軍紛紛奔救鄂州。尤其是呂文德部自重慶沿江而下,在岳州(今湖南嶽陽)擊敗張柔部的攔截後,於十一月初一日遣抵鄂城,使「(城)守愈堅」。
雖然鄂州暫時可保,但是宋朝的軍事形勢仍不容樂觀。繞道雲南的蒙古軍兀良合台嘗試攻擊柳州(今廣西柳州)與靜江府(今廣西桂林)失敗,星夜從小路北上,殺到了宋荊湖南路首府潭州(今湖南長沙)城下。江西一帶也受到蒙古騎兵的騷擾。南方腹地四面開花,這一情況引起了宋廷的極大震驚。監察御史饒應子認為:「今精兵健將咸在閫外,湖南、江西地闊兵稀,雖老臣宿將可以鎮壓,然無兵何以連捍敵之來?當自內托出,不當自外趕入。」於是宋理宗在十一月初一日下詔,命賈似道突圍移司至黃州(今湖北黃岡),在那組織起一道新的防線,以便更好地指揮宋軍全局戰斗。然而從鄂州突困到黃州,是一條十分危險的道路。呂文德遣部將孫虎臣將精兵七百護送,途中遭遇蒙古軍,幸虧都是老弱殘兵及所掠金帛子女,孫虎臣率軍將其打敗後,賈似道才得以順利地入黃州。賈似道移司成功,鼓舞了雨淮、江西一帶的士氣,「下流之兵始振」。
時間進入冬季。蒙古軍屢屢向鄂州發起強攻,但是疫病、缺糧使圍城部隊減員十之四五;宋軍死傷已經達到一萬三千餘人,鄂州之戰初期的守將張勝也英勇地犧牲在了城頭上。令忽必烈更加擔心的是,妻子察罕寄來書信說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正在謀劃繼承蒙古大汗之位。自蒙哥死後,開平的汗位一直空虛。幾個兒子剛剛成年,不具備爭奪汗位的實力;三兒子旭烈兀正匆匆忙忙的從西亞趕回蒙古,也難以問鼎寶座,所以汗位的爭奪就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兩兄弟手中展開。謀臣郝經認為滅宋是持久戰,勸忽必烈先回國奪取汗位。
這時賈似道向蒙古派出了使者。賈似道指出宋蒙雙方均已精疲力竭,不如講和停戰。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大多歷史文獻均說:賈似道在知道蒙哥已死、蒙古軍無力再戰的情況下,非但不乘勝反擊,反而密遣使者宋京前往蒙古軍營請和,提出:「北兵若旋師,願割江為界,且歲奉銀、絹匹兩各二十萬。」趙璧答稱:「大軍至淮州時,誠有是請,猶或見從。今已渡江,是言何益!賈制置今焉在耶?」拒絕了賈似道乞和之請。後忽必烈迫於形勢,答應了賈似道的賣國請求。那麼歷史上究竟有無所謂「鄂州和議」之事,容下文討論。
十一月二十八日,忽必烈決定撤軍,從牛頭山出發後,一面聲言趨臨安,留大將拔突兒等帥諸軍繼續圍鄂。一面於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的閏十一月初一,還駐青山磯。第二天,忽必烈在長江岸邊,派張文謙告諭諸將,6天後撤離鄂州;自己率軍北返,開始了爭奪蒙古汗位的斗爭。
南宋方面,鄂州之戰的結束使南宋擺脫了一場近似亡國的危機。作為總指揮的賈似道班師回朝,隻字不提議和的事情,上表稱「諸路大捷,鄂圍始解,江漢肅清。宗社危而復安,實萬世無疆之休!」宋理宗親自在臨安城外等候迎接,「依文彥博故事,郊勞於城外」,「擇日對御賜宴」,贊揚賈似道「奮不顧身,吾民賴之而更生,王室有同於再造。」下詔加其少傅、衛國公銜,可謂隆恩浩盪。賈似道自此走上了南宋末位權臣的道路。參與鄂州之戰的諸位大將也都各有封賞,呂文德兼領夔州路策應使,賜錢百萬;守鄂州的高達升為湖北安撫副使、知江陵府,賜錢五十萬;守潭州的向士壁遷兵部侍郎;劉整升任知瀘州兼潼川安撫副使[3] 。
釣魚城之戰
1258年-1259年
南宋寶祐六年至開慶元年(蒙古帝國蒙哥汗八年至九年,1258年—1259年),在蒙哥攻宋之戰中,宋將王堅及副將張珏扼守釣魚城(今重慶市合川區城東五公里左右釣魚山上),抵抗蒙古軍進攻的著名要塞防禦戰。[4]
寶祐六年七月,蒙哥汗統兵4萬,號10萬,自六盤山(今寧夏境)分兵三路進攻四川。十二月,攻佔川西、川北大部州縣,進抵武勝山(今武勝縣城附近),准備進攻合州,宋將余玠已將合州治所移於釣魚城。釣魚城坐落
釣魚城[5]
在今重慶市合川區城東5公里的釣魚山頂,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300米。處嘉陵江、渠江、涪江匯合處,南、北、西三面環水,壁壘懸江,城周十二三里,均築高數丈的石牆,南北各建一條延至江中的一字城牆;城內有大小池塘13個,井92眼,可謂兵精糧足,水源充足;江邊築設水師碼頭,布有戰船,上可控三江,下可屏蔽重慶(今重慶市),是支撐四川戰局的防禦要塞,地勢十分險要。蒙哥派降將晉國寶入釣魚城招降,被王堅所殺。九年正月,蒙哥汗恃其兵強馬壯,不納術速忽里避開堅城,迂迴夔、萬東下的建策,無視天候、地理的不利條件,決心攻下釣魚城。遂遣諸王末哥攻禮義山城(今渠江東北,俗稱三教寺寨),曳剌禿魯雄攻平梁山城(今四川巴中西),命宋降將楊大淵率軍突襲合州舊城,切斷外圍諸城與釣魚城的聯系。同時,令四川都元帥紐璘自成都趨涪州藺市(今重慶市涪陵區西)造浮橋,斷絕宋援。又在銅羅峽據險為壘,阻遏重慶宋軍北進。二月二日,蒙哥汗率軍渡過雞爪灘(今釣魚城東北雞心石),駐於城東石子山,三日,蒙哥親督諸軍攻釣魚城[4] 。
七日,蒙軍攻一字城牆。九日,蒙軍猛攻鎮西門,不克。這日,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也到達釣魚城參戰。三月,連續進攻城東之東新門、奇勝門、鎮西門、小堡等處,但在宋守城軍民頑強抗擊下,均遭失敗。四月三日,連降大雨20天。二十二日初晴,蒙古軍偷襲城南護國門未逞。次日深夜,攻破城北出奇門至嘉陵江一側的一字城,但被王堅率勇士力戰奪回。宋理宗聞訊,下詔嘉獎,鼓勵合州軍民。釣魚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諸將「議進取之計」。術速忽里認為,頓兵堅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軍隊困擾之,而以主力沿長江水陸東下,與忽必烈等軍會師,一舉滅掉南宋。然而驕橫自負的眾將領卻主張強攻堅城,反以術速忽里之言為迂。蒙哥汗未採納術速忽里的建議,決意繼續攻城。蒙軍大舉攻蜀後,南宋對四川採取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但增援釣魚城的宋軍為蒙軍所阻,始終未能進抵釣魚城下。盡管如此,被圍攻達數月之久的釣魚城依然物資充裕,守軍鬥志高昂。一日,南宋守軍將重15公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面餅百餘張拋給城外蒙軍,並投書蒙軍,稱即使再守10年,蒙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相形之下,城外蒙軍的境況就很糟了。蒙軍久屯於堅城之下,又值酷暑季節,蒙古人本來畏暑惡濕,加以水土不服,導致軍中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相當嚴重[5] 。
六月初,四川制置副使呂文德率戰船萬艘,溯江而上,沖破蒙古軍的封鎖進入重慶。後又率艦千餘艘沿嘉陵江北上,救援合州,至三槽山西,遇蒙古軍阻截。經略使史天澤分軍為兩翼,跨江側射,親率舟師順流縱擊,奪宋戰船百餘艘,擊退其援軍,乘勢追至重慶而返。時天氣大熱,瘟病流行,蒙古軍戰鬥力大減。王堅乘機多次夜襲蒙古軍營地,使其人人驚恐,夜不得安。初五日晨,蒙古軍前鋒元帥汪德臣率軍乘夜突破外城馬軍寨,王堅率兵拒戰。天將亮時,下起雨來,蒙軍攻城雲梯又被折斷,被迫撤退。蒙軍攻城5個月而不能下,汪德臣遂單騎至釣魚城下勸降,被城上飛石擊中,不久死於縉雲山寺廟中。蒙哥汗大怒,命軍在東新門外築台建樓,窺探城內虛實以便決戰。七月二十一日,蒙哥汗親臨現場指揮,中飛石受傷。二十七日,卒於軍中(一說染病而死)。蒙古軍遂撤圍北還。
31268年-1279年
襄樊之戰 1268年-1273年[6]
淮西之戰 1273年-1275年
郢州之戰 1274年
沙陽、新城之戰 1274年
鄂州之戰 1274年
嘉定之戰 1274年-1275年
丁家洲之戰 1275年
岳州之戰 1275年
焦山之戰 1275年
臨安之戰 1275年
常州之戰 1275年
重慶之戰 1275年-1278年
揚州之戰 1275年-1276年
潭州之戰 1275年
瀘州之戰 1276年-1277年
靜江之戰 1276年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1276年-1278年
厓山之戰 1279年
『貳』 水滸傳108將原籍請解答
據統計,梁山上的108位英雄好漢,涉及現今的14個省市自治區,寫明籍貫的有95人,其中山東35人,河南14人,河北13人,江蘇7人,安徽5人,山西5人,江西4人,陝西3人,湖南、湖北、海南各2人,甘肅、天津、北京各1人,不明出生地的有13人。
當然,水泊梁山在山東,還是山東的好漢多,除了著名的宋江、吳用外,還有李逵、華榮和阮家幾兄弟等,一共30多人,打虎的武松是河北人,殺嫂的石秀是江蘇人,豹子頭林沖和母夜叉孫二娘是河南人。
具體情況如下:
山東省(有朱貴、朱富、李逵、李雲、朱仝、雷橫、吳用、白勝、宋江、宋清、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遷、宋萬、蕭讓、金大堅、李應、扈三娘、燕順、鄒淵、鄒潤、孔亮、孔明、郁保四、周通、花榮、黃信、龔旺、丁得孫、時遷、解珍、解寶、顧大嫂、樊瑞35人)
笑面虎朱貴、旱地忽律朱富:沂州沂水縣人。
黑旋風李逵:沂州沂水縣百丈村人。
青眼虎李雲:沂水縣都頭。
北宋時,沂州屬京東東路,領臨沂、承、沂水、費、新泰五縣。州治在今臨沂市。沂水縣在今臨沂市沂水縣。
呼保義宋江、鐵扇子宋清:鄆城縣宋家村人
智多星吳用:鄆城縣人
美髯公朱仝:濟州鄆城縣人
插翅虎雷橫:濟州鄆城縣人
白日鼠白勝:鄆城縣安樂村人
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濟州梁山泊石碣村人。
摸著天杜遷:梁山強人。
雲里金剛宋萬:梁山強人。
聖手書生蕭讓:濟州城居住。
玉臂匠金大堅:濟州城居住。
北宋時濟州屬京東西路,領巨野、任城、金鄉、鄆城四縣,州治在今荷澤市巨野縣。鄆城縣在今荷澤市鄆城縣。梁山在今濟寧市梁山。
撲天雕李應:鄆州李家莊。
一丈青扈三娘:鄆州扈家莊人。
宣和元年,鄆州改東平府,屬京東西路,領須城、陽谷、中都、東阿、壽張、平陰六縣,府治在今泰安市東平縣。
錦毛虎燕順:山東萊州人。
出林龍鄒淵、獨角龍鄒潤:萊州人。
北宋時屬京東東路,領掖、萊陽、膠水、即墨四縣。州治在今煙台市萊州。
毛頭星孔亮、獨火星孔明:青州白虎山孔家莊人。
險道神郁保四:青州地面強人。
小霸王周通:青州桃花山強人。
小李廣花榮:青州清風寨知寨。
鎮三山黃信:青州兵馬都監。
北宋時屬京東東路,領益都、壽光、臨朐、博興、千乘、臨淄六縣。州治在今濰坊市青州。
花項虎龔旺:東昌府副將。
中箭虎丁得孫:東昌府副將。
北宋無東昌府,為明朝所置,位置相當於北宋時的博州。博州領聊城、高唐、堂邑、博平四縣,州治在今聊城市。聊城市現有東昌府區。
鼓上蚤時遷:高唐州人。
高唐州為元朝所置,北宋時只有高唐縣,屬河北東路博州,今聊城市高唐縣。
兩頭蛇解珍、雙尾蠍解寶:登州人。
母大蟲顧大嫂:登州人。
北宋時屬京東東路,領蓬萊、黃、牟平、文登四縣,州治在今煙台市蓬萊。
混世魔王樊瑞:祖籍濮州。
北宋時屬京東西路,領鄄城、雷澤、臨濮、范四縣,州治在今菏澤市鄄城縣。
河南省(有曹正、韓滔、彭玘、林沖、徐寧、宣贊、施恩、張青、孫二娘、薛永、楊雄、陶宗旺、楊林、張清14人)
操刀鬼曹正:開封府人
百勝將韓滔:東京人。
天目將彭玘:東京人。
豹子頭林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
金槍手徐寧:東京金槍班教師。
丑郡馬宣贊:東京兵馬保義使。
北宋以開封府為東京,領開封、祥符、尉氏、陳留、雍丘、封丘、中牟、陽武、酸棗、長垣、東明、扶溝、鄢陵、咸平十四縣。府治在今開封市。
金眼彪施恩:孟州人。
菜園子張青:孟州人
母夜叉孫孫二娘:孟州十字坡人。
北宋時屬京西北路,領河陽、溫、濟源、汜水、河陰、王屋六縣。今焦作市孟州。
病大蟲薛永:河南洛陽人。
病關索楊雄:河南人氏。
北宋時,以河南府為西京,領河南、洛陽、永安、偃師、鞏、登封、潁陽、新安、澠池、永寧、長水、壽安、福昌、伊陽、河清十五縣。府治在今洛陽市。
九尾龜陶宗旺:光州人。
北宋屬淮南西路,領定城、固始、光山、仙居四縣。州治在今信陽市潢川縣。
錦豹子楊林:彰德府人。
沒羽箭張清:彰德府人。
彰德府為金人所置,北宋無彰德府,被稱為相州,屬河北西路,州治在今安陽市。
河北省(有陳達、柴進、武松、石勇、盧俊義、燕青、蔡福、蔡慶、索超、孟康、杜興、焦挺、段景住13人)
跳澗虎陳達;鄴城人。
北宋時稱臨漳縣,屬河北西路相州轄,今邯鄲市臨漳縣。
小旋風柴進:滄州橫海郡人
北宋時滄州屬河北東路,領清池、無棣、鹽山、樂陵、南皮五縣。州治在今滄州市。橫海郡應為橫海軍,唐朝所置,宋廢除,改稱滄州。
行者武松:清河縣人。
北宋時屬河北東路恩州,在今邢台市清河縣。
石將軍石勇:大名府人氏。
玉麒麟盧俊義:祖籍北京大名府。
浪子燕青:北京土居人氏。
鐵臂膊蔡福、一枝花蔡慶:北京大名府土居人氏。
急先鋒索超:大名府留守司正牌軍。
北宋時,以大名府為北京,領元城、莘、成安、魏、館陶、臨清、宗城、夏津、清平、冠氏、內黃十一縣,府治在今邯鄲市大名縣。
玉幡竿孟康:真定州人。
北宋時無真定州,只有成德軍真定府,屬河北西路,領真定、槁城、欒城、元氏、井陘、獲鹿、平山、行唐、靈壽九縣。府治在今石家莊市正定縣。
鬼臉兒杜興:中山府人。
沒面目焦挺:中山府人氏。
北宋時屬河北西路,領安喜、無極、曲陽、唐、望都、新樂、北平七縣。府治在今保定市定州。
金毛犬段景住:涿州人氏。
北宋時屬河北路,領范陽、固安、新昌、新城四縣。州治在今保定市涿州。
江蘇省(有石秀、王定六、安道全、馬麟、鄭天壽、項充、李袞7人)
拚命三郎石秀:金陵建康府人;
活閃婆王定六:建康府人;
神醫安道全:建康府人;
鐵笛仙馬麟:南京建康人。
北宋時稱江寧府建康軍,屬江南東路,領上元、江寧、句容、溧水、溧陽五縣,府治在今南京市。
白面郎君鄭天壽:浙西蘇州人。
北宋時,蘇州稱平江府,屬兩浙路,領吳、長洲、崑山、常熟、吳江五縣,府治在今蘇州市。
八臂哪吒項充:徐州沛縣人。
北宋時,徐州屬京東西路,領彭城、沛、蕭、滕、豐五縣,州治在今徐州市銅山縣,沛縣在今徐州市沛縣。
飛天大聖李袞:邳縣人。
北宋時稱下邳縣,屬京東東路淮陽軍,今徐州市邳州。
山西省(有劉唐、董平、郝思文、呼延灼、楊志5人)
赤發鬼劉唐:東潞州人。
北宋時潞州京東東路,無東西之分,領上黨、屯留、襄垣、潞城、黎城、壺關、長子、下涉八縣。州治在今長治市。
雙槍將董平:河東上黨郡人氏。
上黨郡為秦朝所置,北宋時只有上黨縣,屬潞州,見上。
井木犴郝思文:蒲東巡檢司任職。
蒲東即為蒲縣,北宋時屬河東路隰縣。即今臨汾市蒲縣。
雙鞭呼延灼:太原人。(呼延贊之後)
青面獸楊志:太原人。(楊業之後)
北宋時屬河東路,領陽曲、太谷、榆次、壽陽、盂、交城、文水、祁、清源九縣。府治在今太原市陽曲縣。
安徽省(有李忠、朱武、李俊、張橫、張順5人)
打虎將李忠:濠州定遠人
神機軍事朱武:定遠縣人。
北宋時,濠州屬淮南西路,領鍾離、定遠二縣,州治在今滁州市鳳陽縣。
定遠縣,今滁州市定遠縣。
混江龍李俊:廬州人。
北宋時屬淮南西路,領合肥、慎、舒城三縣。州治在今合肥市。
船火兒張橫、浪里白條張順:小孤山下人。
在今安慶市宿松縣東南六十公里長江中。
江西省(有童威、童猛、戴宗、侯健4人)
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潯陽江邊人。
神行太保戴宗:江州兩院押牢節級。
北宋時江州屬江南東路,領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五縣,州治在今九江市。潯陽江,九江古稱潯陽,附近長江段稱為潯陽江。
通臂猿侯健:洪都人。
洪都為南昌縣別名,北宋時,南昌縣屬江南西路洪州,今南昌市。
陝西省(有史進、裴宣、湯隆3人)
九紋龍史進:華州府華陰縣史家村人。
北宋時華州屬陝西永興軍路,領上鄭、下邽、蒲城、華陰、渭南五縣。州治在今渭南市華縣。華陰縣在今渭南市華陰。
鐵面孔目裴宣:京兆府人。
北宋時屬陝西永興軍路,領長安、萬年、鄠、藍田、咸陽、醴泉、涇陽、櫟陽、高陵、興平、武功、乾佑、終南、奉天、臨潼十五縣。府治在今西安市。
金錢豹子湯隆:其父曾為延安府知寨官。
北宋時屬陝西永興軍路,領膚施、延川、延長、門山、臨真、敷政、甘泉七縣。府治在今陝西省延安市。
湖南省(有呂方、蔣敬2人)
小溫侯呂方:潭州人。
神運算元蔣敬:潭州人
北宋時屬荊湖南路,領長沙、衡山、安化、醴陵、攸、湘鄉、湘潭、益陽、瀏陽、湘陰、寧鄉十一縣。州治在今長沙市。
湖北省(有歐鵬、鄧飛2人)
摩雲金翅歐鵬:黃州人。
北宋時屬淮南西路,領黃岡、黃陂、麻城三縣。州治在今黃岡市。
火眼狻猊鄧飛:蓋天軍襄陽府人。
北宋時無蓋天軍,襄陽升府始於南宋。北宋時稱為襄州,屬京西南路,領襄陽、鄧城、谷城、宜城、中廬、南漳六縣。州治在今襄樊市。
海南省(有孫新、孫立2人)
小尉遲孫新、病尉遲孫立:瓊州人。
北宋時屬廣南西路,領瓊山、澄邁、臨高、文昌、樂會五縣,州治在今瓊山市。
甘肅省(有魯智深1人)
花和尚魯智深:關西渭州提轄。
關西,古時以洛陽函谷關以西之地稱之,又稱關右。渭州,北宋時屬秦鳳路,領平涼、潘原、安化、崇信、華亭五縣。州治在今平涼市,為甘肅人。
天津市(有公孫勝1人)
入雲龍公孫勝:薊州人
北宋時,薊州屬河北路,領漁陽、三河、玉田三縣,州治在今薊縣。
北京市(有皇甫端1人)
紫髯伯皇甫端 :幽州人氏。
北宋時屬河北路,領薊、幽都、廣平、潞、武清、永清、安次、良鄉、昌平九縣,州治在今大興區。
不明出生地的(有關勝、楊春、樂和、鮑旭、王英、雷凌振、單廷硅、魏定國、穆弘、穆春、李立、秦明、郭盛13人)
大刀關勝:解良人(關羽之後)。
白花蛇楊春:蒲州解良縣人。
解良,北宋時稱臨晉縣,在今運城市臨猗縣。蒲州為北周所置,北宋時稱河中府,屬陝西永興軍路,領河東、臨晉、虞鄉、猗氏、萬泉、龍門、榮河、永樂八縣。府治在今運城市永濟。又:五十九回又寫楊春是解良縣蒲城人氏。蒲城,北宋時屬陝西永興軍路華州,今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解良與蒲城都是縣級單位,屬不同的州管,書中這樣稱似有誤。)
鐵叫子樂和:祖籍茅州。
北宋時無茅州。茅為古國名,今山東省濰坊市昌邑西有茅鄉,為春秋時古茅國地,即古茅國。北宋時昌邑縣屬京東東路濰州,即今濰坊市昌邑,樂和似為山東人。
喪門神鮑旭:寇州枯樹山強人。
書中稱寇州枯樹山強人,據考北宋無寇州,歷代似也無,或為冠州誤。。但元代有冠州,為今聊城市,與書中描述合,疑為作者或坊刻誤。
矮腳虎王英:兩淮人氏。
兩淮有三種說法。北宋時有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淮即指此兩路,但無具體州縣,但兩路所領之地多在現今安徽省境內。似為安徽人。
轟天雷凌振:燕陵人。
凌振稱祖籍燕陵,據考歷代無燕陵,或為鄢陵誤。在今許昌市鄢陵縣。
聖水將單廷硅:凌州團練使。
神火將軍魏定國:凌州團練使。
聖水將與神火將均為凌州團練。凌州據考北宋無凌州。書中有「直到凌州高唐界內」文(七十三回)。疑為博州誤,若果誤,則為今聊城市。高唐州為元朝所置,北宋時只有高唐縣,屬河北東路博州,似為今聊城市高唐縣
沒遮攔穆弘、小遮攔穆春:揭陽鎮人。
催命判官李立:江州揭陽嶺人。
揭陽嶺、揭陽鎮,揭陽作為縣名共有兩處,一、西漢置,在今廣東省揭陽市,境內有揭陽山,一名揭嶺,但太遠,應與之無關。二、晉朝置,在今贛州市石城縣。以宋江發配的路線來看,此揭陽鎮應該為湖北黃梅某地。童威兄弟住潯陽江邊,潯陽江即長江九江段,宋江於此過江,所以應在江北。從此二人水性好來看,應是龍感湖附近人氏,龍感湖大部在安徽宿松,似為安徽人。三省交界之地,無為軍可能就是湖北小池鎮。書中寫,過了揭陽嶺便是潯陽江邊,今看似乎也遠了些,是否作者有誤,還是另有其它地方。
霹靂火秦明:開州人。
古開州有兩處,一是今重慶開州,一是古開州,即今河南濮陽。北宋時屬夔州路,領開江、清水二縣,州治在今萬州區開縣。
賽仁貴郭盛:西川嘉陵人。
北宋官方史料尚未查出嘉陵州縣名,據考,古無嘉陵地名。嘉陵江古稱渝江,重慶古稱渝。四川、重慶有嘉陵江。南充市有一嘉陵區。暫時無法確認,只好暫歸四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