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尋花木蘭歷史資料 越詳細越好
年代
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 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姓氏
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可見,木蘭本姓朱,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關文獻、實物、 傳記三重證據。
故里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後。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並不認可。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陝西延安四個地方。虞城由娘娘廟改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家鄉;黃陂由木蘭樹稱木蘭山,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故里;延安在黃河西邊百餘里,也可「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那裡有座萬花山,也被附會為木蘭故里。以上三地都認為木蘭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是木蘭故里,有花木蘭祠為證。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落,共有百餘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後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餘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毀於1943年一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做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並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木蘭葬於延安,聖地有勝跡。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後葬於村旁山上,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梁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遍植滿了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了木蘭當年的英雄氣概。 2安徽亳州市也有史書文物建築證明自己是花木蘭故里。亳州說認為花木蘭是漢朝人,早於北朝的木蘭辭,符合邏輯。城郊有陵,並有多塊石碑。 木蘭亳州人之說主要有下列根據: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統志》載:「木蘭姓魏,亳州人。嘗代父戍完(縣),唐封孝烈將軍」。 (二)清代,《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木蘭姓魏,亳州人。漢文帝時,匈奴寇北邊,發內郡戍之。木蘭代父為戍卒,以功為小校,所戍是完縣,故完人祀之。孝烈將軍,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來的《鳳陽府志》、《潁州府志》、《保定府志》異口同聲,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歸德府志》雲:「木蘭,亳之譙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縣志》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欽定的大型圖書《古今圖書集成》內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稱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蘭祠賽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說:「木蘭,亳人,魏氏女。」 (七)完縣(今名順平縣)木蘭祠元代碑刻《漢孝烈將軍記》言:「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 (八)木蘭戍邊燕山,《燕山叢錄》一書對木蘭的記載較為詳細,雲:「完縣東門外有孝烈廟,榜曰孝烈將軍。」《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縣東或雲即木蘭女嘗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將軍。」有古碑稱曰:「木蘭姓魏,亳州人。」 (九)歷代學者,如元代學者達世安、明代學者朱國楨、明代詩人吳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無誤地稱:「木蘭姓魏,亳州人。」 (十)木蘭家鄉亳州及木蘭戍邊之地燕山一帶均有很多傳說,不約而同地認為:木蘭是漢代女子,從軍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3湖北黃陂縣:據一些史料記載,湖北黃陂縣城北20里為木蘭故鄉,古時曾置木蘭縣。在《湖北通志》、《黃陂縣志》因黃陂有木蘭廟、木蘭將軍冢。《木蘭古傳》曰:「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傳》稱:「木蘭朱姓,為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史傳明示則成為湖北黃陂人「與木蘭同籍」的最大理由。黃陂雙龍鎮有座「木蘭山」,山的北坡有一大土冢,冢前墓碑銘刻「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木蘭山上尚存「唐木蘭將軍坊」,上鐫「忠孝勇節」。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⑵ 花木蘭是虛構人物還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花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斗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木蘭辭》詩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符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後代。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麼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野樹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杴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聲析山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
積雪沒脛,堅冰在須。當此苦寒,天假強胡,
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
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
……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漸浙,魂魄結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麼自豪。
⑶ 花木蘭的故事
花木蘭,中國古代民族女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影響深遠到全世界。花木蘭受中國人尊敬,其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2009年匯集了中國影壇巨星趙薇,陳坤主演的電影《花木蘭》真實自然感人堪稱經典,口碑和票房雙豐收,國外市場銷售創造了傲人的成績。海外揚威,亞洲票房飄紅,創新傳統文化樹新風,引跑民族題材,完勝百花獎。趙薇的完美演繹連奪國內外電影節4個影後,百花獎優秀故事片。是《電影看中國》系列產品傳播中國電影和文化。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在家裡織布,後文還有「出郭相扶將」,說明木蘭的家是在城市范圍內的。這個關鍵詞說明木蘭家過著漢人的生產方式,至少是漢化的鮮卑人。「昨夜」,為什麼朝廷要在夜間把出征名冊通知到戶呢?按照我們的生活常識,不應該是白天張大榜公布嗎?這恐怕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遺習了。北方部落,白天出去放牧,夜裡才回到部落,所以大事軍務,都在夜間通告到戶。北魏鮮卑人入中原不久,還應該保持著這一遺習。軍書:即兵冊。北朝時,世兵制過渡到府兵制,軍戶、士家世代出兵員,父退子繼,戶口也與民戶不同,平時生產、訓練,戰時出征。北朝和隋初時,這樣的家庭,社會地位低於民戶,但高於奴婢。隋煬帝時,軍戶編入民籍,差別消失。可汗-天子:詩句里邊上一句「可汗」(「可汗大點兵」),下一句「天子」(「歸來見天子」),指的都是同一人,就是皇帝,游牧民族稱其為「可汗」,漢族稱其為「天子」。這樣混亂的稱呼,應當是因為北魏孝文帝開始強制漢化,不說漢語就不許當公務員,而民間趕緊改口,但改口不久,時時仍要冒出一點「口音」的緣故。據考,一直到隋代,有些鮮卑族的軍戶還是時有口音的。 市鞍馬:這一段非常奇異。木蘭去搜街,買了一大堆裝備回來。唐代以前,世兵或府兵由國家提供裝備、補給,而從唐代起,府兵要自帶裝備、補給,所以,這一段的描寫背景不會早於唐代初期。至於里邊東南西北各買一樣的寫法,叫做互文,形容木蘭搜街,跑了很大一圈,很認真地置辦裝備,為後文木蘭能夠作戰立功進行鋪墊。拿到現在,就像老人磨嘰月光族的句法:「一天也不懂過日子,今天上五愛買雙鞋,明天擱中街買個包兒,後天上網買套衣服,就知道刷卡」(編者注:五愛市場為沈陽的服裝織紡批發集散地,中街則是沈陽著名的商業步行街。)十二:文中三次出現十二,軍書是十二卷,策勛是十二轉,出征居然也是十二年。這顯然是約數。古人習慣以虛數入詩,如三、九、十、十二、千、萬等,但十二用得這樣頻繁,說明隋唐之際,十二是比較被習慣入詩的一個流行的數字。黑山:不是遼寧的黑山。有考據稱,這里的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南百里。燕山:也不是北京的燕山,而是「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殺虎山」和「燕然山」一代,都是北魏與柔然間大戰的著名戰場。策勛:隋開皇初年,采後周之制,置上柱國以下十一等,以酬勛勞。「十二級」的戎勛制度確立於唐高祖武德七年。這又是唐朝時候的事情了。花黃:即額黃、眉間黃。這種妝扮起源於北周。原來,北周宣帝宇文斌禁止天下婦女施粉黛,除了嬪妃宮女,都得「黃眉墨妝」。這說明《木蘭詩》產生年代不能早於北周宣帝末年。但,到唐時花黃已不流行了。紅妝:姐姐歡迎妹妹,「當戶理紅妝」。紅妝是胭脂,屬於施粉黛之列,說明這個姐姐又是唐朝人。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姓氏解析
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可見,木蘭本姓朱,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關文獻、實物、 傳記三重證據。
故里探尋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後。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並不認可。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陝西延安四個地方。虞城由娘娘廟改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家鄉;黃陂由木蘭樹稱木蘭山,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故里;延安在黃河西邊百餘里,也可「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那裡有座萬花山,也被附會為木蘭故里。以上三地都認為木蘭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是木蘭故里,有花木蘭祠為證。
⑷ 朱木蘭是誰
趙志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中華大地流傳1000多年,可謂家喻戶曉。然而最近,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某位專門研究楚文化的專家卻語出驚人:花木蘭其實不姓花,而是姓朱,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 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最初來自於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木蘭辭》,在這首民歌里,木蘭有名而無姓。明末雜劇作家徐渭(字文長)在自己創作的雜劇《雌木蘭代父從軍》中,第一次給木蘭加上了「花」姓。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花木蘭」這個名字也早已為公眾所接受,成為巾幗英雄形象的一個代表。至於《木蘭辭》裡面的「木蘭」到底姓什麼,實際上早已無法考證,而且也沒有考證的必要。 文學藝術不同於歷史典籍,人物是需要藝術加工的,然而就在普通大眾還沉浸於虛構的藝術形象本身的時候,專家學者卻已經穿透了文學,徑直撲向歷史,硬是要從這藝術形象中尋找出歷史的厚重。當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沉湎於類似的「考究癖」的時候,不免令人反思,但並不是反思大眾是如何的孤陋寡聞,而是去反思我們到底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學術氛圍? 孫悟空被考究出了「兄弟合葬神墓」,賈寶玉被推算出了具體的生辰八字,甚至就連遺臭萬年的西門慶如今也正在被爭搶得不亦樂乎……從這些虛幻的人物裡面到底能考究出多少真實的史實,人們不得而知;但是能考究出多少眼球經濟所帶來的真金白銀,卻似乎不難預料。為了挖掘有限的歷史文化資源,很多地方都將與本地略有瓜葛的歷史人物統統翻出故紙堆,稍加包裝就打著文化的旗號匆匆將他們推上「振興地區經濟」的前台。經過這么一番令人瞠目的考究,文化不見得因此而增加多少,對經濟利益的極度渴求倒真是使人嘆為觀止。 錢鍾書先生曾經說,如果你覺得雞蛋好吃,你就大飽口福吧,又何必去問那雞蛋是哪個母雞下出來的呢?但是現在吃完了雞蛋熱衷於考究母雞的人似乎越來越多,當然,他們並不是想要對母雞表示感謝,而是想把母雞抱回家給自己下更多的雞蛋。希望花木蘭改名朱木蘭之後,不會在武漢看到所謂的「木蘭公園」,這樣的荒唐鬧劇我們實在是看得有點厭煩了。
⑸ 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最早的出處和地點
最近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某位專門研究 楚文化的專家卻語出驚人 花木蘭其實 不姓花回 而是姓朱答 出生於今武漢市黃 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 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最初來 自於南北朝時期的民歌
http://paper.cs.com.cn/images/2006-08/01/CFSH801C.pdf這里有
⑹ 朱木蘭是誰
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中華大地流傳1000多年,可謂家喻戶曉。然而最近,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某位專門研究楚文化的專家卻語出驚人:花木蘭其實不姓花,而是姓朱,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
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最初來自於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木蘭辭》,在這首民歌里,木蘭有名而無姓。明末雜劇作家徐渭(字文長)在自己創作的雜劇《雌木蘭代父從軍》中,第一次給木蘭加上了「花」姓。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花木蘭」這個名字也早已為公眾所接受,成為巾幗英雄形象的一個代表。至於《木蘭辭》裡面的「木蘭」到底姓什麼,實際上早已無法考證,而且也沒有考證的必要。
文學藝術不同於歷史典籍,人物是需要藝術加工的,然而就在普通大眾還沉浸於虛構的藝術形象本身的時候,專家學者卻已經穿透了文學,徑直撲向歷史,硬是要從這藝術形象中尋找出歷史的厚重。當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沉湎於類似的「考究癖」的時候,不免令人反思,但並不是反思大眾是如何的孤陋寡聞,而是去反思我們到底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學術氛圍?
孫悟空被考究出了「兄弟合葬神墓」,賈寶玉被推算出了具體的生辰八字,甚至就連遺臭萬年的西門慶如今也正在被爭搶得不亦樂乎……從這些虛幻的人物裡面到底能考究出多少真實的史實,人們不得而知;但是能考究出多少眼球經濟所帶來的真金白銀,卻似乎不難預料。為了挖掘有限的歷史文化資源,很多地方都將與本地略有瓜葛的歷史人物統統翻出故紙堆,稍加包裝就打著文化的旗號匆匆將他們推上「振興地區經濟」的前台。經過這么一番令人瞠目的考究,文化不見得因此而增加多少,對經濟利益的極度渴求倒真是使人嘆為觀止。
錢鍾書先生曾經說,如果你覺得雞蛋好吃,你就大飽口福吧,又何必去問那雞蛋是哪個母雞下出來的呢?但是現在吃完了雞蛋熱衷於考究母雞的人似乎越來越多,當然,他們並不是想要對母雞表示感謝,而是想把母雞抱回家給自己下更多的雞蛋。希望花木蘭改名朱木蘭之後,不會在武漢看到所謂的「木蘭公園」,這樣的荒唐鬧劇我們實在是看得有點厭煩了。
⑺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為什麼被廣為流傳
木蘭是一個有孝心的人,在她看來父親已經老了,經不起戰場上的廝殺,所以願替父從軍,而之所以流傳千古是因為孝是一種傳統美德,值得後人學習,所以才流傳至今。
⑻ 中國歷史上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嗎
我認為花木蘭在歷史當中極大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更適合當做一個故事去聽一聽,當一個傳奇故事去看,可能會更好一些。理由有如下幾點:
第一是因為花木蘭最早出自明朝才子徐文長的劇本里,劇本里寫的木蘭姓花,然後這個劇本被戲班子所用,改編成戲劇四處演出,然後一傳再傳,廣為人知影響遠大,所以有了現在的花木蘭這個名字。
第四就是古代參軍是要查軍籍的,如果查戶口對不上,年紀相差太大,就算化妝去遮蓋那差別也不是一星半點兒,很難去湊合頂替的。古代人不會連男女都不分吧,未出閣的姑娘和壯年老頭,還是差別有點大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望採納,謝謝。
⑼ 花木蘭史上真有其人嗎原型是誰
確有其人不過,木蘭其實姓朱,是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文獻、實物、口傳三重證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
⑽ 木蘭你讓我想起了穆桂英
花木蘭: 花木蘭其實叫「朱木蘭」 其實,木蘭姓朱,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版姚集鎮大城潭村權。黃陂朱木蘭,有文獻、實物、口傳三重證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關於穆桂英 楊六郎的兒媳中沒有一個姓穆的,倒是楊文廣的妻子復姓慕容,也是一名善戰女將,也許就是這個「慕」與「穆」同音,在民間口口相傳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了今人耳熟能詳的「穆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