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袁世凱稱帝時的爵位制
為你奉上詳細資料,請你參考:
袁世凱稱帝時的爵位制
1914年5月袁世凱籌備帝制,設立參政院。1915年夏袁世凱指使楊度等「籌安會六君子」鼓吹君主實較民主為優,公開策劃恢復帝制,12月恢復帝制,改次年為洪憲元年,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改稱大總統。文章記錄從籌備帝制起至袁世凱病逝所封授的人員167人。由於資料不全,本人水平有限,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1.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人,天津北洋水師學堂,
副總統、參政院院長
1915年12月15日冊封武義親王
2.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備學堂,北洋三傑之一,
1914年6月30日建威上將軍,陸軍總長兼管將軍府事務,國務卿。
3. 張 勛:(1854-1923)字紹軒,江西奉新人,辮帥。
1914年6月30日定武上將軍,長江巡閱使;(支持復辟)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
4. 張錫鑾:(1843-1922)字金波,浙江杭州人,清監生。
1914年6月30日鎮安上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節制吉林黑龍江軍務);
1915年8月22日彰武上將軍,(督理湖北軍務);
1915年12月22日振威上將軍、一等伯爵、參政院參政。
5. 馮國璋:(1857-1919)字華甫,直隸河間人,北洋武備學堂,北洋三傑之一,
1914年6月30日宣武上將軍,(督理江蘇軍務)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
6. 段芝貴:(1869-1925)字香岩,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備學堂。
1914年6月30日彰武上將軍,(督理湖北軍務);
1915年8月22日鎮安上將軍,(督理東三省軍務);(支持復辟)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
7. 龍濟光:(1876-1925)字紫丞,雲南蒙自人,土司出身。
1914年6月30日振武上將軍,(督理廣東軍務)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
1916年1月28日加郡王銜,雲南查辦使
8. 薑桂題:(1844-1922)安徽亳縣人,清太子少保,賞黃馬褂。
1914年6月30日昭武上將軍、武毅軍總統官、熱河都統(督理熱河軍務);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
9. 孟恩遠:(1859-1933)字曙村,直隸天津人,行伍出身。
1914年6月30鎮安左將軍,(督理吉林軍務);(支持復辟)
1915年12月21日封一等伯爵。
10. 朱慶瀾:(1874-1941)字子橋,浙江紹興人,時任代理黑龍江巡按使
1914年6月30日鎮安右將軍,(督理黑龍江軍務);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子爵。
11. 靳雲鵬:(1877-1951)字翼青,山東鄒縣人,北洋武備學堂
1914年6月30日泰武將軍,(督理山東軍務);(支持復辟)
1915年12月21日封一等伯爵。
12. 閻錫山:(1883-1960)字百川,山西五台人,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步科
1914年6月30日同武將軍,(督理山西軍務)(支持復辟)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侯爵
13. 朱 瑞:
1914年6月30日興武將軍,(督理浙江軍務)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侯爵
14. 李 純:(1874-1920)字秀山,直隸天津人。
1914年6月30日昌武將軍,(督理江西軍務)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侯爵
15. 倪嗣沖:(1868-1924)字丹忱,安徽阜陽人,光緒秀才。
1914年6月30日安武將軍,(安武軍首領,督理安徽軍務)(支持復辟)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
16. 湯薌銘:(1880-1975)字鑄新,湖北烯水人,福州船政學堂,海軍次長。
1914年6月30日靖武將軍,(督理湖南軍務)(支持復辟)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侯爵
17. 陸建章:(?-1918)字郎齋,安徽蒙城人,天津武備學堂
1914年4月16日第七師師長
1914年6月30日威武將軍,(督理陝西軍務)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侯爵。
18. 胡景伊:(1878-1950)字文瀾,四川巴縣人,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
1912年7月任代理四川都督
1913年6月任四川都督。
1914年6月30日成武將軍,(督理四川軍務);
1915年8月23日毅威將軍,(四川都督卸任)
19. 唐繼堯:(1882-1927)字蓂賡,雲南會澤人,日本士官學校
1914年6月30日開武將軍,(督理雲南軍務)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毅武侯
20. 陸榮廷:(1859-1928)原名亞宋,字干卿,廣西武鳴人,壯族。
1914年6月30日寧武將軍,(督理廣西軍務);
1915年3月23日耀武上將軍,(督理廣西軍務);(支持復辟)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侯
1916年3月17日任貴州宣撫使
21. 蔡 鍔:(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清朝秀才,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
1914年5月26日任參政院參政
1914年6月30日昭威將軍、全國經界局督辦、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處員
(贊成帝制簽名者之一)
22. 蔣尊簋:(1882-1931)字伯然,浙江諸暨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1914年6月30日宣威將軍(督理浙江軍務)、參政院參政;
(贊成帝制簽名者之一)
23. 張鳳翽:(1881-1958)字翔初,陝西西安人,陝西陸軍武備學堂
1914年6月30日揚威將軍,(督理陝西軍務不久入京)
24. 朱家寶:(1864-1928)字徑田,雲南寧州人
1914年6月30日加將軍銜,直隸都督加巡按使(督理直隸軍務)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伯爵。
25. 田文烈:
1914年6月30日加將軍銜,河南巡按使(督理河南軍務)
1915年12月21日封一等伯爵。
26. 張廣建:(1867-?)字勛伯,安徽合肥人。
1914年6月30日加將軍銜,甘肅巡按使兼民政長(督理甘肅軍務)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子爵。
27. 楊增新:(1867-1928)字鼎臣,雲南蒙自人,光緒進士
1914年6月30日加將軍銜,新疆巡按使(督理新疆軍務)
1915年12月21日封一等伯爵。
28. 丁 槐:
1914年7月4日奮威將軍,(荊州鎮守使卸任)
29. 那彥圖:
1914年9月9日綏威將軍,參政院參政。
1915年9月19日任變更國體全國請願聯合會副會長。
30. 蔣雁行:(1875-1941)直隸河間人,北洋武備學堂,日本士官學校
1910年任江北護軍使
1914年9月9日靖威將軍(江北護軍使卸任)
1916年2月13日協辦南京軍務
31. 趙 倜:(1871-1933)河南汝陽人,北洋武備學堂,毅軍統領
1914年9月20日德武將軍(督理河南軍務)(支持復辟)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侯爵
32. 孫 武:(1879-1939)原名葆仁,字堯卿,湖北夏口人,湖北武備學堂
1914年10月20日義威將軍,湖北軍政府軍務部長
(贊成帝制簽名者之一)
1915年12月23日署參政院參政。
33. 陳 宦:(1869-?)湖北安陸人,北洋武備學堂,參謀次長。
1915年2月20日會辦四川軍務;
1915年6月23日毅威將軍,(督理四川軍務);
1915年8月25日成武將軍,(督理四川軍務);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侯爵
34. 王占元:(1861-1934)字子春,山東館陶人,天津武備學堂。
1914年4月24日幫辦湖北軍務。
1915年10月4日庄威將軍、第二鎮統制、陸軍第2師師長;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侯爵(支持復辟)
1916年1月8日襄武將軍,(督理湖北軍務)
35. 曹 錕:(1862-1938)字仲珊,直隸天津人
1914年4月24日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
1915年10月4日虎威將軍,陸軍第3師師長。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伯爵。
36. 楊善德:(?-1919)字樹滋,安徽懷寧人,天津武備學堂。
1915年10月4日克威將軍、松江鎮守使兼陸軍第4師師長;
1915年12月15日授勛二位;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伯爵。
37. 鄭汝成:(?-1915)
1915年10月3日彰威將軍、上海鎮守使
1915年追封一等彰成侯。
38.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直隸天津人,光緒進士,嵩山四友之一
1914年5月1日特任國務卿
1915年1月1日授上卿
39. 趙爾巽:(1844-1927)字次珊,奉天鐵嶺人,
清史館長、嵩山四友之一,參政院參政。
1915年1月1日授中卿
40. 李經羲:(1860-1923)李鴻章侄,安徽合肥人,嵩山四友之一
參政院參政、審計院院長
1915年1月1日授中卿
41. 梁敦彥:1915年1月1日授中卿
42. 楊士琦:政事室左丞,
1915年1月1日授中卿
43. 錢能訓:(1870-1924)字千丞,浙江嘉興人,光緒進士
政事室右丞,平政院院長。
1915年1月1日授中卿
44. 孫寶綺:(1867-1931)字慕韓,浙江杭州人,
外交總長,審計院院長,財務總長
1915年1月1日授中卿
45. 朱啟鈐:(1871-?)字桂莘,貴州開州人,光緒舉人,
交通總長,督辦京都市政事宜,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袁世凱稱帝登
基大典籌備處處長。
1915年1月1日授中卿
46. 周自奇:(1871-1923)字子 ,山東單縣人,
財務總長兼鹽務署督辦。
1915年1月1日授中卿,洪憲帝制禍首之一。
47. 張 謇:(1853-1926)字季直,江蘇南通人,清朝狀元,嵩山四友之一
1915年1月1日授中卿,農商總長。
48. 梁士詒:(1869-1933)字翼夫,號燕孫,廣東三水人,光緒進士,
1915年1月1日授中卿,稅務督辦,洪憲帝制禍首之一
49. 熊希齡:(1870-1937)字秉三,湖南鳳凰人,光緒進士
1915年1月1日授中卿,熱河都統,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參政院參政
50. 章宗祥:(1879-1962)字仲和,東京帝國大學法學科,
1915年1月1日授少卿,司法總長
51. 湯化龍:(1874-1918)字濟武,光緒進士
1915年1月1日授少卿,眾議院院長
52. 董 康:(1867-1942)字授經,江蘇武進人,光緒進士,
1915年1月1日授少卿,大理院院長,全國選舉資格審查會會長。
53. 庄蘊寬:1915年1月1日授少卿,
54.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廣東新會人,光緒舉人,
1915年1月1日授少卿,司法總長
55. 楊 度:(1874-1931)號虎公,湖南湘潭人,籌安六君子之一,籌安會理事長,參政院參政
1915年1月1日授少卿,
1915年1月9日任國史館副館長。
56. 孫毓筠((1872-1924)字少侯,安徽壽州人,清朝秀才,
籌安六君子之一,前安徽都督,袁世凱高等顧問,約法會議長,參政院參政
1915年1月1日授少卿。
57. 張鳴歧:(1875-1945)字堅白,山東無棣人,
會辦廣西軍務,廣東巡撫使。
1915年12月21日封一等伯爵。
58. 屈映光:(1883-1973)字文六,浙江臨海人,
1915年12月21日封一等伯爵,浙江巡按使、都督。
1916年4月14日加將軍銜,督理浙江軍務。
59. 奇耀琳:
1915年12月21日封一等伯爵。
60. 趙秉鈞:(1859-1914)字智庵,河南臨汝人,國務總理,直隸民政長
1915年1月30日追贈上卿
1915年12月22日追封一等忠襄公
61. 徐寶山:
1915年12月22日追封一等昭勇伯
62.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湖南桃源人,農林總長
1915年1月30日追贈中卿
63. 沈秉 :1915年1月30日追贈中卿
64. 汪大燮:(1860-1929)字伯唐,浙江錢塘人,舉人,
平政院院長、參政院副院長
65. 劉冠雄:(1856-?)字資穎,福建閩侯人,
福建船政學堂,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校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二等公爵,海軍總長,海軍上將總司令
66. 李鼎新:(1861-?)福建閩侯人,海軍上將,海軍參謀長,福建船政學堂。
67. 劉顯世:(1871-1927)字如周,號經頤,貴州興義人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子爵,
68. 李 欽:(1887-1977)原名清,字介如,都督府參議,代理湖北財政司長。1915年1月1日策封中大夫。
69. 雷震春:
1914年4月16日北京軍政執法處處長;
1915年10月3日鎮威將軍;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伯爵。
70. 龍覲光: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
1916年2月8日臨武將軍(督理雲南軍務)
71. 陳光遠:(1872-?)字秀峰,直隸武清人,天津武備學堂,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子爵,陸軍第12師師長。
72. 李厚基:(1869-1942)字培之,江蘇銅山人,天津武備學堂
1914年7月18日為福建護軍使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子爵,
1916年3月21日建武將軍(仍督理福建軍務)。
73. 米振標: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子爵
74. 張文生: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子爵
75. 馬繼增: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子爵
76. 張敬堯:(1880-1933)字勛臣,安徽霍丘人,保定軍校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子爵,第七師師長;
1916年3月9日授勛三位,加上將銜。
77. 倪毓棻:1915年12月23日策封二等子爵
78. 張作霖:(1875-1928)字雨亭,奉天海城人,馬賊出身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二等子爵
1916年4月22日盛武將軍第二十七師師長,(督理奉天軍務兼代理巡按使)
79. 蕭良臣: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二等子爵
80. 藍天蔚:(1878-1921)字秀豪,湖北黃陂人,湖北武備學堂,日本士官學校
1916年5月4日達威將軍
81. 蔣作賓:(1884-1942)字雨岩,湖北應城人,清末秀才,日本士官學校
陸軍次長(贊成帝制簽名者之一)
1916年5月4日翊威將軍
82. 張懷芝:(1860-1934)字子志,山東東阿人北洋武備學堂,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保定鎮守使,察哈爾都統。
1916年5月30日濟武將軍,(督理山東軍務)
83. 許世英:(1872-1964)字雋人,安徽貴池人,光緒舉人,會辦福建軍務,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
84. 戚 揚: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
85. 任可澄:(1877-1945)號志清,貴州安順人,光緒舉人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雲南巡按使
86. 王輯唐:(1877-1948)安徽合肥人,原名賡。日本士官學校,
北洋軍閥安福系首領之一,內務總長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
87. 何宗蓮: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察哈爾都統
88. 陳炳琨:(1868-1927)字舜卿,廣西柳江人,廣西陸軍講武堂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廣西陸軍第一師師長兼桂林鎮守使
89. 盧永祥:(1867-1933)字子嘉,山東濟陽人,北洋武備學堂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陸軍第十師師長
90. 呂調元: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
91. 金 永: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
92. 蔡儒楷: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
93. 段書雲: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
94. 龍建章: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
95. 沈金監: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
96. 潘鉅楹:(1882-?)字舟庭,山東濟寧人,日本士官學校第3期步兵科
1914年2月任歸化城副都統,
1914年7月任綏遠都統。
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男爵
97. 林葆懌: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男爵
98. 饒懷文: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男爵
99. 王金鏡: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男爵
100. 鮑貴卿:(1865-1934)字霆九,遼寧海城人,開平武備學堂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男爵
101. 馬聯甲: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男爵
102. 馬安良: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男爵
103. 吳金彪: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男爵
104. 白寶山: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男爵
1915年12月25日海州鎮守使
105. 施從濱: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男爵
106. 黎天才: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男爵
107. 呂公望:(1879-1954)原名占鰲,字戴之,浙江永康人,保定軍校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男爵,浙江督軍
108. 江朝宗:(1864-1943)字宇澄,安徽旌德人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男爵,北京前軍統領衙門統領
109. 吳炳湘:(1874-1930)字鏡潭,安徽合肥人,武衛前軍隨營學堂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一等男爵,京師警察廳廳長
110. 吳俊升:(1863-1928)字興權,山東歷城人,行伍出身,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二等男爵,騎兵第二旅旅長,洮遼鎮守使。
111. 馮德麟:1915年12月23日策封二等男爵
112. 王懷慶:(1876-1953)字懋萱,河北寧晉人,天津武備學堂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二等男爵,多倫鎮總兵
113. 莫榮新:1915年12月23日策封二等男爵
114. 譚浩明:1915年12月23日策封二等男爵
115. 周 駿: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二等男爵
1916年5月24日崇武將軍,(督理四川軍務)
116. 劉存厚:(1884-1960)字積之,四川簡陽人,清朝舉人,日本士官學校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二等男爵,四川軍務會辦
117. 張子貞:(1878-1931)字青圃,雲南大理人,雲南講武堂教官校長,
滇軍第一師師長,參謀廳廳長,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二等男爵
1915年12月29日督理雲南軍務
118. 劉祖武: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二等男爵
1915年12月29日雲南巡按使
119. 林述慶:(1881-1913)字頌亭,福建閩縣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120. 沈雲沛:
1915年9月19日任變更國體全國請願聯合會會長。
121. 張國淦:(1876-1959)字乾若,號石公,湖北蒲圻人。參政院秘書長
122. 胡 瑛:(1884-1933)字經武,湖南桃源人,籌安六君子之一
123. 李燮和:(1874-1927)原名柱中,字燮和,籌安六君子之一
124. 嚴 復:(1854-1921)字又陵,福建閩侯人,
福州船政學堂,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大學
籌安六君子之一,參政院參政
125. 劉師培:(1884-1920)字申叔,江蘇儀徵人,
籌安六君子之一,參政院參政
126. 楊守敬:(1839-1915)字惺吾,號鄰蘇,湖北宜都人
參政院參政
127. 張 鈁:(1886-1966)字伯英,河南新安人
將軍府中將參軍
128. 陸 錦:字秀山,直隸天津人,日本士官學校第一期炮兵科
將軍府參軍模範團團長,陸軍中將(贊成帝制簽名者之一)
129. 張雲山:(1877-1915)字鳳崗,陝西西安人,哥老會通統山山主,
陸軍中將、第一混成旅旅長兼陝北鎮守使。
130. 張士鈺:陸軍中將(贊成帝制簽名者之一)
131. 李廷玉:(1893-?)直隸天津人,陸軍中將,籌安會參議,保定將弁學堂。
132. 施 愚:(1875-?)字鶴雛,號小山,四川涪陵人,
約法會副議長,政事室法制局局長,帝制禍首之一。
133. 張鎮芳:(1863-1933)河南項城人,光緒進士,
更復國體全國請願聯合會副會長,登基大典籌備處處員。
134. 張一爵:陸軍少將(贊成帝制簽名者之一)
135. 姚鴻法:陸軍少將(贊成帝制簽名者之一)
136. 蔣方震:(1882—1938)字百里,浙江海寧人。求是書院、日本士官學校
陸軍少將(贊成帝制簽名者之一)
137. 陳 儀:(1883-1950)字公俠,浙江紹興人,陸軍士官學校
陸軍少將(贊成帝制簽名者之一)
138. 何豐林: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三等男爵
139. 臧致平: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三等男爵
140. 張仁奎: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三等男爵
141. 馬福祥:(1876-1932)字雲亭,甘肅臨夏人,回族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三等男爵,寧夏護軍使
142. 許蘭洲:(1876-?)字芝田,河北南宮人,張作霖部下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三等男爵
143. 孔 庚:陸軍少將 陸軍第九師師長兼晉西鎮守使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三等男爵
144. 陳樹藩:字伯生,陝西安康人,保定武備學堂
1915年12月23日策封三等男爵,陝南鎮守使
145. 王式通:(1864-1931)字書衡,山西汾陽人,清朝進士
政法會議秘書長,政事堂機要局局長
146. 顧 鰲:約法會議秘書長,
147. 蔭 昌:陸海空大元帥辦事處侍從武官長,
148. 薩鎮冰:(1859-1952)字鼎銘,福建閩侯人,
陸海空大元帥辦事處辦事員,海軍上將軍。
149. 王士珍:(1861-1930)字聘卿,河北正定人,北洋武備學堂,北洋三傑之一
陸海空大元帥辦事處辦事員兼陸軍總長
150. 徐樹錚:(1880-1925)字又錚,清朝秀才,日本士官學校,陸軍次長
151. 周樹模:平政院院長
152. 陸征祥:(1871-1949)字子興,上海人,外交總長,參政院參政
153. 楊以德:(1873-1944)字敬林,回族,直隸警務處處長兼天津警察廳廳長.
154. 孫多森:(1867-1919)字蔭庭,安徽壽縣人,參政院參政
155. 王用寶:1915年12月23日授予一等輕車都尉
156. 齊燮元:(1879-1946)字撫萬,直隸寧河人,北洋武備學堂
1915年12月23日授予一等輕車都尉
157. 劉鎮華:(1883-1952)字雪亞,河南鞏縣人,保定法政專門學堂
1915年12月23日授予一等輕車都尉,豫西觀察使兼鎮嵩軍統領
158. 孔令貽:孔子後代
1916年1月襲封衍聖公,加郡王銜
159. 熊祥生:
1916年2月21日特封二等男爵,川軍旅長
1916年3月9日升陸軍中將
160. 李炳之,1916年2月21日特封三等男爵,北軍旅長
161. 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東蓬萊人,開平武備學堂
1916年2月21日特封三等男爵,北軍第六旅旅長
1916年3月9日升陸軍中將
162. 王承斌:(1873-?)字孝伯,遼寧興城人,北洋陸軍軍官學堂
1916年2月21日特封一等輕車都尉,
163. 吳新田:1916年3月9日升陸軍中將
164. 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安徽巢縣人,
1916年3月20日授陸軍中將
165. 吳兆麟:(1882-1942)字畏三,湖北鄂城人,陸軍上將,將軍府將軍。
166. 吳光新:(1881-1939)字自堂,安徽合肥人,日本士官學校,陸軍大學
1914年4月24日陸軍第2師師長。
167. 唐犧支:(1887-1924)字以祀,湖南慈利人,
陸軍中將師長
❷ 清朝為什麼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因有種種缺點,種種流弊,自該隨時變通,但清末人卻一意想變法,把此制度也連根拔去。民國以來,政府用人,便全無標准,人事奔競,派系傾軋,結黨營私,偏枯偏榮,種種病象,指不勝屈。不可不說我們把歷史看輕了,認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鐵鑄成大錯」。1955年,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錢穆又說:「無論如何,考試制度,是中國政治制度中一項比較重要的制度,又且由唐迄清綿歷了一千年以上的長時期。中間遞有改革,遞有演變,積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聰明智力,在歷史進程中逐漸發展,這決不是偶然的。直到晚清,西方人還知採用此制度來彌縫他們政黨選舉之偏陷,而我們卻對以往考試制度在歷史上有過上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氣吐棄了,不再重視,抑且不再留絲毫顧惜之餘地。那真是一件可詫怪的事。」
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引起了舊社會體系的結構性變動和價值觀、思想文化的變革以及對政治權力結構和政治運行方式的強大沖擊,由此還造成了學堂學生的革命化和傳統士紳的轉變以及社會形態的松動和變革,這一系列變化使傳統的社會關系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批前社會中堅,知識分子被推到社會邊緣,生計無著。廢除科舉制破壞了國家吸收和壟斷精英士子的渠道,造成了人才資源的流失和權力對讀書人的失控。而且,一些人突然失去了通過科舉取得功名的指望,多年奮斗的道路被突然打斷,一時想不出別的出路,因而對現實產生了嚴重不滿。他們本來一心一意要攀宮折桂效忠王朝,卻突然被無情拋棄,他們的前途失掉了保障,成了最不安定的社會階層。從這個意義上說,科舉制的廢除不僅使清王朝失掉了本來的支持者,還把他們轉化成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大批因廢除科舉而自殺的讀書人。
雪上加霜的是,清政府同時又同時編練新軍,大批走投無路的舊知識分子被軍隊吸收,1905年新軍在黃陂募兵,入伍的96人中有12個廩生,24個秀才,還有更多的童生。吸收了如此眾多對現實嚴重不滿的舊知識分子軍隊就象一個大火葯桶。
科舉即廢,朝廷失去了官僚體制自身的再造功能,朝野官民之間制度化的流通與平衡機制被破壞了,有志之士仕進無門,窮途末路之下,即使不造反,也為革命准備了社會心理基礎,彷徨、怨憤、絕望,社會失序,人心離散,有登高一呼者,難免應者雲集。人們常奇怪大清江山如此脆弱,辛亥革命如此輕易,實際上廢停科舉已經抽去了清帝國大廈的拱頂石,革命只需輕輕一觸,整個大廈便瞬間坍塌。
❸ 田姓的起源是什麼田姓祖先是誰
田姓始祖:田完(陳完)
田姓源出有:
1.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仆,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田仆,是西周初期設置的官位,與田地農耕無關,而是專職負責管理君王所行之道路的官吏。田仆上士十有二人。」在田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田仆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古老的姓氏之一。
2.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田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田正,亦稱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輔政召公所設置的官位,就是專職管理農耕田地的官吏,不涉及其它,相當於今天的農業部部長,主要負責管理井田之公畝部分,也就是王室所食之田。
在田正、田畯、稷、田官、大司田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田正氏、田畯氏、田稷氏、田官氏等等,後皆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古音讀作chén(ㄔㄣˊ),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於姚姓與媯姓, 舜帝有虞氏後裔,此為漢族田姓的大源流。
出自虞舜(姚重華)之後齊國官吏媯完(田完)後裔,屬於以王侯身份為氏。舜帝以姚為姓,其後子孫即以父姓為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古帝虞舜之後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出於姚媯陳一支的為北海王、陳留王,乃舜裔齊田之後
4.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之邑許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許田,是春秋時期周王朝設置在魯國境內的一個專門用地,是由周公旦所規定的用來進行祭祀、朝拜周王之時,各諸侯國君和百官們所住宿和舉行重大典禮之地。
在許田之管理吏員、僕役中,有以其職責所在為姓氏者,稱許田氏,其後裔子孫後引衍為單姓田氏、許氏等,該支田氏古音讀作diàn(ㄉㄧㄢˋ),今讀作tián(ㄊㄧㄢˊ)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與媯陳之田無任何關聯。
5.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虢國之邑桑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桑田,是西周時期虢國之邑,因盛產桑蠶和絲紡織業發達而著稱,位置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東北部地區,其地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年》中有記載:「虢公敗戎於桑田。桑田,虢地。」
虢國滅亡後,其地盡歸強晉版圖。原居於桑田之故民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桑田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桑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6.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田公它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典籍《荀子·非十二子》中楊倞注引《世本》記載:「楚平王孫有田公它成。」
田公它成,是楚平王熊棄疾(公元前528~前516年在位)的支庶孫,其後裔子孫以其先祖名字為姓氏,稱田公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7.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都城新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在史籍《左傳·成公六年》中記載:「晉遷於新田。」在晉都新田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新田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世代相傳至今。
8.源於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臣黃湜之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明朝初年,有一著名的輔佐明惠帝(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大臣黃湜,因他提出了廢削諸藩之權,引發了靖難之禍。黃湜,公元1350~1402年,字子澄,分宜大崗山澧源村人,是明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提出「削藩」政策的主要人物之一。
黃湜被明成祖朱棣殺害後,他的兒子黃彥修為避禍改名換姓為田終,隱居在今湖北省咸寧一帶,其後世子孫世代沿襲稱田氏。該支田氏讀音作tián(ㄊㄧㄢˊ)。
(3)清朝黃陂籍進士名單擴展閱讀
歷史名人
1.田穰苴(生卒不詳),又稱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後代,齊田氏家族的支庶。
2.田穰苴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跡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
3.唐肅宗時將田穰苴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追尊田穰苴為橫山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4.田單,戰國時期臨淄(今屬山東淄博)人,戰國名將。樂毅伐齊,齊國岌岌可危,只存二城,田單用火牛陣大敗樂毅而復國。
5.田因齊,戰國時齊國開明國君,史稱威王。他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招納學者,百家爭鳴,便齊國極一時之盛。
6.田贊,戰國時期齊國大夫,他因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去拜見楚王而被記載於《呂氏春秋》。因譏諷楚王楚王窮兵默武而出名。
7.田文,戰國時齊國名臣,他輕財下士,門客三千,號孟嘗君,為「戰國四君子」之一。
8.田駢,戰國時思想家,齊國人,他治學黃老,借道明法,講學稷下,善於雄辯,與慎到齊名。
9.田忌,戰國時期齊國人,因以「下對上、上對中、中對下」的完美戰術賽過齊王,因而被人贊不絕口,名亦留青史。
❹ 歷史以來萬姓有誰做官
萬 脩:茂陵人,東漢名將。光武帝時歷任信都令、偏將軍等職,因功封槐里侯內,為雲台二十八將之容一。
萬 勝:元黃陂(今屬湖北)人,初從明玉珍起義,後任玉珍所建夏政權之司馬,因功升右丞相。玉珍去世後,萬勝被珍子明昭矯旨縊殺。 (這個是造反的官,不知道算不算?)
萬 表:定遠(今屬安徽省)人,明正德年間武進士,通經術,熟知先朝典故,為明代武臣通儒之佼佼者,歷遷南京大校場坐營、漕運參將、南京錦衣衛僉書、廣東副總兵、左軍都督、漕運總兵、南京中軍都督府僉事。著述甚豐,有《海寇議》、《萬氏家鈔濟世良方》、《灼艾集》等。
萬安國:代(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人,北魏官至大將軍、大司馬,封安城王。
萬承紀:江西省南昌人,清代著名畫家,官至河南同知加知府銜。
萬家寶:筆名曹禺,祖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現代史上傑出的文藝家、戲劇作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中央國家機關正部長級待遇。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❺ 塗氏家族的輩份怎麼排
江西南昌塗氏字輩:「智正萬明金賦祖純言文玉大天章」。
江西南昌塗氏字輩:「啟仕世家名主漢唐運紀平陽盛懷」。
江西橫江塗氏字輩:「日應孔孟懷,繼序傳宗遠」。
江西九江塗氏字輩:「錫履鍾居獻,逢昭我令宜。祈承登毓茂,若啟本為昌「。
湖北大悟塗氏一支字輩:「文鳳士奇昌品學居上邦朝廷啟大運」。
湖北仙桃塗氏一支字輩:「運紀平陽盛懷襄濟禹功品隆金暨玉業煥北兼東公爵唐膺厚侯封晉錫崇桂坊增甲第翊贊景仁風」。
湖北仙桃塗氏一支字輩:「大振家生勝」。
湖北恩施塗氏一支字輩:「懷尚玉世相元正興國長永承先祖德遠啟明道光發榮文士盛大振家聲昌萬年才學廣代隆開忠良同登仁善美宗蓮貴庭芳。
湖北恩施塗氏一支字輩:「世正光宗德仁孝啟賢良」。
湖北荊門塗氏字輩:「士之汝邦大正宗光文學必芳應世永昌正大光樂山明世修家孝為先文運必宏啟德澤應遠傳」。
湖北天門塗氏字輩:「德孔修明遠克紹在俊良」。
湖北鄂城塗氏字輩:「家聲克振貽澤延名功揚」。
湖北荊州塗氏字輩:「家聲忠厚遠行本孝慈芳守正承先德嗣賢善自彰」。
湖北松滋塗氏字輩:「應啟斯國正義洪開祖隱光庭元相必再」。
湖北潛江塗氏字輩:「懷仁守義立柱臣(棟)梁功高德大永保家鄉」。
湖北孝感塗氏字輩:「鴻才達用修齊治平貽謀遠招祖耀宗榮克勤繼述蔚起英賢普徵人瑞基緒長適寬合孝友啟後養廉善以為誼昌吉永綿」。
湖北武漢塗氏字輩:「文章華國家道德允光崇建業存大仕英軒儀須隆」。
貴州遵義塗氏字輩:「智正萬明金賦祖純言文玉大天章德藝雙全家興盛世代忠良永吉昌」。
貴州羅甸塗氏字輩:「村勝首春文世大會正國天興朝玉坤萬華金光開仕舉佳培元德永彰仁」。
貴州清鎮塗氏字輩:「學永紹宗祖人文廣大廷」
貴州開陽塗氏字輩:「應時方德山大輸學士鍾文明著書本仁超俊英」。
貴州修文塗氏字輩:「應正塗廷發大汗明德光宗孝傳家遠詩書永久長」。
貴州綬陽塗氏字輩:「尚世常孟生學懷天家正文光開大志齊鄉永長春」
貴州息烽塗氏字輩:「應正塗連發大啟明德光宗孝傳家遠詩書永久長」。
貴州印江塗氏字輩:「應國太明世當今顯四時朝廷丁祿爵文武衍宗支」。
河南南陽塗氏字輩:「辛興克保源遠流長」。
河南項城塗氏字輩:「聚大營興家幫弘祖業兆瑞祥」。
河南正陽塗氏字輩:「從善心田廣存仁福履長詩書繼祖德家運乃其昌」。
四川榮縣玉皇堂塗氏一支字輩:「國應雲芝學相芳長德興仁裕可正朝綱承傳宗貴壯本弘基廣啟賢良永吉祥順」。
四川開縣塗氏字輩:「祥代遠華新」。
四川營山塗氏字輩:「來永遠德昌光明顯大良朝中倫友習邦各勤諸常」。
福建漳浦塗氏字輩:「錫履鍾居獻給逢昭我令宜世序相傳遠鴻章啟運昌」。
江蘇六合塗氏字輩:「正大廣明清」。
安徽六安塗氏一支字輩:「萬來福仁貴永子德榮華遠年長富教學道期時習儒修必友成崇文光盛治秉禮建芳名端正興邦彥賢良瑞世英應居元相位安國大家聲」。
四川青神縣塗氏一支字輩:「學德意倫晉加修廣登俊」。
廣西柳州塗氏:「光庭芳顯世善雞慶龍昌」。
雲南麗江塗氏:「永長石是承朝奉國之大明耀萬壽齊天正應思學」。
江西省贛州寧都塗氏字輩:「於邑上老欽承房字輩:欽仰宏起光,祖佳會肇(同「兆」)國(原「興」),英才佐治平,君倫程泰志,禮儀著芳聲」。
(5)清朝黃陂籍進士名單擴展閱讀
塗氏名人:
1、塗鳳書,清末民國官吏。字子厚,名起敦,四川雲陽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官內閣中書。三十二年任黑龍江龍江府知府。宣統三年(1911),升任黑龍江提學使司提學使。
2、塗景濤,清臣,字子衡,湖南長沙人。光緒乙亥(1875)舉人。二十四年(1898)任金州廳(遼寧金縣)海防同知。翌年被清廷任為「專派委員」,與沙俄官員履勘遼東半島南部俄國租界,訂立專條。
3、塗勝橋,中國足球運動員,場上司職前鋒。曾入選中國國家隊。先後效力於湖北武鋼隊、前衛寰島隊、廣州松日隊,現已退役。
4、塗松岩,1976年10月6日出生於北京,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94級本科。2006年在電視劇《雙面膠》飾演角色李亞平,2008年電視劇《房奴》飾演謝千里。
5、塗凌,10月25日出生於浙江武義,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中國內地女演員。1996年參演年代劇《上海探戈》,開始電視劇拍攝。2004年主演劇情片《激情燃燒的歲月3》。
❻ 余姓從古這今當官有那些
余善(?-前110年),即東越王或東越武帝,是閩越國歷史上的一位君主,公元前135年至前110年在位。
余祭(?—前544年),春秋時期吳國君主,為壽夢之子,諸樊之弟。前548年,諸樊去世,他繼承了王位,在位時間5年(前548年─前544年),元年為前547年。
余眛(?─前527年),余祭之弟。前544年五月,余祭去世,他繼承了王位,在位時間17年(前543年─前527年,史記作前530年─前527年,此處從《左傳》)。
余昭元
字君章,生於東漢三國時的中後期,魏國人;卒年不清,大約在西晉惠帝時。其先祖在東漢為官。余昭元驍勇善戰,他東征西伐,南征北戰,屢建奇功,武帝司馬炎封鎮海大將軍。昭元公為司馬氏奪取曹魏江山,統一全國,建立西晉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因此敕賜姓佘。是佘姓公認的得姓始祖之一。
余良
長茅余氏始祖。良公,字寧仲,約生於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甲戌,卒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壬子,享年九旬有八,唐敬宗寶歷丙午進士,初任分林縣宰,德政彪炳,轉遷洪州刺史,理獄輒活數千人,封工部侍郎,後封工部尚書未任。宋時又贈刑、禮二部尚書。余氏後人多傑出,「兩門六太守,四代十尚書」,「九子同登龍虎榜」等成為余氏美談。
余闕:廬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代監察御史(先祖為唐兀人),居河西武威(今屬甘肅省),曾任都元帥(正一品),與紅巾軍相拒數年,著有《青陽集》。
余深
(約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時期羅源人,官位太宰(副宰相),進拜少保,封豐國公,再封衛國公加太傅。一生兩次封相。明朝的《大明一統志》就將他列入「人物傳」中,並稱其忠諫。
余端禮
(1135~1201)衢州龍游(今浙江省衢縣)人,南宋宰相。事見《誠齋集》卷一二四《左丞相余公墓誌銘》,《宋史》卷三九八有傳。
余有丁(1526~1584) 。
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保。明朝嘉靖時期三大首輔之一(即宰相)。
余天賜,昌國縣甬東村監橋(今浙江省舟山市城關鎮蓬萊新村)人,嘉熙二年(1238)為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嘉熙四年又授資政殿學士,後又被封為奉化郡公。淳佑元年(1241),授資政殿大學士,知慶元府(今寧波)。是年十二月病卒,贈少師,謚忠惠。其弟余天任官至兵部尚書。
餘子俊(1428-1489),余祥子。字士英,明代官吏,青神(今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青州鄉金星村)人,在部十年以廉潔奉公稱。苦築延綏長城,當地民眾永遠銘記。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卒於任上,「御賜祭葬,謚肅敏」。
余正健,字乾行,號惕齋,賜號孝白。康熙五十五年二月擢順天府尹,同年十月又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相當於現在部級)兼順天府尹。人稱其「於卑職無所狎,於權貴無所貶」。康熙皇帝曾多次御旨賜以《古文淵鑒》、「松花石硯」等物,雍正元年(1723年)御賜余正健為「天下師表」;士臣贊其「和而不流,清而不刻」。
余靖
(1000~1064)曲江(今屬廣東)人,官至工部尚書,加集賢院學士。他以敢直言著稱,在宋仁宗天聖年間,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並稱「四諫」。著有《五溪集》。後來,廣州設有一座「八賢堂」,余靖即為「八賢」之一。
余玠(?~1253)字義夫,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僑居蘄州(治今湖北蘄春東北),南宋著名軍事家,將領。官至兵部尚書,拜資政殿學士,宋淳祐九年(1249年)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寶佑元年(1253),七月,突然死去。余玠死後,宋理宗輟朝,特贈五官。余玠領導的抗蒙山城防禦體系特別是釣魚城堡壘,成功阻止蒙軍第3次西征,使宋室延續20餘年,緩解了蒙軍對歐、亞、非等的威脅,在世界史上占據重要一頁。
余國柱,字兩石,清朝一代名臣,正一品銜。湖北大冶人,順治九年進士,康熙年間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明初廢丞相制度)
余煌
字武貞,號公遜,生於明神宗戊子年十月十七日辰時,中天啟辛酉科鄉試二十二名,天啟五年(1625年)成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明末狀元,南明魯王政權的兵部尚書,紹興著名鄉賢。
余懃
(681-753年)字南澗,江西余干大慈南鄉(今余干古埠南塘村)人。歷任節度使、左廂兵馬使、持節刺史、工部尚書兼御使大夫,最後勛封上柱國。
余日清(?-1915)
近代台灣人民抗日首領。台灣阿緱(今台灣屏東位高雄東)人。
余朝貴(1835~1904),亦名鼎臣。黃岡余家樓(今屬武漢新洲區)人。清廷賜以「勁勇巴圖魯」稱號。1897年8月,任從一品提督總兵官。
余象斗
(生卒年不詳)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說編著者和刊行者,經他編著和刊行的小說有《四游記》、《列國志傳》、《全漢志傳》、《三國志傳評林》、《東西晉演義》、《大宋中興岳王傳》等。
余懷
(1616~1696)福建省莆田人,清代著名文學家,僑居南京,因此自稱江寧余懷、白下余懷。與杜浚、白夢鼎齊名,時稱「余、杜、白」。詩文為王士禎等推許,有《味外軒文集》、《研山堂集》、《秋雪詞》及筆記《板橋雜記》。
餘三勝
湖北省羅田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餘三勝的後人里,其子余紫雲是著名的旦角,為「同光名伶十三絕」之一,其孫余叔岩是著名的老生,並積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世稱「余派」。
余棟臣
(1851~1912)重慶市大足區人,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兩次在四川舉行反帝起義,焚教堂,打擊反動教士,影響30餘縣,震動朝野。
余洪元
生於1875年,卒於1937年(又一說生卒年為1876-1938),又名金保,字丹圃,祖籍湖北咸寧,長於沙市。著名漢劇藝術大師、「余派」老生的創始人。被漢劇界同行與觀眾尊為「漢劇泰斗」,「漢劇大師」。他一生未納徒傳授,然「余派」表演藝術影響深遠,至今仍被視為漢劇老生正宗。
余日章David Z.T.Yui
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基督教領袖,男(1882-1936.1),籍貫湖北蒲圻(今湖北咸寧赤壁市),生於武昌(屬武漢市)。天下第一首革命歌曲的作曲者,中國最早 「紅十字會」組織的創立者;「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的啟蒙老師,蔣介石與宋美齡的證婚人。
當代
余秋里(1914-1999)江西省吉安人,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創建者,經濟工作的傑出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中央軍委原委員、副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原主任。中共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余漢謀(1896—1981),字幄奇,漢族,廣東高要人。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陸軍一級上將。曾任陸軍總司令。最後官至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一級陸軍上將。曾被選為國民黨第四、五、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余欣榮,男,漢族,1959年6月生,江西樟樹人,2012年3月起任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兼任農業部直屬機關黨委書記、中國共產黨農業部黨校校長 。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十六大 、十七大代表、中共十八大代表,2012年11月14日當選為中共十八屆中紀委委員。
餘光中(1928- )祖籍福建省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1928年重九日余氏生於南京。當代著名詩人和評論家。現居住台灣,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餘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余立金(1913-1978)湖北省大冶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余連發。1916年11月14日授陸軍中將銜。1937年7月抗戰爆發,余連發一直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議院院長。1944年2月2日,國民政府追晉余連發為陸軍一級上將。
余祿慶(1905-1998),山東省諸城人,曾任國民革命軍空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空軍二級上將。
余伯泉 (1910年-1982年) 廣東台山人。國民政府軍二級上將。歷任陸軍軍職,累升至軍長,「副參謀總長」、「參軍長」、「三軍大學校長」等職。
余連發,字雪暄,1947年生。2000年5月任馬英九「總統府」侍衛長,同年6月28日晉升中將軍銜。2002年2月,任「憲兵司令部總司令」;2006年6月1日,任「後備司令部司令」。
余錦源(1904—1951)生於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四川金堂人,字匯淵、匯泉,國民黨中將。國民黨第72軍(轄第34師、第233師)軍長。
余述生,(公元1915~1993年),又名余淑慎,湖北麻城人,後出生地劃撥河南省新縣,又叫新縣人,不過和許世友上將同樣,一直都稱自己是湖北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陸軍少將。
餘光茂,1915年10月生於江西崇義縣。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余品軒(1906—1981),1906年生,安徽省六安市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余非(1912—2001)又名余鏡波。湖南省平江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余天雲(1906—1936),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33年7月,任紅三十軍軍長,是當時最年輕的紅軍軍級將領。主要成就參加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參加鞏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參加紅四方面軍長征,戰功顯赫。
余慶鰲(1867年5月5日-1925年5月12日),名序琳,字步升。 清末民初槍炮製造專家。民國陸軍少將.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人。
余潛,新四軍老戰士、開國少將。
餘明(1914—1990)原名余嗣明。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四沖人(原河南省固始縣金家寨保人)。開國少將。
余家菊(1898~1976),字景陶、又字子淵,湖北黃陂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國家主義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中央研究院院士。不僅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鄉村教育的倡行者和理論構建者,而且是近代中國新式學校軍事訓練的最初提倡者,對兒童教育及兒童心理、義務教育、民族教育及國家主義教育等,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並形成了相應的理論或主張。
余傳韜(1928年6月27日- ),生物化學家,教育家。湖北黃陂人。加州大學生物化學博士。曾在台灣地區任「教育部」技職教育司司長、「教育部」常務次長、台灣「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亞太科技協會理事長等職。
余斌,1964年8月生,湖北省京山縣人。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廳級),研究員.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余澤蘭(1899—1956),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長期致力於大學的化學教育工作,編譯了大量教材,培育了大批人才。他從事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將化學拓展到實用技術領域,在農業化學、食品化學等方面作出了貢獻。
餘思遠,男,教授職稱,研究生學位,國際知名的集成光子學專家,曾擔任過歐盟重大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餘思遠是單片集成有源高速光開關陣列器件的開拓者之一。餘思遠是具有國際領導地位的微環半導體激光器(SRL)專家。餘思遠參與首創了世界第一例集成量子光學門,與JLO'Brien等人合作研製了此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器件。
余伯陽.現任中國葯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中葯復方研究室主任,江蘇省中西醫結合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江蘇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教育部高校優秀骨幹教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❼ 黃陂縣清朝最後一個縣官是誰
一、黃陂縣清朝最後一個縣官是知縣劉昌緒。主持編修《黃陂縣志》。
二、簡介:
黃陂區(Huangpi),是湖北省武漢市市轄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面積2261平方公里,地跨東經114°09′—114°37′,北緯30°40′—31°22′。2016年,戶籍人口113.28萬人。黃陂是武漢面積最大、生態環境最好的城區,是長江新城和武漢臨空經濟區核心區。區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下轄15個街道、1鄉、1場、3個開發區。
黃陂是一座有4400年築城史、1800餘年建置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無陂不成鎮」的深厚文化積淀。素有「千年古郡、木蘭故里、濱江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譽,擁有盤龍城,木蘭文化,二程、辛亥首義四大文化名片。黃陂是湖北省第一台鄉,第二僑鄉,華僑華裔和港澳台同胞超過30萬人。商代盤龍城遺址是武漢城市之根;5A級景區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為武漢之肺。
❽ 黃陂的將軍有哪些
黃陂區的將軍有:藍天蔚、胡龍驤、蔡濟民、應龍翔、吳醒漢等。
1、藍天蔚
藍天蔚(1878—1921),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民主革命家,湖北武漢人。
1907年4月,藍天蔚赴奉天,在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手下任職。
中華民國成立後,藍天蔚加入黎元洪領導的民社,疏遠掌握大權的袁世凱。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1914年被投入監獄,經參謀次長陳宧斡旋而獲釋放。
1921年5月,為響應孫中山北伐,在湖北省組織鄂西聯軍。1922年1月,遭孫傳芳擊敗,退避四川夔州(今重慶奉節),被四川軍閥但懋辛逮捕。准備押送重慶時,藍天蔚開槍自殺成仁。
2、胡龍驤
胡龍驤(1888--?),字百城,湖北黃陂人。早年畢業於湖北將牟學堂,後任黎元洪第二十一混成協四十標隊官,1909年9月畢業於軍咨府軍官學堂(陸軍大學前身),曾任教練所總辦,車站司令官,參謀本部第三局局長,1913年10月任陸軍大學堂首任校長。1922年任將軍府將軍,授陸軍中將銜。
3、蔡濟民
蔡濟民(1886—1919),原名國楨,字香圃、幼襄。湖北黃陂人。少通經史,善詩文。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入湖北新軍,後入湖北陸軍(特別)小學堂。不久,任陸軍第八鎮十五協二十九標二營司務長、排長等職。
1917年被孫中山任命為護法軍政府鄂軍總司令。1919年1月28日在利川被川軍方化南殺害。1922年黎元洪總統特追贈其為陸軍上將。1927年湖北省政府公葬於武昌伏虎山。
4、應龍翔
應龍翔(1877--1948),字雲從,湖北黃陂人,早年入湖北新軍當兵,1899年由張之洞選派留學日本,入成城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期步兵科,1903年11月回湖北,任湖北將弁學堂教官,1904年調赴北京任練兵處軍政司器械科監督,後任陸軍部科長、一等咨議官。
1911年5月任河南陸軍第29混成協統領,賞陸軍協都統銜,旋因密謀河南革命,被河南巡撫撤職。
5、吳醒漢
吳醒漢(1883—1938),1883年出生於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棲鳳村解家田。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是指揮武昌起義當夜戰斗的兩名司令部領導成員之一,也是起義成功後軍政府謀略處與集賢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有「首義金剛」之譽。
吳醒漢將軍歷任湖北軍政府軍務司副司長、軍備司司長、戰時司令部作戰主任參謀、都督府參謀長兼護軍司令、靖國軍第一軍總司令、黎元洪大總統府顧問、孫中山大總統府參軍、中國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編纂等職,民國初年,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1938年8月18日在黃陂病逝。
❾ 湖北籍的開國將軍都有誰
湖北籍將軍:
元帥(1名)
林彪(黃岡)
大將(2名)
徐海東(黃陂今屬大悟)、王樹聲(麻城)
上將(14名)
韓先楚(黃安今紅安)、王平(陽新)、郭天民(黃安今紅安)、周純全(黃安今紅安)、陳再道(麻城)、王宏坤(麻城)、劉震(孝感)、陳錫聯(黃安今紅安)、陳士榘(荊門)、王新亭(孝感)、黃永勝(咸寧)、賀炳炎(松滋)、謝富治(黃安今紅安)、王建安(黃安今紅安)(1956年授上將)
中將(32名)
王必成(麻城)、王近山(黃安今紅安)、王尚榮(石首)、田維揚(棗陽)、成鈞(石首)、劉飛(黃安今紅安)、劉昌毅(黃安今紅安)、杜義德(黃陂)、楊秀山(沔陽今仙桃)、李天煥(黃安今紅安)、李成芳(麻城)、吳先恩(黃安今紅安)、余立金(大冶)、張才千(麻城)、張天雲(黃安今紅安)、張仁初(黃安今紅安)、陳康(廣濟今武洞)、陳慶先(黃陂)、周希漢(麻城)、周志堅(禮山今大悟)、胡奇才(黃安今紅安)、饒正錫(鍾祥)、秦基偉(黃安今紅安)、聶鳳智(禮山今大悟)、頓星雲(石首)、徐深吉(黃安今紅安)、徐斌洲(黃安今紅安)、黃新廷(沔陽今洪湖)、韓偉(黃陂)、程世才(大悟)、鮑先志(麻城)、詹才芳(黃安今紅安)、
少將(187名)
1.1955年(124名)
丁先國(麻城)、萬振西(漢川)、馬龍(大冶)、馬忠全(黃安今紅安)、王義勛(陽新)、王全國(沔陽今仙桃)、王誠漢(黃安今紅安)、王紹南(天門)、王政柱(麻城)、鄧岳(麻城)、鄧少東(大悟)、石志本(大悟)、鄧家泰(荊門)、甘思和(黃安今紅安)、石忠漢(孝感)、帥榮(黃梅)、葉建民(大悟)、盧南樵(孝感)、田厚義(大悟)、史可全(天門)、喬信明(大冶)、朱火華(麻城)、朱聲達(江陵)、伍瑞卿(大悟)、劉何(大悟)、劉少卿(黃岡)、劉華清(大悟)、劉振國(孝感)、劉清明(漢川)、劉福勝(黃安今紅安)、阮賢榜(通山)、孫光(大悟)、杜國平(廣濟今武洞)、嚴光(大悟)、李人林(天門)、李少元(英山)、李文清(松滋)、李書茂(沔陽今仙桃)、李世焱(黃安今紅安)、李慶柳(麻城)、李國良(荊門)、楊煥民(孝感)、吳林煥(大悟)、吳嘉民(陽新)、何光宇(大悟)、何濟林(沔陽今仙桃)、何輝燕(大悟)、何德慶(黃安今紅安)、鄒國厚(黃安今紅安)、閔學勝(黃安今紅安)、況玉純(黃安今紅安)、汪克明(陽新)、汪洪清(漢陽今蔡甸)、宋慶生(天門)、張廣才(黃陂)、張漢丞(麻城)、張秀龍(沔陽今仙桃)、張國傳(大悟)、張宗勝(大悟)、張春森(廣濟今武洞)、張培榮(麻城)、張竭誠(黃安今紅安)、張潮夫(大悟)、陳文彪(漢川)、陳華堂(天門)、陳金鈺(廣濟今武洞)、陳美藻(黃安今紅安)、陳福初(黃陂)、范忠祥(天門)、羅應懷(黃安今紅安)、羅坤山(沔陽今仙桃)、金世柏(黃安今紅安)、金紹山(大悟)、周長庚(石首)、周世忠(黃安今紅安)、周純麟(麻城)、周明國(大悟)、周學義(黃梅)、鄭國仲(黃安今紅安)、胡大榮(黃梅)、胡正平(黃安今紅安)、胡定千(孝感)、查國楨(蘄春)、趙文進(大悟)、趙正洪(黃梅)、趙國泰(崇陽)、祝世鳳(麻城)、胥治中(石首)、姚運良(大悟)、賀健(黃安今紅安)、袁克服(黃安今紅安)、袁學凱(黃陂)、夏耀堂(石首)、徐其孝(麻城)、徐紹華(黃安今紅安)、高志榮(麻城)、黃立清(大悟)、黃忠學(天門)、韓衛民(黃安今紅安)、韓東山(大悟)、喻新華(麻城)、程悅長(黃安今紅安)、傅傳作(石首)、童陸生(黃陂)、曾祥煌(潛江)、謝正榮(黃安今紅安)、謝甫生(大悟)、藍僑(廣濟今武洞)、雷震(黃陂)、雷紹康(大悟)、廖述雲(石首)、譚友林(江陵)、熊伯濤(黃陂)、熊應堂(黃安今紅安)、黎化南(長陽)、黎錫福(黃安今紅安)、樊哲祥(公安)、顏東山(大悟)、薛少卿(監利)、魏天祿(天門)、江騰蛟(黃安今紅安)、唐金龍(漢川)、蕭永正(麻城)、程儒珍(黃安今紅安)
2.1960~1965年(63名)
王萬金(沔陽今仙桃)、方明勝(黃陂)、方毅華(大悟)、葉超(黃陂)、盧燕秋(黃安今紅安)、馮仁恩(麻城)、寧賢文(大悟)、呂作松(陽新)、鄧可運(大悟)、朱玉學(麻城)、朱玉庭(巴東)、朱直光(陽新)、劉林(沔陽今仙桃)、江波(黃安今紅安)、江鴻海(麻城)、祁開仁(武昌今江夏)、阮漢清(通山)、蘇宏道(江陵)、別祖後(天門)、吳傑(大悟)、吳子傑(天門)、吳永光(大悟)、吳振挺(黃安今紅安)、汪運祖(黃安今紅安)、李長如(大悟)、李大清(黃陂)、李定灼(黃安今紅安)、李國良(天門)、楊虎臣(天門)、張天恕(黃安今紅安)、張志勇(黃安今紅安)、張賢良(公安)、張樹才(黃岡)、陳炎清(黃安今紅安)、范保順(天門)、羅厚福(黃安今紅安)、周家美(潛江)、鄭友生(孝感)、鄭本炎(大悟)、趙復興(沔陽今仙桃)、趙炳倫(麻城)、趙鶴亭(黃安今紅安)、賀俊偵(陽新)、秦光遠(黃安今紅安)、耿錫祥(黃安今紅安)、袁彬(麻城)、席舒民(大悟)、唐凱(黃陂)、塗錫道(黃安今紅安)、梅盛偉(陽新)、龔興業(荊門)、彭方復(陽新)、董志常(大悟)、董家龍(荊門)、程啟文(黃安今紅安)、詹少聯(黃安今紅安)、顏青雲(漢川)、戴克明(黃安今紅安)、戴克林(黃安今紅安)、殷國洪(黃安今紅安)、殷承禎(崇陽)、高林(大悟)、魏國運(監利)
1988年恢復軍銜制以來湖北籍獲軍銜、警銜有:
上將(9名)
劉華清(大悟1988年)、秦基偉(黃安今紅安1988年)、王誠漢(黃安今紅安1988年)、楊德清(應城1996年)、趙可銘(武漢1997年)、劉冬冬(武漢1998年)、喻林祥(應城2002年)、劉精鬆(石首1988年)、楊國屏(鍾祥1993年)
中將(22名)
傅奎清(英山原屬安徽1988年)、曾幼誠(武漢1988年)、邵農(武昌今江夏1990年)、楊正剛(鄖縣1993年)、鄒永釗(麻城1993年)、郭錫章(廣濟今武洞1993年)、何道泉(黃陂1994年)、程建寧(廣水1995年)、董良駒(鄂州1996年)、朱曙光(江陵1997年)、陳達植(武漢1997年)、羅友禮(鄂州1997年)、高文遠(黃陂1997年)、朱永清(隨州1999年)、熊自仁(監利2000年)、邱衍漢(天門2002年)、張詩明(荊州2002年)、孔瑛(武洞2003年)、葉愛群(大悟2003年)、張孝忠(應城2003年)、范曉光(陽新2005年)、江建曾(紅安2006年)
其中1955年與1988年都獲得將軍軍銜的有3名
秦基偉1955年中將1988年上將
劉華清1955年少將1988年上將
王誠漢1955年少將1988年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