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木蘭文化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兒時讀木蘭辭時對木蘭其人其事之史實,一片茫然。待五十年代初,有機會到武漢市屬黃陂區(原為縣)進行工作和探訪,才驀然間得知原來從幼就欽仰的女中豪傑木蘭的故里就在黃陂。仔細踏訪,黃陂的山山水水中,點布著巍巍的木蘭山,山上有木蘭殿;立新店有將軍廟和木蘭冢;北鄉(雙龍鎮)有木蘭故里;還有紀念性的木蘭湖等等,編織成了一條斑瀾多彩的木蘭文化鏈。
史著如林的中國,關於木蘭的載記雖語焉不詳,但林林總總亦蔚為大觀。關於木蘭本事,最早的文字記載可推原到成於北魏,見於南朝陳代的《木蘭辭》。至兩宋時,收入《西文苑》、《文苑英華》、《樂府詩集》中。民國以來,成為中小學課文。唐代大詩人杜牧曾到黃陂,寫下了韻味深沉、清麗動人的《題木蘭廟》:「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見《樊川文集》),詩中說的是木蘭以女兒之身化妝男兒參加征戰,在邊塞上思歸,還到明妃王昭君墓前(拂雲堆,即今內蒙古之昭君墓青冢)去把酒。此詩成於唐會昌三年。《黃陂縣志》載記:唐武宗會昌三年,杜牧游木蘭山。此詩說明唐代時黃陂的木蘭崇拜已經很盛,怪不得後來宋代名儒程大昌讀了此詩後,在《演繁露》中,感慨系之:「觀杜牧此詩,既有廟貌,又曾作女郎,則誠有其人矣,異哉!」這首詩是黃陂木蘭事跡的最早記載。
近年來,黃陂區進行了扎實的史實、史料、史跡徵集、研究工作,並由黃鋰寫成《花木蘭將軍三考》。他提出木蘭是漢代人,家在黃陂。特別是史跡調查中,文中談到黃陂雙龍鎮(今木蘭山北之姚集鎮大城潭村)有許多從周代到六朝的文化遺存,而古籍中的《木蘭奇女傳》雲:「木蘭,姓朱,為湖廣黃州府西陵縣(今黃陂)雙龍鎮人。」而在木蘭山北坡立新店又有將軍墳,並發現文字依稀可辨的「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凡此都證明黃陂為木蘭故里。
筆者近年來檢閱史乘,亦有創獲。《古今圖書集成》將有關木蘭將軍的史事和山川地誌都列入該書「方輿匯編」、「方黃」、「黃州府部」」———N74卷中。其中收錄山川名勝、詩文史事條目頗豐。首先收入《木蘭歌》(即《木蘭辭》),意即表明木蘭辭所敘述的木蘭故事發生在黃州之黃陂。
《古今圖書集成》編纂體例嚴謹,匯羅資料精當,其對黃陂木蘭史事言之鑿鑿,誠木蘭故里在黃陂之有力證明。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05月10日第十版)
黃陂--花木蘭的故鄉 遺下漢冢思佳人
culture.cnhubei.com 文化湖北 3-30 8:50
荊楚網(楚天金報)記者 胡彩麗 鄭志方 通訊員 胡沛 實習生 程景年
花木蘭的愛情秘史
3月22日,武漢黃陂姚集鎮。初春的風攜帶著桃李花香,在溫和的陽光里。一位生活在兩千年前的同鄉,讓這片土地充滿了英雄的神奇色彩,並在兩千年後極大地改變了黃陂人今天的生活。
傳說西漢年間,黃陂姚集鎮大城潭村被叫作雙龍鎮。該鎮千戶長朱天祿和妻子趙桂貞婚後多年未孕,聽人指點食下木蘭花蕊,生下一女,取名木蘭。木蘭生性活潑好動,天資聰穎,7歲就被青獅嶺的道長和住持收為徒弟,修練武術。至今民間還流傳著木蘭童年時期的傳說,說她冒險到山洞裡採集夜明沙(蝙蝠的糞便)為同村瞎眼的奶奶治好盲症,使計謀讓一名當地的土財主捐資修橋……
木蘭18歲那年,單於進犯中原。木蘭既不忍讓年邁多病的父親再赴沙場,也不能違抗保衛國家的旨意,於是藏起女兒家的柔弱,喬裝成男子上戰場。在12年的戰爭生涯中,她靠食用一種草葯掩蓋自己女性的生理特徵,馳騁疆場,在血與火的世界裡拼殺,屢建奇功,獲封「木蘭將軍」。
可皇帝賜予其官職和封賞時,木蘭竟毅然請辭,並道出自己實為女子的真相,請求以平民身份返鄉,侍奉雙親。木蘭回到家鄉,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回歸女人的身份。
她的感情秘史少有人知。在戰爭中她與伍登將軍出生入死,默默相愛卻始終沒有道明心跡。等真相大白之後,伍登卻戰死沙場。於是,木蘭發誓終生不嫁。直至90歲高齡,木蘭在黃陂去世。
現在,黃陂木蘭山的玉皇閣,相傳就是木蘭將軍凱旋後,皇帝的賜冠之所。後人還建起木蘭坊、木蘭殿、木蘭將軍祠等,以褒彰紀念木蘭「忠孝勇節」的功勛和情懷。
美國人的免費廣告
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製作的第一部以中國為背景的卡通片《花木蘭》席捲全球,這給黃陂的旅遊創造了一個驚人的奇跡。
1998年之前,木蘭山、木蘭湖景區每年的遊人不足百萬。1999年,遊客陡增至150萬。去年,景區接待遊客超過300萬人,旅遊收入超過3億元。今年,木蘭水鄉、清涼寨以及雲霧山等系列旅遊點,也在建設之中。木蘭品牌,從一個僅幾十平方公里的木蘭山,延伸到947平方公里的木蘭生態旅遊區,佔去全區面積近半,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態旅遊區,成了名副其實的「武漢後花園」。另外,還有四萬村民吃起了「旅遊飯」,經營「農家樂」,從此走出貧窮步入小康,有的農戶在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月收入超過了4000元。
與此同時,黃陂區還抓住「木蘭」文化,從1999年起就開始舉辦「木蘭文化旅遊節」,借節招商引資,先後引進項目50多個,協議資金就達10多億元,並投資1.7億元建設基礎設施,讓景區錦上添花。
鄂豫之間木蘭之爭
當「花木蘭」文化在湖北武漢開花結果的同時,一場沒有硝煙的紛爭也暗地展開。河南虞城宣稱,木蘭乃河南虞城人,並也有木蘭祠、木蘭陵園等為證。除此之外,木蘭故里還有宋州、商丘、亳州、譙郡和延安之說。
雖是一個傳說,但在黃陂卻有墓為證。木蘭山腳北坡是木蘭將軍祠所在。院內有一大土冢,內是一座磚結構的漢墓。發掘時,其上還散布著板瓦殘片,飾粗繩紋,是典型的漢磚漢瓦。其碑文雖已模糊不清,卻依稀可辨「赦建木蘭將軍墓碑序」等幾個字。這就是傳說中的木蘭將軍墓。
木蘭究竟是哪裡人?晚唐詩人杜牧有詩歌為佐證。當年,他游覽黃陂木蘭山和將軍祠後,對木蘭將軍的功績大發感慨,作詩一首: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明《木蘭古傳》也載: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人,姓朱,父天祿……」
「木蘭轉戰萬里,到處都留下了她的蹤跡,加之木蘭沒有在朝廷當官,正史上沒有留下記錄,所以出現紛爭是很正常的。」黃陂區木蘭研究會會長明德運在談論木蘭之爭時說道。
河南各地和黃陂均以能擁有與木蘭相關的文化而引以為豪,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木蘭品牌為大家所珍視,木蘭精神已深入人心。花木蘭,已經不單單為黃陂所獨享,她已經上升為中華民族所共有的文化遺產,值得所有中國人永遠珍惜和保護。
但是,黃陂在這場爭奪戰中,不會謙讓。記者了解到,有關方面正在設法保護這筆文化遺產,讓花木蘭長住娘家——黃陂。
2. 花木蘭是哪個民間故事中的主人公
花木蘭是哪個民間故事中的主人公?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
花木蘭,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事跡流傳至今,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歷史上共有過四個「木蘭」,個個都是不讓須眉的俠膽烈女。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
3. 澄清"尖黃陂,狡孝感,又尖又狡是漢川"之說
原句應為「尖黃陂,絞孝感,又尖又絞是漢川。」據說這句語俗與斗笠有關。
據考證:在明清時期,湖北孝感地區有一個農民有一次看到朝廷官員戴的官帽,也許想試戴一下,卻沒有資格。想來想去,就想自己不妨做一個,一來可以過過官癮,二來做一個別致的頭頂之物。他編了拆,拆了編,終於做了一頂圓不圓扁不扁,草帽不像草帽,官帽不像官帽的五方圍邊斗笠。(據考證:這種斗笠對徑為一尺五寸左右,每個方用了九片篾)。後傳到他孫子手上,通過改進變成了圓錐體斗笠,由九片篾變成十一片篾。最後加到了二十片.但問題又來了,因斗笠的中間只有一層牛皮紙,一場雨下來就濕透了。既然斗笠是用竹子做的,夾層何不用寬大的竹葉來替代?這樣,一頂完整的斗笠終於圓滿了。
一頂斗笠要經過劈、刮、編、剎口、鋪、鎖口、絞邊、纏頂幾道工序。據考證:黃陂的斗笠只有尖頂,而不會絞邊的;而孝感的斗笠沒有尖頂(為園頂),卻必須絞邊。漢川人來了個綜合,又有尖頂又絞邊。因此有了「尖黃陂,絞孝感,又尖又絞是漢川」這句話的來歷。後來由於漢口開埠,大量的黃(陂)孝(感)人湧入漢口,帶來了家鄉的精明世故,使這一俗語中的「尖」(同尖酸刻薄之意)變成了奸詐的「奸」,「絞」變成了狡猾的「狡」,成為貶義。成為「奸黃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漢川」。
相關鏈接:
斗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發展經歷了漢代的雛形期,明代的成熟期,清代的鼎盛期,民國的興盛期至建國以來的繁榮衰敗期。特別是乾隆年間一度成為朝庭貢品,名聲鵲起。
斗笠是用竹篾編織,裡面鋪布、絞口做成的,再加光桐油就可戴了。做斗笠選用水竹篾、楠竹圈、窩竹帽、白細布等上等原材料加工而成,經編織、鋪布(紙)、絞口、上苔等四道工序。
斗笠立體編織篾為水竹、隆箍篾為楠竹、帽圈為桃竹,其他竹子均不能替代。按製作工序來分,為粗製斗笠、細制斗笠和精製斗笠,從功能看,可分為激尺埋實用型斗笠和工藝型斗笠。
笠
bamboo hat
遮擋陽光和蔽雨的編結帽。又明螞稱笠、笠子、笠帽。斗笠作為雨具,至遲出現於公元前 5 世紀初。此後,斗笠在民間一直沿用,常以材質區別品名。①箬笠:即竹笠。又稱箬帽。以箬(一種細竹)的葉或篾,夾細紙製成。②草笠:以草梗編成。其中蘆葦質的稱葦笠,香蒲質的稱蒲笠。③氈笠:以毛氈片製成。④雨笠困備:雨林地帶採用當地棕皮、棕毛編結的大斗笠。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地區的斗笠各具特色。
尖黃陂角孝感,又尖又角是漢川
意思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黃陂人的勞苦大眾帶尖頂的帽子;孝感的勞苦大眾帶有角的帽子;而漢川的勞苦大眾有的帶尖頂的,也有帶有角的帽子。
故事來源:
真正的典故是:古時候有一個富家翁有三子,大兒子的媳婦是黃陂人;二兒子的媳婦是孝感人,三兒子的媳婦是漢川人。在一次家翁壽筵的時候三個兒媳婦准備送禮,巧的是她們准備的都是斗笠,於是,大媳婦就為斗笠做了個尖角以示區別,二媳婦就把斗笠的邊就絞成花邊型,聰明的三媳婦就把斗笠呢即做成了尖角又絞了花邊。很得家翁贊許,分家產的時候當然就很明了了撒!所以流傳了「奸」黃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漢川嘛!
4. 黃字的來歷及故事
黃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回吳答回(祝融)之子陸終為得姓始祖。
黃氏源於嬴姓和姚姓,舜帝時候,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嬴氏,黃姓祖先之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黃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從夏朝2148年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經歷1500年的古老黃國被楚國所吞並。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5. 武漢特色故事
武漢的小吃很多,著名的小吃有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乾麵、順香居的燒梅、福慶和的牛肉豆絲、糯米包油條、小桃園的煨湯、田啟恆的糊湯粉、謝榮德的面窩等等。其中又以老通城、小桃園、蔡林記、四季美合稱武漢"四大名小吃",曾經的風光無限,讓很多"老武漢"如數家珍。著名的美食街區有武昌戶部巷、黃陂好吃街、漢口吉慶街等。詩贊曰:
漢皇風光最繁華,十里囂塵百萬家。不是文人才筆大,焉能寫盡各生涯。
芝麻饊子叫凄涼,黃陂街邊賣小吃。水餃湯圓豬血擔,夜深還有滿街梆。
小家婦女學豪門,睡到晨時醒夢魂。且慢梳頭先過早,糍粑油餃一齊吞。
吃新食品較常添,葷素相參價亦廉。麻雀頭酥鵝頸軟,豆黃餅肥藕魚圓。
熱乾麵
武漢熱乾麵與山西的刀削麵、兩廣的伊府麵、四川的擔擔面、北方的炸醬面並稱為中國五大名面,是武漢地區的傳統小吃之一。
據說,上個世紀30 年代初期,漢口有個叫李包的人在關帝廟一帶賣涼粉和湯面。
蔡林記熱乾麵一個夏天的晚上,李包還剩下許多面沒賣完,他怕發餿變質,就把面條煮熟後撈起來晾在案板上。在收拾東西的時候,李包一不小心將油壺里的麻油潑在面條上了。他當時靈機一動,索性把麻油拌和到面條里,然後將面條扇涼。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過麻油的面條放在沸水裡燙熱,再濾干水放到碗里,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芝麻醬、辣椒醬、榨菜、蔥、姜、蒜、醬油和香醋等佐料,頓時香味撲鼻,惹得人們爭相購買。吃過面條後,有人問李包賣的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從此以後,李包便專門賣起"熱乾麵"來了,還教了許多徒弟。幾年後,有個姓蔡的徒弟在漢口滿春路開了一家熱乾麵館,店名叫"蔡林記",漸漸成為武漢市經營熱乾麵的名店。
1930年,黃陂的蔡明偉夫婦家在漢口滿春路口打出"蔡林記"的招牌經營熱乾麵,店名的由來是因蔡家門前有兩棵蔥郁的大樹,取名"蔡林記"喻意蔡家生意興隆。正如他們夫婦所期盼的那樣,"蔡林記"因面好、味正,吃法獨特而聲名大噪。"蔡林記"營業面積(1-4層)達490平方米,最高峰日銷售熱乾麵達450公斤。
"蔡林記"熱乾麵的品種的變化:1983年前為三個品種,即叉燒熱乾麵、全料熱乾麵、蝦米熱乾麵。1996年6月18日重張後的擴大為8個品種,即為:全料熱乾麵、蝦米熱乾麵、蝦仁熱乾麵、雪菜肉絲熱乾麵、炸醬熱乾麵、財魚熱乾麵、三鮮熱乾麵、果味熱乾麵。擬推出滋補型的二個熱乾麵新品種。如今,在保持傳統產品熱乾麵的同時,"蔡林記"增加小吃品種達4大類40餘種。而經營熱乾麵銷售額佔小吃品種的46%。
蔡林記的熱乾麵,面彈醬香作料全。說道武漢美食,首先想到的就是熱乾麵,以上世紀30年代創立的蔡林記為代表,這是武漢人最珍貴的味蕾記憶。熱乾麵分了牛肚、牛肉、炸醬、全料等口味,面身筋道,拌上秘制濃香芝麻醬。
豆皮
豆皮本是黃陂的鄉土風味小吃,製法是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里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餡料,用油煎好。"老通城"酒樓的特級廚師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鮮肉、鮮蛋、鮮蝦仁為主製作餡料,創制出三鮮豆皮,皮包金黃發亮,入口酥鬆嫩香,更加膾炙人口,人稱"豆皮大王"。毛澤東品嘗四次,次次贊賞。外地人和外賓到武漢來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為快。
老通城的香豆皮,皮酥米糯直流涎。創辦於1931年的老通城有"豆皮大王"之稱,曾接待過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多位中外政要。出品花樣繁多的小吃,以三鮮豆皮最出名,皮兒金黃,糯米香軟,餡料豐富。
6. 簡單介紹湖北武漢人文
文物古跡: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17年末,全市有名勝古跡339處、革命紀念地103處,有282處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盤龍城遺址、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八七會議會址和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等29處。
文化遺產:
黃鶴樓傳說、伯牙子期傳說、木蘭傳說、賤三爺的故事、「惟楚有材」傳說、卓刀泉傳說、黃陂民間彩詞
(6)黃陂民間故事擴展閱讀: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武漢共有公共圖書館2個,藏書452.7萬冊,接待讀者459.10萬人次;博物館10個,接待觀眾543.58萬人次;
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8個,新排上演劇目12台,獲國家獎4個。全年共有電影院線16條,電影院129家,放映電影197萬場,同比增長14.0%,觀影人數4467.00萬人次。
2014年,武漢出版報紙7.3億份,出版雜志900萬冊。武漢出版社出版圖書19類830種1088萬冊。市屬電視台1座,電視節目11套。市屬廣播電台1座,廣播節目8套 。
截至2014年末,武漢擁有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長江日報報業集團、知音傳媒集團、今古傳奇報刊集團等出版集團,出版有《最小說》、《今古傳奇》、《知音》、《小學生天地》、《特別關注》等雜志。
7. 木蘭從軍算不算民間故事
木蘭從軍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在當時的民間流傳了很多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所以我相信歷史不會空穴來風,如果沒有故事原型,光是靠編造的,她的故事又何至於家家戶戶口耳相傳,流傳至千年後的今天呢。
首先,木蘭代父從軍的事跡最早出現在《古今樂錄》,它能證明木蘭從軍實際發生的年代,與她從軍的年代是相近的。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花木蘭代父從軍的電視劇,劇中花木蘭家中無長子,父親又年老體弱,當官府徵兵的告示下來的時候,木蘭不得不做出了她人生的重要選擇,那就是女扮男裝入軍營,替父從軍。
其次,歷朝歷代,民間也都供奉著木蘭祠,這時候的木蘭不僅以成為古代巾幗英雄代表,也成為了人人心中的精神支柱。也許一開始,木蘭心中只是單純的想孝順父母,替家裡扛下重擔,不想讓年老的父親戰死沙場,所以才上陣殺敵。但是經過很多年的沙場淬煉,木蘭就不僅僅是一個鄰家女孩的形象了,她的心中有了家國天下,見識也更加深遠老辣,在戰場上屢立戰功,最後受到了皇帝的賞識,封了大將軍的官銜。影視劇中的劇情,雖然演得有點神化,但是也只不過是影視劇的表現手法,讓木蘭的形象更入木三分。
所以木蘭詩詞不僅是真實贊頌女性的詩曲詞,也是一個孝順的活生生的女英雄的真實故事。很多人會存疑,覺得一個女人在軍中生活十幾年,不會沒有人發現她的身份,也有人覺得在當時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一個家裡有幾個男孩幾個女孩,適不適合當兵,官府都很清楚,木蘭想混入軍中根本不可能。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木蘭之所能一路披荊斬棘且不被拆穿身份,憑的是她的聰慧機敏,更何況凡事無絕對,你覺得你做不了的事情,就代表別人也做不了么?
8. 求民間真實鬼故事!
一九三二年的臘八節我的爺爺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那時候家裡窮得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我爺爺的母親也就是我太奶奶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生產過後導致她奶水不足。我爺爺當時還是一個襁褓里的嬰兒,吃不飽肚子當然就會被餓的娃娃大哭。看著孩子餓的這么哭鬧爸我爺爺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太爺爺給急壞了。可是家裡沒有半分錢,他真不知道該去弄些什麼回來給我的太奶奶補補身子,好讓她可以有奶水喂飽他們的兒子。
真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最後我太爺爺思前想後決定去上山碰碰運氣看看能不能打到什麼獵物回來給我太奶奶下奶水。俗話說臘八臘八凍掉下巴,那時候的冬天不是一般的寒冷。
外面北風乎乎積雪成冰,我太爺爺拿著一個彈弓就往山上面去了。為了兒子不餓肚子我太爺爺也是拼了,他想不管今天他在上上面遇到什麼都要弄回家裡去給自己的妻子下奶填飽自己的肚子。
當時我太爺爺的懷里揣著幾個煮紅薯,是我太奶奶非得讓他帶在身上的。家裡窮的都沒有可以填飽肚子的東西,我太爺爺哪裡能捨得吃這幾個紅薯。一個年輕的漢子,餓上一天又能怎麼樣,不到萬不得已我的太爺爺是不會吃這幾個紅薯的。
其實我的太爺爺從來都沒有打過獵物,他屬實也沒有什麼打獵的經驗。他就在山上面盲目地轉悠著,就不容易看見一隻野兔他還沒等拿穩彈弓那隻野兔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我太爺爺心裡真是特別的著急啊,轉悠了大半天自己到現在也是毫無收貨。他繼續往深山的裡面走,看能不能再遇到什麼獵物。
北風吹在我太爺爺的臉上像小刀子一樣刮著他臉上的皮膚,我太爺爺感覺自己臉上的皮膚被風颳得生疼生疼的。手腳都要被凍得麻木,如果不是想著自己剛出生的兒子沒有奶水吃會被餓死,他真的一刻也不想呆在這里了。
我太爺爺中間是看見幾個可以吃肉的大動物,可是他沒有經驗一個也弄不到手。萬般無奈的太爺爺突然有了一個天真的想法,既然自己打不到獵物那麼能夠撿到一隻也好啊。
他想自己順著樹林子走,萬一有別的獵人下的陷阱什麼的困住了什麼東西,那麼他不就可以撿到一個現成的了嗎?
我太爺爺就這樣在樹林子里轉悠著,尋覓著哪裡有獵人部下的陷阱。眼看天就要黑了可是他還一無所獲呢,我太爺爺開始覺得自己沒用,生了兒子都養活不了。
就在我太爺爺覺得氣餒的時候,突然聽見了自己周圍有小動物的叫聲。那聲音小小的,好像還不止一隻呢。我太爺爺簡直就是欣喜若狂呀,他開始仔細順著聲音開始尋找,他不管找到的是什麼東西只要是能吃的他就一定要帶回家去給自己的老婆煮了吃。
這時候天有些黑了,路有些開始看不清了。我太爺爺一個沒有注意腳下一滑就順著小山坡折了幾個跟頭,這一跤把我太爺爺給摔的有點兒頭暈眼花了。就在他爬起來的剎那,太爺爺清清楚楚地聽見那幾個小動物就在自己的身邊。
我太爺爺揉了揉眼睛看了看周圍,果然他前方不遠處有一個大深坑。我太爺爺往深坑的邊上走過去,他眼睛朝坑裡面一看一隻毛茸茸的大東西被獵人下的夾子夾住了一隻爪子,這只動物的周圍還有好幾只小崽子圍著它好像在吃奶。
我太爺爺本想把它們都抓了回去燉上一大鍋肉湯的,可是看那幾個小傢伙圍著自己媽媽吃奶的樣子他就不忍心了。
我太爺爺自言自語說:我的孩子是孩子,可是你的孩子不也是孩子嗎?冷凍數九的,咱們也算是同病相憐了。今天你遇到了我,算是你們一家的運氣好。
說著我太爺爺就跳下陷阱幫那隻動物解開的套在爪子上的鐵夾子,我太爺爺又把那大大小小的動物一家都給從陷阱裡面抱了出來。我太爺爺說那東西像狐狸又好像比狐狸小,也是尖嘴猴腮的。後來他才知道那是黃皮子,也叫黃鼠狼。
我太爺爺當時看那隻大的腳上有傷還留著血,他想既然自己救了就救它到底吧。我太爺爺從自己的棉衣裡面扯下了一塊兒布,把黃皮子受傷的腳給包紮了起來。我太爺爺剛想走,就看見黃皮子一雙圓溜溜的小眼睛直勾勾地看著他。
我太爺爺對黃皮子說:對了,你肯定也是餓了。那幾個小的還要吃你的奶水,你都被困住那麼久了怎麼能不餓呢。
說著我太爺爺就拿了兩塊兒紅燒扔給黃皮子還告訴它說:你們吃完就快走了,要是被獵人給看到了我就白白救了你們一家了。
我太爺爺說完就走了,現在天都已經黑透了,他還擔心家裡的老婆孩子呢。
我爺爺回家還沒等進門呢,就聽見我爺爺餓的嗷嗷的叫。
我太爺爺說:兒呀,別怪你爹沒用呀。誰讓你趕上這顆粒沒有的大冬天出生呢,能不能活你就聽天由命吧。
我太奶奶聽見我太爺爺這么說,也傷心的流出了眼淚。第二天早上我太爺爺出門的時候,既然發現自己的門口放著一條鯽魚。
我太爺爺把這條鯽魚拿進屋給我太奶奶看,以為是哪位好心鄰居可憐他們送給他們的呢。鯽魚這東西最下奶了,產婦燉湯喝再好不過了。
我太爺爺感覺往爐灶里添柴火給我太奶奶燉鯽魚湯喝,我太奶奶喝了湯果然有了奶水出來我爺爺也能勉強填飽肚子了。
我爺爺有了奶水喝就能保住命了,我太爺爺和太奶奶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兒子會餓死了。
奇怪的是每天早上出門我太爺爺的家門口都能放著一條魚或是野兔什麼的。他們也感覺到了也不像是鄰居做的事情,那時候家家都是這么窮,誰家能有好東西天天送給你家呢。
我太爺爺就把自己在山上救了一窩黃鼠狼的事兒和我太奶奶講了。
他們明白了,這是黃大仙在給他們家報恩呢。慢慢的天氣也暖和了,我爺爺也長大了一些了。天氣暖了吃飯也就不成問題了,可是我太爺爺的家門口還是每天都有野味送到。
我太爺爺拿了最後一隻野兔之後對著外面大喊:黃大仙,天氣暖和了我可以自己養活一家大小了以後就不勞煩您了。
從那以後,我太爺爺的家門口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哪些野味什麼的了。
PS:更多民間鬼故事可以去網站看
9. 武漢的地名來歷及故事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4月16日,武漢市政委員會成立,武昌市政廳撤銷;三鎮首次統一行政建制。民國十八年(1929年)武漢分治,武昌、漢陽縣城劃出,漢口仍為特別市。漢口為省轄市,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為特別市。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漢三鎮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
(9)黃陂民間故事擴展閱讀:
1950年,武漢市改由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中南軍政委員會駐漢口。1952年,武漢市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並為其駐地。1954年,武漢市改為湖北省轄的省會城市。
1959年,原孝感專區所屬孝感、通城、應山、蒲圻、大悟(駐二郎店)、嘉魚、黃陂、漢陽(駐蔡甸鎮)、武昌、漢川、咸寧、應城、通山、雲夢、崇陽、安陸等16縣劃歸武漢市領導。
1960年,撤銷通城縣,並入崇陽縣;撤銷嘉魚縣,並入武昌縣;撤銷蒲圻縣,並入咸寧縣;撤銷雲夢縣,並入安陸縣。轄12縣。1961年,將孝感、應山、大悟、黃陂、漢陽、武昌、漢川、咸寧、應城、通山、崇陽、安陸等12縣劃歸孝。
10. 黃陂區的文化
2014年,黃陂區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項、省級14項、市級16項,區級61項。享有「楚劇之鄉」、「泥塑之鄉」、「武術之鄉」的美譽。黃陂「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無陂不成鎮」之說。民間文學木蘭傳說、曲藝湖北大鼓、和戲曲楚劇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陂泥塑、黃陂民間彩詞、高蹺故事亭子、黃陂榨油技藝等14項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名錄,民間技藝黃陂三鮮等16項入選市級非遺保護名錄。
木蘭武術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世紀80年代,黃陂區武術大家根據歷史文獻整理的木蘭拳問世,被中國武術院正式確認為中國武術第130種拳種。
黃陂榨油技藝起於明嘉靖年間,在當地延續了400多年。已列入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陂木版年畫為民間畫匠、雕刻匠、印刷匠純手工工藝製品,作品產生於一匠多藝製作或多匠操作而成的簡易家庭作坊。
黃陂泥塑:唐貞觀年間,泥塑藝人即開始塑制寺廟、觀中供奉的神像。漢陽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和木蘭山的神像就是它的傳統代表作。歸元寺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王氏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黃陂是中國的雕塑之鄉之一。
湖北大鼓起源於湖北黃陂,是一種流行於武漢、孝感、鄂州和黃岡一帶的說唱藝術,原名「鼓書」,又稱「打鼓說書」、「打鼓京腔」等。1950年為「湖北大鼓」定名的鼓王王鳴樂先生就是黃陂人。半個多世紀以來,黃陂陸續走出了陳謙聞、張明智等幾代湖北大鼓傳人,把這種曲藝形式傳承至今。2007年,黃陂的非遺項目「湖北大鼓」成功入選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楚劇是湖北黃陂、孝感一帶的花鼓戲,原稱黃陂花鼓戲、黃孝花鼓,西路花鼓戲。由民間劃蓮船等藝術形式演變而成。楚劇是湖北省代表性劇種之一,具有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厚等特色。演出劇目,多取材於民間生活和傳統故事。楚劇重唱工,特別是傳統摺子戲,多為二唱到底,唱腔用遲腔,優美動聽。百餘年來,楚劇久盛不衰,造就了一批遐邇聞名的名演員。李品三、李小安、江秋屏等。 黃陂話即武漢市黃陂區方言。屬鄂東楚語系統,歷史悠久,直白易懂,為武漢市非物質遺產。
黃陂話屬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交界處,兼有兩個官話區的特點,有23個聲母(包括零聲母),41個韻母和6個聲調,楚方言詞遺存較多,保留了古漢語中古去聲的聲調特徵。 2014年,黃陂舉辦木蘭山登山節和全國山地戶外挑戰賽等導向性全民健身活動10項次,參加人數達18000餘人。節慶活動豐富多彩,黃陂區還成功舉辦第四屆木蘭杜鵑花節、第14屆木蘭旅遊文化節、第5屆「漢交會」,首屆武漢賞花節,木蘭草原風箏節等活動。黃陂武湖建成湖北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等。
玩燈流行於武漢黃陂區特有的叫法,玩燈在黃陂是指集「舞獅、舞龍、綵船、竹馬、黃陂長堰走高、魚燈、蚌殼精」等於一體的一種廟會。牌子鑼鼓、墨龍燈、竹馬、高蹺故事亭子都為黃陂特色燈會形式。全區270個行政村976個自然灣,有龍燈525條、獅子970個、綵船45隻。
僵獅子是一種流行於湖北的武漢黃陂和孝感兩地一帶元宵節的民俗活動,是一種舞獅的游獅活動,尤其以武漢黃陂的僵獅子最為有名。
木蘭廟會,每年農歷八月初一,是木蘭廟會的第一天。木蘭廟會是木蘭山傳統民俗活動,其歷史可上溯至南北朝時期,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通常有十萬香客遊客參與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