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黃陂到長堰小車能不能通過
現在路都封了,不能通過。
❷ 黃陂出了那些名人大神們幫幫忙
黃陂世代才人輩出。相傳縣北的木蘭山為代父從軍的木蘭將軍故里;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出生於黃陂,在這里度過少年時期;元末南方紅巾軍著名將領倪文俊早年為武湖漁民;清嘉慶4年(公元1799年)至道光18年(公元1838年),39年間出了文武三榜眼,分別為武榜眼曾大觀,文榜眼劉彬士、金國鈞,後分別官至福建陸路提督、浙江巡撫和翰林院編修。清咸豐年間,城關人周恆祺官至直隸布政使;長堰人王正起歷任山東總兵、提督軍門,誥封「振威將軍」,以捕殺慈禧太後寵信太監安得海而聞名;黃陂黎家河(今屬大悟)人黎元洪1916年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人稱「黎黃陂」;辛亥革命時期奮起救國的著名人物有藍天蔚、蔡濟民、喻育之等。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黃陂籍風雲人物有:大革命時期:唐際盛(黃陂黨組織暨河南開封地委黨組織創始人),吳光榮(黃陂縣委第一任書記),蔡以忱(參加過「五四」運動,在黨的「五大」上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潘忠汝(黃麻起義總指揮),吳光浩(黃麻起義副總指揮,鄂豫邊紅軍及革命根據地創始人),劉光烈(黃麻起義副總指揮); 抗日戰爭時期:任士舜(黃陂縣第一支抗日武裝創建者)、楊學誠(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主要創始人之一)。抗戰時期任偽中央執行委員、偽陸軍部長的漢奸葉篷,任湖北綏靖偵輯少將處長,武漢、重慶流氓幫會頭目楊慶山,也是黃陂人。 黃陂文化教育、科技界著名人物有:陳宣愷(中華大學的創辦人)、陳時(教育家)、陳啟天(哲學家)、余家菊(國家主義學者)、胡秋原(學者)、塗長望(氣象學家)、塗治(農學家)、田長霖(熱物理學家)、彭邦楨(詩人)、馮鑄(書法家)、王若愚(楚劇演員)、曾卓(詩人)、余傳韜(教育家)、田長焯(飛機工程師)、韓德乾(農學家)、陳慶宣(地質力學家 )、李明(飛機控制專家 )、劉緒貽(歷史學家)、馮今松(畫家)、辜勝阻(人口學家)、榮獲義大利加勛騎士勛章的萬子美、棋王柳大華、笑星田克兢等。 政界人物有許建國(歷任中國駐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大使)、王文生(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灣前行政院長李煥等。 黃陂籍軍事將領徐海東大將(後劃歸大悟)、杜義德、陳慶先、韓偉中將,袁學凱、張廣才、熊伯濤、雷震、陳福初、葉超、李大清、方明勝、唐凱、童陸生少將,共計14
❸ 武漢黃陂在歷史上有那些名人
黃陂歷史名人錄 黃陂世代才人輩出。相傳縣北的木蘭山為代父從軍的木蘭將軍故里;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出生於黃陂,在這里度過少年時期;元末南方紅巾軍著名將領倪文俊早年為武湖漁民;清嘉慶4年(公元1799年)至道光18年(公元1838年),39年間出了文武三榜眼,分別為武榜眼曾大觀,文榜眼劉彬士、金國鈞,後分別官至福建陸路提督、浙江巡撫和翰林院編修。清咸豐年間,城關人周恆祺官至直隸布政使;長堰人王正起歷任山東總兵、提督軍門,誥封「振威將軍」,以捕殺慈禧太後寵信太監安得海而聞名;黃陂黎家河(今屬大悟)人黎元洪1916年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人稱「黎黃陂」;辛亥革命時期奮起救國的著名人物有藍天蔚、蔡濟民、喻育之等。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黃陂籍風雲人物有:大革命時期:唐際盛(黃陂黨組織暨河南開封地委黨組織創始人),吳光榮(黃陂縣委第一任書記),蔡以忱(參加過「五四」運動,在黨的「五大」上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潘忠汝(黃麻起義總指揮),吳光浩(黃麻起義副總指揮,鄂豫邊紅軍及革命根據地創始人),劉光烈(黃麻起義副總指揮);
抗日戰爭時期:任士舜(黃陂縣第一支抗日武裝創建者)、楊學誠(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主要創始人之一)。抗戰時期任偽中央執行委員、偽陸軍部長的漢奸葉篷,任湖北綏靖偵輯少將處長,武漢、重慶流氓幫會頭目楊慶山,也是黃陂人。
黃陂文化教育、科技界著名人物有:陳宣愷(中華大學的創辦人)、陳時(教育家)、陳啟天(哲學家)、余家菊(國家主義學者)、胡秋原(學者)、塗長望(氣象學家)、塗治(農學家)、田長霖(熱物理學家)、彭邦楨(詩人)、馮鑄(書法家)、王若愚(楚劇演員)、曾卓(詩人)、余傳韜(教育家)、田長焯(飛機工程師)、韓德乾(農學家)、陳慶宣(地質力學家 )、李明(飛機控制專家 )、劉緒貽(歷史學家)、馮今松(畫家)、辜勝阻(人口學家)、榮獲義大利加勛騎士勛章的萬子美、棋王柳大華、笑星田克兢等。
政界人物有許建國(歷任中國駐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大使)、王文生(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灣前行政院長李煥等。
黃陂籍軍事將領徐海東大將(後劃歸大悟)、杜義德、陳慶先、韓偉中將,袁學凱、張廣才、熊伯濤、雷震、陳福初、葉超、李大清、方明勝、唐凱、童陸生少將,共計14人
❹ 怎麼去武漢市黃陂區的王家河鎮衛生院長堰分院
你從哪裡去?漢口火車站金家墩客運站有到長堰的車
❺ 二程的後裔
少年「二程」離開黃陂後去了洛陽,但後裔仍然集中於武漢市黃陂區附近。據黃陂「二程」文化研究會介紹,原來,「二程」的嫡系子孫中有幾支大概在明洪武年間又從外地遷回了黃陂,分居在黃陂前川街道的的18個村民居委會,一共近2萬人。除此之外,黃陂附近的縣市,如孝感市的豐山鎮、武漢市新洲區的李集鎮、紅安縣的二程鎮等地,也散住著一些「二程」後人。經該會幾年的走訪調查,黃陂一帶發現了由外遷來的幾支比較大的支系。影響力最大的第一支,是本報曾經報道過的程家墩一支,被族人尊為一世祖的程尚仁是「二程」的第20代孫,他有三子,其中長子一言的後人世代居住黃陂程家墩。第二支是程頤的7世孫程梧之的兒子程萬二,於明洪武二年奉詔從洛陽遷來,落腳於黃陂的姚集鎮。第三支是程頤的8世孫程德用之長子程祖一,常思返先祖故里,於明洪武2年從河南洛陽遷來黃陂西黃孝河邊的老屋灣,改灣名為「港邊程」(後歸孝感管轄)。程祖一的14世孫程金榜帶著全家人,坐乘牛車遷居回了黃陂李集鎮創建家園,人稱「牛車程」,如今傳了十幾代人。第四支是程文炳、文煥兩兄弟從江西遷來黃陂長堰地區的鹿兒山,創建「路邊程」。第五支是同樣也是明洪武初年從江西遷來的程旺祖,子孫定居於黃陂區的六指街道。這些至今還居住在黃陂的程氏家族,基本上都是以農業為生,有家譜證明為「二程」後裔的。他們遷居來此的政治根基和條件,正是因為這里是先祖「二程」的出生地。有的家譜甚至記載著為守護二程遺跡、供奉二程祠堂而遷居的目的,這自然也是仰慕先祖最直接的一種方式。
❻ 做法事誦什麼經最好:我的最最親的親人,也是我的恩人在27年前去逝後埋在黃陂長堰白龍寺,當時白龍寺
超度分等級放焰口最好,地藏經三遍,蒙山施食,一個比一個功力下降一些效果,是因為遷墳的原故引起的不順應該妥善決要不然好不了
❼ 長堰怎麼轉學去黃陂讀書
長堰怎麼轉學去黃陂讀書,必須先去黃陂咨詢清楚,再去長堰轉學籍。
❽ 湖北孝感市大悟縣四姑鎮吳氏源自哪裡
吳萬七支系發展簡述
吳萬七,系泰伯、仲雍的八十二世孫,原籍江西撫州府臨川縣守齊安,元末官楚,因家於楚,族之於楚。公喜韜略,捷武闈,第名大司馬,明初宋南郡,蔭襲黃州守備。公年老猶喜武略,治軍嚴謹,獎懲分明,暇時還率軍耕種,與民同苦樂,深受人民喜愛。卒於官,明太祖親敕武德將軍,賜葬黃陂白龍山(今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鎮長堰管理區白龍寺村下灣吳北左首)。萬七公,一傳長一,再傳榮一、榮二、榮三、榮四,即伯、仲、叔、季(簡稱「四榮」或「老四房」)。 「老四房」各踞一方,形成四大分支和無數小支,現有十三萬餘人(含女丁),下傳三十餘代,遍居鄂北、豫南,少數散居在其他省境內。
伯,榮一分支:洪武初,榮一公棲中和石壁山(今紅安縣八里灣境內),種蔬養鶴,博覽嚎吟,嘗荷鋤挖葯濟人,隱居不仕,後徙居菟顏(今名黑石咀),繼續過著隱居生活,元末負盛名,世稱其節。明太祖聞之,思征大用,但三聘不赴,太祖命字士陶安書「高士」二字贈之,故其居曰「高士軒」(今紅安縣高橋鎮境內),去世後亦葬於此。榮一公後裔十分興旺,現有四萬餘人,下傳三十餘代,除部分居住在四川涪陵外,大部分居住在湖北省紅安縣高橋鎮三角槽門周圍,占據大小村莊五十多座,佔地20平方公里,當地稱「槽門吳」,亦稱「東吳」。由於枝繁葉茂和生活所迫,從清朝中葉開始向外擴展,現在全國五省十六縣(市)都有榮一的後裔。如湖北省的隨州、麻城、監利、蘄春、黃陂、大悟等縣(市),貴州省遵義市,陝西省北河縣,江西省廬山市,河南省新縣、光山、羅山、南陽、桐柏、商城、固始等縣(市)。他們在這些地方生根、發芽、結果,迄今已兩百餘年。
仲,榮二分支:榮二公,克儉克勤,終身無失色,亦隱居不仕,以淳謹重於鄉里,深得民心。不幸早逝,葬於紅安縣高橋鎮象鼻咀之右山,與開基始祖饒太君、二世長一公、妣胡淑人三人墳墓相距0.5公里。2000年清明將榮二公墳墓遷到饒太君、長一公、妣胡淑人墓的右側,四墓相連。因公早逝,妣易氏撫孤單傳兩代。因生活所迫,轉徙無常,始居紅安縣北四角槽門等地(今屬河南省新縣箭廠河鄉)。榮二公後裔徙居該縣大吳家灣等處,易氏去世後葬於大吳家灣後山。其後裔繁榮,人文鼎盛,可與昆弟三房爭輝並旭。「知天之報隱德者未艾也!」現已發展三萬餘人,下傳三十餘代,主要聚居在河南省新縣箭廠河鄉四角槽門、吳家灣、鄭家邊、新灣、油榨灣、張家河等地。由於戰亂和生活所迫,從清末起一部分人開始向外擴遷,現住江西省德安縣吳先禎一支,就是其曾祖父在清朝宣統元年遷往江西德安縣新田村的,現已發展成為當地望族。也有一部分遷往湖北省麻城市灣店街、吳家沖、吳家咀和紅安縣城關鎮甘家沖等地。
叔,榮三分支:宣議郎、文林郎榮三公,任過常州府宜興縣知縣,亦無意為官。始居西陵之白龍山,繼居弦南之柴家山,後又徙居邾城之羊角老山,遷徙頻繁,子孫亦分布極廣,多數聚居在湖北省大悟縣四姑墩羊角山、高家邊、畈家吳、上店、王家田、吳家河、吳家岔、江家邊、龔家邊、樓巷、大吳家、李氏畈及宣化鎮呂王鎮、盧家崗、新廟、吳家廟、河西等處,少數分居在紅安縣七里坪鎮貢吳家河、上新鎮、陳家田、陶家邊,武漢市黃陂區祈家灣、吳家墩、塔耳官木堂,河南省新縣陳店鄉的大吳家、細吳家,箭廠河鄉吳河、三石門,新集鎮江淮嶺,陡山河鄉陡山河街、連塘崗,千斤鄉的大吳灣、細吳灣、吳家窪、大庄、四方窪、吳大塘、萎子窪、方灣、河西、吳家山、范窪等,卡房鄉的吳油榨、吳河、吳窪等,蘇河鄉的吳灣、姜岩、陳窪、譚家樓,光山縣南向店鄉宋窪、清塘河、陳畈、楊樹窪等地,羅山縣山店鄉小羅家灣、學堂塝等處。現有約三萬餘人,下傳三十餘代。
季,榮四分支:通議大夫榮四公留守家園,久居黃陂長堰,去世後葬黃陂白龍山寺下西二里許龍崗店,其後裔亦聚居在黃陂長堰鎮境內,當地有「吳半邊」之稱。主要有竹園吳、吳家樓、解家吳、五通口、高車畈、蘿卜塘、吳家崗、陰陽洞、吳家林口、耀洲窪、太子寺、吳家台、吳家墩、羅陳吳、王永號、三店門、周輔崗、吳家灣、長苓崗、上灣吳、吳家院、上張吳等。清末民初,朝政腐敗,戰禍連年,殃及黎民百姓,為生存之計,榮四後裔不少人陸續外遷。據老譜載:湖北省秭歸縣營盤、老屋門,紅安縣界匠岔、三里崗、紫雲丁家邊、覓兒寺鎮吳家崗,應山縣吳家店,隨州高城、小龍店;河南省羅山縣李店、竹竿、潘店、桐中,新縣新集鎮吳岔、汪岔,吳陳河鄉吳尖山,光山縣文殊寺、天燈龍岔、南向店、稻場崗,南王崗鄉許橋,信陽市汝寧府,淅川縣西坪;陝西省商南縣太平店,雒邑等地,都有榮四公的後代,並且多數是清末遷去的。榮四公後裔現有兩萬六千餘人,下傳三十餘代。
萬七公後裔不僅枝繁葉茂,更是人才薈萃,在各個時期都充分表現出卓越的德操和才華。在明清時期,據老譜記載的名人有109人,其中進士及第22人。二世長一封通議大夫,三世「四榮」有3人受過朝廷賜封。榮一明太祖賜贈高士,榮三賜封宣議郎,榮四賜封通議大夫,四世德茂(榮四長子)系前明進士,歷任都察院,五世吳浩(榮三後裔)歷任江南常州府宜興縣知縣等。譜載榮三及其長子思廣都任過宜興縣知縣,他們都有政績,深受朝廷器重。新中國成立前後,據有關資料記載的各類名人102人,其中縣團級以上99人(含軍級23人)。二十世吳子恕,二十一世吳醒漢,跟隨孫中山搞國民革命,分別擔任國民革命軍軍長、司令員。二十四世吳煥先,歷任中共縣委書記,師政治部主任,政委和二十五軍軍長。二十世吳紹鎰,31歲就當選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候補委員。二十一世吳基榮,從一個農民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團長和人民志願軍高級將領。二十五世吳光浩,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十一軍軍長、鄂東軍副總指揮兼二路軍司令員,同潘汝忠等領導了「黃麻起義」,犧牲時年僅23歲,紅安革命博物館和革命烈士紀念館都有他的遺像和革命事跡。在這個時期,榮二後裔人才出類拔萃,縣團級以上達54人,其中吳先恩中將等軍級8人,師級11人,團級35人。榮三後裔吳華奪少將、吳大勝將軍等,都是本支系吳氏的楷模和優秀代表。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各條戰線都有本支系優秀人才,他們都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過巨大貢獻。
湖北大悟新城鎮吳氏第二十世後裔,前幾日有幸得見族譜,本族一世祖為天二,聽老人講,天一與天二系親兄弟,天一後人應該在湖北大悟四姑鎮。據家譜記載:天二系始籍江西,繼遷麻城,元末明初(公元1368年前後),天二遷至黃陂灄源鄉將軍山北二里(今湖北大悟新城鎮)落戶。天二後人中第八世吳之琯(字伯玉)曾經在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拔為貢生,1664年任廣東雷州徐聞縣令,1670年前後任過河南信陽州牧。
一至四世祖名:一世天二,二世緣法,三世茂敕(左邊應為「赤」字),四世文器。
宣統三年,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十六世吳學柏主持本族修譜,將原七十二字派自第十五世起啟用二十字新字派:詒學全先澤,成謀繼祖芳,宅心惟道義,步履自平康。此後101年未錄名,2012年清明節前夕商議續錄族譜
❾ 黃陂區的文化
2014年,黃陂區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項、省級14項、市級16項,區級61項。享有「楚劇之鄉」、「泥塑之鄉」、「武術之鄉」的美譽。黃陂「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無陂不成鎮」之說。民間文學木蘭傳說、曲藝湖北大鼓、和戲曲楚劇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陂泥塑、黃陂民間彩詞、高蹺故事亭子、黃陂榨油技藝等14項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名錄,民間技藝黃陂三鮮等16項入選市級非遺保護名錄。
木蘭武術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世紀80年代,黃陂區武術大家根據歷史文獻整理的木蘭拳問世,被中國武術院正式確認為中國武術第130種拳種。
黃陂榨油技藝起於明嘉靖年間,在當地延續了400多年。已列入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陂木版年畫為民間畫匠、雕刻匠、印刷匠純手工工藝製品,作品產生於一匠多藝製作或多匠操作而成的簡易家庭作坊。
黃陂泥塑:唐貞觀年間,泥塑藝人即開始塑制寺廟、觀中供奉的神像。漢陽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和木蘭山的神像就是它的傳統代表作。歸元寺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王氏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黃陂是中國的雕塑之鄉之一。
湖北大鼓起源於湖北黃陂,是一種流行於武漢、孝感、鄂州和黃岡一帶的說唱藝術,原名「鼓書」,又稱「打鼓說書」、「打鼓京腔」等。1950年為「湖北大鼓」定名的鼓王王鳴樂先生就是黃陂人。半個多世紀以來,黃陂陸續走出了陳謙聞、張明智等幾代湖北大鼓傳人,把這種曲藝形式傳承至今。2007年,黃陂的非遺項目「湖北大鼓」成功入選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楚劇是湖北黃陂、孝感一帶的花鼓戲,原稱黃陂花鼓戲、黃孝花鼓,西路花鼓戲。由民間劃蓮船等藝術形式演變而成。楚劇是湖北省代表性劇種之一,具有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厚等特色。演出劇目,多取材於民間生活和傳統故事。楚劇重唱工,特別是傳統摺子戲,多為二唱到底,唱腔用遲腔,優美動聽。百餘年來,楚劇久盛不衰,造就了一批遐邇聞名的名演員。李品三、李小安、江秋屏等。 黃陂話即武漢市黃陂區方言。屬鄂東楚語系統,歷史悠久,直白易懂,為武漢市非物質遺產。
黃陂話屬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交界處,兼有兩個官話區的特點,有23個聲母(包括零聲母),41個韻母和6個聲調,楚方言詞遺存較多,保留了古漢語中古去聲的聲調特徵。 2014年,黃陂舉辦木蘭山登山節和全國山地戶外挑戰賽等導向性全民健身活動10項次,參加人數達18000餘人。節慶活動豐富多彩,黃陂區還成功舉辦第四屆木蘭杜鵑花節、第14屆木蘭旅遊文化節、第5屆「漢交會」,首屆武漢賞花節,木蘭草原風箏節等活動。黃陂武湖建成湖北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等。
玩燈流行於武漢黃陂區特有的叫法,玩燈在黃陂是指集「舞獅、舞龍、綵船、竹馬、黃陂長堰走高、魚燈、蚌殼精」等於一體的一種廟會。牌子鑼鼓、墨龍燈、竹馬、高蹺故事亭子都為黃陂特色燈會形式。全區270個行政村976個自然灣,有龍燈525條、獅子970個、綵船45隻。
僵獅子是一種流行於湖北的武漢黃陂和孝感兩地一帶元宵節的民俗活動,是一種舞獅的游獅活動,尤其以武漢黃陂的僵獅子最為有名。
木蘭廟會,每年農歷八月初一,是木蘭廟會的第一天。木蘭廟會是木蘭山傳統民俗活動,其歷史可上溯至南北朝時期,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通常有十萬香客遊客參與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