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問宗譜(宗振啟華,宏運祝祭)彭姓在黃陂哪個地方
百家姓內,全國各地區有姓彭姓,黃陂各鎮里有姓彭的,集中點是菜炸地方多。
⑵ 全國姓祝的人口有多少
祝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兩省之祝姓約佔全國漢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八七。
⑶ 黃陂有名的混混有幾多
蠻多~!!
⑷ 祝的姓氏一般分布在哪個地區有誰知道嗎告訴下我咯。
隨著人口抄遷移,姓祝的人基本在襲全國各地都有分布,但安徽和四川兩個大省這個姓氏的佔比較高,大概占據了全國漢族姓祝人口的將近一半。在廣東這邊也有,比如我家在廣東某個農村裡,家鄉也有幾戶姓祝的人家,其中一個叫祝恩浩的小夥伴小時候跟我走玩得特別好!
⑸ 黃陂的禮節有哪些
黃陂有句老話,抬頭嫁姑娘,低頭娶媳婦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城鄉居民極重視。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打揚塵,「送灶神」。臘月三十,張貼春聯、門神,除舊布新。一般選擇這一天全家團聚,祭祀祖先,「吃年飯」。除夕之夜,全家圍坐「談年」至曉,謂之「守祟」;長輩給小孩送「壓歲錢」。初一凌晨,燃放爆竹辭舊迎新。清早,晚輩給長輩拜年。初二、初三,親友互相拜年,互致祝福。初一至初三,忌潑水、掃地、挑水、動用針剪,忌說不吉利的語言。初三,燒香燭、燃鞭爆「送年」。解放後,一些封建迷信習俗漸被摒棄。春節期間,開展擁軍優屬活動,機關團體放假3天。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亦稱「燈節」。家家戶戶吃元宵(糯米湯圓),門前懸掛燈籠。城鄉興辦燈會,舞龍燈、獅子、彩蓮船、蚌蚌精、高蹺等。一般是初十「鬧燈」,十三「試燈」,十五「玩燈」,十六「送燈」。大的灣村還接戲班唱戲。一連熱鬧幾天。
花朝節 農歷二月十二,相傳為百花仙子生日,為婚嫁之吉日。
三月三 是日出門「采青」、「踏青」、「游春」。傳說當日以地菜花煮雞蛋吃,可治頭暈。
清明節 家家戶戶門前插柳枝,掃墓祭祖。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又名端陽節。各家門前插艾蒿、菖蒲,吃鹽蛋、粽子、芝麻糕、綠豆糕,飲雄黃酒。兒童耳鼻孔塗抹雄黃酒,頸上掛香袋,以驅除「五毒」。在河、湖舉行龍舟競賽,紀念屈原。
吃新節 又名過半年。農家在小暑前後逢卯日取新谷為食,並置酒肉,接已嫁的姑娘回娘家團聚。有「鄉里人,兩道葷,過了年,盼吃新」之說。
六月六 相傳是日為雷祖生日,俗稱「龍曬衣」。此日,開箱曬衣被,防蟲蛀。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相傳是牛郎織女在銀河相會。婦女於此日向織女乞求智慧。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自七月初一於十五期間,各家自選一日,備酒餚祭祖。出嫁婦女,必於此日回娘家省親祭祖。富家大戶請僧道做「盂蘭會」,超度亡靈。一般人家晚間「燒『包袱』(上書祖宗姓名的冥錢封包)」,乞求亡靈庇佑。解放後僅存燒紙錢之舊俗。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日闔家團聚,置酒饌,吃湯圓、月餅、寓月圓家圓之意。晚上「賞月」,有的竟通宵達旦。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時序深秋,天高氣爽。民間多籌辦冬藏事。文人雅士則登高眺遠,賞菊賦詩。
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初八,(亦稱臘月初八)各家用南瓜、黃豆、花生、糯米、紅棗、蓮米、薯干、綠豆混煮為粥食,謂之吃「臘八粥」。
第二節 婚嫁
一、普通婚俗
定婚 舊時婚姻由父母包辦,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相信生辰八字。八字無沖無克,雙方父母同意,便可訂親。訂親時男方備酒席,請親族中有名望者陪媒。女方用紅紙寫好「庚書」(生辰八字),置於拜盒,由媒人交男方,稱「發八字」。男方據女方提供的尺寸做好衣物等,由媒人送給婦方作信物。亦有「血盆定親」、「指腹為婚」者。
報日 男方在徵求女方同意之後,將迎親日期正式通知女方,謂之「報日」。報日前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選擇黃道吉日,由男方用大紅紙寫成「龍簽」、「鳳簡」(即婚期通知書),連同按女方要求籌辦的禮品、禮金一並送到女家。
搬嫁妝 結婚前兩天,男方到女方搬嫁妝。女方待酒、給腳力錢。錢用紅紙包好,數量不等,但對背帳子、挑百子捅(馬桶)、腳盆(俗稱「小家業」)和掌鑰匙的人要封大禮。女方事先將嫁妝擺在客堂中,讓人觀賞,謂之「亮嫁妝」。嫁姨由「全福人」(兒女雙全的婦女)縫制,也由「全福人」鋪床。在新娘進房這前,新郎要選一兒童陪睡,謂之「壓床」。
迎親 男方打發花轎迎取新娘。發轎前,先對花轎敬香、放鞭炮;牽娘點燃3支紅香,托著鏡子照花轎的四周,謂之「照轎」;而後鎖橋、發轎。迎親隊伍一路放鞭鳴銃,敲對子鑼。到達女家門前,須投帖叫門;女方則再三索要「喜錢」,直至滿意時方可開門迎入。
新娘出嫁前一天,請禮賓「開眉」(用緔鞋線絞去臉上的汗毛)。上轎前梳妝打扮,頭頂一塊大紅綉花方綾,謂之「蓋頭」。臨上橋痛哭一番,稱「哭嫁」。
迎親花轎來去不走舊路,去時繞道走,回時走捷徑。中途換人不歇轎;停轎不落地。迎至家門,舉行「回車馬」儀式,鼓樂齊鳴,叫喜聲不絕。
拜堂 花轎入宅、鳴炮奏樂。牽娘打開轎門,牽出新娘。先拜天地,後拜家神、祖宗、父母,最後夫妻交拜,入洞房。新郎先向新娘行大禮,然後揭去新娘的蓋頭;夫妻並排坐床沿、喝交杯茶、交杯酒後,新郎出房招待賓客。客人散後,新郎回房,新娘斟茶敬新郎,並行大禮。富家大戶請禮生、樂生呼禮,一般分告祖、回鑾、踩堂、拜曉等四堂禮,以踩堂最為熱鬧。黃陂的踩堂歌別具一格,被《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收錄。
鬧新房 新娘進房後,開始鬧新房,亦稱「盤新娘」。男女老幼均可與新娘嬉笑打鬧。用衣服兜些紅棗、豆子、花生,摻雜苦楝砣等涌進新房,向床上和新娘的身上撒去,名曰「撒帳」。隨後,眾人或坐或立,七言八語,或說戲謔新娘的「
四言八句」,或提難以答復的問題難為新娘,或要新娘、新郎做一些表示親妮的動作。總之開各種各樣的玩笑,直至深夜方散。
回門 婚後第三天,由新娘的兄弟去新郎家接姑爺姑娘雙回門。並在當天日落前送回新郎家。新娘回到新郎家進門前,要在用板凳或木梯搭成的「橋」上走過,叫過橋。過橋後要「拜旗」,所謂「旗」,即綁在樹上的門幔。這些都是鬧劇,為婚後余興。
⑹ 祝姓的分布
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五位,人口約一百三十六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85%左右。
祝姓發源於今山東長清,西周、東周兩代祝姓除繁衍於其發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漸進入今陝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亂未果而逃奔溫邑(今河南溫縣)。春秋時,鄭有大臣祝聃、祝款,衛有大臣祝佗。表明鄭(今河南新鄭)、衛(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間地)兩地已有祝姓人。西漢時有齊(今山東)人祝午,漢中南鄭(今屬陝西)人祝龜,九江(今屬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際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東漢時祝姓名人有尚書令祝諷,侍御史祝王晉,九真太守、長沙臨湘人祝良,光祿大夫、中山盧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這些史實說明,此際之祝姓已成為北方名門著姓之一,並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太原兩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故後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為其郡望堂號的。當然,此際的社會動盪,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此際出了位婦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後,特別是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之後,造成今中原一帶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陝西越秦嶺進入四川。在此際,雍州始平(今陝西興平)人祝欽明入朝為相。是祝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兩宋時期,祝姓在北方趨於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卻日熾日昌起來。其中祝諮丘由單州城武(今山東成武)徙居滑州韋城(今河南長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縣)徙居建寧崇安(今屬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屬湖北)遷居歙州。此際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廣東者。明初,山西祝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山東、陝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謀生。清初,兩湖之祝姓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風潮入遷四川。如今,祝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兩省之祝姓約佔全國漢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八七。
安徽太和縣西北部有祝姓村莊18個,均為同姓同族,系明朝年間由山東棗林庄遷來的5兄弟繁衍開來,現有位於黑茨河北岸的祝樓村明代樓院建築遺址和村內散落的諸多建築構件為證。
【祝樓】位於黑茨河北岸,隸屬太和縣洪山鎮,因古時候有多處樓房院落而得名,全村有300多戶人家,均同族、同姓。 樓院始建於明代,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原先有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處院落,東南院、西北院及南牌坊早年毀壞,西南院於1948年因一場大火而倒塌,東北院文革期間雖然遭到破壞,部分建築構件被拆掉,但整體完好,後因建洪山大禮堂及祝樓村中學用磚才將主樓和東西廂房拆除,前客廳因當時有人居住未被拆掉,80年代初,因兩家房主人翻蓋新房拆除了前客廳,部分磚雕、木雕等建築構件用在了新建築上被留存了下來,一塊堂匾用在了門板上。現殘存牆體一段,為大青磚壘砌,牆厚約60公分,縫隙為糯米汁滲草木灰澆灌,中間為鬆散夾層,概為保溫防潮之用。
村內青灰色碎磚爛瓦隨處可見,時代特徵明顯,幾個散落在草叢里的青石鼓又大又高,不同於常見的清代扁石鼓,太和縣境內很少有。村內的兩口老井早已乾涸,但遺址還能看到。據村裡的老年人介紹,明代由祝姓人家從山東遷到這里,原村名為「李瓦房」,後蓋起了樓院才改名為「祝樓」,蓋樓院用的磚是用秫秸(高粱桿)燒的,磚燒好後幾百個人排成隊從1公里外的窯後陳庄南地的窯場傳過來的,樓院主人家的祖墳在2公里外的倪邱鎮「文同寺」一帶,可見當時樓院主人的地多和富有。
祝樓村周圍的地名也能見證它的歷史悠久與樓院存在,南園頂、南牌坊、西庄戶、東窯場、東西南北寨牆、寨海子、寨門口、東敵樓等,全村老少人人皆知。
祝樓,由於坐落在黑茨河北岸,古時候交通便利,水土肥沃,人們生活富庶,當時一個村莊有多處樓房院落,在皖北地區也不多見,據說在明代有萬畝良田者,可得到皇帝題字嘉獎,不知祝樓村現存的「勤貽堂」 牌匾出自何人之手,祝樓村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留存下來的一些建築構件已很稀有,需要很好地保護,不然的話稍縱即逝。
陝西也有祝氏後人,商洛,西安都有分布,商洛市洛南縣洛源鎮祝氏家譜記載明代末由洞庭湖遷徙而來,現有約一二百人,當代字輩有「萬」、「幫」、「建」 ,現存家譜6本有幾本已經遺失。
⑺ 湖北省姓氏為祝的家族在哪塊
這些湖北祝氏聚居地在「祝氏家族家譜網」裡面的「名勝故居」版塊里回都有,我也是從那邊扒過來答的,你可以搜索一下這個網站看看。這里先給你摘錄幾個,希望採納!
湖北省鄖西縣關防鄉
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華家河鎮祝家樓村
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大畈鎮祝家樓村
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鎮大祝村
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東鞏鎮祝家灣村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舊街鎮祝家灣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洋瀾村祝家灣
湖北省黃陂區木蘭鄉德興村祝家灣
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七里坪鎮柳林祝家灣
湖北麻城乘馬崗區祝家灣
湖北省大悟縣呂王鎮硯盤村祝家河
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鳳山鎮祝家山村
湖北省咸豐縣忠堡鎮祝家寨
湖北省咸寧咸安區大幕鄉祝家畈
湖北省鍾祥市豐樂鎮祝庄村
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奓山街祝家村
湖北省公安縣章田寺鄉祝家村
⑻ 姓祝的人有多少
祝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五位,人口約一百三十六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85%左右。
⑼ 姓祝的一般都分布哪些省
祝姓始祖:軒轅,即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擊敗九黎族,擒殺蚩尤,被推為炎黃部落聯盟首領。因其子孫在周武王時封於祝,遂產生祝姓,又因祝融之後有祝姓,而祝融亦為黃帝後裔,故祝姓尊黃帝為祝姓始祖。
祝姓發源於今山東長清,西周、東周兩代祝姓除繁衍於其發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漸進入今陝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亂未果而逃奔溫邑(今河南溫縣)。春秋時,鄭有大臣祝聃、祝款,衛有大臣祝佗。表明鄭(今河南新鄭)、衛(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間地)兩地已有祝姓人。西漢時有齊(今山東)人祝午,漢中南鄭(今屬陝西)人祝龜,九江(今屬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際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東漢時祝姓名人有尚書令祝諷,侍御史祝王晉,九真太守、長沙臨湘人祝良,光祿大夫、中山盧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這些史實說明,此際之祝姓已成為北方名門著姓之一,並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太原兩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故後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為其郡望堂號的。當然,此際的社會動盪,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此際出了位婦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後,特別是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之後,造成今中原一帶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陝西越秦嶺進入四川。在此際,雍州始平(今陝西興平)人祝欽明入朝為相。是祝姓歷史上唯一一位宰相。兩宋時期,祝姓在北方趨於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卻日熾日昌起來。其中祝諮丘由單州城武(今山東成武)徙居滑州韋城(今河南長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縣)徙居建寧崇安(今屬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屬湖北)遷居歙州。此際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廣東者。明初,山西祝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山東、陝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謀生。清初,兩湖之祝姓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風潮入遷四川。如今,祝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兩省之祝姓約佔全國漢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八七。
⑽ 湖北的黃陂這一地名有什麼來歷
湖北黃陂現為武漢市黃陂區。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滅黃國,遷黃國臣民於此。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國令尹孫叔敖築陂塘灌溉農桑,因此地多黃國後裔,故得名黃陂。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大將黃祖於此築城,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魏國荊州江夏郡駐地,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歷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齊建元元年(479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先後三次設置木蘭縣,木蘭縣駐地位於花木蘭出生地黃陂大城潭鎮(今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轄地域包括今黃陂區北部和紅安縣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廢除木蘭縣,並入黃陂縣。
唐為南司州、安昌郡駐地。後南司州更名黃州。黃州改治邾城,黃陂屬淮南道黃州。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
中華民國,先後屬鄂東道,江漢道、省直轄。自民國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後屬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東行署。
1949年,黃陂屬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劃歸武漢市。
199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經濟許可權,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
(10)黃陂有幾個姓祝的擴展閱讀
黃陂的地理環境
黃陂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位於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為江漢平原與鄂東北低山丘陵結合部。大體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為大別山余脈,屬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50—850米,面積佔全區的17.8%;有武漢市最高峰雙峰尖(872.5米)。中部為平原丘崗區,海拔在30—150米之間,面積佔全區68.9%;南部為平原湖區,海拔在30米以下,面積佔全區的13.3%。
黃陂區水資源豐富,擁有「百庫千渠萬塘」之稱。有長江、灄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條,河流總流長799.91公里,流域面積3504.3平方公里。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充足。黃陂區有湖泊35個,其中武湖、童家湖、後湖較大,黃陂區湖泊總面積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無霜期255天。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乾燥陰冷。多年均日照時數1917.4小時。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為中南地區降水量較均衡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