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明嘉靖黃陂縣志

明嘉靖黃陂縣志

發布時間:2021-03-02 19:11:33

1. 武漢有什麼景點

武漢東湖

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位於武漢市城區的內環與中環之間,景區面積81.6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積33平方公里,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還是毛澤東同志在解放後除中南海外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東湖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每年接待中外遊客200萬人次,1999年還被國家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0年成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2002年又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東湖主要游覽點為寓言園,音樂噴泉,行吟閣,長天樓,九女墩,湖光閣,磨山新景區,武漢植物園,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藝術館等。周邊的著名大學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這些學校風景優美。著名的寺廟有古卓刀泉寺。
寓言園是全國第一座以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為題材的雕塑園,位於東湖聽濤區的南端,佔地4.4公頃,已建成「狐假虎威」,「愚公移山」,「自相矛盾」等十一組寓言雕塑。 行吟閣位於東湖西北岸中部的小島上,1955年修建,它四面環水,由荷風、落羽兩橋與陸路相連。閣名出自《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竹吟澤畔」。閣系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高22.5米,平面呈正方形,三層四角攢尖頂,古色古香。行吟閣雄健俏麗,頗富民族風韻。閣前立屈原全身塑像,像高3.6米,基座高3.2米,造型端莊凝重,屈原翹首向天,款款欲步。
長天樓,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宮殿式建築,1956年修建,為磚木水泥結構,翠瓦飛檐,分上下兩層,面闊七間,進深兩間。全樓可容納千人同時就餐品茗,遊人憑窗遠眺,碧波萬頃,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感。
九女墩,位於東湖西北小山丘上,相傳太平天國佔領武昌時不少婦女參軍,後清軍攻陷城池大肆屠殺,有女兵九人,壯烈犧牲。鄉人仰慕她們的英烈,將其遺骨合葬於此,因避清廷迫害,故不稱墳而稱墩。1956年,湖北省將此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湖光閣建於湖心小島上,由十里長堤與陸地相連,原名「中正亭」,1931年為紀念蔣介石五十壽辰而 建,後改稱「湖光閣」。閣為三層六面,飛檐綠瓦,登閣四顧,遊船輕移,景象萬千。霧日,水天一色,湖光高閣,似蓬萊仙境,無不令人嚮往。
磨山位於東湖東岸,三面環水,六峰相連,山水相依,素有「十里長湖,八里磨山」之稱。山北有以楚文化為內涵的楚文化游鑒區;山南有以湖水地區植物為主的十三個植物專類園;西部山頭有紀念朱德為東湖題詞的朱碑亭。磨山景區從北開始,依次建有楚天極目、天台晨曦、常春花苑、朱碑聳萃等四景。是武漢市民假日休閑的好去處
東湖湖山秀美、岸線曲折,島渚星羅,磨山、楓多山、吹笛山,共34座山峰緊緊環繞東湖碧水。據統計,這里有雪松、水杉、樟樹共396種、300餘萬株,被人們稱為綠色寶庫,這里更是鮮花的海洋,奇花異卉比比皆是,一年四季香飄不斷,最具東湖特色的花卉有梅花、荷花、桂花等十幾種,其中梅花建有專門觀賞園林,面積800餘畝,園內培育種植了301個品種的近萬株梅樹,是中國第一大梅園。世界梅花品種進行了3次登錄,共登錄200個品種,其中東湖梅園就佔了142個。東湖在梅花、荷花的品種、科研成果、觀賞價值都居全國領先地位,故中國花卉協會將「中國梅花研究中心」與「中國荷花研究中心」都設在東湖。東湖還建有世界三大櫻花園之一的東湖櫻花園,全國第一座寓言雕塑園,以及鳥類的樂園——鳥語林等多種景園100多處。
東湖一年四季風情萬種,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其春來山明水秀、鳥語花香;夏來萬人湖濱戲水,南國海濱風光;秋來楓葉滿山紅遍,桂花十里飄香;冬來萬千候鳥,滿湖覓食歡唱。
近年,東湖又新建成了楚風園、疑海沙灘浴場、親水平台、東湖新三景、劉備郊天壇等多處新景觀,其中疑海沙灘浴場為全國最大的內陸海沙泳場。還改善了風景區的配套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娛樂設施,構成了景區內游、行、吃、住、娛、購一條龍的完善體系,在發展大東湖景區的同時,形成了有區域特色的聽濤水上娛樂游覽區、磨山楚文化游覽區、落雁生態休閑游覽區,以及環東湖文化景觀群等。
1982年,東湖以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木蘭山
木蘭山位於武漢市北部,距武漢港50公里,海拔582.1米,她東擁木蘭湖、南瞰木蘭川、西挽灄水河、北枕大別山,國土面積78平方公里,是木蘭生態旅遊區的龍頭。
木蘭山因木蘭將軍而得名,是木蘭將軍的故里。據史料記載,木蘭山始稱於南齊永明三年(即公元485年),歷代的騷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大詩人杜牧曾登臨木蘭山,拜謁木蘭廟,寫下了《題木蘭廟》等傳世佳作:"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木蘭山又是著名的革命搖籃,"黃麻起義"後,李先念、徐向前、吳光浩等率部轉戰木蘭山,革命隊伍才不斷發展壯大。木蘭山也是千年香火聖地,其宗教活動始於隋唐、盛於明清,佛道兩教共處一山,每年海內外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已被列為國家重要景點之一,進入全國假日旅遊信息預報系統。
山中原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總建築面積達三萬余平方米,為湖北道教名山之一,後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築先後被廢。現存主要建築有一天門、雷祖殿、講經堂、南天門、木蘭寨、二天門、木蘭將軍坊、木蘭殿、斗姆宮、報恩殿、帝王宮、三清殿、三天門、金殿、玉皇閣等;木蘭殿內供奉木蘭將軍塑像,金殿內祀披發跣足的真武大帝銅鑄鎏金造像,像高 1.8 米,金童玉女與水火二將列侍左右,其像亦為銅鑄鎏金。古今名勝有鷹 嘴石、烏龍泉、千險峰、捨身崖等。
這里的山、水、花、木、宮、殿、閣,幾乎都和千古流芳的木蘭將軍息息相關。山上那古樸別致的建築,千姿百態的石林,奼紫嫣紅的奇花,幽深靜謐的別墅,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木蘭山海拔約六百米,是大別山脈南麓的高峰之一。山勢峭拔嵯峨,翠峰壁立。北山突兀向天,南山迤邐渾圓,中間一塊山腰盆地。遠遠望去猶如一頭仰天長嘯的巨獅,在它騰空飛躍之時,猛地一抖神威,似乎一躍之間,就要飛上九天。據史書記載:木蘭山古稱建明山,因狀如吼獅,故又名青獅嶺。後來坡坡嶺嶺長遍木蘭樹,所以更名木蘭山。據說,古時有位姓朱名異,字壽甫,號天祿的千總,家住在山北十餘里的雙龍鎮,因年逾半百無後,常登山求嗣,歸而生一女,取名為木蘭,據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一五五)、清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的《黃陂縣志》記載:「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今黃陂)人也。姓朱,父壽甫,母趙氏……兒時狀貌端凝,不雅修飾……會突厥入侵,軍書疊至。壽甫苦於羸弱不堪遠征,日夕憂慮。木蘭……乃市鞍馬,易戎服,為男子妝,代父從征。」一十二載,立功異域」朝廷封她為將軍。木蘭不受朝祿,乞歸故里,終年九十,葬於木蘭山的將軍廟下。《黃陂府志》、《湖北通志》、《萍蹤識小》、《名勝志》均有類似記載。鄉人為了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在暮前豎立「木蘭將軍之暮」的巨碑,並於明萬曆三十七年(一六0九年)在山上建立了木蘭殿、木蘭將軍坊。從此木蘭山名聲大震。正如明代詩人徐承頤所寫:「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借木蘭補;木蘭與山名俱在,山並木蘭爭萬古。」
歷代文人墨客,尋幽探勝,絡繹不絕。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唐代大詩人杜牧游覽木蘭山時,曾寫下《題木蘭廟》,詩雲:「彎弓征戰作男女,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體現人民對木蘭將軍的景仰和懷念。
木蘭殿始建於唐代,重建於明代,殿里的三尊大的塑像代表木蘭的三個階段,這是她當將軍時的形象,這是她從軍前的形象,這是她從軍時的形象。
相傳木蘭18歲那年,羌胡侵犯邊關,木蘭父親連接12道兵書,但老將軍年老體弱,木蘭削發女扮男裝。12年後,木蘭已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將軍了,唐太宗要封他為昭烈將軍,木蘭請求回到父母身邊,盡女兒的孝心,遠近的鄉親們為木蘭的事跡所感動,在木蘭山刻了木蘭將軍坊。
木蘭山的石雕都採用了本地的石料綠簾石鐫刻而成。「唐木蘭將軍坊」高5米、寬9米,下刻二龍戲珠的浮雕,雙鳳在上,雙龍在下真是寓意很深的佳作,也是尊重女子氣節的真實寫照。
坐落在海拔520米的千尺峰上的玉皇閣,始建於唐代,閣高10米,相傳是木蘭將軍凱旋歸朝後,朝廷賜冠的地方,整個建築沒用片瓦寸木,都用大小石塊交錯干徹而成。
棋盤石狀太極,凌空聳立在峭壁之顛,傳說木蘭將軍解甲歸鄉後,時常到這塊巨石上同道人下棋。
木蘭山系大別山南麓的高峰之一。因山中多長木蘭樹,故名木蘭山。又因「木蘭將軍」的傳說,使山蒙上神秘色彩。山上現存「木蘭將軍之墓」碑。木蘭山以其山勢嵯峨、群峰攢族、雲霧繚繞、古木參天為遊客稱道。
明朝詩人朱臣頤寫了一道題為《木蘭山》的詩:「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借木蘭補。木蘭與山名俱在,山並木蘭爭萬古。」明代詩人屠達曾說:「木蘭為西陵最勝,蓋三楚之極觀。」
木蘭山道教叢林位於武漢市區東北郊58公里處,山熱峭拔,奇石嶙剛,松柏疊翠,寺廟林立,是歷代佛教、道教薈萃之勝地。整個風景區分為古寨區、石景區、花苑區、山莊區四區。
木蘭山廟宇,始於隋,興於唐,盛於明,先後曾出現過七宮八觀三十六殿、古佛千餘尊的壯觀場景。木蘭山宗教建築的特點是:一是「佛中有道,道中有佛」,把佛教與道教建築融為一體;二是寺廟建築注重結構,用石塊交錯嵌壓而成,不用泥漿,即干砌石牆。
古寨區:蜿蜒起伏於主峰祈嗣頂,海拔582米處,全長5華里。始建於南宋開元年(1259年),最早為烽火台,清咸豐三年(1853年)為防太平軍加修炮樓,是一座名副其實用於軍事防禦性古寨。其後,隨著宗教活動盛行,寺廟逐年興建,形成不少有神奇色彩的景點建築。古寨區內有一天門、南天門、木蘭坊、二天門、三天門、金頂坊、玉皇坊、玉皇洞、靈霄街、獅鼻洞等主要景點。
石景區:此山奇石頗多,形態各異,加上民間古老的傳說,身在其中頗有形神兼備的韻味。整個石景區,通過步行1090個石階與各個石態各異的景觀相串連,令遊人一面登石梯,一面觀賞鎧甲面、人面石、鳳冠石、金蟾石、棋盤石、穿箭石、大佛石、白雲洞、太子洞等景點。
花苑區:有古好漢坡、水晶宮、九碑石、打兒窩、三眼井、下馬石等景點。
山莊區:有滴水崖、龍頭石、蟠龍竹與卧虎石、雙龍亭、劍壁石等景點,有近20處避暑山莊

歸元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陽城內翠微路。是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一。
創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歸元寺之名取佛經「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之語意。佔地4.67公頃,有殿舍200餘間。1922年建的新閣是歸元寺的一大寶藏,初藏經外,還有佛像、法物、石雕、木刻、書畫碑貼及外國友人贈品。又兩件令人驚嘆的珍品:一是在長寬不過6寸的紙面寫著由5424個字組成的「佛」字,寫著全部<<金剛經>>和<<心經>>原文;二是血書<<華嚴經>>和<<法華經>>。建築布局分為中院、南院、北院三組。中院有放生池。池兩側為鍾鼓樓,正中為韋馱殿,再進是大雄寶殿。其南北兩廂為客堂和齋堂,其後為禪堂。南院羅漢堂供奉有500尊以脫塑工藝製作的羅漢塑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是我國傳統塑像藝術中的上品。北院有藏經閣、大士閣、翠微井等建築。藏經閣一層為陳列室,陳列有北魏石刻、唐代觀音及歷代雕塑的其他佛像,以及各種珍貴法器、字畫等;二層收藏佛教經典7000多卷,其中有印度、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國刻印的經卷和貝葉經。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開展宗教活動的重點寺廟。現任住持是隆印法師。
歸元寺以建築完美、雕塑絕妙、珍藏豐富而聲震佛門,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以及許多外國遊客包括各國政要如柬埔寨西哈努克國王、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等都曾先後來此觀賞,並分別向該寺贈送禮品。
歸元寺位於武漢市內,是清順治十五年(1658)浙江僧人白光、主峰來此創建的。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地全國重點佛教寺院。現為湖北省佛教協會和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這里古樹參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綠,曲徑通幽,是「漢西一境」,取「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的佛偈而命名。
歸元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羅漢堂三組主要建築,佔地面積17500多平方米。北院的主要建築是藏經樓,是一座兩側五開間的樓閣式建築,高約25米,頂為大脊,魚角搬爪,飛栱飛檐,古樸玲瓏;當面為四柱通天,雙鳳朝陽,五龍戲珠。整個建築精巧壯觀,金碧輝煌。這里藏有許多佛教文物,除藏經外,還有佛像、法物、石雕、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國內收藏佛像較多的一個佛寺。1935年太虛法師出訪緬甸時,仰光的佛教徒贈他一尊1噸多重的玉石雕成的釋迦牟尼佛像,就供奉在這里。這種佛像在我國只有三尊,其他二尊分別列供於北京和上海。藏經閣里收藏的佛經有:清代《龍藏》一部,宋代影印本《磧砂藏》一部,清末民初上海印《頻伽藏》一部。另外還有兩件珍品:一是清光緒元年(1875),湖南衡山69歲老人李舜千書寫的「佛」字。「佛」字是在長寬不超過6寸的紙上,由《金剛經》和《心經》原文共5424個字組成。每個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用30倍放大鏡看,筆力挺秀,是書法珍品。另一件是武昌僧人妙榮和尚刺血調和金粉抄成的《華嚴經》和《法華經》,字體娟秀,堪稱精品。
南院的主體建築是羅漢堂,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咸豐二年(1852)毀於兵災,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建,1902年完成,至今有二百年歷史。民間有句諺語:上有寶光(成都),下有西園(蘇州),北有碧雲(北京),中有歸元(武漢)。是說這四個寺院的五百羅漢堂是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塑像的精華。中國漢地佛教供奉五百羅漢是從五代時開始的。當時,吳越王錢氏在天台山方廣寺造五百銅羅漢。五百羅漢的名號,最早見於五代的《復齋碑錄》,惜今已不存。另有南宋紹興四年(1134),高道素所錄《江陰軍乾明院羅漢尊號碑》,將五百羅漢一一起名造姓。歸元寺的羅漢堂布局成「田」字型。四個小天井給龐大深邃的殿堂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和採光條件。羅漢依「田」字排列,殿堂里盡管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卻沒有擁擠之感。這種建築格局既巧妙又合理。這里的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縣王代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黃陂至今是湖北的雕塑之鄉,有悠久的泥塑傳統,技藝嫻熟,藝人輩出。據《歸元叢林羅漢碑記》,歸元寺的五百羅漢,是以南嶽衡山祝聖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為依據,進行加工提煉,創造而成的。工藝上採用「脫胎漆塑」,又稱「金身托沙塑像」。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後用葛布生漆逐漸沾巾套塑,稱為漆布空塑,最後飾以金粉。它的特點是抗潮濕,防蟲蛀,經久不變。兩百年間羅漢堂幾次受水災侵襲,但水退後羅漢仍完好無損。
走進羅漢堂,無不被它們的生動形象所感染。只見有的盤腿端坐,有的卧石看天,有的研讀佛經,有的驅邪除惡,有的勇武,有的溫良,有的天真憨厚,有的飽經滄桑,個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如第463尊羅漢是陀怒尊者,周圍有6個童子,為羅漢挖耳,掩嘴,遮眼等,稱「六戲彌勒」。「六」即眼、耳、鼻、舌、身、意。它告誡佛門弟子,不要為凡情所染。塑像中把孩子的天真爛漫,嬌稚頑皮和羅漢的慈祥憨厚的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致。「數羅漢」是人們游羅漢堂的趣事。據說我們任意從一尊羅漢開始,順下數完自己的現有的年齡,這最後一尊羅漢的身份、表情和動作,便可昭示數者的命運。這一活動為人們參觀羅漢堂增添了不少樂趣。
羅漢堂外側地藏殿內,供奉著地藏菩薩。殿內的木刻神龕為佳品,其間斗栱飛檐,魚度搬爪,雙鳳朝陽,飛龍滾柱,浮雕垂柱,花草人物,均極為精巧玲瓏,為國內少有的藝術珍品。
中院的主體建築是大雄寶殿。該殿初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後經多次維修。現大雄寶殿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重修。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坐像,兩側為其弟子阿難和迦葉像。釋迦偏袒左肩,結跏趺坐,庄嚴靜穆。佛像後背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五龍捧聖」的圖案。佛像前還有韋馱、彌勒、地藏像。佛像後是一組海島觀音像。只見海島觀音赤足站立,左右侍立著一龍女和童子,背後是一面高達八尺的泥塑懸崖峭壁,足下碧波萬頃,怒濤洶涌。整個塑像向前傾覆。人們仰視上去,只見觀音衣袖似在飄動,正在洶涌的波濤上迎面向你走來,增加了宗教藝術的感染力。佛像前的供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木刻珍品。供桌高4丈8尺,橫闊1丈2尺,深寬2.5尺,前嵌垂欄,寬1.5尺,高0.6尺,其間分為五格,深畫鏤空。圖案描繪的是唐玄奘取經回長安時,君民夾道歡迎的場面: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等《西遊記》人物,有李世民以下文武百官、侍衛、庶民百姓;有亭院殿牆,車馬山水,幢幡寶蓋,香爐蠟台等一應俱全。綜觀全圖,繁復活潑,盛況空前。垂欄下沿為五龍雲彩,周圍匝繞,以四虎腿支地,生動有力。相傳這一樟木雕刻由十人歷時一年才完成。
大雄寶殿前的韋馱殿內,供奉著一尊木雕韋馱像,身著鎧甲,手持寶杵,威武挺立,用我國古代武將形象表達了古印度神話中「四大天王三十二將」之首的護法神形象。這座木雕系用整塊樟木雕成,線條刀法都是唐朝風格,是歸元寺的藝術珍品,也是我國雕刻藝術品中的一件寶貴遺產。
歸元寺屬曹洞宗,又稱歸元禪寺,它與寶通寺、溪蓮寺、正覺寺今稱為武漢的四大叢林。
歸元寺開放時間
8:00 - 17:00
門票價格:
平時10元;五一(1-7號)、十一(1-7號),春節(正月初一-初七)20元;臘月三十(除夕)、正月初八、正月十五晚上開放40元。
歸元寺氣象信息
到武漢旅遊以春秋兩季為宜
歸元寺地理位置
地址:武漢市漢陽區翠微路西側。
歸元寺交通方式
45路、707路、市內旅遊專線1路
歸元寺特色飲食
歸元寺里做的素齋很有名,到了那兒一定得嘗嘗。
歸元寺友情提示
歸元寺景區榮譽: AAAA級景區 特別推薦:位於漢陽區龜山腳下的晴川假日酒店不僅內部軟硬體不錯,周圍環境也很好,長江和漢水從該酒店旁邊流過,從那裡可以看見長江對岸的黃鶴樓。該酒店門口有旅遊專線車,可直達歸元寺、古琴台、東湖等武漢市著名的景點。 歸元寺玩法: 參觀、學習、旅遊

2. 木蘭山道觀的典故

木蘭山,曾稱牛頭山、青獅嶺。唐貞觀後為褒獎巾幗英雄木蘭將軍而先更名見明山(含木蘭將軍剖腹自殺以明心跡之意),後定名木蘭山。山勢挺拔巍峨,翠峰碧立。分南北兩山,北山突兀向天,南山逶迤渾圓,中間一塊山腰盆地。遠遠望去猶一頭仰天長嘯的巨獅,在它騰空飛躍之時,猛地一抖神威,似乎一躍之間,就要飛上九天。因狀如獅吼,青獅嶺就是這樣得名的。
這里的山、水、花、木、宮、殿、閣,幾乎都和千古流芳的木蘭將軍息息相關。據傳古時有位姓朱名異,字壽甫,號天祿的小官,家住在山北10餘里的雙龍鎮,因年逾半百無後,常登山求嗣,歸而生一女,取名木蘭。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及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黃陂縣志》記載:「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今黃陂)人也。姓朱父壽甫,母趙氏……兒時狀貌端凝,不雅修飾……漢文帝時會匈奴入侵,軍書迭至,「壽甫苦於贏弱不堪遠征,日夕憂慮。木蘭……乃市鞍馬。易戎服,為男子妝,代父從征。「一十二載,立功異域,朝廷封她為將軍。木蘭不受朝祿,乞歸故里,死後葬於木蘭山北的將軍廟下。《黃州府志》、《湖北通志》、《萍蹤積小》、《名勝志》均有類似記載。鄉人為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在墓前豎立「木蘭將軍之墓的石碑,並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在山上建了木蘭殿、木蘭將軍坊。
從此木蘭山名聲大震。正如明代詩人徐承頤所寫:
未有木蘭先有山,
山名偏借木蘭補;
木蘭與山名俱在,
山並木蘭爭萬古。
歷代文人墨客到此,尋幽探勝,絡繹不絕。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唐代大詩人杜牧游覽木蘭山時,曾寫下《題木蘭廟》,詩雲:
彎弓征戰作男兒,
夢里曾經與畫眉;
度思歸還把酒,
拂雲堆上祝明妃。
體現了人民對木蘭將軍的敬仰和懷念。
山以木蘭將軍而增色,地因木蘭將軍而鍾秀。山上山下至今還保留這位巾幗英雄的許多勝跡。如山峰之南的祈嗣頂,是奉祀木蘭將軍的地方,玉皇閣傳說是木蘭凱旋、朝廷賜冠之所。還有壁直如削的捨身崖,凌空兀立的好漢坡、狀若太極的棋盤石,永不枯竭的蘑針澗等30多處勝景,一處一個優美生動的傳說故事,聽來耐人尋味。

3. 木蘭山好玩不

木蘭山很好玩
山中原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總建築面積達三萬余平方米,為湖北道教名山之一,後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築先後被廢。現存主要建築有一天門、雷祖殿、講經堂、南天門、木蘭寨、二天門、木蘭將軍坊、木蘭殿、斗姆宮、報恩殿、帝王宮、三清殿、三天門、金殿、玉皇閣等;木蘭殿內供奉木蘭將軍塑像,金殿內祀披發跣足的真武大帝銅鑄鎏金造像,像高 1.8 米,金童玉女與水火二將列侍左右,其像亦為銅鑄鎏金。古今名勝有鷹 嘴石、烏龍泉、千險峰、捨身崖等。
這里的山、水、花、木、宮、殿、閣,幾乎都和千古流芳的木蘭將軍息息相關。山上那古樸別致的建築,千姿百態的石林,奼紫嫣紅的奇花,幽深靜謐的別墅,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4. 程顥、程頤到底是哪裡人

他們就在湖北武漢的前川一小旁邊的文交巷裡住的。

5. 宋朝包拯最早應該做的是定遠縣令,誰知道定遠縣是現在的哪嗎

還是現在的定遠縣,名字沒變,在安徽東部

6. 花木蘭的故鄉是那裡

因為木蘭祠位於虞城縣營廓鎮大周庄村,距虞城縣城35公里,距京九鐵路木蘭站2.5公里。
所以木蘭家鄉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

7. 武漢有歷史典故的地名

1、武漢長春觀

長春觀,中國著名的道教場所之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道觀坐落在武漢市內雙峰山南側,傳說道教的祖師老子曾經在這里停留,早在公元前3世紀這里就開始有道教建築出現。元朝時,全真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丘處機來到這里修煉和傳教,使它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因為丘處機被稱為長春真人,所以道觀就稱為長春觀。

2、古琴台

古琴台始建於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台以紀念。

3、鸚鵡洲

地名,原在武漢市武昌城外江中。相傳由東漢末年禰衡在黃祖的長子黃射大會賓客時,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鸚鵡賦》而得名。 後禰衡被黃祖殺害,亦葬於洲上。後來,歷代不少名人縱觀大江景色,留下了很多詩篇。

4、卓刀泉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也」,於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5、武漢蛇山

三國時期,蛇山稱江夏山,又名紫竹嶺。北魏時稱黃鶴山,宋朝稱石城山,元朝時稱長壽山,明朝時被譽為金華山和靈山。其間,以蛇山為山名,是南宋詩人陸游的《入蜀記》中「繚繞為伏蛇……」故後世稱蛇山者為多;至清乾隆《江夏縣志》已有蛇山之名。1909年《湖北省城內外詳圖》正式標名為蛇山。

8. 建寧鄉的歷史人物

(一)本地人物
1、人物簡歷
(1)張寶,宋末元初高平縣建寧(今建北村)人,歷任永興路百戶、指揮僉事。
《高平縣志》記載,「元則張寶,中統間(1260年-1263年)為永興路百戶。適江寇為亂,命寶督兵檄,至即束擔以行,時方元旦,擒渠魁以歸,遷都指揮僉事。居家孝友,建寧明道先生鄉校文館(建寧文廟)久廢,寶力復之」。
張寶做官退休後回到建寧,在聖人殿專事教書育人。
(2)申良(1468年-1524年),字延賢,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其女兒名叫申翠屏,女婿叫郭紹芳,外孫叫郭東。弘治十一年舉人,歷任招遠、諸城、良鄉知縣,安吉知州,常州同知,戶部員外郎。
清代張廷玉著《明史》(卷192)記載,「申良,字延賢,高平人。登鄉薦,授招遠知縣。山東盜起,良豫為戰守具。盜至,追擊 至黃縣,俘斬數百人。已,復至,再破走之。歷知諸城、良鄉。權貴人往來要索,良悉拒之。進安吉知州。錦衣葉瓊倚錢寧勢奪民田,良讞還之民。瓊因嗾奸人誣奏良,事竟得白。稍遷常州同知,入為戶部員外郎。與淮俱杖死。贈太僕少卿。招遠民懷其政,繪像祀之」。
(3)郭宗,字距光,號雲林山人,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景昭,祖欽,父質,兒峻,孫紹芳,曾孫東。景泰七年舉人,原武縣尹。
(4)郭峻,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欽、祖質、父宗,妻田氏,兒紹芳,孫東,曾孫嗣燃、嗣炳、嗣煥。廩生、建寧聖人殿教授。
(5)郭岐,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欽、祖質、父宗、兄峻,侄兒紹芳,侄孫東,曾孫嗣燁、嗣勛。建寧當地鄉賢。
(6)郭紹芳,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質、祖宗、父峻,妻申翠屏,兒東,孫嗣燃、嗣炳、嗣煥。建寧當地鄉賢。
(7)郭東(1523年-1603年),字仁府,號春吾,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宗、祖峻,外祖申良,父郭紹芳,母申翠屏,妻刑氏、王氏、楊氏,兒嗣燃、嗣炳、嗣煥,孫基洪。大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科中舉,第20名;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賜同進士出身,三甲第174名,大明第267名。歷任浙江嘉興、河南嵩縣知縣,南京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尚書司丞、順天府丞、南京太常寺卿(正三品)。
司昌齡《郭東傳》記載,「郭東,字仁府,高平人。曾祖宗,景泰丙子舉人,原武知縣;祖峻,邑廩生,博學工書,士多從之;父紹芳,落魄嗜酒,有義氣。嘗出行,見一騫在田,而久不見人,疑而,控之,揣其所負裝金也。會日將暮,遂前跡 之,一人醉卧道旁,諦之。為徘徊李五,撼而訊之,實為官解餉五百餘兩,即以裝付之五,感激願致百金為謝,固欲不受。歸以與妻申氏,申氏曰,君能處心濟物如是,吾家其或興矣。次年遂生東,東奇敏,特達以。嘉靖丙午鄉薦,及丙辰登第,時年三十九,歷知嘉興、嵩二縣,升南京刑部主事。迎養父母,父不往,母往,居三月歸,遂請終養。未幾,父卒,家居十八年,至萬曆九年,母卒,服闋。始補官為兵部主事,升尚書司丞,轉順天府丞,升南京太僕寺卿,又轉太常寺卿,以年過七十致仕。東善事二親,好讀書,恭謹淡泊。居邑東之建寧鎮,有汥陽池,中建危樓,引水四面繞之,林木蓊鬱,時登覽嘯詠,以自適。又於鎮北數里建㞼陽書院(「㞼」字為古代生僻字,現注音有chéng、shèng、zhé三個讀音。【集韻】註解:㞼同丞,翊也。故當地人叫做丞陽書院),招延四方文士,講學其中,今其地曰石堂會,舊跡俱存,文章典雅醇正,著《類博錄》。卷版藏於家,年八十以終,子嗣煥萬曆壬辰進士,官至蘇州府同知,亦有文集刻本」。
明景泰年間,郭東曾祖父郭宗攜帶家眷從高平三甲鎮北庄村遷至建寧里繁衍生息,後裔分布建寧鎮(今建南、建北村)及郭庄、荒窩等村莊,逐漸發展成為明清時期建寧里第一名門望族,現今郭姓人員逾兩千人。
郭東工於詩書,作品存世甚多,包括《甎(zhuān)甃(zhòu)城垣記》、《建寧里重修文廟碑》、《石堂別墅》、「建寧鎮」匾額書法。《石堂別墅》詩雲:「結廬石堂會,行坐見南山。梅帳塵囂隔,茅齋趣味閑。苔痕侵砌畔,草色映簾間。地僻兼心遠,棲遲未欲還」。
(8)郭嗣燃,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紹芳,父東。建寧當地鄉賢。
(9)郭嗣炳,字永孚,號肖吾,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紹芳,父東。萬曆二十五年丁酉科武舉人,歷任明威將軍,金吾前衛指揮僉事。
(10)郭嗣煥,字叔奕,號憲吾,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紹芳,父東,兒基洪。萬曆十年舉人,萬曆二十年壬辰科進士,三甲第211名,大明第271名。歷任陝西蒲城直祿東明知縣、試政工部虞衡司、直隸蘇州同知(正五品)。
(11)郭嗣燁,字元充,號效吾,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紹芳,父不詳。庠生儒官,「建寧鎮」匾額勒石人。
(12)郭嗣勛,字季成,號為吾,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峻,祖紹芳,父不詳。庠增生。
(13)郭基洪,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曾祖紹芳,祖東,父嗣煥。歷任序班、太常寺卿。
(14)姬廷聘,字慕伊,號起萃,明代高平縣建寧鎮(今建南村)人。庠生、建寧當地名醫。
(15)郭維高,字土撝,號鳳岡,清代高平縣府下里郭庄村(今建寧鄉郭庄村)人,歲貢生。撰有石堂會石窟《三義洞記》碑記。
(16)夏國彥,清代高平縣建寧里建寧鎮(今建北村)人,儒學生員。順治十二年撰寫郭庄村《繭用入社碑記》。
(17)蘇遇春,清代高平縣府下里蘇庄村(今建寧鄉蘇庄村)人,建寧當地鄉紳。光緒十年撰並書寫蘇庄村《補修玉皇廟碑記》。
(18)張文榜,清代高平縣建寧里建寧鎮(今建北村)人,清末民初名臣。民國九年書寫建南村《高平縣建寧鎮補修濟瀆廟記》。
2、建寧郭東家族世系表
(1)初祖:郭子儀
(2)一世:郭恩
(3)二至六世:無考
(4)七世:郭景昭
(5)八世:郭欽
(6)九世:郭質
(7)十世:郭宗
(8)十一世 :郭峻、郭岐
(9)十二世:郭紹芳
(10)十三世:郭東
(11)十四世:郭嗣燃、郭嗣炳、郭嗣煥、郭嗣燁、郭嗣勛
(12)十五世:郭基洪
(13)十六世以後:無考
(二)外地關聯人物
1、程顥(1032年-1085年),字伯淳,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北宋洛城伊川人,生於湖北黃陂縣。嘉祐二年丁酉科進士((同榜進士有曾鞏、蘇軾、蘇轍(唐宋八大家之三位))。歷任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後追封「豫國公」,奉祀孔廟東廡第38位。程顥早年與其弟程頤共師周敦頤,開創「洛學」,奠定了理學基礎,堪稱理學大師,世稱「二程」。
程顥詩作存世頗多,其中《春日偶成》詩篇久負盛名,詩雲:「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程顥在晉城縣令任上,主持創立鄉校七十二所,建寧鄉校就設在宣聖廟內。其在閑暇時間,經常前往建寧宣聖廟為當地師生傳道授業解惑。
2、楊子器,字明甫,號柳塘,明代浙江慈溪人。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進士,三甲第152名,大明第265名。歷任高平、常熟縣令。
明代學者崔銑撰寫的《楊子器去思碑記》碑文記載,「楊子子器去高平十有八年,高平民申鐸、姬增而下數百人立祠於建寧鎮祀之。鎮有先聖廟,宋程子伯淳作,楊子嘗修之,祠列東廡下「。
建寧人申鐸、姬增等數百人為了紀念楊子器在高平縣令任上做出的巨大貢獻,特在建寧鎮聖人殿內勒石修建楊子祠。
(三)郭氏家族科舉人物
郭氏家族一門六進士、十餘舉人、數十鄉賢鄉貢,高平郭氏家族與陽城縣皇城相府陳廷敬家族並稱為明清時期晉城兩大科舉官宦世家。建南村郭氏與三甲鎮北庄村郭氏系出同源,建南村的郭氏科舉人物見《本地人物》,北庄郭氏科舉人物如下:
1、進士
(1)郭定:字靜之。曾祖景昭,祖欽,父質,妻刑氏、崔氏、葛氏、李氏,七子坤、城、增、堪、壕、埏、?。明天順六年舉人,成化十一年乙未科進士,二甲第6名,大明第9名。歷任鄭州知州、贈通議大夫、工部右侍郎(正三品)。
(2)郭鋆(1499年-1565年):字允重,號一泉。曾祖質,祖定,父坤,妻劉氏、刑氏。正德十四年舉人,嘉靖十一年戊辰科進士,三甲第116名,大明第199名。歷任太常寺少卿、工部右侍郎,先後總管蘆溝橋、元雷殿、寶源局等工程,並督修京師外城,竣工後,被賜予金帛,加食尚書俸祿。文章古雅簡練,著有《一泉文集》。
(3)郭鎜(不詳-1558年):字允新,號三泉。曾祖質,祖定,父城,妻趙氏,子治暤、治休、治熙,孫奇策。嘉靖十年舉人,嘉靖十四年乙未科進士,三甲第44名,大明第142名。先任翰林院修撰,主編《大明會典 壬子典》,後任國子監祭酒,對監生重身教,謹章程,以經術為教。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明嘉靖三十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卒於南京官邸。郭鎜博聞強記,明《春秋》,善詞賦,一生著述頗豐,有《翰林詩稿》、《國學文集》、《家居集》等。
(4)郭鑒:字允明。曾祖質,祖定,父坤,妻申氏。明嘉靖十三年舉人,嘉靖十四年乙未科進士,二甲第56名,大明第59名。河南按察使司副使(正四品)。
2、舉人
(1)郭質:字彥彬。祖景昭,父欽,妻悅氏、王氏。明正統九年舉人,歷任永壽、定興知縣,光州知州。
(2)郭文:字宣章,祖景昭。父欽。明正統十三年舉人解元,歷任湖廣道監察御史、巡按畿內。
(3)郭騫:字惟賢。曾祖景昭,祖欽,父文。明成化十六年舉人,真定府深州知州。
(4)郭淳:字時雍。明成化十八年舉人,歷任東安及南陽縣尹、葭州知府、西安府同知。
(5)郭拱宸:字敬之。曾祖景昭,祖欽,父質。明弘治二年舉人,雞澤教諭。
(6)郭拱樞(1479年-1544年):字惟中,號北庄拙人。曾祖景昭,祖欽,父宜,妻邢氏,子三謨、三畏、三知,孫四箴、四勿、四幼。正德八年舉人,文林郎、陝西澄城知縣。
(7)郭長:字孟長。曾祖欽,祖質,父拱宸,明嘉靖七年舉人,金州知州。
(8)郭坤:字崇載 。曾祖欽,祖質,父定,妻王氏。明弘治二年舉人,歷任霸州知州,贈通議大夫,工部右侍郎。
(9)郭增:字崇進。曾祖欽,祖質,父定。明弘治十四年舉人,歷任莒南通判、濟南府同知。
(10)郭鑾:字允和。曾祖質,祖定,父城。明嘉靖十年舉人,歷任武定州及寧州知州、藩府長史。
(11)郭士基(1836年-1902年):字子卿。道光二十九年,13歲時考中秀才,同治三年,29歲時又考中舉人,高平縣署贈予他文魁匾額。同治九年出任廣靈縣訓導。清光緒十一年,因不滿清廷的腐朽統治,指責朝政,被革職遣回鄉里。
3、鄉貢鄉賢
(1)郭均讓:字時遜。生於元末,以賢良方正征歷,辭歸隱。明洪武十二年,以德行賢才應召金陵,授真定尹。
(2)郭欽:父景昭。封文林郎,湖廣道監察御史。
(3)郭宥:曾祖景昭,祖欽,父質。明弘治五年鄉貢,教授。
(4)郭冧:曾祖景昭,祖欽,父質。明弘治十一年鄉貢,易州同知。
(5)郭完:曾祖景昭,祖欽,父質。明弘治十五年鄉貢,教授。
(6)郭宏:曾祖景昭,祖欽,父質。例貢。
(7)郭拱極:曾祖景昭,祖欽,父質。明嘉靖五年鄉貢。
(8)郭城(1467年-1544年):字崇固,號恭菴。曾祖欽,祖質,父定,妻王氏,子鑾、鎜。例貢,安州州判,贈徵士郎、翰林院檢討。
(9)郭堪:曾祖欽,祖質,父定。明嘉靖七年鄉貢。
(10)郭壕:曾祖欽,祖質,父定。明嘉靖三十年鄉貢。
(11)郭埏:曾祖欽,祖質,父定。明嘉靖三十二年鄉貢,隆慶衛訓導。
(12)郭治統:曾祖定,祖坤,父鋆。廩生,兩浙運司。
(13)郭治暤:曾祖定,祖城,父鎜。任職布政司。
(14)郭治休:曾祖定,祖城,父鎜。任職真定府。
(15)郭治熙:曾祖定,祖城,父鎜。原武縣主簿。
(16)郭治光:曾祖定,祖城,父鎜。任職真定府。
(17)郭治詩:曾祖定,祖坤,父鑒。耀州吏目。
(18)郭治泰:曾祖定,祖坤,父鑒。耀州吏目。
(19)郭治禮:曾祖定,祖坤,父?。序班,鄉賢。
(20)郭獻策:曾祖坤,祖鋆,父治統。任職運司。
(21)郭奇策:曾祖城,祖鎜,父治暤。鄉賢。
4、郭氏家族名字規律
(1)第十世:郭寧、郭宗、郭宥、郭定、郭冧、郭完、郭宏、郭騫。寶蓋頭取名。
(2)第十一世:郭坤、郭城、郭增、郭堪、郭壕、郭埏。五行土旁取名。
(3)第十二世:郭鑾、郭鋆、郭釜、郭鎜、郭鑒、郭鑋、郭鎣、郭鋈、郭鈭。五行金旁取名。
(4)第十四世:郭嗣燃、郭嗣炳、郭嗣煥、郭嗣燁、郭嗣勛。五行火旁取名。

9. 前川的文化

前川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邑重鎮,我們的先祖在這片熱土上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跡,構塑了豐富的人文景觀。昔日「黃陂十景」即有五景在前川(「甘露呈祥」、「魯台望道」、「夜台釣月」、「鐵鎖龍潭」、「西寺晚鍾」),尤以「二程」文化卓然獨秀。這是前川誕生的胎記、精神的寶庫、獨特的地標。它使前川活力四射,魅力無窮。因此,在城市建設中應予精心保護,已經損毀的重要文物要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修復,還應新建一些新的人文景觀,以彰顯前川豐富的文化底蘊。 魯台望道黃陂大橋東端,巋然一山,此即魯台山。北宋中葉,程顥、程頤兄年曾在此築一高台,名「望魯台」,宋稱「魯台望道」,以遙望尼山,寄託仰止之情。北宋期山上始建「清遠亭」,南宋時為紀念二程改稱「雙鳳亭」。亭側有一聰明池,相傳為二程研墨洗筆之處,池中有涵虛亭一座,系二程常來攻書之所。亭東里許,有一搖碧盪翠的「流矢湖」,因二程兄弟常在此習射而得名。明景泰年間(1450—1457)在魯台山南麓建有「二程祠」,後相繼改為「二程書院」、「望魯書院」,與濂溪、南嶽、嶽麓、石鼓書院齊名。清代增建講堂學舍,後改名為師范學堂和縣模範高等小學堂。抗日戰爭時期被毀於日寇鐵蹄之下。1962年政府撥專款維修,當代著名文豪郭沫若親筆題寫「雙鳳亭」金字匾額,斯亭即燦然生輝。本世紀初,政府撥款重建,古亭煥發青春光彩。登臨巒巔,仰觀亭翼若飛,古木參天;俯視,岸映西州城半出,虹欄吸波潤青雲;極目遠眺,十里山光水色,盡收眼底。歷代文人騷客登攬勝抒情,吟古詠物,留下了大量錦詩妙文。惜之文跡寥寥,書香氣微微。
魯台因「二程」兄弟崇尚孔子儒學,「築台望魯」而得名。還有與二程兄弟相關的涵虛亭、二程祠等建築,魯台山下的一窪水面也因二程習箭練武典故得名流矢湖,古稱魯台為黃陂文峰。又據這里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發掘東周古墓葬群的考古成果,魯台還可能是商周方國的古都或「荊」的政治中心。魯台是黃陂集中展現文化底蘊的最佳處,更是擦亮「雙鳳亭」、「二程」理學文化品牌的最佳載體。
活化利用魯台文化資源,可就地包裝「魯台古鎮」項目,打造文化旅遊景點。該景點擬由己建成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復建二程書院)即將開建的雙鳳亭公園和設想中的文化老街組成。設想中的老街,實為以區博物館為龍頭,以民間各類非遺博物館為主體的博物館群。 還原古城牆記憶。前川為古黃陂縣治之所在,明初始建的縣治火磚城牆,曾在清末湖北城池評比中名列前茅,但解放後因城市建設卻已幾乎毀盡。為重現前川城垣古韻,可利用光榮里南端、灄水西堤旁殘留的城牆建城根小廣場,並在北側復建小東門(文昌門),或在雙鳳大橋頭小游園復建大東門(昭明門)。形成城垣古韻景觀與灄水河畔風景交相輝映。
還原老街坊記憶。老城區的前川大道、文教巷、人民道、民安街四條街道合圍區,很多歷史文化元素與這里相關,如文教巷古稱草廟巷,是二程夫子誕生處;人民道上古有黃婆橋,有「宋太祖微服過此,求水於黃婆的故事。有「帶河蜿蜒餘三里,發源於東坂,西抵黃婆橋」的記載。以這些歷史元素為背景,啟動木螺釘廠周邊的舊城改造,在合理布局建築物後,將高樓大廈的間隔空間適當集中,以明清街肆的形式,在這里復建程鄉坊、「二程」故居、帶河、黃婆橋等,並將縣城的城隍廟及戲台等也移建於此。高樓下低矮的明清街肆,既是這片住宅小區的公共活動場地、園林綠化空間,仿古店鋪也可用來經營黃陂特產、黃陂名吃等等,這里是展示古縣城歷史文化、延續古城商脈的「活化石」。 黎黃陂廣場在黃陂二橋西、黃陂大道南、人民銀行旁的一塊低窪地,昔日是一片洪波涌翠的蘆葦盪。這里是黃陂前川的東大門, 318國道從它身邊穿過。廣場北數行霜樹,幾簇煙樹,碧野阡陌連疇,萊青花香,寒潭澄碧,水草豐茂。去年區里在這里建起一座面積寬敞,景色宜人的「黎黃陂廣場」。廣場內林隱涌道,花綴綠茵,濕圃生煙,紫藤滿架,燕語鶯歌蝶舞,音樂噴泉溢彩流光,中華民國開國元勛黎元洪一身戎裝,仗劍肅立在廣場中,深情地注視著他的故鄉。銅像底座上國家政協副主席王文元和國民黨元老題詞閃耀著金色的光芒。
龍潭清波在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腦海里留有深刻印象,他在其早期散文《俄鄉紀程》中就寫道,「母親去世,一家星散,我隻身由吳而鄂,由鄂而燕。黃陂鐵鎖龍潭的清波皓月,也曾使我低徊留戀;以至於北京南灣子頭的新柳,絲絲的纖影,幾番幾次拂拭我的悲懷詩思。」
鐵鎖龍潭不僅承載了「鎖鎮泥龍」等傳說,還與祭祀文昌神有關。明縣令胡仲瀾在其《建文昌祠碑記》中雲,「嘉靖闖鄭中憲公佶舉進士,邑父老共見文昌元衣白騎陟降於魯台之巔,今城中有鐵鎖龍潭故名跡,其地傳而屬之,中憲即以此地祠之,以招魯台陟降之靈。」清同治《黃陂縣志》也說,邑人鄭中憲,捐鐵鎖龍潭勝地一區,邑侯胡仲瀾從而建祠祀文昌,後傾圯,同治辛未又重修文昌帝君宮。從《建文昌祠碑記》的結束語:「行將觀其化被,譽髦文風愈盛而科甲愈多,豈非一邑之福哉。」也可得之,鐵鎖龍潭寄託著黃陂人的「科甲愈多、人才輩出」的夢想。
鐵鎖龍潭進行舊城改造時,不但要考慮按胡仲瀾《碑記》「龍潭諦觀景物,春則水滿四澤,旋邱如壁,迤邐浮桴,游於太極;夏則柳暗蓮香,魚翻荷綠,淡雲輕風,前川可續;秋則霜林瑟瑟,滿目凄清,木葉雖脫,石柱嶙峋;冬則積雪平崖,層冰振玉,寒雲不流嗒焉空。」的描述復原龍潭景觀,還要延續這里的歷史文化脈絡復建文昌祠,並採用適當的方式為紀念瞿秋白曾在這里吟詩賞月留下的痕跡。

10. 花木蘭故里是什麼地方

花木蘭故里之爭:「中國木蘭之鄉」花落河南虞城
2007年05月25日 中新網鄭州5月25日電(記者 趙敏)記者今日從河南有關部門獲悉,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剛剛作出決定,正式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並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河南虞城縣是木蘭的故鄉,至今該縣仍保留著木蘭祠等大量有關木蘭的古跡,以及一些有關木蘭的傳說。二00六年五月,虞城縣正式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申報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並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今年三月下旬,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成專家考察驗收組對虞城驗收。依照中國文聯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中國民間文藝之鄉」的有關規定,經驗收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認為虞城縣「所報材料屬實,手續齊備,申報規范」,經研究,同意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並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木蘭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巾幗英雄。木蘭原姓魏,因其是女兒身,故稱其為花木蘭。她代父從軍的英勇壯舉,使她成為在那個男尊女卑時代里的女英雄。但木蘭故里在哪裡?歷史上曾對此爭論不斷。

據史料記載,無論是譙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虞城縣營廓鎮周庄村小魏庄這個地方。唐代在此建有木蘭廟,現為木蘭祠,存有記載木蘭身世的元、清記事碑,並有木蘭當年辭世的陵墓。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當地老百姓都認為這天是花木蘭的生日,並舉辦廟會,共同祭奉花木蘭。目前,木蘭祠為商丘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政府首批掛牌的旅遊景點之一。去年,虞城「木蘭傳說」被省政府確定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閱讀全文

與明嘉靖黃陂縣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