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陂縣志下載

黃陂縣志下載

發布時間:2020-11-27 09:30:45

Ⅰ 湖北的黃陂這一地名有什麼來歷

湖北黃陂現為武漢市黃陂區。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滅黃國,遷黃國臣民於此。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國令尹孫叔敖築陂塘灌溉農桑,因此地多黃國後裔,故得名黃陂。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大將黃祖於此築城,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魏國荊州江夏郡駐地,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歷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齊建元元年(479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先後三次設置木蘭縣,木蘭縣駐地位於花木蘭出生地黃陂大城潭鎮(今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轄地域包括今黃陂區北部和紅安縣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廢除木蘭縣,並入黃陂縣。

唐為南司州、安昌郡駐地。後南司州更名黃州。黃州改治邾城,黃陂屬淮南道黃州。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

中華民國,先後屬鄂東道,江漢道、省直轄。自民國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後屬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東行署。

1949年,黃陂屬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劃歸武漢市。

199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經濟許可權,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

(1)黃陂縣志下載擴展閱讀

黃陂的地理環境

黃陂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位於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為江漢平原與鄂東北低山丘陵結合部。大體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為大別山余脈,屬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50—850米,面積佔全區的17.8%;有武漢市最高峰雙峰尖(872.5米)。中部為平原丘崗區,海拔在30—150米之間,面積佔全區68.9%;南部為平原湖區,海拔在30米以下,面積佔全區的13.3%。

黃陂區水資源豐富,擁有「百庫千渠萬塘」之稱。有長江、灄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條,河流總流長799.91公里,流域面積3504.3平方公里。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充足。黃陂區有湖泊35個,其中武湖、童家湖、後湖較大,黃陂區湖泊總面積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無霜期255天。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乾燥陰冷。多年均日照時數1917.4小時。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為中南地區降水量較均衡的地區。

Ⅱ 為什麼黃陂要叫黃陂

北枕大別山余脈、南瀕長江的黃陂為武漢市新型城區。

黃陂古為荊地,春秋屬黃,戰國歸楚,秦入南郡,自漢至南北朝,又分屬時稱西陵、安陸、石陽、灄陽、木蘭、梁安、梁興、黃陂、堡城等諸縣中的二、三縣,在宋至道三年(997年),現境域才統歸始置於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的黃陂縣。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黃陂縣,整縣改設武漢市黃陂區,又結束黃陂縣1420年的縣治沿革。

黃陂置縣也好,設區也罷,為名「黃陂」有何來由?以字釋意,「黃」,或指顏色,或為姓氏,或有其他專意;「陂」,則為水壙、水邊、山坡地等等。《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有文稱:黃陂「本漢西陵縣地,三國時劉表為荊州刺使,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懼吳侵軼,建安中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因名黃城鎮。」「黃」指「黃城」(今六指店街道寨上灣),「陂」指武湖,黃陂乃黃城與武湖之合稱。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的《集古錄》收錄了(唐)侯喜復撰的《黃陂記》,《黃陂記》雲:「黃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陂,黃陂最大,溉田千頃,蓋黃陂之由來也」,清同治《黃陂縣志》也有此說。明清時的地方誌又多將鄂東的黃岡、黃梅等帶「黃」字的地名與春秋時期的黃國掛上鉤,黃陂、黃岡、黃梅等同屬黃國,黃陂地處武湖之濱,先民懷念故國,故名黃陂,「黃」又指黃國。

黃陂的來由,民間也有多說。上古,江漢平原是江河湖澤連片,江漢平原東隅的黃陂南境也為汪洋澤國。 民間傳說古代先民駕舟拓疆殖域,船抵安陸為安全登陸之地,船抵黃陂則為黃土之坡。民間還流傳黃陂縣名系包公所改,將包公與黃陂牽到了一起。相傳,黃陂曾稱定遠,包公坐定遠審斷「子打母」案時,在縣北研子崗將打母之幼童研為黃皮。為警示後人,包公將「定遠」改為「黃陂」。查勘史料,黃陂從未名為定遠,包公也未到過黃陂,今區委、區政府駐地之北雖有定遠村,村名也只是現代以傳說定之。此說更只能是「戲說」版了。

Ⅲ 我國古代大的二程還有誰

湖北武漢市黃陂區,據元代脫脫等著《宋史。列傳第二十一》、《中國通史》和古代《黃陂縣志》記載,「二程」祖孫三代在陂生活了68年,二程兄弟也在黃陂生活、學習了十五六年,留下了多處遺跡,如「望魯台」、「程鄉坊」、「聰明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故海內外就將黃陂稱為「二程」第一故里。
還有種說法,河南洛陽,「二程」時代350年後的明代景帝朱祁鈺,他根據「二程」長期在洛陽講學,又是洛學首領,且葬於程村。一時高興就於景泰六年(1455年)詔封洛陽伊川的程村為「二程故里」。
一代理學家程顥、程頤(世稱「二程」)後裔程德祥帶著洋媳婦司徒黛蘭(Deborah Sommer),自美國來到湖北黃陂尋根謁祖,並與武漢市黃陂區和武漢大學敲定在二程故里舉行紀念程頤先生逝世900周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程德祥先生就曾到黃陂考察,當時由於文化遺址均遭到破壞,史料散失,他感到很寒心。當時的黃陂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黎世炎便一個人開始調查整理有關史料,他會同有關人員跋涉千里、查閱史料百萬字,走遍了黃陂及周邊地區,經核對證實,確定分居在黃陂的「二程」後裔實屬嫡系。

Ⅳ 木蘭山好玩不

木蘭山很好玩
山中原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總建築面積達三萬余平方米,為湖北道教名山之一,後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築先後被廢。現存主要建築有一天門、雷祖殿、講經堂、南天門、木蘭寨、二天門、木蘭將軍坊、木蘭殿、斗姆宮、報恩殿、帝王宮、三清殿、三天門、金殿、玉皇閣等;木蘭殿內供奉木蘭將軍塑像,金殿內祀披發跣足的真武大帝銅鑄鎏金造像,像高 1.8 米,金童玉女與水火二將列侍左右,其像亦為銅鑄鎏金。古今名勝有鷹 嘴石、烏龍泉、千險峰、捨身崖等。
這里的山、水、花、木、宮、殿、閣,幾乎都和千古流芳的木蘭將軍息息相關。山上那古樸別致的建築,千姿百態的石林,奼紫嫣紅的奇花,幽深靜謐的別墅,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Ⅳ 木蘭從軍 譯文

譯文

木蘭,是古時候民間的一位女子,小時候學習起碼,長大後騎得更熟練。正好遇到可汗招兵,他的父親的名字在從軍的名單里,和同鄉里的少年都一起編在當兵的隊伍里。她的老父親因為生病不能出發。木蘭於是更換男裝,買馬鞍和馬匹,代替父親參軍,逆黃河而上,橫渡黑山,騎馬轉戰各地十二年,多次立下大功。嘻!男人能做的事女人未必就不能做,我看木蘭從軍的故事就更加相信這個道理。

1:易(換),驅馳(騎馬賓士),余(我),次(應該)

2:余,古義:我;今義:多

市,古義:購買;今義:市場

次,古義:應該;今義:好壞

拓展資料

花木蘭(412年-502年)

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Ⅵ 尋花木蘭歷史資料 越詳細越好

年代
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 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姓氏
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可見,木蘭本姓朱,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關文獻、實物、 傳記三重證據。
故里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後。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並不認可。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陝西延安四個地方。虞城由娘娘廟改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家鄉;黃陂由木蘭樹稱木蘭山,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故里;延安在黃河西邊百餘里,也可「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那裡有座萬花山,也被附會為木蘭故里。以上三地都認為木蘭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是木蘭故里,有花木蘭祠為證。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落,共有百餘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後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餘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毀於1943年一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做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並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木蘭葬於延安,聖地有勝跡。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後葬於村旁山上,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梁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遍植滿了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了木蘭當年的英雄氣概。 2安徽亳州市也有史書文物建築證明自己是花木蘭故里。亳州說認為花木蘭是漢朝人,早於北朝的木蘭辭,符合邏輯。城郊有陵,並有多塊石碑。 木蘭亳州人之說主要有下列根據: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統志》載:「木蘭姓魏,亳州人。嘗代父戍完(縣),唐封孝烈將軍」。 (二)清代,《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木蘭姓魏,亳州人。漢文帝時,匈奴寇北邊,發內郡戍之。木蘭代父為戍卒,以功為小校,所戍是完縣,故完人祀之。孝烈將軍,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來的《鳳陽府志》、《潁州府志》、《保定府志》異口同聲,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歸德府志》雲:「木蘭,亳之譙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縣志》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欽定的大型圖書《古今圖書集成》內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稱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蘭祠賽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說:「木蘭,亳人,魏氏女。」 (七)完縣(今名順平縣)木蘭祠元代碑刻《漢孝烈將軍記》言:「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 (八)木蘭戍邊燕山,《燕山叢錄》一書對木蘭的記載較為詳細,雲:「完縣東門外有孝烈廟,榜曰孝烈將軍。」《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縣東或雲即木蘭女嘗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將軍。」有古碑稱曰:「木蘭姓魏,亳州人。」 (九)歷代學者,如元代學者達世安、明代學者朱國楨、明代詩人吳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無誤地稱:「木蘭姓魏,亳州人。」 (十)木蘭家鄉亳州及木蘭戍邊之地燕山一帶均有很多傳說,不約而同地認為:木蘭是漢代女子,從軍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3湖北黃陂縣:據一些史料記載,湖北黃陂縣城北20里為木蘭故鄉,古時曾置木蘭縣。在《湖北通志》、《黃陂縣志》因黃陂有木蘭廟、木蘭將軍冢。《木蘭古傳》曰:「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傳》稱:「木蘭朱姓,為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史傳明示則成為湖北黃陂人「與木蘭同籍」的最大理由。黃陂雙龍鎮有座「木蘭山」,山的北坡有一大土冢,冢前墓碑銘刻「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木蘭山上尚存「唐木蘭將軍坊」,上鐫「忠孝勇節」。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Ⅶ 花木蘭是哪裡人

《黃陂縣志》中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牧,在唐武宗會昌三年游木蘭山,祭拜木蘭廟,並且還寫了《題木蘭廟》一詩,即「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由此可見,早在唐代的時候,黃陂就有木蘭山和木蘭廟,很顯然是紀念花木蘭的,後來又設立了木蘭縣。

另外,在木蘭山的北坡還有將軍墳,上刻「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除此之外,還有專家經過考證,說「唧唧復唧唧」中的「唧唧」,其實是黃坡當地的方言,如此也就能說明木蘭故里在武漢黃坡。

Ⅷ 黃陂縣清朝最後一個縣官是誰

一、黃陂縣清朝最後一個縣官是知縣劉昌緒。主持編修《黃陂縣志》。
二、簡介:
黃陂區(Huangpi),是湖北省武漢市市轄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面積2261平方公里,地跨東經114°09′—114°37′,北緯30°40′—31°22′。2016年,戶籍人口113.28萬人。黃陂是武漢面積最大、生態環境最好的城區,是長江新城和武漢臨空經濟區核心區。區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下轄15個街道、1鄉、1場、3個開發區。
黃陂是一座有4400年築城史、1800餘年建置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無陂不成鎮」的深厚文化積淀。素有「千年古郡、木蘭故里、濱江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譽,擁有盤龍城,木蘭文化,二程、辛亥首義四大文化名片。黃陂是湖北省第一台鄉,第二僑鄉,華僑華裔和港澳台同胞超過30萬人。商代盤龍城遺址是武漢城市之根;5A級景區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為武漢之肺。

Ⅸ 前川的文化

前川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邑重鎮,我們的先祖在這片熱土上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跡,構塑了豐富的人文景觀。昔日「黃陂十景」即有五景在前川(「甘露呈祥」、「魯台望道」、「夜台釣月」、「鐵鎖龍潭」、「西寺晚鍾」),尤以「二程」文化卓然獨秀。這是前川誕生的胎記、精神的寶庫、獨特的地標。它使前川活力四射,魅力無窮。因此,在城市建設中應予精心保護,已經損毀的重要文物要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盡可能修復,還應新建一些新的人文景觀,以彰顯前川豐富的文化底蘊。 魯台望道黃陂大橋東端,巋然一山,此即魯台山。北宋中葉,程顥、程頤兄年曾在此築一高台,名「望魯台」,宋稱「魯台望道」,以遙望尼山,寄託仰止之情。北宋期山上始建「清遠亭」,南宋時為紀念二程改稱「雙鳳亭」。亭側有一聰明池,相傳為二程研墨洗筆之處,池中有涵虛亭一座,系二程常來攻書之所。亭東里許,有一搖碧盪翠的「流矢湖」,因二程兄弟常在此習射而得名。明景泰年間(1450—1457)在魯台山南麓建有「二程祠」,後相繼改為「二程書院」、「望魯書院」,與濂溪、南嶽、嶽麓、石鼓書院齊名。清代增建講堂學舍,後改名為師范學堂和縣模範高等小學堂。抗日戰爭時期被毀於日寇鐵蹄之下。1962年政府撥專款維修,當代著名文豪郭沫若親筆題寫「雙鳳亭」金字匾額,斯亭即燦然生輝。本世紀初,政府撥款重建,古亭煥發青春光彩。登臨巒巔,仰觀亭翼若飛,古木參天;俯視,岸映西州城半出,虹欄吸波潤青雲;極目遠眺,十里山光水色,盡收眼底。歷代文人騷客登攬勝抒情,吟古詠物,留下了大量錦詩妙文。惜之文跡寥寥,書香氣微微。
魯台因「二程」兄弟崇尚孔子儒學,「築台望魯」而得名。還有與二程兄弟相關的涵虛亭、二程祠等建築,魯台山下的一窪水面也因二程習箭練武典故得名流矢湖,古稱魯台為黃陂文峰。又據這里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發掘東周古墓葬群的考古成果,魯台還可能是商周方國的古都或「荊」的政治中心。魯台是黃陂集中展現文化底蘊的最佳處,更是擦亮「雙鳳亭」、「二程」理學文化品牌的最佳載體。
活化利用魯台文化資源,可就地包裝「魯台古鎮」項目,打造文化旅遊景點。該景點擬由己建成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復建二程書院)即將開建的雙鳳亭公園和設想中的文化老街組成。設想中的老街,實為以區博物館為龍頭,以民間各類非遺博物館為主體的博物館群。 還原古城牆記憶。前川為古黃陂縣治之所在,明初始建的縣治火磚城牆,曾在清末湖北城池評比中名列前茅,但解放後因城市建設卻已幾乎毀盡。為重現前川城垣古韻,可利用光榮里南端、灄水西堤旁殘留的城牆建城根小廣場,並在北側復建小東門(文昌門),或在雙鳳大橋頭小游園復建大東門(昭明門)。形成城垣古韻景觀與灄水河畔風景交相輝映。
還原老街坊記憶。老城區的前川大道、文教巷、人民道、民安街四條街道合圍區,很多歷史文化元素與這里相關,如文教巷古稱草廟巷,是二程夫子誕生處;人民道上古有黃婆橋,有「宋太祖微服過此,求水於黃婆的故事。有「帶河蜿蜒餘三里,發源於東坂,西抵黃婆橋」的記載。以這些歷史元素為背景,啟動木螺釘廠周邊的舊城改造,在合理布局建築物後,將高樓大廈的間隔空間適當集中,以明清街肆的形式,在這里復建程鄉坊、「二程」故居、帶河、黃婆橋等,並將縣城的城隍廟及戲台等也移建於此。高樓下低矮的明清街肆,既是這片住宅小區的公共活動場地、園林綠化空間,仿古店鋪也可用來經營黃陂特產、黃陂名吃等等,這里是展示古縣城歷史文化、延續古城商脈的「活化石」。 黎黃陂廣場在黃陂二橋西、黃陂大道南、人民銀行旁的一塊低窪地,昔日是一片洪波涌翠的蘆葦盪。這里是黃陂前川的東大門, 318國道從它身邊穿過。廣場北數行霜樹,幾簇煙樹,碧野阡陌連疇,萊青花香,寒潭澄碧,水草豐茂。去年區里在這里建起一座面積寬敞,景色宜人的「黎黃陂廣場」。廣場內林隱涌道,花綴綠茵,濕圃生煙,紫藤滿架,燕語鶯歌蝶舞,音樂噴泉溢彩流光,中華民國開國元勛黎元洪一身戎裝,仗劍肅立在廣場中,深情地注視著他的故鄉。銅像底座上國家政協副主席王文元和國民黨元老題詞閃耀著金色的光芒。
龍潭清波在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腦海里留有深刻印象,他在其早期散文《俄鄉紀程》中就寫道,「母親去世,一家星散,我隻身由吳而鄂,由鄂而燕。黃陂鐵鎖龍潭的清波皓月,也曾使我低徊留戀;以至於北京南灣子頭的新柳,絲絲的纖影,幾番幾次拂拭我的悲懷詩思。」
鐵鎖龍潭不僅承載了「鎖鎮泥龍」等傳說,還與祭祀文昌神有關。明縣令胡仲瀾在其《建文昌祠碑記》中雲,「嘉靖闖鄭中憲公佶舉進士,邑父老共見文昌元衣白騎陟降於魯台之巔,今城中有鐵鎖龍潭故名跡,其地傳而屬之,中憲即以此地祠之,以招魯台陟降之靈。」清同治《黃陂縣志》也說,邑人鄭中憲,捐鐵鎖龍潭勝地一區,邑侯胡仲瀾從而建祠祀文昌,後傾圯,同治辛未又重修文昌帝君宮。從《建文昌祠碑記》的結束語:「行將觀其化被,譽髦文風愈盛而科甲愈多,豈非一邑之福哉。」也可得之,鐵鎖龍潭寄託著黃陂人的「科甲愈多、人才輩出」的夢想。
鐵鎖龍潭進行舊城改造時,不但要考慮按胡仲瀾《碑記》「龍潭諦觀景物,春則水滿四澤,旋邱如壁,迤邐浮桴,游於太極;夏則柳暗蓮香,魚翻荷綠,淡雲輕風,前川可續;秋則霜林瑟瑟,滿目凄清,木葉雖脫,石柱嶙峋;冬則積雪平崖,層冰振玉,寒雲不流嗒焉空。」的描述復原龍潭景觀,還要延續這里的歷史文化脈絡復建文昌祠,並採用適當的方式為紀念瞿秋白曾在這里吟詩賞月留下的痕跡。

閱讀全文

與黃陂縣志下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